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1

2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3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

4

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

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5

6

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

7

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8

9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

10

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

11

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

12

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

13

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

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

14

15

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

16

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

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17

18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

19

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

20

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

21

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

22

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23

得对生活的充分理解陆地的封闭自足需要打破,到海洋上冒险求知,遵循自然

24

规律,人们才能把握命运只有在精神上,在理智上冲出有限的疆界,人们才能

25

获得新知;但是同时,出海冒险又剥夺了人生的安乐在作品中,麦尔维尔不惜

点穿事物的象征意义,让读者不得不面对小说的深层寓意#:海洋与陆地有什么

26

27

区别吗?为什么前者的奇迹必能给后者带来好运呢?当难以想象的恐怖降临到

28

希伯莱人身上的时候,可拉一伙人脚下富有魔力的地面就张开大嘴,把他们给

永远吞噬了;那富有生命的海洋天天都以同样的方式把船只和水手给吞没了。

29

30

陆地虽然安逸,但是却被恐惧包围;海洋虽然凶险,但人们却可以找到奇迹这

31

就是海洋与陆地被赋予的意义

32

二.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33

小说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白鲸莫比.迪克。它的象征意义是多层次的,西

34

方的评论家认为它是恶的化身。确实,在小说中白鲸被描写成一种破坏性极大

35

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然而,这种恶又不完全是形式上

36

的。因为我们看到,麦尔维尔在小说中常常把捕鲸作为一种过程来描写。因此,

37

这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象征着生产

38

过程与生产力相对立的那种力。作者在整个作品中精心制造的神秘气氛,一再

39

表现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悲剧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作者本人对当时资本

40

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恐惧与惶恐,对新的社会矛盾的忧虑与不安;另一方面

41

也表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他们的处境的深

42

切同情。对于麦尔维尔来说,白鲸还象征着具有巨大的神秘力量的自然,尤其

43

是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麦尔维尔描写的另一个主题,他认为在冥冥之中有

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摆布人们的命运,这种力量就是神秘的自然的力量。而44

45

这种神秘性在小说中一方面是通过对海的变化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无边无际的

海洋变化莫测:有时它是安静肃穆而又温和的,让人遐思无限;有时它又掀起

46

47

狂风巨浪,让人头晕目眩。无论是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白日,还是繁星闪烁

48

的夜晚,它的深处都包含着一种巨大的毁灭力量和诡异的危险。另一方面,小

49

说中经常出现预言和凶兆,加强了整个作品的神秘感。例如第三章里水手们投

50

宿的那个客栈的名字就叫做大鲸客栈,而且它那幽暗而阴森的店堂,让人一进

51

门就似乎坠入了鲸腹客店墙上挂着一幅被熏黑的大油画,画的是一只在大旋风

里将沉未沉的船,而一条激怒的大鲸正在向它猛扑过去。再如店堂底端那间被

52

53

用作酒吧的昏暗的幽室,其形状恰如一只露脊鲸头,甚至还有一大块拱形的鲸

54

下巴骨。所有这一切都暗示着前来投宿的捕鲸人难逃的悲剧命运。而这种命运

和象征着自然的白鲸息息相关。在这里,作者暗示了人与自然相斗的必然结果:55

56

人类的毁灭作者选取白色作为鲸的颜色也是有目的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辜。

57

作者认为自然是很安静很和平很友善的,只要人类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的这种

58

共存的关系,不去打扰它,自然就不会毁灭人类。否则,人必然自取灭亡。小

59

说中水手们与白鲸的斗争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白鲸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自然

60

当中,从不主动接近人类,从不主动进攻人类。可是代表人类邪恶一面的水手

61

们却千方百计想要征服它毁灭它,所以最后被它毁掉了。另外,白色也代表着

62

宇宙的神秘性。对于人类来说,宇宙的秘密就像白色,除了白茫茫的一片,什

63

么也看不到。这也是作者的悲观看法之一: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渺小无力

64

的,是永远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的秘密的。

65

三.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

66

船长亚哈是白鲸的对手,那他又象征着什么?他是企图摧毁美和善的邪恶

67

的代表,还是人类反抗的英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主宰而徒劳地与宇宙力量抗

68

争的狂徒,还是敢于搏击邪恶探索宇宙秘密的勇士?亚哈为了报私仇,一意孤

69

行,无视船东们的利益,置船员的生死于不顾,并且,他对水手们进行威逼利

诱,最后使所有的船员除了伊什梅尔生还外,其余全都葬身大海。亚哈在这里

70

71

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王;他代表了人类意识中邪恶和黑暗的部分,他的所

作所为不是以理性和道德为原则,而是被本能冲动所左右,这就必然要酿成悲

72

73

剧。船长亚哈与《旧约全书》中那个刻毒的复仇国王同名,而那位告诫船员们

74

提防亚哈的老水手则被人叫作伊莱贾亚哈。从他的狭隘心理出发,认为白鲸咬

75

掉他的大腿是出于一种险恶用心,是蓄意与他为敌因此,他必须与这条孽鲸决

76

一高低,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为了复仇,他可以违背船主的利益私自追杀

77

白鲸;为了复仇,他不惜重金悬赏,花言巧语蛊惑人心;为了复仇,它采用威

78

胁逼迫的手段让全船水手绝对服从他的意志;为了复仇,他甚至置全体船员的79

性命于不顾,孤注一掷,死不回头他就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一步步走向了悲剧80

的结局。但是,亚哈又是一个敢于反抗神明反对旧规习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经81

验丰富的船长。他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他有着高尚的灵魂伟大而古朴的心胸。他操鱼枪敏捷而又准确,他曾刺中过无数条大鲸。他遭受过挫折,但

82

83

他永远不会被击败这时,他又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他像拜伦笔下的该84

隐那样背叛天意铤而走险;他又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永不满足探索不止;

他还像弥尔顿笔下的力士参孙那样义无反顾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因此,亚哈的

85

86

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在87

他身上,善与恶并存,美与丑相共。

88

四. 亚哈追击白鲸的象征意义

89

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着迷似的追击也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象90

征意义要看我们对于白鲸和亚哈的理解而定。如果说白鲸是邪恶的象征,那么此时,亚哈就是人类的英雄,他追击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对于邪恶的挑战,对

91

92

于厄运的不屈服。而亚哈的永不放弃也正是人类面对邪恶时,所具有的不屈的93

斗争精神的体现。如果说白鲸是大自然的象征,而亚哈代表着黑暗的资本主义,那么此时亚哈对于白鲸的追击就是人类无节制掠夺大自然的过程,他及其船员

94

95

最后的死亡命运就是大自然的复仇。但是无论怎样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96

的结论,即: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正是人类与自然,善良与邪恶,美与丑之97

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正是促使人们不断觉醒以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98

《白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被湮没之后终于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99

因为我们面对着更加复杂,更加无法把握无法逃避的世界,我们就更能体味到100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这部小说的价值。《白鲸》的永久魅力和它那超越时空的101

价值离不开小说的复杂的象征意义。《白鲸》颇有神秘主义色彩小说中所使用的102

象征手法还有很多,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所以它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深受读者和现代评论家的赞103

104

美它的象征主义永远是最值得人们探索的宝藏。

105

参考文献:

106

[1]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7

[2]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08

[3]卢洁琼.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 109

110

象征手法在《老人与海》中的具体体现

111

一、桑提亚哥

112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靠在海上捕鱼为生的鳏夫。他生活贫困却意志

113

坚强,是海明威笔下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的代表。老人天天出海,却一连

114

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鱼,就连五岁起就上船跟老人学捕鱼的小男孩马洛林也被

115

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然而,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把这位老人打倒。在第

116

八十五天出海时他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这是他一生捕到过的最大甚至见到过

117

的最大的鱼。老头儿和这条鱼搏斗了两天,终于制服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

留下的血腥,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118

119

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他筋疲力尽,满身血污地拖着马林鱼的骨架回家

120

了。小说中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生命英雄的象征。虽然屡战屡败,但他是一

位打不败的失败者,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即使121

122

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

123

硬汉子。海明威笔下桑提亚哥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写照。海明威一

生曾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是一位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124

125

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真正响当当的硬汉。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

126

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127

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128

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129

二.马洛林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特地安排了一个小助手马洛林这个角色给老人。马洛林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在跟老人朝夕相处130

131

中,马洛林虽然年幼,但并不孩子气从老人身上他学到了坚强不屈,顽强拼搏132

的精神以及宽容仁慈的美德,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责任。在他身上也体现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尽管被家人安排到另一条船上捕鱼,马133

134

洛林并没有对培养他的老人置之不理,不仅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对老人照顾135

有加,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贴,体谅。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136

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铿137

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尽管老人经历了138

多次的失败,家人又一再劝阻,马洛林还是多次要求回到老人的身边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小说中马洛林的出现决不是随意的安排,是139

140

有其象征意蕴的。马洛林象征着人类未来生命的延续,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141

头的力量源泉。小说中马洛林的离开让老人的处境显得暗淡凄惨,最后的结局更是令人担忧,但正是由于马洛林的鼓励,老人才能够坚强不屈地拼搏下去,142

143

这正是生命的延续给予他的强大的力量。老人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144

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老人与大海惊险的搏斗中,他几次想到马洛林,要是孩145

子在这儿多好啊。所以有了生命的延续,生活中才会有欢乐,才会有希望,人146

类社会也才会生生息息,延绵不绝。

147

三.大海

148

大海一望无际,往往是神秘的代表;大海反复无常,又常被人看作捉摸不定。149

它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狂风海啸,大海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暗藏杀机。正如人150

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一样,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是老人桑提亚哥赖以生存的

151

全部。老人的生存与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大海既给老人提供了物质世界,又152

让老人屡屡受挫因此。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以大海作为人们生存环境的象征。153

同时,大海又预示着人们变化无常的人生和命运其次,海明威作为一个目光敏154

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其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以及对生活的迷惘海明威成长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155

156

日趋没落的年代。这种时代的特点,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157

他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视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这种迷茫正如在茫茫大海上找不158

159

到出路一样。

160

四.大马林鱼

161

大马林鱼在这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马林鱼是大海的产物,也162

是老人对生活的一种期待。老人在经历了八十四天漫长的等待和失望之后,终163

于,大马林鱼出现了。它的出现象征着老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许,也是老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大马林鱼强劲有力,老人苍老体弱,但正是对164

165

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使老人以坚强的意志力战胜了大马林鱼。小说中,大166

马林鱼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对理想和目标的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没有把老人捕到的鱼描写成一般的鱼,正是要告诉读者人类在漫长167

168

的征途中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却依旧满怀着对169

未来的希望。这种信念和理想,指引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创造了无数的奇170

迹和美好的生活。

171

五.鲨鱼

172

小说中,老人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将大马林鱼捕获,却不料被凶173

残贪婪的鲨鱼截获,最后老人落得两手空空而归。如果说大马林鱼象征着对美174

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话,那么小说中出现的与老人抢夺大马林鱼的鲨鱼们则175

是摧毁人们美好理想和宏伟目标的罪魁祸首的象征,是作者对当时万恶的资本

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蓝》 《蓝》是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一。《蓝》、《白》、《红》是波兰大师级导演、“道德焦虑派”代表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红白蓝三部曲”的创意是来自与法国国旗的颜色,他们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和博爱。《蓝》以诗意的忧郁格调讲述了作曲家之妻朱丽因车祸痛失丈夫和爱女,对往昔的回忆让她在生死两难中徘徊不定。生命的终止和延续都让朱莉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她被笼罩在蓝色的迷雾之下。整部影片都在讲述着寻求自由,寻求解脱,当然这种自由与解脱是心理上的,是一种对于过去痛苦记忆的遗忘,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电影《蓝》全片充满了阴郁忧郁的情调,在蓝色的主色调下,影片中美妙的光影变幻,冰蓝色的吊灯,亮蓝色的糖纸,那个碧蓝色的游泳池……这些冰冷的蓝色呈现,使电影在蓝色的渲染显得深邃而伤感。此外还有白色的方块,黑色的咖啡,纷杂的稿纸等等。蓝色象征着忧郁、痛苦,白色代表的是纯洁,幸福,黑色是厄运,毁灭……但是每一个单独物件又有特定的含义。 蓝色糖纸 蓝是代表忧郁的颜色,而在《蓝》这部电影里,它被赋予“自 由”这一新的涵义。在电影《蓝》中蓝色糖纸作为一个个体 物件又有它自己的象征含义。 蓝色糖纸多次出现在影片当中,第一次是车祸前朱莉的小女 儿在车上挥舞着蓝色糖纸。第二次是朱莉从包里掏出蓝色的 糖果,剥开蓝色的糖纸,狠狠的将糖咬碎吃掉。这里的蓝色 糖纸或者蓝色的糖果代表的就是朱莉的小女儿。朱莉的小女 儿最喜欢吃的蓝色糖果,喜欢玩的蓝色糖纸这些都是创作者 为蓝色物体意义上的升华预留了空间,所以车祸后,蓝色的 糖纸就直接代表了朱莉的小女儿,甚至代表了一些他极力想要忘却,但却始终无法遗忘的东西。而朱莉吃蓝色的糖果就表达了她对女儿的思念,狠狠地咬碎是一种沉重,压抑心情的发泄,对女儿的思念压得她喘不过气,朱莉可以吞掉糖果,却无法对女儿的死释怀。 白色方砂糖 白色代表简单,纯洁。一块小小的白色方砂糖,和浓浓的 黑咖啡展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 朱莉坐在咖啡馆里,丈夫的朋友就车祸对她表示深切的慰 问。此时门外一个流浪者吹起了笛子,朱莉望着流浪者出 神,服务员端来了一杯咖啡,朱莉拿起杯边的方糖,看着 方糖在咖啡中慢慢地被浸透成黑色。 白色的方糖象征着纯白美好的回忆,简单而单纯的幸福生 活。白色的方糖被咖啡浸染成黑色,象征着幸福生活的断 送。也意味着朱莉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了,她的内心失去了自由,孤独使她默然。这个段落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烘托出整部电影的主题:寻求自由。 蓝色游泳池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导读: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篇一】 宇宙广大,天地神奇,而我是一株从不起眼的小草,没有玫瑰的芳香,没有槐树的高大,人们称颂春天的生机,赞扬绿野的美丽,从来不肯低下头欣赏弱小的我。而我一天天安慰自已春“来草自青”,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是我的知已,他赞赏我坚强不屈的品质,以为一代大诗的赞扬能让我扬名立外,却不曾想他们只说是春风拯救了大地,我便又一次失去了价值。想从此隐姓埋名,退隐世界。却无意中窥听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村鸣”的惋惜感叹。不,我不能消失,忽然间明白不管多么平凡微小的东西,它在世界上还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都立足本职,不贪功名利禄,那世界就会因为它的存在而生动。虽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但不也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吗?小草是渺小的,我瘦小但不弱小,看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细草虽微,却不自卑。“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船红紫斗芳菲”。花儿艳美,人们坐在我的身上欣赏花的美丽,我没有怨言,我为自已的默默奉献感到自豪。“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是一棵坚强的草。 我是一株坚强的草,夏天我发出一片绿野地毯,在炎炎烈日里用

最美的方式装点大地,用绿装衬托世界的多彩。寒风刺骨,秋叶满地,我却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大雪飘飞的季节,我将自已掩埋于深土之下,做一棵坚强的草,相信春天一定会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来了,草青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你把春天领到了大地……我终于听到了幸福的歌颂,我是一株草,我的位置在心中。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株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是微小的,但是它同样有它不可获缺的价值。小草小,它活着就是为了在它自已的岗位之上奉献立业…… 花落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小,天涯何处无芳草?……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篇二】 茉莉花茉莉花的名字家喻户晓,不少人都喜欢它,我家也养了两株茉莉花,它就住在一个白色陶制的花盆里。在这里,它长得非常茂盛。傍晚,我坐在窗边,仰望着满天的彩霞。清风徐徐地拂过面庞,一阵阵淡淡的香扑鼻而来。 我向四周望着,发现在阳台上茉莉花的叶片中间部分探出了一个个洁白的小脑袋,这就是茉莉花的花苞。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洁白的花朵上,显得格外耀眼。夜晚,当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从绿叶间露出来的茉莉,更显出了它那才高气新的雅气。 过了一段日子,在一个闷热的傍晚,突然嗅到一股股浓浓的'幽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严谨、庄重、明确、简洁和通俗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将会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并在文件写作实践中运用比喻、借代、对照、设问、排比、层递、引用、讽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引起广泛共鸣,让人为之折服。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风格异同性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内容、词汇、语义、语言、写作动机、受众范围等风格上具有本质的不同性。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体,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练的文字来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公文语言一旦出现紊乱或不得体,轻则败坏机关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文学作品是想像的产物,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虚构、改造和加工,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具有辨证的同一性。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曾说:修饰语句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修饰词句要服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主体和灵魂都是思想内容;任何修辞形式和写作技巧,都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一旦失去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徒然存在的形式和技巧无论多么的新奇和美妙,都会统统变得毫无价值。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文学素养水平,也是公文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适用于公文写作的文学修辞手法 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适旨应境的修辞,能使文章的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这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 增强文章情境性、说服力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词,错落有致、逻辑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借用排比、层递、回环、反复、反问、设问等来壮大语势,增强说服力和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大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连续用了多个排比、层递和回环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经典论述。 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的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修辞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艺术手法 映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也可称为衬托)。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方法有: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的意义。 一种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映衬包括: 1.正衬:正衬是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好的,坏的衬托坏的内容上,客体与 本体的性质是相似的。 ①“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更难”,前面的词语是客体事物,后面是本 体事物,以客体衬托主体,凸显出主体,这是直接形式的正衬。 如:鲁迅《故乡》:“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 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如:“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 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 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 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 做正衬。 ②尚有比较婉曲、间接的表现形式,有些正衬的句子,先写句子相似的景,再写相 关的情,例如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先写‘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 道、西风、瘦马’等衰败萧条的悲景,再写“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这是以悲 景衬悲情的正衬。 2.反衬:反衬是应用性质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坏的,坏的衬托好的。内容上, 客体与本体的性质不同。 如: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从对比的形式设计观察,是相当工整的“正对”,属于“对偶”的一种形式。若从“映衬” 所偏重的表意内容观察,“蝉噪”用来衬托“林愈静”的主体,“鸟鸣”用来衬 托“山更幽”的主体,正是以动态之笔描写静态之境。“蝉噪鸟鸣”均为现实 的具象的实体,“林静山幽”则是存在于诗人内心的抽象的思维感受,以具象 的实体衬托抽象的心境,正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情虚景实、虚实相映 的手法,实景与虚境透过对比,以宾衬主以实衬虚,达成“实虚互掩”创新 意境深化情思的目的。“‘反衬’用最通俗的讲法,即是‘衬托’,(或曰‘烘托’), 只不过‘反衬’特指从反面或相反特征去衬托主体。” 用美景写哀情,则属于反衬。请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里作者用一幅月下美景图来衬托此时他离开故乡时的惘然、悲哀之情,这 就是反衬。 3.侧衬:侧衬则是从侧面来衬托本体事物的修辞法,这是特写受本体事物影响的客体事物的反应情形,以衬出本体事物。 如:《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知识分享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 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象征手法的作文: 蜡烛 每当停电的时候,是又细又长的蜡烛帮我度过了一个个漆黑的夜晚。我爱蜡烛,更爱他那无私奉献的品质。 蜡烛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还有五彩缤纷的。白色的蜡烛像一根通体透明的玉石柱子;红色的像美丽的红玛瑙,五彩的蜡烛就像身着彩衣的少女一般亭亭玉立。 每当蜡烛燃烧时,一滴一滴的烛泪顺流而下。活像一颗颗珍珠。望着燃烧的蜡烛,望着他那跳动的火焰,你是否注意过它那晶莹,洁净,美玉一般的躯体?是否注意过它那橘黄色的火苗?它的躯体经过烛泪流下,身体上已经有了斑斑驳驳的蜡烛,仿佛一棵沧桑、不屈不饶的古树,慢慢变短、变短……直到生命结束的瞬间,火才熄灭,那红红的火苗如同一颗闪烁的星星,美丽极了。微微的风一吹,那燃烧的火并没有为此而熄灭,反而越烧越旺,“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矩成灰泪始干”。蜡烛为我们奉献出自己的一生。却不求回报。蜡烛虽然普通,但却毫无怨言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它这种献身精神是那么难能可贵啊! 我的猜想,蜡烛在燃烧时流下的泪是什么泪呢?是悲伤的泪?它在燃烧时自己渐渐变短,而流下悲伤的泪。是欣慰的泪,它为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感到欣慰。它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具有蜡烛精神的人,我们的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照亮别人,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我们的聪明才智,都包含着老师的多少心血。他们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蜡烛呀!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就就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们散发出光和热,我愿做一根小小的蜡烛,长大为人类做贡献”。 象征手法的作文: 路灯 路灯,为黑暗中步履匆匆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亮,它永不疲倦的为夜幕下的城市放哨,站岗。无论是阴天,雨季,狂风,还是大雪;它从不退缩。总是默默的站在那儿,为人们驱走黑暗。 我还记得那个漆黑的夜,妈妈接了个紧急电话,公司叫她拿份重要文件过去。刚走到街边等车,突然文件从妈妈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风吹过,文件不知去向。但是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在这漆黑的妈妈从口袋里摸出我经常玩的小手电,这时,夜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路灯,它默默的,努力的散发着光亮,渐渐的,那份文件在路灯的光亮中出现。妈妈的心从乌云密布转为万里晴空。 是路灯,让人们在黑暗的街道中获得光明;是路灯,永不停歇的点缀着昏暗中的城市。路灯帮忙妈妈找到文件的一刹那,她的心里涌进了无限的温暖和安慰。然而,在那个雨天,当我独自坐在路灯下,正在回想妈妈找文件的那个夜晚,耳边忽然响起哗啦啦的声音,回头望去,是淘气的孩子们打碎了一盏仍在发光的路灯。我留意翼翼的拾起其中的一片,保存了起来。就这样,一盏路灯的生命结

2020年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docx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一部优秀和广为流传的英语文学作品,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必然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纵观西方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其文学作品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同时也比现实社会水平高,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文字之间修辞手法衬托效果的加强,例如经常见的比喻和拟人等,在能够充分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把目光着重放在修辞手法的选择使用上,不同风格采取不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文字表现更加灵活和生动形象,不呆板也不陈旧,其蕴含极高的艺术气息,能够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对文学作品赏析以及流传具有加强的推动作用。 一、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是经常能够看到的,用得也比较多。把两个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描述是这种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原本的事物特征的描写会更加生动,比喻修辞手法有四种,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以及提喻,本文只要分析前两种常见的使用。提到明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明喻使用与国内汉语文学作品大致相同,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比喻手法,都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事物以及现象的相同之处加以文学性的描述,极力突出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通处。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一般使用Like、asif、asthough等词汇来进行明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大咖把明喻修辞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就像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中,会这样写:“你和我之间的思念就像是食物对生命一样的”,把两人之间的思念与食物对于生命的

重要性加以比照,鲜明表达出作者内心愁苦的真实情感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加强读者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暗喻相对于明喻来说,层次感更强而且所表达的情感要更强烈。暗喻手法并不是用一些比喻性的词语来写的,是把这个东西当成另外一件东西来写,一般只会出现喻体而本体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暗喻适合用于深厚情感的比喻,感情色彩较为丰富与浓厚,耐人寻味的文学表达能够勾起读者对作品的无限思考与遐想。就像伟大诗人雪莱所提到正待觉醒的奴隶就像沉睡的雄狮一般,此作品是鼓励与推动奴隶制度的经典作品之一,奴隶与雄狮,觉醒与沉睡两者的相互对照,加强了被压迫阶级对自由,对民主的渴望,其中的鼓励作用坚定了奴隶阶级推翻上层阶级统治,推翻奴隶制度,寻求自由平等的信念。 二、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 象征修辞手法在英语诗歌、小说以及散文中的运用较多,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达,间接传达出作者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就像《荒原》这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作品中对很多典故、语言、神话等有着很大篇幅的描述,看似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大,但作者所描绘的其实是象征该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真实形象,把资产剥削阶级丑恶面孔与野蛮、寸草不生的荒原进行对比,在书中对资产阶级所作所为只字不提,但对腐败资产阶级的批判充满字里行间。作品第一部分就使用了大量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荒原树木、石头、生物以及村庄等事物的描述,采用了大量阴暗和消极的词汇,勾勒出一幅万物凋零、在荒原中谋求生存极其困难的画面。实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1 2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3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 4 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 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5 6 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 7 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8 9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 10 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 11 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 12 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 13 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 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 14 15 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 16 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 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17 18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 19 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 20 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 21 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 22 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23 得对生活的充分理解陆地的封闭自足需要打破,到海洋上冒险求知,遵循自然 24 规律,人们才能把握命运只有在精神上,在理智上冲出有限的疆界,人们才能 25 获得新知;但是同时,出海冒险又剥夺了人生的安乐在作品中,麦尔维尔不惜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完美版

《象征手法的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一): 粉笔 上学以前,在我印象里,用粉笔能够随心所欲地涂涂画画,挺好玩的。当我到了入学年龄,妈妈为我选取了很好的小学,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好奇地看着老师站在讲台前,用一支支粉笔,为我们学子书写了那知识的长卷,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粉笔,爱上了老师拿着它,在黑板上吱吱呀呀地书写着,粉笔像是音乐家的指挥棒,那声音那字迹像是跳跃着的美妙音符。 语文课上,老师拿着粉笔往黑板上写字,只见那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流畅地滑行――点、横、竖、撇、捺,一个个清楚、美观的文字都按照必须的笔顺规规矩矩地站出来了。这些都被我们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数学课上,粉笔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老师先讲一个数学公式。同学们不懂,于是老师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清晰的线段,然后在线段上画上不同的标记,图示刚一画完,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老师不厌其烦地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地演算各种题型,由简单到复杂。渐渐地,同学们学会了演算各种数学题的方法。 图画课上,粉笔的作用又是那样神奇。老师拿起那彩色的粉笔,像神笔马良一样,蓝天、白云、树林,还有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都活灵活现地展此刻我们眼前,启发了我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也学会了描绘心中的世界。 小小的粉笔,总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讲桌上,那是同学们在课下最爱做的事,除了收拾好还能够用的掉落的粉笔,同学们总是在课前把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那是对粉笔的爱惜,那是对老师的敬爱。 转眼我们都上六年级了,老师们在学堂里已陪伴我们度过了六个春秋。老师的额头上多了些许皱纹、老师在回家的路上显得更加疲惫。她们正如这可爱的粉笔,总是在默默地消磨着自己,奉献给我们的却是全部的爱。 象征手法的作文(二): 路灯 路灯,为黑暗中步履匆匆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亮,它永不疲倦的为夜幕下的城市放哨,站岗。无论是阴天,雨季,狂风,还是大雪;它从不退缩。总是默默的站在那儿,为人们驱走黑暗。 我还记得那个漆黑的夜,妈妈接了个紧急电话,公司叫她拿份重要文件过去。刚走到街边等车,突然文件从妈妈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风吹过,文件不知去向。

象征手法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 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 写作指导: 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用象征手法的作文

一、用象征手法的作文: 1、水,您在地球上扮演着各种角色。 当您是雨时,在春天,您飘向草地,帮助小草儿成长;您越过树梢,帮助花朵儿含苞开放。在夏天,您与大海相融,看着鱼儿在您体内嬉戏;您融于干涸的土地,使土地充满了水分。在秋天,您与秋叶翩翩起舞,造就一幅美丽的画面;您与秋风合奏,造就一律动听的旋律。在冬天,您冰冷的身体侵入悬崖边的梅花枝里,使它成了傲梅,拥有了坚强的性格。有了您,草儿能茁壮,花儿鲜艳,鱼儿欢笑,大地湿润,景色优美,自然音乐动听。所以不能没有您。 当您是海时,您的颜色,使地球像披着蔚蓝色的纱衣;您的营养,喂养着您身体里的生物,肥硕的鱼儿与水生植物构成了海底世界;您身体内的盐被人们提炼出来,当做食物的调料,这才有了人间美味。如果没有您,地球不在是美丽的蓝色星球;如果没有您,“鱼”这个词也不再有;如果没有您,食物不再是香美的。所以不能没有您。 当您是雪时,您雪白的身体,在冬天给大地添上一片银白色,充满了安详,安静的氛围。当您停下将您那雪白的身体撒向大地时,整个被银白色覆盖的地方充满了嬉戏声。孩子们纷纷出户,拥抱着您,用您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太阳出来时,您变回来您的原貌——水,接而您蒸发成云,等待着下一个春天。因为有了您飘向大地的风姿卓越,才有了“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您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希望的降临。因为有了您,才有了那冬天的愉悦。所以不能没有。 当您被称作水时,您将给予干渴的人,您将阻止火犯下滔天大罪,您将化作露珠停留在植物上,使它们充分吸收您,您将脏东西变得干净,您将与米成为兄弟。 如果没有您,火会吞噬世界,植物会枯萎,世界会被污染,世界不会再有欢笑声。所以,不能没有您。 不能没有您,因为您象征欢乐,象征万物的创造者,象征母亲,象征生命的希望。 您是我们的朋友,您有各种角色,所以不能没有您。 2、入夜,繁星点点,灯光迷离,银星与灯光链接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星河哪是灯海。 远处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骆驼,有的骏马,形态各异。群山的后面是黑天鹅绒似的夜幕,一群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天堂传来的灯火,又像是天使的眼眸,漂亮迷人。就像一件纯黑的衣服上镶着许多闪亮的纽扣。 我爱仰望星空,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这颗颗星辰,就如那些伟人,永生而且发光,留给人的是思索和真理。 童年时幼稚的我最喜欢躲在奶奶的怀抱中数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可总是数不清,我埋怨星星为什么总跟我捉迷藏。此时星星还是一动不动的镶在夜空上,那么悠远.那么洁净.但是夜空下却早已物是人非。突然一道清冷的光线将我深深吸引,顺着光望去。 那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啊!一轮圆月镶嵌在山与山的交界处,宛如一尊白玉雕就的仙女,美得使人落泪,圣洁得使人下跪。整个画面给人凄清欲绝.无限空阔的特殊感觉,既使人想到“高处不胜寒”,有使人想到“空照秦淮”的种种意境。明月离我那样近,仿佛张开双臂就可以抱住它。明月,奇伟.瑰丽,大放异彩,使那些镶嵌在天空中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格的言语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

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修辞学角度看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比较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oni Morrison Rhetorical Styles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oni Morrison are two of the many great writer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ir styles follow rhetorical guidelines to create persuasive arguments and clear writing. To show how they accomplish this I will be comparing the rhetorical style used by King in "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 with that of Morrison in "Friday on the Potomac." Each of these works result from strong opinions surrounding the issue of racial 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ch appeals to the desire of achieving that equa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a sensitive topic such as racism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authors had to implement various methods of persuasion. While each author chooses different manners with which to accomplish this, each forms clear writing with convincing arguments. They achieve this clarity due to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ethos, pathos, and logos as the foundations for creating these arguments. Before we can examine the writing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each. They were conceptualized by Aristotle as the keys to persuading an audience. Ethos, directly translated, means "worthy of belief," and deals with establishing credibility. Pathos involves "putting hearers...into the right frame of mind with regard to certain issues and the speakers persuasive intent" (Smith 83). Logos includes the arguments that are used to make a point, and involves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 arguments were made. The use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will produce a persuasive argument according to Aristotle. Being that he did "write the book on rhetoric," I will be using the ideas of Aristotle as the blueprint for effective writing to which I will compare the works of King and Morrison. First I will examine Martin Luther King Jr.'s letter which embodies a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utlined by Aristotle. The most clearly presented element in King's article is the use of ethos. King establishes himself as a credible and learned man early in the letter so that the reader has an immediate connection with him, and then he carries the thought throughout the letter's entirety. Within the first paragraph he uses this tactic when he writes, "If I sought to answer all the criticisms that cross my desk, my secretaries would have little time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such correspondence during the day..." (Corbett 302). This statement effectively creates an image of Martin Luther King sitting in a position of power rather than in the stereotypical labor job all too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 black man. By doing so it immediately breaks down possible underlying stereotypes that would affect the reader's ability to ration in an unbiased manner. His response also creat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clergymen by presenting a scenario with which they can familiarize themselves. King employs another method that to establish his credibility by comparing himself to notable figures who were involved in struggles resembling his own. In doing so he uses a different strategy of conveying a vast amount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scriptures, to which the clergymen are most closely tied. For example he compares himself to the Biblical figures of the prophets and of the Apostle Paul when he says "Just as the prophets of the eighth century B.C. left their villages and carried their 'thus saith the Lord'...and just as the Apostle Paul left his village of Tarsus and carried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so am I compelled to carry the gospel of freedom beyond my own home town" (Corbett 302). He also employs this method when responding to the clergymen's accusations calling him an extremist. In rebuttal to the accusation, he states that Jesus was an extremist as was Amos, Paul, Martin Luther, John Bunyan, Abe Lincoln, and Thomas Jefferson. All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notable and considered heroes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mparing himself to them causes the argument of the clergymen to lose its strength and further establishes the importance of his goal. In keeping with Aristotle's technique of forming a good argument, King also excels in the act of goodwill, in which you demonstrate "that you have the audience's best interests at heart" (Smith 81). King does so b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clergymen "are men of genuine good will and that your criticisms are sincerely set forth" (King 302). This strategy prevents them from growing defensive and dismissing everything he says. He also refers to them later in the letter as "friends." By establishing his credibility with the audience, MLK successfully creates a noble character for himself with attributes that are commendable. The most apparen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of his Christian beliefs which are conveyed strongly in his writing. He also exhibits a great deal of love for his cause to which he lends himself wholeheartedly. In addition he has a great dea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by Patrick H. Patrick Henry is well known for his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speech. This speech was a primary factor in the Americans decision to wage war with Great Brit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