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伴腹胀,便秘,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等。

2.风阳上扰证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郁金、夏枯草。

3.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

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2)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证

治法:通腑泻热,息风化痰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全瓜蒌、赤芍、丹皮、牛膝。

2.痰火瘀闭证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推荐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石菖蒲、郁金。

3.痰浊瘀闭证

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等。

2)脱证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推荐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玉竹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中风脱证患者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等。

(四)针刺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等。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3)其他治疗

耳针法:若中风患者血压高者,可给予心、肝、神门、降压沟等穴位压豆;若失眠者,可给予神门、内分泌、心、、肝、肾等穴位压豆。

(五)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吸氧与呼吸支持、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六)中药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偏瘫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似胀而非胀。

辨证论治,使用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

(七)推拿疗法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活动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八)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九)食膳指导

日常生活中可采取饮食调养方法辅助中风病治疗:如三味粟米粥,五汁童便饮,大枣粳米粥,豆淋酒等适用于中风后期言语蹇涩、肢体麻木及偏瘫的患者。另外,中风患者建议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中要补充适当地蛋白质。

(十)护理

基础护理配合辨证护理。调摄情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以及体位选择、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证候的变化。

2.疾病病情缺损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nke Scale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等。

(二)评价方法

选择不同时间点(入院当天、入院21天)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价。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以及目前常用的NIHSS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

2018年度中风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脑病科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诊疗治疗,积极拓展各种中医治疗项目,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部分医者认为膏药的作用只有一种:活血化瘀。实际上膏药由于使用的中药成分不同,其适应症也是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本年度我科增加了膏药的种类及使用数量,并结

合理疗设备综合提高中药的渗透力,用的较多的主要有祛风通络散、消肿止痛散、遗尿散等。

2.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特色治疗引入耳穴治疗方法。通过专家进行培训及授课,指导临床医护掌握及应用耳穴治疗。通过全息理论的耳穴治疗提高临川疗效。

3.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穴位注射、中频疗法。

4.引用中药熏洗治疗。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脚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中风症状的改善。

眩晕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一.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病

西医诊断—梅尔埃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A.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船,甚则扑倒。

B.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C.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A.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B.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C.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

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D.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E.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或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晕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口服芪蛭消栓丸9g bid po

4.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天麻素注射液,阴虚阳亢者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痰瘀阻窍者可选用血塞通注射液,气血亏虚者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晕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

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表1: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主要难点是预防眩晕复发。中医药在其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的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首乌,脾胃不足者,可用四君参苓理中建中归脾实脾等,一言蔽之,对证补之不足。久病易虚易瘀,无痰不作眩也是经验之谈。痰瘀之邪也不可轻视之。同进,应提高身体素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尤其是针对性的抗眩晕锻炼也是治疗之本。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时的一个主要症状,但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也可以使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因此给医生的诊治带来困难;另外,该病以突发性、反复发作性为特点,严重者可合并不可逆的脑缺血等危急征象,均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一、眩晕的辨证论治思路

眩晕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并非一个单独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性表现。病因十分复杂,同一性质的眩晕可有不同病因引起,同一病因又可表现不同类型的晕,要从眩晕主诉中较快明确诊断不容易,特别是临床上多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微、短暂缺血所致的头晕,由于缺少明确、完整的症状、体征,依据不充分,诊断常

难以肯定。如何结合现代医学,将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率是我们思考的。

(一)如何预防眩晕复发

眩晕作为发作性疾病,西医治疗对缓解发作期眩晕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预防眩晕复发疗效不佳,如何针对不同疾病导致眩晕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措施的前瞻性分析

应针对眩晕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确立治疗的重点。

(1)难点一的应对措施

1.首先明确患者主诉是何种性质的晕

临床上根据“晕”的感觉表现不同,可以协助区分病变部位。有“动”的感觉,即睁眼时看到周围景物旋转,闭目后感自身转动,称真性眩晕。通常为前庭系统即内耳、前庭神经和神经核、脑干、小脑或大脑颞叶损害之表现,并且为了进一步定位定性,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前者指前庭神经核以下损害,后者是前庭神经核以上(即脑干、小脑和大脑)损害。若诉有升降、沉浮、头重脚轻、头脑昏沉等,称假性头晕。应考虑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庭中枢部分、眼部病变、本体感觉系统病变、其它周围疾病性头晕。

2.进一步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

在上述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而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要根

据详细、可靠的病史和是否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在通过必要的有关辅助检查,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方可明确。

3.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及早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呈一过性局灶脑缺血发作,神经系统症状常只出现几分钟或几小时,有的可持续几天即自行消失,常不易查知,而且下次发作,可能又出现另一侧的神经系统症状,故应及早选择TCD、局部脑血流量测定或椎动脉造影。另外,眼震电图(ENG)检查室诊断本病的一项主要方法,它可以区别周围性或中枢性损害,有助于进一步定位,即使头晕已愈者,仍有眼震电图异常。另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能敏感的记录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脑干神经细胞生理改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TCD、ENG、BAEP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早期诊断率。

4.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制定符合临床的有效的诊疗方案。

(2)难点二的应对措施

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与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建立整体观念,在天人合一,求因治本的基础上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

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当归等;偏肾阳虚,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药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有通,可加入陈皮、谷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防止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导致复发。

同时,就提高身体素质,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突然的头部运动,少作或不做颈部旋转、弯腰动作,特别已发现某一行为引发眩晕时,更应避免以免诱发眩晕;同时要结合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结合适当的饮食方法;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伤及脾胃,酿生痰浊而发眩晕。

2018年度中风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脑病科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诊疗治疗,积极拓展各种中医治疗项目,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针对多数眩晕患者地址中药,认为疗效不肯定以及眩晕反复复发的问题,我们科做出了以下改良。A.我们进行了剂型的改革,处了常规中药汤剂之外,还添加了中药颗粒剂,方便携带和服用,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2.加强中医药的宣传,提高大家对中医的认知度。科室定期会开展中医内容的讲座,召集医护人员一起学习,提高大家对中医的了解,

从中医操作项目的完成度、效率和疗效上面都有了一定地提高,同时项目也得到了更好的开展。

3.定期开展针对患者的学习活动,向患者宣传眩晕病以及脑病科其他疾病的常见预防和调护,其中包括情志疏导和饮食调养,并推荐相关合理的药膳,另外还组织学习降压操等。

4.更加注重中医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率,降低不良反应以及证药不对应的情况。临床上注重求因治本。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等;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对阴精不足者,药用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等,偏肾阳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等。在使用培补肾精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至复发。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2016版) 肺癌 肺癌可能因吸烟、毒气刺激、慢性肺脏疾患等所致。以咳嗽、胸痛、气喘、痰中带血等为基本表现,是发生于肺脏的癌病类疾病。相当于“肺积”。 1诊断依据 1.1早期表现为干咳或刺激性呛咳,或咯白色黏痰,或间断性反复痰中带血,发热等。 1.2晚期可出现气急喘促,胸背剧痛,声音嘶哑,伴食欲不振,消瘦等,或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头颈部粗张,颈胸部静脉怒张),胸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以及脑、肝、骨等多处转移,可出现相应的征象。 1.3胸部X线摄片、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对肺癌临床诊断价值很大。 1.4痰液细胞学检查或胸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 1.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胸壁肺穿刺活检等可确诊。 1.6颈部肿大淋巴结、皮下可疑结节活检或细针穿刺等可帮助确诊。 2辨证施治 2.1脾虚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闷气短,腹胀纳少,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健脾化湿,理气化痰,方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30g 炙甘草6g 白术30g 陈皮6g 茯苓15g 制半夏9g 生姜三片大枣10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2阴虚内热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痰中带血,口干,低热盗汗,心烦失眠,胸痛气急。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清肺润燥,润肺化痰,方如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麦冬30g 贝母12g 百合12g 当归15g 芍药12g 甘草6g 桔梗9g 玄参12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3气阴两虚证:咳嗽痰少,咳声低弱,痰中带血或咯血,神疲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自汗盗汗,口干咽燥。舌淡红或舌质红有齿痕,舌苔薄,脉细弱。益气养阴,清化热痰,方如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30g 麦冬15g 玉竹12g 桑叶12g 甘草6g 天花粉18g 生扁豆12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2.4痰瘀互结证:咯痰不畅,痰血色暗或夹有血块,胸胁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颈部及胸壁青筋显露,唇甲紫暗。舌暗红或青紫,有瘀点瘀斑,舌苔薄黄,脉细弦或涩。理气消肿,活血化瘀,方如二陈汤和复元活血汤加减。半夏6g 陈皮6g 茯苓12g 柴胡6g 当归15个红花9g 栝楼根15g大黄9g(后下)桃仁9个甘草6个穿山甲15g。上药煎药机煎取日两包,早晚各一。 3 其他疗法 3.1中成药:脾虚痰湿证可选用六君子丸(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 茯苓制半夏生姜大枣)、二陈丸(半夏陈皮炙甘草茯苓)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阴虚内热证可选用养阴清热类中成药;气阴两虚证可选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类中成药;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阴阳双补类中成药;气滞血瘀证可选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3.2针灸:取列缺、支沟、足三里、丰隆、肺俞、膻中、肾俞等穴。 3.3外治法:可选用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外用药贴敷疼痛部位,有助于止痛。 3.4本院制剂:癌复康20ml,三次/日 4、中医宣教、指导康复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令狐采学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1 一、病名1 二、诊断1 (一)疾病诊断1 (二)疾病分期1 (三)证候诊断1 三、治疗方案2 (一)手法治疗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2 (三)牵引疗法3 (四)针灸疗法3 (五)手术治疗3 (六)护理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4 五、疗效评价4 (一)评价标准4 (二)评价方法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 一、病名7 二、诊断7 (一)疾病诊断7 (二)证候诊断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8 三、治疗方案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8 (二)手术治疗9 (三)药物治疗10 (四)康复治疗10 (五)护理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1 五、疗效评价11 (一)评价标准11 (二)评价方法11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心脑病科 陆 良 县 中 医 院 心 脑 病 科

目录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四、2013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五、2014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六、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七、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八、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九、2013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十、2014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难点分析: 1.眩晕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 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 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眩晕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 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眩晕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 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 5.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物 血压控制平稳,但眩晕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 优化方案: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 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

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肿瘤科优势病种即我科常见病种共有三种:胃癌、肝癌与肠癌。我科自建科以来,通过对收治病人进行诊疗观察总结、现将2018年我科三个病种得诊疗情况总结 如下。 一:胃癌 1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20 1 8年1—12月份共收住院胃癌病人50人次,按照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彳丁诊治,50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诊断符合率10 0 %,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7%,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 7%、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口服、静 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治疗、高频热疗、中药灌肠抗 肿瘤等综合治疗方式。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与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均在辨证施治得基础上给于用药,外贴膏剂我科主要应用中草药协定得处方。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能改善肿瘤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而且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对于术后降低术后复发率,与化疗配合减毒增效,整体调节带瘤生存,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得效果。由于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与优化, 我们发现治疗效果得到明显得提高。 2难点思路及解决措施胃癌与中医学得“反胃”、“膈症”等症状相类似,《金匮要略》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宗全鉴》对胃癌得发病原因、临床现象更有详细描述:“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贲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由于癌细胞得侵蚀,引起胃部病变,使胃功能紊乱,出现了恶心、呕吐、宿食腐臭,疼痛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局部梗阻、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其发病率、病死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三高”,就是目前胃癌难点与焦点,从临床得角度来说,提高治疗效果与改善生存又就是关键所在。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总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心脑病科 目 录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四、2013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五、2014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六、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七、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八、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九、2013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十、2014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 1. 眩晕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 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陆良县中医院心 脑病科

3.部分眩晕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 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眩晕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 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5.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 物血压控制平稳,但眩晕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 优化方案: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 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范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 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 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眩晕1号方、眩晕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提高患者。 附:眩晕1号(川芎白术防风荆芥白芷黄芪等)眩晕2号(川芎白芷水蛭地龙黄芪等)

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节胃癌的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恶性疾患,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症状特征有胃脘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腹块、黑便、腹部积块等。胃癌好发于胃幽门区,其次是胃小弯及贲门部。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男女发病之比为 2.3~3.6: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然而大多发生于中年后。以50~60岁最多,30岁以前较少见。胃癌属中医“胃痛”、“反胃”、“疤积”等范畴。 二、诊断 (一).中医辩证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疾病诊疗常规及相关教材制定中医胃癌的辩证标准。 1.肝胃不合:胄脘胀满,两胁隐痛,气郁不舒,疼痛则重,纳后疼痛,嗳气陈腐,舌质红,脉弦,苔薄黄。 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恶心欲呕,或朝食暮吐,大便溏,神疲乏力,四肢厥冷,面色胱白,脉细缓或沉细舌质淡,苔白或滑润。 3.瘀毒内阻:胃脘可触及肿块,硬如顽石,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心下痞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呕吐污血,大便发黑,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涩。 4.胃热伤阴:胃脘灼热,胃脘嘈杂,纳后痛剧,口干欲饮,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细或细数,舌质红,舌苔黄少津或少苔。 5.痰湿凝结: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进食发噎,面色虚肿,四肢乏力,痰核累累,脉细滑,舌质淡经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灰腻。 6.气血双亏:心悸气短,头目晕眩,自汗、盗汗虚汗不眠,面色萎黄,肌肤洧瘦,下肢浮肿,或有腹水,大便溏或秘结,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少。 7. 气阴两虚: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阴虚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二)、西医诊断标准 按中国抗癌协会编制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诊断,利用胃镜或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胃癌。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 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 1.AO/OTA分型 A1 转子间简单骨折 沿转子间线

经大转子部 经小转子下方 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 有一内侧骨折块 有数块内侧骨折块 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 A3转子间骨折 反向简单骨折 横行简单骨折 粉碎骨折 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 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 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 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 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 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 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 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肺癌优势病种优化总结

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肿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癌病—肺癌 一、中医病名:癌病-肺癌 二、西医病名:肺癌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病理学诊断 无明显可确认之肺外原发癌灶,必须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方能确立病理学诊断: (1)肺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者; (2)行开胸探查、肺针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检采得肺或支气管活检组织标本,经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支气管肺癌者; (3)颈与腋下淋巴结、胸壁、胸膜或皮下结节等转移灶活检,组织学表现符合原发支气管肺癌,且肺或支气管壁内疑有肺癌存在,临床上又能排除其它器官原发癌者。 2.细胞学诊断 痰液、纤维支气管镜毛刷、抽吸、冲洗等细胞学标本,镜下所见符合肺癌细胞学标准者,诊断可以确立、需注意除外上呼吸道甚至食管癌肿。 3。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可以确立临床诊断: (I)X线胸片见肺部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阴影,其边缘呈脑回状、分叶与细毛刺状,并在短期内(2—3个月)逐渐增大者,尤以经过短期积极药物治疗后可排除结核或其它炎性病变者; (2)节段性肺炎在短期内(一般为2—3个月)发展为肺不张,或肺叶不张在短期内发展为全肺不张者,或在其相应部位得肺根部出现肿块,特别就是生长性肿块者; (3)上述肺部病灶伴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受侵或压迫症状表现者,如:邻近骨破坏、肺门或/与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短期内发展得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排除结核与主动脉病变后)与颈部交感神经节(排除手术创伤后)、臂丛神经、膈神经侵犯症等、 肺癌得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 .,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就是诊断肺癌得金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气虚证: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细。 2.肺阴虚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声音嘶哑、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脉细数、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脑病科发展规划

脑病科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 脑病专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 - ) 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脑病科是以治疗脑病为主的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被评为“石家庄市重点中医专科”,我科总体发展方向是建立起集急救、治疗、康复、预防为一体,以治疗中风脑病为基础的、中医特色突出的脑病专业化科室,提高在我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结合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特制定—脑病科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科建设总体目标 经过5年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升脑病科临床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过硬、医德高尚、具有团结拼搏精神的技术队伍。不断开拓发展中医特色疗法,加强科室医疗质量建设,形成突出的中医专科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社会效益明显,使脑病科成为本地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二、专科的现状与分析 (一)专科的基本情况: 我科自搬入新病房楼以来,设立独立脑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以中风、眩晕、头痛为优势病种,以头皮针抽提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技术、头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失语技术为特色疗法,对中风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专科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现已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当前专科医师共有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

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2人,熟悉脑血管病专业知识。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完成科研课题两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专科负责人介绍: 专科学术带头人:李建桥副主任医师,业务副院长,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会员,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中风病方面经验丰富。 专科科主任:贾进辉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脑病科主任,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主持脑病科工作多年,在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造诣较深。 (三)专科特色技术 专科治疗方法有传统的针刺、拔罐、耳穴贴敷、穴位注射及艾灸、中药敷贴等非药物疗法;现代康复技术有神经康复治疗仪、气压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中频脉冲电疗、超声激光治疗等。以头皮针抽提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技术、头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失语技术为专科特色疗法,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效果显著。 三、预期目标 1. 专科门诊量15950人次,收治专科住院病人890人次,并逐年提高。专科门诊中医治疗率90%以上,争取到,初步形成有影响的专科规模,专科住院人次达到1300人次,中医治疗率维持在90%以上。 2. 加强优势病种建设,形成中医特色突出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逐步完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

优势病种试题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测试题A 一.填空(每空5分,共40分) 1.头痛,中医又称----------------.、-------------------、-----------------。相当于西医学的------------------、---------------------- -、-------------------------- 。 2..肝肾亏虚型头痛的治法为----------------------,代表方剂为------------------------,常用中成药有-------------------、---------------------。 3.头痛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有-------------------、--------------------、-------------------、-------------------。 4.肝阳上亢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5.肝肾阴虚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6.缺血性中风病,上肢功能障碍,针刺疗法常选穴位有-------------、------------------、---------------------、-----------------、-------------------------。 7.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以内为急性期,发病----------以内为恢复期,发病-------以上为后遗症期。 8.缺血性中风病常与-------------------、------------------------进行鉴别诊断。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头痛的诊断流程? 2.痰浊上扰型头痛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及中成药如何应用? 3.风阳上扰型眩晕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4.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6.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型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测试题B 一.填空(每空5分,共40分) 1.头痛应与--------------、-----------------进行鉴别诊断。 2.根据证类诊断标准,头痛可分为-------------------、-------------------、---------------------、--------------------------、------------------------五型。 3.痰浊上扰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4.气血亏虚型头痛针刺疗法用-------------------------------。 5.眩晕根据症候分类科分为-----------------、--------------------、-------------------、--------------------四型。 6.眩晕针灸治疗常选用穴位有-----------------、------------------、------------------、--------------------。 7.缺血性中风病根据症候分类科分为----------------------、-------------------------、------------------------、---------------------------、-------------------------------五型。 8.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型的治则为---------------------------,代表方剂为--------------------------。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缺血性中风病的诊断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