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古代文化常识大赛试题

高三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大赛 1、下列词语不表示谦称的是:( ) A、某 B、执事 C、不佞 D、朕 2、“永乐大典”是 ( ) A、乐曲名称 B、祭祀名称 C、官职名称 D、类书名称 3、“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5、“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6、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8、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1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11、“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 A、名 B 、字 C、号 1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 A、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杜甫 14、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A、期颐 B、耄耋 C、百年 15、“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16、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7、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18、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2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二)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古时指丈夫的父亲或妻子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D.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族”,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九代。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祖孙。 B.罢市,指集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悼念,它既可以因皇帝驾崩而由朝廷要求进行,也可以因百姓所爱戴的官员之死而自发进行。 C.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但各朝代称呼不同,为三公之一。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B.古时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 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6.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9.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 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1.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3.“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氓等。(√) 24.“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 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5.《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6.“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 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7.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8.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9.“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30.“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1.“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3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34.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 理重大司法案件。(√) 35.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36.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7.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38.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治事,任职,多指政事言。 39.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 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 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 ,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 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 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 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 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 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 ·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 ·全国卷Ⅱ )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克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 2016.01.20 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 A、庖丁 B、师襄C孙膑D弈秋 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 A、五十岁 B、七十岁C 八九十岁D百岁 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 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 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 A、布衣 B、朱门 C、氓D黔首 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 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D 高弟、高妹 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A、20 B 、30 C 、40 D 、50 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 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 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 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 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 A起B擢C补D夺 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 A兼B摄C署D辟 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拜”

什么意思?() 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 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 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兀”,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 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 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 何时?:() A隋朝B宋朝C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 《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 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 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 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 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 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 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 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 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 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 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 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