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滑铁卢之战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

复辟之后的拿破仑立刻面临严峻的处境。虽然皇帝表示承认早先波旁王朝签署的巴黎和约,接受1792

年的法国疆界,还向沙皇和奥皇派出了使节,这些努力都成为徒劳。他的再度统治带来的不是橄榄枝而是刀剑。立即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国宣布拿破仑不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若在战场被俘获可以立即枪毙——

决心彻底打垮在他们眼里成为大革命象征的这个人:“拿破仑正高举着大革命的火炬向巴黎挺近。跟随他的

是人民的渣滓……列强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否则它将又一次动摇社会秩序的一切基础……”。

对于拿破仑来说,能否凑足军队以对付反法同盟准备压向法国的上百万兵力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被

称为“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波旁王朝复辟后统治了10 个月,路易十八为了笼络人心,废

除了大革命时代延续至今的征兵制;出于同样的考虑,拿破仑也不敢贸然恢复这一制度,唯一可行的方法是

号召业已退伍的士兵、军士以及被遣返的战俘尽快重回军营,这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是部队中急需的骨干。

好在皇帝的号召力尚在,法军很快就集结了28 万人,最令拿破仑头疼的是优秀指挥官的缺乏,大部分元帅

已向路易十八宣誓效忠。最优秀的参谋长贝尔蒂埃也在巴伐利亚神秘坠楼身亡;忠诚而又有能力的达武又被

拿破仑留守巴黎。于是,在出征的法军中辅佐拿破仑的只有元帅中的二流之辈,包括以发布晦涩难懂命令著

称的蹩脚参谋长苏尔特,以及刚愎自用的内伊和庸碌无能的格鲁希等人。拿破仑统率法军迅速北进,首战击

溃普鲁士军队,顺势推进到比利时境内,英军已在前方严阵以待。英军的统帅是陆军中将阿瑟· 韦尔斯利爵士。此公日后受封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以下皆以此称呼),人送外号“铁公爵”,在 1852 年威灵顿的

葬礼上,维多利亚女王曾称他为“19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人”。

威灵顿与拿破仑同龄,都出生于1769 年(威灵顿年长3 个月),但除此之外,二人几乎没有共同点。

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的一个破落户家庭,小时候还因为说不好法语受到同学的嘲笑;威灵顿却是个货真价

实的官二代,作为都柏林的豪门,威灵顿从小念的是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拿破仑从小志在军伍,投笔从戎;威灵顿却是读书读不下去才去吃粮当兵,用其母的话说,威灵顿“愚笨、说话缓慢、举止粗鲁,只配当兵闻

火药味”。在军旅生涯中,拿破仑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步步晋升,而威灵顿却是一路靠着令人不齿的捐官才

当上了中校。对待手下的士兵,拿破仑主张“不用皮鞭而用荣誉进行管理”,废除了中世纪的野蛮体罚制度;威灵顿在这方面却是个反面典型,他以贵族的傲慢无比地蔑视那些来自平民的士兵,称他们是“地上的唾沫”,“一群流氓”,“一群混吃喝而来的只能用鞭子管教的人”。而对于战争的理解,拿破仑崇尚进攻,“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威灵顿的军事思想却是“先抗击敌人的猛攻”!如此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了命运之敌,迎来宿命的对决。“90% 是我们获胜”

1815 年6 月18 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

滑铁卢地处比利时,是一个古朴幽静的小镇,距布鲁塞尔约20 公里。即便以当时会战标准衡量,滑铁

卢的战场也还是太狭窄。英军的阵地是一条长长的山岗,前面是一个山谷,与南面的法军隔开。英军阵地从

左翼到右翼,全长约3.5 英里,但只有不到2 英里的阵地有防御纵深。在这一区域内,威灵顿公爵投入了

4.96 万名步兵,1.24 万名骑兵,5645 名炮兵以及156 门火炮,总计6.766 万人。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

要坚守阵地,每英里的正面需要部署2 万人的部队,因此从理论上讲,公爵麾下的人马已经够用了,而且英

军埋伏在前斜坡上的散兵及步兵几乎完全隐蔽在高高的庄稼之中,来犯之敌首先必须躲过这些士兵的准确射击,接着还必须挨过炮兵的轰击,最后等待敌人的还有步枪的齐射和骑兵的马刀。

与英军对峙的是拿破仑皇帝亲自统帅的法军,包括48950 名步兵、15765 名骑兵、7232 名炮兵以及246 门火炮——总计71947 人。法军的骑兵占有明显优势,法军炮兵使用的12 磅炮的威力和射程都超过了英军

的9 磅炮和6 磅炮。拿破仑本人对战役的前景信心十足,早上八点,吃过早饭的皇帝对部下声言,“90% 是我们获胜,威灵顿没啥了不起,英国人没啥了不起;我们将于吃中饭时解决这件事”。当拿破仑骑马从法军

队列前经过时,战鼓激越,乐队奏起乐曲,“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久久回荡。进攻队列的场面庞大壮观,令

人终生难忘。

拿破仑本想在上午9 时开始战斗,但是炮兵将领德鲁奥说服了他,理由是地面过于泥泞会削弱炮弹的威力,于是,法军的总攻时间被推后到下午1时,在此之前的上午11 时30 分,法军用80 门大炮进行炮火准备,拉开了举世闻名的滑铁卢决战的帷幕。

拿破仑将整个进攻的指挥权交给了内伊元帅,自己却待在距离前线1400 码远的一个农庄观察战场动向,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决定——往日,拿破仑曾经亲自控制比滑铁卢大五倍的战场,掌握调度数量上两倍于现在

的部队和大炮。而内伊虽然作战英勇,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曾经屡次在战场上出错。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拿破仑当天身体不适。

“愿上帝救我,给我黑夜,或给我布吕歇尔”

当天中午,拿破仑从望远镜里发现“一片乌云”正在接近战场,这是正在前来滑铁卢的普鲁士军队,但

他仍然确信能在普军到来之前获得胜利,“今天上午,我们取胜的概率占90%,现在我们仍有60% 的概率”。下午1 时30 分,从布鲁塞尔路往东至英军阵地的左翼末端,在1300 码宽的烟雾笼罩的开阔地上,法军4

个师排成梯队,出于某种从未获得解释的原因,其中的三个并未按惯例以营纵队(正面为两个连)前进,而

是以一个展开的营正面向前推进,正面前排为200 人,前后一共有24 到27 列。这样正面更宽,队形更密集,再要组成方阵抵抗骑兵进攻就不可能了,而英军的炮手更可以将一排排的法军士兵送上西天。无论这种

阵势多么脆弱,勇猛的士兵已决意为皇帝和鹰旗献身。组成密集队形的法军不顾英军散弹造成的重大伤亡,

突破了英军阵地。此时,英军的2000多骑兵并肩投入战斗,一时令猝不及防的法军伤亡惨重(损失5000 人,其中3000 人被俘);但转眼间,法军骑兵杀到,顿时令威灵顿本就不多的骑兵损失了总数1/4。

到了下午3 时,战场暂时恢复平静,双方都需要喘息一下。在法军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拿破仑又面临新

的危机。普鲁士军队已经逼近滑铁卢战场,迫使拿破仑从预备队抽调了1.4 万人前去抵抗。而拿破仑早先派

去追击普军的3.3 万生力军在这命运攸关的一天却在格鲁希的率领下游离于任何战场之外(部分原因正是参

谋长苏尔特下达的莫名其妙的命令,既命令格鲁希所部靠拢拿破仑,又要顶住普军,还要尽快到达北面的阵地——而滑铁卢在西面)。事后拿破仑为他手下这位不称职的元帅下了一段尖锐评语,可谓针针见血:“格

鲁希元帅的行为,就好比他这支军队半路上遇到地震被吞没得无影无踪,简直无法捉摸。”

但是此时的拿破仑只能在滑铁卢战场继续进攻,险恶的国内政治形势也不允许法军后退。下午3 时30

分左右,法军发起当天最猛烈的炮击。内伊误认为英军的重新部署是全面撤退,动用5000 名骑兵(43 个骑

兵中队)排成井然有序的方阵,在没有步兵协同的情况下从右翼向敌人逼近。法国胸甲骑兵的铁胸甲片和头

盔闪闪发光,脚跨高大的黑色战马飞奔而来。他们是骑着高头大马的身材魁梧的战士,铠甲是一套前后两片

铁制甲板组成的上身铠甲(其名即源于此)。重达8 公斤的胸甲裹住身躯,能够轻易挡开马刀和长矛的砍杀,甚至可以阻挡那个时代的标准火器发射出来的低速铅弹。胸甲骑兵还戴着一顶铁制头盔用来保护头颅和面颊,他们的武器是一把又大又直的马刀。

在“皇帝万岁”的口号声中,法国骑兵如狂潮一般冲向联军的炮兵阵地,虽然联军的火炮全部为他们俘获,可是他们却毫无办法,既没有马匹可以拖走,也没有十字镐来毁坏,由于当时的炮弹对骑兵的威胁远甚

于子弹。事后有人觉得,只要有几磅的钉子和20 多把铁锤(来毁灭联军的火炮),就可以抵消法军犯下的

一切错误,让拿破仑大获全胜。

随后,法军的骑兵狂飙一路突入英军的步兵阵地。英军步兵结成方阵迎战,每一个方阵的英军步兵列成

三排,第一排蹲下来用刺刀阻击法军骑兵,而后两排轮番站立用滑膛枪射击。这一战法令法军骑兵无计可施,恰如“怒涛拍在岩石嶙峋的海岸,如山巨浪咆哮而来却在岩石上迸裂飞散呼啸翻腾而逝”。在此同时,顽强

的英军方阵也在法军进攻下遭到沉重打击,格鲁诺上尉当时处于一个方阵中,按照他的说法,“每移动一码,都要踩着负伤的同伴或尸体”。观战的拿破仑不由大为震惊,“难道这些英国人永远不会转身后退吗!”对

于这次战斗,有人曾经记载“法国骑兵在冲锋时的英勇程度,为我毕生所仅见。从来未曾见过骑兵的行动有

如此光荣者,而步兵抵抗的坚定也是足已与之相当”。

至下午5 时,英军的骑兵几乎损失殆尽,步兵预备队也全部投入战斗。内伊将一个炮兵群部署到距离英

军方阵不到300 码的地方近距离平射,这下轮到对方步兵的密集方阵伤亡惨重。法军占了上风,英军阵地处

于崩溃的边缘,威灵顿喃喃自语,“愿上帝救我,给我黑夜,或给我布吕歇尔(普鲁士军队统帅)”。

“近卫军撤退啦!”

晚上7 时,普鲁士军队不断逼近的压力迫使拿破仑孤注一掷,尽快结束战斗。他向滑铁卢投入了他的最

后预备队,赫赫有名的皇家近卫军(8 个营)。这些英勇的老兵身穿蓝色长衣,头戴插着高高红色羽毛的熊

皮帽,肩扛来复枪,刺刀闪闪发光,成纵队投入战斗。纵队的正面是两个连,因此每个营的正面都有70 至

75 人,纵深至少9 列。有两个骑炮连,每连6 门炮伴随前进。内伊元帅亲自指挥这支法军的最后力量,踏

着成堆的尸体,向威灵顿防线上力量最强的一段发起冲击。同样身处滑铁卢战场的热罗姆· 波拿巴(拿破仑

幼弟)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哥哥不亲自率领近卫军投入战场,他对一名将军说:“难道他不愿在这里战死?在

此战死将是他无上的光荣。”

此时的滑铁卢正面战场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法军组成的密集队形再次遭到英军炮兵(他们重新占领阵地)榴霰弹、葡萄弹和散弹的猛烈轰击,士兵如收割的庄稼一样成片倒下。内伊胯下的战马又一次中弹毙命,这

已是当天的第五匹了,但他丝毫未被吓倒,从地上爬起来后仍继续徒步指挥部队前进。威灵顿早已命令步兵

成四列趴在山顶的背后,最后与法国皇家近卫军交锋的荣誉落在了英军第一近卫步兵旅头上。

在以往的战斗中,只要法国近卫军投入战斗,就意味着胜利就在他们眼前。他们一拥而上,越过山脊,

突破英军阵地,满以为一定得胜了。但这一次不是如此。当第一排法军距离英军阵地不到50 码时,激动的

威灵顿直接向士兵下达了命令:“近卫军,起立!准备!开枪!”顿时,600 支毛瑟枪同时向法军开火,两

轮齐射过后,法军还没来得及端起枪,就一排排地倒了下去,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曾经战无不胜的法国近

卫军就丢下了300 多具尸体。在两只近卫军的对决中,从来是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法国近卫军突然停下了

他们的步伐。

第一近卫步兵旅将法国近卫军钉死在他们的前进道路上,后者变得犹豫不决,每分每秒都有兵士牺牲,

犯了在敌军火力之下展开的致命错误。英军一鼓作气,上刺刀冲锋,法国近卫军动摇了,随后便缓缓放弃了

阵地。法军的其他部队此时正密切关注着战局,被视为救命稻草的近卫军遭受失利令他们惊慌失措,战场上

顿时响起了“近卫军撤退啦”的可怕呼喊,这是法军将士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祸不单行。犹如天谴一般,晚上9 时,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终于突破法军防线,3.3 万生力军洪水般

涌入战场。拿破仑为了给部下打气,竟公然撒谎说他们看到是格鲁希的援军。但法军士兵很快意识到可怕的

事实真相,顿时士气低落,再也不服从军官的指挥。只听一片叫喊“这是背叛,我们被出卖啦”。有些人还

以为,朝他们开火的普鲁士人是格鲁希手下的士兵,他们倒向波旁王朝一边了!不管他们当这些人是谁——

普鲁士人也好,法兰西的叛徒也罢,结果是殊途同归:开始是士气一落千丈,继而惊慌失措,最终溃不成军。

“我从来没有如此接近失败”

普鲁士人到达之后不过10 分钟,威灵顿策马登上山顶,取下帽子挥了三下,发出了全面进军的信号。

他手下的军队几乎都已筋疲力尽,但士气高涨的他们还是发起了最后一击,一时间,4 万人冲下了山坡!这

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光荣时刻,英国人的欢呼声宣布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了。英军攻到法军阵地面前,暂时停

了下来,准备整顿队伍再行攻击。威灵顿见此情景,当即大声喝道:“上,上,他们是顶不住的!”法军当

然是顶不住了,在法军惨败的退潮中,像磐石一样岿然不动的只有三个营,他们就是先前被击败,随后又重

新集结在拿破仑周围的近卫军。法军的残兵败卒拔足狂奔,在近卫军最后几个方阵周围乱窜。军帽脱落的内

伊元帅则在方阵外面一群群败兵中跑来跑去,挥舞着一把破刀,向落荒而逃者破口大骂“怕死鬼,你们来看

看一个法国元帅是怎么死的吧!”(战后内伊被波旁王朝逮捕并枪决,为了元帅的尊严,允许由他自己下令

开火,时年46 岁。)

拿破仑本人先是躲在一个方阵中看到整个局势,在确认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向南逃去。当夜,法军七次

扎营,七次都被普军追击,武器辎重全部丧失。拿破仑脸色苍白,泪流满面,带了 1 万名残兵败将退回巴黎。而他的近卫军在滑铁卢战场上坚持到底,为法军赢得了最后的尊严。当法军近卫军的一个方阵被英军包围后,英军向法军劝降,法军军官高呼“近卫军宁死不降!”另外一句更简单的回答是“屎”(Merde!)。最后这

些近卫军将士在英军炮火下壮烈牺牲。恶战过后的滑铁卢战场一片狼藉,尸横遍野。英军死伤1.7 万人,失

踪1 万人。拿破仑的法军伤亡人数达到4 万,损失大炮220 门。

惨烈的滑铁卢战役结束了!获胜的威灵顿并不感到轻松,当晚他就写道,“我从来不曾打过这样一个会战,而且相信以后也永远不会再有了。在我有生以来,我都不曾经历过如此焦急不安的生活。我必须坦率地

承认,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失败!”而失败的拿破仑知道他的星辰已经陨落,斗志衰竭的他不愿率领一支

乌合之众与敌人死拼,被迫宣布第二次退位,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7 月7 日,普鲁士和英国的军队以胜利

者的姿态进入巴黎;第二天,路易十八也结束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流亡生活,波旁王朝得以再次复辟。

1815 年11 月20 日,反法同盟各国与战败的法国签署了第二次巴黎和约,欧洲地图再一次被重新画过,法国受到更为苛刻的处置,退回到1790 年的边界并赔偿7 亿法郎巨款。和约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

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所谓的“维也纳体系”,并暂时

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俄国捞到了好处,但没有过分强大;处置了战败的法国,但没有过分削弱;德意志成立了邦联,但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普鲁士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邦国;意大利仍旧四分五裂,奥地

利实际控制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欧洲大小君主各得其所,其中英国分得的赃物包括马耳他、好望角等海外属地,不过最重要的是,战后的英国变成了海洋上的绝对控制者。对于大英帝国而言,特拉法加之战是最初的一块奠基石,滑铁卢之战则是最后的一块墙顶石。前者使英国获得了制海权,而后者则为它打开了通往世界市场的门户。在此后两代人的时间里,英国一直是全世界的工厂和银行。“不列颠帝国的建立,实为拿破仑事业的最重要后果。”

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

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 滑铁卢战役已经成了拿破仑的代名词,此次战役拿破仑战败,这是他最后一场战役,拿破仑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本人则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滑铁卢战役与谁有关系,希望你喜欢。 滑铁卢战役有关系的人物滑铁卢战役与拿破仑息息相关。 说起滑铁卢,人们除了联想到失败之外,稍懂历史的人一定还会想到一个地方和一个人。这个地方就是比利时的滑铁卢镇,而这个人就是欧洲的历史巨人拿破仑;波拿巴。 这次战役是拿破仑从称霸整个欧洲到彻底失败的关键所在,滑铁卢失败以后,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命彻底走到尽头。 另一方面,当时反法联盟中的英国将领威灵顿将军却因此战的胜利而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实际上他与滑铁卢也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他,滑铁卢是成功的代名词! 滑铁卢战役格鲁希不救拿破仑的原因格鲁希是拿破仑的下属,在滑铁卢战役中举足轻重。有人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失败归咎于,格鲁希没有对拿破仑出兵支援。那么,格鲁希为什么不救拿破仑?当时不明就里的一个小细节,居然成为改变战争格局的重大要点。当时拿破仑派格鲁希带领重兵去侦察敌情,而这也成为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作战部署上所作出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军队的大量派遣之为

了侦察敌情,这本身就消弱了法国军队的作战力量。 说到格鲁希为什么不救拿破仑,就不得不先分析一下格鲁希的性格了。格鲁希元帅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只知道严格遵守纪律,执行命令,丝毫不懂变通。当时,拿破仑先是让他追击普军,后来才命令他在下午火速支援滑铁卢。怎奈,后来下达命令的便条在事后才被延迟送达。在此之前,格鲁希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也不敢擅自对拿破仑进行支援。所以,并非格鲁希违抗命令,不对拿破仑进行支援,而是应该把这这一点该归咎于格鲁希本身的性格弱点之上。 滑铁卢战役中两军实力对比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这位曾经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并最终过完了自己传奇曲折的一生。接下来看看滑铁卢战役中两军的实力对比。 兵力总体对比 (以实际赶到战场参战的为准,不包括格鲁希等未及时赶到的部队,以下皆同) 1、参战的英盟军(英国、荷兰、比利时、纳索、布伦瑞克、汉诺威、英王德意志军团)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后备军、骑兵军、荷兰-比利时骑兵师这几支部队。 参战的英盟军总兵力68424人(含炮兵),其中英军人数23584人、英王德意志军团人数7393人、荷兰9476人、比利时4118人、纳索5629人、布伦瑞克6151人、汉诺威12073人。 2、参战的普鲁士军共编为第一、第二、第四军,总兵力56412(含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知识点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政策(当时雅各宾派专政)。 《人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804——1814年

革命性: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五年后(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应认清以下三点: 第一,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第二,这一事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第三,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法国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二、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三、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其世界意义主要是指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相同点: 1.原因相同: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影响相同:革命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5.革命进程大体相同: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外,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 2.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3.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取得了国家的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4.原因不同: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断头女王》)、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 / 1

任晓雯:爱、恩典与救赎——评《悲惨世界》

大家书评 | 任晓雯:爱、恩典与救赎——评《悲惨世界》 2014-02-09任晓雯大家 文/任晓雯 1815年10月初,法国南部小镇迪涅。一个光头长须、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异乡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门。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尽辱骂与恐吓。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刺过衣裤的破洞,从四面八方袭击他。他有一张黄色身份证(当时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一百零九法郎积蓄,以及一个在痛苦与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异乡人。“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这样,苦役犯冉阿让的救赎之路开始了。 《悲惨世界》是怎样的作品?童年时候,以为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直至今日,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悲惨世界》开篇,大段描写卞福

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开启整部作品的钥匙。雨果将这部构思四十载、完成于晚年的百万字巨著,称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创作灵感,缘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在1801年的法国,彼埃尔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生活维艰,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仿佛永久烙身的该隐记号,将他从整个社会隔绝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仅仅谴责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悲惨世界》将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于愤怒的作品。书写苦难只为控诉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难的深重?更宽阔的小说,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开始搜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他想让现实中的彼埃尔,与现实中的米奥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相遇。这就是《悲惨世界》的胚胎。它将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 写作的准备工作极其扎实。雨果参考了好友维多克年轻时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大量材料,参观了土伦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监狱,并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这样的扎实体现于细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惊讶:雨果讲述每一个社会局部,都有着新闻记者似的准确,田野调查般的详实。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狱的“大苏”(即将一个苏的硬币纵向剖开,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纹,再置入一截弹簧);又比如匪徒间的黑话,黑话的流派、变种、口音特色、使用者个性……叙述得有条不紊,错落生动。 《悲惨世界》描写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写滨海新兴工业城镇,但花费笔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几乎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在这里,可以目睹监狱、街垒、贫民窟、下水道……还能看见粗鲁但善良的野孩子,圣洁却刻板的修道院,诡诈而不择手段的犯罪团伙,以及如蛆一般活着、似牛一般劳作的苦役犯。我们随着雨果,徜徉在街道,迂回于巷弄,呼吸每块砖瓦的气息,触摸每扇百叶窗背后的秘密。 《巴黎圣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鸟瞰》;《悲惨世界》中,充满对巴黎

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着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那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幺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探寻一下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吧。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不知道他如此说,动机何在。而在联军第一批集结65万人,还有30万军队将在秋天到达,总数有百万之众的情况下,法军仓促之下,仅组织了28.4万人的正规军,力量如此悬殊。拿破仑变防御为进攻,以图各个击破敌军、掌握主动权的计划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有可能成功的。拿破仑自己对科兰库尔说:是由于格鲁西未能及时增援,而骑兵又被击溃,以致惨败,内伊行动也不够积极、机智。他的话是比较符合实情的,但也是侧重于人事方面的分析。试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一、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之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西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之没有及时歼灭普军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6月16 日,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 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

战例讲解 滑铁卢之战 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滑铁卢之战法兰西第一帝国落幕 “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 复辟之后的拿破仑立刻面临严峻的处境。虽然皇帝表示承认早先波旁王朝签署的巴黎和约,接受1792 年的法国疆界,还向沙皇和奥皇派出了使节,这些努力都成为徒劳。他的再度统治带来的不是橄榄枝而是刀剑。立即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国宣布拿破仑不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若在战场被俘获可以立即枪毙—— 决心彻底打垮在他们眼里成为大革命象征的这个人:“拿破仑正高举着大革命的火炬向巴黎挺近。跟随他的 是人民的渣滓……列强必须趁早在罪恶萌芽时加以彻底扑灭,否则它将又一次动摇社会秩序的一切基础……”。 对于拿破仑来说,能否凑足军队以对付反法同盟准备压向法国的上百万兵力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被 称为“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波旁王朝复辟后统治了10 个月,路易十八为了笼络人心,废 除了大革命时代延续至今的征兵制;出于同样的考虑,拿破仑也不敢贸然恢复这一制度,唯一可行的方法是 号召业已退伍的士兵、军士以及被遣返的战俘尽快重回军营,这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是部队中急需的骨干。 好在皇帝的号召力尚在,法军很快就集结了28 万人,最令拿破仑头疼的是优秀指挥官的缺乏,大部分元帅 已向路易十八宣誓效忠。最优秀的参谋长贝尔蒂埃也在巴伐利亚神秘坠楼身亡;忠诚而又有能力的达武又被 拿破仑留守巴黎。于是,在出征的法军中辅佐拿破仑的只有元帅中的二流之辈,包括以发布晦涩难懂命令著 称的蹩脚参谋长苏尔特,以及刚愎自用的内伊和庸碌无能的格鲁希等人。拿破仑统率法军迅速北进,首战击 溃普鲁士军队,顺势推进到比利时境内,英军已在前方严阵以待。英军的统帅是陆军中将阿瑟· 韦尔斯利爵士。此公日后受封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以下皆以此称呼),人送外号“铁公爵”,在 1852 年威灵顿的 葬礼上,维多利亚女王曾称他为“19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人”。 威灵顿与拿破仑同龄,都出生于1769 年(威灵顿年长3 个月),但除此之外,二人几乎没有共同点。 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的一个破落户家庭,小时候还因为说不好法语受到同学的嘲笑;威灵顿却是个货真价 实的官二代,作为都柏林的豪门,威灵顿从小念的是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拿破仑从小志在军伍,投笔从戎;威灵顿却是读书读不下去才去吃粮当兵,用其母的话说,威灵顿“愚笨、说话缓慢、举止粗鲁,只配当兵闻 火药味”。在军旅生涯中,拿破仑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步步晋升,而威灵顿却是一路靠着令人不齿的捐官才 当上了中校。对待手下的士兵,拿破仑主张“不用皮鞭而用荣誉进行管理”,废除了中世纪的野蛮体罚制度;威灵顿在这方面却是个反面典型,他以贵族的傲慢无比地蔑视那些来自平民的士兵,称他们是“地上的唾沫”,“一群流氓”,“一群混吃喝而来的只能用鞭子管教的人”。而对于战争的理解,拿破仑崇尚进攻,“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威灵顿的军事思想却是“先抗击敌人的猛攻”!如此迥异的两个人却成了命运之敌,迎来宿命的对决。“90% 是我们获胜” 1815 年6 月18 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 滑铁卢地处比利时,是一个古朴幽静的小镇,距布鲁塞尔约20 公里。即便以当时会战标准衡量,滑铁 卢的战场也还是太狭窄。英军的阵地是一条长长的山岗,前面是一个山谷,与南面的法军隔开。英军阵地从 左翼到右翼,全长约3.5 英里,但只有不到2 英里的阵地有防御纵深。在这一区域内,威灵顿公爵投入了 4.96 万名步兵,1.24 万名骑兵,5645 名炮兵以及156 门火炮,总计6.766 万人。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 要坚守阵地,每英里的正面需要部署2 万人的部队,因此从理论上讲,公爵麾下的人马已经够用了,而且英 军埋伏在前斜坡上的散兵及步兵几乎完全隐蔽在高高的庄稼之中,来犯之敌首先必须躲过这些士兵的准确射击,接着还必须挨过炮兵的轰击,最后等待敌人的还有步枪的齐射和骑兵的马刀。 与英军对峙的是拿破仑皇帝亲自统帅的法军,包括48950 名步兵、15765 名骑兵、7232 名炮兵以及246 门火炮——总计71947 人。法军的骑兵占有明显优势,法军炮兵使用的12 磅炮的威力和射程都超过了英军 的9 磅炮和6 磅炮。拿破仑本人对战役的前景信心十足,早上八点,吃过早饭的皇帝对部下声言,“90% 是我们获胜,威灵顿没啥了不起,英国人没啥了不起;我们将于吃中饭时解决这件事”。当拿破仑骑马从法军 队列前经过时,战鼓激越,乐队奏起乐曲,“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久久回荡。进攻队列的场面庞大壮观,令 人终生难忘。 拿破仑本想在上午9 时开始战斗,但是炮兵将领德鲁奥说服了他,理由是地面过于泥泞会削弱炮弹的威力,于是,法军的总攻时间被推后到下午1时,在此之前的上午11 时30 分,法军用80 门大炮进行炮火准备,拉开了举世闻名的滑铁卢决战的帷幕。

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论文 -----《浅论如何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 姓名:吕栋 学号:1307324108 班级:行政管理

浅论如何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摘要: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决策体现出来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杰出的领导者,尤其是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现出高超的决策艺术。决策关系重大,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能力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决策者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抉择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领导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决策是领导者的天职。 关键词:领导能力决策程序综合素质魅力 一、领导与决策的关系 领导的关键工作是决策,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具备全局观念、可持续发展、充分准确地了解情况、澄清每一项决策的意义,把握存在哪些利益冲突、具有系统思考、考虑决策实施的可行性、可控性和考虑下达命令的方法和时机的基本理性。优秀的领导从优秀的决策开始,优秀的领导者在于不犯决策性错误,敢对自己参与的每一项决策负责,跟风型、急功型、豪赌型、矛盾型的决策都是不理性的,无益于企业的发展,一招不慎,全局皆输。二、决策的程序 决策程序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科学的

完整的动态过程。决策程序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2)拟定具备实施条件、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可行方案。(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 (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 在本文中对应为三个程序,分别为民主决策、现实决策、程序决策。 三、做好民主决策 (1)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首先,依靠群众的眼睛来观察,则无所不见;依靠群众的耳朵来倾听,则无所不闻;依靠群众的智慧来思考,则无所不知。其次,“合而听之则圣”,就要造就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氛围,没有这样的氛围,即是众口一词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不要妄加拒绝,不要轻易许诺,轻易许诺会丧失原则,妄加拒绝会闭塞言路。再次,“劝之使谏,宣之使言”,鼓励人们当面提出批评建议,允许人们公开宣泄不满情绪,克服私心、胜心、忿心,宽容成员的议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否则,当埋藏的不满情绪积蓄到爆发的时候就悔之晚矣。最后,公开信息和政事,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政通人和。刘备实行“安民告示”,对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及早公告,以安民心,较好的说明了政事公开的益处。 (2)调查研究,群策群力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1689年7月14日 B.1789年7月14日 C.1689年7月14日 D.1789年7月4日2.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是 A.路易十三 B.路易十四 C.路易十五 D.路易十六 3.带领法国人民把大革命推向高潮的是 A.马拉 B.丹东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 A.1788 B.1804 C.1812年 D.1814年5.拿破仑颁布的《法典》不包括 A.《兵法典》 B.《民法典》 C.《商法典》 D.《刑法典》 6.在法国等级制度中,下列社会成员属第二等级的是A.教士 B.地主 C.资产阶级 D.商人7.宣称人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法典》 8.标志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是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雅各宾派专政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国王召开三级会议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 B.主张在法律上人和人有平等的权利 C.国王有权废除法律 D.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拿破仑的活动不包括 A.1799年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B.采取革命恐怖手段严惩反动分子 C.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4.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罗伯斯庇尔执政②《人权宣言》的发表③处死 路易十六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5.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开始于入侵哪个国家之后A.西班牙 B.普鲁士 C.奥地利 D.俄罗斯 6.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7.19世纪初期,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意义是A.拓展了法国的疆域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恩格斯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在很长时期内它一直是世界各国制定新法典时的参考蓝本。 (1)结合课文说出这部法典的名字和制定者。 (2)这部法典包括那几个部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材料二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川教版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三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1)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和18世纪后期的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了哪些规定?这些规定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结合《临时约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明当时中国、美国、法国在人权问题上作出这些进步规定的相同社会根源。 三.问答题 10.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写到“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回答: (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 (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1.指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他们各是通过什么途径(或形式)实现上述任务的?说一说他们 各自取得的主要成果。

法国王朝年表

法国王朝年表 墨洛温王朝 [481-751] 1 克洛维一世(481-511) 2 克洛塔尔一世(511-561) 3 希尔佩里克一世(561-584) 4 克洛塔尔二世(613-629) 5 达戈贝尔塔一世(623-639) 6 克洛维二世(639-657) 7 佩平二世(687-714) 8 查理马特(688-741)(“铁锤”查理)加洛林王朝 [751-987] 1 佩平三世(751-768) 2 查理一世(768-814) 3 路易一世(814-840)(“虔诚者”路易) 4 查理二世(843-877)(“秃头”查理) 5 路易二世(877-879)(“口吃者”路易) 6 路易三世(879-882) 7 卡洛曼(883-884) 8 查理三世(882-887)(“胖子”查理) 9 厄德(888-898) 10 查理三世(898-922)(“傻瓜”查理) 11 罗贝尔一世(922-923) 12 鲁道夫(923-936) 13 路易四世(936-954)(“海外归来者”路易) 14 洛泰尔(954-986) 15 路易五世(986-987)(“懒惰者”路易) 卡佩王朝 [987-1328] 1 于格卡佩(987-996) 2 罗贝尔二世(996-1031)(“虔诚者”路易) 3 亨利一世(1031-1059) 4 腓力一世(1059-1108) 5 路易六世(1108-1131)(“胖子”路易) 7 路易七世(1131-1180)(“小路易”) 8 腓力二世(1179-1223)(“奥古斯都”) 9 路易八世(1223-1226)(“狮子”路易) 10 路易九世(1226-1270)(“圣路易”)——十字军亲征者

滑铁卢联军战斗序列

根据“Napoleon, His Army and Enemies”网站的相关资料翻译而成,仅为滑铁卢战场上的联军序列。 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指挥英国-德意志-尼德兰联军作战的指挥官,是卓越的陆军元帅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任威灵顿公爵(他于1813年成为陆军元帅)。威灵顿曾征战于印度、尼德兰、丹麦、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他为自马尔伯勒时代以来便默默无闻的英国陆军赢得了声誉。 1815年4月,威灵顿在尼德兰整编了联军。英军、汉诺威的部队与荷兰-比利时部队被整合到了一起。在4月至6月间这支部队又迎来了布伦瑞克和拿骚的部队的加入。在滑铁卢作战的联军包括了53850名步兵,13350名骑兵,5000名炮兵和1000名工兵。 威灵顿担心法军侵犯蒙斯-阿尔-布鲁塞尔的交通线,尽管没有关于这一运动的报道。他还是在阿尔布置了为数17000人的部队以防万一,监视法军。将这支为数颇多的部队置于路程为2-3小时之外的地点,倘若威灵顿战败的话,他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 英军和英王德意志军团(注:King's German Legion,下文简称KGL)的各个营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身经百战的,并且曾在半岛服役:第一近卫步兵团第三营;(KGL)第一轻步兵营,第二轻步兵营;(KGL)第一步兵营,第二步兵营,第三步兵营,第四步兵营,第五步兵营,第六步兵营;第五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七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第九十五来复枪团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二十三步兵团第一营;第五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第二十八步兵团第一营;第三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七十九步兵团第一营;第一步兵团第三营;第四十四步兵团第二营;第四十二“黑色守望者”团第一营;第九十二步兵团第一营;第四步兵团第一营;第二十七步兵团第一营;第四十步兵团第一营。由此可见,有些认为威灵顿在半岛的部队要么被调往美洲要么就是复员、退伍的说法是错误的。 联军中各战术单位的人数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历史学家强调英军各营在滑铁卢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这是对的,但是并不是普遍现象。英军各营平均人数比法军要多出145人。英军最大的营是第五十二步兵团第一营,有1130人。英国近卫步兵团的各营平均人数也大约有1000人之多。战场上人数最少的营是法军第一百零八步兵团第三营,只有251人。 各军步兵营平均人数: 英军:665人 普军:610人 KGL:520人 法军:520人 骑兵中队/连平均人数: 威灵顿的骑兵:145人 拿破仑的骑兵:135人 布吕歇尔的骑兵:115人 威灵顿麾下有84个步兵营: 由德意志部队构成的营占全体50%(包括KGL,布伦瑞克,汉诺威和拿骚)

世界近现代史思考题

名词解释 英国新贵族利尔本《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西哀耶斯 卢梭《人权宣言》山岳派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法典》莱因邦联 奥斯特利茨战役滑铁卢战役 欧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常识》西进运动 一七八七年宪法 美英第二次战争《宅地法》废藩置县福泽谕吉自由民权运动 美孚石油公司泛美主义“三B”铁路政策 “史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布哈林余粮收集制苏联英苏贸易协定 威尔逊《九国公约》洛加诺公约广田内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奇怪战争”珍珠港事件《大西洋宪章》 诺曼底登陆《开罗宣言》 问答题

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性质和新贵族的特点。 分析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黑格尔哲学思想有哪两大部分? 德国统一运动的总结 1783年美国独立后的疆界? 美国领土是怎样扩张的。 简析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 试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 分析德国19世纪末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试析20世纪初英法协约签订的原因。 试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试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慕尼黑阴谋及其恶果。 法国迅速败降的原因。 简析法国败降后世界各大国的战略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三大战场? 简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过程。 简述并评价雅尔塔会议。 论述题 阐述英国较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试述普鲁士为什么能掌握德意志统一运动领导权? 评述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完善。 试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根据史实,试析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公约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试比较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化过程的异同。 试析英法绥靖政策形成的根源、主要表现。

法兰克及法兰西统治者列表

法兰克部落 早期法兰克统治者 早期统治者的名单残缺不全,有许多空白 # 姓名身份在位说明 格诺鲍德287—289 已知最古老的法兰克人的国王 阿斯卡里克306—307 早期法兰克王,两人被认为是被认为是最早的法兰克君主梅洛盖斯306—307 马洛鲍德斯355—380 格诺鲍德380—390 与三世纪那位国王同名;于公元388年入侵罗马帝国松诺380—400 公元388年曾经入侵罗马帝国 马尔科梅尔阿普西瓦利部落、 卡蒂部落首领 380—400 一说410—426 松诺之弟;公元388年曾经入侵罗马帝国萨利克法兰克部落(墨洛温王朝) # 姓名身份在位说明 1 法拉蒙德法兰克人的国王410—426(或420)传说中的国王,无法确认是否真实存在。《法兰克史》中说在国王 松诺死后,他的兄弟马尔科梅尔提出法兰克各部落应该拥有一个统 一的国王,而这是违背法兰克人传统的。马尔科梅尔之子法拉蒙德 被选举为第一任国王。死后传位于克洛迪奥,开创国王继承制度 2 克洛迪奥法兰克人的国王、 Dispargum及图尔 奈的国王420—448 一说426—447 法拉蒙德之子,墨洛温王朝可以肯定真实存在的第一位国王(萨利 克法兰克第一任首领),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3 墨洛维法兰克人的国王、 图尔奈的国王448—457 一说447—458 半神话化的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国王,相传是法兰克萨利克部落 的墨洛温王朝的始创人(应是其父克洛迪奥建立的) 4 希尔德里克一世法兰克人的国王、 图尔奈的国王 458—481 能够确证存在的第一位国王 5 克洛维一世法兰克人的国王、 图尔奈的国王481—486(509) 公元486年,克洛维一世击败罗马帝国在北部高卢的最后统治者斯 雅戈里乌斯(位于今皮卡第大区的苏瓦松王国的统治者),公元509 年,在统一了整个法兰克部落的情况下,成为全法兰克人的国王 萨利克法兰克部落同时期其它法兰克部落统治者 姓名在位说明 里卡莫尔斯 图德莫尔斯421—428 厄格迪乌斯457—464 瘸子西格伯特483—507 被儿子克洛多里克所杀 杀父母的克洛德里克507—508 瘸子西格伯特的儿子,由克洛维废黜 所有以下也许与某一程度上与克洛维有关的人最终在509年之前被去除: 姓名说明 卡拉里克

19 《滑铁卢之战》教案

19.*滑铁卢之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行了解拿破仑经历和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教学方法 问题研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手段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段,上课后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段,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场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成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

滑铁卢战役中的苏格兰灰骑兵(翻译,各位参考一下)

滑铁卢战役中的苏格兰灰骑兵(翻译,各位参考一下).txt Stanley Berkeley的《Gordons and Greys to the Front》,插图剑桥战争史的封面这幅画描绘的是据传说灰骑兵穿过戈登团时,一些高地士兵如此渴望与法国人作战,于是 攀住马镫向法国人冲去,然后又跳下来作战。 然而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这就是本文试图要告诉你的。 “……灰骑兵们穿过戈登营的队列径直向前移动,距离法国步兵师的前锋只有20码了,但他 们只是向敌第45步兵团第1营小步而去,没有疾驰,也没有冲锋。” ————摘自W?A?索本(W. A. Thorburn),苏格兰国立战争博物馆(National War Museum of Scotland)馆长描述的皇家苏格兰灰骑兵团在滑铁卢战场上著名的冲锋。 滑铁卢战役前的灰骑兵团 1815年2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卷土重来,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各国马上开始了积 极的备战,此时的英国皇家北部龙骑兵团(即苏格兰灰骑兵团)共拥有8个连,但在当年稍 晚些时候他们的兵力增加到了10个连,这10个连共包括946名军官和士兵。其中只有6个 连开到荷兰加入了威灵顿的军队,4个留在了伊普斯维奇(Ipswich)的驻地。随军的团部军 官如下: 詹姆斯?英格利斯?汉密尔顿中校(Lt. Col. James Inglis Hamilton) 艾萨克?布莱克?克拉克(Majors Isaac Blake Clarke)、托马斯?佩特?韩金(Thomas Pate Hankin)两位少校 副官亨利?麦克米伦中尉 助理军医詹姆斯?亚历山大(James Alexander) 随军兽医约翰?崔格(John Trigg) 七名上尉随行: 爱德华?切尼(Edward Cheny) 詹姆斯?普尔(James Poole) 罗伯特?沃纳(Robert Vernor), 托马斯?雷诺德斯(Thomas Reignolds) 查尔斯?巴纳德(Charles Barnard) 托马斯?芬顿(Thomas Fenton) 爱德华?佩恩(Edward Payne) 其中雷诺德斯上尉已经被名誉晋升为少校,是威廉?庞森比爵士的旅副,其余六名上尉则各自 指挥六个连。 中尉军官包括: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 弗朗西斯?斯多帕特(Francis Stupart) 乔治?福克纳(George Falconer), 詹姆斯?威姆斯(James Wemyss) 詹姆斯?卡拉瑟斯(James Carruthers) 阿奇博尔德?汉密尔顿(Archibald Hamilton) 托马斯?崔特(Thomas Trotter) 詹姆斯?盖普(James Gape) 查尔斯?怀德汉姆(Charles Wyndham)

滑铁卢之战

19《滑铁卢之战》 助学卡片 1、教学目标 1、了解滑铁卢之战的过程及拿破仑其人,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把握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3、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3、主题点击 本文叙述了滑铁卢战役的的经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那一秒钟写起,着重分析了拿破仑麾下格鲁希优柔寡断、唯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增援皇帝,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4、美点聚焦 本文的美点集中在写作特点上,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渲染气氛恰当、工笔描写细腻、场面勾勒宏大、心里描摹准确、穿插评论深刻。 5、拓展延伸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人称奇迹创造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1804年5月16日,拿破仑一世宣布法国为帝国,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

卢浮宫解析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入口,此时,重游自己最富盛名也最具争议的建筑作品,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在想些什么。通过这座获誉“贝聿铭巅峰之作”的玻璃建筑,游人正陆续进入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圣殿,他们也许会从导游的口中,听到1/4个世纪以前这里发生的故事。 1981年,密特朗(Mitterrand)当选法国总统,结束了保守派此前23年的统治。他上台即推行改革,认为经济的复苏必须和“新文艺复兴”相伴而行,因此在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艺术方面的支出增长了一倍。而最为密特朗看重的工程,就是修复日益衰败的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世界三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时期,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偌大的展厅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复杂的结构更是让游客晕头转向,它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馆。改造卢浮宫迫在眉睫,但谁能胜任呢?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顿时让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目瞪口呆。 周瑛琦:一般来说,这种引发世界关注的工程都应通过公开竞争决定人选,但总统密特朗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热爱艺术,出过十几本书,还曾到佛罗伦萨研究过意大利历史,他认为在艺术这一块,自己有发言权。当时,密特朗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结果有13位都推荐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刚完成了华盛顿艺术馆东馆而在美国声名大噪的贝聿铭。于是密特朗派人秘密接洽了他,贝聿铭沉思了一会,礼貌地给与了答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就让别人去参与竞标而我们放弃。呵呵,牛吧?这是当时62岁的贝聿铭的一种策略吗?还是他猜到了法国政府的迫切需求?没有人知道,从结果来看,密特朗似乎真的很急,他听取了下属的汇报之后,当机立断,立刻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贝聿铭。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解说:这位总统钦定的人选,立刻引来艺术上自视甚高的法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艺术之都巴黎不欢迎一位美籍华人来修复他们的珍宝馆。面对反对浪潮,贝聿铭打出了历史牌,他说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周瑛琦:自古以来,进入卢浮宫的建筑师从来就不会有轻松的活儿,有人说,这座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就像高卢雄鸡一样高傲,它甚至有着驱逐建筑师的恶名。17世纪,大师贝尼尼,对,就是我们之前在圣彼得大教堂节目中说过的贝尼尼,曾经受邀为卢浮宫设计正面建筑,但他略带夸张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并不受法国人待见,人们联名反对使用他的方案,最终路易十四只好无奈地把贝大师送走。看来,要想取悦法国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法国民众最终是怎么接纳了我们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金字塔方案出炉时又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解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贝聿铭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设计图,它的核心是在U型的卢浮宫中庭“拿破仑庭”兴建玻璃金字塔型入口。方案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许多法国民众高呼: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有官员更讥讽它为“一颗寒碜的钻石”;他们形容:这比滑铁卢战役后英国人企图拿走卢浮宫珍宝的暴行更令人愤怒! 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在野的保守党甚至利用这个机会猛烈抨击选择了贝聿铭的执政党,贝聿铭因此被卷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旋涡中。他回忆说,当时他的翻译甚至被吓得心慌意乱,浑身发抖;当他要为自己的方案辩护时,她几乎无法完整地完成翻译。当时的贝聿铭面临着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周瑛琦:还好,总统密特朗一直力挺贝聿铭,毕竟卢浮宫计划是他施展政治抱负的重要一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贝聿铭也始终保持了从容不迫的自信。他深入民众,耐心解释自己的金字塔;他在电视上展开游说:“巴黎应该是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他拜会蓬皮杜夫人,并以“艺术必须富有现代精神”说服了她,让她和一群名流从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在政治纷争中,他甚至让密特朗的一位主要政敌变成了自己的同盟,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巴黎市长,后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Chirac)。贝聿铭先诚恳的和这位政坛强人探讨巴黎城市规划,谈论艺术和中国的艺术品。最后他说:“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希拉克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随后他在记者面前公开表示:自己支持金字塔方案,但有一个要求:贝聿铭必须先在卢浮宫中竖起同样大小的实体模型,接受公众的检验。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解说: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第一台挖掘机开动的时候,贝聿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他的规划中,改建计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让财政部从卢浮宫侧翼搬出,让卢浮宫恢复为完整的U型,通过金字塔连结开放给游人,但财政部的头头们并不愿意撤出这个世界上最豪华的办公场所。 最终是媒体的报道发挥了作用,财政部撤出了卢浮宫。经过4年的施工,1988年3月,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最高荣誉勋章。令法国人难堪的是,他们曾经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为了每一个法国人的骄傲,“寒碜的钻石”变成了“璀璨的宝石”。三个月后,原本总统宝座岌岌可危的密特朗,在选举中击败了对手希拉克,获得连任。一度,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这个数字让重游旧地的贝聿铭倍感欣慰。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的初衷:他说,无法找到任何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