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一)美国

一.总述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发展背景,中国的传统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而言,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二..幼儿阶段(3-6岁)

比如面对如何评价孩子,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利,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幼儿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采取的是一种“打击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有共同特征:自信心不够强、内敛、迷茫、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的敏感。这其实与中国人的本性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是内敛、不爱表现自己,尤其是当面对外人时,许多家长习惯性的批评孩子,认为这种批评是个人谦虚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幼儿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还表现在美国幼儿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幼儿园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常识、语言、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幼儿的学习与否也是比较随性的。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尤其到了大班以后,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创造力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实验调查结果表明,创造力高的儿童都具备兴趣爱好广泛、热情、自信、坚毅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幼儿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家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始。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所以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时,幼儿有其独特的视角,而这种独特的视角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过程,他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根据兴趣而学,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美国的教师偏向让幼儿亲自参加比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在教授孩子对环保问题的看法,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环保问题,幼儿园会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环保的材料:塑料瓶、纸杯等等,带到幼儿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材料进行再利用,做成好看的玩具或者容器,让孩子明白环保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再比如认识动物或者植物,老师会带领孩子外出野外参观,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去亲身触摸和感知大自然。这种科学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视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索技能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而我国的教师习惯于

通过书本知识,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在接受知识时不易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而简单的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久而久之,会限制孩子

的本性就好。创造力就是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如果孩子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死记硬背,也不可能存在创造力的火花和灵感。另外,从美国的教材编写来看,美国的幼儿教材显得很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方面的计算和中国的数学知识传授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可能和美国初中的教材难度相当。但是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美国幼儿园对于幼儿园里所有人的行为的规定:从这张表可以看出,美国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包括教师、家长都是抱着极其耐心的态度在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在对于大龄幼儿的教育中,如果教师发现有孩子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不会去斥责他,而是劝其离开,保持其他孩子在一个好的氛围内学习。强迫是美国幼儿教育中的最大忌讳。而国内

许多幼儿园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家庭教育中,

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这样的结果才会产生现今社会中的高分低能的孩子的出现。当然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很多中国家长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独子的

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孩子们很小就需要懂得父母的并不会完全遗留给他们,要过好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主要是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

中、美两国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无论在广度、深度以及内容的组织上均有显着差异。美国的科学教育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美国提出的幼儿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其中对发展幼儿创造性、批判性的重视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儿园科学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开发幼儿的智力;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

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

简单的例子,美国幼儿园中对五岁左右的幼儿一周会有几次和生活相关的课堂知识,比如做面包或者姜汁饼干,在做饼干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器皿和量勺,教师会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历去亲自摸下面粉、搅拌下姜汁,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使用各种安全的厨房用具。在例如美国幼儿园中会在天气爽朗的时候带领幼儿出门观察花朵的颜色、小草的成长,让幼儿亲自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小学阶段(7-18岁)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美国教育所倡导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恰恰是中国教育所忽视的,我国中小学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思维能力还很低的孩子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仍然被高考、中考的大棒指挥得团团转,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亿万学生的创造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也感受不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此,学生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

创造机会。”为了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中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很有必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出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个思想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着美国教育,今天我们尚未追踪到它的足迹、但是,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却日益响亮地回荡在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它甚至波及英国课堂、德国课堂和日本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

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提出问题或假说。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

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作用。

{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

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经过这番思考,进而学生们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基础教育

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的知识难于美国,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教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闲为学生必然在实际生活中要自己动手操作、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要享受成功的乐趣。

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美国从小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和“项目(Project)”,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

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大学阶段(18-24岁)

在中国,虽然考取好大学不易,但是一旦考取,要毕业是容易的。只要不挂科,只要达到基本要求,毕业证书是不愁没有的。毕业率几乎接近100%。在美国则不然,部分高校的毕业率保持在60%左右,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为了不成为那40%,学习会更努力。在耶鲁大学,每个学生要选修至少36门课程,方能申学士学位,每位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此外,每位学生还必须从法语、德语、日语、汉语等24个语种中至少选修一门外语,并达到中级水平。[1]可见在美国上大学是很艰苦的,学生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自然会在学业上投入巨大精力,收获自然也多。

中美大学对课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假使在中美的大学都开设了“经典电影赏析”选修课,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一般会放一些电影片段,整节课学生就在那里看电影,即使学生睡觉看小说,老师也不闻不问,学期末时交一篇论文就够了,也不会去追究这论文是抄袭还是独创的;在美国则不然,老师会布置一大堆必须学生课后看的电影,在课上有时是自由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任意观点,对论文的要求是必须有自己思想,抄袭是严格禁止的。

在中国,本科生教育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板书、或PPT,把课程要点罗列出来,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把老师的话当做金玉良言,下课后则反复咀嚼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内容,把概念、知识点牢记于心。期末试卷上多的是名词解释、概念分析,只要学生花时间去记忆,就可以拿高分。而美国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处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向学生显示现成的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形式、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特别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分析知识的方法,批判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终身的独立性学习者。

在美国,强调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各尽其才,教师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教师广泛使用录像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在促使学生获得各科知识最新动态的同时,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还有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营造重视学术的气氛等教学活动。

在中国,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的专业已经确定了,你的课程表几乎也是确定了的(公共课、必修课占绝大部分,选修课比重很小,选择范围也小,你可以一眼望到你毕业后能达到的水平,你和你们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一样,和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们一样,和还没进入大学校门的学弟学妹们一样,你们将受到同样的教育,得到同样的知识,成为同样的人,而这在“寻求不可替代性”的如今社会是行不通的。中国学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很多都不甚了解各个专业,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被调剂的更不用说了),就这样被吊死在了一棵树上,真可谓是“被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而且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过细,课程配置缺乏灵活性,许多专业中,专业课程长期不变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使人怀疑他的先进性。在美国则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本科生入学前不选专业,上完一年课程以后才决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且在求得学校学术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还可以退出原专业,重新再申请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学生选课的方式十分灵活,有很大的变通余地。

中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虽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学习要求基本一致,都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板块。其中涉及专业学术性的课程主要为专业必修课、限定性专业选修课,二者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70%。而且中国大学对选修课的

要求很低,在一些大学,学生只要出勤,最后交篇论文学分就拿到了,可以说,这样的选修课形同虚设。在美国则不然,选修课和专业课并重,如在哈佛大学,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2]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这使得美国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知识面广。

在中国,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学校主要以授课为主,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在美国,本科生的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及设计课程课、独立课题以及毕业设计等几部分组成,均按一定的学分分配。;实验及设计课程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课题与研究计划的题目广泛,可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或科研项目,也可采取与外界合作的形式;这些实践课程都要求学生积极实践。[3]美国大学崇尚打破校园和社会的距离,提倡在社会的真实环境中教学。哈佛和耶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连校门都没有。美国的工科本科生在完成四年学校学习后一般要去企业学习工程技术专业课2-3年,而中国一般就在大三实习2~3个月。

在中国,课程评估主要是教学部门组织进行,重终末质量结果轻环节质量,虽设有学生评教环节,然形同虚设,评教结果不公示,而且评教前后毫无变化,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变。在美国,课程评估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学生评估。评估包括多项选择和书面评语两部分。多项选择包括对课程的全面评价以及对授课教师和教学助手的评价;书面评语包括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授课内容、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考试方式、上该课应具备的基础和准备

工作、对改进课程的建议以及是否愿意对今后的学生推荐此课等的看法。还设有课程评估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定期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估。

中国的每个大学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学习要求基本一致;而美国则每所大学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

中国大学师生比远远小于美国大学师生比,有些甚至达到1:40,和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对本科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学风比较散漫。

在中国,多数成绩主要是由个人努力决定的,如考试成绩,在美国,有些课程是按这种标准评判的,但许多课程的成绩往往取决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小组成绩同时作为个人成绩),特别是对商务课程和工程课程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本科生教育重知识再现,而美国则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负有彰显家庭、荣耀父母的职责,子女的前途决定了全家的命运。因此,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比别的孩子优秀,成绩比别的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历史文化没有中国那么悠久,也没有过于传统思想的束缚,相比而言,美国人更自由、更具有个性、更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一种“个人本位”观念。因此,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希望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具有尊重、责任和智慧的良好公民。

子女背负着“光宗耀祖”、

“光耀门第”的责任。而在美国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情,从不强迫孩子,对孩子的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美国的家庭教育到了孩子成人以后就基本结束了,孩子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经济能力,他们需要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走下去。

(二)英国

一、中英教育差异比较

1.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构成。从教育的机构体系上看,中国大体上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而英国的中学则没有初高中之分,而且其各个阶段的教育年限设置也与中国不同。一般来说,3岁至4岁或5岁为英国的幼儿园教育阶段,4岁或5岁至11岁为小学教育阶段,之后为中学教育和延续教育阶段,毕业后学生可继续进入大学或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取得相应文凭。

实行4岁或5岁至16岁义务教育制度,包括小学教育(4岁或5岁至11岁)和中学教育(11岁至16岁)两个阶段。其中,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实行5岁至16岁的义务教

育,威尔士实行4岁至16岁的义务教育。

在义务教育的运行体制方面,中国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单轨制,学生主要通过公立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近年来,虽然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部分私立小学和中学,但其吸纳学生的数量占总体学生的比例极小,我国在总体上仍未形成教育双轨制运行的体系基础。而英国实行的是教育双

轨制,包括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贯穿于英国教育的整个体系之中。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中国学校都是统一的规定科目,并且与高中课程全面接轨,为学生顺利升人高中作全面的准备,其严格规范的基础教育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与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习任务重、学习科目较为固定不同,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年级考试,课程设置上也不与高等教育科目一一对应,而是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程选择上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例如,英国政府从2015年起将烹饪课程纳入到7岁至14岁儿童的必修课中,旨在提高学生的饭菜质量,并达到从小控制学生饮食进而控制英国的肥胖率的目的,充分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在义务教育的评测制度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各个年级都有升年级考试,考试不合格将不得升人下一年级,而英国的中小学只设有升学考试。英国的小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后统一参加“十一龄”考试来决定是否升人中学,在完成中学教育的最后两年再统一参加GCSE考试,取得GCSE证书后可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学习。

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或中专,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并不高,社会对职业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高中教育阶段,总体仍延续义务教育阶段的思路,但学生对学习科目开始有一定的选择权,即文理分班。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教学和测评都以高考为导向,学生只有在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后参加当年的高考并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升入对应的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与中国不同,英国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之后实行的是延续教育,它是英国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延续教育包括学业路线和职业路线两种体系,前者主要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后者侧重根据社会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这两种体系在英国受到同等的重视。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是学业路线的重要阶段,共设有60多个学科,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大学本科想要攻读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目标,自主选择要学

习的科目。A-level的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为AS水准,第二年为A2水准),AS与A2两个部分的考试结果叠加通过才能获得A—level证书。与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同,A—level的考试方式相对灵活,学生可自主选择分阶段测试或一次报考所学的所有课程,而且每门课程均有多次考试机会,最终成绩以最好的一次计算。而职业路线侧重于就业,重点在于提高工作技能,以便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职业路线与学业路线有一定的对应性,选择职业路线的学生仍可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选择转入学业路线的不同阶段,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职业路线的文凭为GNVQ(General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与学业路线中的A—Level相平行。

本科、硕士、博士、高级国家文凭教育HND(HigherNationalDiploma)四种学历,其中,HND与英国延续教育中的职业路线相对应,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其学制一般为两年。本科教育阶段,中国的大学学制为四年,英国的大学学制一般为三年,苏格兰地区为四年。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中国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没有等级之分,而英国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时其等级分得特别详细,具体等级包括一等荣誉学士学位(First—ClassHonours),优秀二等荣誉学士学位(UpperSec—ond—ClassHonours),一般二等荣誉学士学位(LowerSecond—ClassHonours),三等荣誉学士学位(Third—ClassHonours)和一般学士学位(OrdinaryDegree)。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制一般为三年;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授课式研究生与研究式研究生,学制相对较短,前者为一年,后者一般需要两年。博士研究生方面,与中国只有Ph.D一种学位形式不同的是,英国分为Ph.D和高级博士学位两种类型,多

数学科领域颁发的博士学位为Ph.D,高级博士学位主要针对那些在某些学科领域内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高水平专家。

2.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综合来看,中英两国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观念不同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看

法不同三个方面:

育观念方面

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如何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关键看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价值。这种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需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能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努力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大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专科学校。这种分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让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偏见,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这种偏见导致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难于找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许多公司和工厂却急需大量的高级技工。反观英国教育,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已经为学生的不同选择留下了余地,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种务实的观念使得英国长期拥有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3.两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重视结果,而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由此导致中英两国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于“照本宣

科”的灌输教育模式,授课内容以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学生们受到尊师重教传统

观念的影响,

很少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挑战和质疑,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和背诵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课后,中国学生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和记忆背诵的任务,学习压力大、负担重。总体来说,中国的教学是以考试

为导向的,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考试成绩效果显着,但容易导致思维固化缺乏创新。而英国,课堂上教师讲得少,学生提问多参与多,教师的授课方式相对灵活与轻松,授课内容除了教师的讲解

外还常常包括学生的自我陈述,一般是讲解某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课后,教师一般不留家庭作业,往往

要求学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为某些感兴趣的项目查找资料、搜集数据、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效果并不明显,不利于发展高水平的

基础教育。

的主要标准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形式为闭卷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书本内容和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它强调考试答案的标准性。从这种应试教

育的评价体系中所走出来的中国学生普遍给人一种很会考试但能力不足的印象。与中国的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不同,英国教育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相对全面、客观。在英国,学校考试中闭卷考试所占的比重很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创作作品、撰写论文和做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考试形式开放包容,教师在给予成绩时更关注学生观点的创新性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中英小学教育制度差异

一、中英小学教育体制比较 1.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小学教育理念与英国相比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重视输入式授课,当然,这也表现了我们的优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是有畏惧心理,与英国学生相比,创造能力较差,不管是课后作业答案,还是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中国教育更为重视答案的标准化,以及成绩的高低。而英国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的小学生往往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和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磨练出来的,这使孩子们从小学起就有很多压力。但英国的小学教育更多是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合作,英国小学的很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和组合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同学生一起思考、动手,启发式的学习。因此,英国小学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境、学习态度同中国有天壤之别。 此外,在英国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学习比较自由、轻松。这是由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知识?教师与家长仅仅起引导作用,剩下的都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英国的小学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中国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团队意识不强。 2.办学特点不同 (1)中国小学办学特点 中国现在已经普及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享受受教育权利,学校大都是公立学校,管理相对严格,家长在孩子小学期间就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中国的中学差别较大,学生进入好的中学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因此,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着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的压力。学生在学校中从小就要做一个“好学生” ,自由度不高。 (2)英国小学办学特点 ①开放性强。英国的小学分为私立、公立和教会小学三种,这三种学校在教育制度、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较小。以圣保罗小学为例,该小学是教会学校,但也招收无宗教背景和非基督教背景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校课程中的宗教内容比重也比较小,注重平等、宽容、守时、诚实等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英国小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外交流上,特别是与其他学校的交流特别多,充满了多样性,他们每周都会与其他学校有交流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相互参观校园,进行球类比赛、集体互动、野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提前让学生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另外,因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备,世界上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或学者到英国学习访问,他们的子女就在当地学校学习。通过这种便利条件,这些小学经常邀请留学生或者学者给孩子们进行讲座,内容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文环境与地域文化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实了他们的头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了基础。 ②自由程度高。英国小学的自由程度很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不受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限制,每个学校的课程编排得都比较自由,因而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的建议、突发性事件等状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二是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英国小学生所得到的自由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宠物以及自己制作的小发明等到学校,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这和中国小学不准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是截然不同的。此外,英国的学生们可以随时离开学校,与父母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广西工学院 摘要:目前到英国留学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为何中国人梦想去英国留学?中英教育存在哪些差异?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英教育差异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外活动 中英两国教育制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我国不断提倡教育改革,要达到真正的改革目的,中国教育制度必须放眼世界,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就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比较,主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体制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几个阶段。在小学和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至高中才能自主选择自己以后继续学习的方向——文科或理科。学生在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英国政府多年来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概念上,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分为大学和学院。在英国,高等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Different: https://www.doczj.com/doc/1d3745288.html,cation structure system: A:both public and private, consist of 12 years of grades—basically 8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4 years of high school. C:compulsory twelve-year schooling. It includes six years in primary school, three yea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ree yea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https://www.doczj.com/doc/1d3745288.html,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freedom C:Many rules https://www.doczj.com/doc/1d3745288.html,cational Model A:use, exploit or create knowledge C:accumulate and indoctrinate knowledge 4.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A:easy to enter college C:shoulder more stress 5.Puppy love A:open minded permission C:conservative Strong opposition 6.Pocket money A:from part-time jobs and scholarships C:pocket money from their parents. Same: Have long history Same goal for students Cultural heritage Teach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al subjects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美国幼儿园与中国幼儿园的区别

美国幼儿园与中国幼儿园大PK 美来宝贝为大家献上国外幼儿园的精彩生活,美来宝贝小编精心收罗了美国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信息,在这篇文章里,你将跟随着文字实现美国幼儿园半日游。 美国幼儿园的午餐 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幼儿园里,到了孩子们吃午饭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先洗手,再去自己的小格子中取来午饭盒,坐在小桌子旁。孩子们的午饭都是在家里准备好了带来的,通常包括火腿或牛肉三明治之类,胡萝卜或芹菜条,果汁或牛奶,一些水果、甜饼干等。此外,常见的还有葡萄干、核桃、花生、酸奶。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替孩子打开盖得紧绷绷的塑料盒,有时,还要把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酪切小。 当孩子们眉开眼笑地吃起来时,老师也把自己带来的午饭盒打开,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小桌旁边吃边聊。孩子们也常常谈论自己或别人吃的东西,说自己妈妈做的东西好吃或不好吃。谈话也不乏饭桌之外的话题。孩子们边吃边聊,声音不高,颇有成人工作午餐的气氛。 一顿饭约需40分钟或稍长。先吃完的孩子把自己的餐具收好,把没吃完的东西重新放回饭盒里盖好,自己放回小格子里,晚上带回家。 美国幼儿园的教室布置 一、美国幼儿园教室布置的指导思想 美国幼儿园教育极重视幼儿园的教室布置,这是同美国幼儿园和教育观分不开的。美国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是: 1.幼儿必须利用各种感官,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作用进行学习。 2.幼儿教师必须鼓励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中的物体、材料和人进行相互作用。 3.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课程。 由此,美国幼儿园将教室的布置视为一种策略,认为教室的布置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美国幼儿园的教室布置 (一)教室的布置 美国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的学习领域:积木角、家庭角,桌面玩具角,艺术角,沙和水(科学角),图书角。 这些领域也可用来进行集体活动。如音乐和运动活动、讲故事和班级会议等。 最近,有的幼儿园还增加了计算机和烹调角。 (二)教室布置的策略 1.各个领域用不同的家具分隔开来。这样便于儿童清楚地选择活动区。与此同时,教师可纵观全局,心中有数。 2.热闹的地方和安静的地方被分隔开。 3.交通要道被标示出来,用来减少注意力的分散。 4.材料是摆在矮的架了上的,这样儿童能够轻易地拿到它们。架子上有标签,干净、不杂乱,这样材料就很容易被看见,被选择,被取放。 5.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这样在可以教孩子分类,并把东西按序摆放。 6.每一个领域的材料都很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 7.不同的材料发展不同的感官,提供不同经验。 三、美国幼儿园教室布置的作用 美国幼儿园教室的布置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各个具体的活动区域可以促使幼儿学习特定的知识,发展特定的技能,培养社会性的个性。 积木角: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催化我们翅膀变硬的中国教育在慢慢受到西方教育冲击,是否我们的传统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作一下浅谈,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作一下浅谈,希望能够在使教育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已然成为人类充实自己的健康方式。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自然辩证法 前言: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而世界并不是出处和平的,战争与和平并存。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和平的中国。那么,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如何让挥动的翅膀变硬,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呢?毫无疑问,教育使我们成功的捷径。然而,全球化的大浪已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越来越经受考验,西方文化的迅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似乎在动摇,身在转折点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呢?如何让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我们身处的多变环境呢?通过以下分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辅力。一、概述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全球化趋势日趋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比较也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

则少年强。所以,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离开整体的要素只是特定的他物而不成其为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以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国民作为部分。国家不可能独立于国民单独存在,国民也不可能独立于国家而生存。国家强,则人民强。只有国家的竞争力趋于前列,国民的生活才可以多彩和平;同样,只有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使得国家的竞争实力无坚不摧。那么国民的综合素质该如何发展,教育便是最好的捷径。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二、家庭教育 谈起家庭教育,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内心最传统的那条理论。要么是男女授受不亲,要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么是百善孝当先,要么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是笑不露齿……说起中国传统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数不胜数,可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教育呢? 在中国,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在,一夫一妻只生一个孩子。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 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通过这学期的2次形式与政策课,以及老师给看的视频后,我准备从教育的差异方面着手来分析一下中西方之间这方面的异同点。 1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小同。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 再者,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话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的差异。在西方,课堂大多为小班,一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围比较随意自山,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英国学校大

都是九点上课,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队队欲睡的双眼。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囚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 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倾向于宽进严出,即入门相对宽松,但出门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对硕士、博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终身教育看来,宽进严出无论是对社会的回归教育,还是对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都是可取的合适路径,因为它既善意地向有志者敞开大门,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更高远的追求,它可以影响其一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严进宽出和尚未完全到位的学分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严进宽出,即入门要求很高,但进门后小管学生是否最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的优越条件用功努力,到该毕业时绝大多数都能获得一纸合格证书顺利毕业 2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及展望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史清醒的认识

中国和英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对比 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经济、由于在与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的政治、在课程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的差异,中英两国的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知识技对学生有目的、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能传授;形成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设置了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很强的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标准,国家进行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个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统性和逻辑性。英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性和潜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个人的发展。一.课程设置的比较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由于中国实行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形成了统一、中国基础教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育明确规定了国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课程设置是从属于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规定的,政机关颁发的课程纲要以及课程受到各种门类的教学大纲、的,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服务;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教学计划里是单很长时期以来,标准的制约。并且所设在同一个时期里都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一的,全国同类学校,甚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置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中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虽然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生都是相同的。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特征不突日程,但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出。《国但英国基础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虽然英国也有《国家教学大纲》平时教师就根据国家各学科教学所需达到的标准,家教学大纲》规定了各年级、全国大致有一百多种不同版本的各年级教材和教进行教学。规定的标准,然而,辅图书,国家不规定学校使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学校教师自行选用,而且教师可以从任何一个知识模块教科书所有学生公用;学生不要购买教科书,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样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开始进行教学。为这给了各个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自由和发挥余地。个性有所选择进行教学内容,教师自主把握教学、实践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 英国基础教育中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提供“人人成才”的机会。全国统一课程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构成。核心科目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科目包括:历史、地理、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和现代外语七门。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别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

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4。Eating, chatting alternately To the British people to come to a guest, should an appointment on time and prepared some small gifts early to be considered to be impolite behavior. At meal time, eating his dinner plate where all the food is polite behavior, such as the remaining food in the UK means that guests do not like these foods. The British like to eat when the chat, then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at and speak alternately. Zhang Dazui when eating and speaking, are very rude behavior, it is best to eat only a small amount of food put into their mouths. If you have mouths, the best cover it with one hand. In the UK culture, To stay to socialize after dinner conversation was regarded as polite behavior, gathering more than likely to continue for several hours. 5。。Where the things I want to Reservation Life in the UK would also like to note that with people, visiting a friend before you advance notice of each other, uninvited guest will be is disgusting. It should be avoided after 10 pm a phone call to someone's home, after 11 pm phone call is likely to be the British as the event of emergency. Britain's many services require an appointment in advance, such as a doctor,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