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名称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家族企业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私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30年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民营家族企业而言,企业的传承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多处在第一代企业主权力交接的阶段,而多数民企正面临在传承时缺少前人的经验借鉴和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持。本文将逐一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传承;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08年我国民企企业达650多万家,实际注册资金11.7万多亿元,全国民营经济总产值约5.18万亿元,全年销售总额超9.23万亿元,实现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就业人数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8%。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对国家GDP持续平稳增长、增加就业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当给与足够的关注、重视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敢于冒险、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在摸爬滚打中成立民营企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而如今被称为“富二代”的年轻一代却有很大可能不能带领这些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当然,通过分析国外大量家族企业的传承历史及经济学家对企业传承的研究不难发现企业传承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分析发现一般家族企业很难将企业顺利传承至第三代之后。据美国一知名家族企业研究学院的研究显示,只有30%的家族性企业能够传顺利将企业传承到下一代,12%的企业成功传至第三代,最后仅有不到3%的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仍在继续经营。相比国外家族企业,我国家族性民企的发展时间更短,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江浙一带,

第一代企业家们多数正为企业传承而苦恼,如何正确引导家族企业顺利平稳传承已成为逐渐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国内部分学者对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方面获得了较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如潘晨光等根据继任人的差异,分成“血缘继承”和职业经理人继承2种不同传承模式;罗磊等通过对大量欧美、日本及国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继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华人经营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诸子分户析产制式进行传承。纵观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很多家族企业生存时间很短,不能成功传承到第二代或第三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一代企业家权力交接时出现问题,或者因传承人选择不当引起。而国内许多小作坊式家族企业因规模较小,抗击各类风险能力差,如果同时企业传承时出现各种问题,很有可能使企业出现由盛转衰的局面,甚至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破产或被收购等的灾难性后果。

一、常州市企业传承现状回顾

30年以来,常州的民营经济对常州及江苏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不断推动常州经济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常州市的民企超过90%都以家族企业的形式运营,大部分企业创建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历经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大多数第一代企业创始人已逐步步入中老年,而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已很少数,而6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将成为经营家族企业的主要群体。因此,目前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嫣然成为常州地区多数家族企业企业家思考的头等大事。对于家族企业创始人而言,企业是自己辛苦半辈子努力打下的“江山”,必须将企业顺利地传承并发展壮大,所以,第一代企业元老们正面临着由谁来接班、如何接班才能更好的使企业良性发展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企业家都避谈由谁接班的问题,但对元老们而言最中意理想的对象无疑是自己的子女。对于常州民营家族企业而言,这个“班”创业者们如何交,接班者们如何接,交接方式的选择,交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本文将一一分析。

二、我国家族企业传承前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第一代企业主的权力陷阱。

对家族企业创始人而言,对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企业有深厚的感情,有时会

将权力移交和退休误认为在家族中家族地位的下降和权力的削弱,并且担心传承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管他一手创立的事业等。创业者对自身心理和企业经营能力的过度自信,家族成员对创业者的尊重和崇拜,两者的共同作用也造成了权力陷阱的形成。

2.2 企业传承人无力接班。

多数企业接班人承认对接管家族企业因来自家族及社会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负担重、压力大。在家族及社会眼中,接班人将企业做好、做大、做强往往被认为理所应当,因为有父辈的协助和指导。如果企业经营不如父辈出色或者经营失败导致企业破产,就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许多家族企业的传承人不愿接管企业,宁可自己创业打拼。此外,第一代创业家80年代初创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多属于机会主义市场;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产业的整合升级,产业发展到达一定层次后,经历残酷的优胜劣汰,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对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种种变化对接班人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部分传承人望而却步。

2.3企业传承人不愿继承家族企业

目前全球范围内第三产业、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各国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但目前,我国不论内地还是在香港上市的多数家族企业仍以经营机械设备等传统制造业为主。而对于资本、知识密集型的现代IT、通讯和咨询服务等领域涉及较少,实体经济仍是众多民营企业家的首选。但是伴随着高科技产业成长的年轻一代大多对父辈的实业并不十分感兴趣。相比实业,他们对高科技信息产品、现代服务业等更有兴趣;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传统制造业过低的利润率让他们从父辈的身上感受到从事实业的艰辛。因此年轻一代更愿意涉足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有文献报道中国近82%的第二代传承人不愿意接替或非主动接班。这些第二代传承人普遍认为,父辈在企业里太过强权,没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相比接管家族企业他们更愿意继承家产进行创业。

2.4 隐形财富不能顺利地交接

一个优秀的企业领袖对企业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领袖自身的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威望、信誉等;另一方面,经历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建立了广泛的人脉、政商关系等,这些无形资产更多的

是依附在企业家身上很难传承给下一代企业家。因此一旦原企业家退休或突然去世而传承人个人的管理能力、企业掌控力、企业内声望不及父辈时这些隐形资产将削弱甚至消失,而这些关键节点的缺失,势必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

2.5 对接班人的培养过于急躁

一些未雨绸缪的企业家在子女上中学时就将下一代送往国外学习,希望能更好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家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忽视了一点,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建立时让他们出国学习,将导致国外的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回国后海归子女与企业家之间可能因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产生思想上的碰擦,因为他们已经被国外的思想、价值观洗脑,家族企业的顺利传承必然出现问题。再者,海归们在国外学习获得的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家族企业中,并不一定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没有和它相适应的土壤。

2.6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

国外职业经理人经历100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以美国为例,研究显示过去20年间职业经理人成为美国劳动力教育的核心,职业经理人成为美国最大的职业群之一。在美国职业经理人经形成了较稳定的阶层,并形成了成熟的经理人市场体制,拥有合理的经理人聘用与流动平台,比如众多的职业经理人俱乐部,为企业和职业经理人之间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俱乐部建立人才需求库和信息库,定期向社会发布人才信息。企业也可通过职业经理人俱乐部对目标经理人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录用等。目前,职业经理人对我国企业家而言还是新事物,还未完全形成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职业经理人市场还处在初期探索萌芽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未建立。相比欧美国家10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发展史,我国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很不成熟,真正称得上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只占少数。在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家族企业中较多的现象是,一方面与欧美职业经理人相比国内职业经理人自身素质达不到现代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企业主常抱怨职业经理人“不职业”,同时另一方面,因国内企业内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职业经理人群体对企业存在不满,指责其为富不仁。种种原因导致民企很难成功引进

职业经理人。民企不信任职业经理人,不把职业经理人看在眼里,而职业经理人不能融入企业一展才华,正当权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是目前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现状。

三、家族企业传承对策

3.1未雨绸缪,早作打算

首先,如果第一代创业家非常希望延续家族企业,在子女幼年时就希望将来继承自己一手打拼的事业,那么企业主就应该在子女小时候就开始灌输对家族企业要忠诚和有荣誉感的意识,一旦子女从骨子里形成对家族企业精神上的信仰,就为企业家今后顺利的交接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企业家在对传承人培养过程中需长期细致观察,如果通过各种努力、诱导始终无法让自己子女对家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产生兴趣,那可退一步考虑让下一代从事与本行业存在延续性的相关行业。以最大限度延续上一代企业家拥有的人际和政商关系,最大限度的维持企业正常的运作和家族的持续繁荣;最后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子女压根对自己家族及其相关运营行业不感兴趣。此时企业家只能拥有宽广的胸怀,尽早了解下一代喜欢的行业并尽早地进行培养,在资金、管理经验传授和人脉关系建立等多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协助他们尽早建立起自己的优秀团队管理企业,延续家族的繁荣。

3.2 价值先行,精神为重

中国从古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体系,较西方国家更注重家族血缘关系,注重熟人感情的维系。所以这一被潜移默化的扎根在每一中国人脑中的道德价值观可以被企业家用于教育子女以家族为荣,毕生为家族奉献,培养下一代的家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其次,下一代隐形资产的建立需要企业主长期培养和巩固,所以,企业主在正式交接前应尽早、尽最大努力使子女和行业内人士多接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只有有智慧的下一代企业家能继续维持企业的繁荣,如果没有智慧,即使遍地都是赚钱的好机会也会错过。最后,在家族企业的传承中家族精神的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即使下一代没能从事家族企业相关的行业,只要精神在同样可以在其他领域获得卓越的成就,国内外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家族精神的传承是一个家族持续繁荣的永恒力量。

3.3 洋为中用,中西合璧

在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下西方企业经过上百年的历练,对于企业管理严格制度化,企业制定的的每一条规章细则都清晰明了,并且被企业员工严格遵守执行。但同样的情况在中国将大打折扣,仅仅依赖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历来的传统、社会习惯、人情世故导致中国人不太注重商业规则的建立和遵守,而更强调和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所以,西方以制度为中心,不太讲情面的管理模式与中国以人情为中心,讲究圆通管理的模式存在本质的差异。因而,即使国外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很先进,在某些方面也未必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对于接受海外企业管理教育的年轻一代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思考探索将二者很好地磨合利用,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化,特色化。对于老一代企业家们需认识到这一点,适时适当地将自己经营企业时运用的中国式管理经验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子女。

3.4.创业者要理智对待权威失落

企业的传承意味着创业者的权力将移交给下一代,角色效应的演变引起的心理落差常常导致第一代创业者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将不再是企业中呼风唤雨的灵魂人物,不再受到员工和社会的左拥右戴。如果创业者无法克服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将严重阻碍企业的顺利传承。早在上世纪90年代Handler即定义继承过程实则为创始人与继承人之间角色相互调整的过程。此过程经历四个阶段的角色调整,其中创始人的角色转变经历由原先唯一的企业执行、统治、监督者转变为顾问的四个角色,而传承人将从一无角色、助手或管理者到上升至企业领导者,在此过程中创始人对企业的影响力逐渐减少而接班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Handler同时认为最后两个阶段的成功与否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继承的关键。大多数企业继承过程中往往在这两个阶段出现问题导致失败。因中国的国情导致许多成功的家族企业存在初创阶段的非常明显的企业非制度化管理模式,导致强烈依赖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和创业、企业管理能力,但第一代创业家的不可替代将成为今后企业换代时阻碍企业继续成长的严重桎梏。创业者应尽早在正式交接前正确认识并正视换代导致的权力丢失,给接班人更多的锻炼机会,适时的引退,让潜在继承人尽可能早得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协助接班人逐步在企业内、行业内获得认同和形成作为新一代企业领袖的权威。

3.5 .接班人要加强历练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继承者应该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少一点独生子女的“骄”气。父辈创业者身上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对于下一代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应是下一代接班人以后的企业经营中应有的精神。其次现在的“富二代”都是从小上学到大学毕业,眼高手低,他们中大多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基层开始了解企业的运作。因此下一代应多一点务实精神,少一点浮躁,时刻提醒自己基层的工作经验对日后管理企业的重要性。再者在管理企业中多一点创新,上一代的企业管理经验不会一劳永逸,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新的更好的方法经营企业,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3.6.两代要加强沟通形成良好传承氛围

企业的顺利传承,需要父辈与继承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将经营企业的得失体会传授给下一代。但现实中部分企业家传承时因顾及感情问题导致沟通失败。一种情况是父子双方对峙,互不相让。父亲认为子女怎么可以这么和长辈说话。子女则感到父辈对自己不够尊重,最终双方不欢而散;另一种情况是父辈因怕伤害子女的自信心,对很多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子女觉得应该尊重长辈,将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不说,沟通失败。其实企业传承中也难免会有思想上的冲突,。但只要是对事不对人,大家对待同一件事处理的方式不同不代表两个人人格上的冲突,很多情况下思想上的冲突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企业能在冲突中获得平衡,2代人之间良好的沟通非常有必要。

比较中外,不可否认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无论企业经营还是企业传承方面的确优于国内企业,但我们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工业革命起自西方,在发展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建立方面都比国内早上百年,所以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合理的企业传承体制。而国内企业家真正正视传承问题也就近十年,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传承方面的经验肯定不及西方国家。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企业家意识到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家族企业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传承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蕾. 民企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 经济导刊, 2011 (5): 54-55.

[2] 李蕾. 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8: 45-48.

[3] 王连娟. 家族企业传承经验借鉴和理论思考[J]. 开发研究, 2006, 2: 59-62.

[4] 应焕红. 代际冲突: 家族企业传承困境及解决路径[J]. 现代经济探讨, 2009, 4:

16-20.

[5] 李红. 常州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探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7(4).

[6] 杨光飞. 财富分化, 子承父权与华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J]. 社会科学, 2010

(007): 27-35.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名称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家族企业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私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30年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民营家族企业而言,企业的传承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多处在第一代企业主权力交接的阶段,而多数民企正面临在传承时缺少前人的经验借鉴和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持。本文将逐一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传承;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08年我国民企企业达650多万家,实际注册资金11.7万多亿元,全国民营经济总产值约5.18万亿元,全年销售总额超9.23万亿元,实现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就业人数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8%。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对国家GDP持续平稳增长、增加就业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当给与足够的关注、重视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敢于冒险、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在摸爬滚打中成立民营企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而如今被称为“富二代”的年轻一代却有很大可能不能带领这些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当然,通过分析国外大量家族企业的传承历史及经济学家对企业传承的研究不难发现企业传承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分析发现一般家族企业很难将企业顺利传承至第三代之后。据美国一知名家族企业研究学院的研究显示,只有30%的家族性企业能够传顺利将企业传承到下一代,12%的企业成功传至第三代,最后仅有不到3%的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仍在继续经营。相比国外家族企业,我国家族性民企的发展时间更短,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江浙一带,

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因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因政策的推动,仅仅源于一个对国人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词汇——物业管理。先行者将其变成企业行为,继而通过政府、媒体、业务拓展去影响并制造需求,改变了国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模式,最终以建设部1994年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来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并规定了这一行业的鲜明特征即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在消费领域的延续,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只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数量的剧增,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兼具,而最终的结果是行业整体水平的难以提升。历史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期房的预售承诺,现房的卖点支撑,使物业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遏制在管物业出租率、租金的下滑,化解发展商和小业主、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也责无旁贷的落在物业管理公司头上;死盘的解围救困,物业存量资产的盘活,也向物业管理投去了期望。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实力彰显,专业水准在所管项目中充分发挥。 行业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发展商对于物业管理的认知更加清晰,盲目的自建自管所导致的精力旁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运行成本不经济所引发的品牌形象受损,耽于琐碎伤害主业发展,非专业运作的事倍功

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得一大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家们积极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为物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行业也才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化、专业化道路。 一、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深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虽经近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存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城市旧区环境整治与物业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是宏观、大环境方面的。作为行业的细胞——物业管理企业,笔者认为影响其深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和所掌握的技能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员竞争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再加上行业利润偏低,政府及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的多,经济利益的少,劳动力价值不能有效体现,也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进入本行业之前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6年06月09日12:11 新华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题: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打赢改革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华晔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走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理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随着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为配套的文件体系基本形成,国企改革重大举措落地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兴际华集团(7.770, -0.06, -0.77%)前不久在央企中首度实践董事会选聘总经理,企业通过聘用合同实现总经理“身份市场化”,明确如考核没有完成相关目标或业绩考核在C级以下,企业有权对总经理解除聘用合同。

这只是国企改革工作逐步推进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注意到,一些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一方面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稳妥起步,十多家省级国资委和四十多户中央企业提出方案;另一方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八成。 备受关注的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步伐稳健。截至目前,已有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等6组12户中央企业完成联合重组;与此同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2项,各省级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达到222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李锦说,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发展不断取得进展,总体上已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重大贡献。 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一些未能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债务问题累积……财政部数据显示,前四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煤炭、钢铁等行业持续亏损。

(完整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要摆脱困境才能转型升级。 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困境最突出的表现有三个:一是前所未有的融资难;二是十分严峻的用工荒;三是全方位进入高成本的时代。 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难题,所有国家的银行都有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倾向。但是,我国的融资难更为突出。大部分银行是国有大银行,我们的中小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95% 左右都是民营企业,而且面临着规模上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融资歧视。在紧缩银根的过程中,银行有限的贷款要保国企、央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所以,重公轻私的银行偏好,在今年表现得特别明显。 融资的还贷利率体现了双轨制,官方的利率很低,而民间的利率极高。浙江的80%小企业是依靠民间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武汉的民间资本利率也已达到120%,成都的民间借贷利率的月息已经炒到5%-6%。 即使利率这么高,民间借贷仍然热火朝天,温州有近90%的家庭和个人和近60%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我们要防范民间借贷纠纷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缺乏监

管、利率提高,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极大,已经潜藏着巨大的债务纠纷风险,甚至可能会间接传导到银行系统,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第二问题是越来越严峻的用工荒。用工荒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引起关注,而现在已经发展到全面的用工荒。 用工荒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招不到人。杭州有一次计划招收几万名农民工,但是只有几百人报名。 第二个是留不住人。我在浙江一个企业考察时,对方告诉我说今年招了1000人,但很快走了大批工人,然后企业不得不又用高成本招了1000人。 第三个是人工成本很高。根据我去年的调查,中小企业平均人工成本上涨了20%,有的地方高达40%。用工荒不仅是技工在“荒”,普工也“荒”,不仅是沿海“荒”,内地也“荒”。 我认为造成用工荒有六方面原因,一个是劳动力总量从无限供给走向局部短缺,现在正走向全面短缺,还有一个是地区间的务工推力和拉力在发生很大变化,第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层次不同,第四是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使用工需求发生变化。四川过去是农民工输出大省,现在有很多沿海的产业向成都转移,所以成都今年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就是产业布局的调整使用工荒呈现新的态势。第五是用工待遇和

发展中小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建议审批稿

发展中小企业存在的困 难和建议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融资困难是目前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了解我县大部分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大都是自筹资金创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资金需要量大,但固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支持。 (二)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缓慢,资源型企业占一定比重,我县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部集中在传统工业和涉大量企业上普遍规模小,耗能高,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受市场影响大,竞争力小。 (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在我县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少,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更少,向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空间小。 (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创新意识差,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家庭式管理模式多,经营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企业财务、安全生产等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对市场行情分析缺乏冷静、思考,在市场竞争中站不住脚。 二、建议 (一)建立中小型企业创业贷款基金,鼓励全民创业,认真持续做好,规范好小额贷款制度,引导我县金融机构转变观

念,加大对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求全县各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还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加强贷款监管和监测,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二)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标准厂房、总部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优先支持。 (三)对高科技、环保、节能型中小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这些企业能够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加快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开展小企业培训、创业辅导、企业诊断等工作。鼓励企业高薪聘请引进高素质职业经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快对我县传统工业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好上级有关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引导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涉煤企业要逐步给予转型引导,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县资源、区位、交通优惠政策等优势,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我县产业定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企业,扩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规模。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我校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小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 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臵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小学生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

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小学生被动学习多,而让小学生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小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学生能懂吗?让学生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小学生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小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 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必然会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把握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有力的治理诚信缺失问题。 广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四大领域信用缺失问题,包括企业信用缺失、个人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缺失等问题,每个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都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个人信用缺失则会加剧社会不信任,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缺失滋生腐败犯罪,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绊脚石。 狭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其一,商业信用危机。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的商业流氓行为屡见不鲜,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风险加大。其二,产品信用危机。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而且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泛滥成灾。

其三,金融信用危机。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而现在,金融生活领域中,集资诈骗、货款诈骗、票据诈骗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最后,官员信用危机。极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务实效。如“以实掩虚”搞形象工程,上“短平快”项目,还有极少数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之利,这种权力腐败极大地污染了社会诚信,也影响到政府的诚信。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深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从经济上看,诚信缺失问题是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原来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在这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平等、公平竞争原则,效率优先、讲究盈利的原则,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驱使下,有的人里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于不顾,甚至公然践踏、破坏这些原则来获取不义之财、不当之利,这使得以诚信为本的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严重失范。 其次,从政治上看,政务诚信的漏洞和监管失策也是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成因之一。社会诚信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三方面,而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

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国企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财务人员不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企业利益,随意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达到企业筹资的目的,不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将负债全部记入账内;二是企业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经济目标考核任务,少计成本费用;三是截留应上缴的财政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偷漏国家税收 企业纳税意识淡薄,采取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办法,以逃避纳税。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记入往来,以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二是将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关联方,少缴税金;三是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缴视同销售行为所涉及的相关税费。 (三)违规发放职工薪酬 一些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淡薄,为满足企业职工要求,维护自己在职工中的威望,不顾工资总额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正常工资外,以发放各种通讯费、交通费、津贴、奖金等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二是利用下属单位,重复发放职工薪酬。 (四)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现象较突出 由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监管不严,致使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货币资金的盘点间隔时间过长,同时又未实行不定期盘点制度,致使货币资金在盘点间隔期间失去监控,出现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企业未对工会和下属单位的货币资金实施监管,致使出现挪用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五)以商务活动等名义浪费国有资产 企业以各种商务活动的名义消耗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名义,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诚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面临社会诚信缺失的困境,如“彭宇案”、“瘦肉精”、萝卜招聘等,这无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当前,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市场经济起步不久,体制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等。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时代和社会发展了,诚信原则植根的原有社会土壤发生了变化,而支撑诚信原则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却没有完全跟上。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表现并不突出。这除了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之外,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行政联系多于经济联系,道德责任多于经济利益。其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极有可能导致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为企业的失信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如频频见诸网络等媒体的企业以明星的虚假代言骗取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以扩大销量等。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趋利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义利冲突和矛盾也会日益增多。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一些人坑蒙拐骗,不择手段。作为观念形态的诚信原则,在这些行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而社会转型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社会失范现象,尤其是社会道德失范。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有新的社会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由于转型的原因,旧的社会道德对人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而新的社会道德又没有真正形成,处于缺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失范在所难免。比如,“彭宇案”判决书中关于“人怎可能有公德,怎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的预设,使我们再次面临老人摔倒时生出“扶还是不扶”的尴尬,严重混淆了我们传统道德中所蕴含的善恶标准和是非标准,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处于无道德的状态,加剧社会的诚信危机。 当前,应注重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推动诚信建设。近年来,我国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抓紧把诚信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加强法律对信用的引导作用、规范作用、保障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诚信立法还不够完善,对诚信的规范偏向宏观,一些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这就要求加快诚信相关立法步伐,尽快制定和修改完善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诚信法律规范体系,明确规定人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它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包括全国统一的信用

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收稿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曾凡清(1972-),女,河南罗山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曾凡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摘 要:建设责任政府是我国各级政府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当前,建设责任政府面临法治建设 缺陷导致责任追究缺乏刚性、 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导致责任不易明确、人事制度的保护导致责任不易追究等困境, 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健全法律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实行问责制、增加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责任政府;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1)04-0061-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建设责任政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建设责任政府已成为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所确定的政府发展取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正按照建设责任政府的要求,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怎样更好地去衡量政府的责任, 在建设责任政府的过程出现怎样的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去解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衡量责任政府的维度 1.可控性。控制政府的权力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础,可控性是政府责任分析的起点。政府责任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政府机关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最终向人民负责, 从而确保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行政机关及行政官员要忠实执行代表机关制定的公共政策,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失误,就要承担责任。另外,政府责任的重要目标就是监督和控制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滥用自由裁量权。为了保证责任可控性,需要用立法权、司法权制约行政权。人民代表大会保证政府责任的政治手段有:质询权、调查权、听证会等。 2.服从度。确保政府服从法律的主要手段有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即客观责任,指法令规章责任。内部控制即主观责任, 指忠诚、良心及认同,它是行政者本身对责任的感受,要求行政官员符合伦理准则要求。伦理是行政人员对其行为的“自我责任”或内部控制的形式。内部控制需要通过要求公共行政人员遵循一系列外部标准才能得以实施,这就要求确立相应的伦理责任制度。 3.问责性。问责性的标准是指政府及官员应承担其行为的责任。一是政府及官员因违法或失职而受惩罚, 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二是政府及官员要就其工作的绩效承担责任。绩效责任通过制订一系列绩效指标,把政府的整体责任转化为官员的个体责任。政府的违法行为必须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损害赔偿;公务员因违法失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行为必须受到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 4.回应性。责任机制在民主政治中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回应。政府要对公民负责, 洞察、理解和权衡他们的喜好、要求和利益,经常要回应消费者、监督组织、新闻媒体的期望。 5.透明度。政府要服从人民代表大会经常性监督、检查与询问。政府要对其裁决与决定、执行的政策与尽到程序说明责任;行政决定要考虑各方面利益, 使各利益群体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政府活动向公众、媒体公开。信息自由和政府行政公开是确保行政责任实现的重要途径, 旨在使行政制度对人1 6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总第112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4,2011(Sum ,112) 政治与公共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汤振军 中小企业一直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但今年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便引起了众多关注,虽然根据2011年6月18日,工信部等4部委发布的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划分的上限从5000万元到20亿不等,这在三线城市已经可视为很不错的企业,日子过得并不是那么艰难,但大部分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刚跨过小型企业门槛的部分中型企业(以下简称为小企业)仍是真正意义上的困难户,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压力,本文希望指出这些问题并提出抛砖引玉式的解决办法,以帮助这部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的困难:三大压力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已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两个行业以外的37个行业大类、255个行业中类和342个行业小类,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株洲市天元区的中小企业有326家,对区里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受外部和内部环境影响,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制约,归纳来说,天元区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以下三大压力: 三大压力

一、融资压力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小企业发展的头号问题,本来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小企业就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一遇到政策紧缩,融资就难上加难。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口号也提出很久了,但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笔者以前也是从事银行信贷一线工作的,也经常与银行人员谈论过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他们很直白地告诉我: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手续,同样的时间,做10笔中小企业200万元的贷款才抵得上做1笔大中型企业2000万元的贷款,但放贷工作量增加10倍,管理工作量增加十倍,尤其现在是信贷终身责任制,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大,因此对小企业放贷的风险无论如何都比大企业大,对中小企业多放一笔贷款便使自己的职业前途多一道风险,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可想而知,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谁会做呢?除非有充足的抵押物或有担保公司担保,甚至还要加上一定的关系,但这些又正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所缺乏的,于是,变成了一个难解的恶性循环。当然,别的融资途径也有,如民间高息融资,股份转让,上市融资等,但毕竟不是主流,难度同样很大。 二、成本压力 税收成本压力:在税收政策上,与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优惠小企业根本无法享受,在增值税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是25%,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实际税率并不高,而中小企业准予税

在企业面临困境时 如何做一名好员工

在企业面临困境时如何做一名好员工 采掘队王琳 2015年出现了神宁集团组建以来第一次亏损,二季度虽然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企业还没有走出困境,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迎难而上、迎接挑战,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姿态来关注企业、爱护企业。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凝聚力量,迎难而上,企业一定会转危为安的。 作为分公司一份子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认清形势,积极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关心企业发展形势、生产经营状况,应是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其次要立足岗位,安全、优质、高效地干好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本岗位上加强安全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本着勤俭持家的态度节约生产成本和其它各项开支,科技创新,岗位争优,实现各自最大的贡献,汇集起来就是企业的最大利润。第三要坚定信心,理解和支持领导所制定的战略目标、行动方针、管理理念及管理措施。第四要应该积极面对困难,主动了解企业,要积极主动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献计献策,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明天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灿烂的彩虹。

二、企业有困难,员工都要有“企业在我在,企业亡我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自身的定位应发生变化,不再认为自己仅仅是企业的打工者,而是要站在企业当家人的角度,围绕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共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做到一人干两人活、两人干多人活。广大员工要以实际行动让企业吃颗定心丸,形成“企业有困难,我们来分担”的责任共担局面。我们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要学会对自己说:“我能应付过去。”企业有了困难,我们员工不能观望,不能等待,更不能漠视。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和力量,与企业共渡难关。 三、企业以员工而发展,员工以企业而生存。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的才能才会有施展的舞台,因此,我们要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要时刻心存企业,时刻想着去解决企业的困难,企业要用温暖来揽住员工的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用心支持,企业有困难时,更离不开员工齐心协力去克服,因此,员工与企业要同呼吸、共命运、共赴难关。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越是困难时期,越能考验每一位领导干部和职工的耐力。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要紧紧依靠企业、依靠职工,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要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把职工发动起来、团结起

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精)

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在青少年中更为明显.毫无疑问的是,传统文化中也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进入文化的范畴.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影响的事物才称得上是文化. 计算机是人类社会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经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应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中和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提出的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为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新型文化.网络文化作为计算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 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由此可见,网络社会和信息社会对人类影响之深,并不在于 自身创造了文化,而在于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速度深度和广度.

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被称为经济血脉的商业银行深受其害,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困难也随之浮现出来。 (一)各商业银行的竞争较为激烈,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 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市场就是这么大,有了你的就没有我的。尤其是在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极为激烈,存款,贷款,都是要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斗争才能得到。 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容易开成同质竞争。其不利因素表现为一是同质化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现象。目前,这么多商业银行,如果提供性能雷同的产品,那么,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出现恶性竞争是必然的,而恶性竞争又往往会出现违背监管政策和要求的不正当竞争,最终导致市场混乱。二是同质化恶性竞争往往导致两败俱伤。使金融产品的预期效益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赔本吆喝的现象,最终受损害最大的各家商业银行。此外,由于经营模式、业务领域较为趋同,也容易形成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二)实体经济下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外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以及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剩,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大多数企业处于一种维持现状的状态,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资金需要大幅下降。 (三)对地方政府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基础项目的信贷投放过度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在过去的几年,为平缓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过于鼓励对地方政府大型项目的信贷,并直接形成了今天巨额的地方债务规模;而各地疯狂的造成运动,也使得房地产(含住房抵押贷款、开发商信贷)信贷总规模扩大;新增贷款过于集中趋势明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经济体的兴衰,最终取决于其实体经济的效率、规模和总体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资本脱实向虚、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经济“重大失衡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如何认识破解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找准实体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生存负担较重,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正在消失,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方面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传

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衰减态势明显,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进而导致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不断抬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尤其是目前我国企业税负较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实力和创新激情。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整体盈利能力不高。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产出效率不高,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是源于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较低,产能严重过剩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矛盾突出,多数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同时,融资成本和非税负担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总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为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43.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月份回落12.2个百分点。 (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受到挤压 近些年来,资本的“脱实向虚”态势比较明显,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资本急剧膨胀,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这样不但扭曲了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关系,而且严重削弱了实体经济发展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一方面资金更多地向房地产集中。近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长期过度看重房地产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甚至一度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政策扶持。超高的行业利润引导资金过度向房地产流动,不仅提高了房地产泡沫化程度,加剧未来的金融风险,而且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当前温州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王汉军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市场洗礼后的一批民营企业,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和市场能量,成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如联想、新希望、奥康、正泰等企业都是民营经济的杰出代表。据资料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已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中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浙江省民营企业总量达到了68.4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1.9万亿元,成为浙江省内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温州一直被视为中国创业活力和激情最强的地方,是中国的实业聚集地,从皮革、眼镜、鞋服、电器、阀门、打火机等行业兴起,后来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纽扣之都”。 1978年至2000年,温州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5.6%,比全国的9.5%高出6.1个百分点,比浙江省的13.2%高出2.4个百分点。然而,从90年代末开始,温州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增长缓慢,在浙江的增长中已不再具有领先的地位。2003年温州市虽然经济增幅为14.4%,但这个增幅在浙江11个地级市中仅排列第九位。今天的温州,处在一个非进即退的抉择关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多重考验和困境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温州不少企业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温州企业面临着资金成本、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土地资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困境。据统计,今年温州仅劳动力成本一项就上升15%—20%之多。使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出现市场疲软、资金困难、人才难留、企业难管的现象。 在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时候,充分暴露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自身

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正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对于2011年商业银行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形势下,世界经济中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美国经济的疲软,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有多高?我们只要看一个现象就可以见叶知秋了。截至8月31日,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其利润达4610亿元,同比增长达34%,各银行年化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达到20%。在全国利润额最多的10大企业中,其中银行占8席,工行更是成了国内最为赚钱的上市公司。可以说,这是国内银行有史以来业绩最好的时候。奇怪的是,银行上市公司如此好的业绩,股市却在业绩公布之际跌得底朝天。不少银行股纷纷跌破了1年来的最低价。何也?市场担心国内商业银行这种业绩不可持续,担心国内商业银行未来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担心国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当前经营管理中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银行业经营中的首要难题是什么,他们关注的风险点是哪些,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什么。 1、外部环境变化大需“见招拆招” 有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发展受限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经营管理中感受到压力最大的因素。自去年10月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调查同时显示,超过五成的银行家认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可预期性和监管政策的变化,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压力。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居民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是当前银行家们最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本地企业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银行家们认为,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的方面依次为:社会信用环境(72.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48.2%),法制环境(38.3%),经济基础(32.5%),监管环境(30.2%)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30.2%)。 2、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要想赢快转型 调查显示,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逾八成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银行加快转型,优化业务结构”。 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进一步活跃金融创新,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同时促进银行的差异化经营。但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也显而易见:实行之后利差将收窄,银行盈利将受到影响,加大银行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竞争加剧、价格战等可能会出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查报告认为,利率市场化推进需循序渐进。从基准利率方面看,可将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市场化基准利率;从业务种类看,可进一步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发展存款替代产品;从配套机制看,需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监管机制。关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55%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至5年,16.9%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 3、资本高利用支持小企业 银行家普遍表示,会通过发展新型业务、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消耗。创新业务品种、调整服务模式、优化资本配置,是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调查显示,分别有56.6%和52.0%的银行家表示,“调整客户结构,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业务”和“关注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是2011年战略调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