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财产权让渡理论:分析与诠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论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篇一一、引言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保障个人自由和尊严的重要基石。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内涵、保护原则、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宪法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方面的重要性和策略。
二、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内涵及保护原则(一)财产权的内涵我国宪法所保护的财产权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这些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对于公民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原则1. 平等保护原则:宪法保护所有公民的财产权,不因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2. 合法性原则:公民的财产权必须依法取得,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3. 合理限制原则:在特定情况下,国家可以对公民的财产权进行合理的限制,但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并给予公正补偿。
三、我国公民财产权保护的宪法现状及成效(一)宪法规定我国宪法在多个条款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及其保护措施,如《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这为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司法保障我国司法机关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审判、执行等手段,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得到切实保障。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制度,为公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救济途径。
(三)成效显著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民的财产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侵犯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问题,以及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等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1. 完善立法: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公民财产权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论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公民财产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民财产权在宪法层面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民财产权的概念及重要性公民财产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对其所有财产进行支配、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不仅是公民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保障。
在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三、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现状我国宪法在多个条款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保护,如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这一规定明确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责任和限度。
此外,我国还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措施,为公民财产权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四、我国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提供了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法律法规与宪法规定存在冲突或不够明确。
其次,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导致公民财产权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也给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的路径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财产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确保法律法规与宪法规定相一致,为公民财产权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法律保障。
2. 严格执法。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于侵犯公民财产权的行为要依法惩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加强司法监督。
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公平,为公民财产权的司法救济提供有力保障。
演讲稿法事4xx119宿舍成员:李长东,李子旭,郝秋梦,赵海波,闫卫兴,郭强,李棒,孙晖演讲人:xx案例分析:2009年3月底,包头市东河区回民办事处妇女维权工作站负责人赵瑞来到市妇联,谈了一桩财产权属纠纷案。
44岁的周某系包头市某医院职工,与丁老太系亲属关系,2003年2月周某与丁老太的丈夫韩某(已故)口头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周某以2.8万元购买韩某位于东河区西脑包某宿舍3栋1号小院一处,该院中的私产砖木结构平房(46平方米)过户到周某名下。
该小院中,有自建房,而无产权证的房屋54平米。
2003年3月4日,两人签订了书面《协议书》第三条约定:韩某暂时搬不出此房,经双方商定,韩某在2003年底搬出。
但时至2008年7月份丁老太仍没有搬出将此房交于周某。
周某于2007年7月一纸诉状递到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法院。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周某依据房屋产权证向丁老太主张,让她返还周某名下的房屋46平方米的请求,符合《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应予支持。
关于周某让丁老太腾出无产权证的房屋54平米及院落不予支持。
判决下达后,周某不服,上诉到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
市中院于2009年5月初做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分析:针对该案我提出两个疑问:1、周某购买韩某的院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2、协议书的第三条约定,让其暂时居住,事实上该协议已经履行。
这两个问题应该如下解决:一是按照《物权法》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时发生效力。
在该案中,小院内有产权证的房屋46平米,已过户给周某,而无产权证的自建房54平米,根据国家房地产法律规定,有产权的可办理产权证,无产权房是不允许办理过户的。
所以,对有产权的房屋,按照产权证所属,要求丁老太返还该房是有据可查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自建房和小院没有产权,而且在协议中没有明确提出归属问题,所以不予支持。
二是丁老太自丈夫去世后,生活没有来源,依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再没有其它住房。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兼论我国宪法第十二、十三条(一)摘要:该文从财产权与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发展关系入手,分析了财产权对公民个人主体意志的基础性作用,研究了我国宪法在保障公民个人财产权方面的不足及所造成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宪建议。
关键词:个人财产权;宪法保障;人格权;修宪我国宪法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确立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已成为势在必行的宪政课题。
公民的财产权意味着:人人有权单独占有或与他人合有财产;任何人之财产不容无理剥夺。
1] 这里财产权的本意无疑是指私有财产权。
对这种产权的保障应当怎样体现于一个国家的宪法中?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财产权的规定是否有不完善之处?应当怎样完善那些不够健全的宪法规范?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财产权之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可以使其免受饥寒,维持生命,进而接受现代文明教化(原注1:那些完全实现了初等教育免费的国家的学龄儿童可免去这种忧虑,但在时下的中国却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而家长(监护人)有义务缴纳学费送孩子(被监护人)去接受初等教育。
这就更需要个人拥有财产),获得文明社会“俱乐部”的准入资格。
但是,能形成今天个人财产权的概念,在中国,还真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回避使用个人财产权,甚至在1954年宪法中也把财产权分别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所有权”、“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依然不去碰财产权,更不愿多谈“公民个人财产权”,即私有财产权,而用“公共财产”、“合法财产所有权”、“私有财产继承权”,或者只用具有更为广泛含义的“经济权利”(原注2:如徐显明主编的《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177~180页及532~534页,都采用“经济权利”,而未使用目前通行的个人财产权或私有财产权)。
宪法解读财产权保护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财产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和政治问题。
作为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财产权保护不仅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
本文将通过对宪法中与财产权保护相关的内容进行解读,探讨财产权保护的意义和原则,以及我国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一、宪法的界定和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规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文件。
财产权保护作为宪法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利的保障。
宪法对财产权保护的规定,不仅为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1. 平等保护原则:宪法保障的财产权是平等的,不论个人还是法人,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私人财产,都应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2. 合法保护原则:宪法规定,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
合法的财产权是指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符合法律规定的财产权利。
3. 公共利益原则:财产权保护并不意味着对财产权的绝对保护,宪法明确规定,如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征收或者征用财产,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4. 保障措施原则:宪法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财产权的实现和保护,包括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法律救济机制等。
三、我国财产权保护的具体实践1. 立法保护:我国通过《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来明确和保护财产权。
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财产权的行使、保护和侵权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2. 司法保护:我国法院在财产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院通过审理案件,维护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利,并对侵犯财产权的行为进行追究和制裁。
3. 行政保护:政府在财产权保护方面也承担着重要责任。
政府应加强地产和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的监管和保护工作,为公民和法人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4. 宣传教育:加强财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财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对财产权保护的共识和支持。
谈论行政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柳砚涛杨杰摘要:行政法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权,保障权利,同时也实现公益,这与对公民财产的保护是不相冲突的。
现代行政只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与公民财产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有效保护。
有这么一则寓言:“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人再增加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
但每个牧人的聪明都足以使他们明白,如果再增加一头牛羊,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全部归他自己,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则由全体牧人分担。
于是大家不懈努力,继续扩大各自的畜群,最终,这片草原毁灭。
”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的寓言。
寓言引发人类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必然是,绝对自由财产权发展的逐渐式微以及人类理性对国家公权力介入市民社会的呼唤,并据此确保公民在市场所提供的博弈场域中更好地实现财产权,使整个社会和谐、持续、有序地发展下去。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政权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自1215年英国的贵族向国王要求权利保障的《自由大宪章》开始,完全不必担心公共权力假借公共利益的名义随意干涉个人利益。
为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西方各国宪法纷纷对保护公民财产权作出规定,这些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公民财产权保护的不可侵犯条款或称为保障条款。
例如,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第17条规定:财产权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通过法律对公民财产权进行保护的思想早已有之。
洛克认为:“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
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
宪法通过不可侵犯条款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作为有“动态宪法”之称的行政法,自然要担负起对公民财产权实施具体保护的责任。
对一个国家而言,欲实现最终的良法之治,就必须认真对待公民的财产权,因为所有权问题是政治正义这一建筑物赖以存在的基石。
试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从民法的视角“个体的人有尊严地行着”,这是法律的理想。
但人的尊严与财产权密切联系:只有“体面地生活”,才能“自由地思想”。
因此,财产权在权利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民法而言,财产权始终占据民法中的半壁江山。
我们常说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对生命权的损害常常采用损害赔偿的方式。
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民法的视角,试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本文中的财产权,特指私有财产权)。
谈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德国,当时,号称“军人国王”威廉一世修建了一座行宫。
却发现宫墙外不远处耸立着一座磨房,遂令大臣找到磨房主交涉欲高价买下磨房,磨房主坚决不卖。
威廉一世大怒,命令卫队强行拆掉了磨房。
随后,磨房主将威廉一世告到法院,法院判决皇帝恢复原状重建磨房,并赔偿损失。
威廉一世赔偿了损失,并令人又将磨房在原地重新建了起来。
与此相似的是,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讲中也曾这样形容过财产权对穷苦人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
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迈进这间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
这就是所谓的“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这两个故事充分表达了法治社会中的理性,但并不意味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尤其在当今中国,更不应重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产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是在欧洲王权时代产生的,由于那个年代,欧洲王权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无法无天,因此,贵族阶层便与王权达成交换条件,贵族认可“君权神授”的合法性,王权则接受贵族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请注意,在这个交换条件中,双方都是借助“神”的名义,事实上,谁能被“神”保佑,完全是权力者自己说了算。
到了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新生的资本家阶层和市民阶层,接过了封建贵族曾经用来对付国王的手段,也公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如何正确理解财产权的限制财产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涉及到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权益保护、财产交易、财产纠纷解决等方面。
在财产法中,财产权的限制是一个核心议题,正确理解财产权的限制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财产权的限制。
一、财产权的本质和特点财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享有的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财产权的本质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财产并享有财产权益。
财产权的特点主要包括独占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可继承性等。
二、财产权的限制理论财产权的限制是指国家法律对财产权行使的一种限制,旨在平衡个人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财产权的限制理论主要有公共利益理论和社会正义理论两种观点。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财产权的限制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设立的,国家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对财产权进行限制,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征收财产税、征用土地等方式限制财产权,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社会正义理论认为,财产权的限制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而设立的,国家应该通过限制财产权来解决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等问题。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限制富人的财产权,实施财产再分配政策,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财产权的限制实践案例1. 土地征用案例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的需要,国家可以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限制个人或组织的土地财产权。
例如,某市政府为了建设新的交通枢纽,征用了某个村庄的土地,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这种限制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旨在促进城市发展和交通便利。
2. 财产税案例财产税是国家对个人或组织财产征收的一种税收,通过对财产的征税来限制个人或组织的财产权。
例如,某国政府对高额财产的个人或组织征收较高的财产税,以实现财产再分配和社会公平。
这种限制是基于社会正义的考虑,旨在解决贫富差距和实现社会平等。
四、正确理解财产权的限制正确理解财产权的限制需要综合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两个方面。
论财产权体系兼论民法典中的“财产权总则”一、本文概述财产权,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财产权体系的基本理论,同时兼论民法典中“财产权总则”的相关规定。
通过对财产权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应用的分析,本文将揭示财产权体系在民法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财产权总则”对于保护个人和社会财产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将对财产权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财产权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将回顾财产权的历史发展,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财产权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以及法学基础,从而揭示财产权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分析民法典中“财产权总则”的相关规定。
通过对“财产权总则”的解读,文章将揭示其在民法典中的体系地位,以及其在保护个人和社会财产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文章还将对“财产权总则”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条款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问题和挑战。
文章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财产权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将提出未来财产权体系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进一步完善民法典中的“财产权总则”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深化对财产权体系的理解、完善民法典中的“财产权总则”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二、财产权体系的历史演变财产权体系的历史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观念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的。
从古代的简单物权观念,到中世纪的封建土地制度,再到近现代的复杂财产权体系,财产权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古代,财产权主要表现为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简单占有和使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动产和无形财产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财产权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展。
到了中世纪,封建土地制度盛行,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财产,地主对土地的绝对支配权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石。
《论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公民财产权是宪法保障的重要人权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财产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期为加强和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民财产权的宪法地位与重要性1. 宪法地位我国宪法在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方面,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它规定了公民享有财产权利的基本框架和底线,包括公民的个人所有财产的取得、保护以及转移等方面。
这一宪法条款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为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 重要性财产权不仅是个人获取财富的保障,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的基础。
保障公民的财产权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鼓励公民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
三、我国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分析1. 法律制度层面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公民财产权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这些法律为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我国还通过宪法修正案等形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2. 司法实践层面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各级法院在审理涉及公民财产权的案件时,都遵循了依法裁判、公正裁判的原则,为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然而,仍存在一些地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影响了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效果。
四、我国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但法律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和新型财产形态的保障上还需明确和强化。
2. 司法保障有待加强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司法能够保障公民的财产权,但仍存在部分地方司法机关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
此外,一些涉及复杂法律关系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
公民财产权让渡理论:分析与诠释作者:高景芳王永强来源:《商业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在关于国家起源的诸多理论中,“社会契约论”对公民财产权的让渡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个人为了保障和维护那些在契约中得到公认的(包括财产权在内)的权利而建立了国家;公民财产权需要国家来作保护人,而国家需要公民让渡的财产来维持运转。
该理论有助于国家和公民正确认识、行使和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关键词:公民财产权;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3-03-29作者简介:高景芳(1974-),男,河北河间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王永强(1978-),河北衡水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保障农民权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ASH009。
公民财产权的让渡是指公民财产权向受让主体的移转。
根据受让主体的不同,公民财产权的让渡可以分为向其他个体的让渡和向国家的让渡。
前者如通过买卖合同移转财产,后者如通过税收和征收实现财产权的移转。
本文所谓公民财产权的让渡特指公民财产权向国家的移转。
一、社会契约:“让渡”的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国家’”[1]。
“国家的出现,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成就”[2]。
公民财产权、法律体系等制度安排的存在都假定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
因此,关于国家理论较为深入的探讨有可能真正实现对公民财产权的解析。
而在关于国家起源的诸多理论中,较有代表性者乃“社会契约论”和“阶级斗争论”。
其中“社会契约论”对公民财产权的让渡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思想无疑来源于“契约”。
“所有它的营养则完全来自法律学的纯理论”[3]。
荷兰思想家格老秀斯最早提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观念。
他认为国家是“一群自由的人为享受权利和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整的联合体”[4]。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从他的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出发提出,既然自然状态如虎狼之境悲惨可怕,出于人的理性驱使,人们要求摆脱它而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就相互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
”从此“按约建立的国家”便产生了[5]。
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
英国另一位思想家约翰·洛克也试图以自然法学说阐明国家的起源。
他用那种雄辩的语言说:“任何人放弃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当这些人这样地同意建立一个共同体或政府时,他们因此就立刻结合起来并组成一个国家”[6]。
作为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卢梭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理论作了最为系统的阐述。
在他看来,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7]。
霍布斯、卢梭所谓“权利转让”,其实就是“权利让渡”的另一种表达。
总结古典自然法学家们对于国家起源的观点,他们一个共同的认识是,国家起源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向社会状态过渡时所缔结的契约;人们通过平等协商和相互合意组成国家,并将其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在这一让渡过程中,权利便转化成为权力。
在这份社会契约之中,人们约定:让渡给国家的权力是用来为国民提供公共服务的。
而在这份让渡给国家的“权力清单”中,一定包括了国家对公民财产的征收权。
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评析“社会契约论”自其提出,即招致不断地批评。
英国保守主义者伯克就认为,如果国家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话,那么也是各代人之间的一个契约。
这一观点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契约的理性创造国家说,而趋向于把国家视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由特定的环境、条件、性格、气质,以及人民的道德、民俗和社会习惯所决定的。
而另一位著名的英国思想家弗格森则明确指出,“国家的建立是偶然的,它确实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此后还有历史法学派的批判、功利主义学派的批判,以及实证主义学派的批判。
所有这些学派或人物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社会契约论的不能成立[8]。
其实,“国家起源无论是靠契约还是靠武力,产生一个有活力的政治结构,都是一个漫长的创新制度组织的过程”[2]。
任何一种国家理论都不是对历史的描述和真实再现,而是一种探求性解说。
“它们都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3]。
社会契约论只是证明国家发生及其合理性的模式或话语之一。
人类历史(包括婚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有其本来面目,不同的学者就不同的领域、甚至在同一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有所不同,应该各有其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公民财产权让渡理论的提出(一)“让渡”的概念让渡,意思就是让出移转。
公民财产权向国家的让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财产权让出移转给国家。
在现代契约社会中,权利的让渡是社会行动者相互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公民权利的让渡,是国家与公民关系成立的现实基础,从而也是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财产权关系成立的现实基础。
公民财产权让渡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财产权利观。
(二)财产权让渡理论与社会契约理论的关联政府要履行自己的职能,就不可能不拥有相当的支配权和强制权。
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绝对不能成为政府权力支配的对象。
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干涉公民这方面的权利。
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上述的“例外情况”,关键是如何基于法治的观点,从保护公民权利出发,审视和把握这种“例外情况”。
社会契约论,从“契约”出发,解释国家的产生,并进而将国家的权力解释为人民权利的让渡。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6]。
在这一理论下,国家征税的权力、对公民财产征收的权力都可解释为公民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的让渡。
而阶级斗争论,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因而无法容纳“让渡”理念。
按照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的征税权、征收权等对公民财产权的剥夺(一般性限制亦复如此)可以解释为在社会契约下公民对于自己的财产被剥夺或限制的同意(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可以消除其违法性。
而如果按照阶级斗争理论的国家观,既然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那么,国家作为暴力工具对于公民财产权的剥夺或限制就根本无需公民自己的同意,更谈不上所谓“让渡”。
因此,将内涵有“自由、平等和权利”的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解财产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可能更有助于公民财产权的保障。
当然,我们在援引社会契约论解释财产权保障问题时,亦须记得:“任何有关国家权力来源的论证,都不是实证的现象描述,而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诉求,它表述的是人类控制国家权力的理想和追求。
”“它并不是描述一个事实,而是在塑造一种信仰。
正是这种信仰,使人民得以从旧国家时代的暴力阴影中走出,使权力得以和文明、进步、人权等先进理念相连接”[9]。
“社会契约的国家学说,主要是对秩序正当化的一种论说方式,而不是这种秩序的建立方式”[8]。
“人类社会是否确系在某一时期通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那无关紧要。
不论历史形成过程如何,人类社会一形成即具有类似契约的性质”[10]。
如果人类不能联结在一起制定法则并服从制定的法则,人类的幸福倒是真的不可想象。
三、公民财产权让渡的必要性:国家是“必要的恶” 托马斯·霍布斯设想的自然状态是社会契约论者分析国家起源的起点。
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法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权利界限,任何人都生活在“贫穷的、孤独的、污秽的、粗野的、低于标准的”状态。
正是基于对这种无政府状态丛林的恐惧,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被称为国家的共同体,并赋予其一定的公共权力。
或者说,所有人都会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处于上升时期的、承诺提供后续保护的统治者[11]。
但是,国家被赋予的公共权力既可能保护人权,也可能践踏人权。
因此,人类又必须对自己所授出的公权力予以提防、加以规范和控制。
因此,国家被称作一种“必要的恶”。
正是这种“恶”存在的必要性,决定了财产权让渡的必要性。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个人为了保障和维护那些在契约中得到公认的权利而建立了政府。
但是,“一旦建立起掌握着统治权的政府,它有可能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局限在当初授权的范围内。
政府可能主动承担起重新规定个人权力的角色”[12]。
“政府”或政府的代理人,极有可能采取独立行动修改或改变其拥有的权利,从而违反先前的约定。
可以说,国家这个“利维坦”在给予人类幸福的同时,也存在戗害特定公民的危险。
国家的最大任务是防止恶,但也惟有国家才能做出大恶来[13]。
因此,在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定位中,人们必须寻找能够遏制国家公权力异化的途径。
这一途径就是权力制约。
消除副作用的方法就是用能够取得社会同意的规则处理各种公共事务。
所谓社会同意的规则,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由代议机关制定的法律。
如前所述,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是有成本的。
“断定权利有成本也就要承认为了获得或保护权利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公共政策的决定不应该以假想自由与征税者敌对为基础,因为如果这两者真的是对立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基本自由都将等候被废除”[14]。
也就是说,公民财产权的保障与其让渡并不是对立的。
因为,公民财产权需要国家(通过其政府)来做保护人,而国家需要公民让渡的财产来维持,因此,为了维护公民财产权,公民财产权不得不向国家进行让渡。
具体而言:(一)权利之间的冲突需要国家协调和解决由于资源相对于人的需求的有限性,权利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过程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强烈追求,可能会为达到目的而侵犯他人利益,加上在很多情况下,权利的边界本身并不清晰,权利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是由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法律来完成的。
对于私益之间的冲突,主要由私法来完成;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则主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公法加以解决。
正如耶林所指出的:法律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结合,从而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伙伴关系[15]。
在现代化国家中,国家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唯一正式的制度安排。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
自古至今,因生存资源引起的社会冲突可谓层出不穷。
不管是为了最有效地避免冲突发生还是最有效地解决业已发生的冲突,客观上都需要建立一个对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力的国家。
因为,“在一个可以控制的疆域内建立一套暴力组织,其效率是最高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