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信息化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企业信息化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企业信息化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企业信息化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论企业信息化评价

论企业信息化评价 摘要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信息化实施效果,了解效益的影响因素,避免盲目投资,需要对信息化进行合理评价。本文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案例简要论证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化评价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经济效益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与否,不能靠意愿来判定,要靠真实的评价。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重建设,轻评价”已经成为企业的通病。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的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评价,可以了解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范围上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可以了解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 2、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如果把信息系统比做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价。 3、信息安全的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如各类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子系统和分系统。但同时,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既可以窃取、也可以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演变为严重限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1企业信息化规划评价的层次分析方法

企业信息化规划评价的层次分析方法欧阳志华1,杨世德2,易树平1,任小灵2,林丽1 (1.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2.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1326) 摘要:在总结传统企业信息化评价内容、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 HP)理论及信息实施顺序评价中的AHP建模方法,并运用A II P评价模型对某公司规划的信息化实施顺序进行了分析评价,为决策者进行信息化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层次分析法;规划评价 中图分类号:N94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98(2004)05—0011-05 Gradation Analyzing Method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 Evaluation OUYANG Zhi-hua1,YANG Shi-de2,YI Shu-ping1,REN Xiao-ling2,LIN Li1 (1.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C 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2.Southwest Alu-minum(Group)Co Ltd,Chongqing401326,China) Abstract:O n t he basis of sum marizing the co ntent o f tr aditio nal enterpr ise infor matio n evalua ting,est ablishing metho d of A HP model in the theo retical and info rmat ion estimat ing of g radation ana ly zing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 ive a nalysis w it h quant itative analysis ar e https://www.doczj.com/doc/1c11012501.html, rmat ion enfor cement or der o f cer tain co mpa ny plan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using A HP evaluatio n m odel.Scient ific basis is pro vided for po licy maker. Keywords:enter pr ise info rmat ion;g radatio n analy zing metho d;plan ev aluation 前言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必由之路。搞好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一步是搞好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即确定信息化实施的内容和实施的先后顺序,在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企业整体规划差,各部门各自为政,提出各自的需求,引 收稿日期:2004-08-16 基金项目: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3—7977) 作者简介:欧阳志华(1980—),男,江西泰和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研究。入不同的应用系统和不同的供应商,导致企业对信息化的重复建设的问题。这种各自为政的方法进行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功能交错,产生信息孤岛,系统内信息或臃肿,或不能共享,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合理地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顺序,对企业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十分重要。 目前信息化评价方面,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城市信息化发展评价[2]、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3]、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评价[4]。 信息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马克卢普一波拉特统计测度方法:以三维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信息化投入经费和企业竞争力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1年3月,交通部、铁道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物流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科学而且客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部门进行盲目建设。由于很多物流项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没有很好地正常运行,实际效果不显著。如果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就制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使国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制约有些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对于具体物流建设部门,也可以通过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从而确保物流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中国物流规划建设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进行,物流建设领导部门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评价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制度。通过对物流评价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于提

高推进物流产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为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中国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供有关部门及感兴趣的专家参考。 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容,因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物流发展水平。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指标,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物流保障体系指标等。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保障体系、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构成、物流规划、物流产值、物流用户、物流成本共计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定性打分与定量统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既科学又容易实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项目概况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传统产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全局。信息技术是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的高新技术。而要用信息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尽快摆脱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等整体水平,形成更多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有效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作用,将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大有可为。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变,加快商业信息的传递,多途径、多方式进行商业贸易交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作出重要保证。

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下,依然是传统的增长模式,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信息化水平、生产方式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非常落后,不改变其现状也就不可能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企业信息化,打造众多的资源节约型企业不仅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升级频繁,往往让经营者望而却步。特别是资金规模小、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更是无力独立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的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改变过去信息化主体独资建设的做法,更多地采用合资、合作乃至租用运营商资源和服务等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积极借助多方资源,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式投入发展的现状,更加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 某某市某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企业,下属11个厂、矿、分公司,现拥有总资产5000多万元。生产铁精粉、白云石、TQ耐磨球、合金球(段)、山泉水等。某某商贸的信息化工作有一定基础,已经建成了财务、办公、信息发表外网等信息系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某某商贸的信息化改造需求日益迫切,并且其改造工作对吉林省内乃至全国的同等规模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集团业务管理系统改造和信息技术培训三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进行以信息化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系统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1.系统建立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酒店行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酒店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已成为大势所趋,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变革酒店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客房的管理水平,是每一个酒店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实施信息化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由之路和明智之举。 目前,我国酒店行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缓慢,跟国外的酒店相比管理大为落后。在激烈的酒店行业竞争中,如何能把握机会,保持自己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便于更好的服务客人以及管理酒店。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涉足到这个新兴的领域,而酒店管理由于自身特点,更应该趁机推行酒店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而为酒店管理与国际接轨以及酒店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传统手工的酒店管理,管理过程繁琐而复杂,工作效率低,并且易于出错。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借用计算机信息化的优势,方便管理者在第一时间了解顾客的需求,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快速查询,实现了客房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这样不仅减少了管理工作量,还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从而可以使经营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中取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业务需求,现代酒店行业的管理必须通过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帮助,来完成日常经营管理,特殊服务等各项业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对酒店的日常业务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这是提高酒店形象、档次和服务水准的强有力表现方式。为酒店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工作偏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了酒店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系统建立的意义 酒店管理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界面友善、灵活性好、系统安全性高、运行稳定等特点,它将传统的酒店管理方式彻底的解脱出来,提高效率,减轻人员以往繁忙的工作,减小出错的几率,使人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上,从而使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来获取信息、了解信息、掌握信息,以便作出准确、灵活、及时的决策,使酒店获得最大利润。 二、系统简述和开发目标 1、系统简述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房预定、前台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主要从客人的预订、登记、查询等,一直到结帐退房,进行自动管理,使饭店各部门随时掌握房间使用状况,以及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客房预定管理 利用计算机进行预订业务操作是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定功能模块接受和处理客人的订房信息,并随客房状况实施有效控制。通常计算机处理预定信息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具体内容。 1接受客户提前预定房间,并登记好客户的姓名,订房要求,预定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 2每项预定纪录都可通过姓名、预定时间,联系方式等方式查询。 3可更改或取消预定记录,并对更改和取消进行存档记录。 前台接待管理 总台接待员利用计算机为客人办理入住登记手续,可以尽量缩短客人滞留总台的时间,为客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总台接待功能主要包括下列具体内容。 1)在预定客人抵店前,录入入住登记资料,打印登记单,并提前排房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模型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模型 一)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 管理技术,企业不仅要在生产运营中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有效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并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具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硬实力,在信息技术这样的软实力上也必须“过硬” ,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并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引进和应用的不同特点,围绕生产制造类企业运行特点,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是对企业信息化程度进行系统、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外提出了许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这些模型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建设特点而构建,按照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低到高分成五个级别。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可以供企业对比其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找出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在发展方向上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指导。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大致分为信息化初始期、信息化普及期、信息化控制期、信息化整合提升期、信息化成熟期五个阶段。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构建原则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目的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清楚地认识 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明确今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2) 可行性: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既要易 于采集相关信息,又要便于操作和识别,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的指标,简化统 计的过程; (3) 可比性:建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的前提是要保证指标口径 的一致性,便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地横向、纵向比较,以使企业有明确的改 进方向; (4) 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成 熟度阶段分类模型也应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既要反映 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又要灵活调整; (5) 全面性:分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防止片 面性。既要考虑企业短期发展和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企业信息化成熟 度阶段分类模型分为下列几种: (1) 处于信息化初始期的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处于初始期的生产制造 型企业,其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环节管理和信息技术都不够完善,其信息化 情况仅限于生产制造的某些环节或某个节点,信息技术普及度较低,信息系 统未能构建,这个阶段企业的信息建设仅能对企业某些环节或节点产生效 用,并不能对企业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产生整体性的作用。 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重点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车间现场管理、

2018年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8年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2)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 1、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和工具应用经验为项目奠定实施基础 (2) 2、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相应配套服务体系已趋成熟 (3) 3、海量真实的运营数据及用户数据为项目提供有效支撑 (4) 三、项目内容 (5) 四、项目投资概算 (8) 五、项目所需时间周期和时间进度 (8) 六、项目环境保护 (8)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通过购买服务器、电脑以及社交化客户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软硬件设备系统,引进开发、测试、运营等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的业务开展和管理需求,升级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仓储管理等原有功能模块,开发供应链管理、订单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增功能模块,并基于上述基础应用数据建设商业智能模块,将原有信息化资源整合为具有集成统一、灵活、高效、协同、多维分析等特点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本项目总投资4,122.25万元,其中,场地购置投入1,500.00万元,场地装修投入125.00万元,设备购置投入1,258.00万元,人工成本 1,239.25万元。本次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快速提升信息数据的抓取效率和分析能力,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务中实现数据化运营和精准化营销;能快速获知市场前沿热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将依托完善精准的内控体系和共享共用的资源交换平台,增强对子公司、品牌中心的管控能力,强化各部门、各中心的协同合作效应,加速实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和工具应用经验为项目奠定实施基础 电子商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计算机、服务器等为基础应用工具,依托开放式的因特网进行营销宣传、交易洽谈以及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志强 2012-8-13 15:55:50 来源:《世界经济》(京)1998年08期第61~65页 作者简介:刘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一、研究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目前,用于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主要是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美国R·S·克莱因(Ray.S.Clien,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其国力方程设计的指标体系(Ray.S.Clien:《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编《日本的综合国力》,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黄硕风研究员设计的指标体系(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诵芬研究员等设计的指标体系(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设计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共同的未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orld Bank:Monitoring Euvironment ProgreSS,Washington D.C,1995)。英国政府统计办公室设计的指标体系(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dom Government Statistic OFFice of DOE UK.1996.3,London)。虽然这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均有经济要素,但由于综合国力概念的核心在于现实的全部实力——物质实力中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外交、人口与领土方面的物质实力,战略意志和国家意志方面的精神实力,因此,不论上述哪套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其经济要素主要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的宏观经济实力,没有反映宏观经济业绩中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就业、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情况,没有反映政府财政状况中的债务情况和支出结构,没有反映宏观经济结构中的使用构成。另外,它表现的宏观经济效益中仅反映了人力投入的效益和物耗水平,忽略了财力投入的效益,其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只有静态指标,没有增长率方面的动态指标。这表明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经济要素没有全面反映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国际竞争力不论采用何种定义,它都是仅从经济角度,着眼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报告 篇一: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 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 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 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 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 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 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 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法律法规标准适用性评价表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适用性评价表 序号名称实施时间适用的条款适用的制度及相关内容结论识别人员识别时间 1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 第13号 2014.12.01 第三、四、五条、十七至 二十四条、二十八至三十 条、三十四条、三十六条、 三十七条 岗位责任制;安全投入保障;劳动防 护用品;培训教育;安全管理机构和 人员;操作规程;“三同时”制度;安 全标志;设备设施检维修;危险告知; 安全协议;工伤保险;职工权利义务。 应急预案:事故管理。 适合 2 《职业病防治法(2011 年修订)》主席令第52 号 2011.12.31 三至七条、十五、十六、 十八条、二十一至三十 条、三十三至三十七条、 四十条 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职业病档案; 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防护设施“三 同时”;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防治计 划和实施方案;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 权利。 适合 3 《消防法(2008年修 订)》主席令第6号 2009.5.1 第二、五、十六、十九、 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八、 三十九、四十一条 消防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职责;保障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通 畅;居住场所安全;防火防爆要求。 适合 4 《劳动法》主席令第28 号 1995.1.1 第三、四、八、十五、十 七、十九条、二十五、五 十六、三十六、四十条、 五十三至五十六条、五十 八、六十五、七十、七十 三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劳 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劳动防护 用品;健康检查;特种作业资格;安 全操作规程;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制 度。 适合

5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 令第493号 2007.6.1 第三、四、九条、十三至 十六条、二十五、三十条 事故等级;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 故处理。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适合 6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号 2009.5.1 第二条、二十三至二十八 条、三十一、三十八、三 十九条、六十一至六十四 条、九十九条 特种设备定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 案;特种设备登记;定期检测;特种 设备的维修保养。 适合 7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 修订)国务院令第586 号 2011.1.1 第四、十条、十四至十八 条、三十、三十三条 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 纳工伤保险费;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适合 8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423号 2004.12.1 第六至九条、第十一条 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用人订 立劳动合同;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 假规定 适合 9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 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 企[2012]16号 2012.2.24 第八、十、十一、十四、 二十、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六 条 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平均 逐月提取;安全费用使用规定;安全 费用台账;安全投入管理制度。 适合 10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 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 号 2005.9.1 第三、四条、八至十条、 十四至十九条、四十一条 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建立 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验收、报关、发 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正确佩 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适合 1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 总局令第16号 2008.2.1 第三、四条、七至十一条、 十三、十四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 位是事故排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 责任主体;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隐患治理措施计划。 适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