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历史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与贡献

内蒙古历史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与贡献

内蒙古历史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与贡献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蒙古历史以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了如多学着的注意,同时它也是草原文明的载体,经过不断的充实与创新后,它为草原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保持了草原文明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在民族文化中熠熠发光,对整个文化主体产生重大影响。

呼和浩特城的建立及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俺答汗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位杰出的首领,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几经曲折,最后终获得成功。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建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和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这就是呼和浩特城的由来,现在的呼和浩特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同时也是内蒙的政治文化中心。

虽然最初呼和浩特城是作为贸易城市而设立,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内蒙地区文化的向心。作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这里聚居众多的蒙族人口,因此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地,如这里有诸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等众多享誉全国的名胜古迹,这里有重要的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基地,这里有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学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草原青城将以其文化上的独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因俗而治”的双轨统治制度及对当代的影响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开启了辽朝的统治。经过连绵不断的对其他民族的战争,辽朝的疆域不断扩大。辽朝在取得东兼渤海,南并燕云的胜利后,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在这个广大境域内的居民,大致可分为两种:以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另一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汉人和契丹人,奚人以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在这种人员组成复杂的情况下,契丹原有的统治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客观形势的需要。因此辽朝统治者相应的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和建置。具体内容表现为:在地方,对契丹本部及所属部族进行不足信的编制,实行部族制;对汉人及渤海连同燕云地区实行州县制,为适应这样一种政治形势,在中央建立了一整套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

辽朝在成功推行部族制和州县制,建立起对各地的有效统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完善统治秩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方针,在中央设置了“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北面官中最重要的职掌是背面朝官。北面诸官主要负责对大贵族的管理及掌管皇家事务。南面官制是辽朝为了统治汉人而制定的特殊管制,它是辽朝因俗而制统治方针的集中体现。

因俗而制方针的实施和南北面官制的设置,不但保护了契丹社会原有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发展,有防止了汉人,汉区先进生产方式的停滞,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辽朝的统治,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因俗而制”统治方式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制度是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自治政策。一方面,它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政策,这样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现状,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更益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力的行使,巩固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稳定,为国家的承平盛世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一国两制”实现做过和平统一,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南

北面官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着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做过的方针,已经有了“一国两制”的初步构想。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一国两制”。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使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说法来表达中国政府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获得了伟大成功。随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流域沟通的加强,我们坚信“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也将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虽然统一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昭君出塞及其历史影响

西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部落互相攻占,呼韩邪单于败走,归附于西汉。汉宣帝一贵宾之礼事之,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以示友好。后来,汉朝又帮助呼韩邪单于打败其他部落,从而开启了呼韩邪单于称雄草原的辉煌时期。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中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决心与汉朝联姻,当时的汉元帝欣然答应,因此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选公主或宗室女,这次汉元帝决定选一名宫女,他吩咐“谁愿意到匈奴去,就把他当做公主看待”。久居深宫的王昭君毛遂自荐,因此因缘际会,昭君远赴漠北,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贡献了毕生精力。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继承汗位,即复株累若鞮单于,昭君入乡随俗,按照匈奴的收继婚他又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昭君远离家乡,长期定居与匈奴,她时常劝谏单于不要进攻汉朝,从而维持了汉匈长达五十年的和睦相处。汉匈边塞曾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情形,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的非比贡献。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王昭君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昭君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古代,即使在遥远的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了他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昭君去世后她另子孙们将她埋葬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即使生前不能回到她魂牵梦绕的家园,死后也要望着那片生她育她的土地,这样的民族气节怎能不让我们动容能?当时的一文不值的宫女尚能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我被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虽然我们不能做出如明妃那般感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在小小的校园中维护民族团结尚能做到吧。

应昭君的遗愿,她的衣冠和部分生活用品被埋在了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南郊,因此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君墓。首先,它作为一种实物建筑矗立在草原青城之上,同时它也耸立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民为民族团结而努力。其次,昭君墓已经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草原旅客驻足观赏的著名景点之一,从而也就推动了内蒙地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这一地区的一些学者从事有关昭君的研究,它也向人们展示了草原文明,保持了草原文明的生命力,为祖国文明的多元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所知道的好德歌沁

作为一个严重汉化的蒙古族,我只是听同学讲述过那达慕大会的盛况,或许这也是我作

为蒙古族最遗憾的事情。我生活在一个叫“乌兰召”的村子,村里的大部分是蒙古族,听奶奶说,“乌兰召”是“红色的土地”。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现在大多数孩子已经不再去蒙古族小学,中学及高中读书了,因此大多数的民族节日和服饰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在我所生活的村子有一种正在流逝的蒙古族文化形式——好德歌沁,在我的家乡也把它叫做“蒙古秧歌”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正月刚刚开始,村里的叔叔大爷们就应经有条不紊的进行准备工作,当一切就绪之后,蒙古秧歌即将开始了。在我的印象里,首先要在一个村里德高望重的蒙族老爷爷家举行一种仪式,大概是一种祭天的活动,经过一番祷告后,蒙古秧歌开始了。只有七至八个人的秧歌队伍,走街串巷,他们和着鼓乐之声唱着蒙古语的祝福之词。

因为村里汉化的现象与日俱增,大多数的孩子已经不再学习蒙语,所以对秧歌里所唱的内容不得而知,更严重的是由于举办蒙古秧歌也需要经费的投入,但是在村子里并没多少人支持,所以好德歌沁举办的次数也在不断的减少,有时甚至三五年一次。令我感到伤心的是这种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的即将消失。

虽然这种民族文化并不伟大多说人所注重,但是它毕竟是蒙古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虽然它现在并没有表现出它对于文化微不足道的意义,但是不要到了它真正失传之时才将它记起。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那些不为人知的,即将消失的文化更应该值得我梦去关注。

我相信,如果好德歌沁收到很好的保护,那么在将来的某天,它也将想那达慕大会那样赴会他应有的作用,在传唱好德歌沁的同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元朝典籍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仅给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提供可参考的蓝本,同时传世了许多历史著作——元朝的《农桑辑要》与《授时通考》,《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农书》,并成为中国五大农书,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依据;《蒙古秘史》的传世反映了元朝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史料。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伟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丰富多姿,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伴随国家队边疆地区的重视,必将给便将文化的繁荣带来契机。同时内蒙古历史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随着对内蒙古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必将参悟其中的道理,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内蒙地区的发展也将推动整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