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2010-11-22发布,2011-03-01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费诺精密连接器(深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多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春明、吴志新、贾俊国、孟祥峰、张建华、李庆、李磊、周光荣、王震坡、姜久春、尹家彤、辛明华、方运舟、刘桂彬、武斌、吴尚洁、左海清。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coupler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一种是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的接口,另一种是为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能的接口。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的交流额定电压为220V和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750V 的充电电缆和电动汽车连接侧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充电电缆与非车载充电设备或交流供电设备之间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

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6—2007 标准电压(IEC 60038:2002,MOD)

GB 2099.1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2099.1—20 08,IEC 60884-1:E3.1,MOD)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1P代码)(GB 4208—2008,IEC 60529:2001,E QV)

GB/T11918—2001 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0309-1 1999,IDT)

GB/T18487.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8487.1—2001,IEC 61851-1:2001,EQV)

GB/T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T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GB/T20234—2006,eqv IEC 62196-1:2003)

QC/T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3 术语与定义

GB/T18487.1、GB/T19596和GB/T2023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充电接口 charge coupler

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件,由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两部分组成。

3.1.1充电插头 connector

在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气进行耦合的充电部件,它与活动电缆装配连接或一体化集成组成充电电缆。

3.1.2

充电插座 inlet

安装在电动汽车或供电设备上用于耦合充电插头的部件

3.2

传导式充电conductive charge

利用电传导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方式。

3.3

端子Terminal

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插合后可形成电气通路的导电部件。

4技术参数

4.1 充电接口的标称值

电气参数标称值应符合GB/T156的规定。

4.1.1额定电压:

0~36V(仅用于信号和控制用途);220V(AC);400V(DC);750V(DC)4.1.2额定电流:

16A(AC);32A(AC);125A(DC);250A(DC)

4.2 标志

5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5.1 充电模式1: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GB 2099.1要求的额定电流不小于16A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电源侧使用了漏电保护器。

5.2 充电模式2: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CB2099.1

要求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充电连接电缆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3 充电模式3: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专用供电设备,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并且在专用供电设备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4充电模式4: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非车载充电机,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间接连接。

6 充电接口的分类及功能定义

6.1 充电接口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

——满足充电模式1、充电模式2和充电模式3使用要求的交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A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32A。

——满足充电模式4使用要求的直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400V/750V (D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250A。

6.2 充电接口的功能

6.2.1 交流充电接口的分类:

6.2.1.1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交流充电接口包含7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2所示。

6.2.1.2端子布置方式:

充电接口的各个端子布置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

6.2.1.3 交流充电接口界面:

在充电连接过程中,首先连接保护接地端子,最后连接控制确认端子。在脱开的过程中,首先断开控制确认端子,最后断开保护接地端子。充电连接界面如图3所示。

6.2.2.1 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直流充电接口包含了9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3所示。

6.2.2.2端子布置方式:

直流充电接口各个端子的布置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

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连接过程中,端子耦合的顺序为:保护接地,直流电源正与直流电源负,低压辅助电源正与低压辅助电源负,充电通信与充电连接确认。在脱开的过程中,则顺序相反。直流充电接口的连接界面如图6所示。直流充电安全保护的相关设计要求见附录B。

7 充电接口结构尺寸

交流充电接口和直流充电接口的结构尺寸图见附录C。

8 要求

8.1 结构要求

8.1.1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

8.1.2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应有配属的保护盖,这些保护盖与其配属的部件之间应有起固定连接作用的附件装置(如链、绳等),且不使用工具时应不能拆卸。

8.1.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壳上应标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信息。

8.1.4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端子应按4.2中的标志符号加以标注。

8.1.5 充电插座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后,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标志应易于辨识。

8.1.6 充电模式的颜色标志:

在充电插头的明显区域(如:锁紧装置的控制按钮表面)应有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充电模式。

——蓝色:充电模式1;

——绿色:充电模式2;

——黄色:充电模式3;

——红色:充电模式4。

8.1.7 锁紧装置:

充电接口应有锁止功能,用于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意外断开。在锁止状态下施加2倍的8.1.10规定的插拔力拔出外力时,连接不应断开,且锁止装置不得损坏。

8.1.8 充电电缆规格及其连接:

8.1.8.1充电电缆的导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导线的横截面积应按表4选择。

8.1.8.2充电插头应装配电缆固定部件,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处受到外力时不会造成对端子的额外受力。

8.1.9端子:

8.1.9.1具体尺寸参见附录C。

8.1.9.2按9.5.1的规定进行试验,端子应以足够的接触压力将导线夹紧于金属表面之间,同时不造成导线的损坏。

8.1.9.3按9.5.2的规定进行试验,正确连接充电电缆后,不同极性端子之间或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不得有意外接触的危险。

8.1.10 插拔力:

供电插头插入和拔出供电插座、车辆插头插入和拔出车辆插座的全过程的力均应满足:

——对于交流充电接口,小于100N;

——对于直流充电接口,小于140N。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操作力应满足上述条件。

8.1.11 分断能力:

8.1.11.1 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交流充电接口,按照9.7进行试验期间,不得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试验结束后,不要求装置保持原有功能。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直流充电接口,不要求进行分断能力试验。

8.1.11.2 对于没有控制导引功能或者控制导引电路不能避免带载分断的充电连接装置,按照9.7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试样不应出现不利于继续使用的损坏。

8.1.12防护等级:

8.1.12.1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在未插合且未加防护盖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X XB。

8.1.12.2在与保护盖连接后,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4。

8.1.12.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插合后,其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5。

8.1.13机械强度:

充电插头按9.9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机械强度试验后应符合8.1.12的要求。

8.1.14 耐振动性:

充电插座按9.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振动试验后,各零部件应无损坏、变形,紧固件应无松脱。

8.2 性能要求

8.2.1 温升: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按照9.11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满足如下要求:

a)充电插头的抓握部位,其允许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

——金属部件50℃;

——非金属部件60℃。

b)充电插头可以接触的非抓握部位允许温度不得超过:

——金属部件60℃;

——非金属部件85℃。

c)端子的温升不超过50K。

8.2.2 耐温性: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按9.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温性试验后,各零部件不得出现可见变形,或损坏,且温升性能符合8.2.1的要求。

8.2.3 耐氧老化: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非金属部件按9.1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氧老化性试验后不应出现可见变形、裂纹及斑点等现象。

8.2.4耐热、耐燃和耐漏电起痕:

8.2.4.1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按9.14.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热性能试验后,密封胶不得流动到带电部件,进行球压试验后绝缘材料的压痕直径不得超过2mm。

8.2.4.2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应能耐受高温,并具有阻燃性。

8.2.4.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应由具有耐漏电起痕的材料制成。

8.2.5 耐腐蚀性: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金属部件按9.1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腐蚀性能试验后,金属表面不得出现明显锈蚀。

8.2.6 绝缘电阻: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按9.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绝缘电阻试验后,其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MΩ。

8.2.7绝缘耐压性: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其他各金属部件之间按9.17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绝缘耐压性能试验后,绝缘不被击穿。

8.2.8 使用寿命: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按9.1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空载带电条件下插拔10000次试验后,插拔力应不小于初试值的70%,端子温升应不超过60K。

9 试验方法

9.1 一般规定

9.1.1环境条件:

无特殊说明时,试验应在温度为18℃~28℃、相对湿度为45%~75%、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环境中进行。

9.1.2 试验用仪表:

所有测试仪表、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其精度应高于被测指标精度至少一个数量级或误差小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1/3。

9.2 外观检验

用目测法对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观进行检验。

9.3 锁紧装置试验

插合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并使锁紧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施加8.1.7规定的拔出外力,检验锁紧装置的功能。

9.4 充电电缆试验

对充电电缆导线的外观进行检验。

9.5 端子试验

9.5.1 将长度为1m的导线按照符合制造商规定的要求与试验端子固定,从与导线插入端子相反的方向施加表5规定的拉力,时间为1min,施力过程不得使用爆发力。如果试验端子在表5中有多种横截面积的导线可以选用,需要分别对最大横截面积导线和最小横截面积导线进行试验。充电接口中同一规格的端子不需要重复试验。

9.5.2将充电电缆导线的端部剥去8mm长的绝缘层,使导线的一根线丝保持自由状态,将其余线丝完全插进并夹紧在端子里,自由线丝朝各个可能的方向弯曲,但不绕过隔板急剧弯曲。

9.6插拔力试验

通过仪器(如弹簧秤、砝码等)测试供电插头和供电插座、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之间插拔力。

9.7 分断能力试验

按GB/T11918—2001第20章的规定进行分断能力试验。表6(代替GB/T 1191 8—2001的表6)为分断能力测试参数。

9.8 防护等级试验

按GB4208的规定进行防护等级试验。

9.9 机械强度试验

将不安装保护盖的充电插头接上长度不少于2.5m的充电电缆,将其自由端固定于高出地板75cm处。将充电电缆保持水平,充电插头端面与地面垂直,然后让其跌落子

混凝土地板上。反复进行8次试验,每次均在电缆固定点处使电缆转动45°,同时充电插头和电缆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不变。

9.10耐振动性试验

振动试验按QC/T413的规定进行。充电插座应经受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的扫频振动试验,每一方向试验时间为8h。振动波形为正弦波,加速度波形失真应不超过2 5%。

扫频试验条件:

——扫频范围:10FZ~500FZ;

——振幅或加速度:10FZ~25FZ时,振幅0.35mm;25FZ~500FZ时,30m/s2;

——扫频速率:1oct/min。

9.11 温升试验

9.11.1充电模式1、充电模式2和充电模式3的充电接口,对其L端子和N端子同时进行试验。

充电模式4的充电接口,对其直流电源端子和低压辅助电源端子同时进行试验。

9.11.2 采用交流电进行温升试验,电流值由表7给出。

9.11.3 试验时,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放人恒温箱内,在40℃±2℃温度条件下放置时间不少于30min。试验电流持续流经试验端子,直到试验端子达到热稳定状态。

注:连续3次读数,每次读数间隔不少于10min,读数值的变动幅度未超过2℃时,为热稳定状态已达到。

9.12 耐温性试验

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放人恒温箱内,温度从室温逐渐升至120℃±2℃,保温8h。然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再将其放人低温箱内,逐渐降温至-40℃±2℃,保温8 h。然后取出待升温至室温后观察其变化。试验完成后应立即进行9.11的温升测试。试验也可以在同一个温控箱内按上述温度和时间的要求进行。

9.13 耐氧老化性试验

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非金属部件,在压力为2.0MPa、温度为70℃±2℃的氧气中放置168h,目测其变化状态。

9.14 耐热、耐燃和耐漏电起痕试验

9.14.1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中的绝缘部件应遵守GB/T11918—2001中27.2和27.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热试验。

9.14.2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中的绝缘部件按GB/T11918—2001中27.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燃试验。

9.14.3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中的绝缘部件按GB/T11918—2001中27.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漏电起痕试验。

9.15 耐腐蚀性试验

9.15.1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金属部件浸入四氯化碳、三氯乙烷或等效脱脂剂中10min,以去除所有油脂。然后将其放人温度为20℃±5℃的10%氯化铵溶液中10min。

9.15.2将试验样件上的液滴甩掉后,放人温度为20℃±5℃的饱和水汽湿热箱中1 0min,然后在温度为100%±5℃的加热箱里放置l0min。

注:锐边上的锈迹和可擦掉的黄色膜可忽略不计。

9.16 绝缘电阻试验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额定电压小于或等于250V时,在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外壳之间分别施加500V的直流电压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额定电压在251V~1000V范围时,则在各部件之间施加1000V的直流电压进行绝缘电阻测量。

9.17 绝缘耐压性试验

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外壳之间施加50FZ~60FZ的正弦波形交流电压,试验电压为(2U+1000)V,历时1min。其中U为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额定电压。

9.18 使用寿命试验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在完成插拔力和温升试验后,在保持供电设备对充电插头提供额定电压的条件下,进行空载带电插拔寿命试验。试验结束后,进行插拔力和温升测试的复试确认。

10 检验规则

10.1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按表8。

10.2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按表8规定项目进行逐只检验。

10.3 抽查检验

10.3.1 抽查检验项目应按表8的规定进行。

10.3.2 抽查试件,应从近期生产、经出厂检验合格的批次中抽取,抽样基数不少于100件或根据需要突击随机抽样,抽样数量不少于3件。

10.4 型式检验

在下列情况之一,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必须按表11规定的项目进行型式检验:

a)新设计或设计参数、工艺、材料有重大变更时;

b)停产半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

c)连续生产满一年。

10.5 其他

经检验或试验合格后的试件,若检验项目会影响其使用性能或使用寿命者,不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控制导引电路

A.1 控制导引电路的功能

当电动汽车使用充电模式3进行充电时,推荐使用如图A.1(连接方式B)或者图A.2(连接方式C)所示的典型控制导引电路作为充电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及额定电流参数的判断装置。该电路由供电控制装置、电阻R1、R2、R3、R4、R5、R6、二极管D1、开关S1、S2、S3、车载充电机和车辆控制装置组成,其中车辆控制装置可以集成在车载充电机中。开关S1为供电设备内部开关。电阻R3、R4安装在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上。开关S2为供电插头或者车辆插头的内部开关,与插头上的下压按钮(用以触发机械锁止装置)联动,按下按钮时,可以解除机械锁止功能,并且S2为断开状态。开关S3为车辆控制装置内部开关,在车辆接口完全连接后,如果车载充电机自检测完成后无故障情况,并且电池组处于可以充电状态时,S3为闭合状态(如果车辆设置有充电请求或者充电控制功能,则同时应满足车辆处于“充电请求”或者“可以充电”状态)。对于供电电流不大于16A的车辆(由所配置车载充电机输入功率决定),控制导引电路中也可以不配置开关S3。以下功能和控制逻辑分析基于配置了S3的控制导引电路,对于未配置S3的控制导引电路,等同于S3为常闭状态。

充电模式2所用控制导引电路如图A.3所示。

一张图秒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概要

一张图秒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新国标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较上年增加1.8万个,同比增速58%。 作为实现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的基本要素,电动汽车充电用接口及通信协议技术内容的统一和规范,是保证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 2015年12月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在京发布了新修订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等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新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有何亮点? 此次5项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在安全性方面,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功能,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能够有效避免 发生人员触电、设备燃烧等事故,保证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以及使用者的安全。 在兼容性方面,交直流充电接口型式及结构与原有标准兼容,新标准修改了部分触头和机械锁尺寸,但新旧插头插座能够相互配合,直流充电接口增加的电子锁止装置,不影响新旧产品间的电气连接,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能够保障基本的充电功能。交流充电占空比和电流限值的映射关系与国际标准兼容,并为今后交流充电的数字通信预留拓展空间。 新标准有何意义?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直流接口、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为世界4大直流充电接口标准。

电动汽车直流快速充电机使用说明书

EVQC31-120A500V-D1-G001电动汽 车直流快速充电机 使 用 说 明 书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 适用范围错1.2 ....................................................... 型号说明错1.3 ....................................................... 产品概述错1.3.1 ..................................................... 产品构成错1.3.2 ..................................................... 产品原理错1.4 ....................................................... 使用环境错1.5 ....................................................... 性能参数错1.6 ................................................... 外形结构尺寸错1.7 ..................................................... 充电机接口错1.7.1 ..................................................... 接口定义错1.7.2 ..................................................... 接口要求错 1.7.3 ................................................. 触头布置方式错 2 功能特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 基本功能错2.2 ................................................... 安全保护功能错2.3 ................................................... 计量消费功能错2.4 ....................................................... 通讯功能错2.5 ....................................................... 定位功能错2.6 ................................................... 语音提示功能错2.7 ................................................... 历史记录功能错 2.8 ....................................................... 环控功能错 3 操作使用说明...................................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 充电操作流程错3.1.1 ........................................... 充电卡支付操作流程错3.1.2 ........................................... 二维码支付操作流程错3.1.3 ....................................... 手机验证码支付操作流程错3.1.4 ......................................... 账号密码支付操作流程错3.2 ................................................... 充电信息查询错3.3 ................................................. 充电状态指示灯错3.4 ....................................................... 其他操作错3. 4.1 ........................................... 下载手机客户端APP 错3.4.2 ................................................. 获取设备信息错3.4.3 ................................................... 充电卡查询错3.4.4 ................................................... 充电卡解锁错3.5 ................................................... 使用注意事项错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标准状态:现行)

I C S43.040.99 T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18487.1 2015 代替G B/T18487.1 200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 E l e c t r i c v e h i c l e c o n d u c t i v e c h a r g i n g s y s t e m P a r t1: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015-12-28发布2016-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 次 前言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分类8 5 充电系统通用要求9 6 通信11 7 电击防护11 8 电动汽车和供电设备之间的连接12 9 车辆接口二供电接口的特殊要求13 10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14 11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性能要求15 12 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17 13 急停17 14 使用条件18 15 维修19 16 标识和说明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交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2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直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34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直流充电的车辆接口锁止装置示例41 参考文献42 G B /T 18487.1 2015

前言 G B/T1848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 第3部分: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三 本部分为G B/T18487的第1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部分代替G B/T18487.1 200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三与G B/T18487.1 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 修改 3术语和定义 ,规定了充电系统等术语; 新增 4分类 ,规定了供电设备的不同类型; 新增 5充电系统通用要求 ,规定了充电模式的使用条件和功能; 新增 6通信 ,规定了供电设备的通信协议; 修改 7电击防护 ,规定了供电设备的直接接触防护等级; 新增 8电动汽车和供电设备之间的连接 ,规定了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的功能性说明; 新增 9车辆接口二供电接口的特殊要求 ,规定了接口温度监控二锁紧装置等要求; 新增 10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 ,规定了剩余电流保护器等要求; 新增 11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性能要求 ,规定了接触电流等要求; 新增 12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 ,规定了供电设备过载和短路保护要求; 新增 13急停 ,规定了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的急停要求; 新增 14使用条件 ,规定了供电设备的正常使用条件和特殊使用条件等; 新增 15维修 ,规定了供电设备维修方面的要求; 新增 16标识和说明 ,规定了供电设备的标识和说明要求; 新增 附录A 交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 ,规定了交流充电P WM控制二导引电路二控制时序等要求; 新增 附录B直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 ,规定了直流充电导引电路二充电时序等; 新增 附录C直流充电的车辆接口锁止装置示例 ,规定了直流电子锁的功能示例三 本部分参考了I E C6185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三版(C D3),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三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三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三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二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三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二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二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二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二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苏胜新二刘永东二孙鼎浩二倪峰二周荣二史双龙二董新生二李志刚二孟祥峰二王洪军二王治成二吾喻明二邓晓光二徐枭二邵浙海二朱道平二吕国伟二李新强二张雪焱二李彩生二严辉二刘畅三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T18487.1 2001三

最新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2010-11-22发布,2011-03-01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费诺精密连接器(深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多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春明、吴志新、贾俊国、孟祥峰、张建华、李庆、李磊、周光荣、王震坡、姜久春、尹家彤、辛明华、方运舟、刘桂彬、武斌、吴尚洁、左海清。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coupler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一种是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的接口,另一种是为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能的接口。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的交流额定电压为220V和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750V 的充电电缆和电动汽车连接侧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充电电缆与非车载充电设备或交流供电设备之间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

新版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发布

新版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发布 2015年12月28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等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新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 电动汽车充电用接口及通信协议作为实现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的基本要素,其技术内容的统一和规范,是保证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此次5项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在安全性方面,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功能,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人员触电、设备燃烧等事故,保证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以及使用者的安全。在兼容性方面,交直流充电接口型式及结构与原有标准兼容,新标准修改了部分触头和机械锁尺寸,但新旧插头插座能够相互配合,直流充电接口增加的电子锁止装置,不影响新旧产品间的电气连接,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能够保障基本的充电功能。交流充电占空比和电流限值的映射关系与国际标准兼容,并为今后交流充电的数字通信预留拓展空间。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直流接口、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为世界4大直流充电接口标准,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充换电领域的影响力。 田世宏指出,新标准对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为充电设施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确保了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避免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充电“孤岛”,有利于降低因不兼容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对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政策落地,增强购买使用电动汽车消费信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一步,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会同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有关行业部门加强对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加快推动产业政策引用新标准,推动充电设施产品认证与准入管理制度使用新标准,促进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按新标准组织生产,已建、在建充电设施要按新标准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同时,国家标准委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加强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充电站安全防范、运营服务等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充电设施管理、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栅洁指出,当前我国正处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广泛布局的初期,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效避免因充电设施与车辆不兼容问题可能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方便电动汽车用户使用,促进我国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准入,把符合新国标作为充电设施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加强新标准的执行约束性和强制性。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将开展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开展充电服务平台的信息互通标准研制,实现充电结算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促进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较去年底增加1.8 万个,同比增速58%。 (来源:国家标准委)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作者: 日期:

ICS 43.080 T 47 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SZDB /Z 29.2 —2015 代替SZDB/Z 29.2-2011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Part 2: Code for desig n of EV charg ing stati on and charg ing point 送审稿 (本稿完成日期:) -XX- XX发布 XXXX XX- XX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前言.......................................................................................... n I 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4) 5 充电站和充电桩 (4) 6 充电站和充电桩电气部分 (7) 7 电能质量的要求 (10) 8 电气照明 (12) 9 防雷、接地和检测 (13) 10 电气测量和计量 (14) II 监控系统 (15) 12 充电站安全防护 (15) 13 对其他专业的设计要求 (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谐波电流允许值的换算和公共连接点各用户谐波电流允许值计算...? (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环境噪声限值 (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充电站占地参考面积(以2台变压器、8个充电桩为例) (20)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充电站建设示意图 (21)

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及接口

ICS T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 充电连接装置 第3部分 直流充电接口 Connection set for charging — Conductive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Part3: DC charging coupler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01108)

前 言 GB/T XXXXX《电动汽车传导充电 充电连接装置》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本部分为GB/T XXXXX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标准起草小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1 范围 GB/T XXXX的本部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直流充电接口的功能定义、结构尺寸。 GB/T XXXX的本部分适用于符合GB/T XXXX.1要求的充电模式4及连接方式C用的车辆接口。其额定工作值满足如下要求: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750V DC、额定电流不超过400A DC。 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的定义参见GB/T XXXX.1的附录A。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XXXX.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充电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 3 术语与定义 GB/T XXXX.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直流充电模式的额定值 直流充电模式的额定值见表1。 表1 直流充电模式的额定值 充电模式编号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125A 250A 4 750V 400A 5 车辆接口的功能 5.1 车辆接口的电气参数及功能 车辆插头、车辆插座包含了9对触头,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触头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触头编号/标识 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功能定义 1-(DC+) 750V 125A/250A/400A 直流电源正,连接直流电源正与电池正极 2-(DC-) 750V 125A/250A/400A 直流电源负,连接直流电源负与电池负极 3-(、或PE) — 保护接地,连接供电设备地线和车辆底盘地线 4-(S+) 36V 2A 充电通信CAN_H,连接非车载充电机与电动汽车的通信线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对比

[摘要]:电动汽车的发展正在推动汽车,电力及能源产业的变革。在这一新兴产业中,标准化的进程至关重要,比如关于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充电接口标准,就影响了不同车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之间如何快速,简便的进行电能的补充。 [编辑简介]: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采用的方式、组合式充电接口(Combined charging)的概念及相关标准。[关键词]: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电动汽车的发展正在推动汽车,电力及能源产业的变革。在这一新兴产业中,标准化的进程至关重要,比如关于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充电接口标准,就影响了不同车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之间如何快速,简便的进行电能的补充。 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传导式充电接口系统有: IEC 62196-1,2:2012年1月发布,主要被欧洲国家所采用的交流充电标准。 IEC 62196-3: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中,预计2014年制定完成。主要内容是对直流充电接口的定义。 SAE J1772:2010年1月发布,是最早实施的充电接口标准,被美国及日本广泛使用。其5芯的交流充电接口,在IEC 62196-2中被定义为type 1接口。 CHAdeMO:该协会于2010年3月15日成立,成员单位大多数来自日本,主旨为推进快速充电规格在日本的统一,因此主要被日本车厂所采用。 GB/T 20234.1,2,3-2011:2011年12月颁布,2012年3月实施,共三部分组成,形式接近于IEC 62196-1,2,3。虽然目前是国标推荐标准,但解决了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电网公司,充电接口不统一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对标准进行介绍,下面先列举标准中常用的充电接口术语定义(图1)。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全球标准介绍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全球标准介绍 电动汽车的发展正在推动汽车,电力及能源产业的变革。在这一新兴产业中,标准化的进程至关重要,比如关于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的充电接口标准,就影响了不同车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之间如何快速,简便的进行电能的补充。 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传导式充电接口系统有: IEC 62196-1,2:2012年1月发布,主要被欧洲国家所采用的交流充电标准。 IEC 62196-3: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中,预计2014年制定完成。主要内容是对直流充电接口的定义。 SAE J1772:2010年1月发布,是最早实施的充电接口标准,被美国及日本广泛使用。其5芯的交流充电接口,在IEC 62196-2中被定义为type 1接口。 CHAdeMO:该协会于2010年3月15日成立,成员单位大多数来自日本,主旨为推进快速充电规格在日本的统一,因此主要被日本车厂所采用。 GB/T 20234.1,2,3-2011:2011年12月颁布,2012年3月实施,共三部分组成,形式接近于 IEC 62196-1,2,3。虽然目前是国标推荐标准,但解决了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电网公司,充电接口不统一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对标准进行介绍,下面先列举标准中常用的充电接口术语定义(图1)。

图1 标准中对充电接口各部分的术语定义 供电插座 socket-outlet:供电接口中和电源供电线缆或供电设备连接在一起且固定安装的部分。 供电插头 plug:供电接口中和充电线缆连接且可以移动的部分。 车辆插座 vehicle inlet:车辆接口中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并通过电缆和车载充电机或车载动力蓄电池相互连接的部分。 车辆插头 vehicle connector:车辆接口中和充电线缆连接且可以移动的部分。 不同标准的车辆插座界面比较(图2) 图2 各国主要充电接口标准的比较 传导式充电采用的方式 在目前的电动汽车传导式电能补给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直流充电(DC)和交流充电(AC)。一般来说由于直流非车载充电机可以产生较高的功率(100kW以上),所以充电时间较短,多用于需要快速充电的场合。而交流充电一般直接采用民用的220V或110V电压通过车载充电机对电池进行电能补充,由于受到车载充电机体积和散热条件的限制,其功率通常在7kW以下,所以充电时间较长,因此常利用夜间峰谷电对电动汽车进行交流慢速充电。 交流充电 交流充电由于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电网系统的影响,在充电标准中对充电连接器电压和电流的要求也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技术规范 第1部分 一般规定》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技术规范 第1部分一般规定》 编制说明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2013年9月 1.背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电动汽车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其普及将对新能源应用以及交通系统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电动汽车相关传导充电系统产品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用于电动汽车与电源的充电连接,是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该类产品性能的优劣对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是随着电动汽车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电缆形式,国际上先进国家也正在积极进行该产品的研发,我国自2010年以来也逐步进行该类产品的研制,由于该类产品目前尚无相应的IEC标准、也无国家标准,各方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评估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将来更好地规范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市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上海电缆研究所检测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针对该产品的使用前景及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出口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该产品的使用场合和特点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结合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连接装置的要求,根据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使用场合和特点,提出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技术规范,其中包括结构尺寸、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抗弯曲和伸展性能、抗外部压力性能和环境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技术规范主要参照了EN 50525-2-21-2011、EN 50525-2-41-2011、EN 50525-2-82-2011、EN 50525-2-83-2011、EN 50525-3-21-2011、GB/T 18487-2001等标准以及国内在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制造方面技术领先的电缆制造企业的企业标准,并根据检测中心对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模拟试验研究经验进行编制。 2.工作过程综述 2.1技术要求制定原则 为使本技术规范能够符合生产、设计和使用单位为保障产品安全运行而对产品提出的技术要求,有助于完善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质量的检测,在技术要求制定过程中,结合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的发展状况,我们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设计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 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发展是必然的,抢占先机也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虽有大力倡导,各企业又蠢蠢欲动,但电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不是短期内容易做到的。国家政策可以给(购车补偿、上路等),而电动汽车充电站网则无法短期建,主要原因是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需要瞬时强大的功率电力,常规电网无法满足,必须要建专用充电网络,这涉及整个国家电网改造,国家电网大改造不是小事,耗资巨大,从讨论、立项到成网,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现在能较好的解决快速充电问题的方案是-换电站-利用给汽车更换电池的方法代替漫长的充电过程。一辆汽车需要配备两块电池,当一块电池用完后自动切换到另一块,此时可到换电站将用完的电池换下,装上满电的电池。而换下的电池由电站统一充电和维护,前提是充电站要有相当数量的备用电池。这个方法优点是快速,用户换完电池就可以上路,比加油都快。用这种方法再加上停车场充电桩等辅助手段,相信电动汽车的普及就近在眼前。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站电池充电站

The design of control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bsraote Pneumatic manipulator is a automated devices that can mimic the human hand and arm movements to do something,aslo can according to a fixed procedure to moving objects or control tools. It can replace the heavy lab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and can work in dangerous working environments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Therefore widely used in machine building, metallurgy, electronics, light industry and atomic energy sector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of the pneumatic manipulator the overall design, and pneumatic design.This mechanism of manipulator includes cylinders and claws and connectors parts, it can move according to the due track on the movement of grabbing, carrying and unloading.The pneumatic part of the design is primarily to choose the right valves and design a reasonable pneumatic control loop, by controlling and regulating pressure, flow and direction of the compressed air to make it get the necessary strength, speed and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in the prescribed procedure work. It can replace the heavy lab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and can work in dangerous working environments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Therefore widely used in machine building, metallurgy, electronics, light industry and atomic .The principle, technical pare-maters, transmiting system and main parts structure of mincing ma-chine were introduced. The productingcapacity was analysed.Keywords Mincing machine Holds plate Cutting blade Transfer aug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t processing machinery - crusher working principl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typical part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nalysis. Small twisted paper broken machine for ordinary home,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minced meat, can also be used with crushed peanuts, crushed ice, spices and other food, small power requirements, powered by the motor drive,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can meet the family kitchen generally meat food consisting mainly of minced required. Key word: pneumatic manipulator;cylinder;pneumatic loop;Four degrees of freedom.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测试解决方案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测试解决方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资源、环境难题的突出,电动汽车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的优点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当然电动汽车在发展的同时,对应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研究和生产也是必不可少的,车载充电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电动汽车由于高成本,应用难度大等原因其市场价值并未完全发挥,因此能对汽车充电机提供完整可靠方案的供应商并不多,艾德克斯作为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测试测量方案供应商,提供的测试方案不仅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型号的车载充电机测试的需求,还配备了软件来控制充电机和测试方案,具有其他厂商的测试方案所不具备的重要功能。 一、车载充电机工作原理 动力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来源是动力电池,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锂离子电池,它是一个由多个单体电池封装成的电池组组成。因此车载充电机既要考虑锂电池充电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车载电瓶的恶劣环境;所以车载充电机的方案必须满足耐高压,高可靠,高效率(见图一)。 充电机主要的应用是给电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充电,按是否安装在车上,充电机可分为车载式(随车型)和固定式。固定式充电机一般为固定在充电站内的大型充电机,主要以大功率和快速充电为主。而车载充电机安装在车辆内部,其优势就是可以在车库,路边或者住宅等任何有交流电源供电的地方随时充电,功率相对较小。 车载充电机系统主要采用电压、电流反馈的方法来达到恒流、恒压充电的目的,同时要对充电过程的各种参数进行控制和监测。充电机的电路由主充电路和辅助电路组成。主充电路采用的是全桥逆变电路,另一方面为了对电压、电流、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同时报告电池的漏电、热管理、报警、剩余容量等一系列状态,车载动力电池需要有电池管理系统进行辅助管控。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要求

充电接口技术要求 充电接口是指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件,由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两部分构成。其中,充电插头是在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气进行耦合的充电部件,它与活动电缆装配连接或一体化集成组成充电电缆;充电插座是安装在电动汽车或供电设备上用于耦合充电插头的部件。 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过程中,充电接口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充电接口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结构要求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应有配属的保护盖,这些保护盖与其配属的部件之间应有起固定连接作用的附件装置(如链、绳等),且不使用工具时应不能拆卸。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壳上应标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信息。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端子应用标志符号加以标注。充电插座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后,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标志应易于辨识。在充电插头的明显区域(如锁紧装置的控制按钮表面)应有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充电模式。 充电接口应有锁止功能,用于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意外断开。在锁止状态下施加2倍的规定插拔力的拔出外力时,连接不应断开,且锁止装置不得损坏。 充电电缆的导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导线的横截面积应按表1选择。 表1 充电电缆的导线规格要求 充电插头应装配电缆固定部件,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处受到外力时不会造成对端子的额外受力。充电接口内置的端子应以足够的接触压力将导线夹紧于金属表面之间,同时不造成导线的损坏。正确连接充电电缆后,不同极性端子之间或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不得有意外接触的危险。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操作力应满足上述条件。

电动汽车非车载式充电机系统研制

电动汽车非车载式充电机系统研制 作者:李小伟王知学张晓鹏解兆延王平来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第08期 摘要:针对我国电动汽车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为了实现基于IGBT器件的非车载充电机,采用了ADUC813为控制板核心、模块化设计的方案,主回路电路采用国产IGBT器件作为逆变控制器件,控制板电路包括信号采集、反馈及UCC3895移相控制电路,采用ZVSZCS软开关技术降低开通损耗,解决了IGBT器件的电流拖尾,提高电路效率,通过试验采集ZVZCS波形结果,验证了该系统方案满足研制要求。 关键词:电动汽车; IGBT;非车载充电机; ZVSZCS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U4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 08?0169?02 目前随着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绿色节能逐渐受到全球的重视,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国内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电动汽车被列入我国“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1?2]。作为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动汽车充电站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充电站就相当于现在没有加油站,充电站的建设对于提供电动汽车远程旅行,提高续航里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充电站的核心,非车载直流充电机是必不可少的。 1 方案设计 本非车载充电机系统由控制板、主回路、显示单元及通信系统等组成。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1.1 主回路电路部分 该电路部分包括了滤波、整流、逆变等所有的功率器件,通过插针接收主控制板传送的控制信号实现电压、电流的控制,并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送给主控制板,该板还包括了给所有控制回路供电的辅助电源。前端滤波校正电路。该电路包括前端整理、滤波、稳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整流电路采用电容输入性,三相全波整流方式,为了限制启动时电容的充电电流,防止损坏保险和其他器件,需要设置软启动电路。冲击电流采用在PFC电感两端并接一压敏电阻,以限制因冲击电流过大导致PFC电感两端的感应电压,从而达到抑制冲击电流的目的。高频逆变电路。设计充电机功率为10 kW,采用了国内知名半导体企业设计的1 200 V 25 A IGBT单管,目前在5 kW以下的充电机中,主要采用小功率功率场效应管等器件进行主回路逆变部分的设计,而在10 kW充电设备中,功率场效应管器件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需要高电压大功率IGBT器件来设计大功率充电机逆变部分。IGBT属于全控型器件,集载流能力

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

(1)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典型设计》中对交流充电装置技术指标的要求; (2)交流充电桩采用单桩单充式结构,每个充电接口提供AC220V/7kW的交流供电能力; (3)具备对充电桩运行状态的综合测控保护能力如运行状态监测、故障状态监测、充电计量和充电过程的联动控制、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等; (4)设置指示灯、数码管显示器或触摸屏,显示运行状态; (5)设置急停开关、操作按键等必需的操作接口; (6)预留交流三相四线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的表位,进行交流充电计量; (7)设置刷卡机,支持IC卡付费方式,并配置打印机,提供票据打印功能; (8)具备过/欠压报警、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判断、联锁等功能; (9)提供完善的通讯功能,采用GPRS及以太网接口,可根据需要上传交流充电桩的运行状态参数,接 受远程控制命令。 应遵循的主要标准 电动汽车技术标准: GB/T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 GB/T18487.2-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 GB/T18487.3-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充电机(站)》 GB/T20234-2006《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 电气技术标准: GB/T17215.322-2008《静止式有功电能表0.2S级和0.5S级》 GB17625.2-2007《电磁兼容限值对每相额定电流≤16A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17625.3-2000《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GJB3855-1999《智能充电机通用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 Q/GDW399-2009《电动汽车交流供电装置电气接口规范》 Q/GDW400-2009《电动汽车充放电计费装置技术规范》

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

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 1. 方案背景 1、行业背景 我国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超常规地、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由此带动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的蓬勃兴起,在国内各地电动汽车充电站纷纷涌现! 充电桩是电动力车的电站,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每个充电桩都装有充电插头,充电桩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车充电。电动汽车充电桩采用的是交、直流供电方式,需要特制的充电卡刷卡使用,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充电桩作为加油站、小区电动汽车充电状态的人机交互产品。可实现计时充电和计电度量充电。卡内预先充值,每次充电后根据电度数自动从卡中减去,并打印出票据。 本方案描述的是EPC-9200工控主板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中的应用。厂商采用我司的方案能快速地实现充电桩的组装,迅速占领市场。 图1.1 充电桩 2、充电桩系统需求

支持本地显示、触摸屏输入及按键输入; 用户通过非接触式 IC 卡刷卡充电; 通过显示屏能够进行充电方式选择、充电状态显示、充电计费查询、消费金额显示及余额查询; 根据用户选择的充电方式控制充电机对汽车电池充电; 支持消费单据打印; 能够监测汽车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 支持外接电度表; 支持语音提示; 通过红外对充电桩上参数进行配置,以及数据查询; 能够通过 CAN、以太网或 GPRS 进行数据传输; 本地大数据量存储(图片、广告、充电记录等); 支持远程升级应用程序; 显示屏支持 10.4 寸。 2. 方案概述 充电桩内部设备较多,且大部分是RS-232接口,如果每一个设备都使用一条电缆接到工控主板上,则会使内部电路相当复杂,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也会大打折扣。采用CAN总线通信,可以降低信号线复杂度,还可方便扩展更多设备。使用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EPC-9200产品方案如下图2.1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