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规划局市建委关于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成办函〔2009〕7号

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规划局、市建委制定的《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试行)》)已经市规委会2008年第10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导则(试行)》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系统总结灾后农房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规定了农村房屋建设的规划、选址及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工作原则。现将《导则(试行)》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一月十日

第一章 总 则

1.1 目 的

为了在全市范围内按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和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实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特制定本导则。

1.2原 则

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指导思想,遵循发展性、相融性、多样性和共享性的原则。使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形成丰富多彩的农村风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的均等和共享。

1.3 适用范围

除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外农村地区的农房建设应遵循本导则。

第二章 选 址

农村聚居点和农村住房选址应遵循“安全、省地”的原则,有利发展,方便生产生活,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地农用;尊重群众意愿,结合自然条件,提倡相对集中。农村聚居点和农村住房选址还应符合县域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并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避开国家、省、市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各类应当避让的区域。

图2.1.1(a) 选址示意图

图2.1.1(b) 选址示意图

2.1安 全

2.1.1农村聚居点选址安全

(1) 农村聚居点选址应避让多类灾害隐患区,如地震断裂带,滑坡区,洪水、泥石流

淹没区及易燃易爆设施等(如图2.1.1(a) 、2.1.1(b)、2.1.1(c)所示)。

(2) 农村聚居点所在区域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见附录二附

表),须由当地政府委托具有资质的地勘单位出具《地质灾害评估报告》,评估结

论为适宜或基本适宜修建农村聚居点的,才可选址。

图2.1.3(a)

图2.1.3(b)

2.1.2农村住房选址安全

农村住房选址应避让市政基础设施通道、易燃易爆等危险区、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区等。

(1) 高速公路两侧各30米范围内,国道两侧各20米范围内,省道两侧各15米范围内,县道两侧各10米范围内,乡道两侧各5米范围内,不应新建农村住房。 (2) 新建农村住房距铁路线路路堤坡脚不应小于15米(如图2.1.3(a)所示)。 (3) 新建农村住房距10KV架空电力线不应小于1.5米,距35KV架空电力线不应小于3米,距110KV架空电力线不应小于4米,距220KV以上架空电力线不应小于5米(如图2.1.3(b)所示)。

2.2有利发展、方便生产生活

(1)农村聚居点选址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2)农村聚居点应尽可能选择交通便捷,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区域。

(3)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靠近城镇和产业集中发展区。

(4)应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

(5)平坝和丘区的农村聚居点距离农业生产地不宜超过1.5公里。

(6)农村聚居点不宜跨村选址。

(7)农村聚居点选址应尊重村民意见,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

报县规划和国土部门核准。

2.3 顺应自然、体现特色

(1)农村聚居点和农村住房选址应结合自然环境、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

(2)农村聚居点和农村住房应尽量结合现有的林盘选址,并充分保护现有林盘。 (3)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结合自然水塘布局。

(4)沿河或沿道路的农村住房应尽量避免夹河夹道选址。

第三章 编 制

村规划建设设计分为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按布局形态分为村落、院落和单体三个层次,村落的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分为三种类型: (1)小型农村聚居点:﹤30户

成果:包括综合布局图、总体布局鸟瞰图、每栋建筑的方案图和效果图。 (2)中型农村聚居点:30—100户

成果:包括规划总平面图、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图、总体布局鸟瞰图、每栋建筑的方案图和效果图。

(3)大型农村聚居点:﹥100户

成果:包括村建设规划设计综合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图、总体布局鸟瞰图、每栋建筑的方案图和效果图。

对于小型农村聚居点,具体内容及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中型和大型农村聚居点需按照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3.1编制方式

村规划建设设计应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实施主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总平面布局和单体方案应

充分征求和尊重村民的意见。

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镇政府报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应依据县域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出具同意意见;不符合要求或者审查意见要求方案进行重大修改的,乡、镇政府应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方案应重新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审查通过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政府网站和当地村委会进行公告。规划设计方案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政府审批。经依法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在政府网站和当地村委会公布。

规划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出调整建议。若原规划编制单位同意局部调整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原规划编制单位进行方案调整。调整方案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规划部门备案。

3.2编制比例

规划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1000,建筑图纸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3编制内容及深度

村规划建设设计的规划设计部分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建筑设计部分应达到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度。应完成以下图件:

(1)村综合规划图

应标明区域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村落、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历史文化、风景旅游资源、现状条件分析、产业布局和村落布局、全村公共服务设施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等。

(2)村落总平面规划图

应标明院落和单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生产设施布局和环境规划以及各类建筑性质、规模和位置。

1)院落布局

应标明各院落的规模、布局和院落周边的环境。

2)单体布局

应标明建筑功能、高度和层数。

3)公共配套设施

应标明公共配套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4)市政基础设施

应标明道路、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等位置和走向。

5)产业生态环境

应结合农业生产,明确村落、院落和单体周边环境的种植类型和要求。

6)说明及指标

应说明总体构思、规划原则、用地布局、空间组织和环境特色要求。

应明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建设模式、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户数、人数、人均综合用地面积)。

(3)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图

1)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应标明道路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2)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应标明包括①给排水设施位置及管网走向;②污水处理方式、处理设施位置及管网走向;③电力、电信设施位置,接入方式及管网走向;④燃气设施位置、接入方式及管网走向、有条件的可设置沼气池;⑤环卫设施位置、收集处理方式;⑥设计说明(给排水方式、燃料等)。

(4)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总体鸟瞰效果图

(5)单体方案图、效果图和设计说明(应包含建筑结构、造价等)。

(6)在实施建设时,应在已完成的村规划建设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总平面、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实施主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

凡属统规统建的农村聚居点应对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按有关规范进行设计。统规自建和社会投资联建的农村聚居点应对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基

础设施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图设计。

备注:

对于中等规模农村聚居点,市政设施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其中的①②③⑥项内容。

第四章 布 局

4.1布局分级

4.1.1分级划分

农村生活布局可以分为村落、院落、单体三个层级(如图4.1.1(a)所示)。

4.1.2基本概念

村落是农村的基本生活单元,是在村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共享公共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聚居点。院落是由多户农村住房建筑围合而成的生活单元,包括建筑和其院落公共空间。单体是指单户农村住房。

图4.1.1(a) 农村生活布局层级示意图

4.2 村落布局

4.2.1概 述

应依据“发展性”和“共享性”的原则,结合自然条件,在方便生产生活,有利公共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村落布局。各行政村(自然村)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确定村落的规模和数量,并统筹规划全村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布局,并注重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

4.2.2一般要求

(1)应充分考虑农业及产业特点,规划产业分区,预留生产、产业发展用地。

(2)应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增长因素,适当预留农房住房及配套用地。

(3)按照人畜分离的原则,养殖区、牲畜家禽饲养用房应相对集中设置,且与农村

住房相对分离。

(4)对生活居住有影响的生产设施应与生活区适当分离。

(5)集市等经营设施宜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段;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设置乡村

酒店或农家乐等旅游设施用房。

(6)布局紧凑、节约土地,人均综合用地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综合用地包括住房

宅基地、道路、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村落和院落周边环境用地属农

用地不计入综合用地。

(7)城镇规划区内的聚居点应按照城镇规划的要求和标准规划布局。

4.2.3地域特色

(1)村落布局应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布局模式。

(2)村落布局应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特色,形成地域性的自然、乡村风貌。

(3)村落应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志。标志可以是建筑物、构筑物、景

观、绿化、雕塑、牌坊、古树名木、特色街道等。

4.3 院落布局

4.3.1基本规模

规模较大的村落宜结合自然条件和林盘分为多个院落布局,院落规模不宜过大,

以不超过30户为宜。

4.3.2一般要求

应体现“相融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顺应地形、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地域

特色。

图4.3.2(a) 顺应地形示意图

(1)顺应地形

1)应尽量保持自然地形,顺应地形地貌。不宜大规模平整土地、切削山体(如图4.3.2(a)所示)。

2)道路与建筑的布局宜顺应河道、山丘等自然地形的走势。

(2)显山露水

1)风景旅游区内临山体的建筑应控制建筑体量,避免与山体和自然景观不协调(如图4.3.2(b)所示)。

2)临河道的建筑不应夹河道布置,应退让河道,错落布局(如图4.3.2(c)所示)。

图4.3.2(b) 显山露水示意图

3)临规划河道的建筑应按规划要求后退。后退空间应绿化,河堤宜采用自然河堤(如图4.3.2(d)所示)。

4.3.3布局方式

(1)要避免把城市小区的布局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

(2)院落的布局和组合方式应因地制宜,体现多样性。应结合地形采用多样化的组

织方式,并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符合农村生活习惯。

图4.3.2(c) 退让河道,错落布局

图4.3.2(d) 建筑、绿化与河堤关系示意图

1)院落式布局(如图4.3.3(a)所示)

2)自由式布局(如图4.3.3(b)所示)

3)

集中式布局

(如图4.3.3(c)

所示)

图4.3.3(b) 实例:彭州市丽春镇谭家场重建安置点

图4.3.3(a) 实例:都江堰市蒲阳镇长河安置点规划

4)错落式布局(如图4.3.3(d))。

图4.3.3(d)

实例1: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安置点规划(院落式与集中式相结合,如图4.3.3(e)所示)

图4.3.3(e) 实例: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安置点规划

图4-3-3(f) 实例:彭州市通济镇花溪村统规自建点设计

实例2:彭州市通济镇花溪村统规自建点设计(院落式与错落式相结合, 如图4.3.3(f)所示)

4.4单体布局

4.4.1独门独户

(1)独户建筑尽可能采用拼接布局的方式以节约用地。拼接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多样(如图4.4.1(a)所示)。

图4.4.1(a) 独户建筑拼接方式示意图

图4.4.1(b) 实例:彭州市白鹿镇白鹿村二社安置点

(2)宜考虑设置庭院空间,且庭院宜临道路设置(如图4.4.1(b)所示)。

4.4.2多户组合

(1)多户单体可通过灵活组合,形成公共院落或晒坝空间。同时应避免邻里间相互干扰(如图4.4.2(a)所示)。

(2)可采取 “L”、“U”、“口”或不规则等多种形式组合。(如图4.4.2(b)、4.4.2(c)、

4.4.2(d)所示)

L 形组合示意 U 形组合示意 口形组合示意 不规则组合示意

图4.4.2(a) 各种组合方式示意图

实例一:彭州市致和镇京果安置点规划(口形组合示意)

实例二:彭州市小渔洞草坝安置点规划(“U”形组合示意)

实例三:彭州市升平镇昌衡村安置点规划(不规则组合示意) (3)应合理处置每户出入口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避免邻里间相互干扰。

第五章 建筑设计

5.1概 述

农村住房建筑设计应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体现“经济、适用、安全”的要求。建筑外观应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并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多样性。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的方法。

农村住房一般不宜超过三层。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房按城镇规划要求设计。在人均宅基地较少或建设用地较局促的农村聚居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筑层数。

5.2建筑平面

5.2.1一般要求

农村住房应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平面布局应设有堂屋、厢房、厨房、农具堆放间、储藏间等功能用房,应满足面积、通风、采光和朝向的要求,方便使用。要充分满足农、副业生产及农民生活需求,避免照搬城市住宅的功能和布局(如图5.2.1所示)。

5.2.2其他要求

(1)平面设计应提供灵活、可变的功能设计方案,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区域,应为经营“农家乐”或“乡村酒店”提供条件。

(2)单体庭院应满足生产需要,留有安置农业生产机具的位置。

(3)农村住房不宜设置阳台,宜设置晒台以方便晾晒谷物。

(4)农村住房首层应作檐廊设计。

5.3 建筑外观

5.3.1一般要求

(1)农村住房外观应按照“多样性”的原则,体现地方特色(如图5-3-1(a)所示)。

(2)公共配套建筑外观应尽量个性化,使之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3)建筑立面应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如图5-3-2(b)所示)

农村住房的平面设计 城市住宅的平面设计

图5.2.1

图5.3.2(a)坡屋顶样式示意图

图5.3.2(b) 脊饰样式示意图 5.3.2 屋 顶

各院落内在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屋顶的色彩、形式、材料应设计多种方案。形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

(1)坡屋顶

一般宜采用坡屋顶,其形式可采用双坡屋顶、单坡屋顶、和局部坡屋面的处理手法。檐口、屋脊也可采用当地传统样式((如图5.3.2(a)、5.3.2(b) 图5.3.2(d)所示)

图5.3.1(a) 图5.3.2(b)

成都市高新西区发展规划

成都市高新西区发展规划 成都高新西区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实施省、市"一号工程"的重要载体,是聚集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成都构建西部战略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高新西区位于成都市西、三环路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距成都市中心6公里,起步区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规划40平方公里。 2001年3月成都高新西区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下,在省市部门和区(市)县的通力配合、大力支持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服务、高效益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去年3月以来,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资金18.7亿元,起步区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形成承载能力;签约项目90个(其中,电子信息项目65个、现代中药项目20个),协议投资总额9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2个,投资规模达53.2亿元;签约入驻高新西区创业中心孵化器的企业70家,投资规模达4.4亿元。目前,高新西区聚集的投产企业有托普软件、大唐电信、迪康药业、奇力制药、银河磁体、华电科星、东方凯奇、通达电器等35家。去年以来,累计销售收入45.9亿元,工业增加值13.1亿元,税利总额4.2亿元,解缴税收2.1亿元,出口创汇7010万美元。 发展区位详细展示图:(建议下载放大查看)

高新西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决策,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和"尽快建成全国最具吸引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服务、高效益发展,依靠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加速形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聚集效应,努力把高新西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清新优美、企业富有活力、文化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水准的全国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智能化高科 技园区,逐步构建中国西部"硅谷"。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保障城乡规划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 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城乡规划 尚未批准的或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 事项未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 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四条 城市用地分类执行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 式进行规划管理。针对创新、创业型等新业态用地性质的确定, 规划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当创新性探索。 第五条 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与建筑容量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控 制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批的,应参考其规划成果。尚未编制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应参照总体规划和编制研究成果合理确定。 第六条 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成片开发建设的原则,应尽量与周边用地 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不宜零星插建。 原则上,老城区10亩以下新腾空地块用于“增绿增益”工程,不再用于开发项目。 第二节建筑容量 第七条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3—

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区位、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 筑高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第八条 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控制,旧 城区可适当降低。 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按有 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等特定功能区块或 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控制。 工业用地建筑容量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 土资发〔2008〕2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工业项目内仓储物流用地参照工业用地进行管理。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 目可根据其工艺需求按照建筑系数进行控制。 第三节地下空间管理 第九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利用、合 理保护、公共设施优先的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建设新农村申请书.doc

建设新农村申请书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推进。近年来,**村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把创建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高整体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村两委以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引进发展加工型、劳力密集型和特种养殖型村级企业,村两委突出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户受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先后以承包、拍卖、拍租、联办等形式,创立和引进了4家金属铸造厂及其深加工厂,1家木材家具厂,3家油料加工厂,1个绿化苗木培育基地及盆景园,此外,村两委还积极鼓励致富能手以双培双带活动为锲机,先后创办了拥有6000多只蛋鸡养殖规模的养殖场,1个以农户+公司模式、惠及全村劳力的村玩具加工厂也在良性生产中得以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 作为由原来德锦、六亩丘、石三村并入组成的**村,在新的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齐心协力带领下,村民们做到了并村更并心,一心一意搞建设,群策群力求发展,近年来,村里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新栽山核桃和竹木两用林1000多亩,家庭畜牧养殖迅猛增长,仅家畜规模养猪户就达一半以上。六亩丘村的养鱼发展从传统养殖向休闲垂钓与规模养殖相结合转变。随着丝绸行业的复苏,**村蚕桑种养业成为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2005年,蚕桑种养收入占农户整体增收的25%以上。

二、公益事业方兴未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历来有公益事业,村民有责的优良传统。前几年,为兴修水利,村民通过自筹、与以奖代补等形式,实行一事一议,先后修复了43口当家塘,12处喝坝、3处护岸和900多米长的渠道防渗工程。在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实施中,广大村民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自筹一池三改资金5.5万元,总投入20多万元,此项民心工程的顺利完成,使全村60%以上的村民用上了洁净绿色的新能源,促成了节约能源、美化环境、变废为宝等综合效益。人畜饮水困难曾是**村村民反映较大的一大焦点问题,新的两委班子上任后,一手组织群众投劳集资,一手向有关涉农部门争取人畜饮水解困项目,投入了数万元,一举如期完成工程,不仅使全村95%以上的村民饮用上纯净甜美的自来水,而且还完成了德锦村多年悬而未决的下水道排污工程,解决了村容村貌建设中的卫生死角难题。为实现村村道道有路灯目标,解决村民夜行难,去年,村里投入4万多元,先后安装上了石、德锦两村道路两旁的路灯,六亩丘路灯安装也即将完成。如今,**村宽敞整洁的村际大道上,随处可见一派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三、树文明新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新进程。**村的新一届两委班子,是以双推一选、村民直选而组成的,是群众信得过、经得起考验的当家人,村两委共4名成员,交*任职,在处理日常村务中,均能以群众利益为重,依法治村效益为先,倡导树新风活动,常年开展五好文明户的评选,将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融入期间,在村文明学校举办远离黄赌毒,崇尚真善美

新版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 (2015)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临第一、第二、第三绕城高速公路退界 (1) 第二部分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1.1“三线” (2) 1.2 用地比例 (2) 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1.4 建设用地停车 (4) 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5) 2.1城市形态 (5) 2.2建筑面宽 (5) 2.3建筑高度 (5) 2.4建筑间距 (6) 2.5建筑屋顶 (7) 2.6建筑退界要求 (7)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8) 3.1城市中心 (8) 3.2 公园绿地 (8) 3.3 湖泊水系 (9) 3.4 环城公园 (9)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9) 4.1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10) 4.2 社区服务中心 (10) 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11) 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总体要求 (12) 5.2 公共交通 (12) 5.3 慢行交通 (13) 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13) 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 6.2 地下综合管廊 (13)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定 (14) 7.1 给水 (14) 7.2 排水 (14) 7.3 再生水 (15) 7.4 能源 (15) 7.5 防灾减灾 (16) 第三部分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7)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7) 1.1“三线” (17)

1.2用地比例 (17) 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17) 1.4建设用地停车 (18) 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19) 2.1建筑面宽 (19) 2.2建筑高度 (19) 2.3建筑间距 (19) 2.4建筑屋顶 (20) 2.5 建筑退界 (20)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22) 3.1城市中心 (22) 3.2 公园绿地 (22) 3.3 湖泊水系 (22)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23) 4.1公共服务中心 (23) 4.2 社区服务中心 (23) 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24) 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定 (24) 5.1 总体要求 (24) 5.2 公共交通 (25) 5.3 慢行交通 (25) 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26) 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6) 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26) 7.1 给水 (26) 7.2 排水 (26) 7.3 再生水 (27) 7.4 能源 (27) 7.5 防灾减灾 (28) 第四部分特色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9)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9) 1.1生态保护红线 (29) 1.2 城镇发展边界 (29) 1.3用地分类与标准 (29) 1.4 空间布局 (30) 1.5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30) 第二章建筑形态及风貌 (30) 2.1建筑高度 (30) 2.2建筑界面 (31) 2.3建筑间距 (31) 2.4建筑退界 (31) 2.5建筑风格与细部 (32)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划 (32) 3.1绿地体系 (32)

陕西省规划技术管理条例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用地 性质建筑 类别一类 居住 用地 二类 居住 用地 三类 居住 用地 四类 居住 用地 行政 办公 用地 商业 金融 业用 地 文化 娱乐 用地 体育 用地 医疗 卫生 用地 教育 科技 设计 用地 文物 古迹 用地 工业 用地 仓储 用地 对外 交通 用地 道路 广场 用地 市政 公用 设施 用地 绿地R1R2R3R4C1 C2 C3 C4 C5 C6 C7 M W T S U G 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商住楼●●●●○○○╳○○╳╳╳╳╳╳╳单身宿舍●●●●○○○○○○╳○○○╳○╳中小学●●●●○╳╳╳╳●╳╳╳╳╳╳╳托幼●●●●○╳╳╳○○╳╳╳╳╳╳╳ 小型配套 服务设施 ●●●●○●○○○○○●●●○●○大型金融 商贸服务 设施 ○○○○○●○╳╳╳╳╳╳╳╳╳╳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大型文化 娱乐设施 ╳○○○○●●○╳╳╳╳╳╳╳╳○大型综合 市场 ╳○○○╳●○╳╳╳╳╳○○╳╳╳医疗卫生○●●●○○○○●○╳╳╳╳╳╳╳市政公用 设施 ○○○○○●○○○○╳●●●●●○社会停车 场 ○○○○○●○○○○○○○●●○○科研教学╳○○○○○○○○●╳○╳╳╳○╳体育设施○○○○○○○●╳●╳○○╳○╳○ 1、●允许设置(无限制条件);○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设置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 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 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发言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生态市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要求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市有六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二是全市以上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三是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四是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五是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六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环境影响。 生态市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进行;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考核验收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后命名。 生态市的建设考核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项。 这些内容全部体现在《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中。 二、《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诸城的决议》,对生态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这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决议,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应遵循的原则《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综合防治、水资源优化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8年10月26日成都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根据1990年8月24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90年11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必须遵循"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和有价值的古建筑"、"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勤俭建国和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不准"见缝插针";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成都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外各区(市)县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参照本条例,实施规划管理。建设规划管理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大、中型生产项目。必须建设的项目,在作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统筹安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发给"选址意见书",一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建设具有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和项目。 第六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设计任务书和其他批准文件,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定点申请,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建设地点及范围,发给"定点通知书"。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划拨土地的,报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 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 第七条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或设计方案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作初步设计或施工图。

成都高新区世龙广场项目“2015

成都高新区世龙广场项目“2015·10·5” 高坠较大事故调查报告 2015年10月5日10时左右,由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西股份公司”)承建的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世龙广场”项目2号楼SC200/200型施工升降机(以下简称“事故升降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坠落,造成事故升降机吊笼内4名作业人员当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70余万元。 根据《安全生产法》、《四川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25号)以及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办函…2011?112号)相关规定,2015年10月5日,市政府成立了以副秘书长杨羽为组长,市安监局、市监察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市总工会和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的成都高新区“世龙广场”项目“2015〃10〃5”高坠较大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组邀请市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技术组,全程参与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和“四不放过”要求,通过周密细致的现场

勘察、调查取证、专家论证、查阅资料并询问有关当事人,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世龙广场”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一街,总建筑面积122926㎡,由3栋住宅楼、1栋商业楼组成,建设单位为成都世龙实业有限公司。该项目经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批准立项,并于2012年3月28日完成备案。2013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截止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处于装饰装修阶段。 (二)事故有关单位情况。 1.施工总承包单位。“世龙广场”项目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项目中标单位为华西股份公司,具体由华西股份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华西十二建筑公司”)承担项目总承包施工任务。华西股份公司成立于1984年3月10日,公司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解放路二段95号,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川)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高新区报建流程

高新区(包括高新西区)报建流程 :一:建设地点在高新区(包括高新西区)的建设工程合同备案、市政工程合同备案楼81 规划建设局城建处窗口办理;建筑工程合同备案在楼窗口办理。3 2、施工合同、劳务分包合同(原件各份)、法定代表人授权签订5合同的,还应提交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份)。1 3、填写《合同备案办理登记表》、《民工工资支付行为日常监督小组》一览表,如不使用劳务企业,需填写不使用劳务企业《承诺书》。《合同备案登记表》只需要在规划局城建处填写登记,《民工 工资支付行为日常监督监督小组》一览表和不适用劳务企业《承诺

书》。 、高新区的项目需先办理总承包企业施工合同备案,招标人方可凭4备案合同办理该标段工程的中标备案收讫。 二:建设地点在高新区(含高新西区)的建设工程质检备案: ,加盖建、在高新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领取《质量监督备案表》1设单位企业鲜章; 、提供加盖建设单位鲜章的《见证取样授权书》2. 3、提供该项目标段的《中标备案收讫通知书》(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的) 4、如是建筑工程还需提供《氡气检测报告》

5、提供该项目标段的《成都市市政基础工程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报告》 6、资料齐全,在高新区管委会楼政务中心施工许可窗口,当天办3理。 三:建设地点在高新区(含高新西区)的建设工程安检备案: 、在高新区管委会楼安监站窗口领取《成都市高新区建设工程施31工安全监督备案表》、《成都市高新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件现场 勘验表》、《成都市高新区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责任书》一式份,加4盖鲜章; 2、项目经理证、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考核证(原件)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前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市情概况 1.地理环境

新农村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1.2 项目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4)《**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错误!未定义书签。(6)《**县**新区二期修建性详细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3)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1.5 主要结论 (4)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6) 4.1 项目选址 (8) 4.2 项目建设条件 (8) 4.2.1 自然条件 (8) 4.2.1.1 区位条件 (8) 4.2.1.2 气象与水文 (8) 4.2.1.3 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4工程地质 (9) 4.2.2 基础设施条件 (9) 4.2.3 社会经济条件 (10) 5.1.1 总体布局原则 (12) 5.1.2 总平面布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2) 5.3 配套工程方案 (13) 5.3.1 道路 (13) 5.3.2 绿化 (14) 5.3.3 给水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4 排水工程 (14) 5.3.5 电力工程 (15) 5.3.6 通讯工程 (15) 5.3.7 边坡处理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环境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 环境保护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1 环境质量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2 污染物排放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3 水环境影响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4 噪声影响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1 水土流失保护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3 水污染防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4 噪声防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4 建成后环境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节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