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习题答案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习题答案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习题答案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习题答案 (1)

第一章 原子排列与晶体结构

1.

[110], (111), ABCABC…, 0.74 , 12 , 4 ,

a r 42=

; [111], (110) , 0.68 , 8 , 2 , a r 43= ; ]0211[, (0001) , ABAB , 0.74 , 12 , 6 , 2a r =

2. 0.01659nm 3 , 4 , 8 。

3. FCC , BCC ,减少 ,降低 ,膨胀 ,收缩 。

4. 解答:见图1-1

5.

解答:设所决定的晶面为(hkl ),晶面指数与面上的直线[uvw]之间有hu+kv+lw=0,故有: h+k-l=0,2h-l=0。可以求得(hkl )=(112)。

6 解答:Pb 为fcc 结构,原子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为a

r 42

=

,故可求得a =0.4949×10-6

mm 。则(100)平面的面积S =a 2

0.244926011×0-12mm 2,每个(100)面上的原子个数为2。

所以1 mm 2上的原子个数

s n 1

=

=4.08×10

12

第二章

合金相结构

一、 填空

1) 提高,降低,变差,变大。 2) (1)晶体结构;(2)元素之间电负性差;(3)电子浓度 ;(4)元素之间尺寸差别 3) 存在溶质原子偏聚 和短程有序 。 4) 置换固溶体 和间隙固溶体 。 5) 提高 ,降低 ,降低 。

6) 溶质原子溶入点阵原子溶入溶剂点阵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非金属原子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大于0.59时形成的复杂结构的化合物。

二、 问答

1、 解答: α-Fe 为bcc 结构,致密度虽然较小,但是它的间隙数目多且分散,间隙半径很小,四面体间隙半径为0.291Ra ,即R =0.0361nm ,八面体间隙半径为0.154Ra ,即R =0.0191nm 。氢,氮,碳,硼由于与α-Fe 的尺寸差别较大,在α-Fe 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固溶度很小。α-Fe 的八面体间隙的[110]方向R=0.633 Ra ,间隙元素溶入时只引起一个方向上的点阵畸变,故多数处于α-Fe 的八面体间隙中心。B 原子较大,有时以置换方式溶入α-Fe 。

由于γ-Fe 为fcc 结构,间隙数目少,间隙半径大,四面体间隙半径为0.225 Ra ,即R =0.028nm ,八面体间隙半径为0.414 Ra ,即R =0.0522nm 。氢,氮,碳,硼在γ-Fe 中也是形成间隙固溶体,其固溶度大于在α-Fe 中的固溶度,氢,氮,碳,硼处于γ-Fe 的八面体间隙中心。

2、简答:异类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大于同类原子之间结合力;合金成分符合一定化学式;低于临界温度(有序化温度)。

第三章 纯金属的凝固

1. 填空

1. 结构和能量。

2 表面,体积自由能 ,

T L T r m m ?-=

σ2,

()2

2

3316T L T G m m

k ??=?σπ。

3 晶核长大时固液界面的过冷度。

4 减少,越大,细小。 5. 快速冷却。

二、 问答

1 解答: 凝固的基本过程为形核和长大,形核需要能量和结构条件,形核和长大需要过冷度。细化晶粒的基本途径可以通过加大过冷度,加入形核剂,振动或搅拌。

2 解答: 根据金属结晶过程的形核和长大理论以及铸锭的散热过程,可以得出通常铸锭组织的特点为最外层为细小等轴晶,靠内为柱状晶,最内层为粗大等轴晶。

3 解答: 液态金属结晶时,均匀形核时临界晶核半径r K 与过冷度?T 关系为

T

L T r m m

?-=

σ2,临界形核功?G K 等于

()22

3316T L T G m m

k ??

=?σπ。异质形核时固相质点可作为晶核长大,其临界形核功较小,

()k

m m k

G T L T G ?+-=??+-=?4cos cos 323164cos cos 3232

2

33*

θθσπθθ,θ为液相与非均匀形核核

心的润湿角。

形核率与过冷度的关系为:

]exp[)(

kT G kT G C N k

A ?+?-=,其中N 为形核率,C 为常数,ΔG A

、ΔG k

分别表示形核时原子

扩散激活能和临界形核功。在通常工业凝固条件下形核率随过冷度增大而增大。

4 解答:在金属凝固时,可以近似认为L M=?Hm,根据均匀形核时临界晶核半径r K与过冷度?T关系为

T

L

T

r

m

m

?

-

=

σ2

,可以计算得到r

=0.79×10-7cm=0.79nm。

5:解答:过冷是指金属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Tn比理论结晶温度Tm低的现象。过冷度ΔT指Tm与Tn的差值。动态过冷度指晶核长大时的过冷度。金属形核和长大都需要过冷,过冷度增大通常使形核半径、形核功减少,形核过程容易,形核率增加,晶粒细化。

6解答:冷却速度极大影响金属凝固后的组织。冷却快一般过冷度大,使形核半径、形核功减少,形核过程容易,形核率增加,晶粒细化,冷却非常快时可以得到非晶,在一般工业条件下快速冷却可以得到亚稳相。

7、解答:纯金属凝固时

润湿角θ=0°,形核功为0,固相粒子促进形核效果最好;

润湿角θ=180°,异质形核功等于均匀形核功,固相粒子对形核无促进作用;

润湿角0°<θ<180°,形核功比均匀形核的形核功小,θ越小,固相粒子促进形核效果越好。

杂质颗粒的晶体结构与晶核相同或相近时,促进形核效果好,当两者结构不相同时,一般对促进形核效果差或不促进形核。

杂质粒子的表面成凹形时,促进形核效果好,成平面状时次之,凸形时最差。

第四章二元合金相图与合金凝固

一、填空

1. 成分

2. 光滑界面,粗糙界面

3. 垂直长大机制,二维平面长大, 依靠晶体缺陷长大

4 枝晶,均匀化退火

5 平直状,树枝。

6. _伪共晶_。

7

D

R

e

k

k

k

δ

-

-

+)

1

, 1 。

8. 共晶,熔晶,偏析,包析

9 0.0218% ,4.3% ;P 和Fe3C ;FCC,间隙,间隙固溶体,BCC ,2.11% ;0.77 ,珠光体和渗碳体; 4.3% ;P+F,P+Fe3C ,Ld ,A+ Fe3C ,P+Fe3C +Fe3C II,液相,A ,F ,6.69 ,硬、脆,P 。

2 问答

1 解答:1)见图中标注。两相区由相邻的两个单相区所构成。水平线代表三相区,见3)中的恒温反应式。

2)稳定化合物为δ、ε,不稳定化合物为β、γ。

3)1455℃,L+δ-ε,包晶反应;

1387℃,L-ε+Ni,共晶反应;

1135℃,L+δ-γ,包晶反应;

855℃,L+γ-β,包晶反应;

640℃,L-Al+β,共晶反应;

4)Ni 30%(重量)的合金在平衡冷却时的相变过程:L-γ;855℃,L+γ-β,包晶反应;L-β;640℃,L-Al+β,共晶反应;

室温下相组成为Al+β,

%

6.

28

%

100

42

30

42

%=

?

-

=

Al

,β=1-Al%=71.4%。

室温下组织组成为β+(Al+β)共晶,,

%

4.

71

%

100

05

.0

42

05

.0

30

%=

?

-

-

=

β

,(Al+β)共晶=1-β%=28.6%。

5)含Ni89%(重量)的Ni-Al合金其平衡凝固时室温组织为Ni和Ni中析出的ε,非平衡凝固后会出现非平衡共晶组织,即为Ni和少量的1387℃反应生成的L-(ε+Ni)共晶。

6)X合金平衡凝固完毕时的组织α初晶占80%,则(α+β)共晶=20%,设此合金中Ni组元的含量是X,

%

100

0.05

X

05

.0

%

80?

-

=

,

可以求得X=0.01%。

7)1500ε时Al-Ni合金系的自由能—成分曲线示意图如图。

2 解答:1)α相晶体结构与Cu的结构保持一致,为fcc结构;

2)共晶反应前的平衡分配系数

61

.0

3.

99

9.

60

=

=

=

L

S

C

C

k

3) Cu-13.47%Sn合金在正常条件下凝固后,由于固相平均成分线相对于固相线下移,在合金凝固过程中剩余少量液相出现非平衡结晶,发生包晶反应而出现少量β相。这些少量β相可以通过均匀化退火消除。

4)Cu-70%Sn合金平衡凝固过程为L-ε,L92.4+ε38.2—η59.0,L—η,L99.3—η60.9+(Sn),η-

η'

共晶反应刚完毕时相组成物为η+(Sn),组织组成物为η+(η+Sn)共晶。

相组成物的相对含量为:

%

3.

23

%

1

)

Sn

(

%,

7.

76

%

100

9.

60

100

70

100

%=

-

=

=

?

-

-

η

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

3.

76

%

100

9.

60

3.

99

70

3.

99

%=

?

-

-

=

η

(η+Sn)共晶%=1-η%=23.7%。

5)合金在450℃时各相自由能---成分曲线示意图如图所示。

3 解答: 1)相区填写如图所示。相图中各等温反应如下:

935℃:L+β(Y )—ε;780℃:L+ε—δ;776℃:β(Y )—ε+α(Y ); 635℃:L+ε—γ; 557℃:L —(Mg )+γ。

Y=5%wt 时的合金K 在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Mg )固溶体。

2)Mg 为hcp 结构,因为r =a/2,一个hcp 晶胞中有6个原子,设

3

8=a c ,则致密度为

74.023*******

=???==

c

a a r V V cell

atom

)(πρ

3)提高合金K 强度的可能方法有细化晶粒,加工硬化。

4)Y=10%wt 之合金可能的强化方法有细化晶粒,加工硬化和固溶时效。

4 解答: 相同点:均需要形核与长大,形核要满足一定热力学条件,形成一定临界晶核半径,即需要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

不同点:固溶体合金形核除需要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外,还需要成分起伏,非平衡结晶时产生偏析,一般会产生成分过冷,凝固过程是在一个温度区间进行,而纯金属凝固在等温进行。

5 解答: 1)Fe 3C II 含量最多的合金、珠光体含量最多的合金、莱氏体含量最多的合金的合金成分分别为含碳量2.11%,0.77%,4.3%。

2)二元系中比较适合做变形合金和合金为单相固溶体,适合作为铸造合金的成分范围为含有较多共晶体的合金。故在含碳量小于2.11%的合金可以经过加热得到单相合金适合作为变形合金,含碳量大于4.3%的合金有共晶反应适合作为铸造合金。

3)提高压力加工合金的强度的方法主要有加工硬化,合金元素固溶产生的固溶强化,细化晶粒强化,热处理强化,第二相强化,弥散质点的弥散强化。

4)平衡反应的成分及温度,反应式为 1495℃,L 0.53+δ0.09-A 0.17,包晶反应; 1148℃,L 4.3-A2.11+Fe 3C ,共晶反应; 727℃,A 0.77-F 0.0218+Fe 3C ,共析反应;

5)凝固过程:935℃:L —γ,γ—Fe3C Ⅱ,γ—F +Fe3C Ⅱ(P )

室温下相组成为F +Fe3C Ⅱ,其中15.1%

% F - 1% C Fe %,9.84%1000008.063.61

63.6%3===?--=

F ;

室温下组织组成为P +Fe3C Ⅱ,其中%

1.9877.069.61

69.6%=--=P ,Fe3C Ⅱ%=1-P %=1.9%。

6)亚稳转变后组织为P +Fe3C Ⅱ,淬火冷却后C 在Fe 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相变)。

7) 三种钢在给定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如表。

8)1200℃时各相的自由能---成分曲线示意图如图。

6: 解答: 1)Ⅱ合金的平衡冷却曲线和组织如图;室温下相组成物为α+β,其中%8.11%10059080

90%=?--=

α,β=1

-α%=88.2%,组织组成为β+(α+β)共晶,

%

75%100509050

80%=?--=

β,(α+β)共晶%=1-β%=25%;

2) Ⅰ合金在平衡凝固时室温组织为α+βⅡ,工业条件冷却时出现少量非平衡共晶组织,室温组织为α+βⅡ+少量(α+β)共晶。

3) 可以根据相图估计,在共晶温度下尽可能高的温度进行退火。

7: 解答: 1)金属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为粗糙界面,长大机制为垂直长大方式,在正温度梯度下固液界面保持平直,在负温度梯度下成长时固/液界面不稳定,结晶后容易长成树枝状晶。

8: 解答: 1)相区填充如图;

2)设X 合金中Bi 组元的含量是x ,依题意有%

1008.41100100%80?--=

x

,可以解得x =53.44,即Bi 组元的含量是53.44%。

3)设Y 合金中Bi 组元的含量是y ,依题意有共晶含量%

1001.56100100%50?--=y

,可以解得y =78.15,即Pb 组元的含量是21.85%。

4)Pb-30%Bi 合金平衡凝固过程为L —α,L +α—β,L —β,β—Bi ,室温下平衡组织为β+Bi ,非平衡凝固下由于L +α—β包晶反应很难进

行完全,故在β晶粒内部会保留部分α,室温下组织为β+残留α+Bi 。

第五章 三元合金相图

1 解答: 0.8%C 的Fe-C-Si 三元合金在平衡冷却时的相变过程为L —α,L +α—γ,L —γ,1100℃时的平衡组织为γ。

2 解答: 1)Cu-30%Zn-10%Al 合金的成分点见图中X 点。

2)Cu-20%Zn-8%Al合金,位于α+γ两相区边界线上,由α+γ两相组成。Cu-25Zn-6Al合金位于α+

β

+γ的三相区中,由α+

β

γ的三相区组成,可以从图中读出各相成分点:

α:Cu-22.6Zn-3.45Al, γ:Cu-18Zn-11.5Al, β:Cu-30Zn-4Al

故Cu-20Zn-8Al合金中α%=

45

.3

5.

11

8-

.5

11

-

×100%=43.50%

γ%=1-α%=56.5%

Cu-25Zn-6Al合金中

β

20

30

20

-

25

-

×100%=50%

α%=(1-

β

)×43.5%=21.75%,γ%=(1-

β

)×56.5%=28.25%

3) Y合金凝固过程:L-α,L-α+β,β-α

3 解答:1)

P

p'

'

:L+α-β

P

E'

1:L-β+γ

P

E'

2:L-α+γ

2) L+α-β+γ

3)O合金凝固过程:L-α,L+α-β,L+α-β+γ,α,β,γ同析。

4 解答:e1-1085℃:L→Fe2C+γ;P1-1335℃:L+α-γ;γ2-1380℃:L+Fe3W2-α1700℃L+WC+W-η

1200℃L+η-γ+WC

1085℃L-γ+Fe3C+WC

5 解答:1) 2Cr13.不锈钢的淬火加热在γ相区,从图上估计为1050℃-1300℃;

2)2%C,13%Cr刚的平衡凝固过程为:L-γ,L-γ+C1;

γ→α+C3(P);α→C3;室温下组织为C1+P。

3) 1区的三相反应是:L+δ-γ

795℃的四相平衡的反应式:γ+C1-α+ C3

6 解答:Ⅳ区合金凝固过程为:L-α,L-α+β,α-β互析;

Ⅵ区合金凝固过程为:L-α,L-α+β,L-α+β+γ,随后α,β,γ同析;

四相反应式为:L-α+β+γ

7 解答:四相反应式为137.4℃时P点:Lp+α1-β1+δ1

99.5℃时E点L E-β2+δ2+γ

三元系初晶面有δ、α、β、γ的四个初晶面;

2)三元合金中合金1的结晶过程为:L-γ,L-γ+δ+β;

合金2的结晶过程为:L-δ,L-δ+β,L-γ+δ+β;

合金3的结晶过程为:L-α,L-δ+α,L+α-β+δ;

合金4的结晶过程为::L-α, L+α-β+δ。

3)由题意分析可知改合金成分位于γ(Bi)与E点的连线上,设其Bi含量为x,

故有50%=

55

-

100

x

100-

×100%,故Bi含量为77.5%,

即Pb%+Sn%=22.5%。由于成分线过Bi的顶点,故所求合金中

27

18 % Pb%

= Sn

可求得Pb%=9%,Sn=13.5%。

第六章空位与位错

一、名词解释

空位平衡浓度:金属晶体中,空位是热力学稳定的晶体缺陷,在一定的空位下对应一定的空位浓度,通常用金属晶体中空位总数与结点总数的比值来表示。

位错:晶体中的一种原子排列不规则的缺陷,它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另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

柏氏回路:确定柏氏族矢量的过程中围绕位错线作的一个闭合回路,回路的每一步均移动一个原子间距,使起点与终点重合。

P-N 力:周期点阵中移动单个位错时,克服位错移动阻力所需的临界切应力

扩展位错:两个不全位错之间夹有层错的位错组态

堆垛层错:密排晶体结构中整层密排面上原子发生滑移错排而形成的一种晶体缺陷。

弗兰克-瑞德位错源:两个结点被钉扎的位错线段在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弯曲弓出后,互相邻近的位错线抵消后产生新位错,原被钉扎错位线段恢复到原状,不断重复产生新位错的,这个不断产生新位错、被钉扎的位错线即为弗兰克-瑞德位错源。

Orowan 机制:合金相中与基体非共格的较硬第二相粒子与位错线作用时不变形,位错绕过粒子,在粒子周围留下一个位错环使材料得到强化的机制。

科垂尔气团:围绕刃型位错形成的溶质原子聚集物,通常阻碍位错运动,产生固溶强化效果。

铃木气团:溶质原子在层错区偏聚,由于形成化学交互作用使金属强度升高。

面角位错:在fcc 晶体中形成于两个{111}面的夹角上,由三个不全位错和两个层错构成的不能运动的位错组态。

多边形化:连续弯曲的单晶体中由于在加热中通过位错的滑移和攀移运动,形成规律的位错壁,成为小角度倾斜晶界,单晶体因而变成多边形的过程。

二、 问答

1 解答:层错能高,难于形成层错和扩展位错,形成的扩展位错宽度窄,易于发生束集,容易发生交滑移,冷变形中线性硬化阶段短,甚至被掩盖,而抛物线硬化阶段开始早,热变形中主要发生动态恢复软化;层错能低则反之,易于形成层错和扩展位错,形成的扩展位错宽度较宽,难于发生束集和交滑移,冷变形中线性硬化阶段明显,热变形中主要发生动态再结晶软化。

2. 解答: 1)对于位错反应,需要同时满足能量条件和几何条件,反应才能进行。

在]101[2a →]112[6a ]+]121[6a 中,

2

2222220112a a b =

++=∑)()(前,

2

22222

321126a

a b =

?++=∑)()(后,22后前b b ∑>∑,满足能量条件;同时

]

101[2]112112[6]101[2a

a b a b =-+-+-=∑==∑))()((后前,满足几何条件,故反应能

进行。

扩展位错宽度πγ221)(b b G d =

,G 为切弹性模量,b1、b2为不全位错柏氏矢量,γ为层错能。若反应前的]

101[2a

是刃位错,

则反应后的扩展位错只能在原滑移面上进行滑移;若反应前的]101[2a

是螺型位错,反应后形成的扩展位错可以进行束集,与其相交面

如)(111面相交处束集,而后过渡到)(111面上进行运动,并有可能再次分解为扩展位错。

2)若(1,1,1)面上位错]110[2a b =与)(111面上的位错]

011[2a b =相遇,它们之间能满足能量条件和几何条件,可以发生

位错反应,反应式为:]

110[2]011[2]110[2a

a a =+。新位错位于(001)面上,是纯刃型位错,由于不在其滑移面{111}面上,为

不可动位错。

3)(111)与(111)两个滑移面上全位错分解为肖克莱不全位错的两个反应式为:

(111)晶面上:]211[6]112[6]110[2a a a +-,)(111面上的位错]

112[6]211[6]011[2a

a a +-

4)如果两扩展位错运动分解后的两个领先不全位错为[]

1126a 和]121[6a ,两领先位错之间依据能量条件和几何条件要求,可以判断

位错反应可以进行。新位错柏氏矢量为]

110[6a

;新形成位错为在(001)面上刃型位错,牵制到其它两个不全位错和两个层错均不能运动,会

引起冷加工中的加工硬化。

3 解答:1)将各参数带入公式中可以计算得到Es =0.73~0.92Gb 2;

2)Cu 中长度为1个柏氏矢量的螺型位错割阶的能量约为(1.725~2.3)×10-

11J/cm 2。

4 解答:平衡空位浓度

(kT E A C V

-

=exp ,A 为材料常数,k =1.38×10

-23

J/K ,Ev 为空位形成能。,即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高

温淬火后由于高浓度空位被保留至低温,对低温加热扩散有促进作用。

5 解答:平衡空位浓度)

(kT E A C V

-

=exp ,Al 的空位形成能为0.76eV =0.76×(1.602×10

-19

J ),k =1.38×10-

23 J/K ,系数A=1。计

算可得27ε (300K )时空位浓度C1=1.7×10-13,627ε 时空位浓度为C2=5.54×10-5

,故从27ε 升温到627ε 时空位浓度增加

81

2

10258.3?=C C 倍。

6 解答:两平行同号刃型位错之间滑移面上的受力:

2

222212)()

()(y x y x x b Gb F x +--'=νπ,G 为切弹性模量,b ,b '为两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ν为泊松比。

故位置1位错受斥力,位置2位错处于亚稳平衡,偏离该位置则远离或运动到与原点处位错垂直的地方。位置3处第二个位错处于与原点处位错垂

直的上方,处于稳定态。

7、解答:位错是晶体中的缺陷,对材料有许多重要影响。 1) 对变形影响。通过位错运动完成塑性变形;

2) 对性能影响,与第二相粒子,通过切过或绕过机制强化材料,冷加工中位错密度增加也能强化材料,或通过形成科垂尔气团强化材料,以及

位错运动中相互交截,或形成割阶、面角位错等使材料强化; 3) 对再结晶中的晶核形成机制有影响; 是优先扩散通道。

8.解:两个同号螺位错(单位长度)间的作用力 F 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d 的关系为 F=Gb 2/2πd

位错的柏氏矢量

m nm nm a b 101012.2212.02

2

3.022?==?==

,两螺位错从 100nm 推近到 8nm 作功为 ()

m

J d d Gb d d Gb d d Gb w d d d d /10125.08

100ln 210211.0107ln 2d 2d 210

21010122212212

--?=???====??ππππ9.解:设每个晶胞中包含的原子数为x ,则:

()()

()()()()晶胞

原子原子晶胞原子/9971.1847

.551002.610866.287.7/87.7/1002.610866.2/847.55/23

3

83

23

3

8

=????==???=

--χχρcm g m ol cm m ol g

所以每个BCC 铁晶胞中包含的空位数应为

2-1.9971=0.0029 每cm 3中包含的空位数为

()

3203

8

/1023.110

866.2/0029.0cm cm

空位晶胞

空位?=?-

10.解:已知,FCC 铜的点阵常数为0.3615nm.。因此,

1cm 3包含的铜原子数(或结点数)为:

()

3223

8

/1047.810

6151.3/4cm cm

n 原子晶胞

原子?=?=

-

室温时,T=25+273=298K

()

3822/10815.129831.883600exp 1047.8exp cm RT Q n n v

v 空位?=??? ???-?=??

?

??-=

如需要空位浓度为室温时的1000倍,既1.815×1011=nexp(-Qv/(RT))

K

T T T 37587.261047.810815.1ln 31.883600

31.883600exp 1047.810815.122

11

2211=-=???

?

?

???=?-

?

?

?

???-?=?即

第七章 金属塑性变形

一 名词

固溶强化: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溶入基体金属后使合金变形抗力提高,应力-应变曲线升高,塑性下降的现象;

应变时效: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在受到拉伸等变形发生屈服后,在室温停留或低温加热后重新拉伸又出现屈服效应的情况;

孪生:金属塑性变形的重要方式。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一部分晶体沿着一定的晶面(孪晶面)和一定的晶向(孪生方向)相对于另外一部分晶体作均匀的切变,使相邻两部分的晶体取向不同,以孪晶面为对称面形成镜像对称,孪晶面的两边的晶体部分称为孪晶。形成孪晶的过程称为孪生;

临界分切应力:金属晶体在变形中受到外力使某个滑移系启动发生滑移的最小分切应力;

变形织构:多晶体中位向不同的晶粒经过塑性变形后晶粒取向变成大体一致,形成晶粒的择优取向,择优取向后的晶体结构称为变形织构,织构在变形中产生,称为变形织构。

二 问答

1 简答:纯金属变形主要借助位错运动,通过滑移和孪生完成塑性变形,开动滑移系需要临界切应力,晶体中还会发生扭转;单相合金的基本变形过程与纯金属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但会出现固溶强化,开动滑移系需要临界切应力较大,还有屈服和应变时效现象。

2 简答:滑移时原子移动的距离是滑移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孪生时原子移动的距离不是孪生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滑移时滑移面两边晶体的位向不变,而孪生时孪生面两边的晶体位向不同,以孪晶面形成镜像对称;滑移时需要的临界分切应力小,孪生开始需要的临界分切应力很大,孪生开始后继续切变时需要的切应力小,故孪生一般在滑移难于进行时发生。

3 简答:1)α的滑移系为{110}<111>,β相的常见滑移系为{111}<110>,η相的常见滑移系为(0001)<112

0>。 2)它们单晶变形时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如图。

典型的面心立方单晶体的加工硬化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当切应力达到晶体的临界分切应力时,其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称为易滑移阶段,此时加工硬化率很小,滑移线细长,分布均匀;随后加工硬化率显著增加,称为线性硬化阶段,滑移系在几组相交的滑移系上发生,位错彼此交截,滑移线较短;第三阶段称为抛物线硬化阶段,加工硬化随应变增加而减少,出现许多碎断滑移带,滑移带端部出现交滑移痕迹。 多晶体加工硬化曲线一般不出现易滑移的第一阶段,而加工硬化率明显高于单晶体。

4 简答:冷加工纤维组织是纯金属和单相合金在冷塑性变形时和变形度很大的条件下,各晶粒伸长成纤维状;带状组织是复相合金在冷塑性变形和变形度大的条件下第二相被破碎或伸长,沿变形方向成带状分布而形成的;变形织构是金属和合金在在冷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择优取向而形成的。 上述冷加工纤维组织、带状组织和变形织构都使材料的性能具有方向性,即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能不均,对使用性能有不良影响,但少数金属材料,如用作变压器的硅钢片,各向异性能更好满足使用要求。

5 简答:金属材料经热加工后机械性能较铸造态好的主要原因是热加工时的高温、大变形量使气泡、疏松和微裂纹得到机械焊合,提高了材料的致密性,消除了铸造缺陷,同时改善夹杂物和脆性相的形态、大小和分布,使枝晶偏析 程度减弱,合金成分均匀性提高,热加工中形成合理的加工流线,热加工还可使金属显微组织细化,这些都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6 简答:金属材料经冷加工后,强度增加,硬度增加,塑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产生加工硬化的各种可能机制有滑移面上平行位错间的交互作用的平行位错硬化理论,以及滑移面上位错与别的滑移面上位错林切割产生割阶的林位错强化理论。

加工硬化在实际生产中用来控制和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特别是对不能热处理强化的合金和纯金属尤为重要,可以进行热处理强化的合金,加工硬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加工硬化是实现某些工件和半成品加工成型的主要因素;加工硬化也会带来塑性降低,使变形困难的影响,还会使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尺寸不稳定,易变形,降低材料耐蚀性。

7 简答:可有8个滑移系同时产生滑移(可以通过计算fcc 的滑移系与[001]方向的夹角得到此结果)。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至少要施加的拉应力为

)

MN/m (93.141.079

.0cos cos 2===

?λτσk

9 简答:第二相在冷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作用一般是提高合金强度,但还取决于第二相的种类数量颗粒大小形状分布特点及与基体结合界面结构等,对塑性变形影响复杂。第二相强度高于基体但有一定塑性,其尺寸、含量与基体基本接近,则合金塑性是两相的变形能力平均值。第二相硬、脆,合金变形只在基体中进行,第二相基本不变形;第二相均匀、弥散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可以对合金产生显著强化作用。

10 简答:织构由晶粒择优取向形成,变形织构对再结晶织构形成有主要影响,织构造成材料性能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在不同情况需要避免或利用。织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杂质含量、变形工艺(如变向轧制)和退火工艺等多种因素的配合。

11 简答:金属和合金在冷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的组织性能的变化主要有晶粒被拉长,形成纤维组织,冷变形程度很高时,位错密度增高,形成位错缠结和胞状组织,发生加工硬化,,变形金属中出现残余应力,金属在单向塑性变形时出现变形织构。

12 简答: 1)屈服现象是由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产生气团产生的,在外力作用下使位错挣脱溶质原子的钉扎,材料出现屈服现象,曲线2在位错脱离钉扎后溶质原子来不及重新聚集形成气团,故无屈服现象;曲线3在出现屈服后时效再加载,溶质原子可以重新聚集形成气团,故又出现屈服现象;

2)屈服现象使金属材料在拉伸和深冲过程中变形不均匀,造成工件表面不平整。可以通过加入与溶质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其它元素,减少间隙溶质原子含量,减少气团,消除或减轻屈服现象,或在深冲之前进行比屈服伸长范围稍大的预变形,使位错挣脱气团的钉扎,然后尽快深冲。

13 简答:根据霍尔—配奇公式:

2

1

0-

+=kd

s σσ,则按照题意有:

21041100-+=)(k σ和2

1

0641250-+=)

(k σ,可以解得σ0=50,k =25,故可求得当d=1/16mm 时,根据霍尔—配奇公式求得σs =50+25×2

1

161-)(=150 MNm -2

第八章 回复与再结晶

1 名词

变形织构:多晶体中位向不同的晶粒经过塑性变形后晶粒取向变成大体一致,形成晶粒的择优取向,择优取向后的晶体结构称为变形织构,织构在变形中产生,称为变形织构;

再结晶织构是具有变形织构的金属经过再结晶退火后出现的织构,位向于原变形织构可能相同或不同,但常与原织构有一定位向关系。

再结晶全图:表示冷变形程度、退火温度与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关系(保温时间一定)的图。

冷加工与热加工: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称为热加工,低于再结晶温度又是室温下的加工称为冷加工。

带状组织:多相合金中的各个相在热加工中可能沿着变形方向形成的交替排列称为带状组织;

加工流线:金属内部的少量夹杂物在热加工中顺着金属流动的方向伸长和分布,形成一道一道的细线;

动态再结晶:低层错能金属由于开展位错宽,位错难于运动而通过动态回复软化,金属在热加工中由温度和外力联合作用发生的再结晶称为动态再结晶。

临界变形度: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与冷变形时的变形程度有一定关系,在某个变形程度时再结晶后得到的晶粒特别粗大,对应的冷变形程度称为临界变形度。

二次再结晶:某些金属材料经过严重变形后在较高温度下退火时少数几个晶粒优先长大成为特别粗大的晶粒,周围较细的晶粒逐渐被吞掉的反常长大情况。

退火孪晶:某些面心立方金属和合金经过加工和再结晶退火后出现的孪晶组织。

2 问答

1 简答:再结晶是一种组织转变,从变形组织转变为无畸变新晶粒的过程,再结晶前后组织形态改变,晶体结构不变;固态相变时,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都改变;晶体结构是否改变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2 简答:变形度较小时以晶界弓出机制形核,变形度大的高层错能金属以亚晶合并机制形核,变形度大的低层错能金属以亚晶长大机制形核。

冷变形度很小时不发生再结晶,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在临界变形度附近方式再结晶晶粒特别粗大,超过临界变形度后随变形度增大,晶粒尺寸减少,在很大变形度下,加热温度偏高,少数晶粒发二次再结晶,使部分晶粒粗化。

3 简答:灯泡中W丝在高温下工作,晶粒长大后在热应力作用下破断,延长钨丝寿命的方法可以加入第二相质点阻止晶粒在加热时长大,如加入ThO2颗粒;或在烧结中使制品中形成微细的空隙也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如加入少量K、Al、Si等杂质,在烧结时汽化形成极小的气泡。

4 简答:户外用的架空铜导线要求一定的强度可以进行回复退火,只去应力,保留强度;户内电灯用花线可以进行再结晶退火,软化金属,降低电阻率。

5 简答:1)纯铝经90%冷变形后在70ε,150ε,300ε保温后空冷的组织示意图如图。

2)纯铝试样强度、硬度以70ε退火后最高,150ε退火试样的强度、硬度次之,300ε保温后强度、硬度最低,而塑性则以70ε退火后最低,150ε退火试样的居中,300ε保温后塑性最好;

工业纯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一般可用T再=(0.3~0.4)T熔估计,故纯铝的再结晶温度为100ε左右,在70℃保温合金只是发生回复,显微组织仍保持加工状态,强度。硬度最高,塑性差,组织为纤维组织;150ε加热发生再结晶,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好,300ε保温后发生晶粒长大,强度、硬度进一步下降,塑性很好。

7 简答:可计算得到三种纯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大约为纯钛:550℃,纯铝:100℃,纯铅低于0℃。金属的轧制开坯温度要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故工业纯钛、纯铝和纯铅铸锭的轧制开坯温度可分别取200℃,800℃,室温即可。

开坯后在室温轧制,铅的塑性最好,铝的塑性也较好,钛的塑性最差。在室温下纯铝和纯铅可以连续轧制,并获得很薄的带材,但纯钛不能继续轧制,要获得很薄的带材需要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反复进行轧制。

8 简答:晶粒大小对金属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可用Hall-Petch公式

2

1

-

+

=kd

s

σ

σ

描述,晶粒越细小,材料强度越高;高温下由于晶

界产生粘滞性流动,发生晶粒沿晶界的相对滑动,并产生扩散蠕变,晶粒太细小金属材料的高温强度反而降低。

生产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合金成分获得细小晶粒,利用变质处理,振动、搅拌,加大过冷度等措施细化铸锭晶粒,利用加工变形细化晶粒,合理制订再结晶工艺参数控制晶粒长大。

9 简答: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加工硬化,第二相强化,相变(热处理)强化等。

10 简答:固溶强化的可能位错机制主要是溶质原子气团对位错的钉扎,增加了位错滑移阻力。如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的科垂尔气团和斯诺克气团,溶质原子与扩展位错交互作用的铃木气团使层错宽度增加,位错难于束集,交滑移困难;溶质原子形成的偏聚和短程有序,位错运动通过时破坏了偏聚和短程有序使得能量升高,增加位错的阻力,以及溶质原子与位错的静电交互作用对位错滑移产生的阻力使材料强度升高。

弥散强化也是通过阻碍位错运动强化材料,如位错绕过较硬、与基体非共格第二相的Orowan机制和切割较软、与基体共格的第二相粒子的切割机制。

产生加工硬化的各种可能机制有滑移面上平行位错间的交互作用的平行位错硬化理论,以及滑移面上位错与别的滑移面上位错林切割产生割阶的林位错强化理论。

第九章表面与界面

1 名词

正吸附:材料表面原子处于结合键不饱和状态,以吸附介质中原子或晶体内部溶质原子达到平衡状态,当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表面浓度大于在其在晶体内部的浓度时称为正吸附;

晶界能:晶界上原子从晶格中正常结点位置脱离出来,引起晶界附近区域内晶格发生畸变,与晶内相比,界面的单位面积自由能升高,升高部分的能量为晶界能;

小角度晶界:多晶体材料中,每个晶粒之间的位向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存在界面,若相邻晶粒之间的位向差在10°~2°之间,称为小角度晶界;

晶界偏聚: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晶界或相界上的富集,也称内吸附,有因为尺寸因素造成的平衡偏聚和空位造成的非平衡偏聚。

2 问答

1 简答:复合材料由颗粒或纤维与基体构成,存在大量界面。按照显微结构,其界面层可以区分为基体与复合物的机械固体啮合结合、形成化学反应的化合层结合、形成完全或部分固溶体的结合几种情况。结合层的结合面体积分数越大,结合层强度越高,基体与复合物之间的结合键力越大,结合强度越高。

2 简答:晶界具有晶界能,容易发生溶质原子和杂质原子的晶界偏聚,是原子易扩散通道,晶界在加热时会发生迁移,晶界是相变等优先形核的地方,晶界易受腐蚀,晶界增多在室温下强化材料,在高温下弱化材料强度,晶界处易于析出第二相,晶界容易使位错塞积,造成应力集中,晶界上原子排列混乱。

3 简答:一般金属的晶界能与晶粒位向差有关,并随位向差增大而增大,小角度晶界的晶界能小于大角度晶界的晶界能,但大角度晶界能一般可以看成常数,约为(5~6)×10-5J/cm2。

4简答:影响晶界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界面能、溶质原子、第二相质点数量、尺寸和温度。界面能降低是晶界迁移的驱动力,与晶界曲率半径成反比,与界面的表面能成正比,因此大角度晶界迁移率总是大于小角度晶界的迁移率;溶质原子阻碍晶界迁移;第二相质点数量越多、尺寸越小对晶界的迁移阻碍作用越大,温度越高晶界迁移越快。

第十章原子扩散

1 简答: 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晶体缺陷如界面、晶界位错容易扩散;不同致密度的晶体结构溶质原子扩散速度不一样,低致密度的晶体中溶质原子扩散快,各向异性也影响溶质原子扩散;在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扩散容易;扩散原子性质与基体金属性质差别越大,扩散越容易;一般溶质原子浓度越高,扩散越快;加入其它组元与溶质原子形成化合物阻碍其扩散。

2 解答:Ni 为fcc 结构,一个晶胞中的原子个数为4,依题意有:

在Ni/MgO 界面镍板一侧的Ni 的浓度C Ni 为100%,每cm 3中Ni 原子个数为:

N Ni/MgO =(4原子/晶胞)/(3.6×10-

8cm 3)=8.57×1022原子/cm 3,

在Ta/MgO 界面Ta 板一侧的Ni 的浓度0%,这种扩散属于稳态扩散,可以利用菲克第一定律求解。 故浓度梯度为dc/dx =(0-8.57×1022原子/cm 3)/(0.05cm )=-1.71×1024原子/(cm 3.cm ), 则Ni 原子通过MgO 层的扩散通量:

J =-D (dc/dx )=-9×10-

12cm 2/s ×(-1.71×1024原子/(cm 3.cm ))

=1.54×1013

Ni 原子/(cm 2.s)

每秒钟在2×2cm 2的面积上通过MgO 层扩散的Ni 原子总数N 为 N =J ×面积=[1.54×1013Ni 原子/(cm 2.s)]×4cm 2=6.16×1013Ni 原子/s 。

每秒钟从界面扩散走的Ni 原子体积总原子数扩散走的原子N

N V =

,故

V =(6.16×1013Ni 原子/s )/(8.57×1022原子/cm 3

)=0.72×10-9cm 3/s , 用厚度d 表示在该面积中每秒扩散的Ni 原子为

d =V/面积=(0.72×10-9cm 3/s )/(2×2cm 2)=1.8×10-

10cm/s , 也就是说要将1mm 厚的Ni 层扩散掉,所需时间t 为:

t =(1mm )/(1.8×10-

10cm/s )=556000秒=154小时。

3 解答:1)渗碳情况符合菲克第二定律的特殊解的应用条件,可以利用菲克第二定律进行解决。

菲克第二定律特殊解公式:

(Dt X

erf C C C C S X S 40=-- 其中依题意有C s =1.2,C 0=0.1,C x =0.45,x=0.2。

带入上式,则有)(Dt erf 42.01.02.145.02.1=--,即:68

.0)Dt 1.0( erf =

从表10-1可以得出误差函数值,有71.0Dt 1

.0=,Dt =(0.1/0.71)2

=0.0198cm 2

任何满足Dt =0.0198cm 2

关系的工艺均可,由于扩散与温度、时间有关,

D=D 0exp(-Q/RT),带入C 在Fe 中的D 0=0.23,激活能Q =32900cal/mol , D=0.23exp(-32900cal/mol/1.987(cal/mol.K )T)=0.23exp(-16558/T),

因此由Dt =(0.1/0.71)2

=0.0198cm 2

,渗碳时间与渗碳温度的关系为:) T 16588-exp(0861.0) .s (cm D )cm (0198.0t 22=

=

故可以列出一些典型的渗碳温度与时间如下:

T =900℃=1173K ,则t=116174s=32.3h ; T =1000℃=1273K ,则t=36360s=10.7h ; T =1100℃=1373K ,则t=14880s=4.13h ; T =1200℃=1473K ,则t=6560s=1.82h 。

可以根据上述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考虑合金相变和加热炉、生产效率进行合理选择,一般以1000℃左右较为合适。

2)在渗碳温度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渗碳深度增加一倍,由1)可知有关系)

(Dt erf 44

.01.02.145.02.1=--存在,可以解得t

=42.7h ;

4 简答:由于反应扩散的原因,试样中不能出现两相区,故试样从表面到心部的组织最外层为α相,靠里层为γ相,心部不受脱碳影响为α相和γ相。

5 简答:1)渗碳在γ-Fe 中进行而不在α-Fe 中进行,渗碳温度要高于727ε ,是因为α-Fe 中最大碳溶解度(质量分数)为0.0218%,对于碳含量大于0.0218%的钢铁,渗碳时零件中碳浓度梯度为0,渗碳无法进行;而且由于温度低,扩散系数小,渗碳缓慢。在γ-Fe 中进行则可获得较高的表层碳浓度梯度,温度也高,可使渗碳顺利进行。

2)渗碳温度高于1100ε 会使钢板的晶粒长大,降低其机械性能。

6 简答:1)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使枝晶偏析完全消失,

2)冷加工可以促进均匀化过程;经过冷加工后枝晶被破碎,缩短了枝晶间距。

7 简答: 原子扩散在材料中的影响包括晶体凝固时形核、长大;合金的成分过冷;成分均匀化,包晶反应非平衡凝固时保留高温组织的特点,固态相变时的形核,晶界形核、晶界运动、晶界偏聚、高温蠕变,氧化,焊接,化学热处理(渗C 、N 等),粉末冶金,涂层等各方面。

8 解答:上坡扩散是扩散过程中扩散元素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出扩散;如各种溶质原子气团的形成和共析反应产物的形成均为上坡扩散。

9 简答: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在间隙中发生间隙扩散,在置换式固溶体中发生原子与空位交换实现扩散的空位机制。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习题课

一、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金属中典型的空间点阵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种。 2、位错滑移时,作用在位错线上的力F的方向永远垂直于位错线并指向滑移面上的未滑移区。 3、只有置换固溶体的两个组元之间才能无限互溶,间隙固溶体则不能。 4、金属结晶时,原子从液相无序排列到固相有序排列,使体系熵值减小,因此是一个自发过程。 5、固溶体凝固形核的必要条件同样是ΔG<0、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 6三元相图垂直截面的两相区内不适用杠杆定律。 7物质的扩散方向总是与浓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8塑性变形时,滑移面总是晶体的密排面,滑移方向也总是密排方向。 9.晶格常数是晶胞中两相邻原子的中心距。 10.具有软取向的滑移系比较容易滑移,是因为外力在在该滑移系具有较大的分切应力值。11.面心立方金属的滑移面是{110}滑移方向是〈111〉。 12.固溶强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溶质原子被吸附在位错附近,降低了位错的易动性。13.经热加工后的金属性能比铸态的好。 14.过共析钢的室温组织是铁素体和二次渗碳体。 15.固溶体合金结晶的过程中,结晶出的固相成份和液相成份不同,故必然产生晶内偏析。16.塑性变形后的金属经回复退火可使其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 17.非匀质形核时液体内部已有的固态质点即是非均匀形核的晶核。 18.目前工业生产中一切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都是旨在增大位错运动的阻力。 19、铁素体是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强度、硬度不高,塑性、韧性很好。 20、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都有12个滑移系,在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塑性也相同。 21、珠光体是铁与碳的化合物,所以强度、硬度比铁素体高而塑性比铁素体差。 22、金属结晶时,晶粒大小与过冷度有很大的关系。过冷度大,晶粒越细。 23、固溶体合金平衡结晶时,结晶出的固相成分总是和剩余液相不同,但结晶后固溶体成分是均匀的。 24、面心立方的致密度为0.74,体心立方的致密度为0.68,因此碳在γ-Fe(面心立方)中的溶解度比在α-Fe(体心立方)的小。 25、实际金属总是在过冷的情况下结晶的,但同一金属结晶时的过冷度为一个恒定值,它与冷却速度无关。 26、金属的临界分切应力是由金属本身决定的,与外力无关。 27、一根曲折的位错线不可能是纯位错。 28、适当的再结晶退火,可以获得细小的均匀的晶粒,因此可以利用再结晶退火使得铸锭的组织细化。 29、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再结晶以上温度加热时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二次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的过程。 30、临界变形程度是指金属在临界分切应力下发生变形的程度。 31、无限固溶体一定是置换固溶体。 32、金属在冷变形后可形成带状组织。 33、金属铅在室温下进行塑性成型属于冷加工,金属钨在1000℃下进行塑性变形属于热加工。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

查看文本 习题 一、名词解释 金属键; 结构起伏; 固溶体; 枝晶偏析; 奥氏体; 加工硬化; 离异共晶; 成分过冷; 热加工; 反应扩散 二、画图 1在简单立方晶胞中绘出()、(210)晶面及[、[210]晶向。 2结合Fe-Fe3C相图,分别画出纯铁经930℃和800℃渗碳后,试棒的成分-距离曲线示意图。 3如下图所示,将一锲形铜片置于间距恒定的两轧辊间轧制。试画出轧制后铜片经再结晶后晶粒大小沿片长方向变化的示意图。 4画出简单立方晶体中(100)面上柏氏矢量为[010]的刃型位错与(001)面上柏氏矢量为[010]的刃型位错交割前后的示意图。 5画图说明成分过冷的形成。 三、Fe-Fe3C相图分析 1用组织组成物填写相图。 2指出在ECF和PSK水平线上发生何种反应并写出反应式。 3计算相图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可能的最大含量。 四、简答题 1已知某铁碳合金,其组成相为铁素体和渗碳体,铁素体占82%,试求该合金的含碳量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2什么是单滑移、多滑移、交滑移?三者的滑移线各有什么特征,如何解释?。 3设原子为刚球,在原子直径不变的情况下,试计算g-Fe转变为a-Fe时的体积膨胀率;如果测得910℃时g-Fe和a-Fe的点阵常数分别为0.3633nm和0.2892nm,试计算g-Fe转变为a-Fe的真实膨胀率。 4间隙固溶体与间隙化合物有何异同? 5可否说扩散定律实际上只有一个?为什么? 五、论述题 τC 结合右图所示的τC(晶体强度)—ρ位错密度 关系曲线,分析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及其机制。 晶须 冷塑变 六、拓展题 1 画出一个刃型位错环及其与柏士矢量的关系。 2用金相方法如何鉴别滑移和孪生变形? 3 固态相变为何易于在晶体缺陷处形核? 4 画出面心立方晶体中(225)晶面上的原子排列图。 综合题一:材料的结构 1 谈谈你对材料学科和材料科学的认识。 2 金属键与其它结合键有何不同,如何解释金属的某些特性? 3 说明空间点阵、晶体结构、晶胞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的标定有何不同?其中有何须注意的问题? 5 画出三种典型晶胞结构示意图,其表示符号、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各是什么? 6 碳原子易进入a-铁,还是b-铁,如何解释? 7 研究晶体缺陷有何意义? 8 点缺陷主要有几种?为何说点缺陷是热力学平衡的缺陷?

材料科学基础2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2复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再结晶:指经冷变形的金属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加热时,通过新晶粒的形核及长大,以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取代变形晶 粒的过程。 2、交滑移:在晶体中,出现两个或多个滑移面沿着某个共同的滑移方向同时或交替滑移。 3、冷拉:在常温条件下,以超过原来屈服点强度的拉应力,强行拉伸聚合物,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达到提高其屈服点 强度和节约材料为目的。(《笔记》聚合物拉伸时出现的细颈伸展过程。) 4、位错: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书》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者若 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5、柯氏气团:金属内部存在的大量位错线,在刃型位错线附近经常会吸附大量的异类溶质原子(大小不同吸附的位 置有差别),形成所谓的“柯氏气团”。(《书》溶质原子与位错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使溶质原子趋于聚集在位错周围,以减小畸变,降低体系的能量,使体系更加稳定。) 6、位错密度: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或晶体中穿过单位截面面积的位错线数目。 7、二次再结晶:晶粒的不均匀长大就好像在再结晶后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中又重新发生了再结晶。 8、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系开动所需要的最小分切应力。(《书》晶体开始滑移时,滑移方向上的分切应力。) 9、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又称冷作硬 化。(《书》随塑性变形的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加的现象。) 10、热加工:金属铸造、热扎、锻造、焊接和金属热处理等工艺的总称。(《书》使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发生加 工变形的工艺。) 11、柏氏矢量:是描述位错实质的重要物理量。反映出柏氏回路包含的位错所引起点阵畸变的总积累。(《书》揭 示位错本质并描述位错行为的矢量。)反映由位错引起的点阵畸变大小的物理量。 12、多滑移:晶体的滑移在两组或者更多的滑移面(系)上同时进行或者交替进行。 13、堆垛层错:晶体结构层正常的周期性重复堆垛顺序在某二层间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的沿该层间平面(称为 层错面)两侧附近原子的错排的一种面缺陷。 14、位错的应变能:位错的存在引起点阵畸变,导致能量增高,此增量称为位错的应变能。 15、回复:发生形变的金属或合金在室温或不太高的温度下退火时,金属或合金的显微组织几乎没有变化,然而性能 却有程度不同的改变,使之趋近于范性形变之前的数值的现象。(《书》指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尚未发生光学显微组织变化前(即再结晶前)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变化过程。) 16、全位错:指伯氏矢量为晶体点阵的单位平移矢量的位错。 17、弗兰克尔空位:当晶体中的原子由于热涨落而从格点跳到间隙位置时,即产生一个空位和与其邻近的一个间 隙原子,这样的一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就称为弗兰克尔缺陷。(《书》存在能量起伏的原子摆脱周围原子的约束而跳离平衡位置进入点阵的间隙中所形成的空位(原子尺度的空洞)。) 18、层错能:单位面积层错所增加的能量。(《书》产生单位面积层错所需要的能量。) 19、表面热蚀沟:金属长时间加热时,与表面相交处因张力平衡而形成的热蚀沟。(《书》金属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时, 晶界与金属表面相交处为了达到表面张力间的平衡,通过表面扩散产生的热蚀沟。) 20、动态再结晶: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 二、填空题 1、两个平行的同号螺位错之间的作用力为排斥力,而两个平行的异号螺位错之间的作用力为吸引力。 2、小角度晶界能随位向差的增大而增大;大角度晶界能与位向差无关。 3、柏氏矢量是一个反映由位错引起的点阵畸变大小的物理量;该矢量的模称为位错强度。 4、金属的层错能越低,产生的扩展位错的宽度越宽,交滑移越难进行。 5、螺型位错的应力场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正应力分量,二是径向对称分布。 6、冷拉铜导线在用作架空导线时,应采用去应力退火,而用作电灯花导线时,则应采用再结晶退火。 7、为了保证零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热加工时应控制工艺使流线与零件工作时受到的最大拉应力的方向 一致,而与外加的切应力方向垂直。 8、位错的应变能与其柏氏矢量的模的平方成正比,故柏氏矢量越小的位错,其能量越低,在晶体中越稳定。 9、金属的层错能越高,产生的扩展位错的宽度越窄,交滑移越容易进行。

材料科学基础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三章 晶体结构,习题与解答 3-1 名词解释 (a )萤石型和反萤石型 (b )类质同晶和同质多晶 (c )二八面体型与三八面体型 (d )同晶取代与阳离子交换 (e )尖晶石与反尖晶石 答:(a )萤石型:CaF2型结构中,Ca2+按面心立方紧密排列,F-占据晶胞中全部四面体空隙。 反萤石型: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位置与CaF2型结构完全相反,即碱金属离子占据F-的位置,O2-占据Ca2+的位置。 (b )类质同象: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部分原有的离子或原子位置被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组成均匀的、呈单一相的晶体,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变化的现象。 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c )二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有三分之二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二八面体型结构 三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全部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三八面体型结构。 (d )同晶取代:杂质离子取代晶体结构中某一结点上的离子而不改变晶体结构类型的现象。 阳离子交换:在粘土矿物中,当结构中的同晶取代主要发生在铝氧层时,一些电价低、半径大的阳离子(如K+、Na+等)将进入晶体结构来平衡多余的负电荷,它们与晶体的结合不很牢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其它阳离子交换。 (e )正尖晶石:在AB2O4尖晶石型晶体结构中,若A2+分布在四面体空隙、而B3+分布于八面体空隙,称为正尖晶石; 反尖晶石:若A2+分布在八面体空隙、而B3+一半分布于四面体空隙另一半分布于八面体空隙,通式为B(AB)O4,称为反尖晶石。 3-2 (a )在氧离子面心立方密堆积的晶胞中,画出适合氧离子位置的间隙类型及位置,八面体间隙位置数与氧离子数之比为若干?四面体间隙位置数与氧离子数之比又为若干? (b )在氧离子面心立方密堆积结构中,对于获得稳定结构各需何种价离子,其中: (1)所有八面体间隙位置均填满; (2)所有四面体间隙位置均填满; (3)填满一半八面体间隙位置; (4)填满一半四面体间隙位置。 并对每一种堆积方式举一晶体实例说明之。 解:(a )参见2-5题解答。1:1和2:1 (b )对于氧离子紧密堆积的晶体,获得稳定的结构所需电价离子及实例如下: (1)填满所有的八面体空隙,2价阳离子,MgO ; (2)填满所有的四面体空隙,1价阳离子,Li2O ; (3)填满一半的八面体空隙,4价阳离子,TiO2; (4)填满一半的四面体空隙,2价阳离子,ZnO 。 3-3 MgO 晶体结构,Mg2+半径为0.072nm ,O2-半径为0.140nm ,计算MgO 晶体中离子堆积系数(球状离子所占据晶胞的体积分数);计算MgO 的密度。并说明为什么其体积分数小于74.05%?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结晶学基础 第二章 晶体结构与晶体中的缺陷 1 名词解释:配位数与配位体,同质多晶、类质同晶与多晶转变,位移性转变与重建性转变,晶体场理论与配位场理论。 晶系、晶胞、晶胞参数、空间点阵、米勒指数(晶面指数)、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离子极化、正尖晶石与反正尖晶石、反萤石结构、铁电效应、压电效应. 答: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一个离子直接相邻的异号离子数。 配位体:晶体结构中与某一个阳离子直接相邻、形成配位关系的各个阴离子中心连线所构成的多面体。 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外界条件下(温度、压力、pH 值等),结晶成为两种以上不同结构晶体的现象。 多晶转变:当外界条件改变到一定程度时,各种变体之间发生结构转变,从一种变体转变成为另一种变体的现象。 位移性转变:不打开任何键,也不改变原子最邻近的配位数,仅仅使结构发生畸变,原子从原来位置发生少许位移,使次级配位有所改变的一种多晶转变形式。 重建性转变:破坏原有原子间化学键,改变原子最邻近配位数,使晶体结构完全改变原样的一种多晶转变形式。 晶体场理论:认为在晶体结构中,中心阳离子与配位体之间是离子键,不存在电子轨道的重迭,并将配位体作为点电荷来处理的理论。 配位场理论:除了考虑到由配位体所引起的纯静电效应以外,还考虑了共价成键的效应的理论 图2-1 MgO 晶体中不同晶面的氧离子排布示意图 2 面排列密度的定义为:在平面上球体所占的面积分数。 (a )画出MgO (NaCl 型)晶体(111)、(110)和(100)晶面上的原子排布图; (b )计算这三个晶面的面排列密度。 解:MgO 晶体中O2-做紧密堆积,Mg2+填充在八面体空隙中。 (a )(111)、(110)和(100)晶面上的氧离子排布情况如图2-1所示。 (b )在面心立方紧密堆积的单位晶胞中,r a 220= (111)面:面排列密度= ()[] 907.032/2/2/34/222==?ππr r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集

https://www.doczj.com/doc/1a8087112.html,/jxtd/caike/这个网址有很多东西,例如教学录像,你可以上去看看,另 外左下角有个“释疑解惑”,应该很有用 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习题 1.原子中的电子按照什么规律排列?什么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2.下述电子排列方式中,哪一个是惰性元素、卤族元素、碱族、碱土族元素及过渡金 属? (1) 1s2 2s2 2p6 3s2 3p6 3d7 4s2 (2) 1s2 2s2 2p6 3s2 3p6 (3) 1s2 2s2 2p5 (4) 1s2 2s2 2p6 3s2 (5) 1s2 2s2 2p6 3s2 3p6 3d2 4s2 (6) 1s2 2s2 2p6 3s2 3p6 4s1 3.稀土元素电子排列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处于周期表的同一空格内? 4.简述一次键与二次键的差异。 5.描述氢键的本质,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氢键? 6.为什么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为高? 7.应用式(1-2)~式(1-5)计算Mg2+O2-离子对的结合键能,以及每摩尔MgO晶体的结合键能。假设离子半径为;;n=7。 8.计算下列晶体的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相对比例 (1) NaF

(2) CaO 9.什么是单相组织?什么是两相组织?以它们为例说明显微组织的含义以及显微组织 对性能的影响。 10.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说明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 间的关系。 11.归纳并比较原子结构、原子结合键、原子排列方式以及晶体的显微组织等四个结构 层次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习题

第三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习题 1.何谓单体、聚合物和链节?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写出以下高分子链节的结构式:①聚乙烯;②聚氯乙烯;③聚丙烯;④聚苯乙烯;⑤聚四氟乙烯。 2.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有何不同? 3.说明官能度与聚合物结构形态的关系。要由线型聚合物得到网状聚合物,单体必 须具有什么特征? 4.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对主链的柔顺性有什么影响? 5.在热塑性塑料中结晶度如何影响密度和强度,请解释之。 6.为什么聚乙烯容易结晶,而聚氯乙烯则难以结晶? 为什么在热塑性塑料中完全结 晶不大可能?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思考题与例题 1. 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并解释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高的原因 2. 从结构、性能等方面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 何谓理想晶体何谓单晶、多晶、晶粒及亚晶为什么单晶体成各向异性而多晶体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何谓空间点阵、晶体结构及晶胞晶胞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参数 4. 比较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的特征。(Al、α-Fe、Mg三种材料属何种晶体结构描述它们的晶体结构特征并比较它们塑性的好坏并解释。)何谓配位数何谓致密度金属中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从原子排列紧密程度等方面比较有何异同 5. 固溶体和中间相的类型、特点和性能。何谓间隙固溶体它与间隙相、间隙化合物之间有何区别(以金属为基的)固溶体与中间相的主要差异(如结构、键性、性能)是什么 6. 已知Cu的原子直径为A,求Cu的晶格常数,并计算1mm3Cu的原子数。 7. 已知Al相对原子质量Ar(Al)=,原子半径γ=,求Al晶体的密度。 8 bcc铁的单位晶胞体积,在912℃时是;fcc铁在相同温度时其单位晶胞体积是。当铁由bcc转变为fcc时,其密度改变的百分比为多少 9. 何谓金属化合物常见金属化合物有几类影响它们形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性能如何

10. 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向。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面。 11. 设晶面(152)和(034)属六方晶系的正交坐标表述,试给出其四轴坐标的表示。反之,求(3121)及(2112)的正交坐标的表示。(练习),上题中均改为相应晶向指数,求相互转换后结果。 12.在一个立方晶胞中确定6个表面面心位置的坐标,6个面心构成一个正八面体,指出这个八面体各个表面的晶面指数,各个棱边和对角线的晶向指数。 13. 写出立方晶系的{110}、{100}、{111}、{112}晶面族包括的等价晶面,请分别画出。 14. 在立方晶系中的一个晶胞内画出(111)和(112)晶面,并写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15 在六方晶系晶胞中画出[1120],[1101]晶向和(1012)晶面,并确定(1012)晶面与六方晶胞交线的晶向指数。 16.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内同时画出位于(101),(011)和(112)晶面上的[111]晶向。 17. 在1000℃,有W C为%的碳溶于fcc铁的固溶体,求100个单位晶胞中有多少个碳原子(已知:Ar(Fe)=,Ar(C)=) 18. r-Fe在略高于912℃时点阵常数a=,α-Fe在略低于912℃时a=,求:(1)上述温度时γ-Fe和α-Fe的原子半径R;(2)γ-Fe→α-Fe转变时的体积变化率;(3)设γ-Fe→α-Fe转变时原子半径不发生变化,求此转变时的体积变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2章习题 2-1 a )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 G K 与其临界晶核体积 V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2 G V ; b )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形晶核时,其△ 所以 所以 2-2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 a 的正方体,试求出其厶G K 与a 的关系。为什么形成立方体晶核 的厶G K 比球形晶核要大? 解:形核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a )证明因为临界晶核半径 r K 临界晶核形成功 G K 16 故临界晶核的体积 V K 4 r ; G V )2 2 G K G V b )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形晶核时, 非 r K 2 SL G V 临界晶核形成功 3 3( G ;7(2 3cos 3 cos 故临界晶核的体积 V K 3(r 非)3(2 3 3cos 3 cos V K G V 1 ( 3 卸2 3 3cos cos )G V 3 3(書 (2 3cos cos 3 ) G K % G K 与V K 之间的关系如何? G K

G V G v A a3G v 6a2 3 得临界晶核边长a K G V

临界形核功 将两式相比较 可见形成球形晶核得临界形核功仅为形成立方形晶核的 1/2。 2-3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 会出现过热?为什么? 答:金属结晶时要有过冷度是相变热力学条件所需求的, 只有△ T>0时,才能造成固相的自 由能低于液相的自由能的条件,液固相间的自由能差便是结晶的驱动力。 金属结晶需在一定的过冷度下进行,是因为结晶时表面能增加造成阻力。固态金属熔 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现象,需要看熔化时表面能的变化。如果熔化前后表面能是降低的, 则 不需要过热;反之,则可能出现过热。 如果熔化时,液相与气相接触,当有少量液体金属在固体表面形成时,就会很快覆盖 在整个固体表面(因为液态金属总是润湿其同种固体金属 )。熔化时表面自由能的变化为: G 表面 G 终态 G 始态 A( GL SL SG ) 式中G 始态表示金属熔化前的表面自由能; G 终态表示当在少量液体金属在固体金属表面形成 时的表面自由能;A 表示液态金属润湿固态金属表面的面积;b GL 、CSL 、CSG 分别表示气液相 比表面能、固液相比表面能、固气相比表面能。因为液态金属总是润湿其同种固体金属,根 据润湿时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式可写出:b SG 》6GL + (SL 。这说明在熔化时,表面自由能的变 化厶G 表w o ,即不存在表面能障碍,也就不必过热。实际金属多属于这种情况。如果固体 16 3 3( G v )2 1 32 3 6 2 (G v )2 b K t K 4 G V )3 G V 6( 4 G v )2 64 3 96 3 32 r K 2 ~G ?, 球形核胚的临界形核功 (G v )2 (G v )2 (G v )2 G b K 2 G v )3 16 3( G v )2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

1.作图表示立方晶体的晶面及晶向。 2.在六方晶体中,绘出以下常见晶向 等。 3.写出立方晶体中晶面族{100},{110},{111},{112}等所包括的 等价晶面。 4.镁的原子堆积密度和所有hcp金属一样,为。试求镁单位晶胞的 体积。已知Mg的密度,相对原子质量为,原子半径r=。 5.当CN=6时离子半径为,试问: 1)当CN=4时,其半径为多少? 2)当CN=8时,其半径为多少? 6.试问:在铜(fcc,a=)的<100>方向及铁(bcc,a=的<100>方向,原 子的线密度为多少? 7.镍为面心立方结构,其原子半径为。试确定在镍的 (100),(110)及(111)平面上1中各有多少个原子。 8.石英的密度为。试问: 1)1中有多少个硅原子(与氧原子)? 2)当硅与氧的半径分别为与时,其堆积密度为多少(假设原子是 球形的)?

9.在800℃时个原子中有一个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可在固体内移 动,而在900℃时个原子中则只有一个原子,试求其激活能(J/原 子)。 10.若将一块铁加热至850℃,然后快速冷却到20℃。试计算处理前后空 位数应增加多少倍(设铁中形成一摩尔空位所需要的能量为104600J)。 11.设图1-18所示的立方晶体的滑移面ABCD平行于晶体的上、下底面。 若该滑移面上有一正方形位错环,如果位错环的各段分别与滑移面各边平行,其柏氏矢量b∥AB。 1)有人认为“此位错环运动移出晶体后,滑移面上产生的滑移台 阶应为4个b,试问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指出位错环上各段位错线的类型,并画出位错运动出晶体后, 滑移方向及滑移量。 12.设图1-19所示立方晶体中的滑移面ABCD平行于晶体的上、下底面。 晶体中有一条位错线段在滑移面上并平行AB,段与滑移面垂直。位错的柏氏矢量b与平行而与垂直。试问: 1)欲使段位错在ABCD滑移面上运动而不动,应对晶体施加 怎样的应力? 2)在上述应力作用下位错线如何运动?晶体外形如何变化? 13.设面心立方晶体中的为滑移面,位错滑移后的滑移矢量为 。 1)在晶胞中画出柏氏矢量b的方向并计算出其大小。 2)在晶胞中画出引起该滑移的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位错线方 向,并写出此二位错线的晶向指数。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答案章

第 一章 8.计算下列晶体的离于键与共价键的相对比例 (1)NaF (2)CaO (3)ZnS 解:1、查表得:X Na =0.93,X F =3.98 根据鲍林公式可得NaF 中离子键比例为:21 (0.93 3.98)4 [1]100%90.2%e ---?= 共价键比例为:1-90.2%=9.8% 2、同理,CaO 中离子键比例为:21 (1.00 3.44)4 [1]100%77.4%e ---?= 共价键比例为:1-77.4%=22.6% 3、ZnS 中离子键比例为:2 1/4(2.581.65)[1]100%19.44%ZnS e --=-?=中离子键含量 共价键比例为:1-19.44%=80.56% 10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说明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决定转变是否可行,是结构转变的推动力,是转变的必要条件;动力学条件决定转变速度的大小,反映转变过程中阻力的大小。 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两种状态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材料得到的结构是稳态或亚稳态,取决于转交过程的推动力和阻力(即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阻力小时得到稳态结构,阻力很大时则得到亚稳态结构。稳态结构能量最低,热力学上最稳定,亚稳态结构能量高,热力学上不稳定,但向稳定结构转变速度慢,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长期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亚稳态结构向稳态结构转变。 第二章 1.回答下列问题: (1)在立方晶系的晶胞内画出具有下列密勒指数的晶面和晶向: (001)与[210],(111)与[112],(110)与[111],(132)与[123],(322)与[236] (2)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111)和(112)晶面,并写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3)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同时位于(101).(011)和(112)晶面上的[111]晶向。 解:1、 2.有一正交点阵的a=b,c=a/2。某晶面在三个晶轴上的截距分别为6个、2个和4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密勒指数。 3.立方晶系的{111},1110},{123)晶面族各包括多少晶面?写出它们的密勒指数。 4.写出六方晶系的{1012}晶面族中所有晶面的密勒指数,在六方晶胞中画出[1120]、[1101]晶向和(1012)晶面,并确定(1012)晶面与六方晶胞交线的晶向指数。 5.根据刚性球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以点阵常数为单位,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体中的原子半径及四面体和八面体的间隙半径。 (2)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胞中的原子数、致密度和配位数。 6.用密勒指数表示出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中的原子密排面和原子密排方向,并分别计算这些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 解:1、体心立方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集(新)

第一部分:习题集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 一、解释以下基本概念 空间点阵、晶格、晶胞、配位数、致密度、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组元、合金、相、固溶体、中间相、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 二、填空题 1、材料的键合方式有四类,分别是(),(),(),()。 2、金属原子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且与原子核引力(),因此这些电子极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 3、我们把原子在物质内部呈()排列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物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分别是(),(),()。 4、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分别为(),()和()。 5、体心立方晶格中,晶胞原子数为(),原子半径与晶格常数的关系为(),配位数是(),致密度是(),密排晶向为(),密排晶面为(),晶胞中八面体间隙个数为(),四面体间隙个数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常见金属有()。 6、面心立方晶格中,晶胞原子数为(),原子半径与晶格常数的关系为(),配位数是(),致密度是(),密排晶向为(),密排晶面为(),晶胞中八面体间隙个数为(),四面体间隙个数为(),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常见金属有()。 7、密排六方晶格中,晶胞原子数为(),原子半径与晶格常数的关系为(),配位数是(),致密度是(),密排晶向为(),密排晶面为(),具有密排六方晶格的常见金

属有()。 8、合金的相结构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和()。 9、固溶体按照溶质原子在晶格中所占的位置分为()和(),按照固溶度分为()和(),按照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相对分布分为()和()。 10、影响固溶体结构形式和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 11、金属化合物(中间相)分为以下四类,分别是(),(),(),()。 12、金属化合物(中间相)的性能特点是:熔点()、硬度()、脆性(),因此在合金中不作为()相,而是少量存在起到第二相()作用。 13、CuZn、Cu5Zn8、Cu3Sn的电子浓度分别为(),(),()。 14、如果用M表示金属,用X表示非金属,间隙相的分子式可以写成如下四种形式,分别是(),(),(),()。 15、Fe3C的铁、碳原子比为(),碳的重量百分数为(),它是()的主要强化相。 三、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 (0)、(421)等晶面和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原子排列与晶体结构 1. f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把原子视为刚性球时,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b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hcp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 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 2. Al 的点阵常数为0.4049nm ,其结构原子体积是 ,每个晶胞中八面体间隙数为 ,四面体间隙数为 。 3. 纯铁冷却时在912ε 发生同素异晶转变是从 结构转变为 结构,配位数 ,致密度降低 ,晶体体积 ,原子半径发生 。 4. 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211晶面和]211[晶向,指出﹤110﹥中位于(111)平 面上的方向。在hcp 晶胞的(0001)面上标出)(0121晶面和]0121[晶向。 5. 求]111[和]120[两晶向所决定的晶面。 6 在铅的(100)平面上,1mm 2有多少原子?已知铅为fcc 面心立方结构,其原子半径R=0.175×10-6mm 。 第二章 合金相结构 一、 填空 1) 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大,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强度 ,塑性 ,导电性 ,形成间隙固溶体时,固溶体的点阵常数 。 2) 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1) ; (2) ;(3) ;(4) 和环境因素。 3) 置换式固溶体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 和 。 4) 按照溶质原子进入溶剂点阵的位置区分,固溶体可分为 和 。 5) 无序固溶体转变为有序固溶体时,合金性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强度和硬度 ,塑性 ,导电性 。 6)间隙固溶体是 ,间隙化合物是 。 二、 问答 1、 分析氢,氮,碳,硼在?-Fe 和?-Fe 中形成固溶体的类型,进入点阵中的位置和固溶度大小。已知元素的原子半径如下:氢:0.046nm ,氮:0.071nm ,碳:0.077nm ,硼:0.091nm ,?-Fe :0.124nm ,?-Fe :0.126nm 。 2、简述形成有序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纯金属的凝固 1. 填空 1. 在液态纯金属中进行均质形核时,需要 起伏和 起伏。 2 液态金属均质形核时,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其中 自由能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答案

- 第二章 思考题与例题 1. 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并解释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高的原因 2. 从结构、性能等方面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 何谓理想晶体何谓单晶、多晶、晶粒及亚晶为什么单晶体成各向异性而多晶体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何谓空间点阵、晶体结构及晶胞晶胞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参数 4. 比较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的特征。(Al 、α-Fe 、Mg 三种材料属何种晶体结构描述它们的晶体结构特征并比较它们塑性的好坏并解释。)何谓配位数何谓致密度金属中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从原子排列紧密程度等方面比较有何异同 5. 固溶体和中间相的类型、特点和性能。何谓间隙固溶体它与间隙相、间隙化合物之间有何区别(以金属为基的)固溶体与中间相的主要差异(如结构、键性、性能)是什么 6. 已知Cu 的原子直径为A ,求Cu 的晶格常数,并计算1mm 3Cu 的原子数。 ( 7. 已知Al 相对原子质量Ar (Al )=,原子半径γ=,求Al 晶体的密度。 8 bcc 铁的单位晶胞体积,在912℃时是;fcc 铁在相同温度时其单位晶胞体积是。当铁由 bcc 转变为fcc 时,其密度改变的百分比为多少 9. 何谓金属化合物常见金属化合物有几类影响它们形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性能如何 10. 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向。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面。 11. 设晶面(152)和(034)属六方晶系的正交坐标表述,试给出其四轴坐标的表示。反之,求(3121)及(2112)的正交坐标的表示。(练习),上题中均改为相应晶向指数,求相互转换后结果。 12.在一个立方晶胞中确定6个表面面心位置的坐标,6个面心构成一个正八面体,指出这个八面体各个表面的晶面指数,各个棱边和对角线的晶向指数。 13. 写出立方晶系的{110}、{100}、{111}、{112}晶面族包括的等价晶面,请分别画出。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材料按照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 。 A. 高分子材料; B. 功能材料; C. 金属材料; D. 复合材料。 2、在下列结合键中,不属于一次键的是: A. 离子键; B. 金属键; C. 氢键; D. 共价键。 3、材料的许多性能均与结合键有关,如大多数金属均具有较高的密度是由于: A. 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相对原子质量; B. 金属键具有方向性; C.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 D.A 和C 。 3、下述晶面指数中,不属于同一晶面族的是: A. (110); B. (101); C. (011- );D. (100)。 4、 面心立方晶体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目为: A. 2; B. 4; C. 6; D. 14。 5、 体心立方结构晶体的配位数是: A. 8; B.12; C. 4; D. 16。 6、面心立方结构晶体的原子密排面是: A. {111}; B. {110}; C. (100); D. [111]。 7、立方晶体中(110)和(211)面同属于 晶带 A. [110]; B. [100]; C. [211]; D. [--111]。 6、体心立方结构中原子的最密排晶向族是: A. <100>; B. [111]; C. <111>; D. (111)。 6、如果某一晶体中若干晶面属于某一晶带,则: A. 这些晶面必定是同族晶面; B. 这些晶面必定相互平行; C. 这些晶面上原子排列相同; D. 这些晶面之间的交线相互平行。 7、金属的典型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种,它们的晶胞中原子数分别为:A. 4, 2, 6; B. 6, 2, 4; C. 4, 4, 6; D. 2, 4, 6 7、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 A. 肖脱基缺陷; B. 弗兰克缺陷; C. 线缺陷; D. 面缺陷 7、两平行螺旋位错,当柏氏矢量同向时,其相互作用力: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 思考题与例题 1. 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并解释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高的原因? 2. 从结构、性能等面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 谓理想晶体?谓单晶、多晶、晶粒及亚晶?为什么单晶体成各向异性而多晶体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谓空间点阵、晶体结构及晶胞?晶胞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参数? 4. 比较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的特征。(Al 、α-Fe 、Mg 三种材料属种晶体结构?描述它们的晶体结构特征并比较它们塑性的好坏并解释。)谓配位数?谓致密度?金属中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从原子排列紧密程度等面比较有异同? 5. 固溶体和中间相的类型、特点和性能。谓间隙固溶体?它与间隙相、间隙化合物之间有区别?(以金属为基的)固溶体与中间相的主要差异(如结构、键性、性能)是什么? 6. 已知Cu 的原子直径为2.56A ,求Cu 的晶格常数,并计算1mm 3 Cu 的原子数。 7. 已知Al 相对原子质量Ar (Al )=26.97,原子半径γ=0.143nm ,求Al 晶体的密度。 8 bcc 铁的单位晶胞体积,在912℃时是0.02464nm 3;fcc 铁在相同温度时其单位晶胞体积是0.0486nm 3。当铁由bcc 转变为fcc 时,其密度改变的百分比为多少? 9. 谓金属化合物?常见金属化合物有几类?影响它们形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性能如? 10. 在面心立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向。在面心立晶胞中画出(012)和(123)晶面。 11. 设晶面()和(034)属六晶系的正交坐标表述,试给出其四轴坐标的表示。反之,求(3121)及(2112)的正交坐标的表示。(练习),上题中均改为相应晶向指数,求相互转换后结果。 12.在一个立晶胞中确定6个表面面心位置的坐标,6个面心构成一个正八面体,指出这个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4. 简述一次键和二次键区别 答:根据结合力的强弱可把结合键分成一次键和二次键两大类。其中一次键的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一次键的三种结合方式都是依靠外壳层电子转移或共享以形成稳定的电子壳层,从而使原子间相互结合起来。二次键的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瓦耳斯键和氢键。二次键是一种在原子和分子之间,由诱导或永久电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副键。 6. 为什么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为高? 答:材料的密度与结合键类型有关。一般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高密度有两个原因:(1)金属元素有较高的相对原子质量;(2)金属键的结合方式没有方向性,因此金属原子总是趋于密集排列。相反,对于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的材料,原子排列不可能很致密。共价键结合时,相邻原子的个数要受到共价键数目的限制;离子键结合时,则要满足正、负离子间电荷平衡的要求,它们的相邻原子数都不如金属多,因此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的材料密度较低。 9. 什么是单相组织?什么是两相组织?以它们为例说明显微组织的含义以及显微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答:单相组织,顾名思义是具有单一相的组织。即所有晶粒的化学组成相同,晶体结构也相同。两相组织是指具有两相的组织。单相组织特征的主要有晶粒尺寸及形状。晶粒尺寸对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细化晶粒可以明显地提高材料的强度,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单相组织中,根据各方向生长条件的不同,会生成等轴晶和柱状晶。等轴晶的材料各方向上性能接近,而柱状晶则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性能的差异。对于两相组织,如果两个相的晶粒尺度相当,两者均匀地交替分布,此时合金的力学性能取决于两个相或者两种相或两种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及各自的性能。如果两个相的晶粒尺度相差甚远,其中尺寸较细的相以球状、点状、片状或针状等形态弥散地分布于另一相晶粒的基体内。如果弥散相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相,则将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同时降低材料的塑韧性。 10. 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说明稳态结构和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其中能量最低的结构称为稳态结构或平衡太结构,而能量相对较高的结构则称为亚稳态结构。所谓的热力学条件是指结构形成时必须沿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或者说结构转变必须存在一个推动力,过程才能自发进行。热力学条件只预言了过程的可能性,至于过程是否真正实现,还需要考虑动力学条件,即反应速度。动力学条件的实质是考虑阻力。材料最终得到什么结构取决于何者起支配作用。如果热力学推动力起支配作用,则阻力并不大,材料最终得到稳态结构。从原则上讲,亚稳态结构有可能向稳态结构转变,以达到能量的最低状态,但这一转变必须在原子有足够活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而常温下的这种转变很难进行,因此亚稳态结构仍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立方晶系的晶胞内画出具有下列密勒指数的晶面和晶向: 32)与[236] (001)与[210],(111)与[112],(110)与[111],(132)与[123],(2 (2)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111)和(112)晶面,并写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解:(1)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集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集(2010) 第1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 1. 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哪四个量子数来决定? 2.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应遵循哪些原则? 3.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 元素结构有什么区别?性质如何递变? 4. 何谓同位素?为什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总为正整数? 5. 铬的原子序数为24,它共有四种同位素:4.31%的Cr 原子含有26个中子,83.76%含有28个中 子,9.55%含有29个中子,且2.38%含有30个中子。试求铬的相对原子质量。 6. 铜的原子序数为29,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它共有两种同位素Cu 63和Cu 65,试求两种铜的同 位素之含量百分比。 7. 锡的原子序数为50,除了4f 亚层之外其它内部电子亚层均已填满。试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确定 锡的价电子数。 8. 铂的原子序数为78,它在5d 亚层中只有9个电子,并且在5f 层中没有电子,请问在Pt 的6s 亚层中有几个电子? 9. 已知某元素原子序数为32,根据原子的电子结构知识,试指出它属于哪个周期?哪个族?并 判断其金属性强弱。 10. S 的化学行为有时象6价的元素,而有时却象4价元素。试解释S 这种行为的原因? 11. Al 2O 3的密度为3.8g/cm 3,试计算a)1mm 3中存在多少原子?b)1g 中含有多少原子? 12. 尽管HF 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请解释为什么HF 的沸腾温度(19.4℃)要比HCl 的沸腾温度(-85℃)高? 13. 高分子材料按受热的表现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试从高分子链结构角度加以解释之。 14. 高密度的聚乙烯可以通过氯化处理即用氯原子来取代结构单元中氢原子的方法实现。若用氯取 代聚乙烯中8%的氢原子,试计算需添加氯的质量分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