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作业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作业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作业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作业设计

7 溜索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滇.西(diān) 蓦.地(mò) 恪.尽职守(gè)

B.盘桓.(huán) 扭绞.(jiǎo) 获益匪.浅(fěi)

C.呼哨.(shào) 撒.泄(sǎ) 锱珠

..之力(zī zhū)

D.剽.悍(biāo) 脑髓.(suǐ) 战战兢.兢(jīng)

2.课内古诗文默写填空。

(1)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2)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

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塞下秋景“异”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沙场决战之“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下边是《黄永玉大画水浒》中的三幅画,请各写出人物的姓名。

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图3: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梓”,古时住宅旁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风骚”,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B.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静,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境界幽深而又高远。

C.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贵庚”“令堂”“赐教”等,谦辞类“敝人”“寒舍”“犬子”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6.有些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读者喜爱。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

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

示例一: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专注事业(学业),坚守热情]

示例二: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嘲讽自吹自擂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拟写内容。(字数100字左右)

如今,电动车已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因电动车充电而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给电动车安全充电敲响了警钟。傍晚时分,家住二楼的王大爷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口,从自家室内放线到楼下为车充电。晓军看到后,认为这样的行为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如果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劝说王大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仡佬打牙②初嫁女,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 8.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

顺顺觉得很奇怪。阅读上述材料后,请你向顺顺谈谈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英雄末路当磨折(2)此身虽在堪惊(3)会挽雕弓如满月(4)半竿斜日旧关城(5)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高俅林冲杨志

4.C

5.④③⑥⑤①⑦②

6.示例:稻穗——越是丰满的,越是低着头。[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更谦虚]

7.王大爷,您好!这样充电是很危险的,也是绝对不可以的。私拉的电线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电动车晚上长时间充电还容易发生爆燃事故,并且楼道口还是消防逃生通道。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安全充电吧。

8.示例:诗人在黎峨道中,见到仡佬、苗族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在月下尽情歌舞,为女子出嫁庆贺,在歌舞中相恋的场景。

9.苗族服饰的特点有: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10.示例:苗族的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出师表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9

23 出师表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陟.罚臧否.( )( ) 费祎.( ) 遗.陛下( ) 夙.夜忧叹( ) 斟酌损.益( ) 咨诹.善道( ) 以彰其咎.(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必能裨补阙漏 ..( ) (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 (4)躬.耕于南阳( ) (5)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十有一年矣( ) ..( ) (6)尔来 (7)庶竭驽钝 ..( ) ..( ) (8)临表涕零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亲.贤臣,远小人不独亲.其亲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战于.长勺 C.信.口开河愿陛下亲之信.之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 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愚以为 ..大有所益 ..宫中之事自以为 C.斟酌损益.益.慕圣贤之道 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我酌油知之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欲报之于.陛下也 B.败军之.际先帝之.殊遇 C.先帝不以.臣卑鄙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苟全性命.于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间 7.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光先帝遗.德 B.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行.者休于树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或异二者之为. D.悉以咨之,然后 ..能改 ..施行人恒过,然后 8.填空。 (1)表,古代__________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演示版七年级语文作业设计.doc

《紫藤萝瀑布》作业设计 XXX 教材来源:普通初中《语文》部编人教版教科书2016年11月第1版内容来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适合对象:七年级五班学生 作业性质: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者:XXX 一、作业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具体词句,以批注的方法赏析作者隽永的语言。 2.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研讨,说出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二、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你知道哪些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 2.你了解宗璞吗?还读过她的其他作品吗? 3.你还知道哪些托物言志的作品?

课中作业: 板块一:朗读课文,品析语句,赏析作者隽永精美的语言。 学习活动一:学生朗读课文,动笔圈画,赏析批注。 对应题1:划出文章中你认为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中最美的句子,仔细品析,以批注法说明美在何处。 活动二:展示朗读和批注,班级共享、点评。 活动三: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概括鉴赏语言的方法。 对应题2:观察总结,鉴赏文章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版块二: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作者的情绪变化。 活动四: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对应题3:在观赏藤萝前后,作者的心绪有怎样的起伏变化呢?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活动五:展示交流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 板块三: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感受作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动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对应题4:由这样生机勃勃的藤萝,作者感悟到什么?在原文中画出来。 活动六:学生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对应题5: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研讨,说出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作业设计

《孔乙己》作业设计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咸亨.(hēng)羼.水(chàn)颓.唐(tú) B.舀.出(yǎo)拭.擦(shì)蘸.酒(zhàn) C.哄.笑(hǒng)蒲.包(pú)笔砚.(yàn) D.不屑.(xiè)阔绰.(chuò)门槛.(kǎi) 2、选题后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走、踱、跨、迈) B.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 (拿、排、摸、掏) C.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盖、捂、罩、笼) 3.文学常识判断题:在括号内用“√、×”表示正误。 A.《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 ) B.《孔乙己》选自鲁迅写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写于“五四”前夕,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 C.《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都是鲁迅先生的小说。( ) D.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 4.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A.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D.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阅读理解 阅读《孔乙已》选段,回答5-8题。 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棉袄。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

七年级语文全册作业设计方案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业方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业导航 1.了解鲁迅生平;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3.学习阅读文章的技巧; 4.根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 一、基础部分 1.判断下面加点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纠正到后边括号内。 菜畦.xī()竹筛.shāi()觅.食nì() 蟋.蟀xǐ()鼎.沸dǐnɡ()确凿.záo() 2.下面加点的注音或解释均有一个有错误,把序号写在后面括号里。 (1)A.确凿.(zuò) B.倜.(tì)傥 C.轻捷 ..(轻快) D.缠.(chán)络() (2)A.消释 ..(溶解) B.盔.(kuī)甲 C.秕.(bǐ)谷 D.书塾.(shǔ)() (3)A.珊瑚.(hú) B.收敛.(jián) C.菜畦 ..(菜地) D.斑蝥.(máo)() (4)A.系绳.(jì) B.诧.异(惊奇) C.方正 ..(淳朴) D.骨髓.(suǐ)() 3.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 (1)葚湛堪斟 ①我们看到了李宁精__________的体操表演。 ②秦始皇兵马俑__________称世界珍奇。 ③桑__________比覆盆子味美。 ④请你__________酌一下,怎样改这篇文章。 (2)荚夹颊狭 ①豆类植物的果实叫__________。 ②张飞鸟的两__________是白色的。 ③这是__________义的理解。 ④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一个__________角。 4.依照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__》。作者鲁迅,本名__________,字 _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收在《》里。 (2)不必说,,,;也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 是,。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 ..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 ..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 ..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回忆原文,本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A.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的过渡 C.总结百草园的生活 D.引起思考 6.选择能够准确体现“也许”这一词语意思的一项() A.表达了“我”的极度不满的心情。 B.表达了“我”非常气愤,懊恼的心情。 C.表达了“我”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表达了“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7.“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8.本段文字运用()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景物描写 二、提高部分 阅读短文,完成9~13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说《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 ..的本子。……(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震悚: 粗拙: 10.概括选文内容。 1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全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12.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3.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一试 14.依据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出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中,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从军行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唐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黄沙茫茫黄入天。轮 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 册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着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14变脸15枣儿16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五单元17公输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作业设计

7 溜索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滇.西(diān) 蓦.地(mò) 恪.尽职守(gè) B.盘桓.(huán) 扭绞.(jiǎo) 获益匪.浅(fěi) C.呼哨.(shào) 撒.泄(sǎ) 锱珠 ..之力(zī zhū) D.剽.悍(biāo) 脑髓.(suǐ) 战战兢.兢(jīng) 2.课内古诗文默写填空。 (1)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2)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 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塞下秋景“异”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沙场决战之“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下边是《黄永玉大画水浒》中的三幅画,请各写出人物的姓名。 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图3: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梓”,古时住宅旁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风骚”,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B.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静,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境界幽深而又高远。 C.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贵庚”“令堂”“赐教”等,谦辞类“敝人”“寒舍”“犬子”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6.有些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读者喜爱。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业及设计

课题:《夸父逐日》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相关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文言文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古今异义词。 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重点: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分析夸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难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并了解“夸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神话故事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艺术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不少,大家想一想,都有哪些? 今天我们继续了解神话故事,学习《夸父逐日》这篇文章。 题解: 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中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逐日:追赶太阳 二、小知识: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话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三、解读探究: 1、师示范朗读 2、生集体朗读,注意重点字词 3、梳理字词,学生翻译 4、梳理文章结构 夸父↘ 与日逐走↘道渴而死→杖化邓林(造福人类) 四、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形象,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成语理解: 夸父逐日: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比喻自不量力。 五、课外拓展: 夸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孔乙己》《薄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等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学习重点是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所以编排了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有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变脸》,一个话剧小品《枣儿》,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重点在于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本单元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长期被尊为文章典范的议论性散文。有选自《墨子》中的《公输》,选自《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有选自《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及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二、知识技能目标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指导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小说的阅读方法,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学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阅读、欣赏小说,培养复述小说情节、尝试小创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背诵或摘抄其中精美的篇章、段落或句子,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2020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送东阳马生序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 ) 逾.约( ) 俟.( ) 叱咄 ..( )( ) 皲.裂( ) 媵.人( ) 箧.( ) 缊.袍(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 (3)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3.下列句子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礼愈至.至.若春和景明 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趋.百里外( ) (2)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 (3)门人弟子填.其室( ) 9.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②④③①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3.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①?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②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③。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④,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②与日俱增③四面楚歌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②坚定不移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坚定不移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与日俱增③四面楚歌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 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 第一课《诗两首》 黎明嘶sī哑喉咙h?u l?ng 怅惘汹涌(xiōng y?ng)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锦幛zhàng 蝼l?u蚁蓬蒿hāo荇xìng藻zǎo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l?u yǐ) 蝼蚁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干瘪biě 淤yū滩驳船簇cù新胚pēi芽笑涡wō绯fēi红 纤qiàn绳(多音字:纤xiān细)绯fēi红隧洞迷惘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虔qián信慰藉jia(多音字:狼藉jí)晨曦xī 瞰kàn望 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 黝yǒu黑 第五课《孔乙己》 阔绰chu?(多音字:绰chāo起)颓tuí唐营生格局蘸羼chàn水阔绰chu?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拭shì 门槛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中性) 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哨shào 痱fa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作揖yī栖qī聚 戏谑xua荣膺yīng跳跶da 檎qín 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 断壁残垣yuán: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贬义(褒贬误用)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褒义。(程度误用)芒刺在背:芒刺,细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贬义(褒贬误用)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褒义(范围误用)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中性)。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范围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中性)。 第七课《变色龙》 醋栗lì 戳chuō 赫ha 蜥蜴xī yì魁梧(kuí wú)荒huāng唐 无缘无故:形容没有任何缘故。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音误写)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第八课《热爱生命(节选)》 巉chán岩骸hái骨窒息狼嚎háo苔藓tái xiǎn咀嚼jǔ ju? 鲦tiáo鱼骸hái 骨舐shì(老牛舐犊、舐犊之情)笑声粗厉lì 黏膜渺无人烟 奄奄yǎn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程度误用)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第三单元 第九课《谈生命》 骄奢清吟荫yìn庇bì 芳馨怡yí悦云翳yì 休憩qì枭xiāo鸟消融 一泻千里:比喻文笔奔放畅达(同音误写:泄)(范围误用) 第十课《那树》 星临万户虬qiú须佝偻gōu l?u倒坍tān紊wěn乱砥dǐ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贬义。(形声字:戳chuō,以声音辨形)

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9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今.为宫室之美问今.是何世B.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是亦不可以已.乎骨已.尽矣 D.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崔氏二小生. C.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既出,得.其船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在班会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环节,试试看你能否抢答出下列问题。 (1)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__________________”,其 思想的保守方面是“________”。孟子——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人,《孟子》一书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学说,即“民贵君轻”。 (2)写出《论语》中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成语也很多,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请分别举一个与孔子和孟子有关 的传说故事:孔子:____________,孟子: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5)然则 ..何时而乐耶(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