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一、项目简介

项目来源于济南市企业自主创新计划(201101089)及部分自选课题的研究内容,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主要针对卧虎山水库流域、乳山河流域的水源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在调查收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相结合,微观判断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路线。课题组综合运用了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研究,利用当前先进的“3S”技术,建立了基于SWAT 的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进行流域水文生态模拟,为科学调度流域水资源、实施区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不仅能改善流域的水环境状况,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高质量供水提供技术支撑,而且还为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取得了如下成果:(1)构建了基于SWAT的典型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进而对流域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进行分析预测。(2)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目标性的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对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3)运用BP网络模型的方法对流域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且用MAKE21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预测生态工程对水库水质的影响。(4)以卧虎山水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了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5)针对流域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典型流域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效应评价体系。

本项目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次利用基于“3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典型流域进行水文生态模拟研究;构建了流域水权初始分配层次结构,利用多层次多目标性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内的初始水权进行优化分配;(3)对流域水库进行的水质分析与风险评价,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质监测系统,提出了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效应评价体系。

本项目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基于水文—生态耦合的可持续管理,构建流域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从而进行水量评价与预测,为科学调度典型区流域水资源、实施区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形成的流域水库生态修复技术,极大促进了流域水库安全、高质量运行,改善区域的水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于2012年9月20日通过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完成人对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第一完成人:徐征和,项目技术负责,主持完成了基于“3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典型流域进行水文生态模拟研究;构建了流域水权初始分配层次结构,利用多层次多目标性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内的初始水权进行优化分配;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质监测系统,提出了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效应评价体系。

2、第二完成人:李向富,项目协调与组织实施,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课题各项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统筹分析卧虎山水库源流区域水库相关的原始监测数据,参加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工作;进行了卧虎山水库水资源水量评价与预测工作。探索了卧虎山水库生态修复技术,保证卧虎山水库的安全、高质量的运行。

3.第三完成人:王永森,卧虎山水库流域水循环变化研究。

4.第四完成人:杨同春,参加进行方案设计、实施,投入该项技术研究。

5.第五完成人:王向东,参加进行流域水生态保护技术体系的实施、调研。

6.第六完成人:杜丙福,参加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

7.第七完成人:孔珂,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典型区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优

化配置。

8.第八完成人:高建青,参加研究卧虎山水库水生态保护方案。

9.第九完成人:吕威,参加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

10.第十完成人:赵黎霞,参加卧虎山水库上游源流区基于水文—生态耦合模拟的资

料收集工作。

11.第十一完成人:陈鹏,参加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水生态技术调

研等工作。

12.第十二完成人:张升东,卧虎山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对流域的水资源

进行优化配置。

13.第十三完成人:杨姗姗,构建卧虎山水库流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

三、完成人曾获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1、华东北部半湿润偏旱井渠结合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徐征和,4/9。

2、农村饮水安全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李向富,2/6。

四、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一种抗污染低阻抗复合膜PH传感器,发明专利:ZL.201110095158.8,徐征和,1/5。

2、耦合水质传感器的全向式流速仪,发明专利:ZL.201110095153.5,孔珂,1/5。

五、完成人提供的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1、北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生态保护,论著

2、Evaluation on Water Quality Risk Based on 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 Theory of Wohushan Reservoir,论文

3、The Flow Simulation Based on SWAT Model in Wohushan Reservoir Basin,论文

4、Simulation of the changes of flow fields by ecological islands in Wohushan Reservoir,论文

5、基于模糊优选方法的卧虎山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研究,论文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卧虎山水库质评价,论文

7、济南市南部山区汛期的基流量变化,论文

8、基于温度与湿度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9、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分解,论文

10、山东省 1960—2011 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研究,论文

六、项目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选择卧虎山水库、乳山河等流域的水源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以源流区降水资料为基础,按照“四水”转化的结构,分区域分析降水转化结构中不同组成的水资源属性;通过分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耦合源流区的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构建了小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建立了基于社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流域初始水权区域间分配模型--模糊优选模型,实现了区域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利益补偿,探索了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体系。项目的成功执行为济南市、乳山市、龙口市水网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数据支

撑和相关的理论依据,对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强水利的基础功能、资源功能、保障功能,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结合本项目的执行进行技术推广与应用,取得的经济效益达17700余万元。

该项目充分考虑卧虎山水库源流区和水量调度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实现了区域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利益补偿,借助市场机制,优化了水资源的配置。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数学理论的卧虎山水库水资源水质风险评价,综合分析制定应急预案,探索了卧虎山水库生态修复技术,保证了卧虎山水库的安全、高质量的运行。为科学调度卧虎山水库水资源、锦绣川水库水资源,实施区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两个水库在项目实施后增收节支470万元、290万元。

七、完成单位创新推广贡献

1、济南大学

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积极参加课题各项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通过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选择对卧虎山水库、乳山河等北方典型流域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以源流区降水资料为基础,按照“四水”转化的结构,分区域分析降水转化结构中不同组成的水资源属性;通过分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耦合源流区的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构建了小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建立了基于社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流域初始水权区域间分配模型--模糊优选。运用BP网络模型的方法对流域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且用MAKE21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预测生态工程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以卧虎山水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了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典型流域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效应评价体系。

2、济南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课题各项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统筹分析卧虎山水库源流区域水库相关的原始监测数据,参加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工作;进行了卧虎山水库水资源水量评价与预测工作。采用基于未确知数学理论的水质风险评价模式进行卧虎山水库水资源水质风险评价,模拟了在风险情况下对水库水质安全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制定应急预案。探索卧虎山水库生态修复技术,保证卧虎山水库的安全、高质量的运行。

配套科研经费28.5万元,保障了项目高水平完成,组织进行了项目的推广应用,项目的成功执行为济南市水网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相关的理论依据,对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强水利的基础功能、资源功能、保障功能,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结合本项目的执行进行技术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八、申报等级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 一、项目简介 项目来源于济南市企业自主创新计划(201101089)及部分自选课题的研究内容,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主要针对卧虎山水库流域、乳山河流域的水源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在调查收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相结合,微观判断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路线。课题组综合运用了水资源学、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研究,利用当前先进的“3S”技术,建立了基于SWAT 的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进行流域水文生态模拟,为科学调度流域水资源、实施区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不仅能改善流域的水环境状况,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高质量供水提供技术支撑,而且还为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取得了如下成果:(1)构建了基于SWAT的典型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进而对流域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进行分析预测。(2)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目标性的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对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3)运用BP网络模型的方法对流域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且用MAKE21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预测生态工程对水库水质的影响。(4)以卧虎山水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了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5)针对流域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典型流域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与水生态效应评价体系。 本项目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次利用基于“3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典型流域进行水文生态模拟研究;构建了流域水权初始分配层次结构,利用多层次多目标性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内的初始水权进行优化分配;(3)对流域水库进行的水质分析与风险评价,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质监测系统,提出了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效应评价体系。 本项目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基于水文—生态耦合的可持续管理,构建流域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从而进行水量评价与预测,为科学调度典型区流域水资源、实施区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形成的流域水库生态修复技术,极大促进了流域水库安全、高质量运行,改善区域的水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于2012年9月20日通过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完成人对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第一完成人:徐征和,项目技术负责,主持完成了基于“3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典型流域进行水文生态模拟研究;构建了流域水权初始分配层次结构,利用多层次多目标性模糊优选模型对流域内的初始水权进行优化分配;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质监测系统,提出了水生态保护方案,建立了效应评价体系。 2、第二完成人:李向富,项目协调与组织实施,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课题各项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统筹分析卧虎山水库源流区域水库相关的原始监测数据,参加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工作;进行了卧虎山水库水资源水量评价与预测工作。探索了卧虎山水库生态修复技术,保证卧虎山水库的安全、高质量的运行。 3.第三完成人:王永森,卧虎山水库流域水循环变化研究。 4.第四完成人:杨同春,参加进行方案设计、实施,投入该项技术研究。 5.第五完成人:王向东,参加进行流域水生态保护技术体系的实施、调研。 6.第六完成人:杜丙福,参加卧虎山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 7.第七完成人:孔珂,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典型区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优 化配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解析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解析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 况下,不仅中国的经济会受到影响,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几乎成了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提 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实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内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工业污染的恶化和人 口增长的影响反映在环境的恶劣状况上。能源的匮乏使人们不得不更加重视生态 环境的保护。林业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不仅是 人类重要的能源供应,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 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林业资源是 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在工业文明大发展的背景下,其过度开发速度远远超过了其 再生速度,这给人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随着 近年来的发展,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的 发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林场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把它付诸实施。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2.1环境恶化严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许多生产活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世界工厂”的标题是响亮的,但它增加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十分严重。 如果我们没有对调控措施做足够的研究,其他生态问题的发生将变得更加不可控制,人类的长期生存愿望将难以实现。 2.2大气污染加剧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工业生产造成空气 污染,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空气污染的治理方法,但 仍有城市经常出现空气质量报警现象。例如,中西部地区某些城市全年空气质量高、天气良好的天数不到30天,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快的城市空气质量更不好。 2.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例如:2018年4月初华北西北地区低温冰冻、2018年7 月初江西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2018年9月8日,云南省墨江5.9级地震;2019年3月,四川省梁山州木利县森林火灾等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造成无数人员伤亡。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都是不可控制的,在这个阶段, 只能在预防工作、环境治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3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基本的工作具体包括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维护森林地区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首先,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其基本工作。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工 作单位对林业保护工作都制定了一定程度的规章制度,在开展市场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执法,确保基本工作效果。然而,在我国的森林保护过程中,虽然采 取了大量的保护措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威胁着林区的安全。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5年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部署,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水资源的科学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创建水生态系统规范管理体系,打造“碧水蓝天、魅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按照“优先使用再生水,充分利用地表水,有效保护地下水”的原则,按区域、分步骤,科学关闭自备井,在2012年已关闭10眼的基础上,今年再关闭8眼自备井,实现全部关闭。并对全县地热井规范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开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合理利用地上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1、地表水厂及管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利时机,投资9644万元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日的地表水厂及配套管

网,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开工建设,2014年底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切实增强公共供水能力。 2、环城水系引黄供水工程。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扬水站2座,节制闸10座,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15年可投入使用。年引黄河水800余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农田灌溉。 3、渠道治理工程。自2015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投资1800万元对西清临干渠等主干渠进行治理,提高渠道利用系数。 4、尖冢灌区改造工程。尖冢灌区是卫运河流域最大的灌区,灌区面积45万亩,由于建设时间早,设备老化,计划投资1600万元,进行设备维修改造和闸涵建设,工程实施后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进一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节约地下淡水资源。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创造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从水生态承载力出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更持续的经济发展。2015-2015年每年投资2000万元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2015年实施老官寨镇21个村的节水改造,铺设地下管道347.9千米,利用现有的机井发展管灌面积3.78万亩,有效地减少地下水开采。 (四)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创建美丽和谐 2015年,我县利用引黄工程在县城新区建设的北湖、玉河两处大型的水生态公园将开始蓄水开放,切实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同时建设的“环城水系”工程,可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渠道24公里常年蓄水100万方,环城水

浅谈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17490470.html, 浅谈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者:王红云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水资源配置不当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因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对策,确保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P74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利用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水资源现状,制定有效对策,对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 一、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弥补我国水资源先天不足、缺水严重的必然选择,包括合理安排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适时适度的实施外流域补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改善我国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状况的现实要求,包括研究制定生活生产与环境之间水关系的法规制约以及通过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促进污水资源化的措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外流域补水是必要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本区水资源是前提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二、水资源配置不当的危害 水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区域整体处于巨大的环境风险之中,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亦不容低估。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拦截破坏自然水循环的现象,上下游间,地表水资源绝大部分被上游水库拦截,导致中下游河床大面积断流,河床干化,河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作为生物基因库的功能大大降低。地下水超采又使得地表有效径流难以形成,没有有效的地表径流,河道的自循环能力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废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大部分未得到适当的处理,就排入地势低洼的河槽之中,致使中下游污染极为严重,致使农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心健康遭到破坏。 三、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3篇)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3篇)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3篇) 第一篇: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如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而林业生态环境作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是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哲学基础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剖析现状,发现问题,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哲学问题;思考 1前言 作为现代林业发展重要的内容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可以说是备受关注。而要想真正做好上述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并从哲学的角度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思考,立足现状,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2.1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林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说是林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的,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

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的话,就会慢慢导致林业产业的发展陷入混乱的状态;另外,如果过分强调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那么势必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无法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用。 2.2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诸多因素中,人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充分发挥人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认识和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在获取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带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从而实现林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面临着一定的难题与困境: 3.1源于意识层面的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正确的意识有助于客观事物的发展。换言之,先进的意识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从当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这就在某种上阻碍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尤其是从政府层面俩看,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建设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乱砍滥伐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林业具有显著的商品生产属性,有的地

最新强化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

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创建人水和谐 龙岩市水利局优化水资源配置课题调研组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根据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把龙岩建成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全面地总结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对策。 一、龙岩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龙岩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08.2 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88.55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6574 m3。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 m3,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300 m3,因此,从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上说我们算是相对富水地区,但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8800 m3/人·年)。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影响,我市水资源量的时空差异大,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丰枯相差悬殊,汛期(4-9月)水量占全年的74.5-80%,枯水期(10月-次年3月)水量仅占全年的20- 25.5%。2004年在连续三年干旱情况下,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仅

为多年平均值的48%。区域差异方面,如龙岩中心城市,预计2010年人口达40万,届时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至1600立方米,进入国际通常定义的“水资源紧张区”行列。此外,全市还有连城的文亨、林坊、隔川,武平的岩前、十方,上杭的庐丰、蛟洋,永定的培丰、坎市,长汀宣成及新罗适中等局部区域在少雨情况下极容易产生缺水。 地下水方面,全市具有规模开采价值的岩溶地下水分布不广,但作为较干净的水源,在我市区域供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市具有规模开采价值的岩溶地下水开采情况见下表。 龙岩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日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规划 #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网湖湖区。网湖湖区由富水下游大片低洼湖泊群组成,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主要包含网湖(主湖)、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下木桥湖、赛桥湖、新湖、后背屋湖、门前屋湖、碧山湖、桥东上湖、伍家湖等##个子湖、以及莲花湖群#个子湖。网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mm,多年平均径流深###mm,属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一级水功能区——网湖保留区,目标水质为Ⅲ类。良荐河发源于阳新县黄土塘,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潘桥镇,经过良荐上湖、赛桥南湖、下司湖后进入网湖,良荐河总集雨面积###.#km#;良荐河虽不在本次规划湖区范围内,但由于其河水最终流入网湖,对网湖进行水资源保护,就必然离不开对其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因此良荐河流域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竹林河、芦家坝河同理一并纳入本次水资源保护范围内。 网湖湖区地貌上属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内陆湖泊,南面为石灰质构造的低山,并沿湖岸分布,北面为砂页岩、砾岩、第四十纪红土,由山地侵蚀堆积形成的丘陵岗地,按长条形土岗和宽窄不等的沟坳相间排列,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峡状湖区。 #.#水资源保护现状

(#)网湖湖区围垦情况 网湖是阳新县境内最大的湖泊,解放初期,当水位为##.#m 时,湖泊总面积为##.#km#,湖泊容积为#.##亿m#。上世纪##年代后在围垦良荐湖、赛桥湖(上片)的基础上,对大网湖(包括子湖)进行了围垦,从明港口至祝家庄修筑围堤。将良荐湖、赛桥南湖、下司湖等子湖与大网湖分开。到##年代末期,网湖水位为##m时,仅有湖泊面积##.#km#,湖泊容积为#.##亿m#。网湖湖区的围垦总面积为##.#km#,其中包含半壁山农场。围垦的面积中农田占##.#%、围养水面占##.#%、精养鱼池占#%、其他占##%。 (#)水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网湖湖区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城区莲花湖,水质为劣Ⅴ类。 ####年#月##日,阳新县水利局委托阳新县环境监测站对网湖、莲花湖、石灰赛湖、大泉湖、马蹄湖水质进行抽样监测,具体指标见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表水分类指标限值见表#-#。网湖、马蹄湖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地表水;石灰赛湖总磷达到#.### mg/l,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大泉湖总磷达到#.### mg/l,大泉湖实际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莲花湖中心总磷达到#.###mg/l,超出V类水标准

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具体措施分析

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具体措施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沙化,我国在林业保护方面不断提出各项 林业保护规定,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序推进。在目前,我国的七大防护林 工程对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已经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并且在林业资源 保护中,对天然林的保护也是重中之重,国家通过注重保护林业资源和制度建设,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对天然林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 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天然林业资源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对天然 保护林的林业生态保护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资源 前言 近年来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使现阶段生态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绿色、 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量的推广下,得到人们的青睐,但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大环境来说只是 杯水车薪,因此,对于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资源保护成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1]。森 林资源有“地球之肺”的美称,林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人类和动物们制造稳定的生 态环境,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远远比不上其本身的生态价值。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巨大 的木材需求量,使林木资源遭到可怕的打击[2]。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旱,一年四季都有 严重的风沙问题,为抵抗风沙,涵养水源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不仅是木材产品的可持续发 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改善干燥气候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传统的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做法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今,我国对林业生态 的着重保护和关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谋发展的共赢措施。 一、了解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 1.1水土流失 我国国土面积大,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雨林,南北生态差异明显,北方的大部分地 区风沙肆虐,植被稀释,一但遇到强降雨,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国际上,我国目前 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会导致淤塞河道、影响水库等水利工程效益从而引 起水灾,还会破坏耕地降低土地肥力,严重影响工农业的生产[3]。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 全面发展时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植被进行了严重破坏,同时在发现植被破坏的严重性 后由于社会经济的需求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当地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打击 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因此实行林业生态保护对当地生态能有效进行恢复,并 改善当前水土流失现状,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生物多样性 天然林中生活着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这些动植物是属于全球的共同财产。通过对天然林 的保护,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现阶段环境状态,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对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4]。在形成多年的天然林中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抵 御外力破坏的能力为天然林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条件,在生物与环境的相辅相存过程 中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天然林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更新 世界基因库有重要意义。 1.3经济发展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课题名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作者:薛子学号:2016b18022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老师:白福青 2017年 1 月 5日

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硬化面积的高速扩张使得城市河道排洪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有限的土地又让河道面积越来越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加剧了城市河道的污染。设计逐渐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景观绿化、水利建设、防污治污等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局限性特征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河道景观,而怎样保护它们,确保后人能够合理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河道景观应该是一种综合体,不但有物质上的,还应该有人文性质的。我们所讲述的景观设计是为人而提供的,而我们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目前的设计通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征,而且和河道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些历史要素也应该放到设计中。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优化配置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优化配置 发表时间:2017-10-16T11:21:29.9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3期作者:杨振毅 [导读] 从我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日渐严重。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4 摘要:水资源保护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积极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着水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有鉴于此,本文中主要分析水资源节约保护及优化配置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节约保护;优化配置 引言 从我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日渐严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的重视。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入解读。 1、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万亿m3,折合年降水深为628mm,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补给量为8250亿m3,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041亿m3。尽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比较大,但人均值偏少,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6.70%;每公顷耕地占有的年径流量为28551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2.70%,由此可知,我国总体上仍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 我国所属气候带较多,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存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况。时间分布上,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其他月份雨量较小;空间分布上,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较少。南方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量较为分散。总体上,我国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随着全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的推进,社会的总体用水需求也在急速增加,全国年均缺水量逐年提高,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2、水资源保护问题分析 2.1保护管理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只是从环境方面加强管理,并没有从水资源治理上着手,再加上缺乏相关规范制度,对水资源加强保护,以至于形成分散管理的不良局面。而且现在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更不能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因此必须深化改革管理体制。 2.2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现阶段,我国用水单位和个人普遍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再加上在农业灌溉上,大多数实行的是漫灌和渗漏,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仍旧没有实现全面推广,水资源的消耗比较大,用水的效益相对较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过于浪费,由于部分城市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更新不及时,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多数地区的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3水环境治理重视不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足,导致水环境恶化非常严重。并且,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质备受影响。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体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明显不足,河湖水域的养殖业缺乏科学合理化管理,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根本不能适应新型排放规范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难度。 3、水资源节约保护及优化配置分析 3.1 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水资源保护体现在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率,以及防止污染上,而两者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所有人积极参与,并不只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即可。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实现积极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并针对工业、农业、城镇用水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还要需要国家制定有效的、可行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引导人们加强水资源保护,这对于国家实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整体效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充分合理利用多元化方式 我国水资源总量非常大,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首先,就农业用水来说,对水资源的威胁主要在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和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鼓励人们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以此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次,对于工业而言,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污水治理,制定完善的、严格的检验标准,不达标的污水不能随意排放,还要及时更新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排污的合格标准。最后,就城镇用水浪费的情况来说,可以适当提高水价,采用经济杠杆的形式,督促人们节约水资源。 3.3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我国工业用水循环率比较低,这就说明我国工业对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因此,工业工厂应该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更新生产设备,以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而言,应该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吸引资金到水资源保护上,从技术上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有利的保障,并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质量,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积极开发新设施设备,为水资源的有效检测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储备。 3.4 避免资源破坏,确保合理开发 水资源的开发中,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是其主要构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统筹规划,科学开发,禁止出现先破坏再修复的利用方式,建立起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预先对水资源形成保护,制定可持续的利用措施,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保护。

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十三五规划

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十三五”规划 目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条件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三、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需水预测 (二)供水预测 四、水资源配置 (一)配置原则 (二)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三)水资源配置方案 (四)非常情况下供水对策 五、重点工程 (一)市级工程项目 (二)金普新区工程项目 —23—

(三)普兰店区工程项目 (四)瓦房店市工程项目 (五)庄河市工程项目 (六)长兴岛经济区工程项目 (七)花园口经济区工程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水资源量保障措施 (二)水资源质量保障措施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措施 (四)水资源管理保障措施—24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规划及相关技术规范,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以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针对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市发展战略目标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保障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用水权益,确保饮水安全,保障生产用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水定产业布局,以水定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镇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承载能力,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维护河流湿地和地下水系统的正常功能。 坚持节约和保护。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23—

浅析陕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优化利用

浅析陕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优化利用 【摘要】作为陕西典型干旱地区,米脂县在汛期必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严重浪费水资源,在非汛期则出现用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主要对陕北干旱地区优化利用水资源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从多样化利用水资源、加速发展水利事业以及水资源节约灌溉等方面提出笔者自身见解。 【关键词】水资源;干旱地区;陕北;优化利用 一、陕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概况 作为陕北比较典型的干旱地区,米脂县是陕北榆林市南部相对比较落后的一个农业县,无定河中游,其农业对米脂县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米脂县处于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两区六园”——绥米佳盐化工工业园区的中心位置,向北通过210国道、神延铁路、307国道及榆绥高速公路与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以及榆神煤电化工业园区、府谷火电载能工业园区、榆横煤化工及载能工业园区、定靖油气化工工业园区相连,向南通过307国道及青银高速公路与吴堡煤焦化工业园区相连,交流十分通畅便捷。每年米脂县都会发生干旱现象,早在1981年,米脂县干旱时间长达272天,其降水量只有大约96.3mm,1998年,米脂县发生全年干旱,一年仅有125.1mm的降水量,导致米脂县很多地区庄稼出现绝收现象。陕北米脂县处在黄河流域中,为黄河水系。该流于内,有无定河、小川沟、金鸡河、武龙河以及楼底河等河流,1.5306亿m3的水资源总量,依照米脂县年内径流量分配,全年径流中,7、8、9月河流径流之和所占比例为43.1%。因为太过集中的径流时程分配,导致非汛期水量短缺、汛期弃水的现象,很多水资源遭到浪费,而米脂县多数地区却饱受自然干旱的吞噬。 二、陕北干旱地区发展现状 陕北干旱地区米脂县在近些年的水利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通过分析所实施的各种水利工程项目,从最初的沿黄石治理,至后来治理无定河流域;从甘露工程到集雨节灌工程与秀美山川工程可以看出,要想摆脱被自然操控的被动局面,必须对有效的蓄水节灌工程予以构建与发展。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其次还应该发展拦河引水节灌工程。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了十二五规划与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对全国水利发展方向进行了拟定,在这种状况下,陕北干旱地区必须紧抓机遇,从长远考虑,对相关水利工程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将广大群众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以政府投建的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对个体和集体蓄水工程进行大力发展。同时还要考虑系统工程的实施,也就是说,通过拦河枢纽工程对地表径流的拦蓄,供子库群调节储备与农田灌溉,系统化链接大水库与小水库,以促使可调配库群得以形成[1]。在规划过程中,这一思路必须考虑到生态环保,多征求、多考察,科学布局,有效实施,合理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陕北干旱地区私营水利事业的发展,始终严格遵循“树一面,带一片”的原则,坚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还要地带动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研究-最新范文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研究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关系到全球生态的状况,也关系到经济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加快林业的发展,推进生态建设。200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林业建设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由此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1-2]。同时,在林业发展中要解决生产经营者的投入与收入问题,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特别要解决自主经营的林场、自然保护区内贫困职工脱贫以及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树立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枯竭,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要改变人类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努力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节约人力物力、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应当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林业发展相适应,达到生态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新的社会形式。 2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9-09-06T11:24:32.553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期作者:陈倩倩[导读] 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污染和能源节约加大力度进行改善,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林业能够改善环境,净化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呼吸到新鲜空气,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无节制地砍伐树木,导致林业资源迅速减少,影响环境变化。所以需要保护林业资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林业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陈倩倩 身份证号:23122319930319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污染和能源节约加大力度进行改善,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林业能够改善环境,净化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呼吸到新鲜空气,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无节制地砍伐树木,导致林业资源迅速减少,影响环境变化。所以需要保护林业资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林业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持和配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生态保护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基于此,在对林业生态保护规划设计,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从而实现我国整体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1林业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1.保持水土作用,在环境保护中,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比较明显,能够保证一定范围内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同时还能做好保持水土的作用,有效调节水源。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保护土壤,尤其是应对暴雨天气时,能够减少因为雨水的冲刷而造成的土壤流失,与此同时还能保护地表植被。2.防风固沙作用,森林能够减少暴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固定沙土,森林中的树木根系多,并且发达,不但能深入地下保护土壤中的水分,还能固定土壤,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3.调节气候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实现光合作用以及水循环,以保证基本的生长环境,在此过程中需要热量作为基础物质维持树木的生长过程,还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同时树木在进行水循环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蒸气,保证周边环境中拥有大量的水汽,起到加湿作用。4.净化空气作用,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例如二氧化碳,森林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此过程中能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且保证氧气充足。 2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加强林业产品的分类经营 地方政府在对当地的林业产品进行利用时,需要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来实现对林业产品的合理划分,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别,例如将其划分为公益林,或者是将其划分为商品林等等。在对林业产品进行经营之时,可以根据市场的现状,再结合当地林业产品的特色,来选择相应的经营方式。另外,对林业产品的种植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在实现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也促进当地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对产品进行分类经营时,还可以将以下几种体系结合起来,一种是林业的生态体系;另一种是经济体系,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升当地的生态效益。如,可以选择混农林业生产模式,也即是在经济社会与自然地理条件的背景之下,对当地森林的土地、生物资源等进行利用,在培育森林资源之时,可以种植农作物,从而形成物质循环,在当地打造一个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2.2农林结合方式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保护方式,将农业与林业相结合,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并且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使用农林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用地,实现农林之间的和谐发展。很多药材可以种植在林中,减少耕地面积,实现其他作物的耕种,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并且还可在林中种植适宜的药草,防止出现减产的现象,影响经济收入。 2.3林业生态保护的全局性思维 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环节中,要具有全局性思维,更要注重调节系统中各个环节,通过科学性措施把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环境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基于此,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要关注在建设中的各方面工作,例如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基础建设方案等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关系,进行逐一的分析,同时也要对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整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在林业生态保护中林业规划设计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林业规划时要有全局性思维。根据科学调研结果显示,在林业生态工程中利用科学知识,对其进行设计和分析,是当前林业规划工作的重点。 2.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在政策和制度上支持生态林业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突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开展农耕活动会对原始植被产生较大破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产品商品化水平低。对此,政府需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当地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平稳运行。此外,地方政府还需积极落实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生态林业建设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规范生态林业的经营与发展,也可与土地资源部门合作,增强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一方面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5多品种结合 在林业建设中需要运用种植技术实现多品种种植,保证树木在种植过程中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并且改变当地的森林资源,树木混合种植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影响。选择种植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环境以及病虫害的影响,选择适合的品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地保护林业资源,实现生态发展。 2.6林业生态保护的实践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