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

三氧化硫的制取与保存五氧化二磷具有比浓硫酸更强的脱水能力,它可以跟浓硫酸作用,生成三氧化硫和磷酸。本实验即利用这一性质制取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

P2O5+3H2SO4=3SO3+2H3PO4

大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管、试管、铝箔、五氧化二磷(粉末状)、氧化镁、浓硫酸、硼酸、氢氧化钠、氯化钡溶液。

如图所示,在一支干燥的大试管1中加入2~3g 干燥的五氧化二磷粉末,然后加入浓硫酸,将五氧化二磷浸没,用玻璃棒搅匀,此时混合物的温度升高,用手能感觉到试管底部变热。用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把试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导气管应选用直径尽可能大些的玻璃管,它的另一端插入被冷水冷却的试管2中。

将试管1加热至混合物沸腾。在全部反应时间内令其始终保持平稳的沸腾状态。放出的三氧化硫经导管而凝集在试管2内。当在试管底部收集到0.5mL液体时,把导气管取出来,并迅速用事前已准备好的双层铝箔包裹着的橡皮塞或软木塞把试管盖严。在此情况下,三氧化硫能长时间地保存在试管内。导气管则应及时通入第二支试管里,继续收集三氧化硫。每个试管里收集0.5mL三氧化硫即可,量不要太多,以便安全地进行下边的实验。

三氧化硫不能以液体状态长期保存。因为在空气中存在的微量水蒸汽的作用下,三氧化硫会转化为美丽的纤维状晶体。为了使三氧化硫能以液体状态保存,必须把导气管、试管等仪器事先经过干燥处理(用烘干箱或灯焰)。在收集三氧化硫的试管里要放入几粒(为小米粒大小)硼酸晶体。它是三氧化硫的液态稳定剂。

制备三氧化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个实验里要选用较粗的导气管,目的是为了防止三氧化硫在管内形成晶体,堵塞管路,即使采用粗的导气管,也要注意观察导气管中的情况,倘若生成少量晶体,这尚无多大妨碍,但如果生成的晶体较多,则应及时用灯焰加热导管。

(2)三氧化硫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橡胶,所以保存三氧化硫用的橡胶塞或软木塞要用铝箔包裹住,铝的表面被氧化后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防止铝进一步受到氧化。实验装置中的导管最好不用橡胶管连接,用一整根玻璃管,操作上虽有不便之处,但可设法克服。

(3)三氧化硫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制备SO3应该切实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实验宜在通风厨里进行。

(4)三氧化硫的水化三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强放热反应,18℃时的热效应是29.8kcal/mol。反应进行得相当猛烈。因此,实验时三氧化硫的用量不要多于0.5mL。为了安全起见,盛三氧化硫的试管要用透明聚乙烯薄膜包好,使塑料薄膜上缘高出试管口3~4cm,把它垂直固定在铁架台的夹子上。取下试管上的塞子,往试管里倒入2~3mL水。由于反应放热,使得溶液沸腾起来。如果把试管放在冷水杯里进行冷却,反应过程可以较为平静一些。反应完毕之后,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来的生成物是H2SO4。

(5)三氧化硫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取适量氧化镁,放在瓷皿中进行煅烧,以便除去其中的少量水分。等到冷却以后,把它放在小药瓶中,用塞子盖严备用。实验时取一盛有液体SO3的试管,并向其中投入少量干燥的氧化镁,这时可以看到氧化镁发出明亮的闪光。反应过后还可以继续投入氧化镁,当再投入少量氧化镁而无闪光时,即证明SO3已经耗尽。

(6)三氧化硫与碱的作用在盛有SO3的试管内放入一些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晶体,反应强烈放热,结果使生成物成为熔融状态的硫酸钠(Na2SO4·10H2O,熔点为32.38℃)。

三氧化硫的制取

目的:认识三氧化硫的制法。

用品:曲颈甑、试管、烧杯、安瓿、石棉铁丝网、酒精喷灯、量筒。

发烟硫酸、五氧化二磷、食盐、冰。

原理:发烟硫酸和五氧化二磷反应能生成磷酸和三氧化硫。磷酸是非挥发性酸,三氧化硫的沸点较低,它们很容易分离开来。

3H2SO4+P2O5=2H3PO4+3SO3↑

为了制取液态和固态三氧化硫,需用冰和食盐混和物使三氧化硫冷却。三氧化硫的沸点为45℃,熔点为16.8℃。

准备: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了解分解反应。 3. 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理解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理解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升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药品、仪器装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个节课我们就来实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板书: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能够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实行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论文:中学阶段常见气体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归纳

中学阶段常见气体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归纳 1氢气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C+H2O(g)CO+H2; 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O+ H2O(g) CO2+H2 ②氯碱工业的副产物:(电解饱和食盐水) 溶液A+B+C :2NaCl+2H2O2NaOH +H2↑+ Cl2↑, (2)实验室制法: ①金属与非氧化性强酸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Zn+H2SO4=ZnSO4+H2↑ ②金属与强碱溶液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2Al+2NaOH+2H2O=2NaAlO2+3H2↑, 2.乙烯 (1)工业制法: 石油裂解制乙烯:高碳烷烃低碳烷烃+低碳烯烃: C4H10C2H6+C2H4;C8H18C6H14+C2H4 (2)实验室制法: 乙醇的消去反应:CH3CH2OH CH2=CH2↑+H2O 3.乙炔 (1)工业制法: 煤干馏得到焦炭,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在高温电弧炉中生石灰和焦炭反应生成电石和一氧化碳,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和乙炔。 3C+CaO CaC2+CO↑;CaC2+2H2O Ca(OH)2+C2H2↑ (2)实验室制法:电石水解法:CaC2+2H2O Ca(OH)2+C2H2↑ 4.一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C+H2O(g)CO+H2; ②焦炭还原二氧化硅(工业制备粗硅的副产物):2C+SiO2Si+2CO↑ ③工业制备电石的副产物:3C+CaO CaC2+CO↑; (2)实验室制法:

①草酸分解法:H2C2O4 CO↑ +CO2↑+H2O ;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得到一氧化碳。 ②甲酸分解法:HCOOH CO↑ +H2O 5.二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高温分解,煅烧大理石:CaCO3CaO+CO2↑ ②玻璃工业副产物:SiO2+Na2CO3Na2SiO3+CO2↑;SiO2+CaCO3CaSiO3+CO2↑ ③联碱工业小苏打制纯碱的副产物:2NaHCO3Na2CO3+H2O+CO2↑ (2)实验室制法: 复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氨气 (1)工业制法 化合反应:合成氨工业N2+3H2 2NH3 (2)实验室制法 ①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受热分解制备氨气: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②浓氨水滴入到生石灰(烧碱或碱石灰)表面快速产生氨气。 7.一氧化氮 (1)工业制法 ①氨气催化氧化制备一氧化氮(硝酸工业的第一步反应):4NH3+5O24NO+6H2O ②二氧化氮溶于水制硝酸的副产物:3NO2+H2O=2HNO3+NO (2)实验室制法 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备一氧化氮:3Cu+8 HNO3(稀)=3Cu(NO3)2+2NO↑+4H2O 8.二氧化氮 (1)工业制法 一氧化氮氧化制二氧化氮:(硝酸工业的第二步反应):2NO+O2=2NO2 (2)实验室制法 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备二氧化氮:Cu+4 HNO3(浓)=Cu(NO3)2+2NO2↑+2H2O 9.氧气 (1)工业制法: ①分离液态空气 ②电解氧化铝得到副产物氧气:2Al2O34Al+3O2↑ ③冶炼金属汞、银时得到副产物氧气:2HgO2Hg+O2↑;2Ag2O4Ag+O2↑(2)实验室制法 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4K2MnO4+MnO2+O2↑

化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四单元第二节氧气(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和装置、操作,能总结出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 对物质的变化观有初步认识,知道物质是可以变化的,利用物质的变化来获得新物质。 4. 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5.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装置和操作。 难点:通过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对催化剂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实验准备:多媒体、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早上起床是不是都要刷牙,那你们见过“大象的牙膏”吗?今天,老师要把它变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那么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在魔术中产生了一种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推进新课 1. 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解决哪些问题? 交流讨论: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2. 投影资料,思考:上述物质中最好选择哪一物质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并用文字表达 式表达。 +氧气 3. 展示一瓶过氧化氢溶液,溶液中有无气泡产生。

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过氧化氢反应的速率加快吗?出示图片,结合生活中双氧水在处理伤口时可产生大量气泡,引导学生思考。 4.实验探究适合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得出结论。 5.继续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催化剂,通过自己录制的一段微课探究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 特点。 板书: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板书:反应原理 催化剂 过氧化氢水+氧气 6. 由微课中的装置加学生的预习,引导学生说出实验装置并展示实验装置图: 7. 组内讨论交流: 1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如何向装置中加二氧化锰和双氧水? 3 如何检验氧气? 4 如何利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瓶氧气? 5 开始收集氧气的时间和收集满的标志是什么? 8、出示实验步骤 9. 学生合作实验: 10. 交流反思: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三、当堂达标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

三氧化硫氧化性

6化学反应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aq)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在大约340 °C以上时,硫酸、三氧化硫和水才可以在平衡浓度下共存。 三氧化硫也与二氯化硫发生反应来生产很有用的试剂——亚硫酰氯: SO3 + SCl2→SOCl2 + SO2 三氧化硫还可以与碱类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及其它物质,如: SO3+2NaOH=Na2SO4+H2O 三氧化硫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SO3和浓硫酸会生成焦硫酸: H2SO4+SO3=H2S2O7 二氧化硫可转为三氧化硫: 7固态结构 天然的SO3固体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因痕量水导致结构改变的复杂结构。由于气体的液化,极纯的SO3冷凝形成一种通常称作γ-SO3的三聚体。这种分子形式是一种熔点在16.8 °C的无色固体。它形成的环状结构被称为[S(=O)2(μ-O)]3。 γ-SO3分子的结构模型

如果SO3在27 °C以上冷凝,可形成熔点为16.83°C的"α-SO3" . α-SO3外观为类似石棉的纤维状(虽然两者相差甚远)。在结构上来说,它是形如[S(=O)2(μ-O)]n的聚合物。聚合物分子的每个末端都以-OH结束。β-SO3是与α构型相类似、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纤维状聚合物,其分子末端亦皆为羟基,熔点为62.4 °C。γ构型和β构型都是介稳的,在长时间放置后最终会转化为稳定的α构型。这种转化是由痕量水导致的。 在同一温度下固体SO3的相对蒸气压大小为α<β<γ,亦指明它们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液态三氧化硫的蒸气压说明它是γ构型。因此加热α-SO3的晶体至其熔点时会导致蒸气压的突然升高,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冲破加热它的玻璃管。这个结果被称为"α爆炸"。SO3极易水解。事实上,该水化热足以使混合了SO3的木头或者棉花点燃。在这种情况下,SO3使那些碳水化合物脱水。 SO3中氧硫键的键长并不相同,固态SO3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三聚体的环状形式,另外一种是石棉链状的纤维结构两种结构中,共享的S—O键长和非共享的S—O键长是不同的。 8制备 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制取三氧化硫,其中会产生磷酸。在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需要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尾气用浓硫酸(85%)吸收。 SO3+NO=SO2+NO2 SO3+2KI=K2SO3+I2

《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

《氧气的制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初中化学的重点,气体“制”(发生)装置和“取”(收集)装置设计拓展、改进是气体制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O2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归纳实验室气体制法的一般思路,对比分析气体“制”装置和“取”装置,归纳总结这类实验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与高中知识点“Cl2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进行衔接并做好铺垫。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理清“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回忆呈现知识,问题层层递进,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逐步构建“气体制取的知识网络”并形成能力而保留下来。另外,“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反馈,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间引思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体验、想象和思维,这样才能缔造出高效课堂。 二、课标分析 本节课属于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参与化学反应最多的物质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氧气制备的实验当成一次科学实验任务,自主分析思考后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决策力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让学生树立物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的,并且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药品的选择学生充分感受物质的变化观,元素守恒观等重要的化学理念,同时学生的决策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思路引导。从元素观、反应的可行性、实验装置等角度,形成对物质制取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个别与一般、性质与用途”等辩证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氧气的制备,让学生树立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的,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科学体 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通过药品的选择等渗透节能减排等绿色化学理念。 3、通过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增进交流与 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氧气的制备为载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 法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 3+2HCl (浓)==CaCl 2+H 2O+CO 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 3+H 2SO 4==CaSO 4+H 2O+CO 2↑反应生成的CaSO 4微溶,附着在CaCO 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CaCO 3高温====CaO+CO 2↑ 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2H 2O 2MnO 2====2H 2O+O 2↑ Zn+2HCl==ZnCl 2+H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2KClO 3MnO 2====2KCl+3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三、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了解什么是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动手实验制得一瓶氧气,体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动手实验,乐于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氧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动植物呼吸、燃料燃烧、钢铁冶炼等都需要氧气,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入今天的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在实验室里我们如何来制取氧气? [问题一]:如何选择原料? 【学生自学】活动天地4——2,完成学案第一题 1、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氯化钠(NaCl) 4.高锰酸钾(KMnO4) 5.过氧化氢(H2O2) 6.甲烷(CH4) 【小结】:氧气是可以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获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含氧元素的物质转化成氧气。 [问题二]:如何选择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第2 题 2、你认为下列原理中哪一种最适宜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呢?你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是什么?通电 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水氢气+ 氧气 加热 2、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双氧水分解制氧气:二氧化锰 + 氧气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 三氧化硫的制取与保存五氧化二磷具有比浓硫酸更强的脱水能力,它可以跟浓硫酸作用,生成三氧化硫和磷酸。本实验即利用这一性质制取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 P2O5+3H2SO4=3SO3+2H3PO4 大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管、试管、铝箔、五氧化二磷(粉末状)、氧化镁、浓硫酸、硼酸、氢氧化钠、氯化钡溶液。 如图所示,在一支干燥的大试管1中加入2~3g 干燥的五氧化二磷粉末,然后加入浓硫酸,将五氧化二磷浸没,用玻璃棒搅匀,此时混合物的温度升高,用手能感觉到试管底部变热。用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把试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导气管应选用直径尽可能大些的玻璃管,它的另一端插入被冷水冷却的试管2中。 将试管1加热至混合物沸腾。在全部反应时间内令其始终保持平稳的沸腾状态。放出的三氧化硫经导管而凝集在试管2内。当在试管底部收集到0.5mL液体时,把导气管取出来,并迅速用事前已准备好的双层铝箔包裹着的橡皮塞或软木塞把试管盖严。在此情况下,三氧化硫能长时间地保存在试管内。导气管则应及时通入第二支试管里,继续收集三氧化硫。每个试管里收集0.5mL三氧化硫即可,量不要太多,以便安全地进行下边的实验。 三氧化硫不能以液体状态长期保存。因为在空气中存在的微量水蒸汽的作用下,三氧化硫会转化为美丽的纤维状晶体。为了使三氧化硫能以液体状态保存,必须把导气管、试管等仪器事先经过干燥处理(用烘干箱或灯焰)。在收集三氧化硫的试管里要放入几粒(为小米粒大小)硼酸晶体。它是三氧化硫的液态稳定剂。 制备三氧化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个实验里要选用较粗的导气管,目的是为了防止三氧化硫在管内形成晶体,堵塞管路,即使采用粗的导气管,也要注意观察导气管中的情况,倘若生成少量晶体,这尚无多大妨碍,但如果生成的晶体较多,则应及时用灯焰加热导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

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⑦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应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课堂讨论(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拓展⑴氯酸钾为白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可巧记为“白加黑,制氧气”)。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或紫红色)固体。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方法①微热法:先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可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中的液面会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降温法:如果气温较高,先将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沾有冷水的毛巾或将容器浸于冷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内液面升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探究点二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用以上方法制取两集气瓶氧气,将木炭和铁丝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讨论交流实验基本操作讨论归纳。了解氧气的性质。 实验活动 1.用坩埚钳夹取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收集的氧气中,观察现象,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最新高中化学实验室制气体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方法建议: 1. 此部分会考说明上要求为掌握水平,所以建议同学们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进行习题训练 2. 此部分相关内容还可参见《大聚焦》P30~31、P91、P138 中学课本中要求掌握的常见气体制备的有关知识,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包括:发生、净化、干燥装置)和药品、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组装顺序和操作顺序)、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或验满)等务必全面、熟练掌握,这也是准确、迅速解答有关实验设计题和综合实验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气体的制备: 1、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的三种典型类型: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约13种气体的制备,它们是:三种单质气体(O2,H2,Cl2)、三种氢化物(HCl,H2S,NH3)、三种有机气体(CH4,C2H4,C2H2)、四种氧化物(CO2,SO2,NO,NO2)。 写出下列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固体-固体加热装置 制O2的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2KMnO4 K2MnO4+MnO2+O2↑ 制NH3的反应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制CH4的反应原理CH3COONa+NaOH Na2CO3+CH4↑ 固体-液体(液体-液体)加热装置 制Cl2的反应原理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制HCl的反应原理NaCl(固)+H2SO4(浓)==NaHSO4+HCl↑(不加热或微热均可)NaCl(固)+NaHSO4(浓) Na2SO4+HCl↑ 制SO2的反应原理Na2SO3(固)+H2SO4(较浓) Na2SO4+H2O+SO2↑ 制NO的反应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不加热速率慢) 制C2H4的反应原理CH3CH2OH CH2==CH2↑+H2O 固体-液体不加热装置 制H2的反应原理Zn+H2SO4(稀)==ZnSO4+H2↑ 制CO2的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制H2S的反应原理FeS+H2SO4(稀)==FeSO4+H2S↑

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 物品简介 三氧化硫是一种硫的氧化物,分子式为SO3,是非极性分子。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或固体(取决于具体晶型),标况为固体,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相对密度1.97(20℃)。熔点16.83℃(289.8K)。沸点44.8℃(101.3kPa、317.8K)。强氧化剂,能被硫、磷、碳还原。较硫酸、发烟硫酸的脱水作用更强。对金属的腐蚀性比硫酸、发烟硫酸弱。 化学反应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aq)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在大约340 °C以上时,硫酸、三氧化硫和水才可以在平衡浓度下共存。 三氧化硫也与二氯化硫发生反应来生产很有用的试剂——亚硫酰氯: SO3 + SCl2 →SOCl2 + SO2 三氧化硫还可以与碱类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及其它物质,如:SO3+2NaOH=Na2SO4+H2O 三氧化硫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SO3和浓硫酸会生成焦硫酸: H2SO4+SO3=H2S2O7 二氧化硫可转为三氧化硫: 制备 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制取三氧化硫,其中会产生磷酸。在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需要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尾气用浓硫酸(85%)吸收。 工业制法 SO3的工业制法是接触法。二氧化硫通常通过硫的燃烧或黄铁矿矿石(一种含硫铁矿石,主要成分二硫化亚铁FeS2)的煅烧得到的,先通过静电沉淀进行提纯。提纯后的SO2在400至600°C的温度下,用负载在硅藻土上的含氧化钾或硫酸钾(助催化剂)的五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硫用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铂同样可以充当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但是价格昂贵,比混合物更容易发生催化剂中毒(导致失效)。以这种方式制得的三氧化硫大部分都被转化为了硫酸,但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否则将形成大量酸雾,但如果采用98.3%硫酸作吸收剂,因其液面上水、三氧化硫和硫酸的总蒸气压最低,故吸收效率最高。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包括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初步学会气体制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息引导设计实验装置。 2、在阅读交流中总结化学知识,掌握操作要点。 3.、视频欣赏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 2、通过阅读归纳培养自学能力。 3、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设计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学生;学案指引学生;自学阅读训练学生;实验操作锻炼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课堂阅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1)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五、实验准备 (1)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

钳、棉花、火柴。 (2)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问]哪一瓶是氧气?[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自学指导和[活动准备],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那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后各小组①板书反应原理②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和③收集装置并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哪位同学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 [学生]愿意。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高考化学专题

考点2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常见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 气体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 氧气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氨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向下排空气法 氢气Zn+H2SO4ZnSO4+H2↑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 硫化氢FeS+H2SO4FeSO4+H2S↑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CaCO3+2HCl CaCl2+H2O+CO2↑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硫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氮Cu+4HNO3(浓)Cu(NO3)2+2H2O+2NO2↑向上排空气法 乙炔CaC2+2H2O Ca(OH)2+↑排水法 氯气MnO2+4HCl(浓)MnCl2+2H2O+Cl2↑向上排空气法 氯化氢 NaCl+H2SO4(浓)NaHSO4+HCl↑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向上排空气法一氧化氮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排水法 乙烯C2H5OH↑+H2O 排水法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制备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装置类型装置图适用气体注意事项 固?固加热型O2、NH3等①试管要干燥; 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 ③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固定加强热

固?液加热型 或液?液加热型Cl2、HCl等 ①加热烧瓶时要垫石棉网; 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沸石或 碎瓷片 固?液不加热型或液?液不加热型H2、CO2、 SO2、NO、 NO2等 ①使用长颈漏斗时,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 液面以下; ②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的 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且气体不溶于水; ③使用分液漏斗既可增强装置的气密性, 又可控制加入液体的速度 气体制备口诀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 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 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 偶尔出现小变化,相对位置仔细求。 3.常见气体的除杂与干燥 (1)气体的除杂 气体的除杂一般是指除去水蒸气以外的杂质。关于气体的除杂应掌握以下两点: ①除杂原则。a.不损失主体气体,即被净化的气体不能与除杂试剂发生化学反应;b.不引入新的杂质气体;c.在密闭装置内进行;d.常先除去易除的气体。 ②选择除杂试剂的依据。利用主体气体和杂质气体性质的差异,如溶解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等。液体除杂试剂用洗气瓶,固体除杂试剂用干燥管。 (2)常见气体的净化 气体所含杂质净化剂净化装置 O2Cl2氢氧化钠溶液 H2H2S 硫酸铜溶液 CO2HC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条件的确定,反应装置的选取,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采取合理的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采取验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氧气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氧气有广泛的用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为什么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以及双氧水来制备氧气?又如何选择仪器组装装置?如何进行收集和验证?催化剂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反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

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与突破策略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五、教学前的准备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的准备。 2.学生复习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 3.对氧气的性质和其他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 六、教学思路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1、情景导入: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 需要纯净的氧气应该如何制取的问题? 2、出示过氧化氢溶液,叙述性质。出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对二者 进行认识。 3、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学 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探究: A:在试管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中学阶段常见12种气体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归纳

中学阶段常见12种气体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归纳 1.氢气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H2O(g)CO+H2; 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O+ H2O(g) CO2+H2 ②氯碱工业的副产物:(电解饱和食盐水) 溶液A+B+C :2NaCl+2H2O2NaOH +H2↑+ Cl2↑, (2)实验室制法: ①中等以上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强酸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Zn+H 2SO4=ZnSO4+H2↑ ②个别金属与强碱溶液的置换反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2Al+2NaOH+2H 2O=2NaAlO2+3H2↑, 2.乙烯 (1)工业制法: 石油裂解制乙烯:高碳烷烃低碳烷烃+低碳烯烃: C4H10C2H6+C2H4;C8H18C6H14+C2H4 (2)实验室制法: 乙醇的消去反应:CH3CH2OH CH2=CH2↑+H2O 3.乙炔 (1)工业制法: 煤干馏得到焦炭,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在高温电弧炉中生石灰和焦炭反应生成电石和一氧化碳,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和乙炔。 3C+CaO CaC2+CO↑;CaC2+2H2O Ca(OH)2+C2H2↑ (2)实验室制法:电石水解法:CaC2+2H2O Ca(OH)2+C2H2↑ 4.一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水煤气法:(高温条件下还原水蒸气)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C+H2O(g)CO+H2;

②焦炭还原二氧化硅(工业制备粗硅的副产物):2C+SiO2Si+2CO↑ ③工业制备电石的副产物:3C+CaO CaC2+CO↑; (2)实验室制法: ①草酸分解法:H2C2O4 CO↑+CO2↑+H2O ;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得到一氧化碳。 ②甲酸分解法:HCOOH CO↑+H2O 5.二氧化碳 (1)工业制法: ①高温分解,煅烧大理石:CaCO3CaO+CO2↑ ②玻璃工业副产物:SiO2+Na2CO3Na2SiO3+CO2↑,SiO2+CaCO3CaSiO3+CO2↑ ③联碱工业小苏打制纯碱的副产物:2NaHCO3Na2CO3+H2O+CO2↑ (2)实验室制法: 复分解反应: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氨气 (1)工业制法 化合反应:合成氨工业N2+3H2 2NH3 (2)实验室制法 ①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受热制备氨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②浓氨水滴入到生石灰(烧碱或碱石灰)表面快速产生氨气。 7.一氧化氮 (1)工业制法 ①氨气催化氧化制备一氧化氮(硝酸工业的第一步反应):4NH3+5O24NO+6H2O ②二氧化氮溶于水制硝酸的副产物:3NO2+H2O=2HNO3+NO (2)实验室制法 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备一氧化氮:3Cu+8 HNO3(稀)=3Cu(NO3)2+2NO↑+4H2O 8.二氧化氮 (1)工业制法 一氧化氮氧化制二氧化氮:(硝酸工业的第二步反应):2NO+O2=2NO2 (2)实验室制法 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备二氧化氮: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 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本实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地连接装置。 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应注意什么为什么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内需留有少量水等等。 3.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制取氧气与探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获得信息,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与氧气性质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的规范。 【教学准备】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实验室是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的?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分小组竞赛)[学生活动]写出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引入课题]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板书]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 二、推进新课 1.设计实验装置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对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并对装置进行组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