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

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材料...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材料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 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

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 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

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本文有删改)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题题目

13.文章以________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1分)

14.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l)唐朝前期:____

(2)宋朝:____ (3)明朝:____

15.阅读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答:

(2)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16.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2分)

答: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题答案

13. 参考答案:时间评分标准:1分。

14.参考答案:(1)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2)淳朴淡雅(3)服饰华丽异常(服饰的质料、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

15. 参考答案:(1)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注:"摹"反映了后人对竹林七贤服饰风格的摹仿)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

自然,个性解放。 (或追求人格个性之美)(2)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评分标准:4分,每题2分。

16. 参考答案:"绝不能"语气坚决、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戴。评分标准:2分。

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中 国 古 代 汉 服 文 化 季莉 201102344088 财务二班

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一、简介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二、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三、基本结构 1、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2、体服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chan yu)、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 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材料...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材料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 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

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 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中国古代服饰与其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与其特点 一、原始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雏形阶段) 原始人将兽皮拼接成衣服御寒,多以兽皮为材料,以兽齿、鱼骨、石珠、海贝为装饰。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原始服饰文化及其特点: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阶段) 汉代皇帝冕服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妇女深衣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 寒假在家看了一些关于中国服装历史方面的书,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一些看法。人类文明史以来无论哪个时代服饰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服饰具有自身的特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服装既要保证实用性,又要起到装饰的作用。社会时尚从不同角度影响到服饰的变化,同时服饰又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文化所崇尚的就是“天人和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不同时代的服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服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 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 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 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 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 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 系。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 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

古代服饰的变化看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古代服饰的变化看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课题类型:文献研究类 导师:徐潋澜 组长:刘雪慧 成员:杨莉丽、魏培松、刘恒池、莫鹏、李瑞、林泽敏、胡晓燕、吉嘉豪、孙永发、谢秋崎 班级:高一15 一、课题小组成员工作分配 姓名职责 刘雪慧、杨莉丽编辑问卷单体探究 魏培松、孙永发纪录、摄影 胡晓燕、谢秋崎写论文、查资料 李瑞、林泽敏保管资料、采访 吉嘉豪问卷调查、访问 莫鹏查资料、现实搜索实物 刘恒池拍摄 二、古代服饰研究 1古代服饰背景: 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 2历代服饰的特点和简介: 上古服装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臵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南北朝服装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西周服装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 秦代服装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 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 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 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 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 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汉代服装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 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 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 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 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 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春秋战国服装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代留下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古代服饰,影视剧中也可看到今人对古代服饰文化的再现和创新。在庞杂的现代环境中,五千年的文化光芒已淡淡隐去,让我们通过对古代服饰的了解来重温这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古代服装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两种基本形制,其造型风格常用下垂的线条强调纵向感觉,多为宽衣大袖、长衣拂地、系带隐扣的造型,显得庄重、婉约、平和典雅。主要有冕服、深衣、袍服、大袖衫、襦裙、长袄、马褂和旗袍等结构。细节结构中领型结构有无领、圆领、交领、立领和盘领等;门襟形式有斜襟、对襟、大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和连环襟等;袖子形式有宽袖、大袖、窄袖和马蹄袖等。 中国古代服饰上常有各种图案。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蕴含着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礼仪以及审美情趣,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来象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上的图案成千上万,不可枚举,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具象符号、几何纹样、器皿、动植物、人物、天文地貌、风景和故事等表现具象形式美的服饰图案;皇室贵族等专用的十二章纹、补子纹、龙凤纹等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图案;莲花纹等带有宗教教义色彩的服饰图案;

五毒图案等用来辟邪的服饰图案;牡丹、蝙蝠、荷花、仙桃等象征富贵、福气、和谐、长寿等具有吉祥寓意的服饰图案。服饰图案是古代服饰元素中最容易用来作为服装装饰的,它可以装饰在前胸、后背、袖口、襟边、领口、下摆等各个部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装饰,较多的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并从某种意义上反应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受阴阳五行影响,传统服饰色彩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统治阶级礼服的色彩。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上衣玄,下裳黄”,上衣之色取晨未亮之黑色,代表着对天神的崇拜。黄色象征着阳光、辉煌与尊贵,从唐宋年间开始,黄色为天子专用色,庶民等不可穿用,红色代表生存之火和生命之血的颜色,人们用红色来表达喜悦,预示着成功与吉祥。白色代表素洁与虚无,历代对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往往称为白衣秀士;同时还往往与死亡相联系,古代守丧者的孝服往往也是白色。青色,清新雅致,较为普遍,故被认为是素朴之色,是唐代官服中品位较低所用的服色,民服中所用青色也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用服色。 中国服饰材料的使用历史幽微悠久,从新石器世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野生的麻类植物、野蚕丝和动物皮毛进行编织缝纫。其中丝绸,以其柔软、细腻、飘逸、华丽,最能体现女性的娇媚、温婉而享誉世界。棉花是元明之时从印度引进的,因具有透气、吸湿、朴素的特性而成为人们较为普遍穿着的衣料。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研究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做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和生产方法决定了服装形式。用粗糙坚硬的织物只能制做结构简单的服装,有了更柔软的细薄织物才有可能制出复杂而有轮廓的服装。最古老的服装是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装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

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花纹2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纹样 小组成员:廖以恒,方钰文,庄泽鸿,李泓彤,李俊葳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陈少康 (一)问题的提出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而生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在这期间,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都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花纹的演变过程。 (三)研究内容 中国远古时期至清代的服饰中的花纹。 (四)调查过程 小组成员以翻阅书籍、上网搜寻为主,以去往博物馆咨询专业人士、咨询本校的美术老师为辅,最终完成了我们的研究。我们去往了珠海的两大图书馆,找到了一些对我们的研究十分有用的书籍。在网上、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也全面而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我们在翻阅书籍中所遗漏的要点。然而,在博物馆的收获是最令我们感到惊喜的。在那儿,一位对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颇有研究的学者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服饰花纹几大重要的变革,以及一些十分有趣的关于服饰花纹的小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古代服饰花纹很大程度上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更令我们对于这一研究课题更加热情。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①古代较早的服装图案 人类早期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爱美之心被不断挖掘,因为皮

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爱美的品质,所以在远古时代,服装虽然是以功能为主,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直被培养着。 ②商代 有着悠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其纹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但很快就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③周代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 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 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上。统治阶级将这些 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 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但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纹 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 来看,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 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 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 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 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 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 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一起赶紧来学习下吧!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

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文学院08级李丹 1043408016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到了商代,人们已经能精细地制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用纹织机制造罗纱。衣料用色厚重,除了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之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和种植的兰草、茜草、紫草也已经做为燃料,为服饰材料和纹样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而奴隶,平民,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不同于西方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装饰美化自身,炫耀财富并吸引异性的理念,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将尊严排于第一,舒适排与第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服饰不是单纯的遮羞保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而古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表达诸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出自《孝经》)“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出自《汉书·五行志》)根据这些表述,可知古时对服奇装异服是抱有敌视并恐惧的心理的,这也决定了中国服饰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并不会像西方服饰那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使用兽皮和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代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义。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和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和丝织品等。当时黑色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后演变为围裙。 西周时期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而皇帝的冕冠更是蕴含丰富的含义。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传统体制的崩溃改变了社会的旧有观念。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春秋战国时期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人们的衣着开始追求舒适简单和富有个性。深衣成为时尚,其特点为上下连体,不太符合人体曲线,但大气磅礴,又不失阴柔娇媚。款式多样,穿着方便,便于活动,严密包裹身体,深衣款式也很多样。战国时期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更是异彩纷呈:凝重之气荡然无存,显得活泼生动,呈大开放之势,强调夸张与变形,图案与几何框架结合,直线与弧线巧妙利用。 秦汉服饰 战乱后的秦汉时期王朝重归整齐有序。我国服饰制度从这里由童年走向少年时代。秦沿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

研究性课题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课题探究 古韵留香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课题组成员 组长:马凡迪 组员:崔丹陈祺叶文静王茸田鑫 2017年3月

目录 第一部分:各个朝代服饰详述 夏朝服饰…………………………………….. 商朝服饰……………………………………… 西周时期服饰………………………………… 东周时期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秦朝服饰……………………………………… 汉朝服饰……………………………………… 三国时期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隋唐时期服饰…………………………………. 两宋时期服饰………………………………… 元朝时期服饰………………………………… 明代服饰………………………………………. 清代服饰………………………………………. 第二部分:古代服饰演变过程概述 中国服装的演变,品味从汉朝的汉服到时兴至今。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及信息来源…………….

历史背景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服饰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 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服饰特点 夏朝的服饰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 参考依据 《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周礼·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则兖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

《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2)

《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变迁。 2、了解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书籍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主要参考书目:《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我们知道什么是花黄吗?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

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进程 1原始社会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2商周衣裳之始 形成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3.周代, 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看人们对形式美的追寻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看人们对形式美的追寻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行生命需要而产生,存在的,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这一定时期的文化。服饰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并且与历代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思想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无论色彩,造型还是质地,款式,贫富贵贱之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古人们的审美思想,在服装的色彩,质地,款式的选择上都有不同的偏好。 一、色彩: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等级制度传统的国家,儒家特别讲究社会角度的准确定位,他们制定出一套等级制度文化符号系统,其中就包括服饰。什么等级穿什么衣服,都有严格规定。《周易。系辞》中说:“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墨子也说楚庄王“绛衣薄袍,以治其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对古代科技总结性的著作之一,其中也认为:“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他们都强调服饰衣着首先应从贵贱等级来区分。在服装的“章服制度”中最能体现等级之分的就要算颜色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颜色迷信始终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受“五行”学说的影响,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从文献记载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以后,颜色用以区分等级的功能日益增强,其使用反胃注意是奴隶主贵族的车马服饰。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白赤()。”毛传:“大夫以上,赤()乘轩。”《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在那时,大红色为“朱”,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同属此类。除赤色以外,玄色也被周人视为贵色,吉色,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礼服,于祭祀,婚礼,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门阀制度也相当盛行,颜色的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用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在此时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如此,在当时这种制度也还不够严格,尊卑混用的现象时有所见。区分官员职位高低的是他随身佩戴的印绶的颜色。印绶是由不同的颜色和绪头多少来分别等级,和官印一块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死后交还。当时绶带的颜色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这在先秦是不曾有过的事情。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太尉、大司马、大司空、太师、太傅及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秩比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皆银印青绶”;《后汉书·舆服制》记载东汉帝王官员印绶的等级颜色说:“乘輿(皇帝)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侯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裳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皆有定制,不得错乱。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工商、皂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寒酸卑贱,无异于囚徒穿上囚衣。至隋朝,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被严格区别开,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能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但有所创新,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五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