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很多人对佛教文化没有半点了解,遇事再去烧香拜佛,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临时抱佛脚”。请问你对一个不了解的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但还是有部分人在佛教文化这块做得很好,他们不仅仅是查阅了佛教文化的相关资料,而且还深入了解了佛教文化的思想,以及其内涵,他们去寺院礼佛,拜佛,其实也是拜自己的那颗诚心。他们把中国佛教传统文化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比如坚守佛教在家居士应该做到的“五戒”(杀、盗、淫、妄、酒)。而他们由于恪守戒律,得到了许许多多对自身有利的好处,心情也变得开朗愉悦,遇事不再专死牛角尖,人舒坦,心也舒坦。甚至修学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部分人,还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他们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缘分或者物品,不强留不属于自己的感情,“内外无住,来去自由”。守的戒律越多,越能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最终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至于最终出家与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出家也是种生活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出家人的生活,有些时候有的人在家里修行问道更能体现佛教文化不拘于形式的精髓,而且在家修行能影响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越是看佛学方面的书籍,越能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精神。人类能走多远依赖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多成熟,也看人类怎么看待佛教文化,以及是否吸收佛教文化的精髓,真正地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专注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不做任何不利于植物动物和生态健康的事。

希望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能影响世界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 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色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跨专业选修课《世界民族》期中论文2011—2012年第2学期 院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姓名:邱礼财 学号:1117028 2012年4月22日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文化、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佛教具有众多突出的特点。具体说来,泰国佛教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地区普遍。 据记载,佛教传入泰国地区已有两千多年了。早在悉达多王子创立佛教之前泰国地区和印度之间就有商人往来经商。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时,曾周游恒河流域说法四十余年,影响很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正式传入泰国地区,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40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输迦王,派两位高僧到素万那普米传播佛教,后来又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从出土的佛教遗迹来看,也证明了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如著名的佛统府金塔,创建于佛历三百年间,即公元前三世纪;那空拍侬府的读拍侬佛寺,其中的佛塔创建于佛历二二一年,即公元前三三二年;沙功那空府读那莹寺中的那读来贞莹佛塔,为上述度拍侬佛塔同一时代创建。从史书的记载和佛寺的遗址就可以知道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此外,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自从佛教传入泰国以来,历经了堕锣钵底时代﹑罗湖时代﹑素可泰王朝时代﹑拉玛四世时代等不同时代。在不同时代,由于国王及大多国民都信佛教,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颁布了东一的法规加强对佛教的管理,这种政治的力量使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目前,在泰国只有南部小部分地区集中分布有伊斯兰教,其余大部分地区佛教都占绝对优势。 二﹑信仰佛教人口多,佛教成为泰国的国教。 据泰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材料,1995年泰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信徒主要是泰人、高棉血统泰人、华裔血统泰人以华侨。泰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和宗教的护持着。在泰国,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生活都与宗教休戚相关,宗教和君主政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泰国国旗旁,还飘着一面小乘佛教的黄旗。国家庆典﹑阅兵仪式﹑商行开幕﹑婚姻喜寿,都需要僧侣到场念经祝福。每个泰国的男性一般一生都有一次短暂的出家修行的经历。依据传统,修行时间一般始于七月份左右的斋戒期间。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泰国佛教徒之众,佛教地位之重。 三﹑佛教团体众多,佛教寺庙众多。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

浅谈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管理方向)学号:1234001254185 姓名:刘志磊 【摘要】: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地藏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菩萨寺庙 【正文快照】: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的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地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他在因地曾发下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他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在他的眼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因他誓愿宏深,故受佛嘱托,是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这中间漫长的无佛时代一切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我国自唐代以来,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盛行。地藏菩萨那种“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这当然也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玄奘所译《地藏十轮经》等流行于世有关。但是,这与金乔觉之被看成是地藏菩萨的应世教化众生,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据唐代著名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典籍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国高僧金乔觉,世称“金地藏”。金乔觉颖悟天然, 24岁时削发为僧。唐开元末年,他携灵犬善听航海而来,遍访江南诸山,最后到达九华山。相传他来到此地后,常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苦修,感动了当地士绅及广大信徒。同时他又以地藏菩萨的愿行,募得家财甚富的闵让和之九华山地全部,修建了弘法的大道场。并使闵让和先是令其儿子出家,后来自己又舍俗离尘,两人一起跟随金乔觉学法修道。寺院建成后,又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带领徒众苦修,从而影响越来越大。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其肉身坐石函中,越三年仍完好如初,灵异昭著,信众们尊崇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广大佛教信众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四方信众纷纷来朝山礼拜祈福。且不说九华山的香火日益旺盛,就是一般的寺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行地藏法会,以纪念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成道日。这一天在民间,江南一带几乎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因此,中国佛教中对于地藏菩萨的虔诚信仰,与金乔觉被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是分不开的,它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二、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

泰国的文化特色

泰国虽然是一个仅有6000万人口的小国,然而每年都有700万境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此项收入每年高达70亿美金,成为泰国经济的支柱。泰国的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世界闻名的人妖特色歌舞表演,更是众多游客为之惊叹的。 人妖是泰国的一大特色,人妖表演也是许多游客的必看节目,有“没有看过人妖表演等于没到泰国”之说。 人妖,主要指的是专事表演的从小服用雌性激素而发育的男性。大多人妖都很漂亮,唯一外表上和女性的区别是手脚较大,并可通过声音鉴别,这一类人多集中在泰国。 泰国人妖在世界上都非常著名,关于泰国人妖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从印度的“阉人“演变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泰国悠久泛滥性文化。一般认为泰国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 在泰国,人妖一般都来自生计艰难的贫苦家庭,可以说,几乎没有富家子弟愿意做人妖。在泰国,有专门培养人妖的学校,自幼接受女性化的教育和熏陶,使性格、形态都表现出女性特征。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吃女性荷尔蒙药,抑制男性第一特征发育,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向女性发展。在此期间,学校要教授许多技艺,进行严格规范化训练,所以说人妖艺术表演水准也是相当高的。台上表演节目的人妖大多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身材苗条眉清目秀,回眸之间,风情万种,在外貌和形态上却比台下的女性观众更具女性美。 人妖的生命和艺术生涯都是非常短暂的,一般来讲,人妖的平均寿命只有35至40岁,其中主要也是与他们长期雌性激素相关。人妖在社会立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真正能成为歌舞红星、成名赚大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妖都要为糊口拼命赚钱,并为年老做准备。 目前泰国人妖的人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按照泰国目前的6000万人口计算,以及社会普遍认同人妖在男人中存在的比例为2%计算,人妖存在的人数应该在60万人上下。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三江学院佛教文化选修期末论文 12011041063 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佛教文化的影响远远没有对我们祖辈的影响大了。相信大家的祖宅里基本上都供奉了观音的瓷像,要按时上香的,可见佛教文化早已渗透进了中国的每家每户,直到现在,就算是不信佛教的我们,考试之前还是会默念几句“菩萨保佑”之类的“咒语”,仿佛说了之后考过的可能性又大了几分。由此看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已不局限于一个宗教产生的影响,而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带有中原特色的中式佛教文化,并渐渐与其他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 说起佛教,是由两汉时期传入中原,被当时的统治者大加赞赏,其缘由在于,佛教提出了因果报应的理念,指出只有多行善事,死后进入地府轮回可以有个好的转世,而行恶事之人会转世为畜甚至打入地狱受尽折磨不得翻身,这就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在正统思想中,天子是上天指定的,若是推翻天子或违背天子的命令无异于逆天而行,绝对是天大的恶事,死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这样,信奉佛教的平民百姓们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安守本分,从不敢生出一丝造反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传入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也维护了中原的稳定,更大的意义在于佛教创造的信仰鼓励人们多行善事,心中有神佛的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凡是尚存一点畏惧之心的人都不会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不光是对推动历史进程有重大意义,佛教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信奉佛教,讲究不杀生于是吃斋念佛,不亚于现在正流行的健康素食主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生活中还有很多节日也与佛教有关,每当到了某个佛或者菩萨的圣诞日,也就是生日的时候,人们便成群结队前往庙里参拜。印象中每年观音菩萨圣诞日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多的人去观音山拜菩萨,还有烧香礼敬的,似乎观音圣诞日一年还不止一次,上网查过才知道据说观音菩萨生于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说起观音菩萨,他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慈悲,其他三位菩萨分别是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原来观音菩萨是男子形象,但是在传入中原以后,人们便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想象为女子形象以加深他的亲切感和慈悲的印象,这便是佛教传入中原之后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了。 佛教传道的主要载体是佛经,而佛经内含哲理和禅意,由此也创造了很多的文化潮流和文学灵感。在唐宋,习禅乃是一种文人的时尚。禅的思想渗入到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与生活情趣中,由此也造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饱含禅意,充满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李白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也》一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运用了金粟如来,也就是过去佛的典故,信手拈来,可见对佛文化研究之深;王安石罢相后写下《读〈维摩经〉有感》:“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有看破红尘之意,也运用了维摩居士的典故,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典范。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中也多次用富有禅意的话来预示结局,比较有名的是宝黛参禅——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东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此处将宝玉对黛玉的痴心一片,黛玉的多疑敏感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他们一个去世一个出家的结局暗示了出来,

佛教与中国文化

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录音整理 by minxin)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

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

泰国佛文化

泰国佛文化,性文化,人妖文化 泰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包括数千年前从中国过去的泰人,汉人,寮国人、高棉人,还有十八世纪前由于航海通商从中东,波斯,印度移入的后代,因此泰国迅速的吸收了大量外来事物,发展成泰国特有的文化。 泰国的佛文化不得不说,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全国95%的国民是佛教徒,这个数量真的很惊人。泰国上至宫廷下到人民日常生活,都与宗教息息相关,浓郁的佛教文化浸透着整个泰国社会。 在泰国,每个人几乎都要出家一次,若没有经过出家,会被瞧不起,认为没有地位。除了少数人终生出家以外,一般人是发心出家七天,或者一个月,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出家生活就还俗返家了,这个我们中国不同,在中国出家后还俗被认为心不诚。出家和死是泰国人的两大最重要的事,可见出家远比结婚重要,出家有出家的典礼,就像我们的婚礼一样,会有亲朋好友到场,祝贺送礼等等。 泰国独有僧官制度,这在中国,日本都没有,僧官制度模仿政治制度,最高的是僧皇,下有四个僧王,分担国务院长,宣传部长,福利部长,教育部长,僧官有不多的薪水,由国家供给,表示国家对出家人以及佛教的尊重。在民间,人们特别尊重当过僧官的出家人。 泰国的佛像佛塔寺庙众多,家家户户门前都设有一个别致的神龛,就连一些酒店,企业,机关门前也设有神龛。泰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各不相同,而且每座寺院佛像特别多,都是释迦佛像,另外佛殿四周都有很多佛塔,这些佛塔基层是四方形或者圆形,上面尖尖的,泰国的有钱人都把他们的骨灰盒放在佛塔里。 泰国性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佛文化的影响,在泰国的传统文化中,女人的地位永远次于男人,可以说是此等公民。泰国俗语说:女人是水牛,男人才是人。因此佛教鼓励女性通过给和尚提供食物和衣物来积累功德,这样一来女人下辈子投胎就有机会成为男人。根据泰国佛教的教义,只要性工作者是为了家庭生计或是捐助寺庙等做功德的行为,那卖淫便不是可耻的,性工作者如果按时寄钱回家或是捐钱给寺庙做功德,那么心灵上也可以获得愉悦,虽然佛教教义并未支持女性卖淫,但是佛教对女性抱着较为宽容的态度,这对不少性工作者传声鼓舞作用。 泰国的旅游业和“性产业”十分发达,这个能够赚取大量外汇的产业,被冠以好听的名字——“性文化”。除了数万“人妖”活跃在各个旅游点区域,在繁华的街道,红灯区也是鳞次栉比。红灯区内,各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性表演”、“性活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旅游是泰国第一大产业,是支柱产业。泰国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最让人瞠目的便是著名的"人妖"表演。"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于是,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到20世纪的90年代,泰国"人妖"已达2万人,年龄均在14-50岁之间,主要集中在芭堤雅的人妖歌舞团及酒吧和夜总会。 在泰国,人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每年都会有人妖的选美活动。凡到泰国旅游观光的人们所看到的“人妖”不同於舞台上的风光,人妖极美极魅的外表下,绝大多数都有一段心酸史,男孩会身为人妖主要有2种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先天性别错乱。人妖在泰国虽然不能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但好在并不遭受很大的歧视,学校里有人妖学生,商场里有人妖售货员。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泰国人妖的数量已达2万多。 大多数人妖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挣钱,也有一些人则是天生的性别错位,但走上这条路后,大多数人妖都发现,“她们”不但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磨难,挣钱糊口也并非想像中那样简单。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导游词

景区导游讲解 各位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五通桥。大家可以看见,我们这里一共有五座桥,每座桥都有不同的名字,分别为: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合在一起就叫做五通桥。 大家可以看到在桥的侧面都刻有各自的名字,下面还有很多在此地放生的鱼,在观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有同学可能会感觉好奇,这五通桥有什么含义呢?这五通在佛教里代表的是五种神通,天耳通就是指用耳朵听见佛界的声音,天眼通就是感知来世与现实世界中远处和细微处,他心通就是感知他人的意念,神足通就是彻底的摆脱束缚,来无影去无踪,宿命通就是感知前世今生。 这座五通桥仿自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汉白玉材质。护栏的两头都刻有一座谛听,这谛听,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 好了,各位同学们请跟我走,我们去广场牌坊。 大家请看,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就是广场牌坊了,这座牌坊五间三层十二柱结构,是古代皇家牌坊的规格,这种高规格建制的牌坊,也说明了地藏王菩萨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地位。 大家抬头看牌坊上的匾额。上面镌刻有“芬陀普教”四个大字,这是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南巡至南京时御笔亲书赐给九华山化城寺的。这“芬陀”是佛教中指的是一种莲花,而且是莲花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俗称白莲花。所以芬陀普教四个大字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大意就是佛性的光辉广施教化。 这座牌坊是我们大愿文化园的第一座牌坊,除了眼前这一座,还有“大门牌坊”“甬道牌坊”,每一座牌坊都富有徽派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气息,但造型不同,其内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待会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好了,同学们,我们来这边的广场,大家注意看着广场在中间的路面,全部由暗红色的大理石铺筑而成,中间饰以纵横交错的纹路,大家觉得这远远的看像什么?袈裟,对了。所以我们这个广场就叫做九子袈裟广场。 我们的袈裟广场直径有99米,形似一件随风而展开的袈裟,至于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的广场,设计灵感源于地藏王金乔觉“袈裟覆地”的故事,不知道各位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看来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么钱导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传说中这地藏王菩萨前身叫做金乔觉,是新罗国的王子,但是由于当时大唐文化鼎盛,佛教文化也是盛极一时,声名远播。金乔觉十分仰慕,便来到大唐求学佛法。最后他落脚在九华山,潜心修行。 金乔觉最初在九华山修行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也没有什么名气,也就没有自己修行的道场,便在九华街盆地搭茅棚修行。当时的九华山还不叫九华山,叫做九子山,山的主人叫做闵让和。闵公乐善好施,经常设斋供养僧人,而且一供养就是一百位。但是说来也巧,每次设斋都会少一位,于是请金乔觉来凑足一百位。有一次吃完斋饭之后,金乔觉向闵公乞求一袈裟之地以便修行,闵公慷慨应允,于是金乔觉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岂止这袈裟随风越展越大,最后居然罩住了整个九子山九十九座山峰。闵公这才幡然大悟,明白金乔觉乃是菩萨真身,连忙伏地叩首,并心甘情愿的送上九子山作为其修行 根据这个典故,设计师设计出九子袈裟广场,不仅如此,不少朋友们也看到了这个广场上或立或卧着的几块巨石,那么这些石头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来数一下这些石头的数量,或许有所启发。对了,这里一共有九块石头,代表着九华山上具有代表性的九座山峰,并根据这些山峰的地理位置和大致形态,来布置这些石头,这中间的一条用鹅卵石铺就而成的浅浅水道,从南到北贯穿其间,这边象征着九华河。大家再注意看这些石头上的浮雕纹饰,镌

佛教文化概论论文

“佛教文化概论”心得感悟 今天,我想向大家说说我最喜欢的,最有感触的一门课——佛教文化概论。我当初选这个课,并不是因为喜欢,因为我对它一点都不了解,只是当时只有几个不多的选择了,这个最合我眼缘。当时我觉得佛教对人是一种信仰,而我是学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这个对我应该挺有用的。所以说,我跟这门课真不是一般的因缘。 第一节课时,我怀着好奇的忐忑的心情来到教室,担心接触的是一堂无趣的,难以理解的课程。一开始时,老师说:“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接受的是佛教文化。我们将要接受一种教育,这个教育的名称叫做‘佛陀教育’。”我当时听到‘佛陀’二字,就想:难道是要我们清心寡欲,一切为善。之后老师解释了它,佛陀就是圆满觉悟的意思,圆满的觉悟,或者说圆满觉悟的人,而佛教是一种教育,它不是一种仪式,它是一种教育。我想:要是我的一生真的达到圆满,思想透彻觉悟那这一生真的美满的啊。自此,我决定好好学习这门课,深入的领悟它,修身养性。 经过学习这门课,我知道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例如,九法界、诸法实相、三法印、了义说、涅槃寂静、八正道等。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三法印”。第一是“诸行无常”,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当中,它没有片刻的停留,辩证法的思想它也是这样认为。第二叫“诸法无我”。诸法就是指万事万物。无我就是它没有自性。“诸法无我”,就是万事万物没有自性。最后是“涅槃寂静”,涅槃就是我们的心彻底的清净,断除了一切的烦恼,这就叫涅槃。寂静就是指的身心安稳,就是一切自在,自在到了不能再自在。 “三法印”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的苦是苦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苦呢,实际上就是苦在我们对真相不了解,所以妄念就很多,苦是苦在这里。为什么我们会有生苦呢?也是因为这个。 接着,我想说说佛法的另一重要内容——八正道。首先知见要正,见解不正,知见不正,什么都谈不上。有了正见,还要有正思维。有了正见、正思维,

浅谈泰国佛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d6658889.html, 浅谈泰国佛教 作者:何思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 摘要:说到佛教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迷信,封建的。但我想说这个想法是非常狭隘的, 更是错误的。佛教与世无争和避世的态度是让我最欣赏的。在泰国佛教中也讲求一切随缘。佛教认为任何事物或人都有自己的命数,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佛教注重现世人的修行,在佛教中认为人可以通过现世的行善积德来化解自己前世所犯的过错。那么说到佛教,当属泰国佛教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泰国;佛教 作者简介:何思宇(1997-),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学校在校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建国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从泰国的历史上看,13 世纪中期,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分别建立在湄南河上中游。到14世纪中叶后,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合并定立国都,建立阿逾陀王朝,在我国称它为暹罗。而佛教早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已兴盛。 相信很多人对泰国佛教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了解。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佛教对泰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像流淌在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扎根在每个人的身体里。[2]在泰国六千九百多万的总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仰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这两句诗用来表示南朝寺庙之多,而现在看来,用在现如今的泰国也不为过。据说泰国全国有三万多所寺庙,而在泰国首都曼谷就有大小佛教寺庙四百多所寺庙,所以被誉为“天使之城”的曼谷便有了“佛庙之都”之称。[4]在泰国僧侣享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重,任何人都不能做对僧人不好的事,做出侮辱僧人人格的事情。所以在泰国人人都以出家为荣。而且在泰国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要出家,具体的出家时间则由自己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泰国的佛教已经近乎全民化,以及佛教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泰国凡是信奉佛教的人们都要接受佛教的洗礼,就连贵族和王室成员也不能例外。正是由于几乎全民对佛教的信仰,使得泰国人民养成了懂得谦让,享受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品质。 佛教的节日在泰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泰国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万佛节,佛诞节,守夏节和解夏节。每年泰历的3月15日是万佛节,在这一天泰国人一般要打扫家庭卫生,装扮家里的供神台,并且一家人一起去听佛经做善事等。对于信奉佛教的人来说,在这一天学习佛教的教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道教建筑也称为宫) 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注:现代寺庙中讲法殿与藏经楼合为一处名为法堂,又名藏经阁,此处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许多为追求佛陀真谛的僧人发下宏愿而简居的建筑,称为佛洞。与道教中闭关参悟的洞府有类同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九华山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