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选修《滑稽列传》word教案

苏教版选修《滑稽列传》word教案

苏教版选修《滑稽列传》word教案
苏教版选修《滑稽列传》word教案

《滑稽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教材第二专题为“学究天人,体贯古今”,主要探讨《史记》体例。12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30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70列表,志历代人物事迹,10表,列人事系年表谱,8书,综述典章制度。太史公为何偏偏为滑稽人物立传呢?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看来,太史公看重的是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在一片萧墙虞诈刀光剑影中,这微贱的一赘婿二倡优却是《史记》也是太史公心目中很特殊的一类。没有如屈原如史公般的憔悴屈苦,却也不如渔父般隐于浊世之外。大道无形,滑稽者以太极推拿的方式,既得成事,又能怀瑾握瑜,是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真叫人心情愉悦,回味悠长,岂是那些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容之徒所能比?轻松幽默寓庄于谐的文笔,在《史记》中何处可寻?难怪太史公心系之羡之向之,感慨说:“岂不伟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淫”“曹”“阑”“赇”“谢”“哀”等实词的意义和“之”“若”“且”“即”“以”等虚词的用法。

2、感悟淳于髡等人超群的胆识、充满幽默风趣的诤谏艺术。

教学重点:同上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淳于髡:大鸟·赍资·饮酒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进谏的方式是讽谏,也就是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是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对隐语,齐威王也好这一口,所以,以除了邹忌外,还有一个人也爱讽谏。他就是淳于髡。

《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载了淳于髡的事。“滑稽”二字,属古今异义。今天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而古代则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所以,本文重点写淳于髡的言语机智。

二、学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部分

1、淳于髡怎样的身份?怎样的身高?

赘婿——指就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秦汉时赘婿地位等于奴婢。现称“上门女婿”“倒插门”。

身高不足“七尺”,不足一米六。(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2、齐威王如何乱政?

委政卿大夫:委,委托。(刚学了“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旦暮——早晚。很短的时间。“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3、如何讽谏?

“蜚”通“飞”;

令: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县,称为“令”;不足万户,称为“长”。

奋兵而出——(1)鸟振羽展翅。相当于“怒”。“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举起,挥动。“奋兵而出”(举兵)。奋臂(有力地举臂,表示振奋);奋袂(举袖,挥袖,形容振奋);奋笔(提笔疾书);奋戈(使劲挥舞干戈)。(3)鼓起劲来,振作。如“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汉·贾谊《过秦论》

三、学习“益赍求救”部分

1、学生读。生字词较多,注意正音。

2、重点词语:

楚大发兵加齐——加,凌压,覆盖。

赍金百斤——“机”音。携带。同形词:“赉”,lài,赏赐。

冠缨索绝——索,尽。

意动用法:先生少之乎?

禳ráng:禳灾(禳除灾祸);禳星(禳除凶星);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禳除(祭神除灾)。

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3、用《管仲列传》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四、学习“一斗一石”部分

恶:(1)“不虚美,不隐恶”,过失。(2)不好的。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汉书·王莽传上》(3)“屋”音,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恶能饮一石哉!”

严:(1)尊严,敬重。“若亲有严客”。(2)尊敬,尊重。“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髡*juan 韝gou 鞠*ji :卷着袖子,跪着。通“跽”。如: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若乃:若是。

行酒:依次斟酒。

稽:jī(1)延迟。“行酒稽留”。(2)考查。“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曹:(1)侪chái辈,同辈。“相引为曹”(相互间此为伙伴)(2)辈。“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眙:chi4,直视,瞪着眼。

促坐:靠近齐在一起坐。

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罗襦:ru2, 绸制短衣。《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薌泽。”唐温庭筠《菩萨蛮》词:“新贴綉罗襦,双双金鷓鴣。”

以讽谏焉:焉,代齐王。

主客:交际官。

五、读诗看人:“矮个乃精品也”

题淳于髡墓

刘禹锡

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应以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为《滑稽列传》之首,后人尊称“辨圣”。他是战国时齐国有名谋士,足

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虽出身微贱,其貌不伟,但以博学著称,他凭着自己的聪慧与才识,荣膺稷下先生之职(吾在临淄四年有余,竟不知,孤陋鄙贱至此)历桓公、威王、宣王、湣王四世,计八十余年。

第二课时优孟:谲饰葬马·优孟衣冠

一、导入:

你们知道,赵本山的祖师爷是谁吗?是优孟——最早有名的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位小品艺术大师。但是,赵本山越走越偏了,走的是庸俗路线,低级无聊骂人的话太多,而优孟走的是幽默路线。什么叫幽默?就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窥镜正衣,不知本山大叔可否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中,能自省自正?

二、“哭马谏王”

文——(1)华美的。衣以文绣(2)“文过饰非”,掩饰。(3)纹理细致。“文梓为椁”

席以露床——用没有帐幔的床做席子。

使群臣丧之——为动用法。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想把它用棺椁装殓liàn起来,用大夫的礼仪埋葬它。

以——(1)凭。(2)用。“马者王之所爱也,以(1)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2)大夫礼葬之,薄(轻),请以人君礼葬之。

题凑:下葬时将木材累积在棺外,用亚护棺。木头都内向,叫做题凑。题,头。凑,聚。

穿——挖掘;开凿。如:穿井(掘井);穿掘(挖掘;开凿);穿筑(挖池塘筑假山);穿壁(凿通墙壁);穿墙(墙上凿洞);穿圹(“旷”音,墓穴)

庙食: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史记·滑稽列传》:“庙食(以)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一:竟。“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赍:(1)携带。“赍金百斤,车马十驷。”(2)同“剂”,调配。“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垫进)以木兰……”属——交付。“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三、“优孟衣冠”

属——(1)同“嘱”,叮嘱。“病且死,属其子曰”。(2)种类。亦特指牲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陶渊明《桃花源记》(3)指同一类人。“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4)归属;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5)继续;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缀辑;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7)通“嘱”。托付;委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8)跟随。“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扺掌:(zhǐzhǎng),就是击掌(表示高兴)。今天不能写作“抵掌”。成语“扺掌而谈”。

赇——“球”音,贿赂。“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竟——一直。“竟死不敢为非”“竟漂数十日”

持——坚守。“持廉至死”

四、分析优孟其人:

1、机智、幽默、可爱……

第三课时优旃计息卫士止扩苑囿妙谏漆城

一、重要字词

置酒而天雨: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陛楯者:楯,同“盾”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即,假如;疾,快速

尝议欲大苑囿:大,扩大

又欲漆其城:漆:用漆涂饰

顾难为荫室:只是

半相代:代,交替,轮换

二、问题探讨

1、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地位如何?他们各自有什么典型事例?请用

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下这些事件。

【明确】文章写了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三个人物,他们一个是赘婿,两个是倡优,地位都很低。

他们有以下的典型事例:

淳于髡——以鸟喻人,激发秦王;以壌田故事,表明付出与回报的

关系:借饮酒谏淫乐。

优孟——谏马厚葬,抑止昏暴:模仿故相,使其后人生活有所保障。

优旃——计息卫士,巧止扩苑囿,妙谏漆城。

2、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是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这里的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卑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

们能够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的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

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

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

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官员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

合取容的不满。

3、《滑稽列传》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

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但深刻的

思想就寄寓其中。

三、比较鉴赏

1、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关心国事,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疾苦,勇于、善于向国军进谏。

不同点:对淳于髡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国君的关注,他担心齐王

的不振,担心朝廷的淫乐,尽力在外交中获得最大利益;优孟、优

旃除了在政事上巧妙进谏以外,他们的目光还投向了下层人物,无

论优孟对孙叔敖后人的帮助,还是优旃对卫士的怜悯,都表现了他

们可贵的同情心,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3、三人的诤谏之所以奏效是因为采用的方法得当。说说他们运用了哪些方

法?

【明确】隐喻法: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服人。例如淳于髡“国中有大

鸟”的一段疑问。

类比法:通过类似的事例来启发人。例如淳于髡以以壌田故事

来讲外交的手段。

归谬法:即从错误的观点出发,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使错误的观点站不住脚。例如:优孟谏厚葬马、优旃谏扩大苑囿和谏漆城,就

是通过荒唐的结论,是君主打消荒唐的念头的。

四、小结

【明确】这是一篇以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这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很低,但他们都能“谲词饰说,抑制昏暴”。

司马迁很重视下层人物,能从他们身上发现美好的品质,并对他们进行热情歌颂。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赘婿、倡优,也表现了他对当时满朝臣子唯唯诺诺的政治局面的不满。

一、作业检查:

1、翻译下列句子:

(1)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译文:言谈话语果能稍稍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译文: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3)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译文: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

(4)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译文: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

(5)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译文: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

道理。

(6)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译文: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2、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2)、淳于髡说之以隐曰(状语后置句)

(3)、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状语后置句)

(4)、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定语后置句)

(5)、发甲卒为穿圹。(省略句)

(6)、威王大说,置酒后宫。(省略句)

(7)、居无何,二世杀死。(被动句)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汇的用法。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动用法)

(2)、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使动用法)

(3)、王曰:“先生少之乎?”(意动用法)

(4)、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名词作状语)

(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为动用法)

(6)、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形容词用作名词)

(7)、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意动用法)

(8)、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名词用作动词)

4、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1)一A、六艺于治一也。B、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C、六王毕,四海一。

D、一旦抵罪,佯狂不知所之者。

(相同;竟然;统一;一旦)

(2)之A、淳于髡说之以隐曰B、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C、王之好乐胜。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他;到;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3)乃A、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就;你的;竟;仅仅,只)

(4)尝A、宗室置酒,髡尝在侧。B、始皇尝议欲大苑囿。

(通“常”;曾经)

(5)道A、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怀其壁,从径道亡。

(道理;取道;说,谈论;路)

(6)赍A、赍金百斤,车马十驷。B、赍以姜枣,荐以木兰。

(携带;同“剂”,调配)

(7)固A、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固请,召有司案图。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本来;骄横;坚持;巩固)

(8)属A、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若属皆且为所怒女虏。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同“嘱”,叮嘱;类;等,辈;掌管)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能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和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3、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学过程:(第一段) 一、导语: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解前两段,第三段初中已学过了。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讲解: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作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当然还必须是行正义之事,不能行苟且之事还踌躇满志,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义和道相匹配。)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讲解:这告诉我们培养浩然之气要坚持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要去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你人生的污点,就像如果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1.2 瞬时变化率——导数(3)》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2.会求简单函数的导数,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体会建立数学模型刻画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变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曲线在某一点切线的斜率. ()()PQ f x x f x k x +-=??(当?x 无限趋向0时,k PQ 无限趋近于点P 处切线斜率) 2.瞬时速度. v 在t 0的瞬时速度=00()()f t t f t t ??+- 当?t →0时. 3.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称为瞬时加速度. x

v 在t 0的瞬时加速度= 00()()v t t v t t ??+- 当?t →0时. 二、建构数学 导数的定义. 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有定义,x 0∈(a ,b ),如果自变量x 在x 0处 有增量△x ,那么函数y 相应地有增量△y =f (x 0+△x )-f (x 0);比值 y x ??就叫函数y =f (x )在x 0到(x 0+△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即00()()f x x f x y x x +?-?=??.如果当0x ?→时,y A x ?→?,我们就说函数y =f (x )在点x 0处可导,并把A 叫做函数y =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为0x x y =' , 0'000()()(),0x x f x x f x y y f x x x x =+?-?'===?→??当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y =x 2+2在点x =1处的导数. 解 ?y =-(12+2)=2?x +(?x )2 y x ??=2 2()x x x ???+=2+?x ∴y x ??=2+?x ,当?x →0时,1x y '∣==2. 变式训练:求y =x 2+2在点x =a 处的导数. 解 ?y =-(a 2+2)=2a ?x +(?x )2 y x ??=2 2()a x x x ???+=2a +?x ∴y x ??=2a +?x ,当?x →0时,y '=2a . 小结 求函数y =f (x )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的一般步骤: (1)求增量 ?y =f (x 0+?x )-f (x 0); (2)算比值 y x ??=00()()f x x f x x ??+-; (3)求0x x y '∣==y x ??,在?x →0时. 四、建构数学 导函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 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劝学(节选)教案

15、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 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 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 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 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一、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新教材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从知识上说,它是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所以说,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搞好这一节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工具亲自动手画出椭圆,并讨论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等价转换等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椭圆,探求规律: 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老师准备的有关椭圆的图 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2.通过演示动画,展示椭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椭圆是 点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轨迹. (二)动手实验,亲身体会 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指导学生互相合作(主要在于动手),体验画椭圆的过程(课前准备细绳),并以此了解椭圆上的点的特征.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画 (三)归纳定义,完善定义 我们通过动画演示,实践操作,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由同学们归纳椭圆的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2c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 1.掌握点的轨迹的求法; 2.进一步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4142 ,文P34~ P36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椭圆上 22 1 259 x y +=一点P到椭圆的左焦点 1 F的距离为3,则P到椭圆右焦点 2 F的距 离 是. 复习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6 a=,b则椭 圆的标准方程是.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问题:圆22650 x y x +++=的圆心和半径分别是什么? 问题: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 反之,到点(3,0) -的距离等于2的所有点都在 圆上. ※典型例题 例1在圆224 x y +=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

变式: 若点M 在DP 的延长线上,且32 DM DP =,则点M 的轨迹又是什么? 小结:椭圆与圆的关系:圆上每一点的横(纵)坐标不变,而纵(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就可得到椭圆. 例2设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 变式:点,A B 的坐标是()()1,0,1,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的斜率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商是2,点M 的轨迹是什么? ※ 动手试试

练1.求到定点()2,0A 与到定直线8x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练2.一动圆与圆22650x y x +++=外切,同时与圆226910x y x +--=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式,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①注意求哪个点的轨迹,设哪个点的坐标,然后找出含有点相关等式; ②相关点法:寻求点M 的坐标,x y 与中间00,x y 的关系,然后消去00,x y ,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 知识拓展 椭圆的第二定义: 到定点F 与到定直线l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01)e <<的点的轨迹. 定点F 是椭圆的焦点; 定直线l 是椭圆的准线; 常数e 是椭圆的离心率.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目录 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 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 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第1单元第4课《蜀相》 第1单元第5课《书愤》 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 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 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 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 第3单元第2课《阁夜》 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

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 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 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 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 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 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 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 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 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 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2.1 常见函数的导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导数的定义推导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2.能利用导数公式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1)在上一节中,我们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引入了导数的概念,那么如何求函数的导数呢? (2)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求出P 点的坐标; ②利用切线斜率的定义求出切线的斜率; ③利用点斜式求切线方程. (3)函数导函数的概念

2.探究活动. 用导数的定义求下列各函数的导数: 思考由上面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建构数学 1.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思考由上面的求导公式(3)~(7),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三、数学运用 例1 利用求导公式求下列函数导数. (1)5y x -=; (2)y (3)πsin 3 y =; (4)4x y =; (5)3log y x =; (6)πsin()2 y x =+; (7)cos(2π)y x =-. 例2 若直线y x b =-+为函数1y x =图象的切线,求b 及切点坐标. 点评 求切线问题的基本步骤:找切点—求导数—得斜率. 变式1 求曲线2y x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变式2 求曲线2y x =过点 (0,-1)的切线方程. 点评 求曲线“在某点”与“过某点”的切线是不一样的. 变式3 已知直线l :1y x =-,点P 为2y x =上任意一点,求P 在什么位置时到直线l 的距离最短. 练习: 1.见课本P20练习. 第3题: ; 第5题: (1) ; (2) ;

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教案:4.

第二节xx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作用;并通过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纷争的努力中,认识甘地成为“圣雄”的主要原因。 结合印度历史发展过程,探讨甘地在推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作用并做出历史评价。 ㈡、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成长——思想——实践——评价”的线索,搜集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甘地追求真理,毕生都在争取祖国独立,反对种族歧视,赤诚坚韧,谦恭磊落,有着举世公认的伟大人格,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重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点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关于xx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分析: 一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整体力量(美国除外),例如一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强国。于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 一、一战前的甘地:

1、出生及早年的求学生涯: (1)出生:1869年信奉印度教的土邦高级官吏家庭 (2)教育:①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熟读印度教经典。 ②留学xx,学习法律,后xx担任律师 2、南非生活时期:(1893——1915) (1)逐渐形成非暴力的思想: ①思想来源:宗教:印度教:仁爱、素食、不杀生+《古兰经》《圣经》:仁爱思想外加受到索罗、托尔斯坦、鲁斯金等人思想的影响 ②主张:反对暴力斗争,以仁慈改造社会,采取非暴力斗争的形式 (2)以非暴力为武器领导反南非种族歧视的斗争,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3)1909年,出版《印度自治》,阐述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甘地主义”的精粹书中主要讨论自治、文明、律师、医生机器、教育、非暴力抵抗等。 补充:甘地主义包括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想结合的政治哲学(有利于团结印度不同种族、信仰、民族的人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以不合作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 以非暴力限制群众的斗争,反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发展民族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古老文明,反对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人人团结、小生产者互助平等。 3、xx后,“苦行僧”生活: (1)四处游说,缓和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课题: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新课讲解: 1、 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n -?? 3、221222221,,,331332333+++<<<+++,由此我们猜想:a a m b b m +<+(,,a b m 均为正实数)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例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1()(1) n a n N n +=∈+,12()(1)(1)(1)n f n a a a =--???-,试通过计算(1),(2),(3)f f f 的值,推测出()f n 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113(1)1144 f a =-=-= 1213824(2)(1)(1)(1)(1))94936 f a a f =--=?-=?== 12312155(3)(1)(1)(1)(2)(1)163168 f a a a f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理清诗歌脉络并概括大意。 2、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能够由浅入深地解读诗歌的“境”与“情”。 课前准备:请选择你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诗境形成文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大唐这个诗歌王朝,有一个人,他只留下了一首诗,但却惊艳了整个大唐,可谓一诗“孤篇压全唐”。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这样的诗面前,说再多的赞叹都只能是饶舌,不如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番。 二、文本赏析 1、诵读品味,整体感知 男生齐读前八句,女生齐读中间五句,男女生齐读最后部分。读完思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四幅画面?将课前预习时起好的名字交流分享。 引导并明确: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春江花月夜》美在于它整个意境的浑融,那你认为这种浑融的意境主要得益于诗中哪一意象?(月) 问:那文中都有哪些句子是关于“月”的?请你先用自己的语

言还原诗境,然后说说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结合自己的预习作业,也可重新选句分析。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深入学生中指导点拨) (预设)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生”有动态感,且写出了水月一体,好像从水里升起。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很美,满眼波光闪闪,广阔浩渺。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纯净空灵、梦幻,总之就是“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同上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孤”给人孤单、凄清静寂之感 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拂”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的质感,又表明了女子内心的烦闷,想要拂去的是月引起的思念。 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传信之物,但却飞不远,游不远,无法传达我的相思,无奈之感油然而起。 7、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沉沉”给人以心情沉重之感,因为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山高水远有家难归难的无奈。 (2)问:以月为底色,诗人还用了哪些意象做以点缀?又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8、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上愁:“白云”常给人飘荡无依之感,多指游子。同类意象还有“飞絮”“孤舟”。

北师大版选修21高中数学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word教案

2.2 椭 圆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 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 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y x a b a b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 在椭圆上,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014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 内容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掌握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时先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教案性质(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独 立新备 √修改材料出处 http:// 中文域名学 流 程 作第一课时修改、调整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 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分析鉴赏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重视读,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 分析三首诗的相似处,如写作时间,写作地点等 律诗的基本赏析,如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即景与情的关系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重磅】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R2=1,则R=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R>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