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哲理性诗歌审题

一、(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满分作文例文1 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

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名师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会吸引我们带着悬念去读文章。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能够知道标题原来是来自这里,我们也就知道标题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想一想,整条龙都已经画好,再给其点上眼睛,焉有不飞之理?

例文2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第二种情形: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第三种情形: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4. 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 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错别字比较严重。

6. 没有完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作文备考建议

1.加强思维的训练。后期可精选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要求能深入分析材料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具体问题。

2.各种材料要全面训练:包括寓言材料、现实材料、哲理性诗歌名言等。

3.研究怎样审题、怎样引出观点、怎样评材料、怎样广泛展开议论等。

例文1 展现自我

露珠大枫叶上,便显示了红红的光芒/露珠在荷花上,便展现了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它在不同背景下,都展示了自己个性。如水,

在平静时温柔娴静,在激荡时波涛汹涌;如树,风和日丽时亭亭如盏,雷电交加时沉稳坚定。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展现了自我。物亦如此,人亦当然。在不同的了际遇里,我们也应展同自我,展现个性。

听,是谁在太宗耳边时呤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者,必其源泉”?是他,魏征,受太宗赏识重用,时刻以国事为念,天下为重,国泰民安之时不忘一个谏臣应有的了职责重任,不断提醒着君王治国的种种。身居高位,他显示了忠诚正直的个性。看,是谁在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身陷圄依然高歌“死鸿毛可泰山,之轻之安所处”?是他,文天祥,身负救国重任,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身陷敌手,依然高昂着头颅,浑身散发着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慨。在国家危亡之时,他显示了爱国赤诚的个性。看,是谁在幽幽的烛光中临表涕零,抱着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远离朝廷?是他,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审时势,而至于在分天下保住蜀汉。在乱世之中,他显示了忠义与机智的个性。他们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最充分地展现了自己,无怨无悔,成就了一世英名。在历史的长空,他们高喊着:展现自我!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落之人?然而,面对逆境,李白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气象壮,显示了自己浪漫潇洒的个性;赤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千方,显示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个性;龚自珍吟诵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用心良苦,显示着自己胸襟开阔个性。他们,在失意之时不失却自我,在逆境之中依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于是,他们的诗歌,为后世传诵,他们的文章,为万人景仰!

古人的教诲给予我们启示,今人的行动给予我们榜样。钟丽华在无声世界中翩翩起舞,史铁生在

轮椅上奋勇教书,用嘴在画布里尽情挥酒,他们在各自的不幸之中依然展现了坚强东观的自我。听到新时代的噪声了吗?在不同的际遇里,只要我们勇于展现自我,就能如金子闪耀光芒。

评分:22+24+9=55

评语:此文属议论文一类文。文章紧扣“在不同的际遇里,我们应展现自我,

展现个性”这个中心展开,中心突出,切合题意。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本文的一亮点,作者谈古论今运用了九个事例,阐述了他们在不同的际遇里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与风采,内容光焕发判一等22分。语言流畅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作者灵活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较强的论证气势;结构严谨,书写工整,表达判一等24分。发展等级给分材料丰富,形象化丰满,9分。

例文2 环境影响事物的特征

在红得似火的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着白光,在绿得可爱的荷花上,露珠却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样的事或人也会闪烁着大不相同的光茫吧?

在项羽手中你只是一名小将,毫不起眼,但到刘邦手中你就是一名令人胆怯的将军。

韩信原本在项羽的旗下担当一名小将,韩信天生有军事才略,每次战事之前他总会向项羽说出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即使看法十分有道理,项羽也毫不理会,使韩信难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韩信决定转投刘邦,刘邦并没有立刻重用韩信,直到的来荣何推荐后才对韩信改观,后来韩信在每次战役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于是刘邦正式重用韩信,韩信亦没有令刘邦失望,每次战役都斩杀敌人最多。后来,亦为刘邦夺天下立得大功。

本来同将,去到不同君主手里就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刘备眼中你是一个未来的希望,但到刘禅的眼里你却只是个多透烦人的丞相。

刘备当时得闻诸葛亮才干之时,二话不说,立刻到南阳草庐寻找诸葛亮,因为在刘备的眼里,诸葛亮仿佛就是自己复汉室的希望,他不在乎三顾茅庐他只在乎诸葛亮。当诸葛亮答应时,刘备内心的喜悦又有谁人能理解呢?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尽心尽力铺助刘备,亦为三分天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当刘禅继位之时,诸葛亮就当时形势时行分析然后写出的《出师表》刘禅有去理解它的含义,依照它所提供的建议去做了吗?

即使是智慧的人,去到同样是汉室之后的两人亦会表达出不同的光彩吧!

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垃圾,垃圾只是人们放错位置的资源。那就好比雷锋那乐于助人的性格,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发自内心,在有些人的眼里却只是有图谋。某些基因在某些细胞里并不能表达,那些基因却能在另一此细胞表达出它们的特性,这些大概说明环境景响事物的特性吧?

评分:22+20+8=50

评语:本文是议论文一类文。这篇作文以环境对人的影响为切入点,核心立意为:不同的环境不同样的人也会发出大不相同的光芒。是切合题意的。主体部分以韩信和诸葛亮为例展开阐述,内容是充实的。内容定为一等下,22分。文体特征明确,结构清晰完整,书写比较工整,主体段落间的衔接有点生硬,个体语句不够通顺,表达定为二等上,20分。发展等级给分点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8分。

三、哲理性诗歌作文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罢,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3. 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

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

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激情四溢的妙文。

6. 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蒲公英的遗产

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是一首寓言诗,中心话题是“遗产”,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如何正确对待子女,蒲公英的妈妈做得好。她留给孩子的不是丰裕的物质,也没有耀眼的地位,她把“远飞的伞”这生存利器交给了孩子们,也教给了孩子们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父母而言,要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就孩子而言,要继承长辈什么样的“遗产”。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一把远飞的伞,伞是凭借或用以繁衍生息的手段,寓意很明确,蒲公英妈妈希望孩子用冒险、开拓、进取、奋发的精神去争取更新更广的生存空间。由物及人,我们作父母的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作子女的又该继承什么样的遗产,就不言而喻了,联系现实写作,就会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启迪性。据此可以拟题《给遗产一份爱心》《一把铁锹——千万富翁的遗产》《遗产争夺战》《冒险、开拓、进取——世界上最珍贵的遗产》《遗产全部赠保姆》等。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005年广州一模)

古诗一首(无名氏)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注】贼,杀害。

这首古诗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甘与苦、好与坏、利与害……,大都相生相伴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请选择四句诗中的一句作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副标题可自拟也可不拟。

【提纲1】(高三15班袁韵)

题目:甘瓜抱苦蒂

开头:世上的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苦难背后总有甘甜。只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苦的甜的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

主体:

1、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诗文增色:A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陋室铭C晨兴理荒秽D回首向来萧瑟处)

2、甜和苦都是我们的人生财富。(点例成段: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张海迪C宋濂D爱迪生E 史铁生)

3、用一颗欣赏的心来经历苦与甜。(彩线串珠;句式采用“我曾经……,这是……”;A高考B 友谊C挫折)

结尾: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折射出人性耀眼的光芒,也成为我一生的感动。

【提纲2】(高三7班刘秀雯)

题目:美枣生荆棘——在逆境中生存

中心:荆棘虽然有刺,但能生出美枣;逆境虽然可怕,但能磨砺出强者。

开头:“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旅途不可能只有鲜花和欢笑,征途中肯定有荆棘,有陡崖,有挫折。所谓强者,就是那些成功击败逆境的人。

主体:

1、大自然中许多事物不畏逆境,成为大自然的强者。例:枣、白杨、仙人掌;

2、一次挫折,造就更大的成功。例: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有成功的一天。例:法国现代幻想小说的鼻祖儒勒•凡尔纳的第一部小说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

4、辛苦摘来的果更甜,敢于挑战逆境,征服逆境的才是真正的强者。(道理论证)

结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为了生存,让我们向逆境宣战,从众生中脱颖而出。

【提纲3】(高三16班叶肖芳)

题目:甘瓜抱苦蒂

中心:只有遍尝人生苦味,才能真正品尝到生活的甘甜。

开头:从前不太喜欢吃苦瓜,偶然发觉吃完苦瓜后再吃其他东西,倍感甘甜,于是我便爱上这口感。生活一如苦瓜,只是看你如何品尝,是完全用糖遮掩它的苦,还是借它的苦尝生活中后来居上的甜?

主体:

(1)生活需要苦味,苦味演绎了情感的深沉。人生,倘若只有甜味难免会腻,苦味,是情感上的伤感,是味觉上的苦涩。只有尝过苦味,人,才会变得成熟,变得欣赏世界万千,而非埋怨所有。原来有苦才有甜。

(2)生活需要苦味,苦味锻造了坚韧的品质。生活的逆境让我们咀嚼苦涩,生活的顺境中我们享受甘甜;而我们只有历经苦涩,才能坚强神经;只有历经苦涩,我们才能完善品格;只有变得坚韧,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甘甜。

(3)生活需要苦味,苦味造就了生活的内涵。一帆风顺的生活未免显得平庸,缺乏激情。而苦味,你是否也会细细品味当中的味觉精彩。一如人生,荆棘过后,也许你收获到的就是坚韧的意志。原来有苦才有甜。

结尾:剑锋出磨砺,梅香后苦寒,甘瓜抱苦蒂。当我们真正尝尽人间苦味时,方能超越自己,超越生活,去领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蜜!

例文1 利傍有倚刀(55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利与害,是一对兄弟,没有人知道,今天的荣华富贵,是否会变成明日的杀身之祸;今朝的穷困,又是否会变成明晚的飞黄腾达。

正如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说的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一马,自是不幸,谁知数日后竟能以一马得到两马;得马故为有幸,谁知数日后竟摔断儿腿;断退更是飞来横祸,谁知竟免去了儿子上战场的义务。试问,到底失马这事,是福还是祸?

其实,这是难以定论的。因为生活中事,本来就是“利”“害”相伴相生的。

“害”之事,总在你哭丧着脸,怨天尤人之时,出现其“利”处,古代大有这方面的佐证。当年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百姓,六国上下,无不因始皇的统一而不太平。而始皇的焚书坑儒,统一货币、文字等“暴行”却被历史证明,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那么这也就很好地说明,在历史的车轮继续转动以前,秦始皇对历史所做之“害”又暗示了未来的“利”,二者相伴相生。

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遭贬黄洲后又连续被放逐阳山、英洲,甚至被逐至遥远的海南,这是人生的一大冤案和不幸。然而,倘若没有东坡的被贬,又哪来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东坡那“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和造诣。可见,个人际遇的不幸也可能成为人生路程中的一种动力。

“利“同样可转化为”害“。胜利的"傲“,成功的”尊“,金钱上的”富“,地位上的”贵“,无一不可以转化为失败、贫穷和痛苦。只因这些”利“”尊““富”“贵”都有其“致病”因素。处在重位上,有权有势,免不了手下的追捧,金钱腐蚀,美色的诱惑;中了头奖,免不了朋友们的庆祝,免不了贪欲的膨胀。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祸”的发生,诸如东窗事发,身陷囹圄;诸如赌博、吸毒、挥霍,最终导致家产全失,甚至妻离子散。

“利“与”“害”,总是这样,在你不经意,两者已换了位置。你刚笑,就得哭;刚刚哭,却又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利”与“害”吧,它可以使你的人生走得更宽更远更美。

例文2 甘瓜抱苦蒂

我品尝过的每一杯苦酒,即使残渣剩物也甜蜜;

我攀登过每一座高山后,都到达了绿色的平原;

我迷失在夜雾中的每一位朋友,都在黎明中找到了曙光的道路……

这是纪伯伦在《泪与笑•序》中的心灵告白。这位品尝过生活百味的“先知”最终发现苦酒也似蜜甜,艰难后将会有安稳,暗夜中终将现曙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大胸怀大智慧!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生活也不是平静的湖泊,它更似汹涌澎湃的海潮。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生活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充满苦难。然而,这苦难并非缺乏希望,这苦难也并非泯灭欢乐。“守得云开见月明”,穿越了苦难,终将到达甘甜的欢乐。

历史上哪一位成功者不是蹚着尘土,踏着风沙走过来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才的道路注定多灾多难,但天才的道路也注定灿烂辉煌。才华横溢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却在赤壁这块蛮夷之地中觅得了为民造福的喜悦,更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石》和《赤壁赋》这两粒中华文化史上的明珠;在参悟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之”后,发现了人生的真谛。

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的民族也是多灾多难,当年红军长征,万里途中攀雪山,过草地,一路险阻,一路荆棘,长途跋涉,最终才有了“三军过后尽后颜”的苦尽甘来和“严冬过后绽春蕾”的欢乐喜悦。

郭小川诗云:“生活这杯酒,不经过千百次的提炼,便不会这般可口。”甘甜美酒,千杯不醉,但这千百次的提炼又怎会缺乏苦难的添加剂呢?看看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们,哪一位个是饱经生活风霜后才品尝到甘甜的?看看每一位幸福的人脸上的笑纹,哪一道不是泪水和汗水冲刷出来的?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难,也许曾把我们置于忧伤甚至绝望的边缘,但我们不要抱怨,不必沉沦,“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到来。”

泰戈尔说:“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空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请相信,苦蒂生长出的会是甘瓜,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让我们走过苦痛的高山,踏上欢乐的平原。

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陈述材料作文的审题及立意的区别。审题是读懂材料,揭示材料的意思或主旨;立意是确定作文的中心或主旨。 2.按照三个步骤解读材料的主旨。整体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结合整体内容陈述材料大意;借助结尾语句(“尾重心”)结合材料大意概括材料意思;改变相关句子,明确材料主旨。 3.举例陈述“正旨立意”“近旨立意”“背旨立意,,:‘侧旨立意”等四类立意的主要特点,并解说考场作文通常选用“正旨立意”的理由。“正旨立意”,与材料主旨一样;“近旨立意”,与材料主旨相近;“背旨立意”,与材料主旨相反,“侧旨立意”,从另外一个层面立意。考场作文通常选用“正旨立意”是为了避免阅卷教师不认同。 4.从议论说理方面举例解说每类立意的“宽窄论证角度”。“宽”论证角度即“一般立意”,“窄”论证角度即“选点立意”。整合两个维度,可有8种立意:(1)正旨一般立意,(2)正旨选点立意;(3 )近旨一般立意,(4)近旨选点立意;(5)背旨一般立意,(6)背旨选点立意;(7)侧旨一般立意,(8)侧旨选点立意。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现在,有个山区学校唯一的九年级语文老师住院阑尾炎手术,两个班的学生没人上课。他们想让我帮忙请九年级的同龄人讲讲中考作文的一个难点。不知道大家愿意与否?要视频直播,实事求是地呈现学习难点,以及你们的处理方法。 生:什么内容? 师(板书):“为同龄人讲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为简化内容起见,今天只说议论文。(发放讲义)现在,我让手机联网,那边已联网了。 二、活动开端 师:为了让你们讲得更好,是不是先独立思考,写出讲义中三道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有问题需要解决吗? 生:我对审题与立意有点纠结,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审题是读他人的文字材料,.立意是确定自己的写作意旨,对象不一样。只有读懂命题给出的材料,才能更好地确定文章的意旨。 生:请问老师,怎样才能读懂材料呢? 师:先通过阅读材料,抓住个别关键词结合整体内容陈述材料大意;再借助结尾语句(“尾重心”)结合整体揭示材料意思,概括材料主旨。 生:您能不能就第一题一步一步说说这种方法? 师:好。第一步,整体把握。大家先读一遍材料吧。 材料一: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1]

哲理性诗歌审题 一、(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满分作文例文1 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3种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3种方法 由于材料作文的主旨较为隐蔽,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常常因为缺乏全局意识,造成立意的“走偏”甚至“跑题”。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如何走出误区,顺利“通关”呢?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十三种审题立意的实战技法。 一、提炼本质法 这种技法适用于较为平实的叙述性材料。由于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主旨未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就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提炼出一个蕴涵哲理的观点。 二、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寓言、漫画等含蓄的材料或蕴涵哲理的关于自然现象的材料。对这类材料的审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分析,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对应现实并加以升华。 三、以果溯因法 这种方法就是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结果”,用“上溯”的思维方式推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原因”一旦明晰,材料的主旨也就明了了。它适用于已交代事情结局、主旨较为隐晦的材料。此类材料的审题有一定难度,用“以果溯因法”则能够轻松应对。

四、异中求同法 这种方法既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化材料,也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化材料。审题时,我们要异中求同,即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取出来,继而作为文章的观点。 五、辨明关系法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材料作文题。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 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 如国力与体育 、取舍关系 如自卑与自强 、条件关系 如继承与创新 等。辨明这些关系,往往会使审题取得突破,有利于我们立意行文。 六、关键词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的材料,就是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正确理解其含意,进而把握整段材料的核

高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大全

高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大全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诗歌型材料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金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话语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思路1 诗歌型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因诗歌的概括性和多义性,而呈现出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应对这类作文题,笔者的引导思路是“读”“联”“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道诗歌性的材料作文题,并以此为例谈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首先是“读”,读懂诗,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读?一抓意象,二抓含蓄的词句。因为诗歌的多义性,一是由它本身意象的复杂性造成的,二是诗人的含蓄表达造成的。(还由诗人创作背景的复杂性造成的。一般来说材料作文所用诗歌并不太难,多义性主要涉及前两方面,至于读者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等差异,也是造成诗歌多义的原因,下面会涉及) 从这首诗来说,诗人选了这样一些意象:“演员”“观众”“雨点”“泥土”和“路”,这些意象在诗歌中传达些什么呢?“演员”“观众”传达的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结束。“雨点”“泥土”传达的是新生活的开始。“路”传达的是走真实的、实在的人生之路。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意思显豁,只有一句表达较为含蓄,这就是“雨点在无声的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值得深究。从字面上讲,诗人想表达雨点的归宿并非只是掉进泥土,它可幻化成晶莹的露珠,迷蒙的雾气,绚烂的彩虹。这一句的深意是,人生没有结束,可以有灿烂的开始。所以有了诗末的“快乐”。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1、第一步: 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划定类型的目的是确定诗歌的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定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定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包括诗歌的主题) 定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定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定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诗歌常见题材基础知识 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诗歌审题专项训练

【新材料作文审题专项训练】 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打破审题魔咒,走出审题怪圈,避免据词立意; 2、把握短诗特点,熟悉解读程序,学会整体思考。学习过程:一、关于哲理诗 1、哲理性——诗短意长,隽永深刻 2、形象性——寓理于形,取譬设喻 3、技巧性——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二、高考原题再现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审题立意解析: A、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B、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C、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需要用时间来调整心态。 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解析: 诗的前两句说,几条水流交错流淌,弯弯地环抱着整个城池,城外众多的支流小溪,流遍了千家万户。诗的后两句说,人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谷,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充分体现了庄稼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如果反之,会有什么后果呢?水深处种稻,稻子会被淹死,水浅处种菱,菱会因缺水不得尽情生长。环境条件不适宜,种瓜可能不得瓜,种豆可能不得豆,甚至会颗粒无收。盲目活动,不顾实际情况,极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这就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环境条件进行活动,不能盲目攀比跟风,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诗歌鉴赏-之审题

注重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诗歌鉴赏之审题干 出题:王洪娟审核: 领导: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把握审题干的方法,找准答题方向 【典题回顾一】 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总结方法】 ① ② 【巩固训练1】 1、比较以下两个题干的不同并回答 杜甫的《登高》中前四句的景物有何特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颈联、颔联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典题回顾二】 1.《秋风》 问题: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总结方法】 ③ 【巩固训练2】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问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古意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问题: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审题误区】误把分析当概括,以致只有概括,没有分析。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第一步:分析形象)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 中,(第二步:明手法)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 忘我的诗人形象。(第三步:概括形象)

最新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大全

最新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大全 1、 【材料】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2、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赏析:命题作文:根据哲理诗作文

命题作文:根据哲理诗作文高考优秀作文赏 析 优秀案例:2010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水生态城宜 居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现代社会,以奔腾数字刷新的大潮下,在许多被“文明扩张”污染的水域,水却成了鸟儿鱼儿甚至人类等众生灵的炼狱,比如原油吞噬的墨西哥湾,比如蓝藻肆虐的太湖巢湖,又比如每天新闻里海量报道的水污染,水资源缺失,甚至满大街张贴的“节约每一滴水”的公益广告。 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的地方,花开自在,而这得益于与春与花共长天的“大海”须是纯净的生态的。每每沉浸其中,又自然会联想起古人的一首小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如果海子的大海使我们想到了远方,那么这首小诗则把我们拉到了近处。该是怎样的一种和谐小景呢: 千户万户炊烟袅袅的小城,四面环绕的是潺潺清澈的溪水,菱角星罗,稻香滚滚,微风过处,荷塘丛丛婀娜娉婷,飘过莲子荷花的清芳款款徐徐,置身其中的是勤劳的采菱、插稻、低头弄莲子的人们,好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环保问题,水资源匮乏问题,生态问题,是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因为,随着技术的提速,科技的发达,人类欲望的蔓延,文明的异化,小诗中提及的原本随处可见的“水之城”“水之乡”变得遥不可及,陌生久远,近乎变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 没错,当下,我们越来越富有,富有的买车买房变成了寻常百姓趋之若鹜的时尚,而物质极度容易满足的背后,是生态的极度失衡,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打乱了季节的明朗,自然灾害的元凶正是人类对文明的亵渎。怎么办?坐以待毙吗?回答当然是:不!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仅是几行铅字,更是我们国家在发展中的觉醒,在前进中但当的使命。当哥本哈根环境保护公约将“低碳生活”理念植入“地球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一座城市、

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如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见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如典例部分,明确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让考生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五种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五种方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

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发言材料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

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有哪些?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有哪些?以下就是XX整理的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针对寓言性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隐藏寓意的句子。如下面的作文材料: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在这则寓言材料中,隐藏寓意的句子是牧羊人的话:“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难免会遭到失败。 评述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如下面的材料: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实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放着一种叫硝酸

纤维素的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会破碎。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挡风玻璃等。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这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其议论性句子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如下面的材料: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这则材料中,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

诗歌作文之新材料作文诗歌类

新材料作文诗歌类 【篇一: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例析(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提示]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 叶上,一个是在荷花 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 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 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 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短诗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 悲喜态度不同。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 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 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 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 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 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 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

2017古诗鉴赏真题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完美整理版)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提示 作文素材及指导 0515 1758 : 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7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题)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的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写作提示: 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审题立意。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说明: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 感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二、(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

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三、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 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 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 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四、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2007济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写作提示: 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你知道, 你爱惜,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哲理性作文审题材料整理

哲理性作文审题材料整理 【材料1】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裙子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1、因为料子高档,要挽回损失。所以可得出:化不利为有利,且永不放弃。 2、“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所以化不利为有利,还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3、综合1、2两点,得出: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材料2】 没有直线,不能显现何为曲线;没有正直,无以映照何为邪恶。 事物是相互信赖的。 【材料3】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1、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材料4】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距离的眼睛 我没有去过太空,但我听说,从太空遥望地球,那是一颗美丽的天蓝色的星球,像一颗宝石,在摇曳着光辉,但从小就生活在地球的我,每天看看脚下的土地,工厂不停地排出的废气、污水,一切似乎没有了那份祥和和宁静。于是,我理解了距离产生美的意义。 一直不相信完美而又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我们,有时太过于接近目标,以至于它那微小的裂痕都被我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于是我们厌倦了这些不完美而去追求别的完美,人生也在这一次次放弃和追求中充实。之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完美需要距离的修饰。 有一个画家,在他作画的时候,总是不时地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因好奇心的驱使,问他后退的原因,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作品。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猛醒:作为人,了解不需要形影不离,喜爱需要有一定空间来彼此放松。 距离的存在使我大悟,原本优雅的山峰,欣赏其优雅,无需身临其境;原本汹涌的大海,要领略它的波涛,也不必登上海轮,你只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任海风吹乱发丝,任骄阳晒黑皮肤,任潮水拍打脚下的巨石。如果你还觉得不够,那么,让自己飞翔,化作一只苍鹰,你会看到蓝天、白浪、金色的沙滩、暗红的礁石。这时,你说你找到了通向美的道路,我衷心向你祝贺。 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想一想吧,不是吗?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他们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和失落。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 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彼此不要如此紧密,世界就会因充满了距离而美丽。 [名师点评]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标题《距离的眼睛》,很是引人注目,会吸引我们带着悬念去读文章。这样,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读完文章,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距离产生美。作者时时处处紧扣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谈,谈充分了,谈透彻了,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结尾段中的“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她明亮、她迷离,她使世界因她而充满了美”,我们读到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