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学分课程要求

毕业学分课程要求

毕业学分课程要求
毕业学分课程要求

注:1.表中“是否主干课”栏标注为“主”的是专业主干课,本专业学生的全部专业主干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包括70分)才有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

2.表中“考核组织”栏标注为“校”的课程由教务处组织考核,其余课程由学院组织考核。

注:1.表中“是否主干课”栏标注为“主”的是专业主干课,本专业学生的全部专业主干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包括70分)才有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

2.表中“考核组织”栏标注为“校”的课程由教务处组织考核,其余课程由学院组织考核。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条:学制与学期 一、学制 本科各专业的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三~六年(包括休学、停学和保留学籍等)。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要求的总学分,并达到〈大学生体质标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以四年为标准修业年限计,提前或延长毕业年限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实施细则见有关规定。 二、学期 学校每学年设置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和一个暑期短学期。长学期安排19周,其中用于教学17周,考试1.5--2周;短学期安排3--4周,主要用于安排选修课、讲座、军训、实习、设计、创新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条:学分计算 一、理论与实验课程 理论课16学时计1学分;体育、实验、上机课程32学时计1学分。 二、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计2.5学分; 课程(设计)、实习、小设计等,1周计1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计15学分; 三、创新教育活动 创新学分,指学生按规定参加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竞赛性、科研性、实践性活动所取得的学分。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由学校、学院(系)组织,并经教务处核准的各类发明、设计、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以及社团活动。 为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规定每个本科生修学期间应至少修满3个创新学分方能毕业。 实施细则: 1、竞赛性活动获奖 获国家级以上奖励计2学分,获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计1.5学分,获市级三等奖或校一等奖计1学分,市级鼓励奖、参赛奖,校二等奖及以下者计0.5学分。同一奖项多次获奖者,按最高级别记学分,不予重复。 2、论文发表 在国外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要作者(排名第一)每篇计1.5学分,其他作者每篇计0.5学分。在其他公开发行刊物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1.0学分,其他作者0.5学分。 3、取得科研成果

学分制实施细则

学分制实施细则(试行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贯彻落实《河北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现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制定本细则。 第2条:我校的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来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效,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同时又要求学生修满规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它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形式,允许学生选择,体现弹性教学制度;它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体现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第3条:本细则从2005年在职高部开始试行,适用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 第二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第4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为保证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实施学分制的专业按照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要求和学分制管理要求及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新开专业的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应在新生入学前报批。 本次学分制改革是以数、语、外等基础课为先导,在各专业全面铺开。各教研组(专业组)在每学期开始前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每月上报一次月计划。 第5条:课程设置 学分制实施弹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简称限课)和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及综合社会实践课和实习。 1、必修课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为专业 基础课程(各专业不同)。 2.限选课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内,按相关规定选修的课程。为保证专门化方向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提高课和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等),采用“模块式“课程组形式,由学生选修。 3.任选课指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的课程。包括拓宽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和深化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和创新意识的

学分制实施细则

湖南工程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条为深化我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学习年限 第三条我校本科专业的学制,除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外,其余均为四年。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五年制本科在校学习年限为4-7年。 第四条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完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准予毕业;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湖南工程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条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因患病、出国、创业等原因可申请休学1-2年,休学期限以学年为单位计算,学生最多可申请休学2次,累计时间最多2年。学生休学须本人提出申请,经家长签字确认,学院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 第三章课程、学分与成绩考核 第六条人才培养计划内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均有最低学分要求规定。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 选修课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简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两种。限选课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任选课指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就业方向选修的课程。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常纺院教字〔2015〕19号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为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探索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共享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我校拟于2015-2016-1学期开始,根据校《2015年教学工作计划》和《关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意见》相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分步开设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为了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效益,规范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使用与管理,明确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的职责与任务,特制订本办法。 一、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性质与要求 1.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分为通识类教育必修课和通识类教育任意选修课,简称网络必修课和网络选修课,分别对应我校的职

业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中的任意选修课。 2.遴选或者引进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所需;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着眼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鼓励我校教师自主开发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或必修。 3.网络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可根据教学实际分批实施。 4.网络课程所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系统。学时学分计算办法参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具体课程学分以教务处建议学分为准。 5.网络必修课程学时学分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由课程教师采用线下集中教学等方式补足课时,帮助学生修满该课程规定学分。具体方案由课程所属部门制定并报教务处审批。 二、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管理 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由教务处和课程所属部门共同管理。学校成立由教务处、课程所属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实施工作组”,其职责是负责课程遴选、师资遴选、选课管理、过程监控与协调等工作,保障通识教育网络课程顺利实施。 (一)教务处职责 教务处宏观指导通识课程开设及实施管理;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遴选通识课程;负责课程购买、系统安装、信息导入等相关事宜;负责学生选课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包括课程、教师、公告、工作量、访问量统计等);定期发布学生学习进程信息等。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学分不够做不了毕业设计

学分不够做不了毕业设计 篇一:三、毕业设计(2学分) 侨光电大XX春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作业要求 一、选题 从酒店策划方案设计、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两种形式中,选择一种作为毕业作业的题目,完成毕业作业。 二、毕业设计指导 (一)酒店策划方案设计 酒店策划方案的撰写范围: ①新酒店的开业策划 ②经营管理策划 ③针对酒店内部员工的活动策划 ④针对外部顾客的营销活动策划 学生应从以上四个具体的酒店策划方向中任选一个去设计毕业论文;也可以选择除以上四个方向以外,但属于酒店策划方面的其它题目来设计毕业论文。·酒店策划方案撰写的思路和程序 ①提出问题:迫切想要解决或实现的问题 ②调查分析:收集、整理内、外部资料、数据和市场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③确立主题:实施策划活动的主题 ④明确目标:经过策划活动后所要达到或实现的目标 ⑤形成创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或方案

⑥拟出计划:排出策划工作所涉及事项、时间、人员分工等计划⑦写策划书:策划书纲要见酒店策划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⑨讨论完善:请相关人员发表意见,修改和完善策划书 ·酒店策划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①策划的主题 ②策划者的姓名或部门 ⑨策划完成的时间 ④策划的目的及内容概要 ⑤策划的内容及详细说明 ⑥策划活动的时间进度表 ⑦策划的预算和计划(人、财、物) ⑧策划的相关资料 ⑨如有第二、第三方案,写出其概要 ⑩策划活动实施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个人职业规划设计 个人职业规划设计的撰写范围 ①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 ②员工职业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是针对还没有工作过的学生而做的职业规划;员工职业规划设计是针对已经出来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学生而做的职业规划。学生可以结合自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

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附表1各类课程学分数和学时数比例分配表

附表1 各类课程学分数和学时数比例分配表 附表2 校通修课教学计划表

注: 1.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英语成绩区分快班、普通班组织教学活动,对艺体类专业参照基础班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快班学生第3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见当学期公布的校选课列表),学生选修所获得的学分(最多选修2学分)可直接充抵校选修课学分。 2.在10个选修课学分中至少需要选修4学分理科类课程。 3.在10个选修课学分中,部分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学术讲座”、“自主修读”、“各类竞赛”等形式获得,具体执行办法详见相关文件。

附表3 广告学专业必修课教学计划表 注: 学生如具备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可以免做毕业论文,以相关成绩、论文、文章、证书复印件归入毕业论文成绩。 1.参加由行业组织的广告专业竞赛,获得一次全国三等奖、一次天津市一等奖、两次以上全国优秀奖、入围奖的平面类第一作者、策划书的前三位作者、影视、广播类的前两位作者; 2.在四年级开始之前,在公开出版发行报刊(以专业认定目录为准)上发表一篇2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或与专业相关的文章; 3.有三门以上的专业限选课程结课论文成绩为优秀(90分以上)。

附表4 广告学专业选修课教学计划表 注:学生需要在选修课中修读49学分,其中限选课程不少于30学分。

附表5 广告学专业副修教学计划表 注:1.修读本专业必修课程达到17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可取得辅修专业方向证书。 2.修读本专业必修课程达到24学分,限定选修课7学分,共计3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可取得副修专科证书。 3.修读本专业必修课程达到32学分,限选课与任选课合计18学分,共计50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可取得副修本科证书。 4.修读本专业必修课程达到34学分,限选课与任选课合计20学分,共计54学分,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本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取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5.凡艺体类专业的学生副修本专业学位者,其外语过级成绩必须达到普通类专业授予学位要求。

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和《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鲁教高字〔2013〕14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学分制,是指学校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学生学习量计算的基本单位,以达到毕业应修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条实施学分制旨在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我校修读的专科生、留学生、交流生、进修生等学生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修业年限 第五条学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本科学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个别专业为5年),专升本或贯通培养学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4年,专科学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不含专升本、3+2贯通培养)可在基本修业年限的基础上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

第六条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对因创业或者身体等原因不能连续完成学业者,学校允许其休学。 第三章课程与学分 第七条围绕创新创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八条必修课逐步达到每门课程有2名以上教师授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段和上课教师;选修课数量充足,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修读。 第九条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基本计算单位。学生修完某门课程后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第十条学分标准 每门课程学分的计算以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安排的学时数为主要依据。原则上各类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如下: (一)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 (二)公共体育课:每32学时计1学分; (三)实验(实训)课:每32学时计1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集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分散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每32学时计1学分; (五)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参与教师课题、自主进行科技发明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2015级各专业毕业及授位条件选修学分要求

2015级各专业毕业及授位条件选修学分要求 冶金工程 1、钢铁冶金方向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不低于190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28的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的通识课程学分(其中应包含艺术类通识课的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10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8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10学分; 2、有色冶金方向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不低于190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24的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学分的通识课程(其中应包含艺术类通识课的学分)的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8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6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10学分; 3、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不低于190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26的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的通识课程学分(其中应包含艺术类通识课的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10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8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8学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不低于185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26.5的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的通识课程学分(其中应包含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10.5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10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6学分;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不低于187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26.5的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0的通识课程学分(其中应包含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10.5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10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6学分; 金属材料工程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必须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的总学分不低于188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24学分,通识课程学分不低于10学分(须获得艺术类通识课程学分)。 素质教育模块(通识课),选修≥10学分; 基础教育模块,选修≥10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选修≥8学分;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选修≥6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一)通识课程I 修读说明: 1.通识课程Ⅰ均为必修,总计39学分。除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信工学院等院系部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学生必须修满全部39学分。所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体育(4门)、大学英语(4门)、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等规定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修读,按照《首都师范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课程设置方案》(教发[2011]第56号文)执行。 2.历史学院学生不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识课程I总计37学分;另外,世界历史专业与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修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开课学期相同。 3.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师范)与英语专业不修《大学英语》4门课程(16学分),只在第二外语课程中选择日语、德语、法语、西语其中一种,修读该语种课程1-3系列共计10学分,因此英语专业(师范)与英语专业通识课程I共计33学分。 4.信工学院为全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分为《程序设计基础》(文)、《程序设计基础》(理),分别由文、理两类专业修读;艺术专业(音乐、美术)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动画设计与制作》两门课同此学分;教育技术系自行开设此两门课程;数学学院不上此两门课,自行开设《计算机1》(计算机概论与C语言);物理系信息工程专业(光电信息方向)不上此两门课,自行开设《机械制图与CAD》、《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 5.信工学院所有专业不修信工学院为全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故信工学院各专业的通识课程I共计35学分。 6.《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文科类学生于第2学期开设;理工科学生于第3学期开设。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通识课程(46 学分,988 学时。其中必修33 学分,597 学时;选修13 学分,391学时) 课程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 分 总/周 学时 开课 时间 考核 方式 备注 通 识课程必 修 1249000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3 36+18/2+ 1 秋、春考试 文上学期 理下学期1249000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36+18/2+ 1 秋、春考试 文下学期 理上学期1249000 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6 72+36/4+ 2 秋、春考试 文上学期 理下学期 1249000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36/2秋、春考试 文下学期 理上学期1249000 5 形势政策236/2秋、春考查 1250000 1 大学英语Ⅰ360/4秋考试 英 日 俄 任 选 一 语 种1250000 2 大学英语Ⅱ472/4春考查 1250000 3 大学英语Ⅲ472/4秋考试 1250000 4 大学英语Ⅳ360/4春考试 1250000 5 大学日语Ⅰ360/4秋考试 1250000 6 大学日语Ⅱ472/4春考查 1250000 7 大学日语Ⅲ476/4秋考试 1250000 8 大学日语Ⅳ472/4春考试 1250000 9 大学俄语Ⅰ360/4秋考试 1250001 大学俄语Ⅱ472/4春考查 1250001 1 大学俄语Ⅲ476/4秋考试 1250001 2 大学俄语Ⅳ472/4春考试 1241000 1 大学计算机基础3 30+15/2+ 2 秋考试 总计33597

选修1240000 1 大学体育Ⅰ130/2秋考试 限选 体育俱乐部制1240000 2 大学体育Ⅱ136/2春考试 1240000 3 大学体育Ⅲ136/2秋考试 1240000 4 大学体育Ⅳ136/2春考试 1245000 1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130/2春考查 限选1233000 1 中国传统文化130/2秋考查 1253000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指导 138/2秋、春考查 第5学期专业英语130/2秋、春考查英语类学生,任 选1门,修够1 学分。其中金融 学、国际经济与 贸易、旅游管 理、历史学、计 算机科学与技 术、物理学、生 物科学、生物技 术、教育学、心 理学、公共事业 管理、人力资源 管理、财务管 理、市场营销14 个专业,“专业英 语”为限选,其他 专业需在除“专 业英语”课程外 任选。1250001 3 英语初级口语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4 英语中级口语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5 西方社会与文化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6 翻译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7 英语写作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8 应用文写作120/2秋、春考查 1250001 9 快速阅读120/2秋、春考查 1250002 高级阅读120/2秋、春考查 1250002 1 影视欣赏120/2秋、春考查 1241000 2 Access数据库原理与 应用 236+9/2+1春考查 任选1门,修够 2学分1241000 3 Authorware多媒体制 作 236+9/2+1春考查 1241000 4 Photoshop图像处理236+9/2+1春考查 1241000 5 Internet技术与应用236+9/2+1春考查 1241000 6 VC程序设计236+9/2+1春考查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学分制实施细则样本

学分制实施细则( 试行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 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 促进终身教育体现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制定本细则。 第2条: 我校的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来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效, 衡量学生能否毕业, 同时又要求学生修满规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 它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形式, 允许学生选择, 体现弹性教学制度; 它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综合评价学生, 体现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第3条: 本细则从在职高部开始试行, 适用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 第二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第4条: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

的重要文件。为保证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实施学分制的专业按照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要求和学分制管理要求及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 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并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新开专业的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应在新生入学前报批。 本次学分制改革是以数、语、外等基础课为先导, 在各专业全面铺开。各教研组( 专业组) 在每学期开始前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每月上报一次月计划。 第5条: 课程设置 学分制实施弹性教学计划, 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 简称限课) 和任意选修课( 简称任选课) 及综合社会实践课和实习。 1、必修课指为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 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必修课为专业基础课程( 各专业不同) 。 2.限选课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内, 按相关规定选修的课程。为保证专门化方向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 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包括专业提高课和基础课程( 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等) , 采用”模块式”课程组形式, 由学生选修。

学时学分管理实施规定

学时学分管理实施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员工培训的学时学分管理内容和要求,以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为宗旨,引导员工将培训成效与岗位成才有机结合,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自觉学习、岗位奉献和继续教育的良性循环,为打造学习型企业,推进“队伍建设上水平”提供培训资源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普陀分局(有限公司)员工的学时学分管理。 2 管理职责 2.1 人力资源部 是普陀分局(有限公司)学时学分制管理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a)组织对学时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整体策划、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 b)负责制定学时学分管理规定,落实学时学分制管理要求; c)负责员工学时学分信息的日常维护,以及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和分析; d)负责员工学分的审批和使用。 2.2 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各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实施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具体负责: a)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学时学分制的日常管理; b)负责本部门员工学时学分信息的日常维护,以及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分析、 汇总及员工学分使用的申报; c)负责配合人力资源部开展学时学分制管理工作。 3 学时与学时管理 3.1学时 是指员工参加学习、培训或参加与培训有关活动的时间,学时一般以课时为计量单位,一课时为45分钟。 3.2 计算学时的项目包括 3.2.1 参加国家、行业、地方及单位举办的与员工工作岗位相关的培训、研修活动,课时数由各部门负责核定按3.1执行。 3.2.2 参加学术会议:

a) 参加省(市)或行业及以上举办的学术会议的正式代表,可核定6课时;在会 议上发表论文者,另加5个课时。 b) 参加市局、集团公司级学术会议的正式代表,可核定5个课时;在会议上发表 论文者,另加3个课时。 3.2.3 课题研究与项目(含QC小组活动)开发: a)(市)或行业及以上课题(项目)组成员,组长、副组长在项目完成当年核定 60课时,其他成员各30课时; b)市局、集团公司级课题(项目)组成员,组长、副组长在项目完成当年核定40 课时,其他成员各20课时; c)普陀分局(有限公司)级课题(项目)组成员,组长、副组长在项目完成当年核 定30课时,其他成员各15课时。 3.2.4 出版著作或发表论文 a) 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每千字为5课时; b) 在(市)或行业级刊物发表,每千字为3课时。 3.2.5 通过考试取得与岗位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一次性核定16课时。 3.2.6 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学位)教育者,在规定学制的在读期间,每学期核定20课时。 3.3 除参加国家、行业、地方及单位举办的与员工工作岗位相关的培训、研修活动外其他学时项目,根据获取途径和有关要求,由员工如实填写《员工学时学分信息申报表》,(见附表A),并且提供相关材料的复印件。《申报表》经所在部门审核汇总后,与相关资料复印件统一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对申报的信息进行审核,按照标准核实学时并维护。每年1月底前人力资源部对上一年度员工的学时情况进行统计,达到学时要求的,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将员工的基本学时折算成学分存入。 3.4 根据集团公司对培训工作的要求,结合普陀分局(有限公司)实际情况,为合理配置和使用培训资源,加强领导干部、高技术、高技能和关键岗位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持续推进员工培训工作,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确定员工每年的基本学时为: 3.4.1领导班子每年基本学时不少于32课时;中层干部每年基本学时不少于24课时。 3.4.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的人员每年基本学时不少于72课时;具有技师及以上(指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员每年的基本学时不少于48课时;教育培训专职人员每年的基本学时不少于80课时;列入集团师资库的兼职教师每年参加业务培训和专业实践的基本学时不少于56课时。 3.4.3其他员工每年的基本学时不少于16课时。 3.5 根据以上学时规定,员工同时符合多个学时要求时,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员工因岗位等变动引起学时要求变化的,从发生变动的第二年起执行新的学时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