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月夜。《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

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乐曲真正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中文名称,月夜。音乐风格,二胡。作者,刘天华。创作时间,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创作背景。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

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月夜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因此。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以及胡适。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

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乐曲赏析。在《月夜》这首乐曲中。尤其是曲式结构上。

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整首乐曲舒缓宁静。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描写玉兔东升。

恬静肃穆。月夜良宵生发想往。乐曲以极慢板开始。二胡用流畅的运弓。运指及精微细致的揉弦。换把处理。

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天高气爽。风轻恬静。一轮明月初升。夜霭如霜的诗情画意美好月夜。本段以第一小节为核心音调展开。并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连续出现了七度的跳进。旋律上还先后运用了十六分附点和三十二分附点。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觉下突出了明月升腾的浪漫景象。一开始左手揉弦以慢为宜。第一个音“6”以迟揉弦的方式出现。出音要柔美圆润。右手的运弓要稳定。连贯。松弛。力度适中。行弓要通畅连贯。换弓要不露痕迹。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间。

心平气和。从容自如。紧接下面的一个小七度的跳进。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用跳指换把。在落音准确的同时。高音的“5”要实按弦。揉弦速度稍加快些。但运弓力量不要爆发。用手腕的力量带动胳膊。控制着发力。有点类似于

打太极的感觉。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发射和持运行。附点节奏的出现。给波动的旋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得画面开始生动起来。如同明月升腾的景象:时而明月浮现。时而明月冲出云层。时而又如浮云半遮半掩明月。时而几片薄薄的浮云掠过。

接下来从第八小节开始。旋律平稳而柔美的进行。右手弓法也大多以连弓为主。旋律的走向也开始节节上升。此时一弓多音也变成了一弓一音演奏。这样运弓的幅度也要开始加大。力度加强。以保持运弓气息的连贯进行。并一步步将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此后乐曲便转入柔美音调。音乐并在此做了柔美细腻的描写。用一弓拉两个四十六音符。也就是一弓进行八个音。好像月亮几经迂回。终于冲出了那些纠缠的云层。散发出入戏的光亮。一轮更加透亮皎洁的月亮。

悬挂半空。如水月光。洒满大地。田园。山林。村庄。让人心情愉悦快活。

此时演奏方式上。运弓注意匀速。平稳。尽量满弓运行。气息下沉。不慌不躁。因为此处的江南民间音调的出现。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较丰富。出现了上滑音。回旋滑音。揉弦的以基本的滚揉方式为主。上下滚动快而连续的进行。滑音柔和而连贯。优美而富有歌唱性。以手腕带动手指委婉进行。左右手配合。表现从容不迫的情绪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描写月挂中天。万物生辉。

天上地下美不胜收。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诗意的一段。音乐变成极慢板歌吟格调。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看似平稳的节奏中蕴含着动荡。这是乐曲的核心段落。对运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较高。一弓多音的演奏。使乐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好像作者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所以在我的理解里。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稳的气氛和节拍中。运用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但又不能跳出原有节奏的演奏方式。其中的尺度较难把握。节奏平稳中随着情绪的变换

激动又有些许自由散板的感觉。

第一拍开始。左右手要自然放松。食指换音要粘连柔润。运弓缓慢舒展。平稳深沉。随着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控制弓毛贴弦力度的加强。将音乐渐强的缓缓传出。在两拍结束后。随着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情绪随之激动起来。但还要稳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左手上下换把的手指的贴弦力度要加强。揉弦的频率要加大。随后随着音调的升高。演奏力度逐渐加强。运功幅度宽广。攻速相应加快。保持饱满的力度。特别是高音“5”开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

要发音饱满。保持每个音的重音头。但声音控制不能爆。给人感觉力量中包含婉转。舒畅中流露忧伤。左手的发音点和右手的运弓力点要同时发出。才能保证音质的效果。当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时候。特别是一弓演奏十六个音符的时候。弓速适当转缓。但行弓速度流畅。在从容里左手起落敏捷。灵活地完成每一个音符的按弦。力度均匀适中。与平

稳运弓相配合。从而达到柔美的音色效果。并从这十六个音中的最后两个音“6”和“1”开始渐慢。紧接此段落的最后三小节的演奏。

将这个乐段逐渐缓慢结束。月夜以一个呼吸气口的转换开始第三段慢起渐快的转换。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激动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是作者感情集中抒发的激越乐段。这与前两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显的对比。不但演奏速度由原来的极慢板转变成快板。而且力度也由一开始的mf和p两种力度加强到了f。从而表达作者热爱。憧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般采用慢起渐快的方式开始。把第一个音“1”的装饰音“6”自然延长了时值。

和“1”实质感觉上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但重音在落在“6”上。而“1”落音时声音稍弱。随着速度一点点上来。力度也随之加强。左手大滑音连续运用的时候。手腕要放松。上下转腕动作要协调连贯。手指力度适中。不能僵硬。并配

合右手平稳流畅的长弓运行。在连续几小节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后。紧接的“11”中的“31”可以处理为速度在此急缓下来。并把装饰音“3”力度加强时值延长。左手贴弦力度加大并慢慢滑到“1”。并将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

作一个大气口呼吸后。音乐逐渐放缓。在泛音“1”上结束。乐曲在静。深。远的意境里完成。

社会价值。刘天华具有很深的中外音乐基础研究。

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独具特色。雅俗共赏。尤其在《月夜》这首乐曲中。体现了很高的音乐审美价值。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二胡曲。这首乐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在乐曲的音调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作者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澄江

镇西横街人。

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

《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10 —2014 年) 题目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民乐系 专业班级:音教102班 学生姓名:商俊杰学号:5201410041 指导教师:王亮生职称:教授 起讫日期:2014.3.13—2014.5.20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专业:音乐教育学号:5201410041 姓名:商俊杰指导老师:王亮生 摘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二胡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还是我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民族器乐作曲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先生在二胡创作和演奏上有卓越的成绩,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用了刘天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且题材新颖的二胡作品作为实例,阐述了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思想内涵,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进行创作手法和音乐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刘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艺术特点;现实意义

Shallow LiuTianHua erhu works of art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music composer, pianist, music educator in China, is called is the master of music,the founder of the Erh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rhu,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rhu art, this paper chose Mr. Liu Tianhua in the creation of rich content in different times, shows a deep, has a very high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rhu works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works,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Liu Tianhua's Erhu works creation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rhu art. 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work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meaning

十首经典琵琶作品的前世今生

十首经典琵琶作品的前世今生 琵琶一名来自波斯语Bazbat的音译,自秦汉时期的西 域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在敦煌壁画中横抱琵琶的乐者和出土文物于阗乐伎手持琵琶的陶俑,可以看出琵琶在古时乐舞表演中为主要乐器之一。唐代社会是琵琶演奏的黄金时代,唐代文人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诗歌作品中常有琵琶的出现。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中可以看出唐代琵琶持琴方法已从横抱改为竖抱,解决了琴体过于依赖左手的问题,提高和丰富了左手的演奏技巧。经朝代更迭,宫廷乐坊的兴盛,弹奏技艺得到发展。相比唐代,宋代女子演奏者多了起来,舒缓细腻的演奏风格代替了唐代豪放粗犷的大力弹奏,似和唐诗与宋词的文风转变息息相关。此时琵琶已加品,扩大音域,但右手仍用拨子弹奏。明清时期琵琶已经发展为指弹竖抱,出现很多难度较高的乐曲。《琵琶谱》的出版,汇总了南北两派众多乐曲与 技巧,在我国琵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琵琶曲,根据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小曲和套曲;据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又有文曲、武曲和大曲之别。《海 青拿天鹅》《海青拿天鹅》,海青又名海冬青,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捕获天鹅的猎鸟。此曲生动地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和劳动的

喜悦心情。主题鲜明,曲调豪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清以来广泛流传,并被鼓吹、弦索等器乐合奏所吸收,称为《放海青》、《拿鹅》等。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早的乐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简称《十面》,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写成琵琶大曲。它运用模拟手法,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使听者如临其境,音乐洗练,情节生动,效果逼真,犹如“有声的画卷”,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之珍宝。《楚汉》可能是此曲的前身。此曲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霸王卸甲》《霸王卸甲》,乐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侧重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通过一些技法比较深刻细腻地从不同侧面刻画了项羽的形象,运用了各种复杂的演奏技法,使乐曲有气魄、有声势。此曲流传很广,是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乐曲描写候鸟迁飞时在高空飞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使用拉弦,空子弦作固定衬音,并在不同音位上作模进,模拟雁叫声,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浦东派将《海青拿天鹅》称作《平沙落雁》,故也有人称前者为“小平沙”,后者为“大平沙”。《月儿高》《月儿高》,有同名异曲三首。此曲清秀流畅、柔美动听,是一首优秀的传统抒情乐曲。《大浪淘沙》《大浪淘沙》,华彦钧(阿炳)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月夜。《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 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乐曲真正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中文名称,月夜。音乐风格,二胡。作者,刘天华。创作时间,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创作背景。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 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月夜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因此。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以及胡适。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 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乐曲赏析。在《月夜》这首乐曲中。尤其是曲式结构上。 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整首乐曲舒缓宁静。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描写玉兔东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刘天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刘天华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 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学方面下一番功夫,积极探究 高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进审美教育的成功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万次的精挑细选选择出来的优质文章,涉 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 达手段,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这 些美,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感知语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将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诵读课文是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美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 追求课程的进度,把课堂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讲解新课上,只给学生留出短短的 几分钟进行朗读,这在压制学生朗读激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 育的推进。因此,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 增加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读中对文章思想有所感悟。 例如我在讲解《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鼓励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课文,去深刻体会中朝人民之间 用献血凝成的友谊。小金花、大娘、大嫂、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体 现着真、善、美。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形象,领会两国 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奇思妙想创造美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 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由课文展开联想,再加入自 己的主观感受,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文学艺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总是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适当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 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大力提倡学生创造美,这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还迎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在播放课件朗诵的同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想 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地上仿佛是一层白霜, 李白望着月亮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想到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诗中虽然并未描写流泪这一片段,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使诗人的形象表现得更 加饱满,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声音、图片等外在形式,形象、直 观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地感受作品中蕴 含的美丽。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课文情境,提 高学生审美感官的灵敏度和活跃性。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然而,就像贝多芬要在苦痛与忍耐里寻找生活的“欢乐”一样,他将这苦闷化作了艺术的甘醇。他发泄着、彷徨着,寻找着一种“大爱”的欢愉。从来都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从来都是“退则修身,进则治世”的大爱豪情。他一个心系苍生的、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

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发拙论。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二胡十大名曲是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 这十首曲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

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 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

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听松 华彦钧(阿炳)曲。相传宋朝时候,兀术被岳飞打败、狼狈逃窜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喊声震天的声音。《听松》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扬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乐曲的

十大二胡经典名曲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富表现力呈最普及的乐器之一,又称为“胡琴”或“南胡”。据史籍考证,古代的“奚琴”可能是它的前身。多年来,二胡在民间多用作戏曲、曲艺的伴奏和民间音乐的合奏。本世纪初叶记,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陆续创作了《月夜》、《病中吟》、《光明行》、《空中鸟语》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大大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二胡始被人们视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后又有民间盲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三首二胡独奏曲经发掘后传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脍炙人口的精品。1949年以后,二胡独奏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新曲亦如雨后春笋,佳作不断。如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陈耀星的《战马奔腾》等等。本片是于1993年8月在上海录音完成,收录的十大二胡名曲,均为多年来广泛流传并在音乐会上百演不衰的保留曲目, 也是公认的二胡曲库中经典之作。 第一首《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为无锡的出家道士。无锡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之境所迷。后阿炳患眼疾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常独拉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不不之情。乐曲旋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使聆 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憾而嗟叹不已。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二胡演奏家王国伟,他1961年出生于上海,11岁开始学习二胡,1978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早在1980年即被选为“上海市文艺新秀”,在乐坛初露锋芒。先后在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1989年全国民乐电视大奖赛和中国乐器国际比赛,1993年上海之春音乐节等一系列重大比赛和演出中获得各种奖励。并以独奏家得乐队首席的身份出访美加、新加坡、比利时等国,被美国《克利夫兰日报》誉为“中国的帕格尼尼”。本片中的第五首和第八首也是他的精彩演奏。 第二首《光明行》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1931年写下的。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音乐家,刘天华的内心充满了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所以本曲一扫当时二胡曲多见的缠绵委婉、凄凉哀怨之调,以进行曲坚定有力的节育和号角式的上扬音调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演奏本曲的是年轻的二胡演奏家陈春圆。1972年出生,11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14岁升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中五年级时曾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邀请赛获第二保,20岁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多年来一直师从王永德教授。曾经多次出访日本、波兰等国家,演出深获好评。本片中还有第三、第七和第十首都是他演奏的。 第三首《听松》也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阿炳自己解释说这首乐曲描写了宁时金兀术大败于岳飞,逃窜至无锡惠山脚下,躺在听松石上胆战心惊地听着宋军兵马的追击之声的故事,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 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 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随着元、明、清曲艺和戏曲的发展,马尾胡琴广泛应用,由于应用的不同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板胡(亦称胡呼、大弦)、京胡、二胡(亦称嗡子、二鼓子)、四胡、坠胡等许多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不同、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品种,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胡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共同名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沿革,截至20世纪20年代前,二胡这件乐器一直流传于民间。此时的二胡仍无一定标准,在制作上又极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故其在合奏、民歌小调及戏曲伴奏上均处于次要位置,由此可见二胡历尽上千年的演变,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而使二胡艺术发生划时代飞跃的则是刘天华。 由于二胡自身存在诸多缺点,为了使它能适应舞台演奏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刘天华根据自己学习小提琴和琵琶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将琴筒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间,增长了琴杆的长度;在定弦法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的方法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改善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琴弓的改革方面,他参考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子,这种弓子弓毛

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

深度分析电影刘天华 一、音乐与人生相互观照,剧情与曲牌对应倾诉 二胡曲是刘天华的主创曲目,标题性音乐与非标题性音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自创作意向上的两大分类,刘天华的二胡曲归属于前者。刘天华的二胡曲惯于直接明确表达乐曲要诉说的情感,善于创作抒发特定情感的抒情型标题音乐,这是刘天华二胡标题倾向的独有特色。《病中吟》是这部电影中引领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刘天华曾经这样阐释:《病中吟》并非言说一般的病痛苦楚,而是借此喻指生命之苦之焦虑,犹如身体之病痛,是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探索与苦思。这也是这首曲子标题的含义和警示。《病中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节奏缠绵悱恻、委婉而幽怨,表达内心中彷徨、焦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第二部分节奏渐趋急促,显示出冲破迷茫的冲动以及勇敢追求的心志;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片段旋律的再次展现。不同处在于节奏趋于短促,而且不时被中断,展现了在奋争、挫折中勇往直前、不断历练中愈发坚强的意志。这一表达方式是出自对西乐的借鉴,是根据西方复三部曲的格式而创作的中国民族器乐曲,因其内在的旋律依旧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自由延伸手法和核心音乐重复变奏。而且,作为一曲二胡协奏曲,却在其中加入西洋管弦乐的交响和声,这就是音乐大师的独创了。影片中多次运用刘天华的这首处女作,表达出对音乐大师的怀念之情。https://www.doczj.com/doc/1b12932950.html, 电影剧情借助学生、友人和妻子等与刘天华亲近人物的旁白,从不同的侧面、视角以及三个连续展现的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章节,来表现大师于不同的人生历程中的思想探索。与《病中吟》中各个乐曲段落展现的内蕴题材形成彼此的呼应模式,乐曲中之复三部曲形式,与影片中的三章式结构形成神与形的相互对应和补充,引导着主题的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影片在《病中吟》这一主题曲核心主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展现陈天华的二胡作品精华。影片中共计运用了陈天华的8首二胡曲,达到其作品的八成。不仅如此,影片通过剧情内容和思想立意彼此呼应的乐曲曲牌作为故事标题,如此,用普通乐曲从朴素处、生活上对刘天华的人生进行了细腻的点评和描述,也勾勒出刘天华不同人生阶段的简洁特写。比如,《独弦操》是第二章的题目,但电影在这部分剧情中却未选取其音乐,一般的认识是,《独弦操》仅仅是标在电影章节上的文字符号,可深入思考,我们会明白,《独弦操》的创作阶段,正是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重要进程,而《独弦操》正是单纯用二胡内弦演奏的重要尝试,这一独创思想与特立独行的尝试正是《独弦操》的由来。再如,《光明行》乐曲的创作,这首影片中第三章中的曲子,产生的现实环境是:爱国学子遭到军警的暴打,知己友人漂泊流离,音乐演奏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这一展现鲜明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曲,预示着刘天华虽处逆境但依然坚信未来的信心和意志。影片剧终,导演用三百多名琴手在刘天华故乡共奏《光明行》正是对大师的奠告以及对《光明行》永远的高歌。从刘天华一生的作品来说,《烛影摇红》才是展现其二胡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将西洋变奏曲的结构原则和二胡演奏技巧完美结合,既有民族古典乐的清丽华美,又有舞曲的明快、奔放。这首乐曲被放进影片的第二部分,“刘天华”亲自演奏于古诺夫家,乐曲的美感伴随古诺夫的旁白,很形象地表达出刘天华对民族音乐发展、创新的突出成就。也引导影片叙事重心由此步步深入,揭开刘天华对中西音乐的深入探索历程。电影《刘天华》,音乐不仅是影片渲染感情的基础,同时成为影片的结构框架,乐曲的精神主题和曲牌的内在意境共同融入电影的表意画面之中。 二、民族困境与西方强势文化下的人生抉择 (一)崇洋潮中勘迷雾,立足民乐研西艺 留恋传统而又不得不学习西方,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内心矛盾,如何对待中西文化成为众多有志之士共同反思的问题。学子们往往对传统文化满含眷顾,不愿放弃其精妙,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理智地选择学习西方文化,却又无法获得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发表时间:2009-10-30T17:14:12.013Z 来源:《戏剧之家》第5期供稿作者:李学杰[导读]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的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这时他父亲也故去。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的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就是说人生到底向何处去。这个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这样的。这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不俗、不凡的。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的创作道路和新的作品意境的。《病中吟》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的原则。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作品,一般都是多段联缀的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的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这个带再现的原则,也就是这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个误区。比如说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的很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应用的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的问题。刘天华开创了这个做法,并没有说以后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子走,应该说所有的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 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觉,它既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但它又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从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边。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 《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非常的好。《空山鸟语》这首乐曲的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但是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的动物的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说明你的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可以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的时候演奏,很有生活气息。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演奏中你听起来好像有鸟鸣,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觉到在空山中,树林里很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翔的感觉你有。所以这首二胡作品,虽然也引用了民间的这种创作的方法,就是说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 又如他的二胡曲《良宵》,也是很有特点的。《良宵》就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很简短的解说。他说现在的胡琴,虽有三把,但是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的还是第一把的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说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的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这个目的。《良宵》虽然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乐曲,但是现在流传很广,现在小提琴等很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很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整个很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 刘天华先生他创造性地提高和发展了二胡这件乐器的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的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作出优异成绩的现实主义音乐家。

琵琶曲目

2011年周艳芸琵琶专场演奏会 1彝族舞曲(琵琶齐奏)友情客串:杨倩倩杨璐媛黄佳盈舒希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2《春雨》 乐曲以江南地区的评弹曲调为素材,加以模进变奏,反映了江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愉悦的心情。 3《虚籁》 此曲为刘天华所作。“虚”即为无,“籁”即声音,即表现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其表情坦然、超脱而富于情致。然而,透过音乐的表层,可以发现在万籁无声的深夜,“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的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对民族音乐的振兴充满了信心,一曲天籁之声在心中流露,于是挥就此曲。 4《美丽家园》(女高音独唱)友情客串:楼柯楠 5《山水迢迢》(女声独唱)友情客串:郑嘉楠伴奏:周艳芸 6《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7《春江花月夜》(琵琶古筝合奏)友情客串:王晓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8《云裳诉》(古筝独奏)友情客串:王晓 云裳诉以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流传百世的爱情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千般痛苦与万般悔恨。全曲共分四个段落:“歌颂爱情”、“兵乱事发”、“魂断马嵬坡”、“刻骨思念”。 9《琵琶语》 初闻《琵琶语》,就把人们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 刘天华是中国音乐界所熟知和称颂的杰出的音乐家和二胡教育家,尤其对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开拓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此,刘天华被誉为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 我们知道,刘天华的主要成就是在北京工作的十年内所取得的,即从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到1932年在北京天桥收集记录民间音乐时染病逝世,在这十年间,他在二胡的教学演奏和创作上均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故而被称之为刘天华二胡学派。 刘天华在当时有着先进的音乐思想,他希望从事音乐工作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他当时说的“一般民众”虽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内涵(仅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知道分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代表着刘天华进步、民主、爱国和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因此文化上的封建、保守的国粹主义思想,有着浓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另外,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又在知识界泛滥,有人提出所渭“全盘西方化”的奴化主张。特别在艺术领域里,专业音乐工作者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轻视、排挤民族和民间音乐并盲目照搬资产阶级艺术的倾向,在这种状况下。刘天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固执己见可以算数。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要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的路子来,然后才可谈到“进步”这两个字。今天看来这些音乐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 ——在教学方面,他把二胡这种乐器从民间正式创设于高等音乐教育之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47首专门用作技术训练的《二胡练习曲》。这些练习曲,至今仍为二胡的专业化教学体系之确立奠定了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刘天华先生英年早逝,未能编写出一整套的二胡演奏法之类的教材。 ——在创作方面,他的多首二胡独奏作品均已正式发表在当时的民族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至今仍是高等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学生学习的经典曲目。 ——在演奏方面,他对二胡的制作和演奏法进行了许多的革新和创造,他把二胡的把位扩大至五至七个把位,创用了揉弦、轮指、泛音、变化音、调式转换、连顿弓、长抖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能力,正因为此才能够使人耳目一新。 作为民族器乐的改革家、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二胡艺术家,比如:储师竹(1901-1955)江苏宜兴县人,著名二胡演奏家、

琵琶考级曲.doc

实用标准文案 琵琶考级教程 1— 10 第一级 1. 2. 3. 4. 5. 6. 7. 第二级 1. 2. 3. 4. 5. 6. 第三级 1. 2.3. 4. 5. 6. 第四级 1. 2. 3. 4. 5. 6. 7. 8. 第五级 1. 2. 3. 4. 5. 6. 7. 8. 第六级1. 精彩文档

2.第九级 3. 4. 1. — 5. 2. 6. 3. 7. 4. 8. 5. 9. 第十级 第七级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8. 第八级 1. 2. 1. 2. 3. 4.· 5. 6. 7. 8. 精彩文档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琵琶专业曲目第二级 第一级一、练习部分 一、练习部分1、1=D 相把位音位练习 1、1=D 品位一、二、三把位按音 2、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练习3、二弦和音练习 2、三度模进练习4、夹扫练习 3、滚的练习5、换弦练习 4、扫轮练习6、泛音练习 5、挑轮与轮指练习7、分、摭、弹挑练习夏仁根曲 6、食、中、名、小四指轮练习二、乐曲部分 7、弹挑练习.夏仁根曲1、旱田雷广东民间乐曲林石城编订 二、乐曲部分2、三六民间乐曲林石城改编 1、老六板(加花)民间乐曲林石城3、金蛇狂舞聂耳曲王范地编配编订4、老花六板江南丝竹乐曲林石城编订 2、西洛诗民间乐曲林石城编订5、小月儿高 .古曲樊少云演奏谱 3、孟姜女中国民歌林石城编订6、老六板变奏曲(十段)民间乐曲 4、银绞丝中国民歌林石城编订林石城编曲 5、小十面古曲林石城编订 6、扛起我们的枪 .中国音乐学院作 7、紫竹调.沪剧曲牌汤良洲演奏曲林石城改编第三级 精彩文档

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92ART EDUCATION 2012 · 11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内容摘要】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并且已经广泛使用,却只是一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乐器。二胡之所以能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并成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就没有二胡今天的辉煌。文章对刘天华改造二胡的原因、过程、意义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 改革 意义 ◆ 冯军 今天的二胡,在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力方面正日新月异地蓬勃 发展,其特殊的音乐文化内涵及国际影响力完全可以与西洋乐器相 媲美。但是,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却只是一 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伴奏乐器。如今,二胡之所以能 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可以说,无论是 在音乐观念,还是在乐器演奏技艺或是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刘天 华都为二胡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音乐是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当然就应当得到“现代化” 发展(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使其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 平)。而刘天华对二胡的种种改进,也正是基于使它具有更先进、 更科学、更现代的科学发展之目的。可以说,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 现代化改革,就不会有二胡今天的辉煌。然而,关于刘天华对二胡 的贡献,许多论著都有所介绍,但是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换 言之,对刘天华予二胡的贡献是没有评价到位的。 一、杰出的音乐改革家 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江阴人,幼时由于家乡的一些 庙会及宗教活动经常播放音乐,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 是在这些民间音乐活动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下,刘天华对流行于江浙 一带的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1909年刘天华在中学时便参加了校 内业余军乐队,并在乐队中担任小号、军笛等管乐器演奏。后由于 武昌起义的爆发,学堂停办,刘天华辍学回家。直到1912年随刘半 农赴上海担任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工作,同时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进 行音乐专业的学习,在全面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多种西洋管弦 乐器演奏技能之后,逐渐萌生出要改进国乐的想法。 刘天华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还表现在1914年至1916年他先 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期间,以及后来在江苏省立五中担任音 乐教员期间,即使是遭遇了父亲逝世以及失业、患病,仍坚持自学 二胡并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国乐改革之路。同时,他还尽可 能地向民间音乐家学习音乐和乐器演奏,如与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 梅学习二胡演奏,向崇明派代表人物沈肇洲学习琵琶演奏,利用暑 期远到河南向民间艺人学习古琴音乐,等等。他还在外出学习的沿 途,大量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地民间音乐。刘天华也常常将街头 卖艺的那些有特色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演唱、演奏,记录他们的曲 谱,《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就是他在这一时 期收集的民间音乐作品。1921年,刘天华为了实现自己改革国乐的 愿望,在江阴组织了“国乐研究会”。此后,他还曾先后任北京大 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 胡、琵琶、小提琴教授等。这一切经历,为其国乐改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后来,刘天华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国乐的演奏艺术,发扬 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特长,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对国乐的改进制定出非常详细而具体的计划。例如,探查、收集和保存那些已有的或行将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和民族民间乐器;寻访仍然在世的民族民间音乐家并记录他们的音乐经验,整理他们的音乐作品;改良民间音乐的记谱法,整理、改良和规范民族乐器演奏法,并编撰成系统化的音乐书籍予以推广;组织乐器厂,研究乐器的改良,以使国乐的弘扬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向国人全面介绍西方音乐知识以及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术和经验,为国乐的改进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依据;发行普及型音乐刊物以及创办音乐学校以推广国乐改革成果,创建国乐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发展与创新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等。遗憾的是,尽管刘天华国乐改进的计划非常完整与完善,但正值国内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形势与环境十分恶劣,而政府也完全不重视音乐,导致国乐改进计划推行困难。尽管后来由于形势所迫,他退一步而求其次提出:最重要的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那些濒临失传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及后续研究,包括刊行音乐杂志、推行国乐教育和乐器改进与制造等应该先期进行的临时性措施。但终因当时政府的不力和国家的动荡等原因而使计划化为泡影。 二、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在刘天华对音乐的杰出贡献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过程。刘天华之所以选择二胡作为国乐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他认为:虽然二胡传统不如其他乐器如瑟、琵琶、古琴那样丰富和深厚,但它却是二胡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且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他在1928年发表的《〈除夜小唱〉〈月夜〉的说明》一文里,对当时尚被称为“胡琴”的二胡以及社会上对二胡轻视的传统旧观念进行了议论和批评:“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有何能例外。”显然,刘天华在此文论中不仅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大鸣不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的价值和高低不在乐器,而在作品和演奏。刘天华为将二胡推上音乐的大雅之堂,身体力行地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他首先对二胡的制造规格进行了改进,如从二胡的制造材料、制作技术方面所进行改变和定制,其目的是为了使二胡的音色和音量较以前更好。为了能够提高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他还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索试验,对二胡内外弦的音准和音高进行了调整,并增加和定制了二胡演奏的把位。他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非常注意与乐器制作厂商进行合作;也曾在北京经营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