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

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赤壁》优秀教案二

一、解题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

抒怀。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

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

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

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体裁七言绝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

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牧《赤壁》教案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解读杜牧《赤壁》

解读杜牧《赤壁》 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首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解读杜牧《赤壁》,一起来学习下吧! 解读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

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教学设计】《赤壁》(部编)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忧国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的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杜牧《赤壁》教学反思-学习文档

杜牧《赤壁》教学反思 《赤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内涵的同 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

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学生自己总结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这是老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处理的不好,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我没能及时解答,当学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创新答案时,我没能及时鼓励,并且没有及时拓展,当学生在总结概括主旨时,我还有抢话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的。例如: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写了什么人物?班里的闫朕同学 说曹操,当时我是这么回应他的回答,我说你要回归文本,再好好看看,讲完课后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认为是周瑜,其实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只是我没有鼓励他,没有进行拓展。 改进措施: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赤壁杜牧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那么,作为老师,要怎么上这节课呢? 《赤壁》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

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赤壁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三)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诗歌赏析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试题]杜牧《赤壁》教案

[试题]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

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主备人:侯丕福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二)、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25课。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预习: 1、学习熟读诗歌。 2、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 3、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4、 课堂学习: 一、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 二、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写 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挥师东南,与孙、刘联军会战赤壁。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三、学生再次朗读本文,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 四、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 赤壁

《赤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反面落笔、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询问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来完成自主预习单第一项,简介“赤壁之战”。教师明确: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2.作者及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项——作者简介 教师明确: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诵读诗歌 聆听音频,听清字音和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同学自由读书;同学个体展示;学生齐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4.解释诗词大意 同学们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三项。教师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③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学生讨论探究,组内发言,组外评价。教师明确答案。) 6.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 “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杜牧《赤壁》课堂实录与点评

用数字打开诗歌鉴赏的门 ——《赤壁》实录及点评 【文本展示】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课堂实录】 师:大家见到陌生人紧张不? (生不语) 师:我是紧张的,在你们的地盘啊。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们是地头蛇,我可不是强龙。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会吧,你是老师啊? 师: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状)不让你占我便宜!一分钟高达75次呢! (生哄堂大笑)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

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一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 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 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赤壁》鉴赏教学设计

《赤壁》鉴赏教学设计 (潮州市湘桥区凤新中学许瑜) 【教材分析】 《赤壁》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之一。它是杜牧咏史诗的代表作,教学本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杜牧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的诗歌风格。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教学设想】 诗歌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之一。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首诗。基本上是按照“读——赏——背——默——比”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赏。诵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即抑郁不平之气。而鉴赏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诗歌的思想内容、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加深印象,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竞赛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简案】 一、激趣导入 二、作者及赤壁简介 三、关于“咏史诗” 四、诗歌感知 五、诗歌鉴赏 六、背诵比赛 七、默写过关 八、比较阅读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着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着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着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着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

[整理版]杜牧《赤壁》教案

[整理版]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

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2020-2021学年(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教案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解题 提问学生赤壁是那里? 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文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足处做一补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折戟:折断的铁戟。 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追问:通过对诗文的解释,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五) 讨论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 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 1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赏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除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作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