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陈永强)

德国民法上的物权合意制度研究

陈永强

上传时间:2006-1-26

[摘要]物权合意乃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物权合意一般没有形式要求,也没有法律拘束力。合意与不动产登记或动产交付是物权变动的双重要件,合意与登记只在内容相互一致的范围内物权成立。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相互分离,且效力不相联结。

[关键词]物权合意物权行为公示原则区分原则无因原则

制定一部科学的民法典是我国当代法学界的共同呼声,然何谓“科学的”民法典,在我国民法学界尚存有不同的理解。[1]众所周知,在民法总则体系构成中,法律行为系私法学的最高成就。[2]而作为法律行为之一种的物权行为,其理论不仅是德国民法物权体系的理论基础,[3]而且物权行为理论涉及整个民法体系的建构。物权合意是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属双方物权法律行为,德国民法学者称其为“抽象物权契约”乃德意志法系的特征。

[4]因此对物权合意进行仔细研究,殊有必要。本文旨在对德国民法中的物权合意制度作一深入研究,论述了物权合意的源起、概念、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其成立与生效的一般规则及合意的拘束力,并对物权合意与物权公示原则、债权合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物权合意之源起

“抽象物权契约”理论是从19世纪普通法学(Die gemeinrechtliche Jurispudenz)发展而来的。[5]17世纪时,德国法学家为解决未统一的德国法制不统一的问题,编纂了一本《实用法律汇编》,在这本书中,物的所有权转移须具备两个要件:“名义”(titulus)与“形式”(modus)。[6]名义是指所有权转移的原因如买卖合同或遗赠;而形式是指物的实体的交付或其他交付替代的履行行为。但实用法律汇编的信奉者们并不认为在交付中有其他契约,尤其是“物的合意”的因素存在。如果一个有效的“名义”不存在,那么即使发生了物的交付,取得人也不能成为所有权人。[7]

物权合意理论的创建应首先归功于德国的两位著名的法学家——古斯塔夫?胡果和萨维尼。[8]

(一)古斯塔夫?胡果对创建物权合意理论的贡献

在物权合意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胡果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胡果有关后来被萨维尼称为“物权合同”理论的研究体现在他发表的关于名义加取得形式(titulus und modus adquirendi)理论的法学论文中,特别是胡果在1790年发表的论文《对拉特?赫普纳先生注释集(Herr GTRath H?pfners Commentar)中的几种普遍观点的勘正》。此外,还有胡果于1789年发表的第一版有关当代罗马法的教科书。最后,还有胡果于1812年发表的《详论(合法)名义加取得形式理论[die Lehre von(justus) titulus und dem s.g. modus adquirendi]》[9]胡果在有关合法名义加取得形式理论的文章中论述到:由于物法与债法的分离,所以在所有权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债的关系,尤其不包括买卖。不再将债作为所有权取得的原因是分离物权与债权的手段,由此债权请求权被排除出所有权转让的要件。而且把名义(titulus)还原为“占有的开始”并区别于债权请求权,那么名义也只能是指占有“开

始”的形式和方法,即转让人的意思和受让人的意思。因此,与债权请求权真正相分离的名义只能是一个合同,而这个区别于建立债权请求权的债权合同的合同只能叫做物权合同。

[10]

(二)萨维尼的贡献——物权合意概念的明确提出及其对该理论的完善

萨维尼的物权合同理论正是通过对胡果开始的准确的法学思考之继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1]19世纪初,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制度”一文中写道:“私法契约是最复杂最常见的……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都可以产生契约,而且它们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首先在债法中,它们是债产生的最基本的源泉。这些契约人们称之为债务契约。此外在物权法中它们也同样广泛地应用着。交付是一种真正的契约,因为它具备契约概念的全部特征:它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占有物和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仅该意思表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交付是不足够的,因此还必须加上物的实际占有取得作为其外在的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其本质是契约。”[12]萨维尼在讲学中首次明确物权契约的概念: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导致所有权转移的“物的契约”。并强调物权契约在其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上必须与其原因行为的有效性脱离,并从中抽象出来。“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因交付而失去所有权的出让人只能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在买卖合同中,债权合同是所有权转让的原因,而所有权转让则是债权合同这一原因的结果,原因的错误不影响所有权转让的效力。此处的原因(causa)实为动机(Motiv),而动机的错误即所谓“真正的错误(der ?chte Irrthum)”不能排除意思的效力。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首先是在错误法(das Irrtumsrecht)中讨论缺少法律基础的所有权转让这一问题的,并首先提出了物权合意的抽象性。[13]

德国法上的物权合意是德国法学家准确的法学思考的产物,其建立的基础是物权法和债权法的明确区分。物权合意理论是随着债的概念的发展而得到完善,德国法学家也正是从债的概念的分析入手,提出物权合意的概念和物权合意的抽象性。依据法理,债权属于相对权、请求权,其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另外一个人,依债权合同产生的是一种义务,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而买方则负有支付价金的义务。因此对于德国法上的负担行为(Verpflichtungsgesch?fte)即债权行为,学者也将其翻译为“义务行为”。[14]而物权是支配权、绝对权,具有对世效力,任何人对于物权都必须尊重。依据债权合同只能产生一项义务,而不能使现存的权利直接予以变动,要产生具有排他效力的物权尚需要有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同时,德国法学家把债权法的要因行为(债权合同)与物权法上的抽象物权行为也作了极为清晰的区分。按照这种准确的法学思考,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著名的“区分原则”

[15],即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他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区分原则建立的法理基础正是作为民事基本财产权利的请求权与支配权的区分(主要是债权与物权的区分)以及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对此本文在后面还将述及。

二、物权合意的概念及其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

(一)物权合意的概念

在德国法上,仅依双方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不仅需要出让人的同意,受让人也

必须同意,此种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法律行为即为物权合意,其本质上也是合同。因此,所谓合意(Einigung),指的是民事权利主体创设、移转、变更、废止物权而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该概念是德国民法专门创造的,目的在于将它与债权的合同(Vertrag)明确的区分开来。[16]在德国民法学中,物的合意又被称为物的契约或者物权契约(dinglicher Vertrag)。但德国物权法立法者所使用的是物权合意的概念,而不是契约。“这种概念术语之选择,虽令人生疑,但其用意却很显然:虽与契约一样,要求当事人间意思表示之一致,但这里所涉及的是一项特殊种类的‘合意性’。这样它与债法上的契约就应有严格之界限:在物权合意中,显然欠缺任何使负义务的要素,即它是物权法上的法律行为。”[17]合意的内容旨在直接对一项权利进行转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或者消灭。

(二)物权合意在法律行为体系中的地位

物权合意概念的创立,使得债权法和物权法有了清晰的区分,物权变动也就有了物权法上独特的根据。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基础行为—债权合同与直接以创设、移转、变更和废止权利为目的的物权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生效有各自不同的法律规则。德国法上对买卖行为和所有权移转行为的区分源自分离原则(Trennungsprinzip),我国学者孙宪忠教授认为译为“区分原则”更合适。[18]区分原则的法理基础是民事权利的区分即支配权与请求权、债权与物权的区分,法律行为的区分即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债权关系变动与物权关系变动的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中最基本的区分,除了可以明确处分权利必须具备相应的处分权限外,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19]王泽鉴先生称其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20]

负担行为(V erpflichtungsgesch?fte)是指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或另若干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义务的法律行为。[21]负担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如捐助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如契约)。处分行为(Verfügungsgesch?fte)指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如变更、转让某项权利,在某项权利上设定负担和取消某项权利等。[22]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有为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有为物权契约,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之处分行为,如债权让与,债务免除。[23]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相反的,有效的处分行为的特征是,处分行为不需要其他执行行为的配合就直接地对一项权利转让、设定负担、变更内容或消灭;而负担行为仅仅产生负担和请求权,不对现存权利发生直接影响。[24]物权变动经由物权合意即双方关于移转物权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发生,因此物权合意对物权变动起着最基本的意义。

(三)物权合意与私法自治

民法学通过构建不同的法律行为以使得当事人经由其自由意志发生其所希冀的不同的法律效果,实践私法自治的民法精神。物权合意确切地表达了私法学对于个人意思的尊重。物权法本质上是私法,因而作为私法原则的意思自治是首先应当予以承认和尊重的,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基的不动产所有权的得失丧变,法律首先要肯认的是权利人的意思。现实生活中,人的意思表示是多样的,有债权法上的意思表示,也有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还有继承法上的意思表示、婚姻法上的意思表示,私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承认意思表示的多样性,可以促进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同的意思表示产生不同的法律行为,不同的法律行为则会产生

不同的法律后果,这样,私法就把权利后果的产生最终和个人的意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自主、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为个人自由和独立开创空间。从“意思——行为——权利”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也是民法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三、物权合意的一般法律规则

(一)物权合意的形式——形式自由原则及例外

物权合意是权利人和受让人之间达成的物权处分合同,包括一方当事人放弃物权的意思与另一方当事人取得物权的意思。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73条:“(1)为转让土地所有权,为对土地设定权利以及为转让此种权利或对此种权利设定负担,需要权利人和另一方当事人对发生权利变更成立合意和将权利变更登入土地薄册,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2)在登记前,当事人只有在意思表示作成公证书,或是向土地登记处作出的,或已向其提交时,或在权利人已向另一方当事人交付符合《土地登记法》规定的登记同意书时,才受合意的拘束。”[25]以及第929条“为转让动产所有权,需要所有人将此动产交付受让人和双方对所有权应发生移转成立合意。受让人已占有此动产的,对所有权移转成立合意即可。”物权合意原则上不须具备一定的形式,但由于土地作为最重要的不动产,其移转必须根据民法典第925条[26]要求公证人参与的形式下达成合意,这一形式也适用于共同所有权份额的转让和根据《住宅所有权法》第4条设立住宅所有权。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限制物权(如设定用益权)以及对土地的限制物权进行转让和设定负担(如转让地上权)时,所需的合意没有形式要求。[27]在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中,根据民法典第929条,合意也没有形式要求。

(二)物权合意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原则上物权合意可以附条件和附期限,尤其在动产。但由于民法典第925条第2款的规定,不动产所有权移转合意不得附条件和附期限,因此,在不动产的转让中不得约定所有权保留。正是德国民法典对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的特殊规定,使得所有权保留只能适用于动产。但尚须注意的是,民法典第925条第2款针对的仅仅是不动产所有权转让的合意,而对于土地设定负担和移转限制物权所需的合意却仍然可以附加条件或者进行时间限定。[28] (三)物权合意的撤回和拘束力

1.物权合意的撤回

由于合意仅仅是物权处分合同,是对现存权利予以变更的意思表示,非如债法上的负担行为那样负有债法上的义务,因此合意可以自由的被撤回。在动产所有权移转中,合意不具有民法典第873条第2款规定的拘束力,合意可以在所有权移转完成之前的任何时候由一方单方面撤回。[29]在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中,原则上可以在登记之前单方面无理由、自由地撤回根据民法典第873条第1款达成的合意。[30]

2.物权合意的拘束力

正如上所述,物权合意不含有任何债法性因素,可以被自由地撤回,因此原则上也不具有拘束力。但民法典第873条第2款规定了例外的情形。根据其规定,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当事人双方达成根据第873条第2款所要求的形式要件时,合意具有拘束力。拘束力的后果是再也不能单方面撤回合意。该款所说的拘束力,指的是任何一方当事人要求撤销合意的撤销权,而不是要求当事人为实际的处分,更不是为当事人设定另一项独立的义务。[31]也就是说受物权合意约束的当事人,在实体法上仍可为了另一人的利益而再行处分。有约束力之

物权合意,对取得人所赋予之保护,为针对出让人之单方撤回,而不能针对出让人之其他处分行为。[32]

3.违反有拘束力的物权合意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撤回无拘束力的物权合意时,该合意当然就作废了。但是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当事人达成满足第873条第2款的形式要求的物权合意时,物权合意产生了拘束力。而此时如果受物权合意约束的当事人仍为了另一人的利益而再行处分时,则该另一人之物权取得,仍为自权利人处取得。处分人因其处分行为而违反债权原因行为中的义务时,对契约相对人仅负损害赔偿义务。[33]物权合意的当事人并不为合意失信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而是根据民法典债编中原因行为的不履行来承担责任。合意的撤回也只有在对方可以识别的情况下发生效力,但根据买卖合同,受让人对合意享有债法上的请求权。[34]对合意的撤销,一般来说与撤销债法上的合同一样承担义务不履行的责任。[35]

四、物权合意与物权公示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民法典第873条和第929条的规定,物权变动的发生需要双重要件:物权合意和外部公示相结合。下文分别讨论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物权合意与登记的相互关系以及动产物权变动中物权合意与交付的相互关系。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合意与登记

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物权合意包含着物权变动的意思要素,而登记为该意思要素的外部公示,且二者必须一致,物权变动始得发生。但现实生活中,合意与登记常常不相一致,主要情形有二:一则合意的内容与登记的内容可能不一致;二则合意与登记之间也总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德国物权法对此建立了精细的规则。

1. 物权合意与登记的内容不一致

在物权合意与登记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法律确立的基本规则是所约定的物权因未登记而不能成立,而已登记的物权也因欠缺物权合意而不能成立。若物权合意与登记仅部分一致,则在相互一致之范围内,在符合当事人之意思时,该物权成立。若当事人在地籍块a 与b上设定一项用益权达成物权合意,但土地登记局仅将用益权登记于地籍块a上,则地籍块a上的用益权成立。[36]

2.物权合意与登记在时间上的不一致

(1)合意达成后至登记前当事人失去行为能力或死亡

在物权合意与登记间的时间差里,发生行为能力丧失或受限制的,此时,如果物权合意已依第873条第2款产生约束力的,则根据民法典130条第2款:“表意人在进行表示后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意思表示的有效性不受影响。”同时对照管人亦产生约束力。若物权合意未产生约束力的,则照管人如同所有权人自己那样,可以对合意予以撤回。当事人一方死亡时,对其继承人也适用同样规则。

(2)合意达成后至登记之前权利发生变化

在合意达成后至登记前,权利人的权利归属发生变化的,物权合意便不能生效,因为处分行为人所处分之权利须在登记之时,仍归属于处分行为人。[37]如果当事人仍然希望取得物权,则须与新的权利归属人达成新的物权合意。

如果在物权合意与登记之间的时间差里,处分权受到限制,则仍适用处分权限在登记时仍须

存在的规则。但如果权利人的意思表示按民法典第873条第2款的规定已产生约束力,且登记申请已经提出,那么即便在合意达成后至登记前发生处分限制,也不会对物权变动发生影响。[38]

(二)动产物权变动中的合意与交付

根据民法典第929条第1款的规定,动产所有权移转的基本条件是合意+交付,合意体现了让与人的出让意思和受让人的取得意思,而交付则是为了让所有权移转的过程公之于众。由于动产物权变动中的合意不具有约束力,合意可在所有权发生移转之前自由撤回。因此合意只有在交付之时生效,或者在第930条、第931条规定的代替交付之时生效。合意与交付在时间上也可能会不一致,此时处理的基本规则是在进行交付时合意与处分权限还必须存在。[39]

物权法上的交付,可以区分为直接交付和非典型交付。直接交付(又称现实交付)是指物权受让人取得标的物的直接占有。非典型交付为现实交付的替代(又称观念上交付)包括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和返还请求权的让与。

1.现实交付。现实交付是指事实管领力之移转,使受让人取得直接占有。其基本特征是交付的动产由物权受让人自己控制或由物权受让人的辅助人控制。

2.简易交付。按照929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受让人已经占有该动产的,则仅须让与所有权的合意,即可完成所有权的移转。

3.占有改定。物权出让人虽然已将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给了受让人,但出让人自己可能因生活需要而须保留对物的占有。民法典第930 条规定了此种情形。在这种情况下,物的实际占有不发生移转,而物的所有权却发生了移转。由于动产物权是以占有作为其公示手段的,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会形成物权没有出让的假象,法律为解决这种情况下物权公示与权利的真实状态不相符合的问题,创设了占有改定制度,使得受让人获得间接占有人的身份,以此证明其权利的存在。[40]

4.返还请求权的让与。按照民法典第931条,如果第三人占有所有权人之物的,交付可以由所有权人向受让人让与物的返还请求权代替。

五、物权合意在民法总则编和债权编中的适用

(一)在民法总则编的适用

物权合意的本质是一种合同,由双方物权意思表示所构成。在德国民法中,合同的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但包括债权法上的合同,而且也包括物权契约或物的合意,甚至也包括人身法上的契约如收养合同等。[41]所以在德国民法总则中对合同的一般原理进行了规定。[42] 民法典的总则编在本质上对整个民法典都是有效的,它包括着“提取公因式”的法律规则。

[43]因此在总则编中的诸多条款都有适用余地。如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104条)、意思表示瑕疵、法律行为之形式、意思表示之完成、契约之成立、契约之解释以及违法行为之效果等事项上的基本规则,均可适用于物权合意。[44]但原则上交易基础丧失的原则对物权合意不适用,物权合意的交易基础作为原因是债法上的负担,在缺乏原因时由民法典第812条(该条是指不当得利返还的规则)调整。[45]

但是民法总则编的规定,在物权法上有特别规定时,则不适用于物权合意。比如根据民法典总则中第158条法律行为可以附停止和解除条件的规定,物权合意原则上也可以附条

件,但在土地所有权移转中,按民法典第925条第2款即“附条件或期限成立不动产转让合意的,其合意无效”的规定,土地所有权让与合意不得附条件。再者,根据民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人发出订立契约之要约者,受该要约之约束。该规则在物权法上有所修正。在依法律行为方式的土地物权变动中,根据民法典第873条第2款,物权合意仅在依特定形式作成时,才具有约束力,即它不能被随意撤回。[46]而在动产物权变动中,在未满足公示要件时,物权合意不具有约束力。

此外,尚须讨论的是,由于德国民法采纳物权合意的抽象性,或称无因性原则,及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在适用民法总则编之规定而债权合同无效时,其是否导致物权行为之无效,则生疑问。对此,本文将在下文的“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论述。

(二)物权合意在民法债编中的适用

物权合意旨在使权利直接发生变动,而不使当事人负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法典采纳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相分离的原则,使其成立生效分别依据不同的规则。因此债法上的请求权规范原则上不能应用于物权上的合意。但亦有例外可适用之余地。德国著名的物权法学者鲍尔认为:物权法中也体现有债法类型的法律关系,如依民法典第985条以下所生之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依民法典第894条所生之更正请求权,此外也包括完全权利权利人与限制权利权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只要没有特别规定或因物权之特性而受排斥,债法规定均可适用,尤其在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典第242条)之适用上,更是如此。[47] 此外,为第三人利益之契约,是否可适用于物权契约,尚有争议。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仿造民法典第328条(即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规定)规定而达成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意在原则上应该得到许可。[48]但在土地所有权让与和动产所有权转让中却有所不同。在土地所有权移转合意中不可能存在有利于第三人的物权合意,因为民法典第925条要求出让人和受让人同时到场。[49]在动产所有权让与中,只要已遵守物权公示之规定即占有之移转,则为第三人利益之所有权让与就有可能。[50]

六、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德国民法中,对于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采区分原则(又称分离原则)与无因原则(又称抽象原则)。此二项原则贯穿德国民法典的整个体系,为德国民法的基本原则。[51]对于此二项涉及民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尚存有较大争议。

(一)区分原则——作为债权法上的意思表示与作为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的区分以及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

在交易行为当中,买卖合同与作为买卖合同之目的的所有权移转行为是相互分离的,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事实。债权合同,作为债权法上的意思表示,其成立生效根据债法,生效的债权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并产生一项义务,权利人享有请求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而义务人则负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因此,债权合同所导致的法律效果的本质是请求权,相对权。要产生物权变动及物权的对世效力,尚需要有物权法上独立的意思表示即物权合意。物权合意,作为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除民法典第873条第2款对土地所有权移转作了例外规定之外,其成立后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原则上在物权变动之前可任意撤回,“物权合意的功能不在拘束物权人,而在落实财产权的处分必须基于财产权人的自

由意志,这样一个民法架构下的基本要求。”[52]因物权为绝对权,具有对世效力,所有的人对于物权的归属均须尊重。所以物权变动的成立生效除当事人的意思——物权合意之外,尚需要有体现该意思的外部之公示——不动产的登记和动产的交付与占有。物权合意与外部公示构成了依法律行为而生的物权变动的双重要件。苏永钦先生从交易的角度很好地说明了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的关系及本质:债权契约的本质是“负担”(Verpflichtung),故契约二字,在德文就有“承受”(sich vertragen)之意,从经济面来看,可说是交易的开端。物权契约,如果也借用债权契约之名的话,却完全没有负担的性质,基本上它只是履行负担的“处分”(Verfügung),从经济面来看,差不多就是交易的结束。[53]

债权法上的意思表示与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进行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进行区分,对于构建科学的民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则同样要求法学者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讨,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殊性,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门别类,以便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然在我国的法学研究中,有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区分也持否定态度。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用一个“泛意思表示”作为一切法律行为的根据,支持一切民事权利的变动,[54]并否定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否定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区分。这无疑会造成民法体系的混乱,实不利于科学的研究法学和制定科学的民法典。

(二)抽象原则或称无因原则

德国民法除了对债权合同与物权合意进行区分之外,同时还建立了抽象原则,又称无因原则。抽象原则指的是物权合意的效力不取决于债权合同的有效性。“处分行为应当不问其是否基于某项有效的负担行为,而自行发生效力。”[55]

无因原则旨在使取得人可以不必对其前手们之间的原因行为进行考察。这些原因行为的无效,不应影响让与人享有权利。民法典旨在通过无因原则,维护法律交往的方便性和安全性。[56]同时抽象原则可以使法律达到更高的理性,以理性的安排来运用法律。[57]无因原则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其更高的也是更优越的精确性上,且相对于物权变动上的统一性结构原则来说,这种精确性更能切合多方面的生活要求和经济需要。[58]

1.无因原则的法律效果

无因原则的法律效果有二:其一,依债权合同仅能产生债权法上的后果,即产生债权请求权,而不能逾越债法而生物权变动,产生具有绝对效力的物权。物权变动有其物权法上的独特法律依据及其要求,即物权合意与外部公示的相互结合。其二,债权合同与物权行为的法律效力互不联结。由生效的物权行为而产生的物权变动并不依赖债权合同的有效性,即债权合同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故取得人通过物权行为就已成为权利人,他可以就物进行再处分,且第二取得人是否知道第一取得行为欠缺法律原因,对该处分行为之效力不生影响。[59]

2.无因原则的效力限制

(1)瑕疵同一性

若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合同与物权行为出于同一个瑕疵而无效时,则无因原则不发生法律效力。瑕疵同一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能力欠缺。通常行为能力瑕疵对债权合同与物权行为都能产生影响。但如果处分行为的取得人一方是一个限制行为能力人,由

于处分行为仅对未成年人产生法律上的利益,因此,处分行为应当是有效的。[60]<2>意思表示错误。在负担行为以及在履行行为中,行为人对标的物的某项重要性质发生了错误之时,才是具有法律意义的瑕疵同一性。而在一般情况下,内容错误仅限于负担行为,而在履行行为中,往往强调行为的正确。[61]<3>恶意欺诈和非法胁迫。在此情形,往往会产生瑕疵同一性,但也不是必然的,特别是欺诈人或胁迫人自己作出的处分行为,当然不能予以撤销。

<4>违反法律禁令。在此情形关键要看法律旨在禁止哪些类型的行为。如有关麻醉品的交易中,其债法上的合同与物权行为均属无效。<5>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此种情形下是否适用于物权行为,颇有疑问。德国司法判例认为,对物权行为之价值内容要予以审查,如高利贷行为、过渡担保等也可因违反善良风俗而致物权行为无效。[62]

(2)条件关联性

除民法典第925条规定禁止土地所有权移转合意附条件之外,物权合意均可附条件。因此,按当事人的意愿以附加条件的方式为原因行为和履行行为确定一种关联是可以的。但其方式必须是明示的。默示的方式至少是只有在双方均无异议的情况下才可成立。[63]此外,负担行为的有效性也不能视作处分行为的交易基础,这种观点是与民法典采纳的无因原则的决策相抵触的。[64]

(3)行为一体性

民法典第139条规定了法律行为部分无效导致整个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则。作为无因性的物权行为能否与原因行为构成民法典第139条意义上的整体,从而原因行为的无效亦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对此,德国的民法学者们予以了否定。梅迪库斯认为,根据分离原则,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恰恰不是单一的一项法律行为,而是两项互不相同的行为。而且在没有具体依据可用于认定当事人将负担行为的有效性作为处分行为发生效力的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同样不能认为当事人作出了这种结合行为。[65](鲍尔对民法典第139条适用物权行为也同样予以了否定。[66]

七、小结

物权合意制度是德国民法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其理论涉及民法总则、物权编与债权编的确立,从对个人的意思表示进行区分的角度看,甚至也涉及人身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的设计,因此,可以说是构建民法体系的一项基础。物权合意概念的明确提出以及抽象原则的建立是德国法学家对买卖合同和所有权转让过程的法律上的准确思考的结果,此种思考是以对债的概念的理解为切入点,债权具有相对性,而物权具有绝对性,债法上的意思表示只能产生一项请求权,而具有绝对的和排他的效力的物权只能通过物权法上的意思表示而产生。意思表示的不同,当事人所希冀的权利后果也不相同。物权合意理论的建立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私法对于个人意思的尊重,这是民法的根本精神。中国人民正在制定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法典此一宏大体系,需要有一系列的原则、规则和概念,其间的体系关联、脉络、层次、结构均需臻明,以达和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抽象概念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此乃是科学研究的最低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抽象的概念绝非凭空想象,而恰恰是以现实生活关系为基础。对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进行区分符合民法的逻辑体系,也符合民法的基本精神,中国法学当有借鉴、采纳之必要。

注释:

[1] 参见梁慧星:《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载梁慧星著《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37~49。也可参见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法律出版社,2003。该论文集中涉及民法科学理论体系的相关的重要文章如孙宪忠:《关于民法典总则编“法律行为”一章建议稿的设想及说明》、[德]德特雷夫?约斯特:《区分原则与同一原则的体系比较分析》、[德]克劳斯-威廉?卡纳里斯:《欧洲大陆民法的典型特征》、赵冀韬《论不动产买卖中的第三人保护》等。

[2] 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25页。

[3]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56页。

[4]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第15章“抽象物权契约理论——德意志法系德特征”,孙宪忠译,载孙宪忠《论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649页。

[5] 同上注,第651页。

[6] 孙宪忠,同注[3],第57页。

[7] [德]K?茨威格特,H?克茨,同注[4],第651页。

[8] [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王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173~219页。

[9] [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同上注,第177~178页。

[10] [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同注[8],第184~187页。

[11] [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同注[8],第188页。

[12] [德]K?茨威格特,H?克茨,同注[4],第651~652页。

[13] [德]萨维尼:《当代罗马法体系》,第3卷,第354页及第359页~第362页。转引自[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同注[8],第188页。

[14] 黄立:《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200页。[德]克劳斯-威廉?卡纳里斯:《欧洲大陆民法的典型特征》,郑冲译,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36页。

[15] 孙宪忠:《论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载孙宪忠著《论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36~52页。

[16] 孙宪忠,同注[3],第62页。

[17]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第70~71页。

[18] 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载孙宪忠著《论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209页。

[19]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邵建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439页。

[20] 王泽鉴,同注[2],第272页。

[21] [德]卡尔?拉伦茨,同注[19],第435~436页。

[22] [德]卡尔?拉伦茨,同注[19],第436页。

[23] 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第80页。

[24]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第202页。

[25] 本文的德国民法典条文均引自由杜景林和卢谌翻译的《德国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6] 德国民法典第925条:“(1)依第873条转让土地所有权需要成立的让与人和受让人的合意,必须在双方同时在场时向主管机关表示。在不妨碍其他机关管辖的情况下,任何公证人均有权管辖对不动产转让合意的受领。不动产转让的合意也可以在诉讼上的和解中表示。(2)附条件或期限成立不动产转让合意的,其合意无效。”

[27]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51页。

[28]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16页。

[29]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68页。

[30]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24页。

[31] [德]弗里德里希?克瓦克编著:《慕尼黑德国民法典注释?物权编》中的《德国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合意与登记》一篇,载孙宪忠著《论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第709页。

[32]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391页。

[33]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88页。

[34]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68页。

[35] 孙宪忠,同注[3],第162页。

[36]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398~399页。

[37]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400页。

[38]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401页。

[39]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68页。

[40]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58页。

[41] 孙宪忠,同注[3],第66页。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188页。

[42] 德国民法典总则编的“法律行为”一章中专设了“合同”一节,具体条文为“第145条至第157条”。

[43] 所谓提取公因式是指在法律中从个别规范中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则的立法技术。见[德]弗里德里希?克瓦克,同注[31],第704页。

[44]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72页。

[45]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199页。

[46]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75页。

[47]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84页。

[48] [德]弗里德里希?克瓦克,同注[31],第705页。

[49]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同注[24],第201页。

[50]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86页。

[51]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264页。

[52] 苏永钦:《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相关问题》,载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65页。

[53] 苏永钦,同上注。

[54] 孙宪忠:《关于民法典总则编“法律行为”一章建议稿的设想及说明》,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73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该论文的诸多思想可以说是对“何谓科学的民法典,如何制定科学的民法典”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55]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176页。

[56]《立法理由书》第3卷,第6页一下,即穆格丹(Mugdan)编:《德国民法典资料总汇》,1899/1900年。转引自[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同注[55],第178页。对此观点德国亦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雅科布斯认为:物权合意的抽象性并不是为了保护交易,而是法学准确思考的结果,是法学上的必然。见[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同注[8],第192页,194页,219页。

[57] [德]克劳斯-威廉?卡纳里斯:《欧洲大陆民法的典型特征》,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37页。

[58]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93页。

[59]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95页。

[60]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同注[55],第181页。

[61]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同注[55],第182页。

[62]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97页。

[63] [德]弗里德里希?克瓦克,同注[31],第703页。

[64]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同注[55],第184页。

[65]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同注[55],第184页。

[66] [德]鲍尔/施蒂尔纳,同注[17],第101页。

出处:中国私法网

德国创新高校计划的结构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

德国高校在线教学联盟的制度框架及教学模式研究 陈志伟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德国哥廷根大学教育学博士

1新冠肺炎疫情 2停课不停学3多重在线混合式4 德国高校在线教学联盟 5 经验和模式借鉴 背景 Background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 2区域分布及功能定位3管理形态及制度框架4 教育类型及教学模式 5 总结与启示 目录 Contents

1971年到1975年 发展历程 “教育摄像”项目 不到10万马克 上世纪90年代 高校在线教学的应用 州政府提供资金 2000年以来 高校在线教学联盟 联邦针对各项在线教学项目的投入超过3亿欧元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

高校在线教学联盟和慕课教学形式的特征对比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主要类型高校在线教学联盟慕课教学 责任主体州政府主导或直接参与下的高校联合体以单一高校为主要责任单位和资源供给来源教学形式以课程和专业为模块单元构建在线学制提供独立在线课程资源以供学习者自行进修内容导向修读完整的专业体系课程并应用于现实强调对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接收路径及效果学科重点各科均有所分布,偏应用和技能型理工、法、经、社科及通识教育类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成员高校共同组建联合委员会或定期会议独立高校和慕课教学平台的管理及技术支持规模影响根据区域性学习需求开设,参与者众多普遍情况下课程平均实际参与者少于500人应用局限创始投入成本高,学生宽松环境下易懈怠完成率低、总成本高、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趋势跨州甚至跨境的在线教学联盟以合理的商业模式补偿教师建设课程的成本

目录Contents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2区域分布及功能定位3管理形态及制度框架4教育类型及教学模式5总结与启示

民法典物权编二审稿

民法典物权编二审稿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本编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二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三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不动产登记 第五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第六条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七条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 第八条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 第九条登记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 (二)以年检等名义进行重复登记; (三)超出登记职责范围的其他行为。 第十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第十一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第十二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 不动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 第十三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

《民法通则意见》中已被废止的条款

《民法通则意见》中已被废止的条款第88条、第94条、第115条、第117条、第118条、第177条因与物权法有关规定冲突, 1.88.对于共有财产,部分共有人主张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张共同共 有,如果不能证明财产是按份共有的,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废止) 2.《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 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3.94.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 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废止) 4.《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 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 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5.《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 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6.115.抵押物如由抵押人自己占有并负责保管,在抵押期间,非经债 权人同意,抵押人将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或者就抵押物价值已设置抵押部分再作抵押的,其行为无效。(废止) 7.《物权法》第一百九十四条抵押权人可以放弃抵押权或者抵押权的顺位。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可以协议变更抵押权顺位以及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等内 容,但抵押权的变更,未经其他抵押权人书面同意,不得对其他抵押权人产生不利影响。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人放弃该抵押权、抵押权顺位或者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担保人在抵押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其他担保人承诺仍然提供担保的除外。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许青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很大启发,概括为:革除“官师不分”的弊病,建立教师致力于积累学术资本制度;重建以学术为主体的聘任标准,严把教师入关口;建立严格的教师招聘和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征;启示 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把德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的顶峰。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秘诀,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下,德国十分重视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回眸 德国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的控制,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的教义,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它被认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和牧师的机构。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了经院哲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大学讲座制也开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

这说明大学的教学开始专业化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的老师。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学的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数学和自然科学还游离于大学之外。1737年,汉诺威王朝为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中的地位创办了哥廷根大学,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的德国新教之间的争论特别激烈,尤其是虔诚派和正统的路德派之间的争执。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端,在选聘教师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的教授,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大学教师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这虽然不利于大学的学术自由,“但在18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唯一保证。”[1]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惠待遇。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为每个教授提供一套住房,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为教授的遗孀和遗孤发放抚恤金。他亲自管理全体教授的选聘,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名声,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很快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通过以上办法,闵希豪生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医学家哈勒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大学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给予教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十九世纪是德国大学的辉煌时代。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最为显著的要数柏林大学的创办了。其主要创办人洪堡主张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统一及学术自由。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校长由教授选举,教授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还负责院系的考评和行政事务,在大学内

德国质量管理制度介绍1完整篇.doc

德国质量管理制度介绍1 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德国产品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奔驰、宝马、博世、西门子……这一系列的德国品牌,不仅世界知名,而且无一不是品质的保证。德国制造为何质量那么好,原因有很多。然而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使“德国制造”长盛不衰,享誉世界。 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然,德国产品质量信誉的背后,依靠的绝不仅仅是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召回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加强出口产品安全管理方面所依赖的一整套管理机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制度体系。 目前德国工业产品中有一半销往国外,全国近1/3的就业岗位都来源于出口行业,德国经济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管理部门在政府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对外贸易归联邦经济部主管,下设专门的对外贸易办公室。产品质量的管理还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质检部门等,半官方的德国工商总会、中小企业联合会等在全球都建有庞大的联系网络。此外,相关立法机构、行业标准化机构、质量认证机构等在海外产品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出口产品安全管理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例如《设备安全法》、《产品安全法》、《食品法》等。以食品安全为例,目前德国是世界第四大食品出口国,饮食业出口约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3%。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涉及全部食品产业链,包括植物保

护、动物健康、善待动物的饲养方式、食品标签标识等。德国在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中构架了四大支柱:《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条例》、《HACCP 方案》、《指导性政策》,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了范围广泛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德国所有的出口食品包装的标签上都注明商标、食品成分和有效期,还有有关商检机构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实际上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目前实行的《食品法》包罗万象,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并且国家设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检查机构,联邦政府、每个州和各地方政府都设有负责检查食品质量的卫生部门。这 都成为德国出口食品产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中国貌似也有,每个地 方政府和县级政府都设有食品药品监督局,不过貌似形同摆 设。重要的不是模仿制度,而是实施有效的制度外联监督,评 价管理制度,公务员自上而下的责任感。 德国行业标准化组织中国也有,不过其实质工作目标效率,实施成果并不显著,强调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恩替,要深入思考,挖掘潜在原因。加大执法,绩效考核等监督行为。在产品质量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 化组织工作的依据正是国家颁布的各项行业法规,将本已数十万条的行业法规转化为具体的业内标准,这些标准又成为认证机构质量认证和企业生产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完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依据】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制定物权法最直接的目的是可以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定纷止争。依靠物权法确定的规则能够明确归属,定纷止争,稳定经济秩序。(2)物尽其用。物权法不仅有物的所有权人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的规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权利的规定,如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同时,从基本法的层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物权法的目的之一。 [参见] 《民法通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合同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担保法》 第一条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

排他(对世权)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物权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物的归属是指物的所有人是谁,这是对物进行利用的前提。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都适用物权法。但是,物权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也就是“民事关系”。而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纵向关系,虽然也涉及财产的归属和利用问题,但此类关系主要是由行政法、经济法调整,不属于物权法调整的范围。 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林木等土地定着物;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比如汽车、洗衣机等。而精神产品虽不是物权法规范的对象,其主要由专门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来调整,但在有些情况下,物权法也涉及这些精神产品中的财产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如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可以作为担保物权的标的。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物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用益物权是指依法对他人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担保物权是指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有权就担保物的价值优先受偿,比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第三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条文注释]本条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规定。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这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前提。作为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的物权法,物权关系的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物权法调整的平等财产关系存在的前提,这也是物权法乃至民法存在的前提。因此,物权法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作为基本原则。[参见] 《宪法》第6—8、11、15条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司考民法题库之物权法

司考民法题库之物权法
一、物权概论
1. 甲公司因欠乙公司货款10万元,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提供担保。甲公司找到丙公司,丙公司答应提供50 吨纯碱作为质押。丙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质押合同并向乙交付了纯碱。1个月后,丙公司发现乙公司将纯 碱露天存放,时逢雨季,如不采取措施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便要求乙公司立即将纯碱移入库房,但乙公司 以仓库放不下为由加以拒绝。则丙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 ? ? 可要求解除质押合同 可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收回纯碱 要求乙公司将纯碱提存 无权对乙公司提出任何要求
2. 甲有一所归自己所有的房子,甲的下列行为中,体现其物权性质的有: ? ? ? ? 乙欲侵占该房子,甲制止乙侵占的行为 甲自己居住该房子的行为 甲拆除自己房子的行为 甲出卖该房子请求他人支付价款的行为
3. 下列关于物权的保护方式,表述错误的是: ? ? ? ? 确认所有权只能由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并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当事人请求恢复原状不仅要在实际上可能,而且要在经济上合理 物权人请求返还原物的,请求返还的物应当是特定物而非种类物 在物权受到侵害时,应当首先考虑运用物权的保护方法
4. 王某将珍贵巨型玉石一块,市价5万元,寄存于李某处。李某一日未经王某同意,擅自将该块巨型玉石 出售于知情人张某。张某后来将该玉雕刻成“巨船还乡”艺术品,参加全国雕刻展获得二等奖。获奖后,张 某将该艺术品经拍卖程序售于善意第三人林某,获得价款30万元。根据以上案情,请回答:李某张某之间 的买卖行为效力如何? ? ? ? ? 李某未经王某同意出售其巨型玉石,为无权处分 李某张某之间的买卖行为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张某尚未取得“巨船还乡”艺术品的所有权 张某已取得“巨船还乡”艺术品的所有权
5. 下列案件,哪些适用返还原物?( ) ? ? 张某借了王某的手表并把它卖给刘某,刘某以为是张某自己的手表而买之,王某要求刘某返还 宋某偷了李某的金项链送给女友王某,王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下,李某要求王某返还

民法物权法案例分析

民法案例分析 案例: 1997年1月,海南古斯利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斯利公司)购买了三和花园4号楼29E室复式房屋一套。同年10月,原告顾然地以古斯利公司员工的身份办理了入住手续,并与三和花园的原物业管理人和馨物业签订了《公共契约》。1998年10月,顾然地购买了一只长宽高为4.267米×2.286米×1.219米、上口面积9.754平方米、占地面积8.826平方米,自重362.8公斤,可容水4160.5公斤的浴缸,欲安装在29E室的跃层。和馨物业阻止顾然地安装该浴缸,并针对其在装修中的违规行为数次向其送达了整改通知。2000年4月,三和花园业主委员会聘用被告巨星物业为三和花园的管理人。顾然地又就浴缸安装问题多次与巨星物业交涉,巨星物业均以安装该浴缸需通过安全测定为由不予准许。同年9月,顾然地再次吊装大浴缸,被巨星物业制止。10月,古斯利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排除巨星物业对顾然地安装浴缸的妨碍,并判令巨星物业赔偿损失。2001年4月,因古斯利公司撤诉,此案了结。嗣后,巨星物业四次致函顾然地,告知其停止装修中的违规行为,在安装浴缸的安全问题没有确认以前不得吊装浴缸,并要求其将放置在小区道路旁的浴缸搬离。同年12月10日,顾然地出资购买了三和花园4号楼29E室,遂以该房屋业主的身份提起本案诉讼。

以上即是案件的详细叙述,对于这个案例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一,浴缸能否安装在原告家中, 二,被告物业公司是否有权制止原告安装, 三,原告损失应由谁来承担。 下面我就对着三个问题逐一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浴缸能否安装在原告家中,我的观点认为该浴缸不能安装在原告家中,理由如下,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原告对该建筑物享有物权而物权是一个排他性权利,固业主有权排斥他人干涉其权利的行使。但是根据物权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即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根据这一条的规定,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原告在自己的浴室安装浴缸是法律赋予他的合法权利,即原告有权在自己的浴室里安装浴缸,但是对于这个长宽高为4.267米×2.286米×1.219米、上口面积9.754平方米、占地面积8.826平方米,自重362.8公斤,可容水4160.5公斤的浴缸能否安装在原告家中,我们就应该根据物权法七十一条的规定,首先应该判断这个超大型浴缸的安装会不会危及整栋建筑物的安全,如果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则浴缸就当然不能安装在原告家中,根据我的调查与了解,如此巨大的浴缸安装在原告家中,尤其是将其装满水使用时会危及楼体的安全,所以该超大型浴缸不能安装在原告家中,这

涉及相邻权的主要有以下法律和法规

涉及相邻权的主要有以下法律和法规 1、《物权法》 2、《民法通则》 3、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相邻权:相邻权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处理相邻关系时所享有的权利,相邻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限制和延伸。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应当以不损害其他相邻人的合法权益为原则。如果因权利的行使,给相邻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危害的,相邻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险和赔偿损失。在处理相邻关系时,相邻各方应该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 《民法通则》 第83条: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101条: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响他人生产、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碍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予以支持。但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 《物权法》第七章: 相邻关系 第八十四条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第八十五条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第八十七条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八条不动产权利人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电线、电缆、水管、暖气和燃气管线等必须利用相邻土地、建筑物的,该土地、建筑物的权利人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九条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第九十条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 第九十一条不动产权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铺设管线以及安装设备等,不得危及相邻不动产的安全。

管理制度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管理制度)考察德国的住 房制度

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于德国,住房政策已成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虽然壹直是以国家提供大规模财政援助为前提,但不是由国家直接向国民提供住宅,而是通过住宅工会等于市场竞争中提供住房。不直接提供住宅不是否定了国家的责任,而是为了把国家的计划和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德国政府认为,国家于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干预:壹是保证有足够的住房建设,同时防止;住房过剩;二是保证住房的质量和环境的保护;三是住房结构和房价老百姓能够承受;四是住房产品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关键问题是要保障国家、企业投资住房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良好结果。 从历史上见,德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壹、房租管制 德国的租金管制制度建立于战后住房短缺时期,由于住房出租价格大幅度上升,广大居民无力支付所承租住房的费用。为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租户权益保障措施,要求各地政府按照不同区位、不同房屋结构和房屋质量,提出相应的指导租金水平,作为住房出租人和承租人确定住房租金的参考标准。房租管制保障了当时情况下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于壹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利于出租市场的扩大和住房维修。 二、福利性公共住宅

所谓福利公共住宅,就是于政府资助下,由个人、非营利住宅公司、自治团体建造,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低收入者以及养老金少或领救济金的居民出售或出租的住宅,包括大中型企业用自有资金建造且于税收入得到国家优惠的职工住宅。联邦法律规定,对于因经济收入低,或某壹民族、信仰某壹宗教,或孩子太多等原因导致找不到房子的家庭,政府有提供福利性公共住宅供其租住的职责。 三、房租补贴 房租补贴制度是目前德国对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德国公民凡家庭收入不足以租赁适当住房者,有权享受住房补贴,以保证每个家庭均能够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房租补贴的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担50%。 四、住房储蓄 德国住房储蓄制度是为实现购建房筹资而形成的互助合作融资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壹是先储蓄、后贷款。二是贷款利率固定、低息互助。三是政府实行储蓄奖励。后俩者德国住宅储蓄制度的俩大支柱。对低收入居民来说,参加住宅储蓄能够得到政府的奖励,是促使他们参加住宅储蓄的壹个重要原因。住宅储蓄制度是壹种封闭运转的融资系统,独立于德国资本市场,存贷款利率不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不受通货膨胀等利率变动因素的影响。此外,政府对住宅价格的有

担保法和物权法冲突的相关法条

担保法》作废、修订条款总结 段茹|创建时间:2011年10月13日13:40|浏览:123|评论:0 标签: 作废:《担保法》41条、《担保法》49条〔抵押物的转让〕第一款、第二款、《担保法》54条、《担保法》58条、《担保法》第59条、《担保法》第61条、《担保法》第64条、《担保法》76条、《担保法》78条、《担保法》79条、《担保法》第82条、《担保法》第84条、 “作废“一词时,是指《担保法》的内容与《物权法》相冲突而失效。 修订:《担保法》24条、《担保法》28条、《担保法》34条、《担保法》53条、《担保法》74条、《担保法》75条、《担保法》88条。 修订则指《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已被《物权法》补充、完善了新内容而失效。 《担保法解释》作废、修订条款总结 作废:《担保法解释》49条、《担保法解释》56条第二款、《担保法解释》59条、《担保法解释》87条“出质人代质权人占有质物的,质押合同不生效;”此处的“质押合同”应理解为“质押权”。《担保法解释》103条第三款。 文中使用“作废“一词时,是指《担保法》的内容与《物权法》相冲突而失效。 修订:《担保法解释》29条:修订――被《物权法》175修改;《担保法解释》80条:修订――被《物权法》174条所补充。《担保法解释》83条:修订――被《物权法》204条补充。 修订则指《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已被《物权法》补充、完善了新内容而失效。 担保法向来是司法考试的重点和难点,《物权法》通过后,担保法的地位无疑会更加重要,复杂程度也有所增加。在复习备考司法考试时,妥善处理《物权法》与《担保法》的关系无疑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根据司法考试历来注重新考点的规律,担保法的考察重点应该放在《物权法》规定与《担保法》规定的不同之处。所以,本文着力比较二者的不同,以便读者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对照掌握。 《物权法》通过后,许多人都在问:《担保法》是不是被废除了?结果当然是没有,《物权法》第178条明确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如此明明白

浅析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

浅析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 摘要: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产生发展经历了曲折历程,促进了学术自由,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我国大学教师制度管理应从中吸收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终身教授制度;历史发展;学术自由;借鉴 终身教授制度源于美国,是美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特色之一。从其产生、发展到完善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学术自由的高度重视,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终身教师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实施的教师聘任政策。教师任期应当持续到由于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工作为止,只有在理由充分或遇到不可避免的财政危机或者教学课程变动的情况下才能终止其任期”[1]。 一、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确立及发展阶段。其萌芽阶段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1158年弗里德里克(frederick barbarossa )大帝颁布一条法令, 许诺学者在其疆域内安全旅游,不受国内的攻击,对非法伤害进行补偿[2]。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成立发表了《委员会关于学术自由和学术终身教授制度的声明》终身教授制度才正式被接受[3]。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表《关于自由和终身教授制度的宣言》,学术界将其视为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的标志。自1940年至今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对学术自由进行

了限制,对于一些发表反战言论的教授严格进行资格审查甚至还解聘了一些教授。此外,对于一些奥地利、德国血统的教授也进行了特定的限制等等。二战后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使得美国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这一时期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大学教师的人数、地位日趋上升,这时期美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立了终身教授制度。然而,进入70年代美国的经济开始下滑,失业率上升,高等教育也开始呈现不景气的现象,教师的工资、地位也每况愈下,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的目光开始指向了终身教授制度,对终身教授制度提出质疑,认为终身教授制度滋长了教授的惰性,妨碍了高校应对财政危机的能力,于是引入了各种终身教授制度改革措施。 二、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 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累及到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也受到质疑,于是便产生了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许多院校开始实施聘任后的评审制度,这无疑是对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理由提出挑战。80年代的里根政府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教育支出,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指出了各州政府、企业等应当行使的权力和责任,使得各州政府、企业等开始重视高等教育问题,导致了新一轮科技改革的兴起,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终身教授制度的评估与聘任上,终身教授制度作为高等院校生活中的准则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有批评者指出,某些教授在获取终身职位后会变得懒惰、不思进取、

一、《物权法》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

一、《物权法》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第十七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 《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75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房产是你爷爷的,你爷爷具有不动产登记的凭证(房屋所有权证)。你那些出资证明只能够使你爷爷与你父母存在债权债务的关系! 二、《继承法》所谓房屋的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其房产归其遗嘱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所有。因此,只有被继承人的房屋具有合法产权才能被继承。当继承发生时,如果有多个继承人,则应按遗嘱及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折产,持原产权证、遗嘱等资料到主管部门办理过户手续。 房屋继承办理房产继承手续必须经过房屋评估、继承公证、申请产权登记等办理过程。凡领取《房地产权证》的房屋,当房屋的权属人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就可以申请办理该房屋继承登记。 具体费用如下: 1、继承权公证费用; 继承权公证费按照继承人所继承的房地产的评估价的2%来收取,最低不低于200 元。 2、房地产价值评估费用; 根据价房(1996)第088号文评估费用根据房地产价值的高低不同采用差额定律累进方式来计算, 房地产价格总额(万元) 累进计费率‰ 100以下(含100) 5 101以上至1000部分 2.5 1001以上至2000部分 1.5 2001以上至5000部分 0.8 5001以上至8000部分 0.4 8001以上至10000部分 0.2 10000以上部分 0.1 3、房地产继承过户税费。 由房屋估价0.05%的合同印花税、100元的登记费、5元的权证印花税组成。 4、契税

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特点分析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赖亚曼(1970-),女,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职员,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教研究室研究人员,高等教育学硕士;陈海滨(1963-),男,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副处长,教授。 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特点分析 赖亚曼1,2,陈海滨1 (1.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广东汕头 515031;2.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广东汕头 515031) 摘要:任职方式多样化是美国高校教师构成体系的显著特点。全职教师实行双轨制,聘用职教师成为美国教师增长的主要方式。不同任职方式管理体制下,教师薪酬实行分类管理。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优化了美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有效地降低了教学成本,稳定了教师队伍,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各种职责功能的正常进行。关键词:高校教师;终身职;聘用职;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9)03-0070-03 一、多样化任职方式为特征的美国高校教师构成体系 1.终身职(T enured and T enure track)与聘用职(Non -t enure -t rack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终身制教授。终身制教授是美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的中轴。根据AAUP (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规定,高校教师的试用期不应超过7年,所以一般来讲试用期的教师都需要在7年左右的时间内得到晋升(不同的高校在教职试用期的具体期限上会有所不同)。只有晋升到终身制的教职,该教师才获得了学校的终身雇佣。教师在获得终身制教职后,学校无权任意解雇该教师。虽然获得终身制教职的教师并非都是教授,但终身制教师都是学科专家。同时,美国高校终身制教职体系并非封闭式的选聘体系,而是开放型的。美国高校教师的选聘尤其是终身制教授的选聘一般不局限于本校,通常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来挑选,如果本校的竞聘者本次的任期已到,但又没有获得晋升,那么他在一年内就得离开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从管理角度上看,美国高校终身制教职的选聘过程是美国高校教师优胜劣汰、结构优化的过程。 聘用职的教师主要是根据院系工作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讲,招聘时就确定了任职的期限,这类教师能否续签合同,需要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表现来确定。聘用制教师中也有无聘任限期的教师,这类教师的岗位通常是常设岗位,而不是由于临时性的工作需要而设置的。 2.全职与兼职(F ull t ime and Part t ime )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身份的确立主要是根据 雇佣合同来确立,兼职教师是美国遵循市场原则经营大学的佐证。由于兼职教师的聘任、解雇程序简单,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聘请或者解雇某学科、专业的教师,因此,兼职教师的使用近20年来快速增加,到2003年美国高校中兼职教师的数量达到教师总量的46.3%。同时,美国高校中教学、研究助理的任职方式主要为兼职方式(见图1)。通过对兼职教师和教学、研究助理数量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美国高校中,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任职方式为兼职。这样庞大的兼职教学人员队伍,为美国高校降低教学成本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 2001年美国高校兼职人员职业分布 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 tatistics,Digest of E ducation Statistics:2003,table 228, from the NCES Website — 70— 2009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N HIGHER EDU CA T IO N M ay,2009 V ol.27 N o.3

德国的空气质量管理计划

How cities can implement I.T.S. solutions to reduce traffic related air pollution

AGenda 1Risks and Challenges 2Holistic approach 3The role of Telekom & ict

Massive challenges for Mobility and Environment * EU Legal Action submitted to ECJ *In Germany Compliance with EC NO2 and PM limits Mobility Restrictions + in 65 Cities* Exceeding the nitrogen oxide values EU Legal Action submitted to ECJ

NO2 emissions caused by traffic PantherMedia_B5206346 height curviness road type road equipment driving resistance vehicle type engine driving resistances mass loading braking acceleration speed roll out cruise control External/Environ-ment Internal/Vehicle Individual Driving Behavior (+/-) 25% of emissions caused by driving behavior

司法考试《民法》物权法知识点:所有权的内容

司法考试《民法》物权法知识点:所有权的内容 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的财产可以行使的权能。权能是指权利人在实现权利时所能实施的行为。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由此可见,所有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一)占有 占有是所有权人对于财产实际上的占领、控制。这往往是所有权人对于自己的财产进行消费(包括生产性的和生活性的)、投入流通的前提条件。 财产所有人可以自己占有财产,也可以由非所有人占有。所有人占有是指所有人自己在事实上控制自己的财产,直接行使占有权能。例如,公民对于自己所有的房屋、家具、生活用品的占有,集体企业对于厂房、机器的占有等。 非所有人的占有,是指所有权人以外的人对于财产的事实上的控制。这种占有可以分为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非所有人的合法占有,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所有人的意思而占有他人的财产,如承租人根据承租合同占有出租人的财产,保管人根据保管合同占有寄存人的财产。非所有人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而占有他人的财产是非法占有,如小偷占有赃物,未经许可强占他人的房屋等。 非法占有又可以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占有人不知道并且不应当知道他的占有是非法的,是为善意占有;占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占有是非法的,即为恶意占有。一般说来,对于他人的非法占有,所有人可排除之,以回复其占有。但善意占有在法律上要受到一定的保护。例如,在请求返还被非法占有的

财产时,对于善意占有人为财产支付的必要费用,所有人都应当予以支付;而恶意占有人则无法获得相应支付。 (二)使用 使用是依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并不毁损其物或变更其性质而加以利用。使用是为了实现物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使用电视机收看节目,居住房屋,乘坐汽车等。使用权能一般是由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非所有人根据法律或者约定使用他人财产,是为合法使用。例如,国有企业使用归其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承租人依租赁合同使用租赁物等。非所有人无法律依据而使用他人财产,为非法使用。例如,未经允许而居住他人房屋,未经批准在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建筑等,都是非法使用。 (三)收益 收益,就是收取所有物的利益,包括孳息和刊润。孳息分为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关系取得的利益,如利息、租金;自然孳息是指果实、动物的产物以及其他依物的用法收取的利益,如耕种土地收取粮食、采掘矿藏收取矿石。 收益还包括收取物的利润,即把物投入社会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所取得的利益。 收益权能一般由所有权人行使,他人使用所有物时,除法律或者合同另有规定外,物的收益归所有人所有。 (四)处分 处分是决定财产事实上和法律上命运的权能。这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所有权的最基本的权能。处分可以分为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

民法的相关概念及名词解释

民法的相关概念及名词解释 1.人身权的概念、体系 人身权 right of the person是指与人身相联系或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亦称人身非财产权。 人身权与财产权共同构成了民法中的两大类基本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等。 2.财产权的概念、体系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 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以物质财富为对象,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如所有权、继承权等。简称产权。 财产权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准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在婚姻、劳动等法律关系中,也有与财物相联系的权利,如家庭成员间要求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权利,夫妻间的财产权,和基于劳动关系领取劳动报酬、退休金、抚恤金的权利等。 3.人格权的概念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人格权是一种非财产权,因而与财产权相区别。人格权是一种支配权,因而具有排他的效力。人格权是一种绝对权,因而任何他人都不得妨碍其行使。最后,人格权还是一种专属权,即他人不得代位行使。 人格权是社会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属于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现在世界各国宪法均将人格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我们应该就人格权在意识形态体系中探讨或者将人格权置于实质法律中探讨加以研究。 人格权包括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 4.人格的概念 民法领域的人格是指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关系是自然人基于彼此的人格或人格要素形成的关系。人格要素是自然人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要素,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等物质性要素以及姓名、肖像、荣誉、名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人格在法律上基本不能抛弃、转让和褫夺。但是,荣誉权例外。依据民法通则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法人也享有一定限度的包含名称权、荣誉权和名誉权在内的人格权。法人的人格权可以依法抛弃、转让和褫夺。 5.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中国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公民权益的拓展。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 6.同命不同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