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坛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本世纪初,多种文学流派雄踞文坛。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给世界文学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后,俄苏作家文学观念的更新,使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这与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密切相关。

欧阳家百(2021.03.07)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

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

俄苏文学以积极影响。除此以外,以弗里契和彼列维尔采夫为代表的庸俗社会学,把文学艺术的目的和内容与社会学的目的和内容完全等同相待,认为作家的创作直接依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这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理论,实际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从思想特征来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这两个“伟大的问号”,20世纪的俄苏文学在继续这种思考。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暗示,沙皇专制制度到了非推翻不可的时候了。布宁的小说提出了资本主义侵袭农村后的农民问题。库普林展示了沙俄军队的腐败和残忍,同时又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非人的生存状态。魏列萨耶夫和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则始终关注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历史作用。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这是又一特征。每一时期的文学都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国内战争时期,文学创作号召人民投入战斗,表达人民为争取自由与独立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讴歌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的首创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文学展示了人类所经受的空前浩劫,表现人民抗击恶势力的勇气。苏联文学把无产阶级与劳动人

民历史意识的觉醒放在创作的首位,塑造了一系列既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顽强性格和优美心灵的艺术典型。不少作品描写他们在改造社会与自然的斗争中,勇于克服自身的弱点,逐步走向完善。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高尔基的人道主义观,奠定了苏联文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灵魂,激发他对真理的追求,善于在人身上发现美好的品德,以便用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在考察人道主义概念时,提出了历史的思想角度、人类的伦理道德角度和艺术的美学角度这三个要素。但在个人迷信时期,出现了不重视人的价值,把普通人的作用贬低为“燃料”和“螺丝钉”的现象。因此在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这面人道主义旗帜,文学创作也随之宣扬人性的善良和仁慈本性,呼唤给人以更多的同情。70年代以后,理论界又更新了对人道主义的解释,主张把人道主义纳入美学范畴,强化辩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与弘扬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人的社会职责相结合。

在艺术探索方面,特征也很鲜明。首先是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

值。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

其次,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现实主义作家遵循着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共同准则,却进行着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这三种类别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以某一种倾向为主,兼及其它风格,有的作家前期与后期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文艺进程的客观需要,是对《母

亲》问世以来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否定。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理论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要求表现时代的本质真实与生活的主导倾向。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作为苏联文学基本创作原则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界集体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但是,这种理论在表述上也有缺陷,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人和改造人的功能,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论述不深。尔后苏联文学中一度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教条主义创作倾向,与这一理论的表述缺陷不无关系。

第四,作家的艺术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

社会及思想背景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俄苏文学以积极影响。

思想特点

思想特点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思想特征来看,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20世纪的俄苏文学继续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社会问题和人民大众出路的思考。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暗示,沙皇专制制度到了非推翻不可的时候了。布宁的小说提出了资本主义侵袭农村后的农民问题。库普林展示了沙俄军队的腐败和残忍,同时又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非人的生存状态。魏列萨耶夫和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则始终关注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历史作用。

(2)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这是又一特征。每一时期的文学都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国内战争时期,文学创作号召人民投入战斗,表达人民为争取自由与独立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讴歌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的首创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文学展示了人类所经受的空前浩劫,表现人民抗击恶势力的勇气。苏联文学把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历史意识的觉醒放在创作的首位,塑造了一系列既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顽强性格和优美心灵的艺术典型。不少作品描写他们在改造社会与自然的斗争中,勇于克服自身的弱点,逐步走向完善。

(3)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高尔基的人道主义观,奠定了苏联文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灵魂,激发他对真理的追求,善于在人身上发现美好的品德,以便用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在考察人道主义概念时,提出了历史的思想角度、人类的伦理道德角度和艺术的美学角度这三个要素。但在个人迷信时期,出现了不重视人的价值,把普通人的作用贬

低为“燃料”和“螺丝钉”的现象。因此在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这面人道主义旗帜,文学创作也随之宣扬人性的善良和仁慈本性,呼唤给人以更多的同情。70年代以后,理论界又更新了对人道主义的解释,主张把人道主义纳入美学范畴,强化辩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与弘扬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人的社会职责相结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

(2)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作为主潮也表现出多种形态。

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现实主义作家遵循着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共同准则,却进行着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

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这三种类别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以某一种倾向为主,兼及其它风格,有的作家前期与后期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文艺进程的客观需要,是对《母亲》问世以来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否定。其基本内容包括:①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理论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要求表现时代的

本质真实与生活的主导倾向。②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③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作为苏联文学基本创作原则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界集体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但是,这种理论在表述上也有缺陷,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人和改造人的功能,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论述不深。尔后苏联文学中一度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教条主义创作倾向,与这一理论的表述缺陷不无关系。

(4)作家艺术思维发生重大变化,把现实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

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 1.文学特征: 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 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 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 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

2.小说:现实主义 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摩洛赫》《决斗》《火坑》 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 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大满贯》 《红笑》

3.诗歌:现代主义 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20世纪的俄苏文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20世纪的俄苏文坛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本世纪初,多种文学流派雄踞文坛。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给世界文学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后,俄苏作家文学观念的更新,使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这与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密切相关。 欧阳家百(2021.03.07)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

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到苏维埃阶段,对唯物主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艺术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的分析,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学、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哲学概括。而对西方诸种现代哲学流派的评价,在揭示其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堡诗语研究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出发,把艺术视作手法,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事物奇特化,使形式艰难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孕育了本世纪西方文论的许多批评流派的产生。以沃隆斯基为代表的认识学派文艺批评理论,对俄苏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以上几种艺术理论,给20世纪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第2章20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19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①理论主张 诗人追求艺术表现的明朗化和清晰度,主张恢复词的原始意义,认为最高的“自我价值”在尘世。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诗人阿赫玛托娃和曼德尔什塔姆是“阿克梅派”的双璧,前者著有《黄昏》《念珠》《自色的鸟群》,后者著有《岩石》。 (3)未来主义 ①理论主张 抛弃一切文化传统,反对社会对个性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上大胆表现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人对外界事物迅速变换的瞬间感受,甚至任意破坏语言规则,追求诗歌形式的奇、险、怪。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赫列勃尼科夫的《笑的咒语》。 (4)现实主义文学 ①发展特征 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借鉴多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现实主义文学带入更广阔的境地。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高尔基《切尔卡什》《游街》、库普林《决斗》《亚玛》、魏列萨耶夫《走投无路》《在转弯处》、伊凡·布宁《乡村》《苏霍多尔》、安德列耶夫短篇小说《红笑》。 (二)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文学 1.两大板块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内容摘要: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一、科学写实精神 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徐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 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 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 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 立的大千景象 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 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 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 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 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 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 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 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 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 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 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 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 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 (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 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 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 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不包括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延续了19世纪文学的基本精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 3、受新世纪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大社会阵营的影响;第三世界崛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影响。 4、早期发展势头强劲:一批跨世纪作家为主力继承了前辈的批判精神,敢于吸取新的艺术养分。 5、四五十年代有所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使一些作家感到迷惘。 6、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复兴迹象,现实主义方法重新获得重视。 7、受到俄苏文学影响,欧美出现了“红色30年代”。 8、各种非理性思潮影响,对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探索。 9、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爆炸”,对于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主要思想特征:1、许多作家受到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广阔深刻地批判社会黑暗与罪恶。2、借鉴19世纪作家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荣枯变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3、越来越多直接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与斗争。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反法西斯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5、“长河小说”的频繁出现,通过多卷本小说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6、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创作有明显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探索人的潜意识,从其他艺术借鉴各种手法。7、淡化情节,不太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更加重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动机欲望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描写的“内倾性” 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圣母-式女性形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圣母"式女性形象 作者:姜雪红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刊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12(3) 参考文献(4条) 1.Б.А.РыбаковЯзычестводревнихславян 1981 2.普希金;智量叶甫盖尼·奥涅金 1985 3.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 1999 4.С.С. АвернцевСофия-Логос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屠茂芹.Tu Maoqin试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母情结[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9,30(12) 2.周小琬.孙童.张冬梅.温杉从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系列看女性解放意识[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25(z2) 3.徐溯.杨小雨.XU Su.YANG Xiao-yu从典型作品看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期刊论文]-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2) 4.夏忠宪.Xia Zhongxian拓宽和深入研究俄国文学如何可能:来自《误读俄罗斯》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6,28(3) 5.鲁建东老舍与英俄文学之关系研究[学位论文]2008 6.贺璋瑢.He Zhangrong西欧中世纪圣母敬礼的兴起探略[期刊论文]-学术研究2007(1) 7.金恩贞韩文版圣经·旧约汉字词研究[学位论文]2009 8.陈训明.Chen Xunming俄国贵族与蒙古家臣[期刊论文]-俄罗斯研究2007(4) 9.李丹关于韩国语与朝鲜语格范畴差异的考察[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10.田全金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陈建华主编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2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b11946466.html,/Periodical_hnykdxxb-shkxb201003067.aspx

俄国文学观念四讲

俄国文学观念四讲(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概括地讲讲俄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位主要的文学理论家的文学观念。这三位文学理论家分别是别林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和巴赫金。我做个自我介绍,我是吴晓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我的工作就是从事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俄罗斯是个文学大师辈出的国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就出现了别林斯基这样伟大的文学批评家。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国,艺术大国,从十九世纪初以来,不仅涌现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布宁、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和萧洛霍夫这样灿若星辰的文学大师,而且在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方面对世界文化也多有重要建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维谢洛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艾亨鲍姆、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赫拉普钦科和洛特曼等文艺理论大家对近现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了解俄国文学观念有助于我们阅读和欣赏俄罗斯文学作品与流派,深入解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意义。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俄国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理论史上的三位大家的文学观念。他们三位大家分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二十世纪的形式学派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和语言文化学家巴赫金。首先我们来谈谈别林斯基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大家知道,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时代开始到被称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艺术高峰的列夫·托尔斯泰时代,也就是大约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这段时期,被文学史家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或“黄金时代”。普希金的长篇诗歌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短篇小说《驿站长》的问世,揭开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普希金的学生和亲密友人果戈理秉承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长篇小说《死魂灵》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更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流派“自然派”。在这两位文学先师的影响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潮流,: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前夜》《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系列短篇小说为世界读者描绘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复杂多面的现实画卷。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文学大家的天才和辛勤创作劳动外,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也功不可没,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像别林斯基这样思想敏锐意识深刻的文学批评大师的洞察和倾力推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也难以达到后来这样深广的影响力。 在文艺的发展史上,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历来是互相促进的两种力量,文学创作实践是文艺理论的基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引导着影响着文学新人的创作,并为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别林斯基就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初期普希金和果戈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宣传者和倡导者,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先锋。别林斯基是一位进步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变得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别林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革命思想家和政论作家。他于一八一一年出生在沙俄外省的一个军医家庭,在当时属于下层平民。因此,少年别林斯基有机会接触下层普通劳动民众,熟悉他们在农奴制俄国的悲惨生活,很早就产生了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心。他大约十八岁时进入了俄国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主攻俄罗斯语言文学,同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 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曾经醉心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对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也较为膜拜,与此同时也十分关注本国的社会现实,这成为他接受革命意识的重要基础。 十九岁时就写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剧作《吉米特里·卡里宁》。由于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和文学活动触犯了沙俄专制制度,在他大学三年级时,莫斯科大学校方找了借口将他除名。从莫斯科大学肄业以后,他继续进步的文学批评事业,先后为进步刊物《望远镜》、《莫斯科观察家》、《祖国记事》和《现代人》撰稿和主持评论专栏。在此期间,他与以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思想界有过交往并受到影响。随着对社会真实状况的深入了解和观察,别林斯基逐渐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束缚,开始更加直接的面对现实,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俄国社会问题和解决途径。由此,他开始了从当初幼稚的唯心主义思想境界向唯物主义阵地的转换。别林斯基最早洞察了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趋势,撰写了大量观点精辟饱含激情的文学评论和政论,鼓吹进步文学。为此他也常常受到沙皇当局的迫害,终因贫病和劳累,英年早逝。与普希金一样,别林斯基享年仅三十七岁。一八四八年六月在旧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俄国进步文学界又痛失了一位青年才俊,痛失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的一面旗帜。一八三四年对于这位年轻的批评家和俄国文学批评史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别林斯基写出了才情横溢的文学论文《文学的遐想》,开始提出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他结合对文学创作中民族特性的刻画问题,深刻指出了正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摘要:在欧洲各国中,俄罗斯发展是比较晚的。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十七世纪以前,除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外,俄罗斯文学是一片空白。十七世纪末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才发展起来。十九世纪初,随着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俄军一直打到了巴黎。一些俄军中出身贵族的年轻军官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反而成了拿破仑事业的继承者。这就是十二月党人。他们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虽然也以失败而告终,但给了农奴制俄国以最初的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为普希金登上俄国文学舞台准备了条件。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一浪接着一浪,形成了欧洲文学中一个突出的高峰。而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高峰,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进行简单分析,并列举出十九世纪几个代表作家,使我们在了解十九世纪文学作品的同时,从而更加了解十九世纪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十九世纪;代表作家;俄国文学 1、黄金时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 俄国文学泛指产生于俄语文化环境中、以俄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从地域上讲,不仅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欧洲浪漫主义于19世纪初传入俄罗斯。19世纪前25年,由于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贵族革命的准备,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朦胧的神秘色彩,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党人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专制暴政,揭露统治阶级对农奴的野蛮剥削,进行了革命的鼓动。不过,俄国的浪漫主义风潮很快就结束了;不仅如此,即使在浪漫主义高潮时期,俄国文学仍然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俄国贵族革命的失败以及政府统治的强化有关。社会形势的日益严峻残酷,使作家们无法单纯的多愁善感。 从19世纪20年代起,俄国文学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这一时期被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克雷洛夫、屠格涅夫、托斯陀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等。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列夫·托尔斯泰,与发过的巴尔扎克齐名,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 19世纪初的三个代表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他们的创作轨迹明显带有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特征。普希金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但后期创作则转向现实主义,为后来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莱蒙托夫起初诗歌浪漫诗人,他的抒情诗被认为是“诗体祷文”,俄罗斯宗教情绪的模式,诗人讲个人的、公民的、哲学的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形象,对现实的反应是准确而深刻的。果戈理的小说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从内容上来看,始终关注严峻的现实。本文将详细介绍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公认的“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出身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上篇第一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几部重要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 契诃夫: 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短篇小说《套中人》《姚内奇》《带狗的女人》《带阁楼的房子》《新娘》《在塔谷里》 柯罗连科: 《奇女子》《盲音乐家》《马卡尔的梦》《嬉戏的河》《瞬间》《火光》 安德烈耶夫: 《红笑》《七个绞刑犯得故事》 布宁: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新路》《乡村》《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兄弟们》《米佳的爱情》《幽暗的林荫小径》《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库普林: 《决斗》《亚玛街》《莫洛赫》《奥列霞》《石榴手镯》 魏列萨耶夫: 《走投无路》《流行病》《在转变中》 二、填空 1. 俄国三大文体家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P15 2. 柯罗连科的全部中篇短篇小说经常写一个主题:对人的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对那些作贱人的势力的愤恨。P15 3. 布宁探索永恒的农村问题的作品有《安东诺夫卡的苹果》、《乡村》和《苏霍多尔》等。P20 4. 布宁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作品是《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兄弟们》。P21 5. 中篇小说《莫洛赫》的作者是库普林。P23 6. 库普林作品《决斗》中的主人公名字叫罗马肖夫。P23 7. 库普林描写俄国妓女悲惨血泪史的重要长篇小说是《亚玛街》。此外,库普林以爱情为主题作品有《奥列霞》、《石榴手镯》等。P24 8. 《奥列霞》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伊万和奥列霞。P24 9. 《米佳的爱情》的作者是布宁。P27 10. 长篇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作家因此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P27 11. 作品《红笑》是安德烈耶夫创作的一篇揭露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反人民本质,宣传反战主张的小说。P30 12. 安德烈耶夫的一部被誉为“反死刑”的中篇小说是《七个绞刑犯得故事》。P32 三、简述布宁的作品《从旧金山来的先生》的主题思想。(见P26-27) 布宁的作品《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中,作者通过一个到欧洲寻欢作乐的美国亿万富翁突然死亡的故事,揶揄并否定了资产阶级金钱就是幸福、金钱就是一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位来自旧金山的绅士毕生追求财富,曾雇佣过成千上万的华工,榨取了他们的血汗,终于成了亿万富翁。现在他到欧洲、印度、埃及等地旅游,来享受一番人间乐趣,然而死亡却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也跟平常人一样,无法抗拒死亡。死亡使他的全部财产、向往一下子变成了乌有。作品的反殖民地的思想主题是明显的。但它同时也是一部作者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带有哲理意蕴的作品,字里行间读者不难体察到作者深藏于心底的那股悲观而惘然的情绪。 第二章现代主义文学 一、填空 1、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包括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几个主要文学流派。P36 2、俄国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流派是象征派,它规模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其代表人物有勃留索夫、别雷、勃洛克等。P36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部分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 1.1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1.2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1.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1.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2.1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2.2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空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 2.3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不同。 2.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时又不固步自封。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1.1 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猛烈抨击非人道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对 人的异化,并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 1.2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真实客观性的创作原则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力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注重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