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考点2 氨气及铵盐 1. 氨气

(1) 氨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比空气 ;溶解性: 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 体积氨气);熔、沸点低,易液化。

(2) 氨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计算氨水浓度时通常将 视作溶质,氨水的浓度越大,密

度 。

弱碱性:NH 3·H 2O

N

4

H ++OH

-

络合性:Ag +

+2NH 3·H 2O [Ag(NH 3)2]+

+2H 2O

②与酸反应:实质是NH 3+H +

N

4

H +

③与O 2反应:4NH 3+5O 2

4NO+6H 2O

(3) NH 3的用途: 液氨可用作 。NH 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来制硝态氮肥、铵态氮肥、尿素等。 2. 铵盐

(1) 铵盐的物理性质: 色晶体, 溶于水。 (2) 铵盐的化学性质 ①热不稳定性 NH 4Cl NH 4HCO 3

②与碱溶液的反应 N 4H +

+OH

-

,氨气能使 试纸变 色(可用于检验铵盐)。

(3) N 4H +

的检验 未知液呈碱性

湿润的 色石蕊试纸变 色,则证明含N

4

H +。

例题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氨气与氯气相遇可能冒白烟

B. 氨气通入浓硫酸或浓硝酸中会被氧化

C. 氨气可以由所有铵盐受热分解得到

D. 氨气比PH 3易液化是因为N —H 键的键能比P —H 键的键能大 【答案】 A 变式2 探究氨气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将集有氨气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 将pH=11的氨水稀释1 000倍,测得pH>8,说明NH3·H2O为弱碱

C. 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受热不稳定

D. 将红热的铂丝伸入右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气的氧化产物为NO2

【答案】D

1. NH3的实验室制法

(1) 方法一: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一般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

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3或KMnO4制O2的装置相同)。

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干燥: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不能用CaCl2。

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注意事项:收集时,一般在试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3与空气的对流速率,收集到纯净的NH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2) 方法二:加热浓氨水。

原理:NH3·H2O NH3↑+H2O

装置:

(3) 方法三: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如NaOH粉末)。

原理:浓氨水中存在平衡NH 3+H 2O NH 3·H 2O N

4

H +OH -

,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 、NaOH 、碱石灰

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 3·H 2O 的分解。

装置:

2. NH 3的催化氧化反应 4NH 3+5O 2

4NO+6H 2O 4NH 3+6NO

5N 2+6H 2O 8NH 3+6NO 2

7N 2+12H 2O

考点3 硝酸

1. 硝酸的性质

(1) 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 色、有 气味、易 的液体,能跟水以 互溶,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 ,“发烟硝酸”的浓度为 。

(2) 硝酸的化学性质 ①强酸性

与CaCO 3反应:CaCO 3+2HNO 3

Ca(NO 3)2+CO 2↑+H 2O

稀硝酸遇石蕊试液, (填现象)。 浓硝酸遇石蕊试液, (填现象)。

②不稳定性:HNO 3受热或光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强氧化性:常温下,Fe 、Al 遇冷、浓硝酸 (填现象)。 Cu 与稀硝酸反应: 。 Cu 与浓硝酸反应: 。 C 与浓硝酸反应: 。 2. 硝酸的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来制造 、 、 、 、 等。

例题3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NO 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 FeO B. Fe 2O 3

C. FeSO 4

D. Fe 3O 4 【答案】 A

变式3 对于1L HNO 3和H 2SO 4的混合溶液,若HNO 3和H 2SO 4物质的量浓度存在如下关系:c (H 2SO 4)+c (HNO 3)=·L

-

1

。则理论上最多能溶解铜的物质的量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物质的量浓度为·L-1属于稀溶液,而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溶解铜的是稀硝酸,稀硫酸提

供氢离子参与反应。溶解最多的铜,N

-

3

O

被完全反应。假设1L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n(H2SO4)=x mol,

n(HNO3)=y mol,x+y=…①;铜被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3Cu+8H++2N

-

3

O

3Cu2++2NO↑+4H2O

8mol 2mol 2x+y y

则8∶2=(2x+y)∶y…②。解①②得x=、y=,根据 3Cu~2N

-

3

O

,被溶解的铜为 mol。

硝酸的工业生产

1. 工业生产中的物质转化:NH3→NO→NO2→HNO3

2. 主要原料:氨气、空气、水

3. 主要原理: (1) 4NH3+5O24NO+6H2O (2) 2NO+O22NO2 (3) 3NO2+H2O2HNO3+NO

4. 尾气处理: NO+NO2+2NaOH2NaNO2+H2O 2NO2+2NaOH NaNO3+NaNO2+H2O

【随堂检测】

1. 下列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 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 用装置丙验证氨气具有还原性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答案】C

2. 一定质量的铁和足量的稀硝酸或浓硝酸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 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

B. 硝酸浓度不同,生成Fe(NO3)3的物质的量相同

C. 硝酸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越少

D.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同【答案】BD

3. 红热的木炭与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等分为①和②两份,第①份先通过适量蒸馏水,再导入少量石灰水;第②份直接通入少量石灰水。则石灰水的变化最可能为( ) A. ①不变浑浊,②变乳白色 B. ①变乳白色,②不变浑浊

C. ①变乳白色,②变乳白色

D. ①不变浑浊,②不变浑浊 【答案】 B

【解析】 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生CO 2和NO 2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先通过水,NO 2可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则剩余NO 和CO 2的混合气体,再通过石灰水会产生CaCO 3沉淀;而混合气体直接通过石灰水,NO 2可与水反应生成的硝酸为强酸,故会产生Ca(NO 3)2溶液,难以得到CaCO 3沉淀。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分别加热盛有NH 4Cl 和单质碘的试管,管口均有固体凝结。 ( ) (2) 常温下铁能被浓硝酸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 ) (3) 常温下,浓硝酸不跟铁发生化学反应,可用铁制容器盛装浓硝酸。 ( )

(4) 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 )

(5) 氨气显碱性,可用P 2O 5或无水CaCl 2干燥。 ( )

(6) 氮气化学性质通常不活泼,可将炽热的镁粉放在氮气中冷却。

( )

(7)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溶液,未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

4

H 。 ( )

(8) 标准状况下, NO 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 )

(9) 氨气具有氧化性,可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漏。 ( ) (10) 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存在C

2-3

O 、Al

-2

O 、I -

、N

-3

O 等离子。 ( )

【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课后检测】

1.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取NH 3,并用AlCl 3溶液吸收多余氨气制氢氧化铝,最后回收氯化铵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制取NH 3

B. 用装置乙吸收NH 3制取Al(OH)3

C. 用装置丙在不断搅拌下分离Al(OH)3和NH 4Cl 溶液

D. 用装置丁蒸干NH 4Cl 溶液并灼烧制NH 4Cl 2. 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与体积相同且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二者比较相等的是( )

A. 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

B. 铜片消耗完所需时间

C. 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后溶液体积不变)

D. 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同温、同压)

3.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氮元素均被氧化

B.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 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 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4. 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锌与稀硝酸混合,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 2O ,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此反应中硝酸体现强氧化性,全部被还原

B.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再加入金属铁,不再发生化学反应

C. 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1∶4

D. 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1∶5

5. 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NO 2,NO 2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日光照射下,NO 2发生一系列光化学烟雾的循环反应,从而不断产生O 3,加重空气污染。反应过程为①2NO 22NO+2O ;②

2NO+O 2

2NO 2;③O+O 2

O 3。下列对该反应过程及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O 2起催化剂作用

B. NO 起催化剂作用

C. NO 2只起氧化剂作用

D. O 3与O 2互为同分异构体

6. 铵盐是一类重要的氮的化合物,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N 4

H +含有的电子数为11N A

B. N

4

H +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作氧化剂

C. L 3 mol ·L -1

NH 4NO 3溶液中氮原子数等于

D. 硫酸铵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而氯化铵中只含有离子键 7.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回答)。 (1)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 ) (2)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 溶液吸收尾气。 ( ) (3)液氨用作制冷剂不涉及化学变化。 ( )

(4)浓氨水可检验氯气管道漏气。( )

(5)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

(6)常温下,相同的铝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稀硝酸,浓硝酸中铝片先溶解完。( )

(7)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

(8)标准状况下, L氨水含有N A个NH3分子。( )

(9)通过灼热的镁粉除去N2中的O2。( )

(10)P2O5可用于干燥Cl2和NH3。( )

8. 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氨与氧化铜的反应(图中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

(1)按图设计组装好仪器,先,再装入药品。

(2)A中分液漏斗内应装B中固体试剂为。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试剂,点燃C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F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态单质。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5)已知Cu2O也是红色的。下表为实验前后C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可知反应后的产物中 (填“有”、“无”或“无法确定”)Cu2O。

空玻璃管实验前(样品+玻璃管)实验后(样品+玻璃管)

g g g

9. 某小组对Cu与浓硝酸的反应进行研究。记录如下:

装置药品现象

实验1 g 铜片和 mL浓硝酸

铜片消失,得到绿色溶液A,放置较

长时间后得到蓝色溶液B…

Ⅰ. Cu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Ⅱ. 探究实验1中溶液A呈绿色而不是蓝色的原因。

(1)甲认为溶液呈绿色是由Cu2+浓度较大引起的。

乙根据实验记录,认为此观点不正确,乙的依据是。

(2)乙认为溶液呈绿色是由溶解的NO2引起的。

进行实验2:先将NO2通入B中,再鼓入N2。结果证实假设成立。

则以上两步操作对应的现象分别是、。(3)为深入研究,丙查阅资料,有如下信息:

ⅰ. 溶有NO2的浓硝酸呈黄色;水或稀硝酸中通少量NO2溶液呈无色。

ⅱ. NO2溶于水,会发生反应2NO2+H2O HNO3+HNO2。

HNO2是弱酸,只能稳定存在于冷、稀的溶液中,否则易分解。

ⅲ. N

-

2

O

能与Cu2+反应:Cu2+(蓝色)+4N

-

2

O

Cu(NO2

2-

4

)

据此,丙进一步假设:

a. 可能是A中剩余的浓硝酸溶解了NO2得到的黄色溶液与Cu(NO3)2的蓝色溶液混合而形成的绿色;

b. 可能是A中生成了Cu(NO2

2-

4

)

使溶液呈绿色。

丙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现象

1. 配制与溶液A的c(H+)相同的HNO3溶液,取 mL,

通入NO2气体

溶液呈黄色

2. 再加 mol Cu(NO3)2固体搅拌至完全溶解溶液变为绿色

3. 加水稀释溶液立即变为蓝色

1. 向 mL mol·L-1Cu(NO3)2蓝色溶液中通入少量NO2溶液呈绿色

2. 加入稀硫酸有无色气体放出,遇空气变红棕色,溶液很快变为蓝色

①亚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请用平衡原理解释加入稀硫酸后绿色溶液变蓝的原因:。

(4)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实验1中溶液A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请依据实验现象阐述理由:。

1. A 【解析】CaO与水反应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且放热,均可使氨气逸出,甲装置可制备氨气,A正确;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在液面下,乙装置可发生倒吸,B错误;过滤时不能搅拌,易捣破滤纸,C错误;蒸干NH4Cl溶液会使氯化铵分解,应用结晶法制NH4Cl,D错误。

2. AC 【解析】因为m(Cu)相同,失电子总数相等,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相同,A正确;浓硝酸反应速率快,铜片消耗时间短,反应速率不相等,B错误;m(Cu)相同,因为溶液体积相同,所以c(Cu2+)相等,C

正确;因为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反应生成气

体的体积不相等,D 错误。

3. A 【解析】 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价→0价,被还原,A 错误;工业合成氨是将N 2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 3,属于人工固氮,B 正确;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C 正确;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N 2转化为硝酸盐需要氧元素,人工固氮合成NH 3需要氢元素,D 正确。

4. D 【解析】 根据锌与硝酸反应的产物,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4Zn+10HNO 3

N 2O ↑+4Zn(NO 3)2+5H 2O ,

但本题所给n(Zn)∶n(HNO 3)=1∶3,即4∶12,所以该化学方程式又可看成4Zn+12HNO 3

N 2O ↑

+4Zn(NO 3)2+2HNO 3+5H 2O(即HNO 3有剩余),A 错误;由于有剩余HNO 3存在,所以可与铁反应,B 错误;被还原的HNO 3与未被还原的硝酸之比为2∶10=1∶5,C 错误,D 正确。

5. A 【解析】 反应过程①+②得O 2

2O ,③O+O 2

O 3,NO 2起催化剂作用,反应过程①中NO 2既是氧化

剂又是还原剂,A 正确,B 、C 错误;O 3与O 2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素异形体,D 错误。

6. C 【解析】 1个N

4

H +中含有10个电子,A 错误;N

4

H +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化合价最低,在氧化

还原反应中常作还原剂,B 错误; L 3 mol ·L -1

NH 4NO 3溶液中的氮原子数为,C 正确;铵根离子中,氮与氢原子之间为共价键,D 错误。

7. (1) ? (2) ? (3) √ (4) √ (5) ? (6) ? (7)? (8) ? (9) ? (10) ?

8. (1) 检查气密性 (2) 浓氨水 碱石灰 (3) 2NH 3+3CuO 3Cu+N 2+3H 2O (4) 吸收未反应的NH 3 (5)

9. Ⅰ. Cu+4HNO 3(浓)

Cu(NO 3)2+2NO 2↑+2H 2O

Ⅱ. (1) 溶液A 和溶液B 中c(Cu 2+

) 基本相同 (2) 溶液由蓝变绿 溶液由绿变蓝、有红棕色气体逸出 (3) ①3HNO 2HNO 3+2NO ↑+H 2O ②加入稀硫酸,抑制HNO 2的电离,并使HNO 2分解,c(N

-2

O )降低,造成

Cu 2+

(蓝色)+4N

-2

O Cu(NO 22-4)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绿色变蓝色 (4) A 中剩余的浓硝酸溶解了

NO 2得到的黄色溶液与Cu(NO 3)2 的蓝色溶液混合而形成的绿色 实验4中加稀硫酸,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酸

性较强的A溶液中N

-

2

O

不能大量存在,因此在A溶液中,绿色的Cu(NO2

2-

4

)

不能大量存在,Cu2+与N

-

2

O

反应生

成Cu(NO2

2-

4

)

不是使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

【解析】Ⅰ. (1)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Ⅱ. (1) 乙的依据是溶液A和溶液B中c(Cu2+)基本相同。(2) 乙认为溶液呈绿色是由溶解的NO2引起的,若假设成立,则先将NO2通入B中,再鼓入N2,以上两步操作对应的现象分别是溶液由蓝变绿,溶液由绿变蓝、有红棕色气体逸出。(3) ①根据加入稀硫酸有无色气体放出,遇空气变红棕色,可知有一氧化氮生成,则亚硝酸歧化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3HNO2HNO3+2NO↑+H2O。②加

入稀硫酸后,抑制HNO2的电离,并使HNO2分解,c(N

-

2

O

)降低,造成 Cu2+(蓝色)+4N

-

2

O

Cu(NO2

2-

4

)

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绿色变蓝色。(4)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实验1中溶液A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 A中剩余的浓硝酸溶解了NO2得到的黄色溶液与Cu(NO3)2的蓝色溶液混合而形成的绿色;依据实验现象阐述理

由:实验4中加稀硫酸,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酸性较强的A溶液中N

-

2

O

不能大量存在,因此在A溶液中,绿

色的Cu(NO2

2-

4

)

不能大量存在,Cu2+与N

-

2

O

反应生成Cu(NO2

2-

4

)

不是使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学生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 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 2 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 ; 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Cu+8HNO3(稀)3Cu(NO3 )2+2NO↑+4H2O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注意:(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2013·上海高考)一定条件下,将CO、CO2、NO、NO2和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 ..()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4)修长:修,

三、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导学案:氮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氮及其化合物 1.氮元素概述 (1)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第二周期第V A族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主要化合价:-3价,-2价,0价,+2价,+3价,+4价,+5价 (4)自然界存在形式:主要以游离状态的N2形式存在,在空气约占78%。2.氮气的相关性质 2.1 氮气的结构 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N≡N 2.2 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态,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收集时用排水法而不用排空气法。 2.3氮气的化学性质 (1)分子中含有氮氮叁键,通常状况下性质很稳定。 (2)还原性(与O2反应): N2+O2==放电==2NO 雷电固氮的原理,光化学烟雾以及硝酸型酸雨的成因(3)弱氧化性(与H2反应):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工业合成氨的原理,即人工固氮的方法之一(4)弱氧化性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如金属Na、Mg、Al) N2+3Mg==点燃==Mg3N2 【拓展】①Mg3N2+6H2O===3Mg(OH)2+2NH3 反应剧烈 ②Mg在空气中燃烧会得到2中含Mg产物,MgO和Mg3N2。 Mg+CO2==点燃==2MgO+C 2Mg+O2==点燃==2MgO N2+3Mg==点燃==Mg3N2 2.4工业获取 分离液态空气,加压使其变为液态,利用N2和O2的沸点不同,蒸馏分离。2.5 氮的固定 (1)概念: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2)类型: ①人工固氮:如工业合成氨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②自然固氮:如雷雨天产生N2+O2==放电==2NO

③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促进自身生长。 ④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利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酶的作用,在温和条件下将氮转化为氨。 2.6 氮气的用途 ①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②液氮可作冷冻剂;③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取化肥、炸药等。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2分子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能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2.有关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电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 B.夏天腐烂的蔬菜有毒是因为产生了亚硝酸盐 C.动物体内的蛋白质降解时直接变成氮气进入大气 D.合成氨是最主要的人工固氮方式 3.氮的氧化物 2.1 氮的氧化物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2O4、N2O5,其中N2O3和N2O5是酸性氧化物。氮的氧化物都有毒,都对环境产生一定负效应。 2.2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14《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他是代作家,作品有《》、《》、《》等。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竹蔑()喷()香撵()走麂子()恍惚 ()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 (4)修长: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命题热点 1.以不同价态的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2.以NO、NO2的制备考查HNO3的性质。 3.以氨和铵盐的相互转化考查NH3、NH 4+的检验及NH3的实验室制法等。 全局性掌控 本节重要知识有N2、NO、NO2、NH3、HNO3、铵盐的性质及用途,NH3的制法,NH的检验等,主要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如离子共存,氨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相关探究性实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大气污染等.硝酸的强氧化性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也经常出现,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仍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判断正误,启迪思维 1.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2010·四川卷T9-B项) 2.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2010·山东卷T13-C项) 3.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Fe2+、NO 、SO42+、Na+(2010·江苏卷T6-A项) 4.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2010·上海卷T4-D项) 5.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2010·全国卷ⅠT7-D项) 氮族元素概述 氮族元素包括五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 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 (一)氮气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和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的氮均以形式存在,N2占空气体积的左右。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由于氮气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断裂需很多能量,所以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氮的固定 (1)氮的固定的定义 (2)氮的固定种类 氮的固定分和两种。自然固氮又有和两种。 雷电固氮的化学方程式为(汽车引擎中也有此反应发生,因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会污染大气)。 目前工业上人工固氮的方法主要是合成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N2加热时可以和镁反应: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和分别为和的酸酐,而中学化学重点研究的是NO和NO2两种氧化物。 2.NO和NO2的性质 二、氨 1.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液态氨称为液氨,常用做制冷剂)。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NH3,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2.分子结构 电子式为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 3.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水溶液显 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2)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NH3+H2O NH3·H2O NH4++OH-,氨水呈碱性。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毕家海考纲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a:游离态b:化合态 2.氮气 (1)氮气的性质。 (2)氮的固定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O2、N2O4、N2O3、N2O5等 (2)NO和NO2的比较

思考:①如何收集NO 和NO 2? ②如何验证某无色气体为NO ? 巩固练习: 1. 写出俗语“雷雨发庄稼”中所涉及到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下列环境问题与NO 2的排放有关的是_________。 A.酸雨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光化学烟雾 E.PM2.5 F.水体富营养化 3.标准状况下,一试管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倒置在水槽中,水充满整个试管。假设试管中溶质不扩散,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4.随着我国汽车年销量的大幅增加,空气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汽车尾气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NO 为氧化剂,N 2为氧化产物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 、NO 和N 2 C.NO 和O 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催化转化总化学方程式为2NO +O 2+4CO =====催化剂 4CO 2+N 2 练后小结: 常见的NO x 尾气处理方法 (1)碱液吸收法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 x 的处理。 (2)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有关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1)关系式法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并体会本文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学习和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知识链接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 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3.作者及写作背景: 彭荆风,当代作家。只读过两年初中就因家贫失学,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云南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课前预习 1.生字识记、解词 山zhài ( 寨 ) niǎn ( 撵 )走 káng ( 扛 )着 yì ( 驿 )路mí máng( 迷茫 ) dǒu qiào ( 陡峭 ) 竹mia(篾) jiǎn l?u ( 简陋 ) yōu xián( 悠闲 ) xiū qì ( 修葺 ) jīng yíng(晶莹) zh? sǔn(折损) jǐ zi ( 麂子) huǎng hū( 恍惚 ) jùn zi ( 菌子 ) 导学过程 1.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 《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 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高二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人教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准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水平: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情感:理解如何准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1、比喻论证;2、准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提示: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展开讨论,重要语段增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使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课题趣解: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准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有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点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理解,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所以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