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年级数学教案3,4,5单元

5年级数学教案3,4,5单元

5年级数学教案3,4,5单元
5年级数学教案3,4,5单元

内官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导学案

课题:数学与交通授课年级组:五年级()班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5课时周次:第十一周

主备人:马桂琴复备人:于亚珍杨海复核人:

第十六课时相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6-P57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有小组长完成)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三、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2、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的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离村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与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结合线段图让学生

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

四、巩固质疑。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1、口述列方程

(1)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驶48千米;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驶72千米。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时相遇?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

列方程 48x+72x=660

2.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拓展。

这个问题是相遇问题吗?能用今天我们学过的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吗?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解:挖通这条隧道需要x天。

列方程 6x+5x=165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有什么评价。

六、作业布置:

1、试着完成课本57页的连一连的1,2题。

第十七课时《相遇》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7 页上剩余习题。

教学目标:能较熟练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方程。a+3a=200 5x-3x=150 x+2x=18.6 4a+3a=280

2、相遇问题有怎样的特点?相遇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式?

3、甲乙两人分别从东西两村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步行5千米,乙每小时步行4千米,3小时后两人相遇。求东西两村的距离。写出每个算式实际表示的意义。5×3表示()4×3表示()5×3+4×3表示()5+4表示()

二、对比练习

经过4 小时两车相遇。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城相距440 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城出发。客车每小时行6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 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客车比货车多行多少千杨妮94 2011-10-8 9y-y=360 (5+4)×3 表示()米?

3、甲乙两城相距440 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城出发,经过4 小时两车相遇。(1)客车和货车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客车每小时行6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补充练习

1、修一条长70 米的水渠,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开工。甲队每天修8 米,乙队每天修6 米。修完这条水渠需要多少天?

2、小明和小英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81 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骑15 千米,小英每小时骑12 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相遇时小明骑了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向相反方向跑。甲每分跑85 米,乙每分跑95 米。4 分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有什么评价。

五、作业布置:

试着完成课本相匹配的练习册上的题。

第十八课时旅游费用(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8页的内容及相关的题。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有小组长完成)

二、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创设情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同学既聪明又能精打细算!四、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旅游费用”中的活动一(板书课题:旅游费用—购买门票)。

2.活动一:“购买门票”。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⑴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⑵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⑶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⑷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要求学生:

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五、当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上相匹配的题。

六、作业布置:

预习如何租车既经济又实惠?

第十九课时旅游费用(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59页的内容及相关的题。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有小组长完成)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旅费用”中的活动二(板书课题:旅游费

用—租车)。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这节课我继续研究租车问题,看谁表现的好。

1.(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第59页的主题图,使学生明确题意):学校要组织五年

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

最少?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四、当堂达标: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下的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第二十课时看图找关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61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找出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学会根据图表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揭示课题。

1.检查预习由小组长完成。

2.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看一堆数字更直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图找关系”。

二、出示目标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第一幅图:

1.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

2.先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3.从中让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

(1)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

(2)400表示速度是400米/分;

(3)3表示过了3分钟。

4.看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在看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实践应用

试一试的题目。

1.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下面呈现每道题目的要求。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1)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2)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3)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第2题:题目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仔细观测题中的三幅图表,准确判断出哪一幅才是能描述这件事的图表。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描述图表所表示的信息,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4)本题主要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的变化编一个故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了解题目的意义。

(3)做出判断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三、当堂达标:

完成相匹配的练习册上的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老师想赠给大家一句话,与你们共勉。成功属于用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课后反思

内官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导学案

课题:数学与交通及整理复习授课年级组:五年级()班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5课时周次:第十二周主备人:马桂琴

复备人:于亚珍杨海复核人:

第二十一课时《看图找关系》练习课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2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的情境,进一步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

2) 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引导分析: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题中第三幅图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离开一段距离后又逐步变近、变为0。然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远,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最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近,直至为0。这个变化过程与小军的行为变化过程是一致的,所以第三幅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军的行为。

第一幅图主要是第二次变化过程中,没有离家距离不变这个阶段,这与小军在书店买了几本书的行为不符。

第二幅图一开始就离家有一段距离,这与小军从家出发的行为不符。

3、试一试第3题

(1)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3)指名生讲故事。(在学生讲完故事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行为变化与图中的变化是否相符,还要注意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

二、补充练习

1、小军离开家去书店买书,当他走了大约一半路时,想起忘了带钱,于是他回家取钱,然后再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后回家。下面哪幅图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小军的行为?

2、五(2)班同学乘车去长城,从学校到长城的行程情况如下图。

(1)经过____时到达长城。

(2)哪个时间段停车休息?休息了多长时间?

(3)汽车前 2 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最后 1 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哪个时间段汽车行驶最快?

(4)请你用语言描述五(2)班乘车去长城的行程情况。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 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

2.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1.回顾所学的内容。知识内容主要有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分数的分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以及通分等。

2.开展知识的整理。

(1)如何简单地归纳所学的知识?

(2)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并对每个专题栏目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3)学生交流自己知识的整理过程。

(4)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5)全班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及板书:

3.问题研究:

(1)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学习的问题。

4.方法的总结。

(1)在学习本章内容的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交流。

(2)结合例子全班交流。

(3)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

二、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三、作业布置:

试着完成相匹配的练习册上的题。

第二十三课时整理与复习(二)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

2.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熟练的计算64页的1—6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由各小组长完成。

二、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交流和分享。注意对学生比较困难题目的讲解和反思。

下面是一些主要题目的交流。

第 1 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

第2、3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第4 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1的一半和接近1 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引导。

第5、6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然后由小组长检查订正。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作业布置:

试着完成相匹配的练习册上的题。

第二十四课时整理与复习(二)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

2.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熟练的计算65页的7—11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由各小组长完成。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梳理旧知。

1.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2.分数与除法:

(1).分数的基本性质。

(2).找最大公因数。

(3) .约分。

(4).找最小公倍数。

(5).分数的大小。

3.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读写假分数与带分数;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o 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的含义;约分的方法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分的含义;通分的方法;比大小的策略。

第6、7、8、9、10 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交流和分享。注意对学生比较困难题目的讲解和反思。

下面是一些主要题目的交流。

第7 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第8 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9 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第10 题,11题小组合作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第二十五课时单元测试

测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测试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的熟练程度。

测试内容:

练习册上46--47页的成长展示。

测试过程:

一、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小组长订正评卷得分。

二、公布本单元的测试成绩。

三、教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出现错误最多的题型。

四、总结本单元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作业布置:

预习第四单元的分数加减的折纸一课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方法?教学反思:

内官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导学案

课题:分数加减法授课年级组:五年级()班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5课时周次:第十三

主备人:马桂琴复备人:于亚珍杨海复核人: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法包括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情境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发芽实验”中,主要是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由于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它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与掌握运算的方法上要困难得多,所以,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比较突出的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课时安排:10 课时

第一课时折纸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 页“折纸”及相应的“试一试”“说一说”,课本第67 页练一练中的第 1 题至第 5 题,“你知道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二)、活动要求:

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出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色部分上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三)、动手操作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四)、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及时点拨。

(五)、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

3.从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4、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每份不同,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试着解决减法问题,完成“试一试”。(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要怎么办?

2.本节课你有和收获?

第二课时《折纸》练习课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能较熟练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

(2)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2、口算

二、基础练习:

1.完成课本67页的1,2,3,4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订正自己的方法)

2.集体汇报正确答案。

三、实践运用:

1.小组合作完成5,6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答案。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阅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第三课时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 页(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由小组长检查完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教师点拨: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4.教师点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

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五、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试一试6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第69 页的第2 题、第3 题

六、总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第四课时《星期日的安排》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 页,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复习。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写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4、5、6、7 题。

步骤:

(1)、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指名板书。

(2)、提问: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补充练习.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作业布置:预习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第五课时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 页,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由小组长检查完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在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时间单位。

2、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展示他们看课外书时间统计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

(1)明确数学信息:林林0.4 时,明明1\4 时。

(2)明确,0.4 和1\4 是两个不同形式表示的数。板书:分数与小数。

三,出示学习目标

会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

1、解决问题

(1)出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谁用的时间多?”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思考并记录解题过程.

(3)班内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1\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 ) 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3、小数化成分数把0.3 0.27 0.75 0.125 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1\8 4\25 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 1 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要注意的,引导学生注意能约分的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把下列分数化为小数,把小数化为分数。3\20 2\3 0.4 1.5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完成过程中,有学生可能有困难,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班内反馈反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重点反馈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让学生在讨论分数化为循环小数中,明确循环小数的写法和取近似值的方法。重点讨论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

师做小结: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A、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化为小数

B、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分数化为小数。

C、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分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小数化成分数。

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分数化成小数练习:做课本72 页第1 题

3.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3 和0.33 2\3 和0.6 1\10 和0.09

六、班内反馈总结

七、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课后反思:

内官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导学案

课题:分数加减法授课年级组:五年级()班

课型:新授课周次:第十四周课时数5课时

主备人:马桂琴复备人:于亚珍杨海复核人:

第六课时《看课外书时间》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 页剩余题目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2、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本环节由小组长检查完成)

二、复习

1、怎样将小数化成分数?怎样将分数化成小数?请举例说明。

2、在昨天初步学习后,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请提出来。你还有哪些疑惑?

3、试着背一背常见的分数化有限小数。

三、指导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提问:

(1)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2)分母是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7.625 8.25 0.24 0.65 0.5 1.03 2.8 1.

提问:小数化分数又什么简便方法?

3、比大小

11/93 ○0.24 0.912 ○2.375 4.123 ○3.34 0.11○0.65

提问:分数与小数怎样比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应用练习

1、甲乙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平均每分钟加工0.9 个,乙平均每分钟加工1/5 个。谁的工作效率高些?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54 米,比宽多7 米。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校本教案

美妙的数学 教学内容:校本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的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 2、体会数学世界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数学的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对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了解数学的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 教学难点:通过数学的趣味美、形象美、简洁美、对称美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对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2002年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这个会标有什么特点? 2、教师导言:这个标志的设计基础是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是为了证明发明于中国周代的勾股定理而绘制的。经过设计变化成为含义丰富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从这个会标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世界的美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妙的数学》。 板书课题:美妙的数学 二、新授课 (一)、学习数学的趣味美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数学的趣味美。 2、学生自学数学的趣味美,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这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3、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集体指正。 4、指名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表现出了数学的趣味美。 5、教师小结:数学的趣味美,体现于它奇妙无穷的变幻,而这种变幻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揭开了隐藏于数学迷宫的奇异数、对称数、完全数、魔术数……的面纱,

令人惊诧;观看了数字波涛、数字漩涡……令人感叹!一个个数字,非但毫不枯燥,而且生机勃勃,鲜活亮丽!根据法则、规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演化出的各种神机妙算、数学游戏,是数学趣味性的集中体现,显示了数学思维的出神入化! 板书:数学的趣味美奇异数、对称数、完全数、魔术数…… (二)、学习数学的形象美部分。 1、教师导言: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谈到形象美,一些人便联想到文学、艺术,如影视、雕塑、绘画,等等。其实不然,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形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万事万物的绚丽画面。下面我们就接着学习数学的形象美。 2、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形象美部分,用笔画出数学的形象美包括哪些内容。 3、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4、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集体指正。 5、教师小结并板书。 板书:数学的形象美:数字美符号美线条美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5页思考题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说说数学的趣味美、形象美指的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2、导入:数学除了趣味美、形象美,还有简洁美和对称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数学的简洁美部分。 1、导言:数学科学的严谨性,决定它必须精炼、准确,因而简洁美是数学的又一特色。 2、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简洁美部分,用笔画出数学的简洁美的定义,数学的简洁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4、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集体指正。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

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se pairs to determine pos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学情分析】 例1教学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已经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教材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需要;二、教学列和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行与第几列的规则;三、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

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目标: 1、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复习小数的性质,复习小数点位置移 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复习小数加减法。 2、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商不变性质,探 索并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4、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并在 式子中字母的值给定时求出式子的值。 5、会解简单的方程,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的应 用题。 6、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7、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 积。 8、会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 间(段)的计算问题。 9、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 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2、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商不变性质,探 索并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 况。 4、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并化简求值。 5、会解简单的方程,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的应 用题。 6、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章复习与提高 本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3、复习小数的性质,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复习 小数加减法。 4、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回忆小数性质、小数点移动规律,尝试解决有关问题。 2、会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3、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课时安排:共计4课时 符号表示数1课时 小数3课时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班共有学生比较少,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案.doc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 SHUXUE 五年级上册 授课人姓名:热依汉古丽.阿布都瓦依提所在学校:阿拉甫乡吉勒尕小学

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P.53页至P.63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用具:简易天平,砝码(一两块),两个杯子,一点儿水,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 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2.被减数=( ) 3.减数=( ) 4.一个因数=( ) 5.被除数=( ) 6.除数=( ) 二,尝试 1.方程的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左边放置杯子,右边放置砝码)(称出的物品同P.53页上

图。)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 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这时可以为了把天平平衡将杯子里到点儿水) (5) 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比如20+30=50。) 问: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7) 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倒水或再放另一个杯子),使之与P.53页的中图相同。然后出示天平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解]: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动的、有趣的生活信息,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激发兴趣——独立探索,寻找策略——相互交流,提取策略——自主比较,感悟策略——知识迁移,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生讲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们知道什么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能不能举例说明?(生回答)师小结那么在数学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等学完了这节数学课我们再来说说。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把“策略”与具体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收集信息,看例题,提问,从例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问王大叔一共有多少种围羊圈的方法? 如学生猜出几种答案,这时教师追问,是不是这几种呢?你有办法验证吗?同桌讨论。 如学生一时说不上来,教师追问,看来,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答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同桌讨论。 2、同桌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来验证。 4、交流方法 (1)摆小棒,整理出长方形所有长与宽长度的可能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摆法板书:如果长方形的宽是1米,长就是8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2米,长就是7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3米,长就是6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米,长就是5米。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五、图形的运动(三)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 九、总复习 一、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

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知识结构】 课题观察物体主备人数学教研组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安全警示: 课前3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1 小数乘法 2 位置 3 小数除法 4 可能性 掷一掷 5 简易方程 6 多边形的面积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8 总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8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也有上进心,但个别同学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有厌学情绪,所以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安排了位置,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综合实践方面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巧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1、掌握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数学的图形结构和运用未知数的技巧等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情景引入篇——趣味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临终时,三个儿子围在床前。 他对儿子们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勉强说完这几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 9+6+2=17。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5)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 2 -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 、n+1。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a 2 -b ,非负数是:b 2 ,非正数是:-b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xx学区校本教研 备课本 (一) 科目: 年级: 执教教师: 年度期

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 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二、学段目标:

第一单元备课说明

xx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3 1 0. 5 元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 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 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 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 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 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 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