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槐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槐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槐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槐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槐角

药材名称:

槐角

拼音名称:

HUAIJIAO

别名:

槐实、槐子、槐荚、槐豆、槐连灯、九连灯、天豆、槐连豆。

科属:

为豆科植物槐SPHORAJAPONICAL.的果实。

产地: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痔疮出血;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热吐衄;肝热目赤;头晕目眩

中成药:

共有19种中成药使用槐角:槐菊颗粒鳖甲消痔胶囊痔康舒口服液痔舒适洗液槐角地榆丸槐角丸(大蜜丸)痔特佳片槐角丸脏连丸地榆槐角丸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嫩角捣汁。外用:适量,水煎洗;研未

掺或油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景天为之使。

2.《本草经疏》:病人虚寒,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似同,内因实异,即不宜服。

3.《本经逢原》: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

采收储藏:

多于11-12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打落或摘下的果实平铺席上,晒至干透成

黄绿色时,除去果柄及杂质,或以沸水稍烫后再晒至足干。鲜果实在果期随采

随用。

炮制工艺:

1.蜜槐角:先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喷入蜜水,再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角100斤,用炼熟蜂蜜5斤)。

2.槐角炭:将净槐角置锅内,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呈老黄色为度,

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采得(槐子),铜锤锤之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

化学成份:

主含黄酮类,内有:染料木素(GENISTEIN),染料木素-7-Β-D-纤维素二

糖甙(GENISTEIN-7-Β-D-CELLOBIOSIDE),染料木素-7-二葡萄糖基鼠李糖甙(GENISTEIN-7-DIGLUCORHAMNOSIDE),山奈酚(KAEMPFEROL),山奈酚-3-O

-鼠李糖基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3-O-RHAMNODIGLUCOSIDE),山奈酚-3,7-

O-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3,7-O-DI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

芸香甙(RUTIN),槐属甙(SOPHORICOSIDE),槐属双甙(SP[JPRABIOSIDE),槐属黄酮甙(SOPHORAFLAVONOLOSIDE)。还含三萜类化合物和赖氨酸(LYCIN E),天冬酸胺(ASPARAGINE),精氨酸(ARGININE),丝氨酸(SERINE),天

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苏氨酸(THREONINE),

丙氨酸(ALANINE),脯氨酸(PROLINE),色氨酸(TRPTOPHAN),缬氨酸(VA 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 UCINE)等游离氨基酸。

种子中含生物碱:金雀花碱(CYTISINE),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 ISINE),槐根碱(SOPHOCARPINE),苦参碱(MATRINE),黎豆胺(STIZOLAMI NE)。还含半乳糖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磷脂(PHOSPHOLIPID)和植酸

钙镁(PHYTIN),植物血凝素(LECTIN)等。又种子含油9.9%,在游离和结合

的脂肪酸中,油酸(OLEICACID)占22.3%,亚油酸(LINOLEICACID)占53%,

亚麻酸(LINOLENICACID)占12%,还有棕榈酸,硬脂酸,十八碳烯酸(OCTADE CENOIC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ACID),十八碳三烯酸(CO-TADECATRIENOICACID)。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槐角中含的槐角甙、染料木素和山柰酚对小鼠具有抗生育

作用和雌激素活性。

2.其它作用:本品含大量芦丁。芦丁具抗炎作用和维生素P样作用。具有维

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脆性等作用,对脂肪浸润的肝有祛脂作用。还有抗病毒和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双黄酮甙具有较芦丁更强的

保护指质过氧化物酶和抗氧化物酶的作用。

毒性:

槐豆仁及槐豆仁连皮制成浸膏,于家兔皮下注射,可使红细胞减少,后者

尤甚,说明槐角中含有一种破坏红细胞的物质。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蜥蝎及

小白鼠结果皆中毒致死,足以说明槐角有毒。槐树种子提取液能使兔、猪、人

的红细胞凝集,种子、荚、果肉均含有抗A、抗B、抗H凝集素。另据苏联介绍槐

树的花、果、叶各部分酊剂毒性不大,小剂量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兴

奋呼吸,轻度降低血压;大剂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机能。槐角浸膏能使家兔及豚

鼠的红细脆减少,尤以荚果作用为强。槐实中的种子提取液能使兔、猪、人的

红细胞凝集。所含的植物血凝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诱变实验无致畸性。

原形态:

槐落叶乔木,高8-20M。树皮灰棕色,具不规则纵裂,内皮鲜黄色,具臭味;嫩枝暗绿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细毛,皮孔明显。奇数现状复叶,互生,长15-25 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7-15,柄长约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叶镰刀状,早落;小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3CM,先端渐尖具细突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微亮,背面优生白色短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

5-30CM;萼钟状,5浅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脉微紫,

翼瓣和龙骨瓣均为长方形;雄蕊10,分离,不等长;于房筒状,有细长毛,花

柱弯曲。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黄绿色,无毛,不开裂,种子间极细缩。种子1-6颗,肾形,深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屋边、路边。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荚果圆柱形,有时弯曲,在种子间缢缩而呈念珠状,长L-6CM,直

径0.6-1C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皱缩而粗糙,稍有光泽。背缝线一侧有黄色带,顶端有突起的残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残留。质柔润,易在缢缩处折断,

断面果肉黄绿色,有粘性,呈半透明角质状。种子L-6颗,肾形或长圆形,长8-10MM,宽5-8MM,棕黑色,表面平滑,有光泽,一侧有下凹的灰白色圆形种脐,

质坚硬,子叶2枚,黄绿色。气微,味微苦。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黄绿、

质柔润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长方形,外壁角质化,表面观可见

环式气孔。中果皮为多列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短柱晶和棱晶,近种脐的一端

有多数小形石细胞群散在,并有维管束。内果皮细胞1列,细胞小,切向延长。

种皮外侧为1列栅状细胞,壁木化,排列整齐,其下方有列鞋底状的支持细胞,

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脐凹人处内侧有一椭圆形管胞岛,由多数梯纹或网纹

管胞组织,细胞类圆形。子叶外围为胚乳细胞。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ML,水浴温热5MIN,滤过。取滤液2 ML,加镁粉少许,混匀,滴加盐酸数滴,溶液渐变樱红色。(检查黄酮)(2)

薄层色谱取上述乙醇提取液2ML,蒸干,加0.5ML甲醇溶解,作供试液;另取芸

香甙与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纤维素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水-冰

醋酸(4:5:1)展开17.5CM,取出,晾干,喷5%三氯化铝(ALCL3)乙醇溶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槐实,其主五内邪气热者,乃热邪实也;唾涎多者,脾

胃有热也:伤绝之病,其血必热;五痔由于大肠火热,火疮,乃血为火伤;妇

人乳症,肝家气结血热所成;子藏急痛,由于血热燥火。槐为苦寒纯阴之药,

为凉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如上诸病,莫不由斯三者

而成,故悉主之。

2.《本经逢原》:槐者,益肾清火,与黄柏同类异洽。盖黄柏专滋肾经血燥,此则专滋肾家津枯。观《本经》主治,皆脾胃有热,阴滓不足之病。止涎唾,肾司闭藏之职也。下焦痔瘦肠风,风热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炼蜜收服。妇人乳鹿,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热之患,甩以清热滋燥,诸证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专主明目。久服须发不白,益肾之功可知。

3.《本草求真》:槐角,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非是具有表性,得此则疏,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凡书所着治功,多有如此立说,不可不细体会而

详究耳。

4.《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症,

子藏急痛。

5.《别录》:堕胎。

6.《本草拾遗》: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

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④日华子本草: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

7.李杲: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

8.《滇南本草》:止血散疽。治五痔肠风下血,赤白热泻痢疾。

9.《会约医镜》: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

10.《本草求原》:槐角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

补脑,杀虫。

摘录:

《中华本草》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100-130

101. 防风:属多年生草本, 高30-80cm。 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 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 细棱。以根入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 种、屏风、风肉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 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药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 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 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102.红花:又称草红花,属双子叶植 物纲、菊科。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 花期,分批采摘。采回后阴干或用 40-60℃低温烘干。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功能:活血能经;祛瘀止痛。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 疼痛;中风偏竣;斑疹。 用药禁忌:应用不当会有中毒反应, 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 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 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

103. 贝也:又叫绵萆薢,属多年生缠 绕草质藤本?。秋、冬二季采挖。除去 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别名:大萆薢、萆薢、硬饭团、金刚。?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归肾经、胃经。?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主治: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 热疮毒、腰膝痹痛。? 用药禁忌: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104.空沙参:即荠菜。属十字花科越年生 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荠属,一种常见杂草、 野菜,亦入药。 别名:荠菜 性味:甘,寒,无毒 功能:带根全草能和脾,明目,镇静;种子 能祛?风,明目。 主治:花序治痢疾

秋石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秋石 药材名称: 秋石 拼音名称: QIUSHI 别名: 秋丹石、秋冰、淡秋石、秋石丹 科属: 为人中白和食盐的加工品。古代亦有用人尿、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制成。 产地: 主产华东。 性味: [性味归经]咸;寒;无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止血消瘀。主虚劳羸瘦;骨蒸劳热;咳嗽;咳血;咽喉肿痛;遗精;尿频;白浊;带下 中成药: 共有2种中成药使用秋石:参茸卫生丸健身全鹿丸温肾全鹿丸参茸卫生丸参茸卫生丸参茸卫生丸参茸卫生丸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3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附方: 1.治男子妇人虚劳瘦:秋石一两,干山药一两。研末,别以酒调山药为糊,丸如梧桐子大,又以干山药为衣。每服二十丸,温酒米饮任下。(《集验方">洪 氏集验方》) 2.补肾水,治虚劳:真秋石十两,白茯苓四两,莲肉四两,山药四两,小 茴香二两。酒丸,空心米饮下。女子加生地二两,熟地四两,川芎三两。红枣 肉为丸。(《何氏济生论》秋石丹) 3.治思虑色欲过度,损伤心气,遗精、小便数:秋石、白茯苓各四两,莲肉、芡实各二两。为末,蒸枣肉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盐汤下三十丸。(《永类 钤方》秋石四精丸) 4.治白浊遗精:秋石一两,白茯苓五钱,菟丝子(炒)五钱。为末,用百沸 汤一盏,井华水一盏,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盐汤下。(《郑氏家传方》 秋石交感丹) 5.治浊气干清,精散而成膏淋,黄白赤黯,如肥膏蜜油之状:秋石、鹿角 胶(炒)、桑螵蛸(炙)各半两,白茯苓一两为末,糕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人参汤下。(《仁斋直指方》秋石丸) 6.治赤白带下:真秋石研末,蒸枣肉捣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醋汤下。(《摘元方》) 7.治噎食反胃:秋石,每用一钱,白汤下。(《医方摘要》) 炮制工艺: 有淡秋石和咸秋石二种。淡秋石:取漂净晒干的人中白,研成粉末,加白 及浆水作辅料,拌和后,用模型印成小方块,晒干。咸秋石:取食盐加洁净泉 水煎煮,过滤,将滤液加热蒸发,干燥成粉霜,称为秋石霜。再将秋石霜放在 有盖的瓷碗内,置炉火上煅二小时,冷却后即凝成块状固体。 1.叶梦得《水云录》:世之炼秋石者,但得火炼之法,此药须兼阴阳二炼,方为至药。阳炼法,用人尿十余石,各用木桶盛,每石入皂荚汁一碗,竹杖急 搅百千下,候澄,去清留垽,并作一桶,如前搅澄,取浓汁一、二斗,滤净, 入锅熬干,刮下捣细,再以清汤煮化,筲箕铺纸淋过再熬,如此数次,直待色 白如雪方止,用沙盒固济,火煅成质,倾出,如药未成,更煅一、二次,候色 如莹玉,细研,入沙盒内固济,顶火养七昼夜,取出摊土上,去火毒,为末。

铁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铁粉 药材名称: 铁粉 拼音名称: TIEFEN 别名: 铁粉 科属: 为生铁或钢铁飞炼或水飞而得的细粉。 产地: 全国各地有售。 性味: [性味归经]辛;咸;平;无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镇心;消痈解毒。主惊痫;癫狂;脚气冲心;疔疮痈肿;脱肛;子宫不收;贫血 中成药: 共有12种中成药使用铁粉:复方热敷散二十五味儿茶丸大月晶丸三十一味松石丸七十味松石丸珍龙醒脑胶囊益肝活血明目丸解毒胶囊四十二味疏肝胶囊六味明目丸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调敷。

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附方: 1.治惊癎发热:铁粉,水调少许服之。(《圣惠方》) 2.治小儿身体壮热,急惊搐搦,涎潮壅塞,闷乱不醒:朱砂一钱(别研),铁粉二钱(别研),腻粉半钱(别研)。上药同研令匀。半岁儿每服一字,一岁儿服半钱,煎薄荷汤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朱砂铁粉散) 3.治伤寒阳毒,狂言妄语乱定,毒气在脏:铁粉二两,龙服草一两(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全幼心鉴》) 4.治头痛鼻塞,头目不利:铁粉二两,龙脑半分。上药细研令匀。每于食后,以新汲水调下半钱。(《圣惠方》) 5.治疔疮:铁粉一两,蔓青根三两。捣如泥封之,日二换。(《集玄方》) 6.治风热脱肛:铁粉研,同白蔹末敷上,按入。(《仁斋直指方》) 炮制工艺: 《本草求真》:(铁粉)煅赤,醋沃七次用。 化学成份: 由钢铁飞炼而成者,主要含四氧化三铁(FE3O4);由生铁打碎而成者,主要 含金属铁及少量的碳、磷、硅等杂质。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为细粉末,铁灰色至铁黑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体重。气、味皆无。以粉细、无锈、有金属光泽者为佳。 鉴别: 取本品约0.1G,加稀盐酸2ML,振摇,使溶解,滤过,滤液显铁盐或亚铁盐 的各种反应。取本品约0.5G,加稀盐酸约2ML,振摇,静置。取上清液照下述方 法试验:①取上清液,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2滴,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 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检查铁盐) ②取上清液,滴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检查铁盐)

100种中草药彩色图谱(3)

凌霄花 本品为紫葳科植物凌霄 Campsis gran diflora (Thu nb. ) . K. Schum. 或美洲凌 霄Campsis radicans (L. ) Seem.的干燥花。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收,干燥。 【性状】凌霄 多皱缩卷曲,黄褐色至棕褐色,完整花朵长 4?5cm 。萼筒钟状,长2 2.5cm ,裂片5,裂 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 5条纵棱。花冠先端 5裂,裂片半圆形,下 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 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 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 美洲凌霄 完整花朵长6?7cm 。萼筒长1.5?2cm ,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 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 【性味与归经】甘、酸,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用于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 痤疮。 【注意】孕妇慎用。 鹿茸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ek 或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 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 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花鹿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 20cm ,锯口直径4?5cm ,离锯口约1cm 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 9?15cm ,直径较大 17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转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 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 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 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 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能与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 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前不敛。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梅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梅 药材名称: 梅 拼音名称: MEI 别名: 梅 科属: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 产地: 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味: (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功能主治: 1、痈疸疮肿。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2、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3、泄痢口渴。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4、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5、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6、小便尿血。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7、血崩。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8、大便不通。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9、霍乱吐泻。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10、蛔虫上行。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11、主咳。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12、伤寒。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 中成药: 共有221种中成药使用梅: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鹿瓜多肽枸橼酸喷托维林糖浆京万红参莲胶囊小儿利湿止泻颗粒复方草玉梅含片甘桔冰梅片虎梅含片双梅喉片等。 原形态: 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果期5月。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常用中成药说明书

安神补心片 [药品成分]: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蒸)、首乌藤、地黄、珍珠母。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显示棕褐色;味涩、微酸。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八珍颗粒 【规格】每袋装 (l)8g (2)3.5g(无糖型) 【贮藏】密封,防潮,避热。 党参 60g 白芍(炒) 60g 白术(炒) 60g 熟地黄 908 茯苓 60g 当归 90g 川芎 45g 甘草(炙) 30g 功能与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八正胶囊 【功效】八正胶囊;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主要成分】栀子、车前子(炒)、瞿麦、匾蓄、滑石、大黄、川木通、灯心草、甘草。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气微,味苦。 【适应症】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抗炎试验显示,本品可一直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利尿试验显示,本品可增加正常大鼠和家兔的

排尿量。 百乐眠胶囊 【成份】百合、刺五加(生)、首乌藤、合欢花、珍珠母、石膏、酸枣仁、茯苓、远志、玄参、地黄(生)、麦冬、五味子、灯心草、丹参、辅料为淀粉【作用类别】本品为内科不寐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哺乳期妇女慎用。 2、不宜与葱、姜、大蒜、辣椒、海腥发物及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同服。 柏子养心丸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 板蓝根颗粒 成份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半袋~1袋(含蔗糖),一日3~4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天名精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天名精 药材名称: 天名精 拼音名称: TIANMINGJING 别名: 茢甄、豕首、麦句姜、虾蟆蓝、天芜菁、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葵松、鹿活草、杜牛膝、皱面草、皱面地菘草、鹤虱草、母猪芥、蚵蚾草、土牛膝、鸡踝子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癞蟖草、挖耳草、癞头草、癞蛤蟆草、臭草 科属: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全草。 产地: 广布于我国各地。 性味: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寒。归肚;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主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 中成药: 共有1种中成药使用天名精:喉咽清口服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3-6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注意: 1.《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2.《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采收储藏: 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 全草含倍半匝萜内酯: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鹤虱内酯(CARPESIOLIN),大叶土木香内酯(GRANILIN),依瓦菊素(IVALIN),天名精内酯醇(CARABROL),依生依瓦菊素(IVAX-ILLIN),11(13)-去氢腋生依瓦菊素[11(13)-DEHYDROIVAXILLIN],特勒内酯(TELEKIN),异腋生依瓦菊素(ISOIVAXILLIN)及11(13)-二氢特勒内酯[11(13)-DIHYDROTELEKIN]。 药理作用: 天名精内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显着的作用,给予小鼠,在短暂兴奋后即转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大量则引起阵发性痉挛而致死。对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约为0.1MG/G。能对抗可拉明(A分钟O-CORDIN)和士的宁(但不如MYANESIN)的致痉作用。与巴比妥类有显着的协同作用。对神经末梢无箭毒样作用,对猫的脊髓中间神经原亦无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延脑及脑干部分。此外,尚有降温、退热作用(正常及菌液引起发热之兔)。静脉注射20-30MG/KG于兔、猫可引起血压降低,阿托品不能阻断此作用,对犬、鼠脑组织的呼吸有抑制作用。 原形态: 天名精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

100种中草药彩色图谱(3)

凌霄花 本品为紫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 K. Schum. 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L.)Seem. 的干燥花。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收,干燥。 【性状】凌霄多皱缩卷曲,黄褐色至棕褐色,完整花朵长4~5cm。萼筒钟状,长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5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 美洲凌霄完整花朵长6~7cm。萼筒长1.5~2cm,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 【性味与归经】甘、酸,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用于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鹿茸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

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转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 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能与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前不敛。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100种中草药详细功能

100种中草药详细功能(图) 京大戟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及支根痕。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金樱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 的干燥成熟果实。1 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 【性状】本品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央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花托壁厚1~2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无臭,味甘、微涩。 【性味与归经】酸、甘、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 久痢。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金钱草 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

有纵纹,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长1~4cm,宽1~5cm,基部微凹,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叶柄长1~4cm。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消肿。用于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 【贮藏】置干燥处。 金钱白花蛇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 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背部黯然或灰黑色,微有光泽,有48个以上宽均1~2鳞的白色环纹,黑白相间,并有1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脊棱鳞片较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尾部鳞片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呙,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症,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成药说明书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5gX12袋 【组成】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 【功效】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主治】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 【用法用量】 1岁以内,一次半袋; 1~3岁,一次1袋; 4~6岁,一次1.5袋; 7~14岁,一次2袋;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金莲清热泡腾片 4gX12片 【成份】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片;味酸甜,微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主治】用于外感热症。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亦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加热水适量,泡腾溶解后口服。成人一次2片,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一次;小儿1岁以下每次1片,一日3次,高烧时每日4次;1-15岁每次1-2片,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一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成份】蒲公英、地丁、板蓝根、黄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用法】1次10ml,日3次,小儿酌减 小儿葫芦散 【成分】:橘红、茯苓、朱砂、鸡内金(炒)、天竺黄、僵蚕(麸炒)、半夏曲、琥珀、全蝎、天麻、川贝母、冰片、葫芦蛾。 【性状】本品为橙红色至粉红色的粉末,味微苦、咸 【适应症】 1.小儿呼吸系统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支气管哮喘所致的咳嗽、咳痰、喘憋及呼吸困难;2.小儿消化系统紊乱:如溢奶、呕吐、腹泻、腹胀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3.小儿惊风,如高热惊厥,手足抽搐,唇口撮动,牙关紧闭,两目直视,颈项强直等;4.小儿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啼、夜惊、夜寐久安。 【规格】 0.3g*10袋 【用法与用量】口服,周岁以内一次 0.15g,一至三岁一次0.3g,四至六岁一次0.6g,一日 1~2 次。“小儿葫芦散”止咳、化痰、消食平均2-3天见效,一般7-10天痊愈。 芪蓉润肠口服液 【组成】黄芪、肉苁蓉、白术、太子参、地黄、元参、麦冬、当归、黄精、桑椹、黑芝麻、火麻仁、郁李仁、枳壳(麸炒)、蜂蜜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健脾滋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致的虚症便秘 【用法用量】20ml(1支),tid,po 复方丁香开胃贴 【成份】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燥湿和中,调气导滞。适用于由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所致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嗳气欲呕,腹痛肠鸣的辅助治疗 四磨汤口服液 【成份】木香、积壳、乌药、槟榔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3次,疗程一周。 【禁忌】孕妇、肠梗阻、肠道肿瘤、消化道术后禁用。 黄栀花口服液 【成份】黄芩、双花、大黄、栀子 【主治】用于小儿外感热证,症见发热,头痛,咽赤肿痛,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2.5-3岁1次5ml,4-6岁1次10ml,7-10岁1次15ml,>11岁1次20ml,日3次。羚羊角颗粒 2.5gX6袋 【功用】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2次,小儿酌减。珠芽蓼止泻颗粒 【成份】珠芽蓼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婴幼儿腹泻属大肠湿热者。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10g:幼儿一次5g;婴儿一次3g,日3次,首剂加倍。 清咳平喘颗粒 【成分】石膏、金荞麦、鱼腥草、麻黄(炙)、苦杏仁(炙)、川贝母、矮地茶、枇杷叶、紫苏子(炒)、甘草(炙)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痰热郁肺证,症见:

三分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三分三 药材名称: 三分三[毒] 拼音名称: SANFENSAN 别名: 大搜山虎、山野烟、野烟 科属: 为茄科植物三分三、钤铛子、丽江山莨菪、齿叶赛莨菪等的根或叶。 产地: 分布详情见[生境分布] 性味: 味苦;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 解痉镇痛;祛风除湿。主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中成药: 共有3种中成药使用三分三:三分三浸膏片天香酊三分三浸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0.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或浸酒搽。

注意: 心脏病、心脏衰弱者忌服。 采收储藏: 栽培3-5年收获。根挖出后,洗去泥沙,表皮晾干后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 1-2CM,置于阳光下曝晒,或晒至3-4成干后烘烤。但切忌新鲜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变黑影响质量。茎、叶、种子于秋季采收后,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主根粗大。叶互生,叶柄长5-15MM;叶片卵形或 椭圆形,长8-20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花单生 叶腋,淡黄绿色,下垂;花梗长1-3.5CM;花萼漏斗状钟形,长3-4CM,具10条纵脉,萼齿4-5,狭三角形,不整齐;花冠漏斗钟形,5裂,淡黄绿以,开花 时外反,管内被柔毛,近基部有5对暗紫斑;雄蕊5,内藏;雌蕊稍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柱头头状;花盘盘状。蒴果近球形,嘀咕以下环裂;宿存萼紧包果,长3.5-4.5CM,有10条突起的纵脉,果梗长5-7CM,下弯。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本种与三分三我不同点在于:植株被毛。叶片全缘。花萼被柔毛,萼脉弯曲;花冠通常浅黄色或裂片略带紫色,花冠筒内基部无紫斑。 本变种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具1-2对不等的粗齿或呈波状,有时具疏 缘毛;枝条及叶被疏柔毛,或有时几无毛;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药冠管内基 部具5块紫斑。花萼和花梗密被淡褐色毛。花期6月。果期9月。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无毛;茎绿色,有时带淡紫色,略具棱角。根断面淡黄色,有苦味。叶互生;叶柄长1.5-2CM;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卵状 椭圆形,长6-12(-20)CM,宽3-6(12)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于叶腋,下垂,花梗长 1.7-2.5CM;花萼钟状,厚,近革质,长约2CM,先端平齐,边缘具不规则的浅齿,常因花冠伸展被撑 破为1-2深裂,纵脉不明显;花则的浅齿,常因花冠伸展被撑破为1-2深裂, 纵脉不明显;花冠浅黄绿色,长约4.5CM,檐部具5齿,齿渐尖,花幕开时外反,里面花丝基部两侧具暗色紫斑;雄蕊5,长达花冠之一半或略短;雌蕊稍 长于雄蕊,子房圆锥形或近球形,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宿存萼紧包果实, 盖裂,纵脉粗而不明显。种子多数,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孔。花期5-6月,果期 9-10月。 本变种与赛莨菪的主要区别是:叶缘常具1-2(-3)个粗齿,花冠檐部裂片极浅,背面具明显的暗紫色条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消渴丸说明书

消渴丸说明书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44020045 【中文名称】 消渴丸 【产品英文名称】 【生产企业】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功效主治】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 【化学成分】 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药理作用】 本方中黄芪益气,生地、花粉滋阴,三药配合是中医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药。配以西药第二代磺脲类降血糖药之首选药优降糖。因此,消渴丸主要能滋阴清火,益气生津改善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又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而且缓和了优降糖引起的消化不良、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治疗量范围大,降糖作用强,维持时间长,易引起 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 1 服用本品时禁加服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若合用其他类型口服抗糖尿 病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 孕妇、乳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格列本脲患者禁用。 3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4 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 用。 5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6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患者禁用。 7 忌酒。 【产品规格】 每瓶装30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饭前15-20分钟用温开水送服。服用量根据病情从每次5丸逐渐递增。但每日不应超过30丸,当增至每日20丸时,至少分2次服用。至疗效满意时,逐渐减量或减少为每日2次的维持剂量,请由医生指导,进行服量控制。 【贮藏方法】 密封。 【注意事项】 1 本品含格列本脲,不良反应、禁忌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项内容参阅格列 本脲的有关规定。服用本品时严禁加服降血糖化学类药物。对严重肾功能不全,少年糖尿病,酮体糖尿,妊娠期糖尿病,糖尿性昏迷等症患者不宜使用;肝炎患者慎服;个别患者偶见格列本脲所致不良反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本品服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低血糖反应,应予注意,如发生低血糖应 立即停药即请医生处理本品与长效磺胺、保泰松、四环素、氯霉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合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 3 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血糖和肝、肾功能、血象。 4 偶见胃肠道反应及过敏症状。 5 体质虚弱、高热、老年患者及非成年人慎用。 招商代理信息 药店名称药店地址药店

100种中草药彩色图谱-下

100種中草藥彩色圖譜(下) 雞內金的來源為雉科動物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乾燥砂囊內膜。 其他名稱雞肫內黃皮,雞肫皮,雞黃皮,雞食皮,雞合子等 雞內金藥材為有規則的長橢圓形的片狀物,有明顯的波浪式皺紋,表面金黃色、黃褐色或黃綠色,老雞的雞內金則微黑。質薄脆,易折斷,斷面呈膠質狀,有光澤。氣微腥,味淡微苦。以乾燥、完整、個大、色黃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消積滯,健脾胃。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瀉痢,疳積,消渴,遺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焙乾研末調敷或生貼。

植物來源為多孔蓖科真菌靈芝Ganoderma Iucidum (Leyss.ex Fr.) Karst. 的子實體。 其他名稱赤芝、紅芝、木靈芝、菌靈芝、萬年蕈、靈芝草。 靈芝藥材菌蓋木栓質,腎形,紅褐、紅紫或暗紫色,具漆樣光澤,有環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大小及形態變化很大,大型個體的菌蓋為20×10cm,厚約2cm,一般個體為4×3cm,厚0.5~1cm,下麵有無數小孔,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每毫米內有4~5個,管口圓形,內壁為子實層,孢子產生於擔子頂端。菌柄側生,極少偏生,長於菌蓋直徑,紫褐色至黑色,有漆樣光澤,堅硬。孢子卵圓形,8~11×7cm,壁兩層,內壁褐色,表面有小疣,外壁透明無色。 性味與歸經性溫,味淡。 功用主治滋補強壯。用於健腦、消炎、利尿、益腎。

六神曲的來源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材加入麵粉或麩皮混和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 其他名稱神曲 六神曲藥材呈方形或長方形的塊狀,外表土黃色,粗糙;質硬脆易斷,斷面不平,類白色,可見未被粉碎的褐色殘渣及發酵後的空洞。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調中。治飲食停滯,胸痞腹脹,嘔吐瀉痢,產後瘀血腹痛,小兒腹大堅積。 用法用量內服。 宜 忌脾陰虛,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婦宜少食。

中成药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炎琥宁注射液 适应症;适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规格:10ml,200mg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40-80mg,一日1-2次。 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稀释后滴注。一日0.16g-0.4g,一日1-2次。 禁忌症: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配伍禁忌: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剂的药物配伍。药物名称: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适应症: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 规格:50ml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次100ml-200ml,或遵医嘱,儿童及老年患者应遵医嘱。禁忌症: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配伍禁忌: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 药品名称:丹红注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疏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证见:胸痛,胸闷,心悸,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 规格:10ml,20ml。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注射,一次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注射,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2次;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 禁忌症:1.对本品过敏者或者严重不良反应病史禁用。 2.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药品名称:注射用丹参(冻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脉。用于胸痹血瘀证,症见:胸部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或有心悸;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每支400mg。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临用前先用适量注射用水,生理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溶解,再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一次一支,一日一次,或遵医嘱。 药品名称:银杏达莫注射液 适应症: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血栓血塞性疾病。 规格:10ml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一次10-25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500ml 中,一日2次。 药品名称:注射用七叶皂苷钠

云实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云实 药材名称: 云实 拼音名称: YUNSHI 别名: 员实、天豆、马豆、朝天子、药王子、云实子、云实籽、铁场豆 科属: 为豆科植物云实的种子。 产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解毒除湿,止咳化痰,杀虫。主痢疾,疟疾,慢性气管炎,小儿疳积,虫积 中成药: 共有18种中成药使用云实:六味石榴胶囊清痹通络药酒马兰感寒胶囊云实感冒合剂十三味菥蓂丸十三味红花丸十三味菥蓂胶囊十味豆蔻丸二十八味槟榔丸二十五味马宝丸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采收储藏: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炮制工艺: 《雷公炮炙论》:凡使云实,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后 出用。 化学成份: 种子含油量35%,油色金黄。果实含鞣质30-40%。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与平喘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其水煎液(台州产)2G/KG能明显 延长咳嗽潜伏期,诸暨产者效果很差(二氧化硫引咳法)。小鼠口服其水煎液6 0G/KG或腹腔注射2G/KG能显着增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诸暨产者不论口服或腹 腔注射均无效(酚红法)。豚鼠口服水煎剂(诸暨产)60G/KG无平喘作用(组 织胺喷雾引喘法)。 2.抑菌作用:水煎液(台州产)1:256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 作用。同属植物大托叶云实CAESALPINIABONDUCELLA的酒精提取物对麻醉狗有降 压作用,水提取物在同剂量时则无影响;前者对在位蛙心有抑制作用并减少收 缩幅度,后者作用相似但较弱。二者对化脓性球菌、大肠杆菌、某些痢疾杆菌 有抗菌作用。 原形态: 云实攀援灌木。树皮暗红色,密生倒钩刺。托叶阔,半边箭头状,早落; 二回羽状复叶,长20-30CM,羽片3-10对,对生,有柄,基部有刺1对,每羽片 有小叶7-15对,膜质,长圆形,长10-25MM,宽6-10MM,先端圆,微缺,基部钝,两边均被短柔毛,有时毛脱落。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总花梗多刺;花左 右对称,花梗长2-4CM,劲直,萼下具关节,花易脱落;萼片5,长圆形,被短 柔毛;花瓣5,黄色,盛开时反卷;雄蕊10,分离,花丝中部以下密生茸毛;子 房上位,无毛。荚果近木质,短舌状,偏斜,长6-12CM,宽2-3CM,稍膨胀,先 端具尖喙,沿腹缝线膨大成狭翅,成熟时沿腹缝开裂,无毛,栗褐色,有光泽;种子6-9颗,长圆形,褐色。花、果期4-10月。

中成药药品名说明书样本

目录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 .......................... 错误!未定义书签。保济丸.................................... 错误!未定义书签。大活络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复方丹参滴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复方甘草片 ................................ 错误!未定义书签。复方南星止痛膏 ............................ 错误!未定义书签。橘红痰咳煎膏 .............................. 错误!未定义书签。抗病毒口服液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味地黄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麻仁丸.................................... 错误!未定义书签。蜜炼川贝枇杷膏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全大补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舒筋活血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双黄连口服液 .............................. 错误!未定义书签。通络生骨胶囊 .............................. 错误!未定义书签。痛风定胶囊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维C银翘片 ................................ 错误!未定义书签。鲜竹沥口服液 .............................. 错误!未定义书签。川黄口服液 ................................ 错误!未定义书签。知柏地黄丸 ................................ 错误!未定义书签。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脆蛇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脆蛇 药材名称: 脆蛇[毒] 拼音名称: CUISHE 别名: 金蛇(《本草拾遗》),地鲜、蝎蛇(《岭表录异》),银蛇(《开宝本草》),金星地鳝(《本草图经》),金星鳝(《圣济总录》),片蛇(《滇略》),蛇蜥、无脚蜥(《动物学大辞典》),碎蛇(《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科属: 为蛇蜥科动物脆蛇蜥的全体。 产地: 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 云南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活血祛风;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骨折;大麻风;风湿痛;久痢;疳积;痈疮肿毒 中成药: 共有1种中成药使用脆蛇:大力药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3-9G;或浸酒。外用:适量,膏涂或研末撒。 注意: 孕妇禁服。无风湿瘀血带滞及孕妇忌用。 附方: 1.治跌伤、骨折:脆蛇、乳香、没药、自然铜。研末服。(《四川中药志》) 2.治大麻风;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参、苍耳草、萆XIE。泡酒服。 (《四川中药志》) 3.治久痢:金星鳝(醋炙)、白矾、铅丹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 三钱匕,米饮调下,食前。(《圣济总录》金星鳝散) 采收储存: 春、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炕死,然后盘成圈,以竹 签插住,再用微火炕干。 云南蛇蜥与上种形状相似,主要特征为吻鳞与单片前额鳞之间有鳞片3枚。 同等入药。 炮制工艺: 去头,切段,焙干用。 原形态: 外形似蛇,全长约40厘米,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全身被覆瓦状鳞片;体 两侧自颈部至肛门间各有1纵沟。四肢退化,仅有肢带残迹。头部背面覆有大形 鳞片,颊上鳞大小相似;吻端钝,吻鳞与单片的前额鳞之间有鳞片2枚;眼小, 形长,有能动的眼睑,耳孔小,几与鼻孔等大。背鳞14~16行,中央的8~10行 具棱,相连成明显的纵直棱延至尾部;腹鳞10行,光滑;尾极长,约为体长的2倍;尾易断,断后能再生。尾部腹面的鳞具棱。雌性背面正中10余行一般为棕色,头部色深,体尾两侧为紫色,愈向外色愈浅,直达尾端;腹面色浅。雄性 及幼体或有黑色斑点,或有蓝色横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