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一章教案

毛概第一章教案

毛概第一章教案
毛概第一章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适用全院所有专业

院系(部)经管艺术系

班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

2、3、4、5;17 级金融1、2、

3班;物流1、2、3班;

酒管1、2班

教师_______________ 张苗苗 ___________

教案首页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概》精品课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熟悉和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知识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与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涵。 教学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难点:而是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坚持了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条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述和概括。 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确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我们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和过渡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新中国的成长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然而,1958年以后,由于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坎坷,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招致失败,陷入艰难曲折的局面。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重新确立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然而,党内少数同志提出的"两个凡是"的 错误方针给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造成了很大阻力。"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坚持"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按照"两个凡是"去做,中国就将继续陷于动乱之中,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科学精神,极力倡导人们解放思想,冲破禁锢。他在党内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断言:"'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他指出,对领袖人物的话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采取"两个凡是"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了全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 ___ 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 ___ 授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 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

第4次课授课概况 授课章节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教训。 难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得理论成果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企业 ○机房○实训室○现场 课型 ●讲授课 ○实训课 ○习题课 学时 2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 启发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 课件视频内 容 使学生了解 我国的社会 主义道路探 索。 第三步:讲授理论内容 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总结。65min 讲授、讨论 掌握社会主 义道路探索 的理论成果 第四步:小结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10min 讨论、分析归 纳 培养学生总 结概括的能 力 作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内容)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2015年版毛概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教材内容解读 ●第二章的历史地位: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的“魂”) 本章从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凸现本课程主题、主线所强调的哲学基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本章是对第一章的继续讨论,归结到精髓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所以,本章的历史地位,可称为全书的思想方法论的“价值魂”。 ●本章的逻辑结构: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本章以三节七个一级目的内容阐述,凸现的内容结构是:形成和发展——内容和意义——精髓和经验。这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阐发的,目的是为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第一节形成和发展 本节从历史的角度,通过两个问题的阐述,勾勒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定,重新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根本目的在于:奠定了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明确确立与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一、形成和确立(P28-29),包含四层意思: (一)科学含义及价值意义(第1段)

1、科学含义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说明: ①对科学含义的界定,是递进的界定,即由词的本意到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词意是泛指,而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则是特指。 ②思想路线的底蕴: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③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底蕴:则是依据认识方法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并支配政党的正确行为。 2、价值意义 ①思想价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进一步从思想立场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厚重蕴意。 ②实践价值: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从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凸现了其科学含义的实践功能。 (二)党的思想路线确立的过程(第2-5段) 1、初步界定的过程(第3段) ①第一次提出与使用的标志 毛泽东在1929年6月给红四军写的一封信(即6月14日“给林彪的信”,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导刊P38)。

毛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电气工程系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技术电信S2009-4班 姓名:号 授课老师: 2011年4月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针。 [学习重点] 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点) 4、理解中国先进文化。(难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科学涵义: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 (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2020年新编《毛概》精品课教案-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名师精品资料.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胡锦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内容通过一定的体系体现出来,可以认为,体系与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三大法宝”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等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过渡、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化等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分化瓦解敌人、合法斗争与地下斗争相结合、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双百方针”、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包括思想上建设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反映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放到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之上。这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概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在军 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也要如此。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 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 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 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而毛泽东也最喜欢阅读《资治通鉴》,他从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成败种 汲取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1840年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虽然比较落后但是领土完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2)1840年之后,爆发了鸦片战争。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 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3)近代中国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原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观点: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形式上 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 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④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 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⑤封建主义统治者顽固地推行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则宣扬与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⑥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 是最主要的矛盾。

毛概第十章第一节教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名称:第十章第一节教学提纲 所属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系别电气工程 专业班级电信S2009-2-16 学生姓名易延烽 学号16 2011-4-14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建设的基本方针;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根本任务. [学习重点] 1丶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丶了解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3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点) 4丶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难点) 一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丶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狭义的 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有关人类 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丶道德风尚丶文学艺术丶教育和 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丶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丶体现先进生产 力发展要求丶代表做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丶反应时代进步 潮流的文化,它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 求先进性。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 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 创造精神的额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丶一个民族不可能立 于先进民族之林。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里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 支持丶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丶我国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丶建设和改个的奋斗历程中,重视文化建设,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 建设和弘扬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党不仅 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 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 论。

毛概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明白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导入新课: 1917年11月,俄共(布)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在实践上成功地开创了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革命是不是也能走这条道路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 (2)1928年底,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1930年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4)长征到陕北后,论述了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最终确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视频: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 视频: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的独特贡献: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回答了建立长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 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军阀混战] 群众条件: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 关键条件:党的正确领导 力量条件:有相当力量红军队伍的存在 形势条件: 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在不断发展,革命有潜在条件 内容: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思考】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那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还强调:“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第二,敌人势力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第二,各帝国主义之间利益不统一导致了依附于它们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营垒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矛盾打开缺口,争取暂时的同盟军结成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相互关系 第一,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第二,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第二个联盟是必要的,第二位的。 (4)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虽然李大钊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所倡导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的端倪。 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时数 授课形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方法及手段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问题导入】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灿烂光明的新中国呢?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顾名思义,即把中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因此走向繁荣富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古老的中国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的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全部教学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经验有哪些?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第二章我们讲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衔接的。毛泽东将其比喻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上篇”圆满完成,进入“下篇”的写作时期。所以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

最新说课-毛概第十章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案)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立人”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本章应遵循的教学理念。结合本章教材内容特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素质特点,这一理念可分解为以下四个“相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 (1)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真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真情(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中的激情和真情打动学生)、真见(对学生关注的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真研究真见解)的主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教学中要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判断,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2)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凸显时代性、现实性,要贯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为此,在本章教学中,理论要联系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现状,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讲清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尤其要结合深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素质现况,从典型事例入手,正确运用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澄清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 (3)传统和现代相统一。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现代内容。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过程着手,通过分析、比较,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基本理论,通过史论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让历史鲜活,让理论丰满。 (4)“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共性的知识、共性的资料、共性的目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均有其个性,本章教学注重将“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为统编教材注入个性活力。即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出发,教学方法努力贴近高职学生实际,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课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探究性学习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内涵的正确理解及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的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生物多样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也为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敢于质疑和讨论,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引导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知识专业性很强,尤其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优势,让学生带着展示的自豪感和讨论的收获感,加深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了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使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及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 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具体过程 导入环节 课件展示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笨拙的企鹅、颜色艳丽的蘑菇、飞奔的斑马、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种类多样性。 师:上课之前和同学们欣赏几张生物的图片,看过照片之后我们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孕育了如此形式多样的生命,其实我们观看的只是算是生物圈众多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选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那一定是“多”!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物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漂亮的生物图片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体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思考,同时在教师导言的引导下认识本节的学习内容,认识生物多样性。 新知讲授 阅读教材,明确生物多样性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本节课就是要认识生物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请同学们阅读107页教材,寻找并归纳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什么? 生: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点拨: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仅仅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随着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

2018毛概教学大纲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容简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高等学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考试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的基本容分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适用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部统编。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容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全面概述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

事、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着重弄懂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科学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主线,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总结我们在以往的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大学生培养运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