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民法总论之六民事权利客体讲述

06.民法总论之六民事权利客体讲述

06.民法总论之六民事权利客体讲述
06.民法总论之六民事权利客体讲述

民法总论

(General Theory of Civil Law)

之六

民事权利客体

(Object of Civil Right)

主讲:宋旭明

(songxuming@https://www.doczj.com/doc/1d7898802.html,)

民法总论 (General Theory of Civil Law) 之六民事权利客体 (Object of Civil Right) 主讲:宋旭明 (songxuming@https://www.doczj.com/doc/1d7898802.html,) (1)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overview)☆ (3)

一、概念 (3)

二、种类 (3)

第二节人格利益(personality)☆ (4)

一、概念 (4)

二、类型 (5)

第三节身份利益(status)☆ (6)

一、概念 (6)

二、类型 (6)

注意:作为第一层次权利客体的身份利益仅限于本属于身份权人的利益,但身份权还指向身份相对人的利益,但必须以相对人基于该利益所享有的权利为客体。身份权是一种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权利的混合体。 (7)

第四节物(rem/property)☆ (7)

一、概念 (7)

二、分类 (9)

第五节智力成果(intellectual property) (18)

一、概念 (18)

二、种类 (19)

案例0610:华人中医师罗鼎辉女士曾经在英国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并引起轰动,英国植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在罗鼎辉女士药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药物,并在各国申请专利。该药品获得了巨大成功,1995年出让该药的欧盟市场开发和销售权的许可证获得100万英镑,1996年提出生产许可证申请,第一批的定单就达3亿英镑。试问:罗鼎辉医师的临床处方是否应当及如何得到法律保护?.. 19第六节各类权利(rights)☆ (20)

一、权利作为权利之客体的特征 (20)

二、得作为权利之客体的权利类型 (20)

案例0611:甲乙两夫妻周末一道开着私家车到郊区度假,入住了宾馆,享受了美食,做了头发,洗了桑拿,度过了浪漫的海滨之夜,最后带着一车当地土特产食品回了家。试问:甲乙度假期间行使的各种民事权利之客体是什么? (21)

第七节有价证券(securities) (21)

一、定义: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可以按期取得一定收入并可自由转让和买卖的证券。 (21)

二、类型 (21)

三、特征 (22)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overview)☆

一、概念

(一)定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特征

1、利益性。

2、客观性。

思考0601:客体必然存在于主体之外乎?

二、种类

(一)第一层次权利客体:基于法律的原始分配而通过绝对权加以确认和保护的特定主体的特定利益。

1、人格利益。

2、身份利益。

3、物。

4、智力成果。

(二)第二层次权利客体:基于法定或意定原因而在相对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客体的第一层次权利。

1、人身权利

(1)人格权。

(2)身份权。

2、财产权利

(1)物权。

(2)债权。

(3)知识产权。

3、有价证券

(1)物权证券。

(2)债权证券。

(3)股权证券。

第二节人格利益(personality)☆

一、概念

(一)定义:人之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所必须享有的非直接财产性质的利益。

(二)特征

1、固有性。

2、非直接关乎财产。

3、有更强的专属性。

4、其实现无需特定主体为积极行为。

二、类型

(一)特别人格利益

1、物质性人格利益

(1)生命。

(2)健康。

(3)身体。

2、精神性人格利益

(1)姓名。

(2)肖像。

(3)名誉。

(4)隐私。

(5)人身自由。

(6)婚姻自主。

(7)贞操。

(8)其他。

(二)一般人格利益

1、人格平等。

2、人格独立。

3、人格自由。

4、人格尊严。

第三节身份利益(status)☆

(一)定义:基于人的特定身份而享有的非直接财产性利益。

(二)特征

1、基于与他人的比较和关系而存在。

2、非直接财产性。

3、非固有性。

4、非专属性。

二、类型

(一)配偶身份利益。

(二)亲子身份利益。

(三)亲属身份利益。

(四)荣誉享有者身份利益。

(五)创作发明者身份利益。

(六)其他。

注意:作为第一层次权利客体的身份利益仅限于本属于身份权人的利益,但身份权还指向身份相对人的利益,但必须以相对人基于该利益所享有的权利为客体。身份权是一种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权利的混合体。

案例0601:甲乙是夫妻,甲为热性体质,乙为寒性体质,因体质差异过大,导致冬夏两季无法适应对方所需要的室温,夫妻生活多因此受阻,为此经常发生矛盾。某仲夏夜,甲强行要求,乙忍无可忍,报警,状告甲强奸,一并要求

试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未遂)?

第四节物(rem/property)☆

一、概念

(一)定义: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且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二)特征

1、存在于人身之外

思考0602:为什么物要独立于人身?

思考0603:人体受精胚胎是人还是物?

案例0602:田纳西州的路易斯?戴维斯和玛丽?戴维斯于1980年结婚,6

个月后玛丽发生宫外孕,因此切除右侧输卵管。以后她5次发生宫外

孕,使自然生育成为不能。1985年,戴维斯夫妇接受试管授精。这是一

个痛苦的过程:首先,用克罗米芬人工刺激排卵的过程非常不舒服,卵

巢囊肿和内分泌失调的直接副作用马上可感。其次,采卵的过程很“血

腥”:玛丽的腹部被划开3个切口,这样才可以用微小的望远镜和仪器固

定卵巢于适当的地方,并从她的肚脐插入采卵工具取出成熟的卵子放入

培养皿中培养并授精。完成这一过程的卵子变成受精卵或合子。然后它

们开始分裂,成为准胎胚,即14天以前的胎胚。当准胎胚发育至2-8个

细胞的阶段时,将它们植入玛丽的子宫。如果准胎胚在子宫内着床,则

试管授精成功,否则就失败了。在3年内,戴维斯夫妇遭遇了5次失

败。1988年,冷冻保存准胎胚的技术诞生,其好处在于可在妇女自然的

而非人工的月经周期移回受精卵于母体以增加怀孕的机会,也创造了某

对夫妇的配子形成的胎胚被另一对夫妇甚至某一单身女子使用的可能。

1988年12月8日,医生从玛丽采集了9枚卵子。经过授精后植入了其

中的两个,冷冻了其余的7个。两周后,医院宣告植入失败。两个月后,即1989年2月,路易斯向玛丽提出离婚。

试问:本案中的体外受精胎胚是人还是物?

2、能满足人的需要

思考0604:为什么物要能满足人的需要?

3、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

思考0605:为什么物要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

4、仅限于有体物

(1)物应当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而非如同各种权利那也基于人类在观念上的拟制所得。

(2)物应当在物理形态上有体,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思考0606:为什么要仅限于有体物?

思考0607:电力、天然气等自然力是不是物?

思考0608:空间是不是物?

思考0609:无线电频谱是不是物?

思考0610:网络虚拟财产是不是物?

思考0611:宠物狗的“肖像”是不是物?

案例0603:王女士拥有一只白色比熊犬,一家宠物杂志社邀请她为她的宠物狗拍摄了一组照片用作杂志封面。某天,王女士得知她的宠物狗照片出现在了某公司生产的宠物浴液的包装盒上。王女士认为该公司未经其同意而将自己宠物照片用于商业宣传和促销,严重侵害了自己对该宠物狗的肖像权,遂诉至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要求对方承担30万元的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试问:王女士的诉求是否应当得到支持?

思考0612:创造发明、外观设计、活动创意是不是物?

案例0604:斯坦门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一次美国福特公司的

一台电机坏了,几经努力都没修好。于是他们请来了斯坦门茨。他检查

之后,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毛病就好了。”人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果然成功。电机修好

后,斯坦门茨向老板收取1万美元的报酬。老板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就要1万美元,这也太贵了!” 斯坦门茨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并不贵,只

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却要9999美元。”老板折服,照付了钱,

并重金聘用了他。

试问:斯坦门茨在电机修理过程中享有的是什么权利?

二、分类

(一)动产、不动产(movables, real estate)

1、划分标准:能否移动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或用途

2、具体类型

(1)动产:能够移动且移动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

注意:各种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也被划作动产,称为“准动产”。

(2)不动产: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

①土地:一定范围的地球表面、地面上空及地下。

注意:地下矿产资源、地下水流不被认为是土地的一部分。

②地上定着物:持续密切依附于土地,不易移动,按交易惯例非为土地

构成部分,而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物,主要是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林木、农作物等出产物。

思考0613:某些物如船舶、航空器等虽然可以移动且移动不会损害其价值,但由于价值很大,基于交易习惯或明文立法适用不动产的规则,称作“准不动产”,它们究竟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3、区分意义

(1)公示方法不同

①动产:占有。

②不动产:登记。

(2)取得时效不同

①动产:期间较短。

②不动产:期间较长。

(3)权利类型不同

①动产:可成立质权、留置权、典当权,不可成立地上权、地役权、永

佃权、典权。

②不动产:可成立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典权,不可成立质权、留

置权、典当权。

(4)准据法不同

①动产:灵活多样。

②不动产:不动产所在地。

(5)裁判管辖不同

①动产:灵活多样。

②不动产:不动产所在地。

(6)强制执行方式不同

①动产:查封、拍卖或变卖。

②不动产:查封、拍卖、强制管理。

(二)主物、从物(principal thing, accessory thing)

1、划分标准:相互结合的两物之中是否起主要作用

(1)在物理上为相互独立的二物,否则为一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0614:房屋与其窗户是不是主从物关系?

思考0615:汽车与其轮胎是不是主从物关系?

(2)二者在用途上存在主从关系,即从物脱离主物则失去其本来用途,反之却不会

思考0616:鞋子与袜子、上衣与帽子、帽子与围巾是否为主从物关系?

思考0617:鞋子与其鞋带是不是主从物关系?

2、具体类型

(1)主物:在功能相互结合的两物之中起主要作用的物。

(2)从物:在功能相互结合的两物之中起次要作用,非依赖于主物无法发挥其功能的物。

4、区分意义:除非例外规定或约定,主物的权利变动及于从物

(三)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merchantable thing, limited merchantable thing)

1、划分标准:是否允许及在多大范围内自由流通。

2、具体类型

(1)流通物:法律允许在民事主体之间自由流通转让的物,又称融通物。

(2)限制流通物:法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事主体之间流通转让的物,又称限制融通物。如特许减免税物品、民用爆炸物、特殊药品、贵重金属和珍珠及天然水晶等特许经营商品。

(3)禁止流通物:法律不允许在民事主体之间流通转让的物,又称近治融通物。如伪币、毒品、淫秽物品、国家专有的军火、土地、自然资源等。

3、区分意义:以超出允许范围的限制流通物或禁止流通物为交易对象的合同无效。

(四)代替物、不代替物(substitute object, non-substitute object )

1、区分标准:客观上是否得依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

2、具体类型

(1)代替物:客观上得依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如金钱、农产品、消费工业品。

(2)不代替物:客观上不得依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如土地、建筑物、特定艺术品。

3、区分意义

(1)不代替物不可作为消费借贷的标的物。

(2)交付之前的灭失责任,在不代替物为赔偿损失,在代替物为同类赔偿。

(五)特定物、种类物(individually defined object, non-individually defined object)

1、划分标准:是否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

2、具体类型

(1)特定物: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如某发动机号的汽车一辆。

(2)种类物:当事人仅依抽象的品种、规格或者度量衡加以限定的物。如某品牌型号的汽车一辆。

3、特定物、种类物之分与代替物、不代替物之分的区别:特定物可能是经特定化的代替物,也可能是无需特定化的不代替物。

4、区分意义:物权客体须为特定物,债权客体则还可为种类物。

(六)消费物、不消费物(consumable thing, non-consumable thing)

1、区分依据:是否一经使用即改变其原有形态与性质从而不能重复使用。

2、具体类型

(1)消费物:一经使用即改变其原有形态与性质从而不能重复使用的物,又称消耗物。如食品、香烟、蜡烛、牙膏、电力等。

(2)不消费物:可经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与性质的物,又称非消耗物。如土地、房屋、汽车、机器设备、服装、餐具等。

思考0618:某折叠手机因使用中的磨损而只能开合一万次,该手机为消费物还是不消费物?

思考0619:水库中的水,是消费物还是不消费物?

民法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第七章 民事权利)【圣才出品】

第七章民事权利 一、概念题 1.民事权利 答: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权利人因他人的行为而使其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保护。 2.形成权 答: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属于形成权的主要有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 3.相对权(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相对权是指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它是相对于绝对权而言的,是将民法上权利按其效力划分而得的权利之一种。其特征在于义务人是特定的,所以又叫做对人权。 4.抗辩权 答: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根据抗辩权作用的不同,抗辩权又可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延期性抗辩权,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抗辩,而不是永久可以抗辩。

二、简答题 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谈谈民事权利的分类问题。(北京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根据内容,民事权利可以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是通常可以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按照权利内容又可以分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2)人身权指与权利主体的人格、身份不可分离并不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人身权一般不具有可让性,在受到侵害时首先应当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 2.形成权在我国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清华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答:(1)概念 形成权是依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使既存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2)类型 ①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发生效力的形成权,我国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主要有,法定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被监护人)行为的承认权,被他人无权处分之物的权利人对无权处分的承认权,本人对无权代理的承认权,以及债权人对债务人与第三人债务承担的同意权。 ②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 使法律关系效力变更的形成权,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债权的选择权。 ③使法律关系效力消灭的形成权。

06.民法总论之六民事权利客体讲述

民法总论 (General Theory of Civil Law) 之六 民事权利客体 (Object of Civil Right) 主讲:宋旭明 (songxuming@https://www.doczj.com/doc/1d7898802.html,) 民法总论 (General Theory of Civil Law) 之六民事权利客体 (Object of Civil Right) 主讲:宋旭明 (songxuming@https://www.doczj.com/doc/1d7898802.html,) (1)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overview)☆ (3) 一、概念 (3) 二、种类 (3) 第二节人格利益(personality)☆ (4) 一、概念 (4) 二、类型 (5) 第三节身份利益(status)☆ (6) 一、概念 (6) 二、类型 (6) 注意:作为第一层次权利客体的身份利益仅限于本属于身份权人的利益,但身份权还指向身份相对人的利益,但必须以相对人基于该利益所享有的权利为客体。身份权是一种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权利的混合体。 (7) 第四节物(rem/property)☆ (7) 一、概念 (7) 二、分类 (9) 第五节智力成果(intellectual property) (18) 一、概念 (18) 二、种类 (19) 案例0610:华人中医师罗鼎辉女士曾经在英国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并引起轰动,英国植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在罗鼎辉女士药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药物,并在各国申请专利。该药品获得了巨大成功,1995年出让该药的欧盟市场开发和销售权的许可证获得100万英镑,1996年提出生产许可证申请,第一批的定单就达3亿英镑。试问:罗鼎辉医师的临床处方是否应当及如何得到法律保护?.. 19第六节各类权利(rights)☆ (20)

民法总则选择题与答案

民法选择题 1. (单选题)小和小黄是好朋友因小事闹翻了,小在其照片上随意涂画,并弄成搞笑形象印刷出售营利,侵犯了()。 A. 权 B. 名誉权 C. 肖像权 D. 名称权 ↓ 参考答案: C 【解析】A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题干没有体现小使用小黄的。B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题干没有体现小黄的名誉受损。C 项正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小没有经过小黄允许,将小黄照片出售营利,侵犯了小黄的肖像权。D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二款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题干未涉及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也不涉及名称权。故正确答案为C。 2. (单选题)与《民法通则》相比较,《民法总则》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进行了重大修改,下列民事权利不受《民法通则》保护的是() A. 个人信息隐私权 B. 知识产权 C. 财产继承权 D. 婚姻自主权

↓ 参考答案: A 【解析】A选项说确,根据《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之前的《民法通则》并没有包括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B选项说法错误,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民法通则》第94-97条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C选项说法错误,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民法通则》的第76、149条对财产继承权都有相关的规定。D选项说法错误,婚姻自主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即公民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自愿的结婚或者离婚,不受他人干涉的自主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故本题目选择 A 。 3. (单选题)《民法总则》对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进行了法律保护,这里的人身权利主要是指身份权。以下不属于身份权的是() A. 亲权 B. 子女权 C. 配偶权 D. 亲属权 ↓ 参考答案: B 【解析】《民法总则》第112条指出,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而婚姻家庭关系产生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其中主要是身份权。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A选项说确,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财产进行教养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它属于身份权之一。B选项说法错误,我国法律之中没有专门的子女权,家长对子女拥有抚养权、监护权等等权利,子女也享有继承权等权利,但身份权中没有单独的子女权。C选项说确,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它也属于身份权之一。D选项说确,亲属权是指父母与成年子女、祖父母与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它也属于身份权的一种。故本题答案选B。

民法总则选择题及答案

民法选择题 1. (单选题)小张和小黄是好朋友因小事闹翻了,小张在其照片上随意涂画,并弄成搞笑形象印刷出售营利,侵犯了()。 A. 姓名权 B. 名誉权 C. 肖像权 D. 名称权 ↓ 参考答案: C 【解析】A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题干没有体现小张使用小黄的姓名。B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题干没有体现小黄的名誉受损。C项正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小张没有经过小黄允许,将小黄照片出售营利,侵犯了小黄的肖像权。D项错误,《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二款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题干未涉及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也不涉及名称权。故正确答案为C。 2. (单选题)与《民法通则》相比较,《民法总则》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进行了重大修改,下列民事权利不受《民法通则》保护的是() A. 个人信息隐私权 B. 知识产权 C. 财产继承权 D. 婚姻自主权

↓ 参考答案: A 【解析】A选项说法正确,根据《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之前的《民法通则》并没有包括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B选项说法错误,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民法通则》第94-97条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C选项说法错误,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民法通则》的第76、149条对财产继承权都有相关的规定。D选项说法错误,婚姻自主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即公民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自愿的结婚或者离婚,不受他人干涉的自主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故本题目选择 A 。 3. (单选题)《民法总则》对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进行了法律保护,这里的人身权利主要是指身份权。以下不属于身份权的是() A. 亲权 B. 子女权 C. 配偶权 D. 亲属权 ↓ 参考答案: B 【解析】《民法总则》第112条指出,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而婚姻家庭关系产生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其中主要是身份权。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A选项说法正确,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财产进行教养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它属于身份权之一。B选项说法错误,我国法律之中没有专门的子女权,家长对子女拥有抚养权、监护权等等权利,子女也享有继承权等权利,但身份权中没有单独的子女权。C选项说法正确,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它也属于身份权之一。D选项说法正确,亲属权是指父母与成年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份权。它也属于身份权的一种。故本题答案选B。

(法律法规课件)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

第七章民事身份和能力的法律适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现代各国都承认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由于各国在自然人出生与死亡的认定上不一致,特别是在宣告死亡方面的认定差异更大,因而就产生了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依各国不同的认定,同一自然人可能在一国被认定为有权利能力而在另一国被认定为没有权利能力。 对于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上有不同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应适用各该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所属国法律。其理由在于所谓权利能力,不外乎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否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问题,因而最恰当的做法就是针对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其所属国的法律来认定; 第二种主张认为应适用法院地法。其理由主要在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涉及法院地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关系到法院国的社会公共秩序; 第三种主张认为应依当事人的属人法来解决。其理由在于权利能力是自然人的基本属性,特定的人的这种属性是与其本国各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当事人的本国法来确定。 通常认为上述三种主张中依当事人属人法的主张较为合理,而且也更具实践性,因为只有这样,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才能相对稳定。 在讨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时,对于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也非常重要。在国际私法中,对于此类管辖权有不同看法,但通常认为管辖权应属失踪者本国法院,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也可由其住所国或居所国管辖。对于其法律适用,通常认为应依属人法,特别是其

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 百科名片 编辑本段

民事权利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民事权利包含以下含义: 民事权利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请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编辑本段分类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分类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分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编辑本段内容 一、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与其他物权相比,财产所有权具有如下特征:(1)所有权为自物权。 (2)所有权为独占权。(3)所有权为原始物权。(4)所有权为完全物权。 (5)所有权是具有弹性力、回归力的权利。 (二)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三)财产共有权 二、债权 (一)债的概念和特征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能权利和义务关系。债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有如下特征:1.债的关系当事人都是特定的; 2.债的关系的客体包括物、知识产权和行为; 3.债权的实现必须依靠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 4.债可以因合法行为而发生,也可以因不法行为而发生。

民法总则基本知识逻辑图解

民法总则基本知识逻辑图解 民法概述 民法的概念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归属、流转)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的内容主要是私法 民法的特点民法是实体法 民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民法强调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之间的区别(与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商法) 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与合同制度、人格权制度、 民法的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 民法的渊源:宪法、民事法律、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各部委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 性文件、地方法规、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等 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对人的适用范围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民事立法上确认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的前提) 意思自治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公平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补充) 诚实信用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限制) 公序良俗原则(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限制)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 系 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 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 利益、权利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事件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表示行为:民事行为、准 民事行为 行为 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第七章民事权利客体 引言 民事主体之所以要参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可见,民事主体总是为满足利益需要而基于一定的事物而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这一事物就是该利益的载体,也就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民法上称之为权利客体。哪些事物可成为权利的客体?这是本章要说明的问题。因民事法律关系经常沙及物,物是极重要的权利客体,所以本章要重点说明法律上的物。 第一节民事权利客体概述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权利的标的,是指民事权利所指向的对象,即民事权利的利益载体。因为民事权利是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主导方面,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权利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权利的载体也就是义务的载体,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也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益性 所谓有益性,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总是为满足自己的一定利益需要的。即使义务性的权利,也是为维护和保护某种利益的,只不过该种利益不是为权利人本身而已。例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是以身份利益为客体的,该种利益主要是满足未成年人需要的,但若无利益存在,也就不会有权利的存在。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民事法律关系建立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分配转移某种利益,因此,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联系的中介。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因此,民事权利的客体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非物质财富,但不具有有益性的事物是不能够成为民事权利客体的。 (二)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不依主体的意识而转移。民事权利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象,它既可以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是客观精神世界的现象,但是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民事权利主体可以选择或决定以何种客观现象为权利客体,但该客体不依主体的意识而存在或转移。客观上不存在的,仅是主体的意识或意念中存在的事物,不能为权利的客体。 (三)法定性 所谓法定性,是指由法律规定。因为民事权利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它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何种客观事物可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也是由法律确认的。例如,隐私作为一种人格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法律未确认其为权利客体时,也就不为权利客体。又如,知识产品,在古代法中并不为权利的客体,而在现代社会则成为权利的客体。 除上述特点外,一些学者还提出多样性、特定性、可支配性等特点。但我们

第三章 民事权利

第三章民事权利 一、填空题 1.民事法律关系是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 3.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自然事实包括和两种形式。 4.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和。 5.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6.根据民事义务的发生根据,民事义务可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 1.甲杀害了乙,乙的继承人因乙死亡而继承乙的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 B.民事行为 C.违法行为 D.事实行为 2.甲与乙订立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中未约定何方应先履行。现甲要求乙交付货款,乙提出甲未交货不能付款,乙所行使的权利属于()。 A.请求权 B.形成权 C.抗辩权 D.物权 3.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继承关系 B.合同关系 C.物权关系 D.税收关系 4.权利人可依自己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属于()。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5.根据民事权利实现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民事权利可分为()。 A.既得权和期待权 B.绝对权和相对权 C.主权利和从权利 D.原权和救济权 6.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表述中错误的有:()(司考题) A.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 B.知识产权是一种支配权 C.债权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 D.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 7.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司考题)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 8.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司考题)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三、多项选择题 1.在行为人进行的下列行为中,哪些属于行使形成权的行为?()(司考题) A.被代理人对越权代理进行追认

民事权利本质论

民事权利本质论 关键词: 权利本质;意思;自由;利益;法力 内容提要: 对民事权利本质之争的三学说中,“利益说”体现了保护的目的,“法力说”则在明确保护目的的同时,强化了法律的实际应用,均不能揭示权利的固有属性,唯有“意思说或自由说”涉及主体意志的实现资格反映了权利本质。但权利创设离开法律这一媒介则与现实不符。而探究权利本质的目的主要在于准确理解法律与权利的关系,以及明确法律设置权利及其赋予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价值所在。 近代以来,民法以人为本位,并围绕着人这一主体确定权利义务等基本内容和有关制度。其中,权利已成为民法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民法的一切制度均是以权利为中心而构建的。但对于权利这一法律构造物,学界至今依然在如何界定、能否类型化以及如何保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莫衷一是。其实,这些争论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与对权利本质的认识相关。 一、民事权利本质的定位 我国古代汉语中,“权”和“利”为两个独立词汇,偶然也有权利并用,但其涵义均与现代权利概念相去甚远。现代汉语“权利”一词,移译自日本,日文中权利一词又移译自欧洲。最初译作“权理”,取其事理、道理之意,后译作“权利”。西语中的权利,拉丁文的jus、德语的Recht、法语的droit和英语的right 均蕴涵正义和合理,指正当而得有所主张而言,非“争权夺利”。除英语外,法语、德语和拉丁语的权利一词均同时兼有法律的涵义,权利为主观化的法律,法律为客观化的权利,足见权利与法律存在密切关系。但理论界对于权利的态度却并非一致,甚至存在权利否认说的观点,如法国学者狄骥认为人们只有依据法律从事社会互助的社会任务,绝无权利可言。如此观点因过于极端而难以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故对民法确定权利未形成影响。相反,鉴于权利机能在确定保障个人自由活动范围,自主决定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价值,近现代民事立法均肯定权利存在的合理性。无疑,对权利本质的分析和揭示也是在肯定权利存在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民事权利本质主要学说简介 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究权利的本质,学说纷呈,其中有代表性的流派主要包括意思说、利益说和法力说三种。

民法总则》的10个新变化及重要实务问题解读

《民法总则》的10个新变化及重要实务问题解读 一、诉讼时效期间由两年延长为三年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将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由两年延长为三年。有关期间的修改,在实务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的溯及力问题。关于溯及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有可能会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在解释未公布前,可以作为参考的是1999年施行的《合同法》对此前《技术合同法》(已被《合同法》废止)中关于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作出延长时,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所确立的溯及力原则。《技术合同法》规定,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就此确立的原则是,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两年。参考该解释,本次《民法总则》将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由两年延长为三年,有可能确立的溯及力规则为: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民法总则》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超过两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两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虽然《民法总则》已经公布,但施行日期为今年的10月1日,在此之前,仍以两年标准为确定诉讼时效,切勿因此延误主张权利而导致诉讼时效经过。 二、重大误解撤销权行使期间缩短为三个月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没有行使撤销权;……《民法总则》的该条文是吸收了《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重大误解撤销权的行使期间,由《合同法》规定的一年缩短为三个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算。 相关条文: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三、撤销死亡宣告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五十一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民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

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三、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有哪些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有哪些 【为您推荐】大邑县律师兖州市律师广宁县律师青羊区律师宿豫区律师泗阳县律师荥阳市律师白云区律师 自然人从出生起就拥有了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对于法人来说,自成立之日起比自然人多了民事行为能力,大多数人对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没有一个很好的区分,甚至有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那么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下面就让小编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先看两者定义 1、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法律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则每一个公民都享有行使财产所有权的权利能力。 2、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简称“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民事行为能力 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二、看两者联系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都是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没有民事行为能力。 三、看两者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自公民出生时就有,而民事行为能力则与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智力状态正常的公民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法律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统一性,而法律根据不同年龄和智力状态赋予公民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看历史渊源 1、民事权利能力,源自罗马奴隶时代。奴隶与普通人在法律上的区别比较大。奴隶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法律下,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动物”。 2、现在没有奴隶了,但是民事权利能力这个重要的概念留存了下来。你可以这么理解,是人,就有民事权利能力,不是人(猪、牛)就没有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解释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取得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自然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2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在民法上,“权利能力”一词源于1896年通过的《德国民法典》第1条规定:“人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德国民法典》没有对权利能力作定义式规定,对权利能力的概念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拉伦茨认为:“在法律上,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力,也即作为权利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的能力。”梅迪库斯说:“一般说来,权利能力是指…成为权利和义务载体的能力?。” 我国民法时期和现在台湾地区的学者给权利能力下的定义也有不同。有学者说:“在法律上能够享受权利并负担义务的能力,称为权利能力”,并解释说“权利主体。权利能力或人格三者的含义不同。”有学者说:“堪为权利主体之地位或资格,谓之…权利能力?,亦曰…人格?。” 并进一步解释说:“依现代法律,凡得享受权利者同时亦得负担义务,故权利能力,实应与义务能力合并而称为权义能力。袛以现行民法仍基于权力本位而制定,故仅成为权利能力。”1961年公布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民事立法纲要》第8条第1款前段规定:“凡是苏联公民,都平等地具有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民事权利能力)”。苏联学者根据该条规定给权利能力下的定义是:权利能力是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有学者在解释权利能力的概念时指出:“权利能力不能与公民享有的具体权利混同起来。权利能力是享受权利的基础。法律规定每一个公民都具有享受很多财产权利和人身非财产权利的能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公民,通常只能享受其中的一部分权利。比如,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发明权,但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享受发明权。取得具体的权利,就是实现权利能力。”另有学者在解释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时提出,权利能力是“享受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一种抽象的可能性。”[1] 3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统一性。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不仅指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同时也包含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因此民事权利能力是二者的统一体。 2.平等性。由于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而从事民事活动又是自然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民事权利能力就是自然人的生存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10条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权利不受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职业、职务、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精神健康状况等差异影响而有所不同。 3.广泛性。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就是指自然人可以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范围,如人身权、财产权的范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了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广泛的人身权、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授课教师:王文军 民法入门 民法的全貌 一、民法的对象: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财产法)和人身关系——人格关系(人格权法) 和身份关系(亲属法和继承法)。 (一)亲属法 (二)继承法: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三)人格权法 (四)财产法:财产的归属(所有)与移转(合同)。 1、所有与合同: (1)所有权保障 ①排除妨碍请求权 ②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③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2)合同的保障 2、财产法的基本构造: (1)物权: ①所有权: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②限制物权: a.用益物权:支配使用价值。(例:建筑用地使用权) b.担保物权:支配交换价值。(例:抵押权) (2)债权: ①合同之债 ②侵权之债 ③不当得利之债 ④无因管理之债 注: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合称“法定之债”。 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 (一)公法与私法:民法是私法中的“基本法”。 (二)民法与商法: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 (三)民法与经济法 1

三、中国民法的发展沿革 (一)史尚宽、郑玉波、王利明、江平 (二)教师推荐书目: 1、梁慧星《民法总论》 2、王泽鉴《民法概要》 3、魏振瀛《民法》 四、民法总则的构造与涵义 (一)创造一般性概念 (二)特征: 1、抽象性: (1)优点:立法经济简易。 (2)确定:难以建立具体轮廓。 2、体系性 (三)内容: 1、权利: (1)权利主体:自然人和拟制人 (2)权利客体:物 (3)权利内容 (4)权利变动:法律行为或时效因素等 2、义务 民法总则 民事法律关系 一、概说: (一)概念(课本P5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二)特征: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 (三)意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主体(课本P53:): 1、民法上“人”的含义: (1)适于享有民事权利的社会存在 (2)法律认可(赋予其权利能力) 2、自然人或法人(课本P53) 3、合伙(课本P53) 2

民事权利属于私权的范畴

民事权利属于私权的范畴,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权利的重要内容,是以其私权属性为基础的。 “知识产权是私权”的论断在有关国际公约中有明确的规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TRIPS协议在其序言部分,肯定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全体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规定为整个协议确定了基调。 私权制度中的主体平等、意思自治的内涵,成为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人类不断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权利的私权属性是将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利范畴的基本依据,而私权的神圣性则是对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的基本理念。 本文从以下部分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做了相关的论述。 第—部分系统考察了私权的起源、内涵、及划分私权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匕对私权属性中与知识产权权利行使联系紧密的属性,如权利本位、意思自治等做了阐述,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具体隋况论述了私权制度的作用。 为“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理论的界定提供了有利的论据。 第二部分分析了“知识产权为私权”这一定论的法哲学基础。 这些基础主要指的是: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财产权理论,以及黑格尔的财产权自由意志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为“知识产权堤私权”这—命题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第三部分则从另—个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为私权”的确立带来的社会影响。 这部分主要的立足点是公共利益问题。 “知识产权为私权”在制度层面上为私人提供了获取财产的新方式。 知识财产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有形财产的另类客体,以知识财产作为保护对象的知识产权是与传统财产所有权相区别的崭新财产法律制度。 作为—种新型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又有自己的特点一知识产权具有公权性质。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试题

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一、名词解释题 1.物 2.种类物 3.代替物 4 .有价证券 5.孳息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中,属于不可分物的是() A.100公斤大米 C.1000公斤钢材 B.一辆自行车 D. 四间房屋 2.区分主物与从物的法律意义主要在于() A.主物、从物独立存在 B.从物不能离开主物而存在 C.从物须辅助主物的使用 D.在交易时,如无另外的约定,从物随主物转移而转移 3.根据物使用后形态的变化性,物可分为() A.动产与不动产 C.原物与孳息 B.主物与从物 D.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4.代表一定货币的有价证券是() A.票据 B.提单 C.股票 D.债券 5.下列事物中,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是() A黄金 B.太阳 C.货币 D.石油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财产属于动产的有()。 A.航空器 B.汽车 C.自行车 D.厂房内安装在地上的设备 2.消耗物可以成为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A.租赁关系 B.借用关系 C.借贷关系 D.买卖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容体包括()。 A.货币 B.行为 C.知识产品 D.信息 4.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特点包括() A.有益性 B 客观性 C.人身权 D.法定性 5.下列物中,属于有价证券的包括() A.国库券 B.本票 C.仓单 D.借据 6.下列物中,属于禁止流通物的包括()。 A.土地 B.矿藏 C 毒品 D 黄金 四、简答题 1.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有何特点? 2.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3.区分动产和不动产有何法律意义 4.有价证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简述有价证券权利的转移方式。 五、论述题 1.试述物的特点。 2.试述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区分及其法律意义。 六、案例分析. 1990年3月,农民张强要把自有的两头黄牛出卖。他与某肉联厂口头商定:由肉联厂将牛宰杀后,按净得的牛肉以每斤2.2元的价格进行结算;除牛头、牛皮牛下水归肉联厂外,再由张强给付宰杀费20元。在宰杀过程中,肉联厂屠宰工人在一头牛的下水中发现牛黄70克。肉联厂将这些牛黄出售,每克30元,共得价款2100元。张强得知此事后,认为牛黄应归他所有,向肉联

民法总则期末复习重点

民法的基本原则: (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基本准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私法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公序良俗原则 6.等价有偿原则 7.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民事法律关系 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民事法律的客体:1.物 2.行为 3.智力成果 4.人身利益 5.有价证券 民事法律事实 概念: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特征:1.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而不是当事人主观的内心意思 2.法律事实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3.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实,有的是由法律规范的,有的是由道德宗教规范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概念: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特征: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普遍性 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剥夺性 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不得抛弃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概念: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的设定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是自然人就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或资格。 划分: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八岁以上且精神正常的人;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 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为能力是实现民事权利能力的手段,有民事权利能力可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还必须具有行为能力,才能自己去取得或实现权利,设定或履行义务。 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是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能够以自己的行为 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 2.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普遍性,而民事行为能力不具有 3.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受剥夺的,而民事行为能力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因和程 序作出限制 4.民事行为能力是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而民事权利能力是每一个公民都 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它不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不受年龄,精神状况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 条件: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 2.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3.经过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告 后果:1.为失踪人的财产设立代管人 2.清偿失踪人的债务并且追索其债权 宣告死亡 条件:1.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失踪达到四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 2.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3.经过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告 后果:1.财产关系变动,财产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2.人身关系变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