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

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但宋神宗发生动摇,变法政策执行不力,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最终失败。

靖康之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第二次金军包围开封。宋钦宗等轻信道士郭京的法术,导致开封很快被攻破。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127年(靖康二年)春,金军扶植北宋投降官张邦昌为傀。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耶律阿保机:辽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耶律家族,唐天复元年继承军事首领之职,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到唐天祐四年,被推举为可汗,他采取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其余七部酋长,于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发展农业和商业,任用汉人制订了成文法律,又根据汉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在班师途中,阿保机去世。

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十一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十二世纪,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部取得反辽战争胜利后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后来,与北宋订约共同攻辽,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他对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是辽朝实际上的流动政治中心。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辽帝保持着先人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既是皇帝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

议政治军的主要场所。辽廷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要在这里拍板决策。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四时捺钵自辽代中期以后便大体固定下来。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南北面官制度: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

大石西迁:西辽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上称其为西辽,中亚和西域史料中也称其为哈喇契丹。西辽征服喀喇汗朝、和田、高昌回鹘,成为中亚新的帝国。西辽以喀喇汗朝旧都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为都,改名虎思斡耳朵。它仍采用在中原时传统的尊号、年号、庙号,典章制度一仍辽旧例,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李元昊: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令哥所弑,死后葬于泰陵。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猛安谋克制度: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金朝建国前,“猛安”为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诸军由猛安、谋克逐步统领,“猛安谋克”又用为军事组织的称谓。燕山以南、淮陇以北广大地区,女真猛安谋克人户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金朝建立后,猛安谋克作为军事行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仅在女真,契丹人地区实行。猛安、谋克做为地方行政官员,分别于防御州县官员职掌相近。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作战。

宋金海上之盟: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约定:双方联合攻辽,灭辽后,宋收回后晋以后割弃给辽的燕、云诸府州,并将每年给辽的岁币给金国。

绍兴和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金将兀术南侵被岳飞、韩世忠等人打败。十一月,双方签订和议,主要内容为:1、宋对金称臣 2、以淮河、大散关为国界 3、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4、金主生辰、元旦宋遣使致贺。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兴亡、周世宗改革、辽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历史内容,掌握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及周世宗改革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宋、夏、金的建立历史及政治经济等内容,正确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消极影响,正确理解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作用,对王安石给予正确评价;要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等朝代或政权统治者的战争与和平政策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把握其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特点,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在开发和建设边疆,中华各族在互相交往和融合中共同推进祖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全面了解和掌握两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辽的政治经济制度,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宋代的科学技术,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理学。 教学内容:五代更替与十国兴亡,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周世宗的改革;辽的政治和经济: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辽的社会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北宋的政治:北宋建立和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和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与辽、夏的关系: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宋江和方腊起义;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与佃农身份的某些变化,手工业的发展与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商业的繁荣与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南宋与金的对峙: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辽、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与人民的抗金斗争,钟相、杨么起义,南宋与金的和战;两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哲学和宗教,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教育。 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

2020年达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A.汉朝政府B.唐朝政府C.宋朝政府D.元朝政府 2.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3.交子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B.手工业生产兴旺发达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 5.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6.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7.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③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④造船业世界领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郭靖和杨康是小说里面的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下面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B.金灭北宋C.澶渊之盟D.元朝建立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元朝 B.唐朝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将诗中的“大散关”作为分界线中的一端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D.南宋与金 2.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3.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4.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5.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 6.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7.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南)宋和议 B.辽(北)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8.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 9.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三国时期D.五代十国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

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11.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3.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4.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 北宋与辽 B. 西夏与 辽 C. 北宋与西 夏 D. 南宋与辽 3.关于辽对金战争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是正义战争,后期是非正义战争 B. 前期是非正义战争,后期是正义战争 C. 正义战 争 D. 非正义战争 4.统一契丹各部,于916年建立政权的是() A. 耶律德光 B. 耶律阿保 机 C. 元 昊 D. 完颜阿骨打 5.历史上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它指的是现在的() A. 北京 B. 南 京 C. 开 封 D. 银川 6.宋代社会当中存在着各个阶层,当时的阶层包括() ①地主②士③农④工⑤商⑥官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②③ D. ①②③④⑤⑥ 7.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 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 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 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 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8.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9.袁腾飞在《百家讲坛》讲到“塞北三朝”,这指的是与两宋政权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分别是() A. 辽、西夏、清 B. 大理、金、 元 C. 金、西夏、 元 D. 辽、西夏、金 10.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A. 西夏的建立 B. 澶渊之 盟 C. 金灭北 宋 D. 元朝建立 1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D.①④ 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③④ D.②③ 3.右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论数起。”这表明,交子()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 A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9. 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随堂练习卷(含解析)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稽山行》描写了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况。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2.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 答案 D 3.下面是南宋时期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中排列密集的部分外销瓷器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宋代航海技术落后 B.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 C.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D.瓷器贸易有利可图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宋代的瓷器大量出口,有专门的海上“陶瓷之路”,说明当时进行瓷器贸易有利可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南海一号”: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材料表明( ) 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 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 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 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 答案 C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最新)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 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 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D.宋金议和 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4.2013年7月1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在哈尔滨举行“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在()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6.下列没有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7.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和郭靖名字中的“靖”和“康”主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宋金对峙 B.宋辽议和 C.金灭北宋 D.西夏的建立 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3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步练习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 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2.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 7.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 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 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D. 9.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 10.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 11.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 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 12.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doc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一、五代的更替 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 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曾长期跟从李克用父子征战,累立战功,才被委以重任。他甘愿做儿皇帝、割地纳帛,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他的卖国行径当然也使他自己的朝廷深受其害,如他的下属、留守邺都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诲,本以抗击契丹为职,后却投降契丹,并带契丹兵南下,攻入开封,以夺帝位。 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后晋灭亡。(历二帝 11 年)。 ④后汉( 947 —— 959 )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 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 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 A.理藩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 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3.《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4.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5.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6.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 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该学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7.《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各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 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但宋神宗发生动摇,变法政策执行不力,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最终失败。 靖康之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第二次金军包围开封。宋钦宗等轻信道士郭京的法术,导致开封很快被攻破。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127年(靖康二年)春,金军扶植北宋投降官张邦昌为傀。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耶律阿保机:辽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耶律家族,唐天复元年继承军事首领之职,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到唐天祐四年,被推举为可汗,他采取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其余七部酋长,于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发展农业和商业,任用汉人制订了成文法律,又根据汉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在班师途中,阿保机去世。 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十一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十二世纪,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部取得反辽战争胜利后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后来,与北宋订约共同攻辽,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他对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是辽朝实际上的流动政治中心。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辽帝保持着先人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既是皇帝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 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二人的这种做法意在() 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步加强 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D.展现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7.《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反映了( ) A.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B.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 C.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元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8.(2020山东潍坊高中检测)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宋英宗赵曙: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及答案1.(2020 四川绵阳一诊)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这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北宋时,棉花种植在闽粤等地已经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地区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 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 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 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 4.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当时藏书少,士人精于雕对,诵读精详。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 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 C.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士人堕落 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 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又汝窑,官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后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侵占了通衢大道,因而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7.宋元时期,在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市舶司。元代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8.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9. (2020安徽淮北一中检测)《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各类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布局也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封闭式的坊市首次被开放式的街巷所取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的布局,是皇权至上思想在都城规划中的反映。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地方城市的发展及其规划起了促进作用。至于辽金两朝前后期都城布局的变化,则反映了契丹和女真族接受汉文化的过程。 都城开封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城开封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开封市。由于黄河泛滥,故城已深埋地下,使考古工作十分困难。初步探明整个外城的轮廓和部分城门,并进行了部分解剖试掘①。故城为三套城墙,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的矩形。 中心为皇城,即宫殿所在地,原为唐宣武节度使衙,后梁建为宫城,北宋初扩建,形制略作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500 米。皇城为砖砌城墙,四面开6 门,其中南墙开3 门。这与宫城居中的布局有关,与唐长安城不同。这种方式也影响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规划。南面正门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考古勘探已发现南墙的两处门址。 第二重为里城,主要用作商业和居民区,也是官署、寺观等的集中区。 原唐汴州城,后梁建都,升为开封府。遗址相当于今开封市区,形制略呈正方形,周长约25 华里。文献载有12 门,每壁各有3 门,城门的旧名表示它联系的地区,如宋门通宋州(商丘)、曹门通曹州、郑门通郑州。这也说明当时城市与周围地区在交通及经济上的联系较密切。各城门皆有瓮城,通御路的4 个门,有门3 重,各城门正对,其他城门有门4 重,各门不正对。现有各城门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相对位置基本上相同。 最外一重为外城,也称罗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北宋定都开封后,曾多次在后周外城的基础上重修和扩筑。外城经考古勘探试掘,已发表了平面实测图,共有水旱门20 个,其中水门7 个。除北壁为4 个城门外,余均为3 门,城垣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则。城门位置与里城城门相对。勘探实测表明,外城与今开封保存的明清城壁基本平行,东墙距今墙最近为1.4 公里,最远的西墙距今墙2 公里。实测东墙长7660 米,西墙7590 米,南墙6990 米,北墙6940 米,全城周围长29 公里余(合29120 米),与文献所记元丰年间扩修后的长度基本相符(据宋太府尺计算应为28250.21 米)。城墙夯筑,现均深埋在地下,一般距地表3 米左右,其中保存较好的西墙,宽度为10—20 米。已探出旱水门缺口10 处,疑为6 处旱门和4 处水门的遗址,其中南墙的南薰门为一瓮城门,略呈长方形。遗址东西长130 米、南北宽80 米,瓮门在瓮圈中部,宽达70 余米,与城内探出古州桥遗址及宋皇宫遗址所在——龙亭呈一南北直线,从而证明今开封市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即是宋东京开封城内的中心大道——御街。 ①开封宋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 年第12 期;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1990 年第4 期。 西墙的新郑门规模较南薰门还大,门址面积约2 万平方米,城门缺口宽达30 米,是已发现诸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试掘发现瓮门和门道间的路土和几条明显的车辙印。外城里外都是版筑的夯土墙,西城墙经解剖现存高度为8.7 米,顶部残宽4 米,底部宽34.2 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多采用梅花夯筑法。夯土中杂有“天圣”、“治平”年号的宋钱,并有多次修补痕迹。另外,城墙外侧发现了专为减缓水的下冲力设置的泄水槽,这说明筑城技法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里城及外城墙外均有宽城壕,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汴河两岸是繁盛的街市所在。城内御街横跨汴河的重要桥梁之一——州桥遗址也已被发掘,桥面宽度达30 米,河流对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及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