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

1、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3―― 9的盛等量过氧化氢

(H2O2 )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 C的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

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试问:

⑴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

直线上?

⑶A是第________ 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反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

2、下面是验证唾液淀粉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已知

⑴滴加本迪森席试剂如出现黄色,证明还原性糖的存在⑵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但不能水解蔗糖成为葡萄糖和果糖,

⑴表中的号试管和号试管各留下了一处空白,你认为号试管空白处

的处理应是—

___________, 4号试管的空白处的处理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

⑵实验中1号和2号试管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⑶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 试管内还有还原性糖的存在。

⑷本实验中保持试管温度为37 C 的理由⑸本实验为什么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试分析其理由

3、一般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的血清和奶渍,但加酶洗衣粉则可以。一般加酶洗衣粉袋子上

印有以下说明:

成分:略

用法:洗涤产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最

佳;切勿用于C以上的水。

注意:切勿用于丝制及羊毛衣料;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⑴该洗衣粉能较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清或奶渍,说明该洗衣粉中加入的是什么

酶?请说明理由⑵为什么洗涤前须先将衣物浸于有这种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浸泡时间?

⑶为什么盒上的用法指明切勿在60 C以上的水中使用此洗衣粉?

⑷试解释为什么此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⑸试解释为什么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4、将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100ml水煮沸,冷却后,取2ml淀粉悬浮液和2ml唾液装入

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C条件下保持

20分钟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T逐

渐变蓝色T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上述情况的原因。

⑴最初无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玻璃纸袋外液体为什么始终是浅褐色的?

⑸已知唾液的pH为7,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5、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材料用具:3支试管、淀粉、

碘液、水浴锅、冰箱、

⑴实验步骤和结果:

步骤1:制备6ml淀粉液并在常温下冷却。

步骤2:取唾液若干。

步骤3:取3支试管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

步骤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步骤4与步骤5能否调换顺序?说明理由。

⑶1号、2号、3号三支试管加入的淀粉、唾液及保温时间均相同,这是为

了__________________ ,以便得出科学结论。你所设计的实验中, _____________ 起

对照实验的作用。如果将它们再置于37C温水中若干时间后,检验的结果

可能是怎样?⑷如用此实验设计思路探索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在此实验的哪一步骤做调整?如何设计?

6、某同学进行了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试管分别放25 C、60 C的水中和冰块中,在三支谋利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2%勺淀

粉酶溶液,两支试管中的pH= 6.8,第三支谋利宫的pH= 4, 摇匀后维持各自温度

5min。

③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并摇匀,观察并记录:(略)

绪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酶的活性

请回答:

⑴该实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⑵指出步骤中不正确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纠正或补充相应的内容。

7、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试管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一块1cm3r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C 室温条件下,各试管内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如下:

⑴简要分析酶溶液的与酶的活性及蛋白块消失时间的关系。

⑵提供两种实验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并解释每种方法为什么能缩短实验时间。

⑶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⑷为确定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设计对照实验,请描述对照实

验条件。

&以下是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8支、带有橡皮塞抽去空气的试管4支、干酵母粉、蔗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①用开水配制10%蔗糖溶液1000ml,冷却到室温(25 C )后,加入4克干酵

母粉,10min后……依次完成步骤②③④⑤,观察并记录。

实验记录:产生2ml气体体积量(以针筒推柄上升的ml数为产气量)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⑴完成实验步骤: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等到蔗糖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粉?

②为什么要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注入试管内?

9、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1支试管,注入2ml浆糊。

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③:向试管内加入2ml唾液。

④:往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

⑤:将试管振荡后放十分钟。取出试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并改正

10、右图实验装置用于研究 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 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放入 2个

试管,然后将 2个试管 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 C

表示)环境中持续15min ,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 凝乳所需的时间。

(3) 比较并解释装置 B 和D 的结果。

(4) 解释以下两种处理时实验结果有无什么变化。

①将装置A 内混合物加温至 40 C 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装置F 内混合物冷却至 40C __________________

⑸除了温度,再指出一种能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⑴过氧化氢酶 ⑵由图可知pH=7是该酶的最适 pH,而酶的最适pH 不 会随其他条件而

改变,所以 A 、B 虽提取液的添加量不同,但酶都是在 pH = 7时催化效率最高,因而分解的过氧化氢均最多

⑶A 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过氧化氢酶的量减少,过氧化氢被分解的量也相 应减少。 ⑷不能反应

酶是蛋白质,高温使其变性,失去催化活性

2、 ⑴1 0 遵循等量原则 ⑵对照⑶3

⑷保持唾液淀粉酶的最适

活性⑸唾液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而不能使蔗糖水解

3、 ⑴蛋白酶

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

⑷丝质和羊毛衣料均为蛋白质类

⑵碘进入玻璃袋内并与淀粉充分接触

⑷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通过实验记录在不同的温度下 凝乳所需的时间,结果如右表:

(1) 为什么酶和乳汁混合之前在同一

水浴环境中保温 15 min ,实验结果 更准确?

(2) 若将酶和乳汁直接放入同一试管

内混合并保温对实验结果有何影 响?

装置

水浴温度(C )

凝乳时间(min)

A 10 g 不凝固

B 20 7.0

C 30 4.0

D 40 1.5 E

50 4.0

F

60

g 不凝固

⑵让酶与衣物充分接触发挥作用 用温水处理提高酶的活性

⑶防止蛋白酶变性失活 ⑸皮肤细胞中含有蛋白质

4、⑴碘未进入玻璃袋内

⑶淀粉逐渐被淀粉酶水解

⑸多肽淀粉酶失去活性被冐蛋白酶水解

5、⑴将1、2、3号分别放入37C温水、沸水、冰块环境中

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1ml)的稀释的唾液摇锐气,放置5分钟

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 滴碘液,结果1 号不变蓝,2、3号变蓝

⑵不能因为如果调换顺序,2、3 号试管内的淀粉酶能将其中的淀粉水解一部分⑶避免因淀粉、唾液和保温时间的不同给实验结果造成误差

2、3 号放在冰块中的3 号试管内的蓝色逐渐消失而呈现碘液的颜色

⑷应在步骤42 做如下调整:向三支试管内分别滚圆等量的蒸馏水、HCl 、NaOH

6、⑴不能⑵应将三支试管编号为1、2、3 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将第三支试管的pH值调到6.8为酶的最适pH值应遵循等量原则,向三

支试管中应加入等质量的质量分数2%的淀粉酶溶液

7、⑴酶的最适pH值为2,酶的活性超高,蛋白块消失越快⑵将蛋白块分为更小的方块,加大和酶的接触面积

⑶适当提高酶溶液的温度,最好处于最适温度

⑷对照实验可设计5 支试管相对应的5 个对照实验,也可设计一个与2 号试管对应的对照实验加无酶的pH=2溶液加1立方厘米的蛋白块

温度与2 号试管相同

&⑴②取4 支试管分别要标上A、B C、D或1、2、3、4

③分别用注射器吸取不同pH的缓冲液各2ml,分别注入4支试管内

④再分别用4支注射器吸取含有酵母粉的蔗糖液各2ml,同时分别注入到上

述4 支试管内,并开始记时

⑤观察每支试管上注射器针筒推柄上长2ml 时,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⑵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度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pH为7时,酶促反

应速度最快,随pH的减小或十六大,酶促反应速度都会减弱

⑶①防止酵母菌死亡和酶遇高温失活(或变性)

② 避免空气进入试管,尽量使试管内保持无氧状态

9、有三处错误:⑴未设立对照实验,步骤①还应取1支试管,③往这支中加入

2ml 清水

⑵步骤顺序颠倒,步骤④应与步骤⑤对调

⑶实验结论错误,本实验只能证明淀粉被水解,而不能证明水解产物是什么

10、⑴使两者混合时温度一致,即酶催化反应温度维持恒定⑵凝乳时间会延长,因为混合保温达到指定温度需一定时间

⑶说明在一定范围内(20C―― 40 C)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⑷①能凝乳②不能凝乳

⑸ pH 值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六大营养物质 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以下是六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新陈代谢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以下是生物复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第1页,共5页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 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淀粉水 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 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 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高二生物《生物的新陈代谢》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要求) 1.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生物与环境问的物质交换过程 B.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间能量交换过程 C.新陈代谢过程是先进行同化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D.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2.下列对酶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 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某些RNA也是酶 D.酶活性随温度增加而增强 3.在37℃、pH=6.8时,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比用FeC13做催化剂强得多,这说明酶() A.具有专一性 B.具有高效性 C.具有多样性 D.需要适宜条件 4.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 A.淀粉水解 B.脂肪水解 C. ATP水解 D.葡萄糖水解 5.根尖细胞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最活跃的是() A.根冠细胞 B.分生区细胞 C.伸长区细胞 D.成熟区表皮细胞 6.下列物质的运动依靠渗透作用的是() A.空气进入肺泡 B.水分进入根细胞 C.细菌被白细胞吞噬 D.红墨水在清水中散开 7.与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关系最密切的生理活动是() A.光合作用 B.渗透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8.已枯黄的叶片中Mg的含量比绿叶中的少,这说明Mg在植物体内() A.呈离子状态 B.是不稳定化合物 C.是稳定化合物 D.是不可再利用的 9.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行的部位是()

A.叶绿体外膜 B.叶绿体内膜 C.叶绿体类囊体膜 D.叶绿体基质 10.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A.氧和酶 B.C02和H20 C.氢和ATP D.氧和ADP 11.暗反应中参与CO2固定的物质是() A.还原性氢 B.ATP C.三碳化合物 D.五碳化合物 12.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中不可能有() A.氧 B.脂肪和蛋白质 C.葡萄糖 D.酒精和丙酮酸 13.有氧呼吸中,形成ATP最多的时候是() A.形成C02时 B.形成[H」时 C.形成H20时 D.形成丙酮酸时 14.生物的发酵是指() A.高等生物的有氧呼吸 B.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C.高等生物的无氧呼吸。 D.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15.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16.在人体内,下列物质的分解产物不含葡萄糖的是() A.肝糖元 B.肌糖元 C.乳糖 D.麦芽糖 17.人体的物质代谢主要发生在() A.消化道中B,肾脏中 C.细胞中 D.内环境中 18.人体在进行剧烈活动时,获取能量的方式是() A.只进行无氧呼吸 B.进行有氧呼吸 C.主要是无氧呼吸 D.主要是有氧呼吸 19.在人的心肌细胞中比腹肌细胞中显著多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 B.线粒体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广东药学院自编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014.8

第一章绪论 在医药卫生、食品等专业研究领域,常需要开展大量的试验来确定或验证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提出的科学假设,例如临床上研究某种新的降糖药的疗效时,研究者需要将研究对象(如糖尿病患者)随机地分组,使其中一组患者服用研究中的该降糖药,另一组患者服用传统的降糖药,进而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但在具体的试验实施之前,研究者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试验中试验对象应如何选择和分组?如何在试验过程中避免服用不同试验药物对试验对象心理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最终疗效的判断?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可更好的反映药物疗效?样本量需要多少?试验数据应如何收集以及运用何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等等问题。因为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病情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方法使这些因素在比较组间分布均衡,就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为使科学研究在消耗最少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获得科学可靠的结论,需要在研究开始之前对整个试验过程做出精心安排,制定详细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即进行试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一个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试验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医学试验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处理因素、试验对象和试验效应。如研究某降糖新药的疗效,处理因素为降糖新药及比较的传统降糖药;研究者需用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试验效应是能反映药物疗效的指标,如患者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下降。处理因素作用于试验对象后产生试验效应(图1),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试验设计时要先明确三个基本要素,再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1. 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treatment)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施加于试验对象,以考察其试验效应的因素。如临床上研究降糖药的疗效,降糖药即为处理因素。在试验过程中处理因素的状态称为水平(level),如比较降糖新药和传统降糖药的疗效,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 1、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3―― 9的盛等量过氧化氢 (H2O2 )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 C的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 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试问: ⑴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 直线上? ⑶A是第________ 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反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 2、下面是验证唾液淀粉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已知 ⑴滴加本迪森席试剂如出现黄色,证明还原性糖的存在⑵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但不能水解蔗糖成为葡萄糖和果糖, ⑴表中的号试管和号试管各留下了一处空白,你认为号试管空白处 的处理应是— ___________, 4号试管的空白处的处理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 ⑵实验中1号和2号试管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⑶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 试管内还有还原性糖的存在。 ⑷本实验中保持试管温度为37 C 的理由⑸本实验为什么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试分析其理由 3、一般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的血清和奶渍,但加酶洗衣粉则可以。一般加酶洗衣粉袋子上 印有以下说明: 成分:略

用法:洗涤产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最 佳;切勿用于C以上的水。 注意:切勿用于丝制及羊毛衣料;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⑴该洗衣粉能较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清或奶渍,说明该洗衣粉中加入的是什么 酶?请说明理由⑵为什么洗涤前须先将衣物浸于有这种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浸泡时间? ⑶为什么盒上的用法指明切勿在60 C以上的水中使用此洗衣粉? ⑷试解释为什么此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⑸试解释为什么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4、将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100ml水煮沸,冷却后,取2ml淀粉悬浮液和2ml唾液装入 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C条件下保持 20分钟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T逐 渐变蓝色T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上述情况的原因。 ⑴最初无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玻璃纸袋外液体为什么始终是浅褐色的? ⑸已知唾液的pH为7,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5、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材料用具:3支试管、淀粉、 碘液、水浴锅、冰箱、 ⑴实验步骤和结果: 步骤1:制备6ml淀粉液并在常温下冷却。 步骤2:取唾液若干。 步骤3:取3支试管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 步骤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步骤4与步骤5能否调换顺序?说明理由。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学习目标] 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 2.理解酶的来源、作用、本质。 3. 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酶失活的机理等。 [自学导引] 一、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的催化作用。所以,将称为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化学本质 酶是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例如,淀粉酶,胰蛋白酶等,少数的酶是。 三、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倍,所以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每一种酶都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温度和PH分别称为、。 [比较]温度与 [课堂自测] 1.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酶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可以从食物获得,有的酶可以在体内转化合成;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B.②③⑦C.③④⑧ D.④⑤⑥ 2.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3.右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 能获得的信息是()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B.酶因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4.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后,置于0℃到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至0℃的环境中处理,其有机物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应为() 5.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根据图问答: (1)曲线中的AB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曲线中的B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中的BC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总结】

高三生物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精选.

动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专题 **************************************************************************** ●知识联系框架 甲状腺激素用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胰岛素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性激素 生长激素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反射物质代谢过程 反射弧 能量代谢 *****************************************************************************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 一、动物的新陈代谢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体内与外界环境只相隔一层细胞膜,因而体内与外界直接通过体表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依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 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在研究内环境时,要搞清楚消化道的地位,消化道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被围在体内的专门用于消化食物的特殊的外界环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脱离子内环境,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 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 下面以pH值为例作一说明: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 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0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动 物 的 新 陈 代 谢 及 其 调 节 物质代谢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练习题

1. 研究变量间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回归相关 2. 比较多个平均数的差异用什么方法。方差分析 3. 方差组分估计解决的问题. 4.协方差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 5. 聚类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 7. 规划求解能够解决的问题。 8. PB 试验要解决的问题。 9.主成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10.随机单位组试验设计允许试验单元有差异,要求是什么,它的模型是什么. 11.相关系数的意义. 12.12,x x 与 y 二元三次回归方程?y . 13通径分析中谁反映两变量间的综合作用,反映变量间的直接作用。 14.有1、2、3、4四个处理,要比较它们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试验单元情况如下图,请进行试验设计: 变化方向 15.SPSS 运算得树状图如下,现要聚成二类、三类、四类,分别写出各类所含地块号。 16.因素A 有4个水平,因素B 有3个水平,共有11、…、43个不同搭配 (1) 要研究搭配的不同平均数一致否,请说明试验数据在SPSS 中的数据格式 (2) 要研究A 、B 有无交互作用,请说明试验数据在SPSS 中数据格式。 17. 为求1 2,,x x y 的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请说明数据在SPSS 中数据格式。能够 根据运算结果给出统计结论. 18.混料试验设计题(10分) y 与x 1、x 2、x 3有关系,x 1∈[0.2,1],x 2∈[0.1,1],x 3∈[0.1,1],现采用单纯形重心设计,请给出试验设计(每个试验x 1、x 2、x 3用实值)。 19.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题,y 与x 1、x 2有关系,x 1∈[3,11],x 2∈[6,10],现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请给试验方案(每个试验x 1、x 2用实值)。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激素调节 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4、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6、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8、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9、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新陈代谢与ATP 10、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 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1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

常见的实验设计与计算举例

常见的实验设计与举例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和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四种基本的实验设计,复杂的实验设计大多都是在这四种形式上的组合。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假设、实验目的与条件使用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无论哪种实验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控制无关变异,使误差变异最小。 1.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采用随机化方法,通过随机分配被试给各个实验处理,以期实现各个处理的被试之间在统计上无差异,这种设计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完全随机实验的方差分析中,所有不能由处理效应解释的变异全部被归为误差变异,因此,处理效应不够敏感。 例:研究阅读理解随着文章中的生字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自变量为生字密度,共有四个水平:5:1、10:1、15:1、20:1,因变量是被试的阅读理解测验分数。实验实施时,研究者将32名被试随机分为四个组,每组被试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并回答阅读理解测验中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实施简单,接受每个处理水平的被试数量可以不等,但需要被试的数量较大,且被试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混杂在组内变异中,从而使实验较为不敏感。完全随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如果是单因素两组设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组设计则采用一元方差分析(One -Way ANOV A)。 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研究中还有一个无关变量,也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并且自变量的水平与无关变量的水平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当无关变量是被试变量时,一般首先将被试在这个无关变量上进行匹配,然后将他们随机分配给不同的实验处理。 例:仍以文章的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为例,但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可能对阅读理解测验分数产生影响,但它又不是该实验感兴趣的因素,于是研究者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实验实施前,研究者首先给32个学生做了智力测验,并按智力测验分数将学生分为8个区组,然后随机分配每个区组内的4个同质被试分别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3.1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 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酶

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新陈代谢与 酶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

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2019年生物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期末复习试题

一、判断题 1. 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时,若各区层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不同,则从各区层抽取单位数应根据其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按比例配置。(√) 2.二项分布属于连续型概率分布(×) 3.一般情况下,长方形尤其是狭长形小区的试验误差比正方形小区的大(×) 4.准确性是指在试验中某一试验指标或性状的观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的程度(√) 5.调和平均数主要用于反映研究对象不同阶段的平均速率(√) 6.在计算植物生长率时,用调和平均数比用算术平均数更能代表其平均水平(×) 7.就同一资料而言,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8.通常将样本容量n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将样本容量n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9.正态分布属于离散型概率分布(×) 10.统计分析的试验误差主要指随机误差。这种误差越小,试验的准确性越高(×) 二、填空题 1. 正交试验设计表的主要性质有正交性、代表性、综合可比性。 2. 两个变量数据依据确定性关系可分为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2种类型。 3. 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主要有直方图、多边形图、条形图、圆图这4种图形。 4.在田间试验中,由观察、测量所得的资料,一般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和质量性状资料两大类。 5. 小样本抽样分布主要包括三类分布:t分布、 X2分布和F分布。 6. 随机事件可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基本事件3种类型 7. 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主要有随机区组试验、随机裂区试验、拉丁方试验。 8. 正交试验设计表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分别相同水平正交表和混合水平正交表 9. 田间试验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多级随机抽样 10. 试验地土壤差异测量的方法有目测法和肥力测定法 12. 试验处理重复的作用分别是估计试验误差和降低试验误差。 13. 试验地土壤肥力差异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肥力梯度的变化和斑块状变化。 14. 在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的相关关系中,其中种植密度是自变数,产量是依变数 15. 小麦品种A每穗小穗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值为18和3(厘米),品种B为30 和4.5(厘米),根据 CV A 大于_ CV B _,品种_ A _ 的该性状变异大于品种_ B _。 16. 田间试验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和等 17.根据试验的内容将田间试验分为:品种试验、栽培试验、品种和栽培相结合的试验3种类型。 18. 统计学中,一般来说常见抽样的方法有典型抽样、随机抽样和顺序抽样3种方法。 19. 在Excel表格中计算正态分布概率值和反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别是NORMDIST 和NORMINV

新陈代谢与酶(一)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3.理解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初步掌握ATP与ADP 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课后练习温度等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本节教材的学习主要采用自学辅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对新陈代谢概念的学习,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通过对酶的催化演示实验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对比实验法。 2.通过酶与化学催化剂,ATP、ADP转变与化学上的可逆反应的比较分析,教会学生使用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新陈代谢是生命物体特有的运动形式,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理解并初步掌握酶、ATP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关系。 2.难点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变。 (2)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变。 3.疑点 (1)新陈代谢有别于其它的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 (2)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可逆性” 4.解决办法 (1)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陈代谢的概念,但是就理解而言,并不深入,因此,在组织本节内容的学习时,应把生物体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与非生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对比思考,重点理解“新”与“陈”的代谢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对代谢的概念还应由宏观性代谢过程的描述转向微观化学反应的认识上。 (2)通过ATP与ADP的“可逆性”转变与化学上可逆性反应的比较分析,促进学生发现这两个“可逆性”的差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五、教具准备 小麦淀粉催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六、学生活动设计 1.由于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又由于新陈代谢概念、酶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学习过,所以引入后首先让学生结合提问进行自学。 2.由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故在各知识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建构新内容。 3.由于在初中生理卫生学习中学生已做过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计温度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实验。 4.结合本节内容的课堂练习再进行反馈性校正。 七、教学步骤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2 人教版

新陈代谢与酶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母纳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概念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3.高温、低温和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思考导学】 1.人发烧时,不想吃东西,其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消化酶的活性降低。 2.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能否继续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其原因是什么?不能。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而胃液的pH在2左右,会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并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水解。 3.胰岛素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原因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若口服会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蛋白酶水解。 【学法指导】 1.掌握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物体内的各项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地进行。所以,将酶称作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种类极其繁多,现在已签定出的就有2000种以上。习惯上,各种酶是根据其来源及其所催化的作用物(即底物)来命名的。例如,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腺产生的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酶,胃蛋白酶是胃腺产生的催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的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动物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钟要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天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吨,糖类为10吨,脂类为1吨,蛋白质为1.6吨。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 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有利于理解酶的作用以及温度、pH等对酶作用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所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RNA分子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例如,有一种叫做RN ase P的酶,这种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科学家们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且提高了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填空题 1.数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各分为资料和资料两种。 2.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称为。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观测,用以估计总 体的一般特性,这部分被观测的个体总称为。 3.由总体中包含的全部个体求得的能够反映总体性质的特征数称为;由样本的全部观察 值求得的用以估计总体参数的特征数叫。 4..试验误差可以分为误差和误差两种类型。 5.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必须是抽取的样本。 6.样本根据样本容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和。 8.小麦品种A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值为12cm和3cm,品种B为18cm和3.5cm,根据__________,判断品种______的 该性状变异大。 9.某海水养殖场进行贻贝单养和贻贝与海带混养的对比试验,收获时各随机抽取抽取50绳测其毛重,结果如下所示: 平均数X(kg)极差R(kg)标准差S(kg)变异系数CV% 贻贝单养42.70307.0816.58贻贝与海带混养52.1030 6.3412.16根据和,判断的效果好。 10.在统计学中,常见平均数主要有和。 11. 12. 13. 14. 15. 16. 17. 简答题 1.如何控制、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 2.什么是准确性,精确性?如何提高试验的正确性? 3.统计表与统计图有何用途?常用统计图、统计表有哪些? 4.生物统计学中常用的平均数有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5.为什么变异系数要与平均数、标准差配合使用? 多选题 1.下列总体中属于有限总体的是()。 A 保定地区棉田中棉铃虫的头数 B 20m2的试验小区中鲁玉4号玉米的株高 C 66.7万公顷鲁玉4号玉米的株高 D 320株水稻中糯稻的株数 2.下列数据资料中属于连续型变数资料。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200054 学时:32 学分:2 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材:王钦德,杨坚主编.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资料: 1.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袁志发,周静芋主编.试验设计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选修课。 食品质量保持、贮藏方法、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安全性和经济特性的研究及卫生标准的制定等都离不开调查和试验,都必须通过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获得可靠的数据。 试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试验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为食品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正确制定试验方案,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针对食品数据的特点,巧妙地选用恰当高效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可靠的结果和科学的结论。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进行试验设计;熟练掌握所介绍的几种数理统计方法,能独立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