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0

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0

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0
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0

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

目录

第一章一般规定 (1)

第二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

第三章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 (3)

第一节姓名权 (3)

第二节名称权 (3)

第三节肖像权 (4)

第四章名誉权、荣誉权、信用权 (4)

第一节名誉权 (4)

第二节荣誉权 (5)

第三节信用权 (5)

第五章隐私权、个人信息权 (6)

第一节隐私权 (6)

第二节个人信息权 (7)

第六章人身自由权、贞操权、婚姻自主权 (8)

第七章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限制与保护 (8)

第一节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 (8)

第二节人格权益的限制 (8)

第三节人格权益的保护 (9)

第九章附则 (10)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人格权益,维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人格权益,包括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和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利益。

本法所称人格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实现其特定人格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个人信息、人身自由、贞操、生育等人格权,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名誉、荣誉、信用等人格权。

基于维护人格平等、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的需要,民事主体的其他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非依法律规定,人格权益不受限制。

第四条人格权益不得转让、继承,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人格权益的行使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六条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身体或者精神障碍者等民事主体人格权益有特别保护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第七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

非依人民法院生效的死刑判决,不得剥夺自然人的生命。

第八条基于维护自然人人格尊严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自然人可以自主决定放弃救治,但实施该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自然人享有维护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权利。

第十条公民享有维护其身体组织完整并依法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的权利。

禁止以任何方式侵害公民身体,破坏公民身体的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十二条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机构和人员应当立即实施救助。

第十三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捐献其血液、肺脏、肝脏、肾脏、胰腺等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前款捐献行为不得危及该自然人的生命或者严重损害其健康。

第十四条对遗体的处置,应当尊重自然人生前意愿,但不得违反法律和风俗习惯。

自然人生前未作表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有权处置自然人的遗体;没有前述人员的,由其他近亲属处置;没有近亲属的,由民政部门依法处置。

对遗体的处置,除依照法律规定捐献或解剖外,仅限于埋葬和祭祀。

第十五条对遗体的埋葬和祭祀,由自然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共同决定。没有前述人员的,由其他近亲属共同决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没有近亲属的,依照风俗习惯。

第十六条自然人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的,应尊重其意愿。

自然人生前未拒绝捐献其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决定捐献该自然人的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第十七条禁止以任何方式买卖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第十八条经自然人生前同意,可以解剖其遗体。

自然人生前未拒绝解剖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决定解剖该自然人的遗体。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关国家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解剖自然人的遗体。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

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患者生命确有危险而无法及时取得前款书面同意的,医务人员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有关医疗机构、医学科研机构开发新药或者新治疗方法,需要在人体上进行药品或者治疗方法试验的,经卫生等相关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接受试验者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损害,并取得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书面同意。

第三章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

第一节姓名权

第二十一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

姓名是自然人的称谓,由姓氏和名组成。

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笔名、艺名、网名等,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二条自然人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自然人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第二十三条自然人的姓氏由其父母决定。没有决定的,应当依照风俗习惯确定。

第二十四条自然人的名由其父母决定;父母死亡的,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决定。

自然人的名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二十五条监护人变更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姓名,应当征询未成年意见。

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变更其姓名,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

第二十六条未成年人姓名的变更,监护人意见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应监护人一方的申请,依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利益的原则确定。

第二十七条未成年人父母离婚后,与未成年人生活的一方可以申请变更该未成年人的姓氏为与该未成年人共同生活一方的姓氏。

未成年人父母离婚后,与未成年人生活的一方再婚的,如果继父母与未成年人已经形成抚养关系的,与未成年人生活的一方或者未成年人的继父母可以申请变更该未成年人的姓氏为继父母的姓氏。

第二节名称权

第二十八条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享有名称权。

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变更自己的名称,有权禁止他人盗用或者假冒自己的名称。

第二十九条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的名称应当向登记机关登记,登记完成时,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取得名称权。

第三十条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的名称可以依法转让,但依其性质不得转让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的名称权原则上应当与其营业一并转让。

第三十一条转让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的名称,让与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批准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名称转让登记完成之时,名称权转移。

第三十二条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简称,受法律保护。

第三节肖像权

第三十三条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许可他人使用以及防止他人侵害的权利。

前款所称肖像,是指通过绘画、照相、雕塑、录像、电影等造型艺术方式所反映的自然人的面部形象以及足以呈现个人外部形象的其他身体部分或身体部分的组合。

第三十四条制作他人的肖像,应当征得本人同意,未征得本人同意,本人可以请求停止侵害,但公益性拍摄等合理使用除外。

第三十五条对合照的使用,应当尊重合照人的肖像权,但合照人的形象难以识别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对肖像的合理使用,应当考虑肖像权人的社会地位、肖像权人活动内容、肖像再现的场所、制作肖像目的和社会容忍限度等因素。

第三十七条禁止非法使用死者的肖像。自然人死亡后超过十年的,死者肖像作品的作者可以基于艺术目的,对该肖像予以使用。

第四章名誉权、荣誉权、信用权

第一节名誉权

第三十八条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名誉权,禁止任何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加以侵害。

第三十九条禁止任何人利用网络或其他即时通讯工具散布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毁损他人名誉。

第四十条行使言论自由与他人名誉权发生冲突时,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是否侵害名誉权:

(一)言论的类型、内容;

(二)受害人是否属于公众人物、机关法人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三)事实陈述是否真实或者陈述人是否尽到合理审查义务而确信为真实;

(四)意见表达是否包含侮辱性内容;

(五)事实陈述或者意见表达与公共利益的关联性。

第四十一条陈述人对事实陈述是否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所陈述事实来源的可信性;

(二)所陈述事实的时效性和与公共利益的关联性;

(三)导致名誉贬损的程度;

(四)审查的成本。

是否尽到合理审查义务,由作出事实陈述者承担举证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批评,不构成名誉权侵害。

对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监督、批评,不构成名誉权侵害。

第四十三条消费者对生产者、销售者、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批评,不构成名誉权侵害,但构成诽谤或者意见表达仅以损害他人名誉为目的且显著降低其社会评价的除外。

第四十四条新闻单位对生产者、销售者、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批评,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构成名誉权侵害;主要内容失实,包含侮辱内容,损害他人名誉的,构成名誉权侵害。

第二节荣誉权

第四十五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荣誉权。

本法所称荣誉,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依照法律、章程等获得的荣誉称号。

第四十六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符合法律、章程等规定的获得荣誉称号条件而未获得的,有权要求授予荣誉称号。

第四十七条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或者记载错误的,有权要求予以更正。

第四十八条荣誉称号的授予者或者人民法院依据法律、章程等规定的事由和程序,有权撤销、变更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的荣誉称号。

第四十九条荣誉权的享有和行使不得与权利人分离。

第五十条授予集体荣誉称号的,所有集体成员均享有相应的荣誉权。

第三节信用权

第五十一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信用权。

本法所称信用,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消费信用或者商业信用等。

第五十二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查阅、抄录或者复制涉及自身的信用资料,有权要求修改与事实不符的信用资料,有权对不良信用信息作出说明,并要求予以记载。

第五十三条国家推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

第五十四条信用评级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信用评价机构对他人信用评价不当,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信用信息记载错误的,权利人有权请求更正。信息记录者拒绝更正的,权利人有权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十六条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第五章隐私权、个人信息权

第一节隐私权

第五十七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本法所称隐私,包括自然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和私生活安宁。

第五十八条权利人可以将私人信息向特定人披露,并准许特定人利用或者向社会公众公开。任何人不得非法窥视、窃听、刺探、窃取、偷录、偷拍、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

任何人不得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人肉搜索,公开自然人的隐私。

第五十九条自然人的私人活动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任何人不得非法跟踪、刺探、录制、披露他人的私人活动。

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非法录制或者对外公布私人谈话。

第六十条自然人的私人空间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窥视、骚扰、侵入、搜查他人住宅等私人空间,

第六十一条自然人的私生活安宁受法律保护。

任何人不得以群发电子邮件、垃圾短信、垃圾电话或其他信息技术等方式,干扰他人私生活安宁。发送人应当为被发送人提供选择接受信息与否的机会,被发送人有权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删除群发名单,经拒绝后继续发送的,发送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自然人就其私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事务享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第六十三条自然人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隐匿、扣留、检查、毁弃或开拆他人的信件。不得非法截获、窃取、检查他人的电子邮件。不得非法窃听他人的电话,或者其它阻止、妨碍他人正常通讯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自然人的身体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偷窥、偷拍、偷录、搜查他人身体,以及传播、公开、销售他人身体隐私的信息。

医院、体检中心等医疗保健机构对自然人的身体及健康资料负有妥善保管义务。

第六十五条对共同隐私的使用,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第六十六条出于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可以在工作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拍摄、录音、监控、检验等措施。用人单位采取前述限制措施前负有告知义务且应当以必要为限。

用人单位不得滥用依前款措施所取得的信息。

第六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在公共场所安装闭路电视、摄像等监控装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标明必要的警示措施,且不得滥用所取得的信息。

第六十八条自然人的病历、健康检查资料等属于个人隐私,任何人不得非法公开或者向他人移转。

第六十九条私人信息的公开和利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二节个人信息权

第七十条自然人享有个人信息权。

本法所称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住址、职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婚恋情况、财务情况等能够直接或者以合理方式间接识别自然人主体身份的信息。

第七十一条信息控制者对自然人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并且使用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并且使用信息。

收集并且使用自然人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

第七十二条收集并且使用权利人敏感个人信息的,应当获得本人的明示同意。

前款所称敏感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政治观点、性取向、病历、宗教信仰等直接涉及自然人隐私或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信息。

第七十三条禁止任何人非法检测、获取、存储、公开自然人的生命信息和基因图谱信息。

用人单位、保险公司等不得根据自然人的基因信息采取歧视性待遇。

第七十四条收集并且使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个人信息的,应当获得其监护人的明示同意。

第七十五条信息控制者向第三人移转或授权第三人使用其控制的个人信息的,应当获得本人的明示同意。

第七十六条自然人有权向信息控制者发出通知,要求查询、修改、隔离或删除其个人信息,信息控制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协助本人行使上述权利。

信息控制者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其控制的个人信息丢失、毁损、泄露,或被用于未经本人同意的其他用途。若已经或可能发生上述情况,信息控制者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七十七条信息控制者公开的个人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自然人有权要求采取修改、补充、完善、断开链接等必要的救济措施。

第七十八条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使用和移转。

国家机关依职权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中包含自然人个人信息的,除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以外,应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第七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经自然人同意,在合理范围内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使用、移转,但应当明确告知并保障其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更正和删除的权利:

(一)权利人自行公开个人信息的;

(二)服务于学术研究或者教学需要;

(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条信息控制者对其收集、使用和移转个人信息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章人身自由权、贞操权、婚姻自主权

第八十一条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权。

本法所称人身自由,是指自然人身体活动的自由。

第八十二条人身自由权不得抛弃。

第八十三条任何人不得非法拘禁、搜查他人,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

第八十四条对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医疗措施,应当经其监护人同意;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精神障碍者实施住院治疗。

第八十五条自然人享有贞操权。

禁止以言语、行动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性骚扰。

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性骚扰的发生。

第八十六条自然人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第七章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限制与保护

第一节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

第八十七条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其人格权益,但依照其性质不得许可他人使用的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十八条当事人就许可使用的权益范围、使用方式等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作出有利于人格权益人一方的解释。

受许可的一方非经权益人同意,不得再次许可或者转让给他人。

第八十九条对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没有约定使用期限的,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许可使用,但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前通知。

自然人有权基于正当理由解除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协议,因此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九十条自然人死亡后,近亲属可以就其人格利益许可他人使用,但自然人死亡第50年的12月31日起,他人可以对其姓名、肖像等人格利益进行商业化利用,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二节人格权益的限制

第九十一条公众人物的人格权益在其所参与社会活动范围内依法受到限制。

出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需要,如果所发布的信息事实基本正确,行为人

无侵害公众人物的恶意,不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

第九十二条判断某一自然人是否为公众人物,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社会知名度;

(二)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

(三)所担任公共职务的重要性;

(四)受媒体的关注程度。

第九十三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对人格权益予以限制。

因新闻报道等正当需要,可以合理使用自然人的姓名、肖像、隐私或者法人的名称等。

权利人对前两款规定的限制或者合理使用,负有容忍义务。

第三节人格权益的保护

第九十四条侵害他人人格权益或者有侵害人格权益危险的,权利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以上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为避免损害的发生或者防止损害扩大,权利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临时保护禁令。因不当申请临时保护禁令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申请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九十五条对于利用网络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权利人有权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

第九十六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有损他人的名誉权,应当在曾刊载该侵权内容的报刊杂志上刊登书面声明,或者采取其他能够消除影响的合理方式,对错误内容进行更正,并向被侵害人赔礼道歉。

第九十七条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造成他人精神痛苦的,权利人有权请求行为人赔礼道歉。

人民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者恢复名誉等责任的,应当与侵权的具体方式和所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侵权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网络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书等合理的方式执行,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侵权人承担。

第九十八条行为人未经许可利用他人人格权益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行为人按照其实际损失确定赔偿数额。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人民法院应当在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获利情况、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行为人的赔偿数额。

第九十九条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法人人格权益,损害难以计算的,权利人有权请求行为人返还因此所获得的利益和因调查侵权行为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权利人请求行为人返还获利,不影响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百条自然人因人格权益遭受非法侵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人格权益遭受侵害导致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请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第一百零一条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保护的近亲属顺序是:

(一)配偶、父母、子女;

(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第一百零二条侵害死者人格利益已经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在无死者近亲属提出请求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保护。

第一百零三条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损害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及个人信息,或者以损害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及个人信息;

(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损害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第一百零四条遗体、遗骨等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造成物品所有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该所有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百零五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格权益遭受侵害时,受害人不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百零六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第一百零七条行为人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第九章附则

第一百零八条本法自年月日施行。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doc

(一)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或称情报公开、情报自由)是指,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信息资料,除法律规定应予保密的以外,有关机构均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或组织均可依法查阅、复制。《行政许可法》还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二)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在行政程序中,同行政相对人或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必须避免参与有关行政行为,以确保行政行为形式上的公正性。 (三)听证制度 (四)告知制度 行政主体在进行某项行政行为之前、之中、之后对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如何行使有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负有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告知相对人并加以指导的义务。 (五)说明理由制度 按照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机关应将作出行政决定在事实上

和法律上的理由对行政相对人说明。说明理由制度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行政机关对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应持慎重态度,抑制其随意性,保障和提高其公正性;二是便于行政相对人认清受不利影响决定的确切理由,并可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提供方便。 (六)时效制度 时效制度是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予时间上的限制以保证行政效率和有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程序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登记、账簿及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税收保全以及税收强制执行等行政程序规定了相应的时效要求,但是,对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提出的纳税担保是否有效,没有作出具体的时效规定。1 2

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0

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 目录 第一章一般规定 (1) 第二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 第三章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 (3) 第一节姓名权 (3) 第二节名称权 (3) 第三节肖像权 (4) 第四章名誉权、荣誉权、信用权 (4) 第一节名誉权 (4) 第二节荣誉权 (5) 第三节信用权 (5) 第五章隐私权、个人信息权 (6) 第一节隐私权 (6) 第二节个人信息权 (7) 第六章人身自由权、贞操权、婚姻自主权 (8) 第七章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限制与保护 (8) 第一节人格权益的许可使用 (8) 第二节人格权益的限制 (8) 第三节人格权益的保护 (9) 第九章附则 (10)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人格权益,维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人格权益,包括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和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利益。 本法所称人格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实现其特定人格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个人信息、人身自由、贞操、生育等人格权,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名誉、荣誉、信用等人格权。 基于维护人格平等、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的需要,民事主体的其他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非依法律规定,人格权益不受限制。

第四条人格权益不得转让、继承,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人格权益的行使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六条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身体或者精神障碍者等民事主体人格权益有特别保护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第七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 非依人民法院生效的死刑判决,不得剥夺自然人的生命。 第八条基于维护自然人人格尊严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自然人可以自主决定放弃救治,但实施该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自然人享有维护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权利。 第十条公民享有维护其身体组织完整并依法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的权利。 禁止以任何方式侵害公民身体,破坏公民身体的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十二条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机构和人员应当立即实施救助。 第十三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捐献其血液、肺脏、肝脏、肾脏、胰腺等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前款捐献行为不得危及该自然人的生命或者严重损害其健康。 第十四条对遗体的处置,应当尊重自然人生前意愿,但不得违反法律和风俗习惯。 自然人生前未作表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有权处置自然人的遗体;没有前述人员的,由其他近亲属处置;没有近亲属的,由民政部门依法处置。 对遗体的处置,除依照法律规定捐献或解剖外,仅限于埋葬和祭祀。 第十五条对遗体的埋葬和祭祀,由自然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共同决定。没有前述人员的,由其他近亲属共同决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没有近亲属的,依照风俗习惯。 第十六条自然人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的,应尊重其意愿。 自然人生前未拒绝捐献其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决定捐献该自然人的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第十七条禁止以任何方式买卖人体组织、器官或者遗体。 第十八条经自然人生前同意,可以解剖其遗体。 自然人生前未拒绝解剖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决定解剖该自然人的遗体。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关国家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解剖自然人的遗体。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

诉讼时效适用对象之体系化解读及立法完善

诉讼时效适用对象之体系化解读及立法完善 作者:杨巍 来源:《东方法学》 2015年第6期 ——评“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第180、181条 杨巍* 内容摘要: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是指直接受诉讼时效限制的救济权,而非最终受保护的原权利。因中德两国分别采“债权——民事责任”两分法模式与“债务与责任结合”模式,导致两国在请求权适用范围、债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的定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下,诉讼时效适用对象不应被解读为原权利属性的债权请求权,而应为民事责任请求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第180、181条关于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规定应以此为基础作出修改。 关键词:诉讼时效适用对象请求权民事责任请求权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问题研究团队”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受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影响,我国学界普遍认为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是请求权,但一方面现行法对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表述并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请求权概念在中德两国不同立法体系下具有不同意涵,因而对作为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请求权亦应作出符合现行法体系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是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权,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11号,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第1条规定,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是债权请求权。虽然这两条均规定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是请求权,但两者性质迥异:其一,前者规定的请求权是为了保护民事权利而行使的请求权,即在某种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而主张的救济权;后者规定的债权请求权是原权利而非救济权,其核心内容是债权人依债的本旨向债务人主张的给付请求权而不涉及权利受侵害或权利保护的情形。其二,前者规定的请求权必须借助法院等公力救济机关才能得以实现,在我国现行法框架下,该请求权主要是民事责任请求权;后者规定的债权请求权发生在平等地位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而尚不涉及公力救济。“建议稿”第181条第1款规定:“义务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该款系继承《诉讼时效规定》第1条之规定,而与《民法通则》第135条之规定不同。建议稿规定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下是否妥当,并与相关规则是否具有兼容性,尚需斟酌。 一个必须澄清的前提问题是:“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涵义究竟为何?该问题看似简单,但实则被学者有意无意地采取不同的解读而造成学理及实务上的诸多困扰。概言之,“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有以下两种可能的理解: 1)原权利A受侵害——→救济权B,B受诉讼时效限制,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是A。 2)原权利A受侵害——→救济权B,B受诉讼时效限制,诉讼时效适用对象是B。

专家谈高考作文模仿现象不一定是坏事

专家谈高考作文模仿现象不一定是坏事近日,从陕西传来一条惊人消息:当地一高考满分作文与一篇已发表的文章几乎完全一样。就高考出现仿作作文及押题、猜题现象,记者昨日采访了文学界、教育界的有关人士。 江苏省作家协会一位青年作家接受采访时说,他看了报上刊出的高考作文和涉嫌被“抄袭”的原文,觉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作文只是在模仿。一个高中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熟练运用记忆中的素材(哪怕是书上的),用完整的结构、流畅的语言描述出来,完美地表现主题,是很不简单的,证明这位学生模仿能力强,文学基础好。再好的文学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当然能自己构思是再好不过了。 但有人认为,此作文能得满分是猜题的结果。 “猜题作为复习的一种训练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猜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它不应体现在日常学习中。”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吴晓茅如是说。吴晓茅认为,出题和应试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能够猜中题也是正常的事情,尽管可能性不大,猜题成功不仅需要有关教师、学生的平时积累,更反映了应试者准确把握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的能力。据了解,在大型考试前很多学校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为学生勾勒复习重点,以及临考前的专家指路,说到底这些都涉及了一个“猜”字。据介绍,今年高考语文

题的阅读材料就与北京海淀区一套复习材料中的有关题目一模一样。吴晓茅对此指出:猜题决不是押宝,猜题只是教会学生在复习最后阶段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复习效果。只要应试存在,猜题就不可避免。“仿作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多阅读、多积累,从这点意义上看仿作作文并非一定是坏事。相反,如果仿作能刺激学生扩大阅读面,那它就是好事。”吴晓茅说道。 对于江苏高考作文有可能出现的猜题甚至是仿作现象,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不愿发表太多的意见。但他承认看到了陕西满分作文及《故事会》上的原文,也认为是一种仿作。他说,猜题现象增多可能与高考由材料议论文向扩展型题目转变有关,但高考作文题仍将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专家指出,高考作文一味模仿甚至是死搬硬套必然不会有好的效果。据悉,江苏已就高考作文出现的一些情况上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

行政程序法治化

行政程序法治化 一、行政程序法治化的涵义 在行政程序及其法治化问题上,国内行政法学界存在着颇多误解与混乱。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行政程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法定性。 [65]这实际上是把法定性视为行政程序与生俱来的组成部分,显然是错误的。如前所述,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只要有行政行为,就一定会有行政程序。只不过我们以前不太重视行政程序问题,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行政程序的相对独立价值,因而对行政程序缺乏制度上的规范,由此导致行政行为不同程度的恣意。我们今天倡导行政程序的法治化,正是要把行政程序纳入法治建设的轨道,矫正轻视程序、恣意行政的流弊。而把法定性视为行政程序的特征的观点,客观上否定了行政程序法治化这一命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否定了我国行政法学界近些年来所作的诸多努力,也与相关论者的初衷相背离。笔者认为,法定性不是行政程序的特征,而是行政程序法或行政程序法治化的一项原则。 国内行政法学界另有一些学者将行政程序法治化称作“行政程序法制化”的。[66]这虽然说不上错误,但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当今法学界尤其是法理学界的主流观点,“法制”一词主要是指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它并不指涉法律制度的价值内容。以此类推,则行政程序法制化仅仅是指行政程序法定,即以法律来规范各种各样的行政

程序。对于法治建设来讲,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国内行政法学界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主张。 [67]这对于行政程序过于随意、过于杂乱的中国现实来讲,是有着极大的针对性的。但它实际上只是“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一部分内容,因而更不能以之代替行政程序法治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行政程序法治化呢? 法治的核心是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正当的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的根本保障,也是法治建设的一大关键。所谓行政程序法治化,就是把行政程序纳入现代法治建设的轨道,以现代法治精神来规范与整合多样化的行政程序,从而有效地实现行政目的,更好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程序法治化与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包涵了后者,而且标示了现代行政程序法制的价值取向,即必须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法制,从而揭示了现代行政程序与古代行政程序的分野,也为现代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竖起了一道警示牌。 二、行政程序法治化的形式

(发展战略)人格权司法保护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人格权司法保护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近年来,当事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民事案件明显增加,但在审判实践中,对什么是精神损害、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能够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谁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应当如何确定等等问题,长期理解不壹致,适用法律不统壹,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对当事人利益的司法保护不够统壹和均衡。为解决这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 壹、关于赔偿范围 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能够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在审判实践中长期存在争论。按照侵权法的基本理论,因侵权致人损害的后果包括俩种形态:“财产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前者指实际财产的减少和可得利益的丧失,后者指不具有财产上价值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害”。精神和肉体,是自然人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然人享有人格权益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决定了精神损害和自然人人格权益遭受侵害的不利益状态具有较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民事法律,壹般都将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限定在以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利为核心的相关民事权益中,其立法本意,壹方面在防止过分加重加害人壹方的负担,另壹方面则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从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基本价值目标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作出界定: (壹)关于人格权利。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表现为人的生命、身体和健康,后者表现为名誉、荣誉、姓名、肖像、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等等,是和特定民事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的固有的人格利益,当其被法律确认为民事权利时,就是人格权。过去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限于民法通则第壹百二十条规定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几项具体人格权。《解释》第壹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壹)生

民法典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基本原则 第二节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 第二章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二节监护 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住所 第五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第三章法人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社团法人 第三节财团法人 第四章其他组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合伙 第五章民事权利客体 第一节物 第二节有价证券 第三节其他民事权利客体 第六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意思表示 第三节意思表示的解释 第四节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五节条件和期限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委托代理 第三节无权代理 第四节表见代理 第五节代理关系的终止 第八章时效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诉讼时效 第三节取得时效 第四节除斥期间 第五节失权期间 第六节或有期间 第九章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对象】 本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国家以及国家机关作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与其他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劳动者等自然人有特别保护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民事活动,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第五条【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第六条【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以及从事其他民事活动应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及解析点评(整理稿)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及解析点评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共计8套试卷,包括全国卷3套,独立命题5套。 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 生。 2008年,汶川震。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 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Ⅱ 适用地区:、、、、、、、、、、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 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 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段作文。 全国卷Ⅲ 适用地区:、、、、 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198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卷 一、2018年高考语文大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合理。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 有细节、有描写。 二、2018年高考微作文题目

对关系制定《行政程序法》应正确处理的几

制定《行政程序法》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摘要:制定《行政程序法》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一项基础工程。要设计和实施这一工程必 然要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处理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 影响乃至决定该法性质、功能、作用和调整范围的问题主要有八项:(一)统一法典与单行法的关系;(二)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三)规范具体行政行为与规范抽象行政行为的关系;(四)规范外部行政行为与规 范内部行政行为的关系;(五)规范行政行为与规范行政救济行为的关系;(六)规范权力性行政行为与规范 非权力性行政行为的关系;(七)规范国家公权力行为与规范社会公权力行为的关系;(八)规范行政机关公 权力行为与规范其他国家机关公权力行为的关系(本文就如何正确处理此八项关系,阐述了文章作者的基 本观点、主张及其理由和根据)。 一、行政程序统一法典与行政程序单行法的关系 我们目前正在草拟的《行政程序法》1是行政程序的基本法,是行政程序的统一法典。此前,我们已 经制定了多部行政程序单行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除了专门的行政程序单行法外,我们还在许多行政管理单行法中或多或少地规定了某些相应的行政程序(尽管很不完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行政监察法》、《价格法》、《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土地管理法》2等。这样,下述问题就不可避 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如有必要,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制定出来后,行政程序单行法和行政管理单行法中规定的行政程序 是不是应该废止? 如二者都有必要存在,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法典优于单行法还是单行法优于统一法典?单行法与统一法典的关系是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还是适用新法优于旧法法典之前还 (视单行法制定于统 是之后)的原则3,抑或是适用基本法优于一般法(视统一法典为基本法,单行法为一般法)的 原则?

论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一)

论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一) 一、绪言 尽管存在诸多非议,但近年来的势态发展仍然清晰地表明,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将秉持2002年12月17日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九编制”体例进行创设1]。继较早之前已经完成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合同法》之后,2007年《物权法》、2009年《侵权责任法》、2010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亦陆续颁行,人们的目光自然聚焦到除总则之外唯一剩余的工程:人格权法。 虽然权威机关尚未明确表态是否或者何时启动立法,但制定一部可能再创一项世界第一的有关人格权的单行民事法律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朗。而且,在已经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中,除了在第2条一般条款中列举了生命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具体人格权并概括规定“……等人身、财产权益”;以及在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中规定了侵害人格权的责任方式外,其他并无专门的有关人格权的条文设计,此举被认为显然是仍为人格权的单独立法留有余地。 无论在未来的民法典中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毫无疑问地,如何处理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将是未来可能进行的人格权法立法无法回避的问题。和主流观点一样,笔者也认为侵权责任法替代不了人格权法律制度。因为侵权责任法不是规范权利规则的法,不具有确认和规范权利的功能。 但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侵权责任法是民事权利的保护法,主要保护包括人格权在内的绝对权。由此,对人格权的侵害在性质上都是一种侵权行为除加害人已触犯刑律构成犯罪以外,受害人的“人身权益”主要通过侵权责任法获得救济;除去法定权利之外,大部分人格利益(最典型者如个人隐私)的损害,是在立法缺乏规定的情况下,通过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实现救济。 而另一方面,人格权范围的扩大,也历来被作为侵权责任法保障范围扩张的例证。毫无疑问,侵害人格权所造成的后果应当是、甚至只能是侵权民事责任。尤其是因侵害人格权所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侵权法中损害赔偿的内容。至少从这些意义上说,侵权责任法对于人格权的救济将会直接决定人格权法的实际存在价值。恐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者才会指出在未来民法典的人格权编只规定人格权的种类和具体内容,严格不涉及权利的保护问题,将人格权的保护问题放在侵权责任法编中加以规定。2] 另外不可不注意到的是,与物权法、债法等法律规范不同,法律对于人格权的规定主要在于宣示权利,民法典关于人格权关系的专门规定只有权利和客体,基本不涉及行为规范因此其不仅内容少,而且条文数量不多。按照前述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的民法草案,“人格权法”编仅29条。其中不少章节(如第四章“肖像权”)仅两三条而已。相对于已有的《合同法》的428条《物权法》的247条,乃至《侵权责任法》的92条,其体例结构上的失衡之严重,很难令人接受而在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学者看来,能设计出29个条文,已经是勉为其难。因为有些条文的内容其实可以合并;有的条文则属于侵权责任法的内容,总体上看,编入侵权责任法更为合适。 所以,在侵权责任法的制定过程中正确认识到并妥善处理好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实在是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二、分歧概览 在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 主张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单独制定的学者认为,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必然在体系上要求人格权单独成编。我国已经制定了作为单行法的《侵权责任法》,集中规定了侵害各种民事权利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旨在保护各项民事权利,这就需要首先在民法典分则中具体规定各项民事权利,然后再集中规定侵权的民事责任,从而才能形成权利与责任的逻辑结合和体

2019天津市武清区大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语文

天津市武清区大良中学2019-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试题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思想政治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表明 ①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享有知情权是决策机关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 ③国家机关利用互联网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④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决策权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在北京、山西、浙江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将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作为与“一府两院”并列的人大执行机关。组建监察委员会 ①有利于健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②是坚持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重要举措 ③强化了国家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④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清真食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清真水”“清真盐”等“清真”泛化现象,给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群众带来思想困惑和生活困扰,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治理“清真”概念泛化( ) ①有利于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 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④是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公共政策制定者要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

高考语文 倒计时冲刺 专家谈高考写作题目

专家谈高考写作题目 特级教师解读对XXXX年高考写作题目的殷切期望与现实考量,根据课标作文题目应该遵循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谈到对XXXX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期望,第一条就是改变写作题目模糊的现状,给出简洁清晰的写作思维原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应该是高中写作教学和高考写作题目的指导方针。 应该是为了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吧,XXXX年起,由考试中心首创,进而在全国范围高考中推广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XXXX年全国十七个高考写作题目中,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为十一个,另有五个给格言材料的写作题目。 历经七年全国范围的尝试,给情景材料这种写作命题的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的主要意义是使我们对写作本质和写作命题规律有了深入一层的认识,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七年写作阅卷无理的尴尬和写作教学失据的沉重代价。 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本意是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丰富的立意角度,其初衷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份好心是建立在一种封闭的写作观念之上的。而我们今天能够突破这种封闭陈旧观念的束缚,也正得益于对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的反思。当然,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也并非什么全新的探索,此前也曾经在高考中出现过,只是因为近七年来如此大规模的、固执的集中出现,并被命名为“新型材料作文”,才促使我们深入思考。 给情景材料的写作题目源于“写作常识观”。这种封闭陈旧的观念认为,写作题目形同一道常识答题,一个范围圈定。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又为了实现“给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的“新课标”要求,所以总要力图把题目的窗子做得宽阔点儿、漂亮点儿,于是就拓阔再拓阔这个圈子,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给情景材料。其实,给情景材料写作题目拓阔圈子的做法,无非是在扩大窗子,或者说泛化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 我们应该树立“作文思维观”,作文题目是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是写作

3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3.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的原则。行政主体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主要有:公开行政所依据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公开行政决定,包括行政处理、处罚、强制执行、裁决和复议决定等;公开行政过程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置及不涉及国家或私人保密的一切情况。 (2)公正的原则。要排除行政主体可能造成偏见的因素,是指公平的对待行政相对人或相对人各方的原则。 (3)正当的原则。行政行为应当正规地、符合理性地进行,具体要求是正规性和逻辑性。行政主体的地位、职权以及采取的方式、步骤等都有严格的根据;行政程序的因果关系应当合乎逻辑、合乎理性。 (4)参与原则。公民或行政性对人对行政行为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参与原则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公民或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参与权。 (5)复审原则。行政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进行复核。其理论依据是行政行为的失误难以避免性。行使复审职能的国家机关主要有: ①原行政政主体之外的行政机关,其复审称之为“行政复议”。 ②司法机关,其复审称之为“司法审查”。由于行政复议机关仍然是行政机关,因此,行政复议之后仍然可以进行司法审查,司法审查成为终审。 (6)效率原则。行政行为应当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理想的行政结果。但是,由于行政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有时行政主体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名,减少或免除自己行政程序的义务,限制或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增加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使效率成为“专制”的借口。因此在贯彻效率原则的同时,要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这个原则。 --------------------------------- 4.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 (1)告知制度。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告知行政相对人拥有的各项权利,包括申辩权、出示证据权、要求听证权、必要的律师辩护权等。 告知制度的具体要求是:行政主体作出影响行政对人权益的行为,应事先告知该行为的内容,包括行为的时间、地点、主要过程、作出该行为的事实依据、相对人对该行为依法享有的权利等。告知制度一般只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对于行政行为的内容及根据的重要事项,必须事先告知。 告知制度的主要作用:一是尽可能防止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为的发生,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既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害。二是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障碍或阻力,保障行政行为的顺利实施。三是事

高考数学突破120分并非难事—数学专家谈高考

高考数学突破120分并非难事—数学专家谈高考 齐智华老师说:2005年高考数学命题的中心是数学思想方法,考试命题的有四个基本点:一,在基础中考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由于,基础中考能力,所以要注重解题的快法和巧法,能在30分钟左右,完成全部的选择填空题,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二,在综合中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后三道大题。三,在应用中考能力,在选择填空中,会出现一、二道大众数学的题目,在大题中有一道应用题。四,在新型题中考能力。这“四考能力”,围绕着对中心就是考查数学思想。 网友:老师,请问今年的考试大纲数学变动最大的是哪一方面,与去年相比,试题的难度会增加吗?请你展望一下今年高考数学题的出题思路和方向及其难度与去年相比,与一模相比。请问有许多好的建议对仅有的40天复习安排。 齐智华老师说:数学考试大纲基本不变。主要更加强调考查能力,但能力几乎无法操作。而能力的中心是数学思想方法。所以,高考更加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与去年相比,试题的难度,全国卷要降低。因为去年全国高考试题过难,考试中心接受了各省的意见,适当降低试题的难度。 齐智华老师说:今年高考试题的方向和难度与一模无法相比,因为各地命题水平不一。在考前40天,复习建议如下:一、要抓住优化基础和专题综合训练,而不要搞四轮、五轮的复习。高考的复习就应该是三轮,一轮是优化基础,二轮是专题综合训练,在二轮中重点

复习主要知识交会点,分专题进行;同时,在各个专题中提炼五种数学思想,这五种数学思想是:1、猜证结合。2、化归。3、分类与分步。4、数形结合。5、函数与方程。 齐智华老师说:二、不要搞题海战术,要强化自我总结。每做一题都要总结,总结两点:1、数学基础是否熟练。2、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提高。在考前顶多做八套模拟题即可,不要做更多的题。做题应该越做越少,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薄弱章节,全力突破数学思想方法。 网友:请问老师,在最后的50天里,数学复习是应该注重前面的选择,填空和前三道大题,还是应该努力扣一些符合后面大题难度的难题呢? 齐智华老师说:回答你这个问题,主要要认识高考试卷的深层结构。高考试卷的结构十分明确,一共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选择,填空,这是基础题,应该夺得70分。基本上全部答对,顶多错两个小题,答题时间平时训练高要求自己,“一分钟一道题”!考试时争取30分钟答完全部填空选择,这样还有90分钟。 齐智华老师说:进入第二段是解答题的前三题,应争取答满40分。这样总共可得110分或100分。第三段是最后“三难”题,“三难”题并不全难,难点的分值只有12分到18分,平均每道题只有4分到6分。首先,应在“三难”题中夺得12分到20分,剩下最难的步骤分在努力争取。这是根据试卷的深层结构做出的最佳解题策略。 齐智华老师说:所以,只做选择,填空和前三道大题是不够全面

人格权法论文

生还是不生,谁说了算? ——论公民的生育权 14307134 法学院3班王珂 摘要:生育权、人格权、夫妻关系、身份权 引言 说起人格权,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相必会是生命权、健康权、荣誉权、姓名权等种种。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所谓人格权即是区别于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以身份、契约等约束条件为支撑的,基于人的存在而天然存在的权利。也正是因为人格的存在,也就有了人权的存在,没有人这一属性,当然也就没有人格,于是也就没有所谓人权。正因为人格权这一权利的天赋自然属性,使得它成了所要保护的最最基本的权利,因为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保护,当然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谈的问题,是人的生育权。生育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人对于自己身体的一种直接支配,并不服从于任何身份属性,所以只有将其归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之内才能加以分析。 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相比,生育权似乎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因为不管是生命,还是姓名,又或是荣誉肖像等,都是权利主体个体的问题,而生育这一行为,就必须牵扯到相对一方。但是生还是不生,怎么生,

和谁生,究竟如何通过法律来调整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关系的多元化,男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生育权是人格权还是身份权 长久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始终将生育作为夫妻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将其视作是夫妻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所以不存在生育权的归属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生育已经不再是一种义务,特别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出现,生育也不再局限于夫妻之间。如果将生育权仍置于夫妻身份之下,就难以对非婚生育和人工受孕予以保护。再者,生育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进行种群繁衍的一种天然行为,它的存在更多的充满了一种自然意义,即可视作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将生育权看做一种基于身份的权利,不仅这种身份难以固定,而且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尊重。既然生育是一种基本的人权,所以当然被归属于人格权的范畴。 二、男性有生育权吗 谈到生育,往往想到的是女性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痛苦。的确,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男性所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但是要明确的是,生育是一种对向性的行为,即是双方共同的行为才可以实现的结果。并且,在前文中我们已经非常明确了生育权不是基于身份的权利,而是一种具体人格权,所以,男性也应具有生育权。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间因为生育问题产生矛盾甚至对簿公堂的案

民法典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

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 民法是法律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从无到,逐步完善,民法体系已基本形成。鉴于民法的重要性,中共中央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要求,制订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是国家的需要,是法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我会高度关心。2015年4月20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我会组织进行学习,部分专业会员形成一些些意见,现寄给你们。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谬误,但野人奏曝,其心可嘉,或许真能为国家民法典的编纂提供微薄之力。 此致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修改建议》 中国民主建国会顺庆区基层委员会 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 修改建议 四川锐思邦律师事务所刘洹岑 一、修改原则 (一)语言简洁,无歧义,明白即可。 能少说绝不多说。例如:征求意见稿第八十条第一款最后一句“并办理登记手续”,完全可以改成“并办理登记”。“手续”,通常情况下是口头用语,去掉“手续”不影响含义。 (二)要直说,说明白,不要绕。 如:征求意见稿第六十二条“非依本法或者其他法律的规定,不得设立法人”,完全可以改“设立法人,必须有法律规定”。前者有可能受《台湾民法典》的影响,而后者更符合大陆的语言习惯。 类似情况还有,如第一百一十八条。 (三)用语精准,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四)只要不引起歧义,语句越短越好,越简单越好。 (五)用语规范。 (六)前后一致。 如第三十五条专门解释了“利害关系人”,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中却用了“利害关系人”所解释的内容,完全可以一致。 (七)民法典的编纂,应当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不要落入陈窠。 例如,征求意见稿中所有的“法律行为”均可改成“民事行为”。

《行政程序法(试拟稿)》评介

《行政程序法(试拟稿)》评介 摘要:《行政程序法(试拟稿)》是行政立法研究组为立法工作部门提供的参考草案,已为14稿。试拟稿的总体思路、框架结构,以及试拟稿中一些重要制度的形成和安排,与起草试拟稿相关问题的考虑等等,是关心行政程序法的人们所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试拟稿介绍的中心问题。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共识,也有仍存争议的问题,期待专家、实务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关注、意见和建议,以期共同为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先进的行政程序法而努力。 关键词:行政程序法,试拟稿 借助《政法论坛》组织”行政程序法专栏”的机会,我对《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作一介绍,旨在应对读者对于行政程序法的关注,听取各方的意见和指导,共同促进行政程序立法,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 一、行政程序立法的准备 行政程序立法的准备,开始于1989年制定行政诉讼法以后。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行政法治建设迅速发展,行政程序法作为行政法治中的基本法,同样为现实所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又缺乏行政程序的本土资源,人们的程序意识淡薄,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普遍存在;法律对行政程序的规定数量少,且大部分十分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对国内行政程序实际情况缺少调查研究,对国外行政程序立法的理论和实践也研究不足。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要立即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条件还不成熟。立法部门决定一方面加强调查和理论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先就一些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共同行政行为,诸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制定单行的程序法,为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创造条件。李鹏委员长曾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强调:要在制定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和行政收费法的基础上制定行政程序法。 十几年来,中国的行政法治取得了巨大进展,就立法而言,已经陆续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我们在行政程序立法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同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的实证调查已经完成;国外行政程序立法与实践情况得到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理论研究著作不断出版;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个人的立法建议稿。行政法治实践在近年来更是突飞猛进,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1999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依法行

关于人格权立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几点思考 摘要:21世纪是走向权力的世纪,是弘扬人格尊严与价值的世纪。在现代社会,尊重与保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人的尊重和保护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当代法律关注的重点。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一个国家。(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人格权是人权的重要体现,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体例安排对民法总则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对王利明教授提出的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思考 王利明教授主张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彰显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强化保护人的人格与人身自由,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独立成编与民法通则的体例一脉相承,有利于将人格权具体化。第三,独立成编是回应21世纪进入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的体现。第四,独立成编是对于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矫正。 正如课堂所讲,人格权,是指主体依法享有的以其固有人格利益为客体,以维护和实现人的独立、平等、尊严、自由为目标的权利。就自然人而言,人格利益是其享有的最高利益。我认为对人格利益的保护旨在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维护我们作为人就应当有人之为人应当获得的尊重和价值存在,促进个人自主性的释放。因此人格尊严应该是人格权的核心价值所在。马克思也曾指出:尊严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价值,因此人格权独立成编更充分保护了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它从法律角度让人意识到人作为人理应得到的尊严,它是我们固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它独立出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作为人的人格权不能让人随意侵犯,独立出来就是对人格权保护的一种凸显,以引起人们对人格权的重视与捍卫,这一点与老师上课所探讨的人的权利从何而来时所得出的结论:立法有权利宣示的功能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再者,在第二课关于基于历史的视角看人格权的立法一课的学习中,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格权的重视不足,1949--1986年关于人格权的立法基本留白,甚至在文革时期由于封建残余和极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严重侵害个人人格权,践踏人格尊严的现象,甚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诸如戴高帽,剃阴阳头,擅自抄家等各种侮辱人格,蔑视人格的行径普遍存在。正是基于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逐步重视对人格尊严的保护。1982年宪法确认了公民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基本权利,这就为后来的民事立法确认人格权提供了宪法上的基础。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专章规定民事权利,并明确确认了人身权,这是我国人权保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自《民法通则》后,侵害个人姓名、名誉、肖像等的人格权纠纷案件,才开始进入法院并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可以说,《民法通则》的颁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法治事业的进程,标志着中国的人格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宪法》的修改第一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载入宪法,成为我国各项立法的基本准则。人权入宪为民法规定人格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立法渊源。依据宪法规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颁布了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等有关人格权保护的重要规定,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人格权法的内容权法的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人格尊严的维护而形成的立法司法实践,都客观地需要通过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加以体现。 二)具体人格权的类型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 随着人格权观念的深化,民法理论和实务逐步将一些人格利益确认为具体的人格权利形态。人格权的保护范围不断宽泛,具体人格权不断增多。近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从最初保护私人生活秘密扩张到对个人信息、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