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景区开发与管理093-1

曹裕梅

一、概况

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水系河流

4、地质土壤

5、气候条件

6、生物资源

7、旅游资源

㈡社会经济条件

1、城市沿革

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

3、行政区划与人口

4、经济发展

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

㈠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㈡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

㈢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㈣绿地规划现状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四、改进方案构想

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㈡规划的依据

㈢具体措施

五、参考文献资料

一、概况

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km,南北宽166km,幅员面积12390km2。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大陆地区机构、央企、外企西部或西南区域总部驻地主要城市之一。

2、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m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m,相对高差在1000m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m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m。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m。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水系河流

成都市市域范围内河流众多,主要分属岷江、沱江两大长江一级支流流域。岷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23037km2,沱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3403km2。市域内岷江流域面积10670km2,沱江流域面积1312km2,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5.8%和10.6%。除岷江正流、沱江正流从境外流入外,其余均发源于本市西部山区。境内河网主要由岷江、沱江两大水系组成,以岷江水系为主,呈复合的纺锤状,河网密度约 1.22km/km2,居全省首位。西南部河流属岷江水系,河渠密如蛛网,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漫延至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的南部地区逐渐汇流,南河和府河分别从新津县和双流县出境。东北部河属沱江水系,由鸭子河、湔江等沱江支流组成,均发源于西部山地,进入平原后向东流,至金堂县与自广汉入境的北河汇流成沱江后,从五凤镇出境。两大水系之间,有毗河、青白江沟通,使岷江部分水源注入沱江。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44.80亿m3。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度大。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km/km2,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6.6万km2。全市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kw。二是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

4、地质土壤

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

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5、气候条件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属于中亚热带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秋宜人、风速低、日照少、湿度大、大气扩散能力弱。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6、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区域内土质肥沃,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成都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 特有种属丰富,高等植物约为3000种,其中裸子植物53种,被子植物2699种。珍稀植物全市有46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水杉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杜仲、银杏、水青树等;三级保护植物有银叶桂、天麻、黄连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可利用资源丰富, 引种驯化植物众多,成都市园林植物已达2798种,隶属193科802属。城区古树名木有银杏、皂荚、罗汉松、紫薇等38种,1576株。全市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83种。其中哺乳类动物有51种;鸟类有210种;爬行动物有26种;两栖动物有20种。珍稀动物,成都市属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8种,其中属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豹、云豹、金丝猴、灰鹤6种。属于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小熊猫、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等24种。

7、旅游资源

成都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又呈典型的盆地气候。春天来得早,通常在春节前后就春暖花开。夏天由于盆地原因比较闷热,秋天凉爽宜人,冬天无严寒霜冻。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气温极少低于5℃。一年四季日照少、多雾少风。因此,成都市一个比较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上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欣赏雪景也是南方省区难得的好时机。

㈡社会经济条件

1、城市沿革

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已诞生文明,距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发展史。公元前311年,张仪筑成都城,是成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实,至今已有2310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史。汉代成都为益州和蜀郡以及成都县的治所。因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特在城西南建锦官城、车官城加以管理,故成都有“锦

官城”、“锦城”之称。唐代时,成都为剑南川西道和成都府、成都县与华阳县的治所,与扬州齐名,号“杨一益二”,为“天下城镇之冠”。前后蜀时为五代蜀国都城,后蜀主孟昶在城周遍种芙蓉,繁花似锦,故成都有“芙蓉城”、“蓉城”和“锦城花阁”之称。宋代为成都府路治所,元代时设四川行中书省,这是成都为省治之始。明清时代,成都是四川省治、川西道治和成都府治治所。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立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1928年建立成都市政府,成都市为省辖市。1949年12月,成都获得解放,始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成为四川省的省会至今。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1993年国务院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中编[1994]1号),成都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

成都园林绿化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成都古城是在成都平原扇形水系,也叫纺缍形水系之间的鱼脊形高地上发展起来的。三四千年前的成都平原水网密布、森林茂密、植被丰郁、一片沼泽。经古蜀人排水泄洪,把平原泽地整理出来,从而发展为定居都邑和文明诞生地。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就是在这条生命线上,沿都江堰至锦江一线发展起来的。成都园林绿化依托古城和水系发展起来。

从唐代后期高骈改道府河,直到1949年以前,成都城市格局发展为“二江抱城”,城市绿化具有“锦城花阁”的特点,使成都成为一座绿树和花丛环绕的城市。最突出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象,一是遍城种芙蓉,后蜀主孟昶令环城垣种植芙蓉,成都因此而得名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清代乾隆48年增修成都城,郭外重栽芙蓉,重新形成了“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巍巍城雉足开襟,城外芙蓉密似林”)的景象。二是海棠“盛于蜀”为“天下第一”,“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红似猩猩血”(陆游诗),这是宋代成都情况。到清代仍数海棠最盛“垂丝贴梗一城芳,春海棠又秋海棠。如海秋花逢桂日,不馨香处也馨香。”

成都的园林名胜也得到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有,唐代的摩诃池、东湖、合江园,宋代的罨画池,明代的桂湖,清代的望江楼等。这些传统园林因地制宜,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同成都平原上片片常绿阔叶林、市井河滨争奇斗艳的花木、田野民居宅旁的竹林林盘一起,形成了成都独特的园林绿化风貌,构成了成都园林绿化较好的发展基础。

3、行政区划与人口

成都市共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1个独立核算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市常住人口有14047625人,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最近10年里成都人口共增加280多万人,增长24.93%,人口年均增长2.25%。全市户籍人口为11426985人。在成都主城区生活有52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7.7%。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0万余人,城镇化率为65.5%。

4、经济发展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截止2010年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增长15%,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中西部省会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4255.4亿元,扣除灾后重建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6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分别增长11.7%、15.1%。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受到国家充分肯定。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别列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三名和第一名。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4.1亿美元,增长43.2%,位居中西部第一。同时,出口规模在中西部城市中居第一位,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4个,同比增加37.4%。目前,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89家,其中境外企业149家,居中西部首位。

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

㈠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城市绿地相应来讲是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成都市作为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在此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

在政府主导的过程中,其城市绿地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政府官方网站中,统计数据如下:

中心城:绿地8328.64hm2,绿地率29.34%,绿化覆盖率32.14%,人均公园绿地6.03m2;主城区:绿地总面积10893.84hm2,绿地率30.39%,绿化覆盖率32.9%,人均公园绿地7.32m2;

总体评价:已具备多类型的绿地,布局较为合理,点线面结合,城乡结合,平面立体结合,绿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环境效益明显,景观较优美,形成初步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㈡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

成都市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抓住成都西部新城建设重大机遇,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塑造生态田园特色风貌和品质,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同时在城市绿地系统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

成都市共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1个独立核算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些地区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案进行绿地系统的改造与维护,总体来讲,成都市的绿地系统是比较完善的,布局也较为合理,环境效益明显。

1、总体现状

2、树种种植现状

内环路绿化现状以及典型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行道树+分车带(乔木+灌木):女贞+广玉兰;行道树:法桐、银杏、女贞+海桐、柳树。(注:内环路的行道树法桐为两排,间距为

7m女贞为两排,间距为6m,柳树为两排,间距为7m,银杏为两排,间距为8m。)外环路是围绕成都市城郊结合部的环线高速公路,设计为两板三带式。其选择植物单一,仅中间分车带有金叶女贞与紫薇,两边护坡绿化仅为混播草坪。外环路绿化现状以及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护坡+中央分车带(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混播草坪+金叶女贞+紫薇。

3、成都城市绿地景观总体结果分析

在成都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绿地景观面积共计83.29 km2,其中公园绿地18.39 km2 ,占总绿地面积的22.08%;附属绿地26.19km2,占总绿地面积的31.44%;防护绿地7.23 km2,占总绿地面积的8.68%;生产绿地11.16km2,占总绿地面积的13.40%;其它绿地(主要为风景林绿地和部分湿地)20.32km2,占总绿地面积的24.40%;绿化总覆盖率为32.90%,绿地率30.39%,人均公园绿地7.32 m2/ 人。

由此结果可见,成都中心城区附属绿地占该区绿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多,而公园绿地和以风景林为主的其它绿地占有率仅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4、结论

①绿地斑块数量不少,但分布与布局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

②绿地斑块形状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形不够。

③绿量不高,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空间上来讲)较低。

④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平衡。

⑤总体上绿地斑块破碎度大,尤以附属和防护绿地突出,防护绿地没有很好发挥其防护作用。㈢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为化学能,用

于增加环境温

度的热量大大

减少。

成都市的

城市绿地系统

的现状造成了

热岛效应的分

布格局如图示:

㈣绿地规划现状

1、规划布局

总体结构为:两核、两圈、两带、两网、多廊

两核: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都江堰城区作为市域绿地系统的核心。

两圈:构筑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屏障。绕城高速两侧绿地,各宽500米,面积84km2。城郊公路联系成都市主城区的郫县等外围组团,两侧各宽50米绿带。

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脉,构筑两条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带

两网:河流水系,构筑“蓝脉绿网”

多廊:建立龙门山脉生态走廊,龙泉山脉生态廊道,沿白河以及下游的沱江建立市域北部的生态廊道、沿南河-牧马山-黄龙溪一线建立生态廊道,沿金马河建立纵贯市域西北-东南的生态廊道。

2、主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为:组团隔离,在主城区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市之间,在主城区的主风方向,即新都-青白江组团和郫县组团之间,新都-青白江组团与龙泉驿组团之间,设置气流通道,形成城市绿系轴心地带和释氧源。

五圈

第一圈是府南河环城公园;第二圈二环路;第三圈是三环路和铁路环线,第四圈是绕城高速绿带;第五圈是城郊公路圈绿地

蓝脉绿网

以景观河道-府河、南河、沙河、摸底河、浣花溪等形成绿色河网

3、公园绿地分类规划

⑴综合公园

1)全市性公园

2)区域性公园

⑵社区公园

新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中集中绿地人均1.5—2m2用于建社区小型公园,服务半径500m左右。每个公园0.5至2hm2左右,建设小型公园300个,总面积250hm2。1)居住区公园 2)小区游园

⑶专类公园

1)儿童公园2)动物园3)植物园4)历史名园5)风景名胜公园

⑷带状公园

⑸街旁绿地

4、水系绿地规划

⑴市域

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尤其是市域东北部的湖泊、池塘作为广义的湿地资源,应加以重点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在此基础上形成水面。

除了要对水库、湖泊的周边进行保护外,还应当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加以保护。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需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⑵主城区

主城区水系格局保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规划区范围内都江堰水系的走向、格局、水质、生态环境。

重点保护内容可概括为“五江七河”。其中五江指都江堰水系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五条主要河流:青白江、毗河、清水河、江安河、金马河;七河指流经中心区(三环以内)的七条支流水系: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东风渠。

对水系格局保护区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

具体控制要求为:五江七河在四环路以外的范围内,绝对生态控制区为两侧各100m,建设控制区为两侧各500米;在四环路以内的范围内,绝对生态控制区为两侧各50m,建设控制区为两侧各200m。

⑶中心城

在四环路(绕城高速路)以内的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东风渠等七条支流水系,两侧各设置50m的绝对生态控制区,主要为公园绿地和公园;并设置两侧各200m的建设控制区,进行低强度开发,建设控制区绿地率不低于40%。

结合水系保护格局和大型公园绿地,规划在主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规划一处大型水面。其他公园绿地也应结合用地条件,设置大小不等的水面,从而在主城区形成河渠成网,湖泊棋布,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湿地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主要大型水面有:

①青龙湖:位于城区东部明十陵历史文化公园,恢复历史上1000亩湖泊。

②南湖:位于城区南部南湖公园,结合府河、江安河建设1000亩湖泊。

③西湖:位于城区西北部上府河郊野森林公园,规划2000亩湖泊。

④北湖:位于城区北部

北郊森林公园,规划

2000亩湖泊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成都市绿地的形式、面积、设计理念等都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指标,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绿地率总体水平稍低

成都市所辖面积较广,所需绿地类型也相应较广。但相对于各类绿地来说,绿地率相对较低,体现在道路上为老树小,灌木多,乔木小,道路绿地的指标不够,树种规格小,道路覆盖率低。绿地形式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2绿化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

成都市在城市街道绿化树种选择上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比较过小,植物季相变化体现不够充分;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也没有注意树种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成都市的绿化树种单一,缺乏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结合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树种配置,同时,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病虫害提供了机会,影响了绿化树种的正常生长。而且,成都市市花芙蓉在绿化树种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未能充分体现市花芙蓉的影响力。

3缺乏统一规划

绿地系统的设置应与城市设计同步,即:需将绿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力求绿地和城市和谐统一。但成都市的各类绿地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城市建成后再建的,这样就难免会有一定的生硬之感。景观和城市的和谐程度未达到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街道绿化无特色

街道是一个城市最常见的公用设施,其形象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地理差异性,形式较为单一:简单的绿化形式、单一的树种,无法表现成都市的特色。对于成都市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没能充分的体现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5在绿化设计手法上,形式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严重

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的设计植物配置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往往对于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考虑较多,而对于中间层次的植物考虑较少,很难形成复层植物景观,植物群落的景观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6地域标识性不足

成都市的道路景观绿化的标识性不足,不能让人很明确的透过植物的种植规模、大小、特色、高低、树种的配置方式等,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以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用植物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改进方案构想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绿化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构筑符合具有鲜明成都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

(2)规划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立地条件的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采用引进适合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外来优良树种。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道路功能结构和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

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道路景观、绿地斑块与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开展城市多样性保护,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5.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6.地域性区域性特色原则。规划反映出成都市的地域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以地带性植

被作为种植的理论模式,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

(二)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通知》(2002)

3.《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

4.《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3-2020)

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6.《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

7.《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文博事业的若干意见》(2004)

8.《成都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三)具体措施

通过对成都市绿地景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如何进行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文化内涵

重视成都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成都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对给类园林绿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形成成都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特色。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种植方面就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在花卉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此方面的考虑。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定

应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根据城市游憩要求,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城市避灾防灾等要求,考虑城市现状建设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类园林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绿地

各类公园绿地应均衡布置,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游要求。各类带状绿地合理分布形成网络,公园绿地、生态绿地与绿色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体系。

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考虑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因素,合理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水平的绿地规模,使各类绿地的增加速度不低于成都市的发展速度。

5.合理配置各类景观植物

树种规划要重视使用地带性树种,坚持以适应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乔、灌、花、草比例,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同时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在对树种的选择中,也应该考虑到防火、防噪等因素,尽量是其利益最大化。

6增强各类绿地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群落的成层性,以提高绿地系统功能

绿地系统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大的地位,如果在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注重其系统结构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的极其有益的。目前成都市的绿地规划在此方面做得不够好,应该努力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五、参考文献资料

﹙1﹚高素萍,等。成都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现状分析【M】中国园林网﹙2﹚《成都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3﹚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城市规划,2002

﹙4﹚苏炜。浅析西部大开发中景观园林建筑的生态设计[J]科技风,2010

﹙5﹚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园林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1d4807747.html,/

﹙7﹚中国园林建设网https://www.doczj.com/doc/1d4807747.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瘟疫、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渐渐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的肆意改造环境。 人们渐渐意识到,自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为自己建造栖息地、建造生活的洞穴开始,到现在摩天楼林立、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是到了社会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 在自学完教材第五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之后,我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创作手法等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对于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大概的历史过程。而这也是我在整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思考清楚历史,就没法更好的生活于当下,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建设,正如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材上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人类脱离自然;人类破坏自然;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人类依附于自然。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在山洞等自然营造的场所中,每天靠打猎为生,几乎完全被自然所控制着。人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改造能力,也没脱离开自然的食物链。(附图1) 在这个时期,人类智力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也在慢慢进步。 2,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时期很长,从一开始聚落的出现,到后来工业革命之前,都大致可以归为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等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力量还是有限,能改造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人们会尽量去思考如何和自然更好的共存,如当时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都会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避风的地段。(附图2) 当时中国还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著作,如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管子》中记载的:“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园林的规划模式,江南园林的兴起;甚至包括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似的建设。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在这个阶段,都在努力的和自然和谐共存,选择更好的选址、更自然的规划模式,更加的喜爱自然之美。(附图3)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景区开发与管理093-1 曹裕梅 一、概况 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水系河流 4、地质土壤 5、气候条件 6、生物资源 7、旅游资源 ㈡社会经济条件 1、城市沿革 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 3、行政区划与人口 4、经济发展 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 ㈠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㈡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 ㈢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㈣绿地规划现状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四、改进方案构想 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㈡规划的依据 ㈢具体措施 五、参考文献资料

一、概况 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km,南北宽166km,幅员面积12390km2。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大陆地区机构、央企、外企西部或西南区域总部驻地主要城市之一。 2、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m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m,相对高差在1000m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m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m。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m。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水系河流 成都市市域范围内河流众多,主要分属岷江、沱江两大长江一级支流流域。岷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23037km2,沱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3403km2。市域内岷江流域面积10670km2,沱江流域面积1312km2,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5.8%和10.6%。除岷江正流、沱江正流从境外流入外,其余均发源于本市西部山区。境内河网主要由岷江、沱江两大水系组成,以岷江水系为主,呈复合的纺锤状,河网密度约 1.22km/km2,居全省首位。西南部河流属岷江水系,河渠密如蛛网,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漫延至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的南部地区逐渐汇流,南河和府河分别从新津县和双流县出境。东北部河属沱江水系,由鸭子河、湔江等沱江支流组成,均发源于西部山地,进入平原后向东流,至金堂县与自广汉入境的北河汇流成沱江后,从五凤镇出境。两大水系之间,有毗河、青白江沟通,使岷江部分水源注入沱江。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44.80亿m3。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度大。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km/km2,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6.6万km2。全市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kw。二是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 4、地质土壤 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d4807747.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试题号: 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卷面成绩备注分数 阅卷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分数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D)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B)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种基本模式 A.8 B.5 C.6 D.9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D)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A)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m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B.2 C.2.5 D.4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D)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B)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

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 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4-2030)文本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014-2030) 文本 2015年7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依据 (1)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 第四条规划原则 (1)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2) 第六条规划期限 (2) 第七条城市规模 (2)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 第八条规划目标 (2) 第九条规划指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 第十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3)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4) 第十二条生态绿地保护规划 (4)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 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分类 (5)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5) 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 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 (5) 第十七条生产绿地规划 (8) 第十八条防护绿地规划 (9) 第十九条附属绿地规划 (9) 第二十条其他绿地规划 (11) 第五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11) 第二十一条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11) 第二十二条防灾避险绿地指标 (12) 第二十三条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2) 第二十四条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种植 (14) 第二十五条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16) 第二十六条规划结构与布局 (16) 第七章城市绿道绿廊规划 (16) 第二十七条规划原则 (16) 第二十八条总体布局 (17) 第二十九条分类建设指引 (17) 第三十条慢行道规划 (18)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8) 第三十一条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三十二条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九章植物风景与树种选择 (19) 第三十三条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9) 第三十四条树种选择技术经济指标 (19) 第三十五条主要树种选择 (20) 第十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0) 第三十六条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20) 第十一章绿线规划 (20) 第三十七条绿线规划原则 (20) 第三十八条绿线控制层次 (21) 第三十九条绿线管理 (21) 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 (21) 第四十条分期与目标 (21) 第四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 (22)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23) 第四十二条实施措施 (23) 第四十三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4) 第十四章附则 (24) 第四十四条生效时间 (24) 第四十五条解释权 (24) 第四十六条法律效力 (24)

成都城区园林绿地的调查报告

成都城区园林绿地调查报告 调研时间:2012.10.27—2012.11.1 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讲解、测量各类绿地,分析人们的行为活动,总结绿地规划设计手法;通过案例分析绿地各专项工程,总结工程施工材料、技术、构造与手法;通过调研各类植物的生产栽培,了解成都城区常见园林植物、设施栽培的植物种类、花卉应用种类及其生产栽培技术,盆景材料与造型管理方法。 调研成员:娄雪梅李海川王林艳王博袁敏郑芳杰邹霞 (2011级园林一班)1、浣花溪概况 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迹四川省博物馆,地面积32.32h㎡,于2002年国庆破土,2003年五一开园,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幵放性城市森林公园,也是成都市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五星级公园。浣花溪公园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同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结合,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了川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一座人造山——万树山,一个人工湖——沧浪湖、一处湿地——白鹭洲、两幢景观建筑、四个大型休闲广场,表现公园特色。 2、淀花溪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 淀花溪公园景观规划体现了尊重历史,保护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将泣花溪故道以与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保留下来。原杜甫草堂前的香樟林也得到了街效保护和利用,与原杜甫草堂大门之间的过渡巧妙而自然。在空间节点上的组织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营造出了众多益人的景致空间,使“人本”与“生态”的设计理念自然流露。以现代手法内敛冇效的表达了公园应有的地位:不与草堂争锋,而是供托了其幽远深厚的历史感。 3、淀花溪公园的设计原则 3、1生态原则:以绿色为主,突出植物的景观。 3、2人性化设计: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与行为方式。 3、3地域特色:反映成都浣花溪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特色。 图3-1浣花溪公园平面图(左)及浣花溪公园景区分区图(右) 4、万树山景区 4、1万树山景区概况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试行)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7.06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一般规定 (2) 2.1道路绿地率及覆盖率指标 (2) 2.2道路绿化建设基本原则 (2) 2.3道路绿化植物选择要求 (3) 2.4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提升改造指导原则 (4) 第三章道路绿化 (5) 3.1行道树 (5) 3.2道路分车带绿化 (10) 3.3路侧绿带 (13) 3.4街旁游园 (16) 3.5交通岛绿化 (18) 3.6停车场绿化 (19) 3.7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绿化 (20) 附录一名词解释 (24) 附录二编制依据 (28) 附录三本导则用词说明 (29) 附表及附图 (30)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根据城市道路景观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地方性及特色性要求,结合成都市现有道路绿化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本着提升道路景观建设水平,提高道路绿化建设质量的需要,特编制本导则。 第1.2条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主城区、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及绿化维护改造的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其他区(市)县可参考执行。 第1.3条本导则作为道路绿化设计、技术审查、绿化施工标准及依据使用。 第1.4条本导则指导范围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红线与控规绿线之间、控规绿线外建筑退红空间的绿化。 第1.5条导则编制以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对道路绿化设计范围内的自然地貌、河流等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同时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 第1.6条国家现有规范、地方现行标准已有内容本导则不再重述。 第1.7条城市道路绿化施工及养护应参照《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程》、《成都市城市绿化养护质量等级划分》、《成都市城市绿化工程验收及移交》三个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 (D )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B )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 )种基本模式 .5 C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A )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 )m 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2 C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 )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 .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 (D )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 (B )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 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9年12月3日 1.周代有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数以表道”出自于 (《国语.周语》) 2.环城绿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也包括、、、、等景观类型。(农田、湿地、果园、牧场) 3.城市森林首先在和兴起。(美国、加拿大) 4.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包括:、、、。 (工业化背景、城市化背景、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人口与闲暇背景) 5.带状公园是沿、、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城市道路、城墙、水滨) 6.由于环境污染,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增多,主要有、、、、、等。(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气、汞、铅蒸气) 7.城市园林植物是天然的“”。(消声器)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组员: 专业:园林(教育) 班级:园教08-03 日期:2011年5月

目录 封面 (1) 目录 (2) 1项目概况 (3) 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3) 2.1自然条件 (3) 2.2社会文化条件 (3) 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 (3) 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 (4) 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 (4)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 (5) 3.3.1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 (5) 3.3.2温江区碧落湖改造分析 (5) 4改造依据 (7) 5改造设计主题 (7) 6设计主题及改造景点 (8) 7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 (9) 8单项规则 (9)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1项目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越遭破坏,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已占多数的今天,城市绿地对于人们对于绿色的需求满足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成都市温江的区位背景以及总体规划,重点进行成都市温江区的城市绿地公园碧落湖的规划现状以及再规划分析。 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平均坡降3‰,最高海拔647.4米,最低海拔511.3米。 温江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县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全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 气候类型 温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972mm,平均日照时间1168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4%。平均风速1.3米/秒。 2.2 社会文化条件 天府温江,人杰物华。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曾竞相在此游历唱和,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千古绝唱。温江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地称天府,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古鱼凫王墓遗址、文庙、陈家桅杆、大乘院等名胜古迹;流传着许许多多诸如柏灌王、鱼凫王墓、古城埂、金乌池等动听的历史掌柜、民间传说。 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 2010年,温江区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抓住成都西部新城建设重大机遇,

成都绿地蜀峰468超高层项目鲁班BIM应用介绍

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超高层项目BIM综合管理应用 鲁班大学BIM技术培训专家 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超高层项目位于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核心区域,项目总建筑面积454428平米,主体结构采用核心筒加外伸臂巨型斜撑框架的结构体系,本项目主要包括超高层塔楼、高层裙楼构成,其中主塔楼包括天际会所、酒店、行政公馆、办公等,地下5层,地上101层,建筑高度468米,为西南地区地标建筑。 二、项目重难点分析 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总高度468米,面临施工进度管理、现场平面管理、安全防护管理、垂直运输管理等诸多难题。深基坑工程:工程项目基坑深度27.7米,土方开挖庞大,基坑支护复杂。巨型斜撑框架体:外围型钢混凝土柱倾斜87度,无法使用常规施工工艺。异型幕墙安装:外墙整体立面为幕墙拼接,形状多变,加工及安装难度大。机电安装工程:结构空间有限,机电管线密集,可利用空间小。 三、实施体系 BIM参建单位:项目与业主方牵头联合参建单位组建项目BIM中心,以确保项目各参建方将BIM成果有效落实。组织架构:建立以BIM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各参建方参与,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进行重难点分析,各参建方的信息共享质量安全信息化。 四、BIM技术应用介绍 1.建筑结构BIM应用: 模型创建及图纸审查:对项目特点选用对应专业的国内外主流建模软件,模型精度达LOD300以上,所有模型在BIM云平台进行无缝整合,通过BIM审查建筑结构累计审查图纸问题共计900余项,设计方及各参建方保持密切协作均得到有效解决,大大降低项目设计风险。

基坑土方开挖模拟:项目基坑深度27.1米,面积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局部基坑多级放坡、形状多变,通过BIM技术提前模拟开挖土方,由软件直接生成开挖平面图,为项目组织开挖提供技术保障。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模拟:筏板混凝土连续浇筑长达93小时,共浇筑2.8万方,为保证现场有序浇筑,通过BIM技术提前模拟运输路线及浇筑分区。 复杂节点优化:项目梁、柱节点钢筋排布复杂,钢筋、钢构穿插施工,焊接工作量大,为节约工期利用BIM技术对159处节点进行深化,指导现场施工绑扎。 顶模系统安装模拟:根据超高层结构特点项目,采用整体式顶升钢平台体系,模板、挂架钢平台整体顶升,并通过BIM技术对顶升钢平台平面布置、顶升顺序、顶升系统安装顺序进行模拟,主塔楼吊装采用廻转式多吊机基座系统,由钢平台系统、廻转驱动系统、支承顶升系统组成,钢平台上布置三台塔吊保证现场垂直运输,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场地情况利用BIM技术对塔机安装过程进行模拟,择优选择最佳安装方案, 幕墙BIM应用:主塔楼幕墙面积约9.5万平方米,外立面为冰川造型,曲折多变,利用BIM 技术对异形幕墙进行参数化建模深化设计,为加工制造、施工安装提供基础数据。 钢结构BIM应用:工程外围型钢柱随矩形柱变形,结构形式与内外伸缩,连接节点变化多样,BIM中心采用Tekla进行参数化建模,由钢构专业人员深化设计,钢构车间数字化加工生产。 2.机电安装BIM应用: 机电模型建立与图纸审查:机电各专业均完成BIM模型的建立,其建模精度达LOD350,审核发现机电图纸问题多达600余项,确保现场施工质量。 机电深化管理:BIM深化需要各单位的协同及监督,项目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深化的高效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成都绿地系统规划文件2011-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1)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10) 第五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11) 第六章天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10) 第七章水系湿地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八章环城生态区规划 (21) 第九章绿道建设规划 (22) 第十章树种及其他植物材料规划 (25)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1) 第十二章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34) 第十三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8)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39)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40) 第十六章附录 (44)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落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而编制的专业规划,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来确定全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指标体系,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2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和深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升级,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纽带;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建设生态健全、可持续发展且宜于居住城市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延伸与发展。 第3条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成都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区)、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达到建立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第4条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 8、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5篇范文》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 案5篇范文》 第一篇: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 景区开发与管理093-1 曹裕梅 一、概况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水系河流 4、地质土壤 5、气候条件 6、生物资源 7、旅游资源㈡社会经济条件 1、城市沿革 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 3、行政区划与人口 4、经济发展 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㈠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㈡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㈢城市热岛效应分析㈣绿地规划现状 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四、改进方案构想 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㈡规划的依据㈢具体措施 五、参考文献资料 一、概况㈠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km,南北宽166km,幅员面积12390km2。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机构、央企、外企西部或西南区域总部驻地主要城市之一。 2、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m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m,相对高差在1000m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m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m。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m。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介 合肥自1992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总揽,坚决贯彻国家各项绿化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巩固了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现将2002年合肥市规划局和园林局共同组织编制的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10)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广大市民和领导的绿化认识,加快合肥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进程。 一、基本概况 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 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有机的结合,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总量适宜、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得合肥城市绿化美化走到全国的前列;把合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 近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14%以上;公园绿地面积22平方公里,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m2/人;城区绿地率为33%; 绿化覆盖率为38%。 远期指标:城市绿地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每年增加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公园绿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m2/人;城区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为一核、四片、一带。一核为中心城区,绿地建设重点是公园绿地;四片分别是巢湖风景名胜区、紫蓬山风景名胜、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瓦埠湖沿岸营造的大片风景林;一带是市域东郊北起岱山湖,南至巢湖边的绵延110公里的山地绿化,同时森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