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

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好”的供应得少。

政府的一个作用就是纠正这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把供应量增加或减少到最优。当政府对化工厂的排污收税,然后用之于周围居民,化工厂立即会“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减少排污量。另一个常见的政府的纠正行为是拍卖“排污牌照(pollution licence)”,它能达到和排污税收(pollution taxation)同样的效果,而且一般认为更容易实行。

交互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不经济;三是甲方对乙方有外部经济效应而乙方对甲方有外部不经济效应,或者反之。例如,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的关系,蜜蜂要酿蜜,离不开花粉,也就是说荔枝园园主对养蜂人具有外部经济效果;相反,荔枝花

开后要结果,离不开蜜蜂传授花粉,这时,养蜂人对荔枝园园主具有外部经济效果。当然,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给对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大小是不一定相等的。如果两者正好相等,就说明外部经济效果相互抵消。如果两者不相等,说明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占了便宜,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吃亏了。

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会导致生产化工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化工产品的社会生产最优的产量应该小于厂商私人的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由此,当负外部效应引起市场机制达到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用行政命令也可以用市场激励的办法控制整个经济活动。这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解决:

1、管制

2、庇古税和补贴

3、科斯定理

矫正外部效应的策略

外部效应的纠正 一、政府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罚款或征税: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 对带有负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庇古税或者补贴、污染许可证 庇古税问题:损害难以估计,税率难以制定,另外,课税对象对象难以确定 例如:尾气排放问题。是按里程征税还是按燃油多少征税呢? 补贴:减少污染给予补贴。问题:诱使污染企业数量增加,另外,道德上也说不过去。 价格、收益和成本 (元) 年纸张产量 (万吨) D= MSB S = MPC 5 100 A 105 4.5 B MPC + T = M SC=S ′ T 110 G H 图2.5 矫正性的税收 MEC h a b g J F 税收收入=外部总成本95

2、补贴:对正的外部性的矫正 政府对产生外部效益的主体进行补贴,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价格下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带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 3、政府管制(公共管制) 为了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政府可以选择政府管制的方法。政府管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管制外部效应水平,即规定一个法定的排污标准。(2)管制生产过程。 如规定法定的排污标准、对生产程序进行规定等。 4、法律措施 政府完善法律。 限制:诉讼的交易成本较大而损失较小、厂商对外部性的损失进行控制、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 私人纠正的机制有: 1、组织的一体化:私人市场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成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的效率损失。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2、潜在人力资源:指处在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具在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 3、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的积极性上.它们往往可以用健康卫生指标、教育状况、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状况、劳动态度指标来衡量。 4、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诸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章、名词解释 1、潜能是人的潜在能力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表现出来、将来可能会有的潜在力量。 2、职业计划是指个体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3、自我实现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许多层次,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复杂人假设: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分析、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量和计

外部性及其矫正

外部性 定义: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示例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以下文字比较多,时间多就看一下,我觉得红色的地方比较重要,仅供参考!!

外部性的本质及其解决途径内容提要: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可能会引起外部效应,这些外部效应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当这些外部效应存在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的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这样,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肯定会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所以为了使得社会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具有最高的效率,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使得外部效应达到最小,使得私人边际效益与成本基本上与社会编边际效益与成本一致,从而更好的实现帕累托效率。关键字:外部效应;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性效应的内在化;矫正性的税收;矫正性的财政补贴所谓外部性,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是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未经当事人同意并以货币形式进行补偿的额外成本或收益的情形。外部性也即外部效应,简单的说,就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的本质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关于外部性的产生原因,西方学者普遍归结为公共物品的存在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因为公共财富出于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其价值属性无法有效地划归私有而引起的。”而对外部效应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但最基本的还是依外部效应所带来的后果分类,即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不管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只要存在,私人的边际效益与成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资料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 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好”的供应得少。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资源: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来源。目前,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 2.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连个方面。 3.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它是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开发和使用的过程。 4.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特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等各种类型的组织。 5.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即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是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的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核活动的综合。 7.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一般来说,人才租赁公司对员工的招聘、测评、培训、工资、福利、保险、休假等人事劳动关系负责,用人单位只负责使用人才。 第二章工作分析 8.职业生涯: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曾拥有过的 职位、担任过的职务和所从事过的职 业的系列的总和。对员工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的活动,目的就 是按照员工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等 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上的机会和条 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力。 9.职级:是指同一职系中繁简难易 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 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0.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繁简 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 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1.访谈法:是通过分析人员与任职 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工作细心的 方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也可以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 12.职位分析问卷法:是围绕任职者 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 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的方法。 13.工作说明书:主要是指对某一职 位或岗位工作职责的说明,同时也包 括职位信息、工作关系、工作环境条 件等方面的内容。 14.工作规范:是指为了完成某向特 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 力以及其他的一些个性特征的目录清 单。 15.工作设计:是指对一项具体的工 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其目的就在于是 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或者适应 员工兴趣偏好的要求。 16.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内容和 责任层次的根本的改变,旨在向员工 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7.工作扩大化:也称横向工作扩 展,就是通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 丰富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工作本身变 得多样化。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18.回归预测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技 术,这种方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 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 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 源需求量的变化。 19.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对一个 组织的信息流进行收集、储存、分 析和控制的综合性方法。高度完善 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几乎能使用 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0.弹性人力资源规划:所谓弹性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组织的核 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组织 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 力资源组合,目标就是在保证组织 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满足 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临 时性人力资源需求。 21.人力资源规划:狭义上是指根 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的 发展变化,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组织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 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以 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 数量、质量和种类的人员补充,满 足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广义上是指 根据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 源需求进行分析,并为满足遮羞需 求而设计必要的活动。 22.人力分配规划:是依据各级组 织机构、岗位职务的专业分工来配 置所需的人员,包括工人共重分 配、管理人员职务调配及工作调动 等内容。 23.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层次 和组织层次,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 规划就是个人为自己设计的成长、 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规划;组织 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为 了不断增强其成员的满意感并使 其与组织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制 定有关协调组成成员个人的成长 发展与组织的需求发展相结合的 计划。 2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人力 资源主管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发 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在综合考虑了 各种因素的影响后,对组织未来的 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时间进行估 计的活动。 25.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 于20十级50年代发明的,又叫专 家评估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技术。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 家们、特别是人事专家对组织未来 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和评估,通 过多次重复,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6.经验判断法:是一种主管预测 的方法,即主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 验,根据组织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 需求状况和自己认为将来可能发 生变化的因素,来对组织的人员需 求进行估计和预测。 27.马尔可夫法:是通过预测组织 内部人员转移来预测内部人员供 给的方法,它根据组织以往各类人 员之间流动比率的概率来推断未 来各类人员数量的分布。 28.散点分析法:是借助于散点 图,即把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某种变 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表示出来,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相关 关系,则可根据未来组织业务活动 量的估计值预测相关的人员需求 量。 第四章人员的招募、甄选与 录用 29.招募筛选金字塔:通过招聘, 应征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金字 塔一样。即说为招聘筛选金字塔。 30.遮蔽广告:在招聘广告中不出 现企业的名称的广告,叫遮蔽广 告。 31.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也称高级 管理人员代理招聘机构,即常被企 业利用来搜寻高层管理人员和高 级技术人员的中介机构。 32.测试甄选:测试主要能预测申 请人的能力特征及在今后特定领 域的工作表现,以帮助企业选择对 职位要求特别适宜的人员。它主要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走向组织化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势,它表明书法家们意识到集群 的价值,希望通过团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体的微弱之力去树立应有形象。在书法家协会较后起,在观点上又大大落后的情况下,面对其他艺术 门类有较长的协会活动史来说,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具有远见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后,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书法篆 刻展览。第一次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直接促成了协会本身的成立。因为 当时还缺乏组织机构,也没有固定的评选班子,除了在数额上提出大 致的比例之外,作品的人选与否基本上由各省代表协商投票,比较能 考虑到地方性。 作为较权宜的办法,又是在1980年,这样做是能够被理解的—有 签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有较明显的几次获奖作者的阶层,又有谙 熟本地书法情况的组织干部,即使评选上有误差,各方面也较能体谅。凌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即使还不能尽如人意,不公正的现象也还 有一些,但书法界对之普遍持较赞许的态度,其理由也即在于此。 “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干1984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它已经筹建了一个公开的评选班子,但因为协会本身的尴尬处境 以及组织的涣散形态,也因为被选入常务理事会的老一辈书家们大都 对评选工作的科学性估计不足,所以整个书展体现出一种令人迷惑的 左顾右盼的姿态:既不得不承认书法界中青年实力雄厚,又不能完全 无视在其位并掌握书法命脉的老人们的存有,折衷与调和是它的基调。如果说第一届全国书展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第三届全国书展01开始 走向自觉的艺术立场,那么只有第二届全国书展显得令人失望—它的 过渡形态使它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这是1984年整个中国书坛共有的心态。 困难恰恰在于发展态势规定了这种过渡性。刚崛起的“书法热” 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由干缺乏更高层次的提携而开始产生了某种停 滞的迹象。真正高质量的观点、思想与创作追求还未成熟到能够出台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称为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科学共同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等级体系。由于这种等级体系的存在, 加上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成果上优势积累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一种现象。科学共同体内部“马太效应”现象也就是科学上的积累效应,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与共同体内的分层结构一样同属于一种权威效应, 但它不同于由于权力的不同或财产的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上的这种权威结构的形成、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等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基础上的, 当某些科学家在科学成果的积累上达到某一优势而形成权威后,他就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同行的崇拜。他们的论著将会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 并不断获得种种科学荣誉。综上所述, 是科学研究系统的奖励结构这一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太效应”。 正确分析“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规范。“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①“马太效应”现象自然产生和形成了某学科的学术权威。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某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权威是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这种“权威”角色对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②由于“马太效应”从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而学术权威的产生又对他们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得以提高,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学术权威在某一学科领域能促使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得到承认和发展。在科学工作中发扬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学术问题在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上要有一个集中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需要学术权威以其威望和影响力及时作出, 这有利于科学理论和学术观点不断向纵深发展。④科学群体形成的这种权威结构是一个科学群体得以维系、协调和巩固的保证。 同时, 我们还必须看到“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①一个科学(学术) 新人的成败与他们研究成果能否被及时承认密切相关, 而这种承认又往往取决于一些权威的态度, 由于学术权威们居高临下, 他们拥有对他人学术成果评价的大权, 从而增加了对“小人物”压制的机会。科学史上欧姆定律被推迟十几年之久才得以承认,致使欧姆60 岁时才进入他所向往的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职务就是“权威”们对其压制的结果, 如若他的发现早被权威们承认,早十年进入慕尼黑大学任教,也许他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②不利于学术民主的发扬, 有碍学术创新的进展。学术上的这种积累效应, 容易使人们造成对“权威”们的盲目崇拜, 从而把对科学成果的承认和评价演变为对人的承认。而对共同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成果来说却往往由“权威”一锤定音。这种现象不利于对科学成果的公正评价, 致使一些有新意的学术成果难以脱颖而出。③“马太效应”现象导致科学群体内在研究成果承认上的“贫”“富”差距而形成一种等级体制, 使得大多数成员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从而造成内部矛盾。 充分发挥科技道德的影响力,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 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应从规范共同体内的科技道德入手,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TBT的正负面效应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TBT的正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彩云 [摘要] 贸易技术壁垒(TBT)起到双刃剑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贸易技术壁垒正面及负面效应研究和应用,益于建立我国的贸易技术措施体系,对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 TBT 正面效应负面效应应对策略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美、日、欧等主要贸易对象原有的限制性壁垒手段,如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MFN)等壁垒作用都在弱化和减少,它们只能转而采取其他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手段对其国内产业进行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因其合法的名义、隐蔽且有效的实施,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首选手段。广义TBT是指所有能对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狭义TBT是指那些具有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用以确定进口货物〔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规章(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进口货物(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规章(法规)、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不合理的贸易障碍。具体来讲,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境外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所形成的贸易壁垒。因此对TBT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于充分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TBT的正面效应 (一)加速了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提高企业出日竞争力,采取合理的TBT,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是调整和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的重要手段,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实施也有助于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从而为国际竞争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运用技术壁垒,可以防范和禁止有损国家安全、不利于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污染环境等产品和服务的进口。 (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 (三)维护国家基本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 WTO的《TBT协议》明确指出:不应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体系可以帮助一国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TBT 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 (四)TBT的构筑,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导致了“质量概念”的延伸 “技术壁垒”是以“技术”构筑的,因此其“壁垒”的攻破非技术莫属,高新技术,就成了攻破这个壁垒的有力武器。诚然“知识经济”不等于`“知识”就是“经济”。“知识”转化为“经济”,必须通过产业化来实现。这就是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第一支柱的原因。因此“知识经济”其实就是高科技产业促成的“科技”与“经济”联姻的结果。正因为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质量”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其中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善待,做到环境、生态和经济的和谐统一体;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投入的鉴别、界定、判断等。 (五)TBT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产生,从而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首先,技术法规和标准从总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便利了贸易,并且有利于贯彻国际或国内的某些公共政策目标。技术法规和标准能够促进复杂的技术体系之间的协调、改善市场透明度并降低信息成本、防止欺诈以及降低与健康和环境等相关方面的危险。如果国家或公司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传递信息,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外部效应及解决办法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 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 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 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 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 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 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某工厂每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品会排出4单位的污染物,而每单位产品能卖10元,但带给 社会的成本却有15元.正是这种外部效应使生产产品对于社会的成本大于生产者的成本,生产者获利,但是,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这一典型的外部效应,我个人认为解决办法有: 1.征收污染税.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 件,而近年来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工厂为了自己的利益, 将污染物排入河流,空气中,把生产成本转嫁到社会中去,用税收手段征收 污染税不仅可以使生产者自行负担控制污染成本,更能抑制污染性的生产活 动,减少其带来的外部效应。这也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2.采取管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限制某种行为来解决环境外部效应问题。 比如说,法律禁止将有害物质排入河流中,否则将处以罚款或者拘留,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外部成本远远大于排污者的利益,即可以达到防止污 染的效果。但是,要禁止全部的污染是不可能的,政府只可能采用各种技术 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应的效果。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 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媒体行为的违规和越位现象。“谁来监督媒介”成为传媒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受商业化侵蚀而出现的正负效应也显而易见,引起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兴利除弊? 【关键词】新闻媒介;电视;知识 新闻媒介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看,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媒介展现了整个世界,但一些新闻失真却干扰误导了受众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媒介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地球上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的传遍世界各地;它把全球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形象逼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相传是及其有限的。但正因为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人们常说:广播电视把偌大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电视村”。但是,在这个“世界电视村”里,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之间却由于广播电视而日益变得封闭起来,变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据美国、日本近年来的调查,每人每天用于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平均在6小时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已达108分钟,为每天平均拥有闲暇时间183分钟的59.1%。这意味着,许许多多的人下班回家就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听广播。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而在家庭内部,广播电视有时也会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1998年法国举办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法国及西欧很多国家出现了大群被称为“足球寡妇”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的丈夫或去现场看比赛,或回家就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而且脾气特别暴躁。有些家庭主妇无法忍受,干脆离婚了事,有人哀叹电视“团结世界,拆散家庭”。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新闻媒介是知识的“百宝箱”,人们从中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知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但除了正规的电视教学课程外,广播电视所传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