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参考)

第一章导言

1 热成像系统技术基础

热成像系统能把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红外光)转变成可见光,从而将人类的视觉由可见光扩大到不可见红外光。人的眼睛不能响应0.4~0.7μm以外的光,要使人眼在夜间看东西象白天一样,使红外转换为可见景物的视觉判读成为可能,需目标相对背景有显著的发射率、温差和与大气窗口相一致的红外辐射传输通道;还需要一种光电器件能响应物体发射出的红外光子。

人眼是接受可见光辐射的最好敏感元件:眼睛的光谱响应范围0.4~0.7μm,正好符合太阳光源的输出峰值,这个波段集中了38%的太阳辐射能量,且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良好的反射度;眼睛是一种理想的可见光波段量子噪声限探测器(量子能级的低噪声);人眼对非可见红外光有很好的滤波功能。

自然可见图像主要是由反射和反射度差产生。相反热像仪对红外光响应所形成的热图像主要是由发射率差产生。

目前热像仪工作的三个红外辐射传输的窗口是1μm~3μm,3μm~5μm,8μm~14μm。

2 热成像系统技术发展简述

最初的热成像系统是circa温度记录仪(1930);

1952年美国陆军制成第一台自动温度记录仪(采用双轴扫描和测辐射热探测器,照相胶卷记录图像),以后10年主要是民用;

1956年美国空军研制了第一台实时FLIR航扫仪(AN/A-AS-3),后发展改进研制了第一台二维图像的热像仪XA-1(单元扫描);

1960年Perkin-Elmer公司为陆军研制了地面FLIR(锑化铟、双折射棱镜扫描,5°视场、瞬时视场1mrad、帧频0.2);

1960~1974由空军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及海军和休斯飞机公司分别制定扫描FLIR研制计划,研制完成60多种FLIR,产品几百件(试用于对北越轰炸);

到90年代初扫描型热像仪发展至顶盛,美国发展了采用64元、120元、180元制冷MTC探测器的热成像通用组件(以色列120元,英国32元和8条SPRITE探测器)同期世界上生产了约10万台热像仪(1代);80-90年代美国的标准组件计划是第一代红外热像仪(扫描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九十年代末美国、法国(SOFRADIR)、英国、以色列相继研制并批量生产了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制冷焦平面探测器,至此引发了一场热成像技术的革命,进入了2代热成像技术发展阶段。2000年,美国和法国的焦平面红外探测器产业化,这是第二代红外热像仪(凝视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15年,低成本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产业化。

3 热成像系统工作原理

基本内容

辐射理论和目标识别

目标辐射的大气传输

热像仪指标体系

高效的红外光学系统

探测器及其工作条件(制冷、真空)

电信号处理

视频显示

人的搜索过程和视觉感觉(人眼对热图的判读)

第二章目标与目标信号的大气传输

1 目标辐射理论

1.1斯蒂芬-玻尔兹曼辐射定律

目标总的辐射密度 W(T)=εσT4 W m-2 (ε=1黑体目标全波长总的辐射密度)

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σ=5.6697×10-8

对面积1m2的300K黑体,相应的总功率460W。物体的温度变化率在300K时相应为6W m-2K-1。

如果用热像仪观测草地、树丛和道路等场景的红外辐射,会发现由于温度和发射率的变化,各点的测量值不同。正是这个辐射率的差别对成像至关重要。用8~14μm热像仪测得的值约为实际温度变化率的三分之一(2W m-2K-1 )。

目标辐射强度 J=WD C2/4。

D C:目标等效辐射面积

对热像仪而言,目标辐射强度与以下因素关系最为密切,按相关度顺序排列为T 目标温度、D C目标等效辐射面积、ε辐射率

1.2 基尔霍夫定律

1.2.1在平衡条件下,物体的吸收率准确地等于其发射率。

1.2.2 物体的反射率

1.3 维恩及普朗克定律(附图:目标温度与辐射波长间的关系)

目标温度与辐射波长间的关系(维恩位移定律)λT=2897.756 μm.K 谱辐射出射度与波长的关系(普朗克定律):

根据普朗克定律计算在常温下8~14μm较 3~5 μm波段谱辐射出射度强46倍1.4 光谱辐射对比度

3~5 μm光谱辐射对比度(ΔT=10K) 17.2 %/K ;

ΔT=100K时3~5 μm光谱辐射对比度是8~14μm的6倍。

8~14μm 光谱辐射对比度(ΔT=10K) 7.4 %/K 。

1.5 目标温度

目标真实温度(温度)T

目标辐射温度(等效温度)εT

与目标等效温度有关的两个因素是目标温度和目标辐射率。

目标视在温度εT e-(0.3~0.7)R cos(θ) (θ:视轴与目标表面法线角)

2 目标辐射的大气传输

目标与背景温差是热像仪识别目标的重要参数,热像仪接收到的目标与背景温差还与背景温度和大气传输率这两个因素有关。

2.1 大气传输模型

Lowtran 大气传输模型

大气传输对红外辐射的主要影响:水汽、二氧化碳、臭氧、氮气、分子散射、气溶胶等。

3.7~

4.8 μm主要影响是雾霾影响相对较大

8 ~10.6μm主要影响是水汽

2.2 大气传输的简易计算

红外辐射的大气传输率(近距离水平距): e-(0.3~0.7)R

2.3 大气对3~5μm波段与8~12μm波段红外辐射影响的对比

2.3.1 中纬度夏季气候条件

中纬度夏季海平面10公里水平透过率(水平能见度23公里):

8~12μm 0.08 max0.1(9μm)

3~5 μm 0.4 max0.6(4μm);50公里0.01。

2.3.2 热带大气候条件

热带大气海平面10公里水平透过率(水平能见度23公里)

8 ~10.6μm 8(0.06) 9(0.024) 9.5(0.015) 10(0.011) 10.6(0.068)

平均透过率0.036

3.7~

4.8 μm 3.7(0.45) 3.8(0.5) 4(0.58) 4.16(0.2) 4.5(0.7) 4.8(0.16)。

平均透过率0.38。

2.3.3 大气条件

2.3.2.1标准大气条件

海平面0Km 气压1.013×103毫巴温度288.1K 水气5.9克/米3

2 Km 275K 4.2

10Km 223K 1.8×10-2

20Km 216K 4.4×10-4

2.3.2.2 特殊大气条件(LOWTRAN7)

良好大气条件:等效能见距离23km、相对湿度50%、空气温度15℃US标准春夏大气条件

恶劣大气条件:等效能见距离5km、相对湿度75%、空气温度27℃第三章热像仪系统性能

1 系统性能标准

1.1 主要的系统性能指标

1.1.1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

系统空间分辨率和热灵敏度的噪声限阈值探测,综合反映红外系统对目标的分辨能力(对均匀背景与7:1条纹4杆靶间温差观察(主观:人眼观察;客观:计算机判读))。MRTD和空间频率有关。

1.1.2最小可探测温差(MDTD)

包含人的作用的热成像系统热灵敏度测量(直接涉及系统的噪声限探测性能)。

1.1.3噪声等效温差(NETD)的近似简化[(f#)2Δf1/2]/[A dσ(300K)3ζ0D*(300)]

温度为T B的均匀背景,目标温差ΔT产生的峰值信号与均方根噪声之比为1(测量源为黑体、大气传输系数为1条件定义下的实测值;目标尺寸相对系统分辨率足够大(10倍),以保证系统频率响应度不会明显减小信号幅值)。背景限噪声等效温差NETD BLIP与光学孔径D0成反比。主要反映探测器和红外系统的热灵敏度性能。NETD和空间频率无关。

1.1.4噪声等效通量密度NEFD(与噪声等效辐射照度NEI有关)

探测器输出单位SNR的光学入瞳孔径平面上的幅照度,主要用作点源探测系统的品质因素。

1.1.5动态范围

峰-峰信号幅度与均方根噪声之比(动态范围1000:系统输出的均方根噪声值0.1K,目标温差范围100K)

1.1.6信号传递函数

信号传递函数(SiTF)是响应度函数曲线线性段的斜率,规定SiTF为线性亮度控制和对比度控制下,系统线性输出的目标背景温差函数。

热成像系统光电转换的功率增益用对比度描述,而亮度控制用叠加直流电平实现。

1.1.7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系统)

系统脉冲响应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好的系统,衍射和探测器调制传递函数起支配作用(光学系统在f0处典型的衍射值0.7,探测器调制传递函数

时的调制传递函数典型值0.25~0.64,设计弥散0.9,处理器1,显示器0.6;系统在f

0.4)。

1.2 作用距离

1.2.1 约翰逊判据

标准大气条件,判别概率50%;

对目标分辨 8对线,对目标识别 4对线,对目标探测 1对线;

坦克目标尺寸:2.3×2.3m 。

目标与背景温差:ΔT=4K(背景温度300K)

1.2.2 北约判据

标准大气条件,判别概率50%;

对目标分辨 6对线,对目标识别 3对线,对目标探测 1对线;

北约坦克目标尺寸:2.3×2.3m 。

目标与背景温差:ΔT=2K(背景温度288K)

1.2.3 作用距离计算

计算必须的条件:

作用距离判据

目标等效尺寸d

目标与背景温差ΔT

大气传输率e-(0.3~0.7)R (根据温度、湿度、等效能见度等计算)

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对标准热像仪)

噪声等效通量密度NEFD(对IRST搜索跟踪系统)

1.2.4 系统性能预计

典型的扩展源目标静态性能模型:

高阶鉴别及Johnson判据(美军夜视试验室NVEOD模型 4杆靶测量,系统不能分辨高于0.8 θ-1的频率;主要针对Ⅰ代FLIR计算MRTD、MDTD、NETD得出识别、分辨和探测距离);

点源目标探测静态性能模型:

目标辐射能量和探测SNR阈值判据(根据探测概率、虚警率及相应的目标探测SNR阈值计算NEFD得出探测距离R);

二代静态性能模型:

空间采样、非均匀性,电荷传输器件(主要针对Ⅱ代FLIR计算MRTD、MDTD、NETD得出识别、分辨和探测距离)。

1.2.5 采样

图像构造时,系统的脉冲响应是时间或空间变量,成像采样过程就会发生。图像分解在分立位置完成时,固定阵列点沿扫描线,采样发生在空间域;以分立间隔对像进行采样,采样发生在时间域(如对288×4探测器成像扫描:沿扫描方向采样发生在空间域,垂直方向采样发生在时间域)。

2 热像仪典型性能指标

2.1 非制冷热像仪

2.1.1 观察与瞄准用途

整机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探测器组件:采用法国ULIS 384×288产品

工作波段:7.7μm~14μm;

作用距离:在常温、相对湿度低于60%、能见度大于8Km条件下按约翰逊判据。

车辆识别≥2500m,车辆探测≥4000m

对人识别≥1500m,对人探测≥2000m;

系统俯仰视场:俯仰 -10°~+60°,方位±120°;

热像仪视场:

宽视场 10°×7.6°

窄视场 5°×3.8°

电子变倍2.5°×1.9°;

瞬时视场:0.24mrad(25μm f100mm、17μm f70mm);

瞄准线稳定精度:0.36mrad

调焦范围:40m~∝

MRTD(f0): 0.4K(0.3K~0.5K)。

连续工作时间:≥8小时;

帧频:25Hz;

通讯口:RS422

显示器:1.5″CRT+大目镜;

功耗:≤10W(不含俯仰机构电调);

重量:≤5 Kg

MTBF:2500小时;

MTTF:30分钟;

工作温度:-30℃~+50℃;

振动:加速度2.5g、振动频率5Hz~200Hz~5Hz扫频、时间30min;

冲击:半正弦波、6ms、60g;

淋雨:按国军标GJB150要求。

附:相应的光学系统设计要求

物镜性能设计要求:

探测器光敏元中心间距35μm(火灾识别10Km 瞬时视场0.16mrad f220mm;17μm f107)

系统工作波长7.8~13μm;中心波长10μm

系统焦距:长焦f=150 短焦f=75

系统F#:≤1.1

物镜光学结构设计要求:

物镜组片数:≤6

第一物镜最大口径:≤?142

物镜在无穷远调焦状态下的后截距长度≥15

第一物镜至探测器窗口的轴向长度≤200

2.1.2 测温热像仪

特殊指标要求:

测温精度:±2℃,±2%示值温度。

对测温精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标发射率

大气传输影响

光学系统的照度均匀性

镜筒和壳体热噪声影响的校正;

特殊光学指标要求:

照度均匀性:

2.2制冷热像仪系统性能

2.2.1 整机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探测器组件:法国320×256中波MCT探测器(MM067)

工作波段:3.7μm~4.8μm;

作用距离:在常温、相对湿度低于60%、能见度大于8Km条件下按约翰逊判据。

车辆识别≥5000m,车辆探测≥7000m

对人识别≥2500m,对人探测≥4000m;

视场:宽视场6°×4.8°

窄视场2°×1.6°

1°×0.8°(电子变倍);

瞬时视场:0.11mrad;

瞄准线稳定精度:0.18mrad

视场切换瞄准线误差:0.36 mrad;

调焦范围:40m~∝

MRTD(f0):≤0.12K。

视频:CCIR-Ⅰ;

通讯口:RS422

功耗:≤35W;

显示器:1.5″CRT+大目镜;

重量:≤5 Kg

MTBF:1000小时;

MTTF:30分钟;

工作温度:-40℃~+50℃;

振动:加速度2.5g、振动频率5Hz~200Hz~5Hz扫频、时间30min;

冲击:半正弦波、6ms、60g;

淋雨:按国军标GJB150要求;

电磁兼容:按国军标GJB151、152要求。

附:相应的光学系统设计要求

物镜性能设计要求:

探测器光敏元中心间距30μm(17μm f154 瞬时视场0.14mrad f120 识别4Km)

系统焦距:长焦f=275 短焦f=100

系统F#:≤4

物镜光学结构设计要求:

物镜组片数:≤6

第一物镜最大口径:≤?100

第一物镜至探测器焦面的轴向长度≤160

第四章热成像系统组成

1 热成像系统分类

1.1 按工作波段分类(大气窗口)

短波1μm~3μm、中波3μm~5μm、长波8μm~14μm

1.2 按工作原理分类

热像仪(标准视频体制工作如FLIR、测温热像仪)

IRST(大视场搜索跟踪系统)

2 热成像系统组成

2.1 光学系统

典型的红外光学系统的工作波长比可见光波长长10~20倍,导致红外光学系统为衍射限,而可见光系统为光学像差限。

2.1.1 常用红外透射光学材料

CVD硒化锌(0.5μm~14μm)

单晶锗(2μm~13μm)

热压硫化锌(2μm~12μm)

砷硒锗玻璃(2μm~12μm)

单晶硅(2μm~7μm)

热压氟化镁(0.4μm~5μm)

铝酸镁(0.4μm~5μm)

白宝石(0.4μm~5μm)

石英(0.4μm~3μm)

2.1.2 常用红外反射材料(通过扫瞄器研制介绍铝反射率及金刚石车削加工)

金、铝

2.1.3 常用红外材料的其它物理性能及价格

2.1.4 常用红外材料的加工方法和可加工性

2.1.5 红外光学系统的性能和组成

2.1.5.1 分类

2.1.5.1.1 按工作原理分

物镜光学系统(平行光入瞳,出瞳汇聚到焦面)

望远光学系统(平行光入瞳,平行光出瞳)

扫瞄光学系统

2.1.5.1.2 光线的通过方式

折射式

折反式

反射式

2.1.5.2 红外光学系统主要指标要求

2.1.5.2.1系统结构参数:

焦距 f

焦距/入瞳直径 F#

后截距(最后一个物镜面到焦面的距离)

出瞳直径(望远镜出瞳面直径)

光学长度(第一光学面到焦面距离)

放大倍率(望远镜焦距/探测器透镜焦距)

变倍比(变焦距倍率)

2.1.5.2.2系统性能指标

调制传递函数

MTF(光学传递函数(OTF)是其脉冲响应函数的傅里叶变换;MTF是(OTF)的模,描述光学系统或元件对一个正弦波输入的振幅响应,反映光学材料的散射、透镜的倾斜、不够精密的聚焦、扫描位置或速度测量测量误差及内部结构的振动)平方的

积分与实际像质测量量N e(等效线数N e同时也表示噪声等效带宽)有很好的相关性;等效分辨率r =(2N e)-1。

弥散斑直径:

畸变:

渐晕比:

照度均匀性:

热补偿:

冷反射(配制冷探测器特有):

冷屏效率(配制冷探测器特有):

杂散光反射和辐射影响:

光学系统透射比(镀膜后透射比):

光学系统热辐射:

衍射极限:

衍射的能量极限:2.44λF# (可汇聚84%光子);

衍射的分辨极限:1.22λF#。

其它性能要求:

公差(对加工和装调影响)

特殊设计要求(非球面及其它特殊面型、特殊镀膜要求)

.红外光学系统与可见光光学系统相比有以下三个特殊问题在设计中要重视:

热补偿、冷反射、冷屏效率

2.2 探测器组件

2.2.1 分类

热释电热测器:

目标辐射温度的增量变化产生极化率变化或表面电荷的改变引起的电学特性变化(电流)。输出响应平坦,到亚毫米波段。

测辐射热计探测器:

电阻随目标辐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敏电阻)。输出响应平坦,到亚毫米波段。

光导探测器(PC):

激发电子改变材料的电阻(目标光子激发半导体内的电子空穴对。产生非平衡载流子,调制半导体电导率。在偏置下,半导体两端输出信号电压。光导体是典型的低响应率<20kVW,低阻抗<100Ω与MOS电路的兼容性很差,几乎无法将前置放大器和其它处理电路放到焦面上)

光伏探测器(PV):

目标光子激发电子-空穴对,在两电极间形成电压差

3.2.2 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探测器

制冷探测器:

碲镉汞(2μm~12μm)、锑化铟(3μm~8μm)、锗掺掺金或汞(8μm~14μm) 硫化铅(2μm~3μm);

非制冷探测器:

热释电(胆酸锂、硫酸三酐酞),测辐射热计(掺杂硅、氧化钒) 2.2.2 主要性能指标

探测器噪声等效温差NETD (主要反映信噪比;目前NETD高性能典型值:非晶硅50mK氧化钒40mK); P/n

D*:(A d×ΔF)1/2/NEP(主要反映灵敏度,由于量子探测器响应于光子通量而不是功率,因此用传统的D*描述探测器性能不方便);

NEP:噪声等效功率,

ΔF:噪声带宽(1/2积分时间)

:光敏元面积。

A

d

响应率:

量子效率:

探测器调制传递函数:

探测器输出信号均匀性:

探测器输出信号瞎元率:

光敏元尺寸:

光敏元尺寸是焦平面探测器成本、可制造性及交货时间重要调节因素(光敏元和F#尺寸小系统性能高;当光敏元变小时,对分辨率、像质和散焦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光敏元占空比:

2.3 处理电路

红外成像系统信号处理的是大直流电平上的微小变化信号;类似于对比度很低,而亮度很高的可见光图像(8μm~14μm波段,300K背景的热辐射比背景1K温度变化的辐射差大65倍)。要求在显示之前的处理是交流耦合(用某种方法去掉直流量)。因此噪声基本上与信号幅度无关,可以认为红外成像系统的基本噪声是一个常数。

2.3.1焦平面读出电路

光子通过探测器光敏元经光电转换输入焦平面电路处理器主要完成信号延迟积分、多路传输功能,并输出单路或多路视频电信号。

2.3.2处理电路组件

处理电路组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对探测器焦平面电路(二代探测器)提供偏置和同步时钟及其它工作时序脉冲;为制冷机提供驱动控制。

提供与焦平面读出信号的匹配,将读出的模拟视频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进入信号处理器(一般采用FPGA处理器实时处理)进行视频转换为标准视频,同时进行均匀性处理、瞎元处理。

可进一步对视频信号进行图像处理(一般采用DSP处理器完成如帧积分、边缘增强,实时单点校正,实时控调探测器积分时间;完成信号取差和自动跟踪算法)。

2.3.3 电源组件

电源组件一般实现对处理电路组件和制冷机的供电,电源组件一般占热像仪电路体积和重量的2/3。电源组件对热像仪电路的高工作质量有特殊重要性(电路噪声和工作故障有70%是电源问题)。

第五章生产及价格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C.客户/服务器结构比文件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开销小 D.客户/服务器结构可以提供数据共享功能,而用文件服务器结构存储的数据不能共享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与发展

红外热成像摄象机在智能视频监控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1672年,牛顿使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证实了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 F. W. 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偶然发现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色光温度的指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μm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0.78 ~1.5μm 的部分称为近红外,波长为1.5 ~10μm的部分称为中红外,波长为10~1000μm的部分称为远红外线。而波长为2.0 ~1000μm的部分,也称为热红外线。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这种红外线辐射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地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图像。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而是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可进行智能分析判断。 众所周知,海湾战争已成为展示高科技武器使用先进技术的平台。在这些新科技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其中最为闪亮的高科技技术之一。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是利用各种探测器来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再进行光电信息处理,最后以数字、信号、图像等方式显示出来,并加以利用的探知、观察和研究各种物体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光学系统设计、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微机械加工、信号处理与显示、封装与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该技术除主要应用在黑夜或浓厚幕云雾中探测对方的目标,探测伪装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多媒体原理技术及应用》》试卷

<<多媒体原理技术及应用>>试卷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是指利用技术和技术来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系统. 2.汉字内码是 . 3.采样率决定了 . 4.音频卡采用的总线接口有:ISA, . 5.按照测试过程是否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来分,测试方法有: 和 . 6.多媒体系统按照功能来分可分为开发系统, ,培训系统,家庭系统四种. 7.用计算机实现的动画有两种: 和 8.音强的单位是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以下不是多媒体数据特点的是:( ) 数据量巨大. B.数据类型多. C.数据类型间区别小. D.多媒体数据的输入,输出复

杂. 2.关于压缩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损压缩法是一种常用的压缩编码,也就是熵压缩法. B.有损压缩法是一种常用的压缩编码,也就是熵编码. C. 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分为:冗余压缩法,无损压缩法,有损压缩法三种. D.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分为:无损压缩法,有损压缩法两种. 3.超文本一个( )结构. 顺序的树形. B.非线性的网状. C.线性的层次. D.随机的链式. 4.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有详细设计提供的文档,从软件的具体的逻辑结构和执行路径出发,设计测试用例,完成测试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 ). A.黑盒法. B.白盒法. C.动态测试法. D.静态分析法. 5.适合制作三维动画的工具软件是( ). A. Authorware B. PhotoShop C. AUtoCAD D. 3DSMAX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是数字音乐的国际标准( ). 2.在音频数字处理技术中,要考虑采样,量化的编码问题.( ) 3.windows中最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是:DIB,BMP,JPG,;AVI,FLC.( ) 4.软件性能评价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软件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 ) 5.CDROM的存储容量大,一张8cm的盘片容量可达600MB,一张12cm的盘片可达650MB.( ) 四,简答叙述题(每小题3分,共46分) 1.怎样实现数据压缩数据压缩技术的三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12分) 2.解释多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概念.(12分) 3.局域网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局域网有哪些功能 (10分)

BFD技术白皮书(迈普)

BFD技术白皮书 本文档介绍了双向转发检测(BF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BFD是一套用来快速检测的国际标准协议,提供了一种轻负荷,短周期的故障检测。迈普公司已在高端网络产品上实现了BFD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

目录 1概述 (3) 2 技术简介 (3) 2.1BFD技术原理 (3) 2.2 术语 (4) 3 关键技术 (4) 3.1 报文格式 (4) 3.2 协议状态机 (6) 3.3工作模式 (7) 3.4会话的建立 (8) 4 典型应用 (11) 4.1 BFD加快路由协议收敛 (11) 4.2 BFD加快VRRP协议收敛 (12)

1概述 众所周知,IP网络并不具备秒级以下的间歇性故障修复功能,而传统路由架构在对实时应用(如语音)进行准确故障检测方面能力有限。随着VoIP应用的激增,实现快速网络故障检测和修复越发显得必要。网络设备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迅速的检测到临近系统之间的通信故障,以便更快的建立或切换到备用路径。在某些环境中由于数据链路硬件的作用可以使故障检测相当的迅速(例如SDH)。但是很多媒介并没有提供这种能力(例如以太),还有一些无法实现端到端的路径检测。 如果硬件不能够对故障检测提供帮助时,网络中将使用缓慢的Hello机制来进行故障检测,这一般是由路由协议来提供。而目前存在的路由协议所能够提供的可以检测到网络故障的最快时间基本都是秒级的,这对于某些应用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并且当网络业务达到吉比特时,秒级的故障检测速度将会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此外,路由协议所提供的Hello机制只有当该路由协议被使用时才有效,并且路由协议所提供的检测含义略有不同——它们检测的是两个路由协议引擎之间路径上的故障。 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BFD)能大大提高网络的故障检测速度。IETF草案标准BFD提供了一种简单、轻量和抽象的方法,对网络链接能力和系统通信转发功能进行检测。BFD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临近的转发引擎之间的路径上提供低耗费、短周期的故障检测。而另一个目标则是提供一种专门的机制用于存活检测,适用于任何媒介、任何协议,并为检测周期和耗费提供较宽的选择范围,以避免不同检测方式的重叠。BFD协议的出现,为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BFD能够在系统之间的任何类型通道上进行故障检测,这些通道包括直连的物理链路,虚电路,隧道,MPLS LSP,多跳路由通道,以及非直连的通道。同时正是由于BFD实现故障检测的简单、单一性,致使BFD能够专注于转发故障的快速检测,使故障检测时间提高到毫秒级。BFD功能实现简单,是针对通信转发故障检测的最好方案。 2 技术简介 2.1BFD技术原理 BFD是一种高速的独立Hello协议,可以用于检测一对邻近系统之间任何类型的路径故障。BFD在一对邻近系统间进行对等会话,一对邻近系统在它们之间建立会话的通道上周期性或间歇性的发送检测报文,如果某个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没有收到对端的检测报文,则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参考) 第一章导言 1 热成像系统技术基础 热成像系统能把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红外光)转变成可见光,从而将人类的视觉由可见光扩大到不可见红外光。人的眼睛不能响应0.4~0.7μm以外的光,要使人眼在夜间看东西象白天一样,使红外转换为可见景物的视觉判读成为可能,需目标相对背景有显著的发射率、温差和与大气窗口相一致的红外辐射传输通道;还需要一种光电器件能响应物体发射出的红外光子。 人眼是接受可见光辐射的最好敏感元件:眼睛的光谱响应范围0.4~0.7μm,正好符合太阳光源的输出峰值,这个波段集中了38%的太阳辐射能量,且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良好的反射度;眼睛是一种理想的可见光波段量子噪声限探测器(量子能级的低噪声);人眼对非可见红外光有很好的滤波功能。 自然可见图像主要是由反射和反射度差产生。相反热像仪对红外光响应所形成的热图像主要是由发射率差产生。 目前热像仪工作的三个红外辐射传输的窗口是1μm~3μm,3μm~5μm,8μm~14μm。 2 热成像系统技术发展简述 最初的热成像系统是circa温度记录仪(1930);

1952年美国陆军制成第一台自动温度记录仪(采用双轴扫描和测辐射热探测器,照相胶卷记录图像),以后10年主要是民用; 1956年美国空军研制了第一台实时FLIR航扫仪(AN/A-AS-3),后发展改进研制了第一台二维图像的热像仪XA-1(单元扫描); 1960年Perkin-Elmer公司为陆军研制了地面FLIR(锑化铟、双折射棱镜扫描,5°视场、瞬时视场1mrad、帧频0.2); 1960~1974由空军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及海军和休斯飞机公司分别制定扫描FLIR研制计划,研制完成60多种FLIR,产品几百件(试用于对北越轰炸); 到90年代初扫描型热像仪发展至顶盛,美国发展了采用64元、120元、180元制冷MTC探测器的热成像通用组件(以色列120元,英国32元和8条SPRITE探测器)同期世界上生产了约10万台热像仪(1代);80-90年代美国的标准组件计划是第一代红外热像仪(扫描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九十年代末美国、法国(SOFRADIR)、英国、以色列相继研制并批量生产了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制冷焦平面探测器,至此引发了一场热成像技术的革命,进入了2代热成像技术发展阶段。2000年,美国和法国的焦平面红外探测器产业化,这是第二代红外热像仪(凝视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15年,低成本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产业化。 3 热成像系统工作原理 基本内容 辐射理论和目标识别 目标辐射的大气传输 热像仪指标体系 高效的红外光学系统 探测器及其工作条件(制冷、真空)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简介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四个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S) 一、数据 数据(Data)的定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各类数据必须数字化后才能加工处理。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如:93是一个数据 语义1:学生某门课的成绩 语义2:某人的体重 语义3: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人数 例如:学生档案中的一条记录:(李明男1982 江苏计算机系2000)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组织和存储好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方便、高效地检索数据和维护数据的手段。 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组织 存储和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其它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 应用需求科学计算 硬件水平纸带、卡片、磁带 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不保存、数据由程序各自管理(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后(物理或逻辑上),应用程序必须做相应的修改。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阶段) .. 二、文件系统 时期

《多媒体技术》复习总结完整版10.doc

《多媒休技术原理及应用》学科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木章主要讲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简述其主要特点。 所谓多媒休技术(Multimedia Computing)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技术的三个特点: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集成性:媒体信息集成,表现媒体设备的集成。实时性: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是强实吋的;提供时基媒体实吋处理的能力。交互性:与家用声像电器区别的关键特征,用户不能通过介入媒体内容。 2、如何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 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关键在于它的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木特性,它可以通过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规定相关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这样使它的应用和发展更加标准化和全球化,更有利它的发展进程。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典型应用领域:教冇和培训、咨询和演示、娱乐和游戏、管理信息系统(MIS)、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视频服务系统 4、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D) (1)高分辨率,提高显示质量;(2)高速度化,缩短处理时间; (3)简单化,便于操作;(4)智能化,捉高信息识别能力。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全部 ★第二章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重点) ?本章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数字音频编码、数字图像编码、数字视频编码、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转换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数字音频存储量、电视信号的数据量、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 1、声音是由振动的声波所组成,在任一时刻t,声波可分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线性叠加:f(t)= 27血血曲”+ 如,其中,3称为基频或基音,它决定声音的高低;n 3称为3的n次谐波分量或称为泛音,与声音的音色冇关;如是振幅,表示声音的强弱;久是n次谐波的初相位。 ★2、量化后数字音频存储量计算公式: 数字音频存储量(字节)二釆样率(H刁)X量化位数(位)X声道数X音频长度(秒)/8 ?例:激光数字唱盘CD-DA的标准采样频率为44.1Hz,量化位数为16位,立体声,这即CD 音质。考虑一下CD-DA播放一分钟音乐所需要的存储量是多少? 解:存储量=44.1xl6xlx60/8B = 5292B = 5.17KB ★3、量化后电视信号的数据量计算公式: 电视信号的数据量(位)二电视信号带宽(HQX2倍采样频率X数字化深度X时间 ?例:在彩色电视信号表示吋,设代表光强、色彩和色饱和度的YIQ彩色空间中各分量的带宽分别为 4.2MHZ、1.5MHZ、0.5MHZ。再设各分量均被数字化为8b。则一秒钟电视信号的数据量是多少?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1:ER图是表示概念模型的有效工具之一,在ER图中的菱形框表示 1.联系 2.实体 3.实体的属性 4.联系的属性 2:()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与更新 1.DCL 2.DDL 3.DML 4.DQL 3: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也不传递依赖于键,则称这个关系模式属于 1.第一范式 2.第二范式 3.第三范式 4.BC范式 4:SQL语言中,删除记录的命令是 1.DELETE 2.DROP

4.REMORE 5: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1.结构规范化 2.数据安全性 3.数据独立性 4.操作可行性 6: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文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2.批处理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3.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 4.数据库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7:下列哪一个不是数据库开发的可选数据库。 1.mysql 2. DB2 3.Oracle 4.Excel 8: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都具有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结构。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1.模式和内模式

3.模式 4.外模式 9:如果在关系的分片过程中使用了选择操作,则不可能是 1.水平分片 2.垂直分片 3.导出分片 4.混合分片 10:以下关于E-R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1. E-R图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假设上 2. E-R图使用过程和数据的关系清晰,实体间的关系可导出应用过程的表示。 3. E-R图可将现实世界(应用)中的信息抽象地表示为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4. E-R图能表示数据生命周期。 11:SQL语言中,创建一个表的命令是 1.View 2.DROP 3.CLEAR 4.Create 12: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 1.DBS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热成像仪是从对红外线敏感的光敏元件上发展而来,但是光敏元件只能判断有没有红外线,无法呈现出图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对热成像仪的军事用途表现出了兴趣,对其进行了零星的研究和小规模应用,1943年美国就与RNO合作生产了一款代号M12的机型,其功能和外观已经能看出热成像仪的雏形,这应该算是最找的一款热成像仪,算是热成像仪的鼻祖。 1952年,一款非常重要的材料研-锑化铟被开发出来,这种新的半导体材料促进了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进一步发展。不久之后,德州仪器和RNO公司联合开发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前视红外线(Forward looking infrared)热成像仪。这一系统采用的是单原件感光,利用机械装置控制镜片转动,将光线反射到感光元件上。 随着碲镉汞材料制造工艺的成熟,在军事领域大规模采用热成像仪成为了可能。60年代之后出现了由60或更多的感光元件组成的线性整列,美国的RNO公司将热成像仪的应用拓展至民用领域发展。然而由于最初采用的是非制冷感光元件,制冷部件加上机械扫描机构使得整个系统非常庞大。 等到CCD技术成熟之后,焦平面阵列式热成像仪取代了机械扫描式热成像仪。至80年代半导体制冷技术取代了液氮、压缩机制冷之后开始出现了便携、手持的热成像仪。90年代之后,RNO公司又开发

出了基于非晶硅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进一步降低了热成像仪的生产成本。 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2~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 目标的热图像和目标的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表面温度分布图像。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表面温度分布,变成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发出热红外线。红外线(或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它还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热辐射的这个特点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无需接触的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从而为工业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诊断工具。(2)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热红外线却是透明的。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热红外线的“大气窗口”。利用这两个窗口,使人们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战场,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由于这个特点,热红外成像技术在军事上提供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并为飞机、舰艇和坦克装上了全天候前视系统。这些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红外热像仪市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红外热像仪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习题

窗体顶端 四、分析与设计题(4) 1.请依据下表内容完成题目要求。(40分) 1.建立数据库student。(2分) 2.按照图表中给出的表定义,请在student数据库中创建学生表。(4分) 3.查询学生表中女同学的基本信息。(2分) 4.查询成绩表中选修了课程号为'002'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及成绩,并按成绩降序排列。(3分) 5.查询成绩表中课程号为'003'课程的成绩最高分。(2分) 6.查询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所选课程的课程名称及相应成绩(4分) 7.查询学生表中各系的的学生人数,结果显示系别和人数两列。(3分) 8.向成绩表成绩中插入一行数据,列值分别为:('','003',89 )(2分) 9.修改课程表中 '数据结构'课程的学分,将其学分改为6 。(2分) 10.删除学生表中姓张的学生记录(2分) 11.根据学生表创建视图View1,视图包含计算机系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12.查询视图View1所包含的数据。(2分) 13.创建存储过程Proc1,使其完成如下功能:根据任意输入的学生学号,查询成绩表中该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及成绩。(使用输入参数)(5分) 14.执行第13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roc1,执行时输入的学生学号为''(2分) 15、删除成绩表。(2分) 答案: 完成如下所要求所用的操作命令:(共40分) 1、创建一个存放在D:\SQL路径下Test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数据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data,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4MB,最大尺寸为10MB,增长速度为10%;数据库的日志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log,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1MB,最大尺寸为5MB,增长速度为1MB。(4分) 2、依据表结构创建score表。(3分) 3、查看表中所的的数据行。(2分) 4、查看表中姓名、SQL 两列数据,并按成绩降序排列。。(2分) 5、查看表中姓王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6、查看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及总分(三门课相加)。(2分) 7、向score表中插入一行数据,值分别为:(2分) (1005 , '赵强', 64, 82 , 69) 8、修改表中姓名为王英的数据,使VB的值改为:85 (2分) 9、创建视图xs1,使其包含学号、姓名、SQL三列。(3分) 10、创建存储过程pjf,用它来按姓名查询score表中任一学生的平均成绩。(4分) 11、执行第10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jf。 (2分) 12、建立触发器tr1p,防止用户对score表有删除、修改及插入操作。(4分) 13、显示score中各门课的平均值。(3分) 14、删除score表中姓王的所有数据行。(2分) 15、删除test数据库。(2分)

策略路由配置与BFD讲课讲稿

策略路由配置与BFD 38.1 理解策略路由 38.1.1 策略路由概述 策略路由 ( PBR :Policy-Based Routing )提供了一种比基于目的地址进行路由转发更加灵活的数据包路由转发机制。策略路由可以根据IP/IPv6 报文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报文长度等内容灵活地进行路由选择。 现有用户网络,常常会出现使用到多个ISP ( Internet Server Provider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资源的情形,不同ISP 申请到的带宽不一;同时,同一用户环境中需要对重点用户资源保证等目的,对这部分用户不能够再依据普通路由表进行转发,需要有选择的进行数据报文的转发控制,因此,策略路由技术即能够保证ISP 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够很好的满足这种灵活、多样的应用。 IP/IPv6 策略路由只会对接口接收的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而对于从该接口转发出去的报文不受策略路由的控制;一个接口应用策略路由后,将对该接口接收到的所有包进行检查,不符合路由图任何策略的数据包将按照普通的路由转发 进行处理,符合路由图中某个策略的数据包就按照该策略中定义的操作进行转发。 一般情况下,策略路由的优先级高于普通路由,能够对IP/IPv6 报文依据定义的策略转发;即数据报文先按照IP/IPv6 策略路由进行转发,如果没有匹配任意一个的策略路由条件,那么再按照普通路由进行转发。用户也可以配置策略 路由的优先级比普通路由低,接口上收到的IP/IPv6 报文则先进行普通路由的转发,如果无法匹配普通路由,再进 行策略路由转发。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设备转发模式,如选择负载均衡或者冗余备份模式,前者设置的多个下一跳会进行负载均衡,还可以设定负载分担的比重;后者是应用多个下一跳处于冗余模式,即前面优先生效,只有前面的下一跳无效 时,后面次优的下一跳才会生效。用户可以同时配置多个下一跳信息。 策略路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对接口收到的IP 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该类型的策略路由只会对从接口接收的报 文进行策略路由,而对于从该接口转发出去的报文不受策略路由的控制; 二、对本设备发出的IP 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该类型策略路由用于控制本机发往其它设备的IP 报文,对于外部设备 发送给本机的IP 报文则不受该策略路由控制。 38.1.2 策略路由基本概念/特性 38.1.2.1 策略路由应用过程 应用策略路由,必须先创建路由图,然后在接口上应用该路由图。一个路由图由很多条策略组成,每条策略都有对应的序号( Sequence ),序号越小,该条策略的优先级越高。 每条策略又由一条或者多条match 语句以及对应的一条或者多条set 语句组成。match 语句定义了IP/IPv6 报文的匹配规则,set 语句定义了对符合匹配规则的IP/IPv6 报文处理动作。在策略路由转发过程,报文依优先级从高到底依次匹配,只要匹配前面的策略,就执行该策略对应的动作,然后退出策略路由的执行。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章数据库概述 1.试说明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组成。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3.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有哪些优点? 答:与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相比,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带来了如下好处: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在数据库管理方式中,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和存储结构?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 6.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可以不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访问数据文件吗? 答:不能 7.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不会因数据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即应用程序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它包含两个方面: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位置或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逻辑独立性是指当表达现实世界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8.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应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专指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程序,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2章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结构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为什么要将数据模型分成两个层次? 答: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展望 摘要:无损检测,是指在不会对材料或元件的有效性或可靠性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的异性结构(缺陷或损伤)进行探测、定位、识别及测量的一种实用性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在红外探测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综合性高新技术,该技术正朝着快速扫描、非致冷、焦平面阵列式接收、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控制的系统正日趋完善。 关键词:无损检测;热成像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又称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航空航天器,多种军、民用工业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1.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原理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检物的不连续性缺陷对热传导性能的影响,使得物体表面温度不一致,即物体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温度梯度,导致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力发生差异。借助红外热像仪探测被检物的辐射分布,通过形成的热像图序列就可推断出内部缺陷情况。 从理论上分析可知,材料或构件因内部缺陷将导致局部力学性能的强度改变,由于材料内部结构的不连续性,这种缺陷将引起材料或构件的热传导不连续,致使材料或构件的温度梯度不同,因而显现出的红外热图像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被检测材料的内部缺陷及结构力学性能,找出其热传导特性与红外热图像之间的关系和机理,根据显示图像的温度梯度就可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由温度梯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可以确定缺陷的深度。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的特点是不受材料的几何结构及材质的限制,可以实现非接触、大面积的检测。 2.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分类 根据探测方式不同,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划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其中反射式更便于使用;根据引起温差的方式不同,可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并具有直观、非接触、单次检测面积大等特点。根据主动式激励源不同,主要划分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等。 2.1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脉冲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多和最成熟的方法之一。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以高能脉冲闪光灯作为激励热源,热流在被测构件内部传导过程中,若构件内部存在缺陷或损伤,则使得物体内部热分布将存在不连续性结构,从而导致其缺陷或损伤处的表面温度与无缺陷或损伤处有明显不同。 图1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方式虽然简单实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适于检测平板类构件,对于复杂结构构件检测存在困难;对热源的均匀性要求非常高;检测构件厚度有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