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刚健的锋中要参以巧运,“扛鼎中有妩媚。”故一笔中要能刚健婀娜兼有之。

6、要巧拙互用,用笔朴质显得老实,故要在巧笔中夹几笔拙,在拙笔中夹几笔巧,应巧拙互用,方为得法。

二、山水画常选对象的画法

(一)山石

(1)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后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后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后较为浑厚,富有变化。

(二)树木

树木是山水画学习的必修课,凡画山水者少不了要穿插些树

木,以提高山水画的美感和质量。古人画山水画是先画树而后画山,树木围绕在山石中、河流边、暴布之间穿插,使得山水画美丽迷人,似如仙境。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三)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1)点染法:

①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②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③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④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两宋的宫廷绘画的写实已经达到了中国绘画历史的颠峰,中西绘画写实的根本不同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中国传统技法中没有光影关系和透视关系。我们随意翻出一幅风景油画和山水国画比较就能很直接的看出来:中国古代的写实从来不考虑形成物象的光来自何方,也不需要画出物体周围的阴影。这就是为什么学油画的人总要从素描开始,对着一对静物,找阴影,找高光点,而学国画的人就不要这个过程,而是直接从模仿开始,边模仿边体会。

参考文献: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白雪石,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12版

(二)山水画,费明华,古吴轩出版社,2007-08版

(三)中国画山水(1-10级) 徐建明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07版

(四)中国山水画教程杜伯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2版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

通过学习十几周的美术鉴赏,有了深刻的感受。美术鉴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与个人的修养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对美术史有了从无到有的了解,至少是或多或少有了些了解。听了半个学期,我觉得山水画最吸引我,非常佩服画家们的才艺。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下面选择了唐寅的《山路松声图》进行赏析。 唐寅,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山路松声图》中,唐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 在表现技法上,唐寅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 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明清小说赏析

《明清经典小说鉴赏》期末阅读报告 品《聊斋志异》 姓名:xx 指导教师:xx 学号:xxxxxx 学院:动力学院 专业班级:能动x班 2016年5月

品《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1】蒲松龄以出色简练的文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造了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主要分为五个比较大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腐败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贪官土豪的暴行、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通过对自由爱情、高尚道德情操的歌颂,以及对腐败科举制度和政治、暴行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讽刺歌颂 正文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其中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来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香玉》主要讲诉了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住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的书生黄生爱上了一个白牡丹花妖香玉并与之成婚。某一天香玉的本体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去世。黄生悲痛欲绝,在凭吊时又遇到山茶花(耐冬树)所化的红衣女子绛雪(香玉的好姐妹),绛雪被黄生的深情感动,因此经常陪伴在黄生身边代香玉照顾黄生。后来,花神被黄生打动,便使香玉复生,黄生与香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文中首先开场以“牡丹高丈馀,花时璀璨似锦。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等句子描述香玉的美丽,为黄生爱上香玉埋下伏笔。之后香玉与黄生两情相悦,相亲相爱。按照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中可以看出黄生应该原本是有妻子的,但是黄生却又与香玉相爱。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却恰恰体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之神妙。黄生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传统,由父母而决定的婚姻。而黄生与香玉却是自由恋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旧婚姻与新婚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蒲松龄先生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之情。这是我认为的全文的第一个亮点。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第二女主角绛雪,在香玉逝去之后,同样是爱上了黄生,但和香玉与黄生的爱却不同。绛雪对黄生的爱是一种更加洒脱的爱,这种爱至情至性,却又不对黄生产生爱的困惑,爱的影响,不受世俗的羁绊。当香玉回归之后,一句“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将自己从黄生的情人变成了黄生的朋友。这种洒脱的爱,简直世间罕至,即使是现在的人们,能够做到“爱,就是要放手”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在古代,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必须要嫁给那个男人的。这些伦理道德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被小说所抨击。这两个亮点,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自由爱情的精华所在。 《叶生》主要讲诉了一个文章词赋绝佳的书生始终不能考中秀才的故事。河南淮阳一个姓叶的书生,有着首屈一指的文章词赋,但每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之后遇到一个新知县丁公很欣赏他,帮助他继续研读诗书,却依旧落榜。叶生十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_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

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

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

小说鉴赏期末论文

祥子被注定的悲惨命运 ——浅析社会正确信仰的缺失 摘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从他踏进北平城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在一个充满着私欲、没有正确的信仰的社会里,任何的正常、上进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是找不到生长的土壤的,最终都会化为泡影,灵魂也只能在其中慢慢堕落和腐朽。 关键词:祥子;信仰;理想;堕落 所谓信仰,即相信和仰望,相信所信之物的真实性,对其有所求,有所盼望,并相信它能给予自己所渴望的东西。 自小在乡间长大,不谙世事的祥子,在失去父母和几亩薄田之后便来到了北平城讨生活。初出茅庐的祥子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一如初生的牛犊,不畏艰险,干劲满满的祥子认为城里跟乡间也一样,只要足够努力,就必然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创造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就是他的信仰。 年轻健壮的祥子很快就决定了拉车这么个行业,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目标,坚信着凭借自己的努力必然很快就能做大做强,最终拥有自己的车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祥子真的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一切都那么的一帆风顺,幸运之神似乎就陪伴在祥子左右,为他开路,所有的事似乎都在印证着祥子的想法,“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持续了半年,北平城的安宁便被战争的硝烟打破。因着想要赚取高车费而怀着侥幸心理的祥子冒险跑到清华拉客,突然出现在祥子面前的军阀让祥子措手不及。祥子被抓去当壮丁,车子也被抢去了。祥子这些年的努力成果,此刻就如烟花一般,短暂就绚烂过后,便又归回了死寂的黑暗,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不久前还是“触手可及”的理想就这样湮灭了。祥子的心也有很大一块随着梦想破碎了。 祥子原本坚定的信仰被摇撼了。努力了真的有用吗? 侥幸逃脱军阀之手后祥子整顿了一下自己身心后,便强打精神回到了事业的起点——人和车厂。祥子把身上剩余的三十块寄存在刘四爷那里,期待着积攒足够的钱,再一次拥有一辆仅属于自己的车。 一定可以的,一定会有一辆属于我自己的车的!祥子并没有被之前的挫折打败,渐渐的又振作了起来,深信着天道酬勤的道理。 离开杨家后心情郁闷的祥子来到了西安门,遇上了正好需要车夫的老主顾曹先生,便高兴的在曹家拉上了“包月”。 随着闷葫芦罐逐渐充盈,他的信仰也渐渐的坚定起来了。嗯!一定可以的!很快就又能拥有自己的车了! 这个梦一直做到了祭灶的那一天。 那天祥子照常拉着曹先生回家,但发现有人跟踪着他们,于是祥子按照曹先生吩咐拉去了左先生家里,然后又回曹家接太太和少爷。然而刚到了曹家门口,便被一直尾随的孙侦探抓住,并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交出了自己的闷葫芦罐。所有的努力和希望就这样如烟消失。他和虎妞也和刘四爷彻底闹翻了,瞬间便失去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小说鉴赏论文

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 史意识。本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 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关键词: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现代意识 前言 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想一口气看完,有时简直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看了头就知道尾的毛病。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这同样非常难能可贵。 一、武侠演史 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曾有好事者罗列过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所述虽多“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亦可见他确有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意图。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第三类则是着意虚化历史背景的,如我个人喜欢的《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等作品。即使这类作品,一样有作家的强烈的历史关怀在焉。 作为当代最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金庸小说虽然不以“历史小说”的面目出现,但是它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仍然会对读者或大或小地产生影响。因此金庸封笔以来专注于修订当初连载发表的作品,已经补苴罅漏,作了大量更改,尤其着重对史实和史观采取了更为慎重而非放纵的方式。 二、革除暴政与反抗侵略 “侠义小说”源于反抗暴政。这是金庸小说第一期创作的基本色调。将明清易代的历史演为传奇,本是清末民初武侠小说取材的一大特色,也是金庸小说历史叙事的逻辑开始。 明清易代的外侮内乱,曾是横亘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挥斥不去的历史情结。海宁查家更是身历国难,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载记和口头传说,特别在经历过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感最为强烈的一代人中,故金庸更容易切入这个主题。《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

梵高美术鉴赏论文

梵高——一个纯粹的自我 班级:金融1404 姓名:蒋雯学号:2120141051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美术课上总会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梵高。一开始看他的画作,我感受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癫狂,色彩明艳,表情夸张,尤其是那金灿灿的向日葵,似乎就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硬是要把光亮深深刺进你的胸膛。但慢慢的我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不,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

明清时期小说点评论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中人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惊世佳作.在这部描写了众多人物的纷繁华丽的小说中,无字无句不在表达着作者对他的封建世界的痛恨和追思。于是有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脂砚斋在甲戌本中评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只要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红楼梦这部奇书里,曹雪芹不仅仅在描写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家族,更描写了他自己亲身经历。 那些“荒唐言”并不荒唐,它是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的社会的切实体验。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以及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离奇中透露着现实。现实中搀杂着离奇。 “辛酸泪”一句却又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在他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富贵如虚幻飘渺的事物一般,让曹雪芹本身就存在的宝玉式反骨更加清晰的表露在他的文章里。

于是在那“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气魄里.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封建大族的兴衰荣辱,又以那“一把辛酸泪”倾诉其间无数痴男女的悲欢离和。看红楼梦不仅仅是看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其间的爱情故事又是必不可少的,曹雪芹是崇拜女性的。他借宝玉之口说的是女人之言。是那个年代的女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语。那么要理解曹雪芹的思想,要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必须先理解其中的人物。理解其中的女人们。本文的主题便是顺着主角展开的对作者以及书中描写的女性们的一系列 的探讨和追思。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石上偈不仅是开篇作者借托神话来道明创造原由的诗,更引出了故事主角贾宝玉。在红楼梦这书中,贾宝玉便是作者的理想和化身。要解读红楼梦,贾宝玉便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而在宝玉这个人物的刻画中,他衔而生的玉又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既可以说这玉是宝玉这个人物的物格化,又可以说宝玉便是这玉的人格化。宝玉是什么?宝玉是这红楼梦的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那玉又是什么?玉是全书的主线,是这玉补天不成,央求女娲放它到人间经历种种曲折离合。将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便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在现实中虚幻,又在虚幻中现实。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

大学美术鉴赏心得体会【实用】

“美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我的整个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这或许是我个人的原因吧!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 当初辅导员让同学们选选修课我想既然自己比较喜欢美术,为什么不选美术鉴赏呢?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我不能这么死板。第二天,我毅然选择了美术鉴赏。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在课堂上你不用记太多的笔记,只要带上你的头脑就可以了,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和多彩的。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正像老师所说的那样,看美术作品更多是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只强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当然经济价值也是一个方面,但是它与美术作品的产生,发展的心酸历史和它所具有的文化,时代价值来说,那就次的多了。因此美术不仅仅是画,美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 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章法和笔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古画也并不讲究进大远小的规律,以人物画为例,重点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较大,次要部分占的比例较小。 学了美术鉴赏课,真让我受益匪浅,平常对生活粗略地观察也变得细心起来了。让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可以让我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在这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 由于美学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全世界对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定论,而是众说纷纭。其中“美是生活说”是东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美术鉴赏论文

我最喜爱的画家——毕加索 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些耀眼的明星们带给我们的有感动,有愤恨,有思考,有进步。我们从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艺术中得到灵感。画家无疑是艺术家群体之中重要的一族,他们用线条和色彩绘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自由翱翔的思想,也可以找到现实的影子,既可以找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可以找到阴暗生活的反映。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独特的人,他个性、大胆、勇于创新,我们简直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词汇去描述他,因为他太复杂。 第一次知道毕加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是真正开始认识他,则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格尔尼卡》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幅毕氏画作。他用一种如此大胆如此不可思议的手法描述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性,这种表现方式让我觉得和我见过的一些名画家的画作有极大的不同。 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是立体派创始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的画画法和风格多变,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在他九十三年的漫长生涯中艺术几乎贯穿始终,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风格极其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也许是因为早年家境不佳,致使毕加索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他早

期的作品风格也充满了忧郁的气息。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创作了许多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而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民巴塞罗那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迁至巴黎既落魄又贫穷,居住在洗衣坊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加重了他那个时期作品中的忧郁气息。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等多位好友,并且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也已渐渐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也正是在此时,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到,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画作用色由忧郁愤懑的蓝色变为轻快甜蜜的粉红,其中大多色彩丰富,充满了淡淡的喜悦与生气, 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透露出毕加索对人生百态的兴趣、关注及信心。之后毕加索又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由此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非洲时期。这个时期,他笔下的人物体健硕而深沉,揭示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与他的朋友布拉克一起创作出第一批拼贴画。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1

论明清小说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

美术鉴赏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班级: 1008班 姓名:李俊国 学号: 201046910814 老师:梁艳 2011年10月25日

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摘要:作为从小学起就喜欢美术课的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将来要成为一名大画家。由于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吧,最终没能报成艺术生,没能继续学习、研究美术,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也就此破灭,如今成为了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一普通本科生,但我要说,我对美术的热爱依然不减。本学期很庆幸进修了梁老师的美术鉴赏,经过九周课程的学习,我对美术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不是我一普通本科生就能说得了的,在此,我仅对中国山水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有人说,欣赏一幅山水画,犹如读一本书,得理解作者所要讲的意义所在,了解作品构成的元素,笔墨韵致,才能从赏心悦目中品味其中奥妙。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欣赏一幅山水画,必须要细读,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深意。 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人常说,画要赏心悦目才是,这话也对,但也不完全对。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自身文化修养问题了,也就是看一个人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认识、认知、涵养之程度。不是说,非得文人墨客才能为之,山野渔樵就不可以为的,而是因人素质而异,质地之美、至善者多在凡尘山野也。内在的素质是可以弥补文饰的不足,这也就是返璞归真。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密体”与“疏体”之分。所谓“密体”山水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工整细润的笔法,与写意的“疏体”山水相较,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美术鉴赏论文作业——清明上河图[1]

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给人以比较软弱之感,但它的经济文化却是一片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相比于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画坛出现了一代佳作,那就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风俗画,因而饱含风俗画反映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的特点,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把宋代风俗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位市区街景,接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

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

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还完成了在中国画论中居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