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林地→耕作投入增大,生物蓄积量减少→耕地→固定资产投入,生态损失巨大→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损失哒→耕地→生长周期更长→林地

3.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

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

4.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土地主要作为地基、操作场所与空间——土地的数量、质量,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

5.采矿业、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业:土地主要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

旅游业:特殊的土地资源——优美、奇特、险峻,便利的交通——对利用的效果有绝对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7.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8.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的内涵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指标: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

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

(三)土地利用规划(四)土地开发(五)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一)静态分析法:指标:(1)投资产品增长率(2)投资收入增长率(3)投资收益增长率(4)投资回收期

(二)动态分析法:指标: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有可比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和计算

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不可逆转的投入。所谓不可逆转的投入是指生产要素一经投入就无法收回,否则会造成财产价值的损失和破坏。

3.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5.十七世纪中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6.18世纪70年代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7.1777年英国农场主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8.1815年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9.几点启示:(1)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10.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11.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城市规模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技术变迁、交通运输、制度与政策、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农业比较利益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1.区位理论:1.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4.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2.杜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

3.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4.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域土地的自然特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首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保护耕地,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而要求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还从研究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综合原理,不仅要注意农用地和非农用部门内部的用地配置问题,更要注意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

(四)系统综合原则: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还需要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平衡问题,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的经济用途,以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

5.农业区位地租:L=Y(m-c)-Ytd L—区位地租;Y—单位面积产量;M—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

6.主导农作物区位地租代表整个农作物组合区位地租线。

7.组合区位地租:L=1/3(L1+L2+L3)

8.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

R=Y (P-C )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Y—单位面积产量;P—单位农产品

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

9.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10.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一)在农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二)在工商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1)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产生是因生产要素不可分行性(2)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3.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意义)

(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产品的存在

4.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土地利用上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 不断提高的结果;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

6.合理用地规模的制约因素1)所设置的居住区级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公共设施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条件3)居民社区活动和管理方面的影响。

7.房地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建筑结构的状况,也取决于临近房地产的状况。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市(区)级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子(分)目标,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内容:中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检查等:决策——编制程序——执行—

—监督检查

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经济手段:地租地价、财政、税收等、行政手段: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等、

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信息手段:GIS、GPS、RS等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极限增长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

3.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4.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两大部分

5.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6.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

(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3)要有长远性。4)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7.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其作用是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理论

1.狭义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2.土地制度的构成(1)土地的经济制度(2)土地法权制度

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又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4.土地所有权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5.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6.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1)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2)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3)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

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4)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也要求建立并实现与土地公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比如,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使用制度,以使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得以实现和巩固。

8.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就土地关系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在中国城市土地国有制下,把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出让给企业单位或个人有偿使用,同样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9.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

(1)土地权属管理(2)土地利用管理

10.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土地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

12.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11. 土地产权的构成

土地所有权———————————自物权

地上权——————

永佃权物权地役权用益物权

土地产权土地发展权他物权

土地使用权(广义)

土地抵押权—————担保物权

土地使用权(狭义)

土地租赁权债权

台所有权————————————

湾地上权

土—地役权

地永佃权——使用权(用益物权)——物权

权耕作权

利典权

抵押权————担保物权————

租赁权————————债权

13.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PPT: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权——书

14.土地抵押权具有的性质(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

(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区别征收与征用(1)征收和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制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一种例外规则。(2)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制性。(3)依法实施的征收和征用,均仅依政府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的同意,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4)土地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2.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费用及标准如下: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明确承包经营权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1)城市土地存在过度供应现象2)城市土地供应存在隐性市场

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

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终止

4.

5.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1)出让2)租赁3)作价入股4)授权经营5)保留行政划拨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产权交易领域。

2.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

3.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

性6)政府管制较严

4.土地市场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

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5.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1)市场经济环境2)土地产权明晰

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

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6.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7.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正向、反向变动)

8.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正向、反向

9.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10.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11.中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通过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

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和拍卖。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形式。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

(三)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承租人获得的是债权,而非物权。

(四)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土地抵押是土地开发商取得资金的主要融资途径。

6.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2)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完善中介机制

7.中国市场管理法律手段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土地管理法》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

运行的基本的手段。

第十五章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5.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6.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7.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的需求是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引申出的对土地的需求。

8.研究耕地供求关系的基点在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及满足程度。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9.耕地供求平衡对策1)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有计划的开发复垦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6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10.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的对策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盘活城市存量土地(4)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11.土地价格的决定

土地需求增加时土地价格的变动

土地需求减少时土地价格的变动

(2)具体用途的土地价格决定(长期土地价格决定)

(3)某种用途土地供给与需求都增加的情形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1.地租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社会形式下的不同地租(地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奴隶制地租前资本主义地租—劳役地租

封建社会—封建制地租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货币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地租货币地租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地租均为货币形式,少有实物形式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条件:自然力或者优越的自然条件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级差地租ⅠⅡ关系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2.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1)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2)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来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而产生的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因素

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程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农业投资的总量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客观物质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社会经济原因:土地的垄断经营

8.级差地租的归属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级差地租Ⅱ主要应有土地经营者所有,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

2在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使用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9.级差地租的分配形式:价格、税收、收费、财政与信贷

10.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来源农业资金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差额原因土地所有权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

11.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具体形式:社会出让金、租金、土地转让费、土地承包费、土地转包费、土地使用费

12.城市地租的特点1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

2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量的变化具有完全的被动性

3垄断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占有优势

第十八章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的基本任务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及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和配合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经营方面的资金融通,促进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2.土地金融的特性1自偿性2较大的灵活性3较强的政策性4一定的脆弱性

3.土地金融的分类农地金融1)农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农地的购买与租赁2)农地改良资金融通:用于土地开垦、灌溉、排水或土壤改良3农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购买牲畜、农具、肥料等4凭借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从事其他事业所需的资金

市地金融1)市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购买与租赁

2)市地开发资金融通:用于对市地的开发、整理和改造等3)市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商品房建设、项目建造、工厂建设等4)市地的企业或消费资金融通:以市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企业经营或个人消费所需的资金

4.农地金融的主要特点在契约到期之前,债权人不得任意要求债务偿还;而债务人可在契约到期前随时偿还;债务占抵押物价值不能过大,应以土地收益剩余能够偿还为限,且偿还期限越长越好;利率低而不变。

5.土地金融主要业务内容一)融通资金业务

(二)债券业务:1.土地所有权证券。2.土地抵押证券。

3.土地抵押债券。(三)土地投资业务

6.我国土地金融的完善思路与发展模式1完善土地抵押贷款2设立土地银行3发展土地基金4实施土地资产证券化完善传统业务:抵押贷款1)拓展贷款业务种类2)强化贷款审核管理3)完善贷款中介服务4)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第十九章土地税收

1.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完全不同的三种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不排他性。3)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2.税收基本特征1缴纳强制性2征收无偿性3数额固定性

3.税收制度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减免税、征收期限、征收方式和违章处理等。

4.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5.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前提不同。

2)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3)分配层次不同。

地租和地税分离的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7.在现代税收中,土地财产税分为以下三类1)土地取得税,包括土地遗产税、土地赠与税、土地登记税(契税)等;2)土地保有税,包括地价税、房产税、房地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等;3)土地流转税,针对土地流转的所得而课税,其实质是对土地财产价值的实现而课税。

8.现行土地税制:1.所得税类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企业所得税中的土地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土地税

财产税类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行为税类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流转税类营业税纳税人: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税率:5%

9.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其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按照规定的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按城市大小分四档次,每平方米的年幅度税额分别为:大城市0.5元~10元;中等城市0.4元~8元;小城市0.3元~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元~4 元。国家规定同类地区幅度税额的差距规定为20倍,降低额不得超过最低税额的30%

10.现行土地税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根本目标:“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明租、正税、清费”是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y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 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 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 三、多选题(5个,共10分) 四、简答题(5个,共30分) 五、论述题(3个,共30分)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 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 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 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 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 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 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三部分?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概念及其基本权能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手段 什么是土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是什么?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 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 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 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 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 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 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 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 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 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 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13.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 性。 14. 土地报酬(land return):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数量的 劳动和资本所取得的报酬。 15. 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 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4.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6.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0.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土地所有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度的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市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11.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4.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5.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这是由房地不分原则决定的。 16.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8.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19.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0.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作用所形成的地租,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应缴纳地租,它具有广泛存在性。 21.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22.垄断地租:指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从而形成的地租。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