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历史专业 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历史专业 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历史专业 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历史专业 世界史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二章上古埃及

*本章注意点:

1、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

2、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3、各历史时期阶级关系及矛盾的发展、变化

4、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

5、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变化

6、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罗塞塔石碑被发现。

◎1822年,商伯良成功释读象形文字,埃及学诞生。

◎西方掀起埃及学热,如马斯伯乐之考古发掘。

*古代埃及史的分期问题

(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

(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

(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

(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

(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

(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

(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

(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

(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此后的古埃及史分别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的范畴。第一节初始文明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1、自然环境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

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

拉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

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

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地理位置

的相对闭塞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

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部

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

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

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为

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

带较为平坦。

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月),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月),3-6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

2、居民

?讲哈姆语的东北非土著居民

?来自西亚的塞姆语人

?融合形成哈姆塞姆语系的古埃及人。

外貌特征:高个头、肩宽而直、黑皮肤、体魄健壮

二、前王朝时期

1、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

埃及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约在公元前6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

2、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有学者主张是铜石并用

文化)有埃及中部的巴达里文化、法雍文化,

下埃及的梅里姆达文化。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农牧业混合文化。

母系氏族

社会。女性雕像和墓葬规模。

3、涅伽达I文化(即阿姆拉文化)

前4000-3500年。农业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墓葬的变化。城市出现。王权萌芽。

4、埃及文明的出现

——涅伽达文化Ⅱ(即格尔塞文化)

◎前3500-3100年。

◎私有制确立,阶级差别明显

墓葬的差异:画墓;蝎王权标头。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明。

◎国家出现:

上埃及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小国寡民。

古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

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

法老时代地方行政区-州的原型。

三、早王朝时期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第一王朝的美尼斯或纳尔迈。

兼并战争,走向统一:下埃及

和利比亚。统治上下埃及的王

冠。

◎第二王朝的哈谢海姆,完成

统一。君主专制逐渐形成:

国家机关的设置

王位世袭制的采用

王室经济逐渐形成

王墓(马斯塔巴)的变化:

规模的扩大、

陪葬品的丰富,

第二节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一、古王国时期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1、社会经济

(1)这个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农业

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国家还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视农业。已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萝卜等作物。

◎手工业

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

◎商业

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2)土地占有情况:

①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

②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

③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的。

C、继承来的。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④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了。

(3)阶级关系

◎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神庙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其土地往往豁免赋税等义务。

◎其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这个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

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至于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他们同牲口一样计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

2、政治状况

A法老的专制统治开始确立。

此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拥有无限权威。

B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国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维西尔),主管行政、司法和经济,但不管军事。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全听命于国王。许多高级官吏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有时由王子担任,以便将政权集中于国王手中。

C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他视全国的土地为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重要措施。

D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由国王亲自率领或任命其他人率领。

E神化王权:国王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

F对司法权力的控制:国王拥有最高审判权,他或者亲自、或派亲信参加审判。世俗法庭与神庙法庭。

3、金字塔的修建

A,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字的“金”字,故名。

B.从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第三王朝时,国王乔赛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其子胡夫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边长230米,塔基面积5.29万平方米,用了230万块2.5吨重的石头。其子哈夫拉所建金字塔豪华精致,附近建有狮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

C.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

4、古王国的衰落

?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诺马尔赫

?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

?专制王权渐渐瓦解。

二、第一中间期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

?特征是王权衰落,战乱频仍,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

林立的局面,经济凋敝。

?人民起义?目前详情知之甚少。《聂菲尔涅胡预言》。

?赫拉克列奥波里:中部,第9-10王朝。

阿赫托伊王《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涅杰斯”(小人)

底比斯:南部,第11王朝。

第三节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一、中王国时期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1、王权和地方势力的关系:

?政治重心南移,地方贵族势力尤存,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

力衰微。

2、社会经济:

(1)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

农业:农具有一定革新,古王国时期使用直把犁,此时出现装有横木把手的新犁。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方面也有新进展。

手工业:普遍使用铜,并开始冶炼青铜,出现玻璃制造业。

商业贸易:对外联系扩大,出现一些新兴城市。对外贸易增加,同腓尼基各城市联系密切,同时,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也开始了往来。

(2)阶级关系的变化

?奴隶制发展:战俘奴隶;债务奴隶。

?“强有力的涅杰斯”:中王国时期兴起一个奴隶主阶层,即

“强有力的涅杰斯”。“涅杰斯”

(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

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

一的斗争中,他们是军队的核

心力量,曾起过重要作用,并

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

阶层。但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

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

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

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

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

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

贫困不堪,不得不亲自耕种田

地,甚至乞讨、靠人施舍为生

(“贫穷的涅杰斯”)。

3、王权同地方贵族的斗争

?划定各诺姆的边界;严令各诺马尔赫履行职责

?支持王权同地方贵族斗争的有

涅杰斯和宫廷显贵

?4、对外关系

?从第十二王朝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开始,埃及多次对努比亚发

动战争,还远征西亚。

二、第二中间期

◎第13-17王朝。

前1786-1567年。

◎喜克索斯人入侵下埃及,

建第15-16王朝,都阿瓦里斯。

喜克索斯人意为“外族统治者”,

语言与阿摩列人相同,可能来自叙利亚。

◎《伊浦味陈辞》记载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

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

◎埃及人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斗争

第17王朝国王卡美斯开始领导埃及人反抗,其弟弟雅赫摩斯时取得胜利,建立第18王朝。

第四节新王国时期

一、埃及帝国的形成和统治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1、埃及帝国的形成——法老的扩张

雅赫摩斯一世:稳定内部,开始对外侵略。

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建立。

对东北部的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南

部的努比亚的征服,形成地跨北非西

亚的奴隶制帝国。

2、埃及帝国的统治

◎君主专制强化:国王称法老;宰相(维西尔)一分为二,设2个宰相;宰相之下有管理各种事务的机构;地方上的诺马尔赫权力被削弱;军队增加了新兵种-战车连,而且雇佣兵开始发挥作用。

◎对被征服地区,一方面派总督治理,有军队驻防;另一方面还利用当地土

著王公贵族进行统治(以夷制夷)。

◎经济来源:向国内人民征税,战争掠夺,向被征服地区人民征税。

二、社会经济

?1、经济发展

?农业:青铜器普遍使用,铁器开始出现,不广泛,从赫梯进

口。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梯形

犁。

?手工业:冶金业中已采用脚踏风箱吹火以提高炉温。

?商品货币关系有很大发展:银币,借贷关系,真正商人出现。

?神庙经济发达:神庙祭司贵族是奴隶制经济中实力最雄厚的

一个集团。

?2、奴隶制繁荣:奴隶人数大增,中下层居民广泛占有奴隶,被

使用于家务、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

?3、土地关系:

?和古王国时期没有本质差别,即国家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

是土地的占有者,往往采用出

租的方式经营。

?4、阶级关系:

奴隶主包括贵族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涅木虎)两个阶层,贵族奴隶主中,主要是神庙祭司奴隶主。

◎“涅木虎”:中小奴隶主阶层,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起源于中王国时期,本是些非贵族的普通人,新王国时期,逐渐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产,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奴隶:不仅在神庙及其他奴隶主家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及服务性劳动,而且还可领取份地,与自由民一样进行耕种,到时缴纳地租,死后其子孙还可继续耕种交租,说明奴隶制此时已发到了极限,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三、埃赫那吞改革

◎新王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底比斯的神庙。

◎僧侣势力的膨胀,左右政局。

◎埃赫那吞改革:阿蒙霍特普四世废黜诸神包括阿蒙在内,独尊阿吞神;

没收诸神庙的财产;

迁都阿马尔那,改名为埃赫塔吞。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

目的:排斥神庙影响和僧侣势力,

强化王权。

教俗力量对比决定了改革的失败结局:

恢复原有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

僧侣势力进一步加强,法老地位衰微四:新王国的衰落

◎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之间的战争,

战场位于叙利亚地区。

决定性战役是卡迭什战役。

结局是两败俱伤。

第五节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

1、铁器时代

2、外族入侵

利比亚人(22-24王朝)与努比亚人(25王朝)的统治。

波斯人(27、31王朝)的统治。

马其顿人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罗马人的统治。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埃及的阿拉伯化。

突厥人诸王朝的统治(阿尤布王朝与马木路克王朝)。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英国的殖民统治。

1952年革命与埃及的独立。

第六节古代埃及文化

1、宗教:

◎崇拜对象:

小国寡民与诸多神灵的并存。

主神:太阳神即拉神/阿蒙神。

一神崇拜的尝试:太阳神即阿吞神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

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

纸草。

3、建筑:凝固的艺术

◎孟菲斯附近的金字塔。◎底比斯附近的巨型宗教建筑

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膨胀的浓缩抑或物质体现。

4、科学

◎天文学:

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

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

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

◎医学:木乃伊与外科学。

第三章上古西亚

*本章注意点:

1、汉漠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制度

2、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

3、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

4、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

5、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6、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7、波斯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 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遗址的发现:

?亚述王宫与乌尔城。

?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

◎德国人格罗芬特

译古波斯文。

?英国人罗林生译

?楔形文和阿卡德文。

第一节初始文明

1、自然环境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今伊拉克大部,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气候干旱,河流是主要水源;

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两河流域与埃及:

相似: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不同: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地理特点:缺乏天然屏障,交往的非障碍性、开放性。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

2、古代居民

◎首先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的

苏美尔人:

苏美尔语属于非塞姆语系。

来源不详。来自中亚?

◎塞姆语系的分支

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二、苏美尔文明

铜石并用时代经历三个文化期: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

乌鲁克文化期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1、埃利都·欧贝德文化

(前4300-前3500年)

各地出现较大的神庙建筑。

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出现陶器、铜器。

墓葬出土男俑,象部落首领。

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制阶段。

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化。

2、乌鲁克文化

(前3500-前3100年)

社会分化明显

宏伟神庙建筑的出现

圆柱形印章:财产标志

文字符号的出现

3、捷姆迭特·那色文化

(前3100-前2800年)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

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4、早王朝时期

(前2800-2371年)

在两河流域南部,

苏美尔人

构成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

城邦林立,包括乌尔、乌鲁克、乌玛、基什和拉伽什等。最著名的统治者

是拉伽什的乌鲁卡基那。

◎苏美尔人城邦具有浓厚宗教色彩。每个城邦都尊奉自己的神灵,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神庙地产规模庞大,僧侣作为城邦的首领主持祭祀和掌管神庙地产,具有广泛的影响,神庙地产与国有土地之间界限模糊,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为其突出特征。

原始军事民主制的遗存,导致苏美尔城邦的民主政治色彩: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

◎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般认为,苏美尔文明的辐射范围曾经达到尼罗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美尔文明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

◎乌鲁卡基那改革 P43

原因:连年的战争加剧了各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卢伽尔安达的暴政

三、阿卡德王国

(铜石并用时代)

◎前2371年,

乌鲁卡基那的统治结束,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由苏美尔城邦时期进入阿卡德王国时期。

◎前2371-2191年。

◎阿卡德人

是塞姆人的一支。

◎萨尔贡:

即位后建新都阿卡德城,降服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乌鲁克、拉伽什诸城邦,统治巴比伦尼亚地区。

◎前2191年亡于东北部山区游牧群体库提人。

四、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

◎前2113-2006年。

◎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经过库提人的短暂统治,苏美尔人再度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者,是为苏美尔人最后的复兴。苏美尔人城邦乌尔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乌尔第三王朝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诸地,可谓苏美尔人的帝国。最著名统治者是乌尔纳姆,

《乌尔纳姆法典》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第二节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苏美尔人最终退出两河流域的政治舞台,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阿摩利人建立的城邦,包括伊新、拉尔萨、马里、埃什嫩那、巴比伦等。

◎前1894-1595年。

◎阿摩利人于前1894年在巴比伦建城。

二、汉谟拉比的统治

(前1792-1750年)

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并自称“众神之王”,把专制王权和神权统一在一起。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

三、《汉谟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法典》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弗宫,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

2.根据统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政权,汉漠拉比制订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3.汉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前言宣扬他的权力来自神授,并宣扬他的功绩,结语主要宣称他的法典“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正文共有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它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制度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①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②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③奴隶,完全无权的人。其法律地位完全不同。

2、土地制度

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主要由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的人们分散经营。据具体情况有:①祭司、商人之类:他们领得土地,作为替国王服务的报酬,这种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替卖者为国王服务,这类人大都是富有的奴隶主。②负担兵役义务的人:他们领取土地作为服役报酬。③纳贡人:他们领取土地耕种,向国王交纳租税。这两种人都无权出卖、转让他们从国王处领取的土地,但他们对于自己买得的土地有权出卖,属于阿维鲁个人的土地也可以出卖、转让、抵押、出租。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私人占有的奴隶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后以外地买来的居多,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自由民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出现债务奴隶。

4、法典的阶级性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因此,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四、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前1595年亡于来自北方的赫梯人。◎此后数百年间,来自扎格罗斯山的加喜特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政治势力。

第三节古代亚述

一、亚述自然环境与居民

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北部多山

2、最早居民是胡里特人后亚述人迁入融合亚述人与阿卡德人的语言同属塞姆语系的分支。

二、早期亚述

前2500-1500年,城邦时代。

相当于阿卡德城邦、乌尔第三王

朝和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以及埃及

的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

保留原始公有制

和原始民主制的浓厚色彩。

三、中期亚述

前1400-1078年,

相当于埃及新王国时期和赫梯帝国时期。

两河流域南部此时处于混乱状态,主要政治势力是扎格罗斯山区加喜特人,

加喜特人的语言和种族归属尚不清楚。

政治生活从城邦向王国过渡,

君主政治逐渐形成。

四、亚述帝国(新亚述)

前935-612年。铁器时代。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

有利的国际环境

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埃兰、埃及。

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

公元前612年,首都尼尼微被迦勒底人、米底联军攻陷,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等

社会经济

1.铁器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奴隶制的发展: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第一、有大量的战俘奴隶;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种劳役

第四节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属塞姆人的一支。◎疆域:巴比伦尼亚、叙利亚、

巴勒斯坦、腓尼基。

二、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巴比伦城的建设与“空中花园”

“巴比伦之囚”(前586年)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城中数万居民被掳掠到巴比伦。

三、社会经济

1.奴隶制私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在农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剥削奴隶;工商业方面,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经奴隶独立经营工商业,收取利息和利润。

四、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阶级矛盾尖锐

前539年亡于波斯人。

第五节古代赫梯、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一、赫梯

◎位置:小亚东部。

◎赫梯人的古代文明曾经不为后人所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人在小亚细亚的考古发掘,包括赫梯城遗址和大量的泥版文书残片,使赫梯人的古代文明被重新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赫梯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

◎前19世纪中叶建国,领有地中海、黑海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度攻入两河流域,攻陷巴比伦城。16世纪后期铁列平当政时期,君主制逐渐成熟。

◎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是赫梯国家的鼎盛时期,与埃及新王国争夺叙利亚。前8世纪亡于亚述帝国二、腓尼基

◎位置:黎巴嫩。

◎腓尼基人(希腊)、迦南人(自称)、布匿人(罗马),属于塞姆语系的分支。

历史特点

1、政治上小国长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诸多国家,无统一政权。推罗、

西顿、乌伽里特、毕布罗斯。

2、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最发达的民族,城市生活发达,贸易繁荣,以商业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3、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

◎海上贸易

古代世界的商业民族。

前2000-1000年:

东地中海及黑海。

前1000-600年:

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与迦太基。

三、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地理概念。

希伯来:语言文化概念。

以色列:政治概念。

犹太:宗教概念。

◎ 1200-1020年

士师(即军事首领)时代 12个部落,传说源于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的12个儿子,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以色列人扫罗称王(前1020-1000年)

→犹太人大卫称王(前1000-960年)并定都耶路撒冷

→大卫之子所罗门称王(前960-930年)

◎所罗门之后,希伯来人发生分裂,北方10个部落称以色列国,

都于撒玛利亚,

南方2个部落继续拥戴所罗门之子而称犹太国,都于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于前721年亡于亚述,

希伯来人10个部落被强制移往各地,直至消失于同化之中。

犹太国于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居民被囚禁于巴比伦,是为“巴比伦之囚”。此后巴勒斯坦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之下,至7世纪中叶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

第六节波斯帝国

◎埃兰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首都是苏撒,遗址出土于19世纪中叶。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埃兰人的语言目前尚未解读,属于何种语系尚不清楚。

◎米底

伊朗高原西北的里海南侧。

米底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前700年建国,一度臣属于亚述帝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灭亡亚述帝国。前550年亡于波斯。

二、波斯帝国的兴起

◎波斯人与米底人同属印欧语系。

前2000年,波斯人与米底人可能自北高加索山区移入伊朗高原。

米底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北,波斯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南的法尔斯。

10个部落,其中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兴起前曾臣服于米底人。◎波斯人的兴起

前558年建国,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在波斯建国;前550年灭

◎阿黑门尼德王朝

居鲁士:

扩张——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灭新巴比伦,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冈比西斯

扩张:前525年,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成为地跨亚非二洲的大帝国。

前522年,波斯发生高墨达暴动,冈比西斯班师回国,死于途中。

◎大流士

平定高墨达暴动后即位。

扩张:印度河、中亚、色蕾斯。

改革:行省制(20余)。军区制(5个)。贡赋与货币(中央发行金币,地方发行银币和铜币)、驿政制。

建立新都,

波斯波利斯(帕塞波里斯,设拉子附)。旨在克服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势力,强化君主政治。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

前492-449年

波斯希腊的战争;

前431-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

波斯利用雅典

与斯巴达之间的矛盾,

而进行干预

直至恢复控制小亚细亚;

前334年马其顿人的东征

与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

◎琐罗亚斯德教:

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希腊语,古波斯语为查拉图士特拉)。经典《阿维斯塔》。教义是二元论思想,

即阿胡拉·马茲达与阿里曼的对立;世界末日前夕救世主的降临;末日来临之际,阿胡拉·马自达战胜阿里曼,并将阿里曼投入火狱;此后是灵魂复活与末日审判。由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仪式是火的崇拜,故亦称拜火教或祆教

第七节古代西亚文化

◎文字

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至古巴比伦时期

逐渐形成文字。

◎文学

《埃努玛·埃利什》。

《洪水的故事》。

《吉尔伽美什和阿伽》。

苏美尔人的传说。

◎科学

天文历法:

阴历,年分354天12月,8年3闰。

数学:

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艺术

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级寺塔。悬苑。第四章上古印度

一、本章注意点

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

2、瓦尔那制度。

3、佛教。

4、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5、古印度文化。

1、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

2、瓦尔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牢固性、等级间的森严和各等级存在的长期性,在古代世界也是极为典型的。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了解。

4、孔雀帝国时代是上古印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国王控制全国的经济。阿育王采用暴力镇压和精神欺骗的两手统治、村社土地长期存在等,在古代世界都是很典型的。

5、古代印度的图章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古代著名的史诗。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古代印主也有相当成就

二、古印度史的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前2500-1750)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王政时代(前1500-900)。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前900-600)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前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前4-公元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

二、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两座城市。

◎前2500-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性质:典型的青铜文化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定居性。谷仓、农作物、农具。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

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第二节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

◎吠陀时代

前1400-前600年。

属于印欧语系。

二、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400-前900年。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战争频繁。

《摩诃婆罗多》所描述的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不断的战争给僧俗贵族带来巨大财富,瓦尔那制度萌芽。

三、后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前6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广泛使用铁器。

1、国家雏形

过去选举产生的部落首领称罗阇

逐渐演变成世袭君主。战俘、债务

奴隶增多。瓦尔那制度开始形成。

2、瓦尔那制度(或种姓制度)

◎起源

1)征服

2)种族内部分化。

起源于早期吠陀时代。

◎演变

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孔雀王朝)

◎种姓的差异: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内婚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宗教权利不平等。

再生族,一生族

4)法律地位不平等。

5)迦提和贱民的出现

*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

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

◎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

妇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

所谓童婚的目的在于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

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

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

3、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主要表现为献祭。(早期的宗教大都如此)。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经典:《吠陀》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婆罗门教没有系统的宗教思想、完整的教义和划一的教堂,

亦无正统信条与非正统信条的区分。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直至与梵天同在,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宗教活动的核心内容是: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

宗教习俗包括遵守种姓的划分,

杀生祭祀,甚至杀人祭祀。

◎业力轮回:

造业(行为)

→轮回(升迁)

→达磨(规范)

→梵我一致(终极境界)。

◎种姓制度的神化:

婆罗门竭力宣扬四种姓说,并且为四种姓的人规定了各自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法”(达磨)。个等级只有按“达磨”行动才能得到所谓的“善”报。第三节列国时代

一、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亦称早期佛教时代。中心东移恒河流域,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流域而形成的压力有关。诸国并立,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1、城邦的发展和摩揭陀的称霸

摩揭陀在频毗沙罗(公元前544-493年)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扩大领土,建都王舍城。

其子阿阇世(公元前493-462年)时继续扩张,开始在列国中称霸。

在此后的四个国王时期(公元前462-430年),迁都华氏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对摩揭陀的发展意义重大。公元前430年国王被市民发动起义赶走后,大臣希苏那伽登上王位,摩

揭陀国势更盛。

公元前364年,出身下层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掉希苏那伽的继承者,从此开始了难陀王朝的统治。

2、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内地和海外商业也发展起来,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

3、阶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

◎刹帝利贵族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战争带来财富。

◎婆罗门一部分拥有大片土地,拥有大量资财,成为大奴隶主,不再以祭祀为业。一部分没落了,从事商业、医生、樵夫等职业。

◎吠舍的分化明显,许多吠舍处境接近首陀罗,也有不少考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富有的吠舍政治地位也有提高,参加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他们不满婆罗门的特权和说教。

二、佛教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如,六师、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等。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6-486年),后人尊称他“释迦牟尼”。

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

80岁进入涅磐。

◎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学习教义、遵守戒律和八正道)。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相关评述

“虚无飘渺”、“空头支票”、“麻醉人们”、

“佛教主张的平等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一方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贫富的差异和阶级的对抗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历史基础,

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倡导平等则属虚无飘渺的空想,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历史例证不胜枚举,人民公社之一大二公的教训可谓典型。

佛教则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婆罗门教之轮回转世思想的继承。◎演变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

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

百年之后,

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

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

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

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第四节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兴起

◎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

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

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

◎前324-187年,

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三、阿育王的统治(前273-236

年)

第一,南征德干高原(征服羯陵伽),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孔雀王朝得到了暂时的统一与繁荣。

第二,重视国内建设,打井、开渠、种树、保护野生动物、发展人和畜的医药事业。

第三,实行正法,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结,定佛教为国教,大力弘扬佛教。

第四、发展文化事业。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前187年,孔雀帝国末代国王被杀,出身巺伽族的普沙弥多罗建立巺伽王朝,统治区域主要是恒河中下游地区,时间仅百余年。

◎前75年,巺伽王朝末王为一女奴所杀,出身婆罗门的伐苏迪拔(属甘婆族)建立甘婆王朝,仅统治45年。

◎前30年,甘婆王朝为南印度的安度罗灭亡。此后一个时期,北印政治情况一片模糊。

第五节贵霜帝国

◎公元1-5世纪。

◎匈奴人的西迁。

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分5个部落。◎一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第六节古代印度文化

◎宗教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文字

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艺术:宗教艺术

佛塔称“窣su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

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科学:

数字符号0-9的创造,

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总结: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1、小国分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国家。

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3、各种宗教盛行,祭司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4、种姓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五章上古希腊

一、本章注意点

1、爱琴文明的发生、发展及衰亡

2、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发展状况

3、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与海外殖民运动

4、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5、雅典国家的形成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6、希波战争及战后奴隶制经济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7、伯罗奔尼撒战争

8、亚历山大东侵及帝国的形成、瓦解

9、希腊文化

二、分期

(一)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青铜器时代,在克里特和南希腊少数地区出现早期奴隶制国家。(二)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铁器时代开始,多利亚人南下后,爱琴文明被毁灭,希腊人各部落原始社会解体。

(三)古朴时代(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奴隶制城部形成,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运动。

(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前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然后趋于衰落。

(五)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2世纪中期):希腊城邦衰落,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第一节初始文明-爱琴文明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古代希腊人居住地区

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

◎地理特点

半岛内部多山、地貌崎岖

具有交往上的闭塞性与粮食生产的非自给性

半岛绵长的海岸线,具有航海的便利性

克里特岛气候潮湿,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东南

与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和西亚隔海相望,利于希

腊人吸取埃及和西亚的先进文化,

一、自然环境与居民

◎古代希腊人居住地区

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屿、小亚细亚西岸、

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

◎地理特点

半岛内部多山、地貌崎岖

具有交往上的闭塞性与粮食生产的非自给性

半岛绵长的海岸线,具有航海的便利性

克里特岛气候潮湿,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东南

与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和西亚隔海相望,利于希

腊人吸取埃及和西亚的先进文化,

◎前4000年即史前时代的非希腊人:皮拉斯基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亚人。

◎前2500-1100年的移民浪潮与希腊人的出现:

前2500年进入希腊半岛北部。

前1900-1600年进入希腊半岛中南部。

前1100年进入爱琴海诸岛屿。

◎希腊人的五大集团:

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和阿卡亚人。

阿提卡半岛的爱奥尼亚人。

希腊中部的伊奥利亚人。

马其顿的马其顿人。

关于爱琴文明

◎前2000-1200年。

◎青铜时代。

◎爱琴文明的发现:《荷马史诗》与古典时代对其内容之真实性的深信不疑。古界衰落以后荷马史诗之相关内容的遗忘以及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视《荷马史诗》的内容为古代的神话19世纪的考古:德国人施里曼之发掘特洛伊城(小亚细亚)。英国人伊文思之二、克里特文明

前2000-1400年。

位于爱琴海岛屿克里特。

发掘米诺斯王宫(克里特岛)。

◎象形文字与线形文字A;

目前尚无人解读,应属非希腊语,据此推测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属于非希腊人,

可能来自小亚细亚或叙利亚。三、迈锡尼文明

前1600-1200年,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

线形文字B,已经释读,

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古希腊语。

创造者是阿卡亚人,希腊人的一支。

主要的文化遗存是陵墓,

包括竖井墓和圆顶墓两种类型,

以及迈锡尼城堡,

主要的历史内容是特洛伊战争。

◎注意

希腊文明开始于克里特,

希腊人的文明开始于迈锡尼。

多利亚人的南下,

结束了阿卡亚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统治,

迈锡尼文明随之衰落。

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

第二节荷马时代

一、荷马与《荷马史诗》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记述特洛伊战争及相关内容。

二、社会状况

1、生产力水平

开始使用铁器,经济有显著发展,农业中出现新式农具,手工业内部已出现有粗略分工,商业开始萌芽。铁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提高。

2、社会分化

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出现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已出现不发达的家长奴隶制

3、军事民主制和英雄时代

氏族、胞组、部落和部落联盟。

军事首领(巴赛勒斯)、

长老议事会和部落大会。

第三节古风时代

一、城邦的形

◎城邦的界定:城市与乡村的组合。◎城邦的构成:卫城和广场

◎城邦的分类

人口构成:爱奥尼亚人城邦、伊奥利亚人城邦、多利亚人城邦。

形成途径:自然演进的城邦、源于征服的城邦、殖民城邦。

◎城邦的特点:

小国寡民。农区和城区。

统治者由公民集体组成。

强烈的排他性、封闭性。

城邦公职人员单独对公民大会和议事会负责,基本不存在公职终身制,无职业官僚。公民兵。

◎古风时代的文化遗存:

希腊字母的出现。

希西阿德的诗歌。

◎多神教信仰与希腊神话。

民间性抑或非官方性。神人同形同性”思想与人性化倾向。

二、殖民运动

◎海外殖民的原因

耕地的不足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

技术条件。

三、斯巴达

◎位置:罗奔尼撒半岛。

◎居民:多利亚人。

◎多利亚人的南迁与斯巴达人的征服

前8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的美塞尼亚战争。

同属多利亚人的美塞尼亚人被征服,沦为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

◎来库古改革

与斯巴达国家的建立,

核心内容是

地域关系与公共权力。

◎社会结构

斯巴达人、

皮里阿西人、

希洛人

◎政治制度

双王制:家族世袭与权限。

元老会议:贵族的统治。

监察官会议:公民权力。

公民大会:无创议权和辩论权。

◎军事统治:

全民皆兵,终身从军。

伯罗奔尼撒同盟以斯巴达为核心。

伯罗奔尼撒半岛诸多城邦的军事联盟。

四、雅典

◎位置:阿提卡半岛。

◎居民:爱奥尼亚人。

◎提秀斯改革:

若干部落的联合及公共权力机构的建立。

按照职业或地位取代血缘划分民众: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

贵族出任官职的特权。

◎梭伦改革:

背景

1)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2)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势力得到发展,他们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参加政权。

3)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4)梭伦(Solon)其人。

内容:

经济方面:颁布解负令;鼓励工商业发展;颁布限地法,规定了公民占地的最高限额,以防止新的土地兼并。政治方面:按财产多少把全体自由民分成四个等级,各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并为军队提供不同的兵种;提高公民大会作用,增设四百人

会议和陪审法庭。

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历史意义:

第一,改变了雅典奴隶制的发展方向,使雅典逐渐走上剥削异族奴隶为主的雅典型(开俄斯型)奴隶制道路。

第二,确定了雅典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扫荡了氏族制残余,调整了自由民内部关系,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第四,增强了国力。

◎庇希特拉图僭主政治:

统治措施:

1)打击氏族贵族,扶植小农和工商业奴隶主。

2)建立巡回法庭,将国家司法权深入到农村。

3)大力发展工商业。

意义:

打击了氏族贵族的残余势力,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巩固并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扫清了道路。

◎克利斯提尼改革:

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

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

取代四百人会议。

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规范公民大会的活动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以“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意义: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确立。

◎上述改革的主题:地域关系的扩大,公共权力的强化,民主政治的完善。

◎希腊城邦基本采用共和政体,而非君主政体。是希腊文明区别于古代东方文明的重要政治特征。

第四节古典时代(前5-4世纪)一、希波战争

◎战争起因:

波斯在小亚、色雷斯和马其顿

的扩张。

前500年移民城邦米利都的反抗。

爱琴海霸权的争夺。

◎战争进程(1)

前492-479年。

战场:希腊半岛。

战役:前490年马拉松。

前480年温泉关。

萨拉米海战。

前479年波斯人退出希腊本土。

◎战争进程(2)

前479-449年。

战场:爱琴海。

战役:拉锯战。

提洛同盟:前478年底前477年初,中部希腊、爱琴海及小亚

诸城邦组成,雅典霸权逐渐形成。

◎战争结局

前449年,雅典与波斯缔结卡里阿斯和约:

波斯帝国承认小亚西岸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

波斯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成败原因

希腊取胜的原因:首先,战争的前期阶段,希腊人进行的是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正义战争;其次,在几次决定性战役中,希腊将领指挥、布阵得当;另外,希腊人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便于补给兵源和装备。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军队所不具备的。

◎意义

解除了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的威胁,奠定了希腊城邦发展和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二、战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一)奴隶制度的两种类型

斯巴达型;奴隶是被征服的希腊人,主要用于从事农业,并交纳一部分收成;斯巴达及克里特岛诸城邦的奴隶制属于斯巴达型。

开俄斯型:奴隶是买来的非希腊人,用于各种生产劳动、家内劳动甚至充当奴隶主的管家。雅典及许多工商业为主的希腊城邦属于此种类型。(二)奴隶制的繁荣

1、奴隶数量激增和来源广泛;

2、奴隶劳动的普遍应用;

3、奴隶的社会地位。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地(太)米斯托克利:

发展希腊海军

与海外贸易;

抽签选举执政官。

◎厄菲阿尔特: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力,

使贵族会议

成为掌管祭祀的虚设机构。

◎伯里克利:

公民大会成为城邦的权力核心

并行使立法权和十将军委员会人选的决定权;

年满20岁的男性雅典人皆享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

陪审团取代贵族会议而决定司法审判的最终裁决

◎极盛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全体自由民,城邦经济和政制。

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政治:

其一,公民大会具有立法、行政、改宪、任免官职等多重功能,构成城邦的权力核心,公民政治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二, 500人会议主持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国家大事;

其三,抽签选举官吏,轮番执掌政权,政府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并实行薪金制,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经济保证;

其四,民主产生法庭,投票表决案件,实行司法民主;

其五,国家公职监督制度严密、官吏不敢胡作非为。

另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属于古代政治的范畴,只有雅典成年男性自由人具有公民的资格,妇女和非自由人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公民权只是雅典成年男性自由人的特权,所谓民主政治只是存在于一定范围之内,因而区别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特征在于与自由的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具有普遍性抑或全民性。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起因

雅典与斯巴达的政体差异和政治矛盾;

雅典与科林斯的商业竞争和经济矛盾。

◎战争进程

前431-421年:

斯巴达陆军进攻阿提卡半岛而雅典海军进攻伯罗奔尼撒半岛,

两败俱伤而暂时休战。

前415-413年:

雅典海军进攻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

遭伯罗奔尼撒同盟海军袭击而几乎全军覆没。

前413-404年:

斯巴达军队进攻阿提卡半岛,雅典投降。

◎战争结局

雅典解除武装:摧毁雅典城至海港的长墙;仅保留12艘船,

解散提洛同盟,

华师世界现代史课件1

世界现代史多媒体教学课件 项目承担人:梁军 课题组成员:黄正柏 现代 目录 导言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十月革命 第四章欧洲革命浪潮的涨落和共产国际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20年代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八章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九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成就与教训 世界现代史导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分期、特征等理论问题和和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1 历史的继承性 ( 吴于廑先生有关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弗兰 克的《白银资本》中的相关观点。) 2 新的特点和趋势 A 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的转化 康捷拉采耶夫的长周期理论 B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 C 国际关系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D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意义 二、分期问题 1 国内史学界的观点 A 十月革命论 B 当前主流看法

2 国外史学界观点 A 关于近代史的提法 剑桥三史 B 巴勒克拉夫的理论 《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当代史导论》 C 霍布斯鲍姆的一些提法 《极端的年代》 3 具体的分期 1 20 世纪初期——1917 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争霸作为其 特点。 2 1917 年——1929 年,世界革命高潮,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重建,革命 成为其特点。 3 1930 年——1939 年,法西斯战争的危险以及反法西斯运动。 4 1939 年——194 5 年,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的民主力量同法 西斯国家的决战时期。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 注意国际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贯 穿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 3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格 局的演变。 4 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们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决定于各国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第一次世界大战【圣才出品】

第2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 A.法德矛盾 B.英德矛盾 C.俄奥矛盾 D.英法矛盾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随着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英国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但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场”的地位。面对德国强烈的经济竞争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国深感恐惧。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 C.意大利帮助埃塞俄比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 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 【答案】B 【解析】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

制定外交、合战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并非一成不变。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和战争局势转入协约国对德作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首先挑起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 B.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的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 D.同盟国的主要国家都是帝制,生产方式总体也落后于协约国 【答案】C 【解析】一战主要交战国都是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虽然德国在工业上超过英国,但总体而言协约国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因而,协约国的胜利依赖于强大的英国海军、法俄陆军实力以及协约国的殖民地优势。战争的性质本质上来讲,一战对欧洲列强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4.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在遥远的地方,到处都是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欲控制全世界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B

2020年广东中考历史新题型训练(人教部编版世界古代史)

2020广东中考历史新题型训练(世界古代史) 板块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如图古代文明遗迹出现在() A.尼罗河流域B.黄河流域C.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2.下图中的石瓶是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用于盛化妆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写在椭圆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应该是()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字母文字 3.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4.亚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哪一幅图片与古巴比伦王国有关() 5.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这表明该法典()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B.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C.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6.右边漫画把人分为不同等级,这一现象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7.吉米是公元前10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的哪个愿望可能实现() A.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B.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C.娶一个美丽的公主做妻子 D.雇用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8.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9.下图是小龙同学的课堂笔记,你认为他的学习主题是() A.金字塔的国度B.阻碍社会发展的种姓制度 C.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D.大河流域的文明 10.古代文明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下四个古代文明中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古巴比伦文明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D.中华文明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华中师大历年世界史考研真题集

华中师大历年世界史真题汇集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 1 金字塔(2003) 2 埃赫那吞改革(2004、2005) 3 埃及象形文字(2004) 4 汉谟拉比法典(2003) 5 楔形文字(2005) 6 琐罗亚斯德教(2005) 7 巴比伦之囚(2014) 8 波斯帝国(2003) 9 哈拉巴文明(2003) 10 吠陀时代(2014) 11 印度种姓制度(2005) 12 印度教(2004) 13 荷马史诗(2014) 14 希腊化时代(2004) 15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2003) 16 伊斯兰教五功(2003) 17 查士丁尼(2004) 18 日本大化改新(2005) 19 幕府统治(2004) 20 德里苏丹国(2005)

(二)、简答题 1 简要说明原始宗教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表现形式。(2001) 2 法老建造金字塔基本原因(2001) 3 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2004) 4 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实质(2004) 5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古代的发展变化(2003) 6 简述早期佛教的基本主张及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2004) 7 简要归纳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2001) 8 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特点(2005) 9 试述斯巴达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2003) 10 简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2005) 11 试分析共和国时代罗马扩张的影响(2003) 12 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 13 概述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演变,并分析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的原因(2004) 14 十字军东侵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014问答) 15 试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2004) 16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地位(2014问答) 17 概述莫斯科公国反抗蒙古统治的斗争及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2004) 18 简述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过程(2005) 19 试述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2003) 20 试析古代史上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民族常能征服较先进地区的原因,并举两个 以上例子加以说明。(2001) 三、论述题 1 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2001) 2 分析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希腊史的影响(2001) 3 .雅典民主是怎样产生的?与近代民主比较它有哪些特点(2003)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 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 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 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 3.节度使权力膨胀 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 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 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 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 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研究生课表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节中国古代史 史料学 (8312) 中国近代史 史料学 (8311) 校勘学研究 (3105) 中国近现代 学术史 (3103)地区国别史 专题(8502) 历史地理学 概论(8503) 中国古代思 想史(8506) 古籍名著精 读(3102) 近现代中西 文化交流史 (中近所) 中学历史课 程改革 (8509) 文化遗产研 究专题 (3104) 隋唐史 (3102) 硕士综合英 语 (8603、 8604、8605) 明清史 (3102) 宗教与社会 研究专题 (3102)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史 (3103) 国际移民与 海外华人研 究 3,4节中国近现代 政治史 (8509) 国学概论 (3103) 文化学经典 (3105) 世界上古中 古史专题 (3111)史学理论与 方法(8303) 道家道教研 究专题 (3203) 文化人类学 专门史 (3205) 秦汉史 (3209) 中国近现代 基督教史(中 近所) 中国近现代 文化史 (3102) 德国史专题 (世界史教 研室) 历史地理文 献学(3102) 中国近现代 法律社会史 (3104) 历史文献学 (8505) 中国近现代 教育史 (3104)中午休息 7,8节研究生英语 特色选修课 区域文化研 究专题 (3103) 宋辽夏金元 史(3109) 中国近现代 军事史 (3105)魏晋南北朝 史(3103) 中国近现代 乡村社会史 (3105) 中国近现代 知识分子研 究(3103)

9,10节研究生英语 特色选修课中特理论(7205)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节中国古代史 学术训练与 规范(3113) 东南亚史专 题(3111)中国文化史 (3117) 历史学科教 学论(1308) 中国史学史 (3115) 经济史理论 与方法 (3208) 近现代国际 关系史专题 (3210) 世界近现代 史专题 英国史专题 硕士综合英 语 (8603、 8604、8605) 中国古代社 会史(8406) 欧洲近现代 史专题 (3103) 3,4节中国史专题 研究(8411) 俄国史专题 (3210)方志文献与 文化资源 (3207) 中国近现代 经济史 (8312) 南亚史专题 西方史学史 (8405) 经济--社会 史专题 (8406) 文化产业研 究专题 (3104) 当代东南亚 专题研究 (8205)中午休息 7,8节中国近现代 思想文化史 (8408) 长江流域考 古(3108) 国际关系基 础理论马克思主义 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楚学概论 (2115) 语言文字学 (3107) 西方外交史 东北亚史专 题(3104) 日语历史文 献导读 (8406)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东欧封建诸国)

第5章东欧封建诸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基辅罗斯早期实行的税收政策称() A.相地而衰征 B.什一税 C.索贡巡行 D.柴明达尔制 【答案】C 【解析】索贡巡行是公元9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每年冬初,大公就率领亲兵在其辖区内向居民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甚至掠夺人口。索取来的贡物一部分被用来赏给亲兵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主要在翌年春天运往拜占庭和东方用来换取其所需的必需品和奢侈品,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索贡巡行是一种原始的剥削形式。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人民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1世纪被地租制所取代。 2.圣像破坏运动的发起者是()。 A.希拉克略 B.立奥三世 C.查士丁尼

D.查理大帝 【答案】B 【解析】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军事贵族出身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在位)在基本解除阿拉伯人侵袭的威胁后,着手推行内政改革。为赢得民心,控制教会,并没收部分教产以充裕国库、安置军士,乃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3.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臣民接受了()。 A.天主教 B.东正教 C.路德教 D.卡尔文教 【答案】B 【解析】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尝试多神教信仰失败后,转而寄望于通过一神教来建立属于罗斯民族的统一信仰,他派人到罗斯各地考察,结果形式富丽堂皇、宗教礼仪隆重华美的东派基督教深深吸引了大公。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体军民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转变为了全民接受基督教的民族,东正教的引入促进了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增进了其民族的凝聚力。皈依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历史的起点。

部编人教版教材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汇编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知识梳理 一、封建时代的西欧 1.背景: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为之后西欧出现教权至上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 2.政治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克洛维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将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获得了罗马教会和部下等的支持。克洛维时期,法兰克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2)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特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无偿赏赐土地的做法,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特点: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契约性。 (3)查理曼帝国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大的王国。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当政时期,继续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814年,查理曼去世,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3.经济——西欧庄园 (1)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盛行于9——13世纪,是乡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庄园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庄园法庭——庄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的表现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城市兴起 (1)自由、自治的城市 背景: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自由、自治斗争:由于城市兴起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发展受到封建领主的限制(任意征税等),城市居民开始采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自由与特权。 (2)市民阶层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逐渐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5.大学的兴起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世纪,大学兴起,大学课程包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基础课程,还包含法学、医学和神学的专业课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拜占庭帝国 1.《查士丁尼法典》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法典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基础,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 9世纪以后,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进攻 11世纪,十字军东征 1453 封建时代的欧洲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一、詹娜,女,1981年生,湖北武汉人。 2000-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4-200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6-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法国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200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 2009-2011年,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法国史研究,已出版著作《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在《史学集刊》、《四川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二、罗爱林,男,1964年出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东欧史。现担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爱林教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2000-2001年曾先后赴俄罗斯喀山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做访问学者。2012年8月从广西师范大学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罗爱林教授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俄国农奴制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俄国农村公社研究(1861-1917)》(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主持第二卷)等。出版学术专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1649-1861)》,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E-mail:pkuyide@https://www.doczj.com/doc/1915087475.html, 三、岳伟,男,讲师,1982年生,河北邯郸人,200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中2008.9至2009.9月留学德国亚琛科技大学历史所。主要研究方向:1、德国史2、国际关系史 近五年已发表成果: 1.《试比较战后初期美国对德日两国工业的反垄断政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部编版九上历史《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1—12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浙大建筑学考研笔记讲解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作者: 点击:437 发表时间:2011-4-6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

2020年-2021年【部编版】中考历史冲刺复习题精编----世界古代史2(含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1. (2017昆明15题2分)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明治维新 2.(2018省卷18题2分)将中国古代造纸术等重大发明及古印度人发明的“0~9”十个数字符号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 3.A. 西班牙人 B. 阿拉伯人 C. 土耳其人 D. 葡萄牙人 3. [2015省卷26(3)题4分]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 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列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史实,并谈谈从材料三得到的启示。(4分) 1. (2018长沙改编)“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 伯里克利 B. 亚历山大大帝 C. 恺撒大帝 D. 查理·马特 2. (2018吉林)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与公元元年的确定有关的宗教

创始人是( ) A. 汉谟拉比 B. 穆罕默德 C. 耶稣 D. 乔达摩·悉达多 3. (2019原创)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是( ) A. 农场 B. 农庄 C. 庄园 D. 种植园 4. (2018北京)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 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中世纪欧洲( ) A.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5. (2019原创)中世纪的欧洲一大批大学在城市中建立起来,它们的出现逐渐打破宗教文 化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其杰出代表之一的是( ) A. 清华大学 B. 巴黎大学 C. 京师同文馆 D. 江南水师学堂 6. (2018临沂)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 阿拉伯国家 7. (2019原创)创建于拜占庭帝国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查士丁尼法典》 C. 《拿破仑法典》 D. 1787年《合众国宪法》 8. (2018玉溪八中期末)世界古代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 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 ) A.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构 B. 民主政治 C. 奴隶制共和国 D. 资本主义制度 9. (2018株洲)九年级2班的一个学习小组在探究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及其影响时发生 了争论,出现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阿拉伯人发明 B. 由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到了欧洲 C. 古印度人发明了通用计数法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8章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 A.西突厥 B.东突厥 C.东斯拉夫人 D.伦巴德人 【答案】A 【解析】突厥人是匈奴的一个旁支,在匈奴衰落后脱离匈奴而自立,但后被柔然汗国控制,后灭柔然,于550年建立突厥汗国,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583年,突厥汗国在与隋朝的战争中失败后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东突厥与隋朝的屡次战争中失败而走向衰落,最终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被灭;而到了唐高宗显庆五年(657年)时,在唐将苏定方持续打击下西突厥也灭亡。大约在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攻占中亚各地,西突厥也被纳入其统治。13世纪末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 2.阿拉伯的阿维森那被誉为“医中之王”,其名著是()。 A.《医学集成》 B.《本草纲目》 C.《药草集》

D.《医典》 【答案】D 【解析】《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由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约于1011~1013年间在里海边的戈尔丹地方写成。 3.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 A.行政与经济 B.行政与军事 C.行政与司法 D.行政与穆斯林 【答案】D 【解析】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行政和穆斯林两个系统。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佐苏丹处理国家事务,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欧洲和亚洲驻军司令、海军大臣、近卫军首领、掌玺大臣。地方行政,全国分设31个省、250个县。穆斯林机构分为宗教、教育和法律三个部分,伊斯兰教经典被当作国家基本法典,法官根据自己对法典的解释进行审判。 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赏赐给伊斯兰清真寺的土地称为()。 A.哈斯 B.提马尔 C.扎米特 D.瓦克夫 【答案】D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古代埃及 一、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经过了古王 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的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强盛;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灭;国王称“法老”。 二、古埃及文明成就——天文:太阳历;文字:象形文字;建筑:金字塔;医学:木 乃伊 ①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②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 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小反映王权衰落.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格达,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发源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 河;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最强盛; 二、《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②有三 个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没有公民权自由民和奴隶;③是人 类宝贵文化遗产,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④商品经济活 跃;⑤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三课古代印度 一、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侵入印度,在这一时期确立了种姓制度;孔雀王朝是印度文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佛教。

二、种姓制度:①奴隶等级制度;②四个等级:婆罗门-祭祀;刹帝利—行政军事; 吠舍—农业商业畜牧业;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为前三等级服务;③ 世袭,不通婚,低等级不能从事高等级职业; 三、佛教: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传播:公元前1世纪,通过中亚、新疆传到中国(西汉); 基督教:时间:1世纪,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圣经》 发展壮大:4世纪,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向外传播;8世纪,法兰 克王国国王查理发展基督教,征收“什一税”,王权与教权结合; 基督教发展壮大; 伊斯兰教:时间:7世纪,创始人: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在麦地那建政教合一的宗教社团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诞生;630 年阿拉伯半岛统一; 教义:独尊安拉;《古兰经》; 第四课希腊城邦和压力山大帝国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①自然环境:海洋文明,希腊半岛,②航海业贸易发达;③城邦体制,小国寡民; 二、最早的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最大的城邦斯巴达;文化最兴盛的城邦:雅典 三、城邦居民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政治权利;非公民有外邦人和奴隶。 公民和非公民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措施:①扩大公民权利,公职人员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② 10个主席团轮流执政;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④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津贴制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1,分数:6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薄伽丘】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通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解析: 3.【商业革命】苏州大学2014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6世纪欧洲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 解析: 4.【《奥格斯堡和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555年德国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缔结的宗教和约。主要内容: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确定了“教随邦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此和约使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解析: 5.【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南京大学2013年国际关系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40—1748年欧洲各国因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而引起的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1685—1740年在位)死后无嗣,其女玛丽亚.特蕾西亚依据《国本诏书》(1713年)承袭王位。普鲁士、法兰西、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国企图乘机瓜分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于1740年12月出兵西里西亚,对奥作战。英、荷、俄等国则支持奥地利,遂形成欧洲战争。1742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单独与奥地利签约,获得下西里西亚。1745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与之签订《德累斯顿和约》,夺得上西里西亚。依据1748年的《亚琛和约》,玛丽亚.特蕾西亚获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却丧失了大片领土。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后,成为欧洲强国。) 解析: 6.【掘土派】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2年综合卷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开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