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

(一)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同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GDP增长了9.29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8.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且经济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7位,人均GDP 已超过1100美元,自2000年起已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

注:其中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汁公报》,其中进出口数据均按2003年的平均汇价8.2770折合成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05)》。

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既有利于认识过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能为分析未来中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框架。表2给出了按照索洛“增长的核算”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结果。

表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注:(1)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1978年价格的GDP数据。(2)1997年以前的资本的数据来自翟凡(1998),1997年以后的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即上一年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等于本年的资本存量。(3)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数。(4)TFP根据索洛的增长核算的公式,TFP=GDP的增长率-α×资本的增长率-(1-α)×劳动力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在此我们选用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量是资本的快速积累。1978-2003年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导致GDP 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资本的增长速度都较快,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最大的贡献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减弱的,90年代以后,劳动力的增速明显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下降到10%以下。TFP的增长成为继资本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虽然部分时期较低,但整体来看TP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基本接近30%。

从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在过去的20多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两个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和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TFP的增长率进入低谷,2000年以后TFP的增长率又开始上升,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十五”前几年(2000-2003年)比90年代末期要高,但是仍然略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从较长的时期来看,中国的TFP增长率相对来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过去20多年导致中国TFP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率产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整体生产效率的改进;体制改革释放了增长的潜力,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以及自身的技术创新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改善了劳动力要素的质量等等。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要素的重新配置仍将继续,金融、贸易、财政等体制将不断完善,加入WTO使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体制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完善将增大企业改进管理和技术改造的压力,同时也将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不断提高将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将促使“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中国的全要生产率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五”前4年,第二产业保持着最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增速略低于GDP增长率,年均增长8.2%;第一产业增速年均增长 3.6%。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5.9:50.9:33.2变为2004年的15.2:53.0:31.8。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特征,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的技术层次变迁。由图1可见,从不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所占产出份额来看,高技术产业由1993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2年的超过20%,增幅达到13.3个百分点。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则有大幅的下降,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从28.7%下降到23.3%,下降5.4个百分点;低技术产业从17.7%下降到11.4%,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中技术产业的份额则变化不大,略微下降1.6个百分点。

图1 不同技术水平产业总产值的份额变化(1993—2002)

注:工业总产值为1990年不变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不同技术水平产业的类型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的标准划分

表3 2000-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总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摘要(2005)》。

作为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间投入率和部门间的中间投入结构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总体中间投入率水平上升;多数部门对自身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的使用率上升,而对服务业部门的中间使用率略微下降。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社会的中间投入率还将会有一定的上升。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中间投入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会有一定上升。未来大部分部门对交通运输及信息产业相关部门的中间投入比重仍会增加。未来各部门对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将会上升。

(三)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消费结构升级

本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和消费持续上升。“十五”前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和5.0%;到200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到9422和2936元(见表3)。与2000年相比,200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1.7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中,对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交通通讯消费比重上升最快,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近年来,居民对汽车、住房等高价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长(见表4)。

表4 2000-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四)投资率和投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在1978-2003年的25年中,有一半左右年份的投资率接近或超过37%。相对较高的投资率加速了资本积累,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逐年攀升,2004年达到了43.9%,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高投资率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累积效应、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投资活跃、外商投资增多和投资结构变化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见表5)。分析中国近年来投资结构,有两个特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自1999年起,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率持续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12.7%上升至2003年的18.3%;城乡居民住房的投资增长尤为明显,其占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5.4%上升至2003年的8.2%(见表6),可见这部分投资对拉动国内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其他部分投资不同的是,它并不增加未来的生产能力,而是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二是,1997年以来在投资结构中,对交通电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见表7),这主要反映了近年来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步伐较快。

表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和来源(%)

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表6 城乡居民房地产投资状况(亿元、%)

数据来源:1998-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指标”;《中国统计年鉴(2004)》“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

表7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全社会投资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会有所减少,而其他各种渠道来源的资金,尤其是自筹资金比重会有所增加;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在住房方面的投资和消费还将进一步释放;城镇化进程还将持续。因此,住房投资和城镇社会事业投资还有可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投资率可能比现在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

(五)对外贸易

2001-2004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年均24.9%高速增长,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见表8)。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将由2000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3年的第3位,首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贸易总量的急剧扩张增大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从2000年的43.8%上升至2004年的70%。2004年,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8%。在中国增强了对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同时,世界对中国的依赖也同步地增加了。

在进出口商品构成方面,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迅猛增长和初级产品进口的急剧增加成为近年进出口贸易的一个显著变化。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上升至2003年的27%,年均增长3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43.9%,进口年均增长31.5%;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进出口逐渐由多年逆差转变为基本平衡。初级产品的进口的比重则由2000年9.8%上升至2004年的10.3%。表8总结了2001-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状况。

表8 中国进出口结构(%,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及商务部网站公布数据。

(六)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不但直接决定劳动力的供给,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社会储蓄、公共支出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4年,中国的年末人口总数为129988万,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7‰,比上年降低0.14‰。目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在逐年递减;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时期。

在未来20年,中国人口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长速度将不断趋于缓慢(见表9)。2003-2010年间人口的增长率将保持0.8%左右,而在2010-2020年间,人口增长率将下降到0.67%。在2020年,中国人口预计达到14.72亿。

表9 2000—202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http://https://www.doczj.com/doc/1d11679274.html,/tjsj/tjsj_cy.asp)。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1982-2000年间,总人口年均增长1.27%,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2.0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的趋势将保持到2010年,最高达到70.7%,其后由于少儿人口减速变缓和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逐步下降。2004-201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1.1%,但在2010-2020年间,其年均增长率下降到0.3%。

在未来20年老龄人口(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尤其是从2010年起,老龄人口的增长将明显加快。2000-2010年老龄人口年均增长2.7%,老龄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0.4%上升到2010年的12.6%,2010-2020年老龄人口年均增长3.5%。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农村人口增速缓慢且在后期出现递减的趋势。1990-2000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4.3%,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4%,1997年农村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1990年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26.4%,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6.2%,到200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1.8%。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快速推进,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见表10)。

表10 中国的人口城乡结构

数据来源:2002及2003年及其以前的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余年份数据为依据中国人口信息中心的总人口数据估计数。

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

(一)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但局部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威胁仍将存续

“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世界基本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也不会改变,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仍然是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各国依然会把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作为其国家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与“十五”时期相比,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有可能增强。一方面,国际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有可能继续发展,地区潜在冲突有可能增加。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也有可能继续发展,并有可能形成跨国联盟,从而进一步增加国际政治动荡的可能性。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遭遇特别巨大的国际政治风险,但是,由于规模不等、程度不同的国际政治动荡有可能增加,确保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任务要比“十五”时期艰巨。

(二)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增大,但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过去几年,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一种萧条或停滞的状态,尤其是日本经济和欧洲的经济徘徊不前。然而最近有迹象表明,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在未来几年里可能处在上升通道,例如日本的经济就可能出现较长时期的复苏。全球经济转暖将增加国际市场需求,为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钢铁、船舶制造)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主要是设置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实施反倾销诉讼等)继续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盛行,从而增加外部需求增长的不确定性。

(三)在金融、贸易、投资等各个方面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供给和需求条件,但也会带来更大的经济不稳定运行的可能性

WTO的过渡期将在“十一五”期间内结束,中国经济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会使中国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收或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也会使之能够更方便地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包括市场资源)的支撑。然而,由于国际性资源的逐利性和流动性,当这些资源进出国境的成本变小、受到的约束变少之后,国际资源突然性地、大量地以及互相影响或传染式地进出中国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从而有可能对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加大经济的不安全性,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

(四)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但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尚需时日

2004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万多亿元。如果“十一五”期间经济继续保持目前的强劲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将增强,但是无论是从人均水平来看,还是从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来看,中国可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经济大国或者经济强国。

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引致更多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这些国家可能会在国际资源和世界市场的分配(或瓜分)方面,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行动。而经济强国地位难以确立又决定了中国在制订国际经济规则(例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准则)方面还不可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获得理想的经济增长外部环境存在困难。

(五)技术和管理的“后发优势”依然存在,但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成本有可能上升

“十一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还会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收益依然很大。而且,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和中国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加强,中国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正式渠道也将不断拓宽,中国与这些国家正式的技术贸易将不断增加。这些都有利于中国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更多地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业已要求并将继续要求加大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中国获取这些技术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成本将不断上升,从而有可能延迟某些尖端技术在中国应用的时间。

(六)资本积累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人口结构变动、国际资本流动将加大储蓄率、投资率的不确定性

国内的高储蓄率、外资流入和高投资率在过去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居民的高储蓄习惯不会发生变化;而中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将吸引国际资本继续资流人。资本积累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有可能增加国内储蓄率的不确定性。按照国际上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中国已经开始步人老龄化的阶段,而且老龄化进程加快。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60岁及60岁以上)的比重将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时的周边国家的水平(孟加拉9.0%,印度10.9%,印度尼西亚12.8%,巴基斯坦7.6%,泰国12.8%,越南10.3%)。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将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国民整体储蓄水平。

另外,随着国家之间劳动成本的相对变化,国际资本的流向有可能发生变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一直是吸引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中国劳动力成本会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在沿海地区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也会抵消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这可能导致外资转向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大中国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

(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战略性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内含式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单位产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6倍,其中煤炭消费增长2.4倍,石油消费增长2.7倍,天然气消费增长2.2倍。初步测算,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22亿吨、石油4.2亿吨,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将面临能源储量、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和废气排放的环境容量不足的困难。

资源供给的不足,不仅会造成资源进口的增长,而且会提高资源的价格,从而提高增长的成本。2003年,在强大的需求拉动下,石油及其制品的价格同比上涨11.8%,煤炭上涨2.6%,钢材上涨20.1%,生铁上涨43.7%,铜上涨14%,天然橡胶上涨41.9%。

环境容量的不足、环境污染的加重,也会提高经济增长的成本。中国现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已经居世界前列,约有1亿人不能每天呼吸到新鲜空气,不少地区的居民因为不能得到安全的饮水而致病。2000年,中国每年排出的污水是390亿吨,两年后的统计是440亿吨,增加12.8%。同时期工业废气的排除量更增加了28%,从14万亿立方米增至18万亿立方米。今后,中国政府在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将让企业承担更多的污染成本。

(八)攻坚式的改革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加透明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但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幅度可能下降

“十一五”期间国内的体制改革将全面触及到国内的银行、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垄断行业、行政管理体制等经济运行的核心方面,国内体制转轨和改革将延续“十五”期间的攻坚战。虽然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的难度更大,但由于“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改革的紧迫性增强,“十一五”时期这些改革必须取得突破。改革的突破必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加透明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必将使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加符合国际交往的要求,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的运行更加规范有效。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主要涉及到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转变,而且是在改革推进20多年后进行的,不会像以前时期单纯地制订规则标准那样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效应,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幅度可能不如以前时期的改革措施那样迅速和显著。

(九)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内需条件,但是三大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不仅有可能降低国民整体的消费倾向,而且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上升,伴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国内需求将不断扩张,既可为新产业的成长,也可为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需求空间。

但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力量的不断强大,业已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有相当一部分人将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差距的存在一方面会降低国民整体的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危及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十)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将进一步带动国内需求的增长,但增长的成本将上升

工业化同时也是资本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投资比重将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十一五”时期,中国将继续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一方面将直接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多的要求而带动投资需求的增长。当然,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加剧一些结构性矛盾。如:(1)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可能加剧劳动力总量关系的失衡;(2)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可能导致更多“三无”农民的产生等。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加剧,有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会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对自然资源占用规模的扩大,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价格也会上升。过去重视经济的发展,一些方面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将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这必须支付必要的社会成本。无论是从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应该考虑到增长成本合理的上升。

三、200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综前所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存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受制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本文将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十一五”及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模拟分析。“情景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考虑未来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假设推断出不同的结果,给人们展示未来可能的发展状况。

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特点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它反映了经济发展可能趋势,也提供了与其他各情景比较的参照系。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更多考虑到未来面临的可能的风险,我们设计了较为悲观的情景。

在本项研究中采用的模型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动态递推中国CGE模型DRCCGE(2004版)。这一模型是递推动态的,它求解一系列的静态均衡来模拟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模型的模拟时间段为2005-2020年。

(一)模型的介绍

我们所采用的模型包括34个生产部门,城镇、农村两组居民家庭,以及5种初级生产要素:农业用地、资本和农业劳动力、生产性工人、专业人员。34个生产部门中包含1个农业部门、24个工业部门和9个服务业部门。模型的基年为2000年,数据主要来源为基于200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的2000年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

模型引入了与WTO有关的内容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与WTO有关的内容主要考虑了与履行WTO协议有关的关税减让、进口配额的增加以及出口配额的取消。模型中的与进口配额联系的配额租和与出口配额有关的出口税当量直接采用李善同、翟凡(2002)有关中国加入WTO影响的分析中的部分结果。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我们主要考虑了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在模型中我们主要考虑4种污染物,即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性固体物(TSS)和烟尘。

(二)情景设计

首先,我们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分析,对一些外生因素,如人口、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等的变化趋势做出假设,模拟了中国2000-202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基准情景。这一基准增长路径使我们得以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基准情景反映了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但其价值并不在于提供对一些特定经济情况或事件的精确估计,而在于揭示和澄清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在动态递推CGE模型中,基准情景的开发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对模型中外生变量及一些参数从现在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做出基本的假设,这些变量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外

生变量和反映外部环境、技术、偏好变化的模型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假设,运用模型生成对内生变量的基准情景预测。

在基准情景的模拟中,我们外生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此假设了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即生产率的进步对于部门不是中性的。在模拟期中,生产函数中的份额参数(包括中间投入系数)都被更新,以反映技术变化在投入上的偏向性。

表11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的情景设计

在基准情景中,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然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2005-2020年TFP增长将继续保持过去2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 2.0%-2.5%。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比如大多数部门对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交通运输服务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中间使用率有所上升,多数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部门(诸如纺织

业、服装、木材加工及造纸、文教用品等)的中间使用率将有所下降。居民的储蓄行为在“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与WTO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将延续下去。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纲领,为此我们设计了协调发展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考虑到各项体制改革快速顺利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我们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进而假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规制的改革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快连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的价格得以理顺,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假设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更加偏向于各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各部门对服务业和高技术性产业的中间使用增长更快,高技术行业的增加值率上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服务业TFP的增长率,2005-2010年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2020年间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

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还模拟了比较悲观的情景。在该情景下,突出强调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如:(1)在银行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这将导致本世纪初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资本使用方面的低效益仍难以避免;(2)相对短缺的城市公共产品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的制约,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阻力导致其推进缓慢,劳动力转移进展缓慢;(3)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抚养率的提高导致储蓄率(投资率)下降;(4)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将影响未来中国TFP的增长率。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在“风险”情景中设定TFP的增长率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5%—2.0%;相对基准情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居民的储蓄率下降。

(三)2005-2020前景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各种假定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3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

1.基准情景

表12给出基准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的状况。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估计“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将达到8.7%。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本世纪前20年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年均达到7.8%。

表12 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基准情景)

表13 2000-2020年的GDP的结构(%,基准情景)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2000-20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但是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65%-70%左右。资本的快速积累来源于国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快速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现象仍将继续,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抚养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转变,储蓄率(投资率)将会有所下降,2020年投资将下降到35%左右。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2010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GDP贡献也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完善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强化人力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来带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表14 2000-2020年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基准情景)

注:由于2000年GDP的数据来自投入产出表,所以GDP的部门结构与年鉴公布的结构会有所差异。

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迅速变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表14给出了2000-2020年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从模拟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将为10.7:54.1:35.2,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变化为7.1:52.5:40.4。“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中间投入品中的资本品需求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近些年产业结构演变特点的延续。另外,W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相对于2010年,202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回落,主要表现在:采掘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由于技术进步对于中间需求的偏向性,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服务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十一五”期末下降到41.0%,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34.2%,比2000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这一主要得益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0-2020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有所下降。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到2020年将达到43.4%。

由于加入WTO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十一五”期间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关税削减关以及税配额机制的引入将导致农业部门的出口比重下降和进口比重的上升;工业品关税的削减以及针对中国的多种纤维协定的取消将使得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快速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望增强,电子通信等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随着土地等资源的相对匮乏,农产品的价格将不断上升,纺织、服装等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部门的成本将不断提高,出口比重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电子通信、纺织、服装、化工、电气设备将是主要的出口部门。

2.协调发展情景

表15给出了协调发展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各时期协调发展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基准情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基准情景0.4个百分点,预期将达到8.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2%和7.7%。

表15 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协调发展情景: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该情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基准情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要快于基准情景,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基准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表16 2000-2020年的CDP的结构(%,协调发展情景)

在“协调发展”情景下,由于服务业规制的改革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生产中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因此服务业部门的效率提高较快,这些将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结构将为10.5:52.5:37.0,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演变为6.4:49.9:43.6(见表17)。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3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资源(能源)等价格未能反映其稀缺性的局面得以扭转,价格体系进一步理顺,使得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促使能源部门以及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要低于基准情景,与此同时,一些高技术行业,如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要快于基准情景。

为了反映以上两种情景中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我们给出了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性固体物(TSS)和烟尘等4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表18给出的是协调发展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污染的排放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四种主要的污染排放物相对基准情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较大,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是与能源投入有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到2020年两者的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情景下降了10%以上。

整体来看“协调发展”情景相对基准情景来说,一方面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的污染反而有所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表17 2000—2020年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协调发展情景)

注:由于2000年GDP的数据来自投入产出表,所以GDP的部门结构与年鉴公布的结构会有所差异。

表18 协调发展情景污染排放情况(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百比,%)

3.风险情景

表19给出了风险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0.6个百分点,为7.5%;2010- 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5.8%和4.8%。风险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低于基准情景,是一种较为悲观的情景。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抚养率上升,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下降,预期到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0%以下,相对于基准情景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有所下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风险”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放慢,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农业的比重高2.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的比重低2个百分点。

表19 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风险情景)

表20 2000—2020年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风险情景)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十一五”期间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4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德国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1700美元左右。2010-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日本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左右。

2.“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

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模型模拟的结果也说明,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3.“十一五”期间和2010-2020年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继续调整并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可能调整为10.8:5

4.2:3

5.1。2010-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的效率提高和比重增加,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调整到7.3:52.5:40.2。

4.模拟结果显示,如果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以2020年为例,协调发展情景下的4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基准情形要低7%到13%。

5.应该注意到,中国在未来的10到15年间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例如,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作用、储蓄率的下降和资本积累速度的放慢、体制矛盾造成的制度成本上升等等,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下降到6%左右。

(二)建议

实现未来的增长,必须在需求和供给政策方面创造一些重要前提,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包括:

1.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建立新的增长模式提供体制保障。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匮乏,而且有些重要的资源还无法通过贸易获得,只有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这些重要资源,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地增长。

中国目前的资源消耗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偏低,重要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没有完全体现资源的价格之中,导致了资源的粗放和低效率使用。因此,缓解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首先应该考虑提高资源税和资源补偿标准;其次,应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规范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扩大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方式有偿取得的交易范围,充分实现所有者权益。

2.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触及到经济运行的核心领域,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医疗体制改革)以及中央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都将进入到攻坚阶段。这些领域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如果不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体制性障碍;如果改革不成功,也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震荡,因此,对于这些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依据社会承受能力,稳步进行,务求必胜,否则,可能会出现改革的反复性。

另外,为顺利推进改革,必须有为这些改革付出成本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3.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需求方面的制约。“十一五”时期,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城市,要通过劳动制度的完善,确保剩余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合理分配,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上。

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跳出农村,首先,要通过加快城市经济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其次,要对农业实施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创造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例如加快改变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体制,将以价格补贴为主的办法,变为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技等方面的有效投入。第三,要支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改组和改造,并实施城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多种多样方式的联合生产和经营。第四,要积极推进城市化,促使农村人口更大规模地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4.防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稳定的内外环境。在中长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风险或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关键要看能否有效化解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要特别关注和防范如下风险: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摘要:文章拟以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作出诠释。通过分析得出有三大有利因素支撑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是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潜力;三是“巨国经济”优势的显现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 关键词:要素禀赋; 发展阶段性; “巨国经济”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得益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红利”以及我国市场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风险阴霾重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乘势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据世行估计,过去30年,“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必然造成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不利的“外围”地位。 “人口红利”的优势日趋减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中,因没有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只能借助“人口红利”的优势,利用充裕便宜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参与全球分工链条,实行比较优势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产业国际转移高潮,我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低端制造业,每年多至200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被整合到这一体系中,使得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以远高于全球水平的速度增长。以出口为例,从1998年至今的年均增速达到23%,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若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导致一个经济体在低端产业上实现专业化,这意味着自由贸易带来暂时繁荣的同时又损害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毋庸质疑,过去30多年我国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但在取得经济剩余的同时,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局面。 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我国制定颁发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

浅谈中国经济潜力

浅谈中国经济潜力 中国经济保持发展的潜力巨大,至少还可以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为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外汇储备量大,物价处在适当水平,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虽然产能过剩但未形成经济危机,虽然产品亟待升级但还未形成全面商品积压,正好处在冲刺到穹顶的拐弯处,目前中国可开发利用过剩产能的空间大,能够换来升级需要的缓冲时间。所谓经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群体为了生存需求在生活中一种不吃亏形成的交换或交易现象,以达到各自生存的利益最大化,并在交易规律下形成意积形态。即在得失平衡原则交换或交易下互通有无,以达到群体生存最隹状态的一种自然规律,研究达到这一最隹状态自然规律的科学叫经济学。经济总量是社会交易的总供给量或总需求量,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环比或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加量。 一、需求、供给、交换 生存需求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要素,生物的一切需求都源于生存,所以人的一切生活需求也都是源于生存,是生存需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人对生存需求的渴望才会产生能维持和满足生存所必须的供给。生存需求包括有空间需求、可用于满足自身消耗的物质需求、可用于满意足愉悦的精神需求、可用于满足贪心的贪婪需求、可满足虚幻无限想象空间的夸张需求等等多种需求。人们的需求是逐渐升级的,是没有止境的,满足了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还会产生精神的需求,满意足了消费需求又会产生拥有的需求,满意足了每时每刻需求还需会产生拥有且长期控制的欲望需求。 人们的贪心产生了喜得厌失,不单满足了自己消耗的欲望后会感到愉悦,当得到财富或得到自己需要的事物时也会产生满足的快感。相反自己的消耗欲望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身体和生理需求得不到满意足会感到饥渴难受和痛苦,如饥饿时得不到食物补充、长期得不到性生活等都会产生饥渴难受和痛苦。当失去财富和失去自己需要的机会时都会感到失落悲伤,正因为这样别人要从自己手中拿走财物那首先要满足自己不至于产生失去感觉,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那就是对方用财物和自己交换,这样双方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财物,得到财物的喜悦感且平衡了失去财物的失落。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行为交换便产生了。交换的几大要件是:一是要有消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 (一)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同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GDP增长了9.29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8.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且经济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7位,人均GDP 已超过1100美元,自2000年起已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 注:其中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汁公报》,其中进出口数据均按2003年的平均汇价8.2770折合成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05)》。 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既有利于认识过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能为分析未来中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框架。表2给出了按照索洛“增长的核算”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结果。 表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注:(1)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1978年价格的GDP数据。(2)1997年以前的资本的数据来自翟凡(1998),1997年以后的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即上一年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等于本年的资本存量。(3)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数。(4)TFP根据索洛的增长核算的公式,TFP=GDP的增长率-α×资本的增长率-(1-α)×劳动力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在此我们选用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量是资本的快速积累。1978-2003年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导致GDP 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资本的增长速度都较快,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最大的贡献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减弱的,90年代以后,劳动力的增速明显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下降到10%以下。TFP的增长成为继资本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虽然部分时期较低,但整体来看TP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基本接近30%。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 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 2018年GDP或在6.5以下 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咱们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交流一下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些体会。最近确实也有很多单位邀请我们去做一些讲解和解读。但是今天跟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我觉得还是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是同一个系统的,很多业务也是相似的,可能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吧。另外一方面作为北京的市民,咱们发改委的决策跟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还是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 十八大报告出来以后,我们也是刚初步地学了一下。上一周国家发改委也是全委开了学习大会,张平主任做了一个报告。我们经济研究所是属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昨天也是开了学习大会,请我们之前的一个副院长做的辅导报告。因为最近几届的大会报告起草工作他也是参加了。从我本人的角度呢,因为我主要还是做宏观经济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应该说这个内容还是很丰富,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以我还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的角度,主要从总体的经济增长形势和经济增长前景来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十八大对宏观经济的三个基本判断 如果从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或者说态势来看,十八大对经济发展的阐述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说我国的发展仍是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是决定后面很多东西,比如目标、手段,可能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很基本的判断来的。 第二,十八大提了两个非常核心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重新定义一下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因为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已经好几届大会都提过,但是这次目标上应该说是做了一个新的界定。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报告当中讲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讲了很多方面,但是如果是真正用一个非常定量化的指标来说明实际上就这两个:一个就是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三个判断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几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海湾战争和突如其来的“SARS”,暂时转移了人们探究这种高增长原因的兴趣,然而6月份以来,海湾停战,“SARS”退去,随着6、7月份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公布,中国正在出现一场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争论。起因在于,这些数字似乎显示出彼此矛盾的趋势:从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速度看,经济正在走向“过热”,而从市场、物价和就业形势看,经济走势又仍然趋“冷”,那么对于宏观调控当局来说,目前是应该踩“刹车”还是应该踩“油门”呢?下面笔者将对有关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判断意见。 一、趋冷与趋热 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从1994年开始,连续8年中国经济增长走低,物价形势相应从通胀转入通缩,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经济进入又一高增长期的标志,特别是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缺电现象,许多产业领域的投资也上得很猛,因此有人担心可能出现类似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的前三次过热(1984~1985、1987~1988、1992~1993年),从宏观调控看,需要适当刹车。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8年走低,有两方面重要的结构性原因。 第一,“二元结构”的影响,这是旧体制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能参与到城市现代经济活动中去,导致收入低下,农村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使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夹缝更加狭小。1992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是抑制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和物价走低的重要原因。从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看,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1991年的48%和2002年的37%。所以,13亿人口,9亿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市场经济早已在经济运行中确立了主体地位,改革也导致了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变化。据有关研究,在改革之初,中国的“吉尼”系数只有0?23,到90年代初期刚刚超过0?3,而目前已超过0?45。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才0?36,90年代初期才超过0?4,90年代末期才达到0?45,而在这个水平,美国只占5%的少数富人,已经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当代社会的财富集中度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拉大,会出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通病,就是储蓄过度与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长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这也可与当前居民储蓄大增和消费品供应普遍过剩的情况相印证。 当然,这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没有过热和通胀问题,但从国际经验看,日本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共出现过7次过热,都是因为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进行紧缩,至于发达国家的通胀问题,则常常是和经济衰退所导致的过度财政扩张有关。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很大,又有很多外汇储备,就没必要考虑“刹车”。 总之,从以上两方面看,导致中国经济连续8年走低的大的结构失衡背景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更需要担心的是,在中长期内如何对付因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增长乏力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通缩。 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出现了显著快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出现了一批高收入家庭有关。据有关资料估计,中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在3千美元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大约4千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些家庭的财产积累和年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进入了住宅和汽车消费时代。目前高速增长的几大产业,无不与这些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有关,就是与住宅和汽车的消费需求增长有关。以汽车为例,1991年汽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排名还在第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龚虹 学号6081209201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指导教师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等趋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化、预测、趋势 Abstract:Stand in new China and establish the new point of departure of 60 anniversaries up, world all focus attention the road of the renew of China Xinhua economic analysis teachers pass by extensively thorough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n an anticipation to future ten aspect swings, such as, 10-yea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uel industry, commissary safety etc.Predict display, th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s, the domain high class turn, market the depth turn to pierce through China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RMB quickly internationalizes step, new fuel autocar tape in China go into autocar big country and China will become alignment"financial department store" in the no 1 big fuel in world consumption country, bank, from spinning the big country head into to spin and weave big country,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quickly rising, "thing allied net" push network life toward the new step, commissar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 placed in tight state of equilibrium, capital market Be tended 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 Predict Trend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暂且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