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考试必备

马克思考试必备

马克思考试必备
马克思考试必备

1、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从而创立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2、实践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它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二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8)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

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

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代意义: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5、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除了运动中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马克思)。

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是无条件的,静止的相对是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互相统一,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犯了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6、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P35)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区别与精神活动,是实践的一般本质。

自觉能动性:区别与一般物质形态及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实践的特殊本质。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

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40)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不能够独立的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的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意联系网上的一个结,并通过这个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独立的事物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唯物论。

8、发展的实质(P4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

9、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P42)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

法。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43)

(1)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或抽象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

(2)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1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意义。(P45)

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特别性、个性不可能全部进入共性、普遍性,否则世界就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个体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中必然包含共性,以共性为本质。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是特殊性的东西,在较小的范围内就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a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

意义:

1、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

2、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3、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P46)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飞跃。

(2)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其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以内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渐进,所以,它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渐进性。质变是超出原有度的范围的变化,是对度的突破,所以,它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的中断和飞跃。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动性、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简要地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

(4)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15、辩证的否定观。

内容: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的否定的基本特征。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事物是通过自身孕育的否定因素来否定自己,这个否定因素是吸取了事物自己发展中的一切有益的营养而生长的,当它作为新事物起来否定旧事物时,实际上是从“母腹”中汲取养料,带着新的成分和因素脱胎而出的。新事物总是带有旧事物的某些痕迹,总与它脱胎而出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所以,这种否定不仅无法割断与旧事物的联系,而且恰恰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因为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这个环节联系起来,才有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第三,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

第一,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有力武器。

第二,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扬弃”态度。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事物经过辩证否定而实现的发展过程,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标准。

17、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红需要就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网上)

主要说明实践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巨大动力。

归根到底认识来源与实践也是由实践推导最后也是为了指导实践。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是社会在实践上有理论的需求时代呼唤理论的出现。换句话说,人们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之上因此研究它的人多了。总的来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加深了于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化”了。于是就说明实践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巨大动力。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是简单的类比。当然如果这个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的问题,全人类都关注 那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肯定就比十所大学集中研究更能推动对全球变暖的问题。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

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实践之中。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0、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意义。

总规律: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

方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但就认识的推移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运动必然是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1、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意义:

理论意义: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实践意义:

①反对教条主义和怀疑论

②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2、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论)的理解。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所谓真理的一元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的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2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PT)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2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9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P95)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P9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P97)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两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7、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PT)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从历史主体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8、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群众为主干,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

原因: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29、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P13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革命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所形成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成果,“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包含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以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内涵。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30、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P144)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3)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辩证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意义。(P148)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1)等价的含义: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后,商品和商

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就变成了价格与价值相符的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

(2)等价交换的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商品的价格要反映价值。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它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但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高于价值。所以,商品的价格又反映供求关系。(注:不能以特殊现象否

定此原则,一些文物、名画、珍贵邮票的价格严重超出其本身的价值,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也不能反过来抑制价格上涨。)

(3)等价交换的实现: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上下

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买卖关系中,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的买卖关系的总体是等价交换的。

(4)等价交换的必然性:等价交换作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的客

观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尽可能抬高自己的商品价格。但另一方面,每个生产者和经营者又是购买者,抬高价格对每个生产者来说都是同等的,在大量的交换中,最终必然达到等价交换。

(5)实行等价交换的重要意义:由于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商品价值

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谁的个别劳动时间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会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谁在竞争中就更有优势。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护各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生产者要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充分运用市场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6)等价交换原则的适用范围: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只适用

于商品经济,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要严防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也不能把它作为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否则,不利于培养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展,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及其使用价值的特点。(P154)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

一,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意义(P158)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价值中的作用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意义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

35、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P165)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36、如何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166)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价值(卖的出去)

实物替换: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P170)

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可能性: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商品价格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整个社会生活一片混乱。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38、什么是垄断,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P183)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操纵。

原因:1、极少数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9、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P183)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1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领导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40、参与制和个人联合

41、垄断利润的来源?如何实现?(P185)

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结低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垄断利润的具体来源是:

第一,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

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

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4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P187)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P188)

第一,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4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后果。(P194)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的改革。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2(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题型与分值 1、填空题(答对不给分,答错扣10分) 2、辨析题(4x6'=24分) 3、文本评述题(4x6'=24分) 4、辩论题(20分) 5、材料分析题(2x10'=20分) 6、课堂反馈题(12分) 三、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 义的超越 2、“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 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的理解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解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 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的理解 4、事物的永恒发展 5、“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理解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的理论基础 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 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的理解

4、“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理解 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6、“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 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的理解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 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理解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 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的理解 4、“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 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理解 5、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6、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五、六章: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 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3、“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的理解 4、“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理解 四、辩论题考查范围 1、生命的可喜之处在于不可重来/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不可重来 2、人生而自由/人生而不自由 3、对不诚信的人应该/不应该讲诚信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考试大纲

-学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题型 、辨析题(’’)、简答题(’’)、文本阐释题(’’) 、课堂反馈题(’’)(不在考试卷) ()什么问题、()为什么()理解 、材料分析题(’’) 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地科学 、马克思主义产生地理论渊源地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地、不彻底地;费尔巴哈:唯物论、形而上学、不彻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法国和英国地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地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地两个伟大地发现.()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地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地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地两大理论支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地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地理论品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地本质属性,在于它地彻底地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而彻底地科学性是最根本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地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地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当代价值及其启示 第一章、世界地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与时代地关系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地理解(一)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即世界地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地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地问题.对这个问题地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是哲学地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地性质决定地,不研究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其次是由哲学发展地历史证明地,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地历史.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地地位决定地,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地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地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地根本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哲学本体论地基本派别及其价值(一) 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及其意义(二)点 马克思主义以前地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二)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地批判.马克思主义以前地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由于不懂得实践地意义,对客观世界不能从主体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 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有量变并不一定有质变产生,但有质变发生时,一定是由量变转化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变。但在一定程度的量变下,是没有质变发生的,一定要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很重要。形而上学认为,质变是区别于量变的一种变化。但辩证法认为,变化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性质之别;所谓的质变只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试题A及答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40=4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黑。例如,“41”题正确答案是“C”,在答题卡把41“C”涂黑)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人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 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历史观 D.剩余价值论 6.恩格斯认为,哲学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四维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2.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 人的主观想象 C. 客观物质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5.认识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把握,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认识和掌握的程度,考察考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总体把握的认识水平。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物质与世界 3.联系与发展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5.认识与实践 6.真理与价值 7.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8.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更替 9.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劳动价值论 2.剩余价值论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 4.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基础知识50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总体把握50分,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5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30分 简述题 60分 论述题 60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核心知识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