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了艺术生产,艺术家蜕变成为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品也就变成了无个性标准化的商品。以上种种思想后来在法兰克福学派得到了发展,成为其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文化工业”概念的萌芽。

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批 一、技术理性批判的地位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构架里,技术理性批判是极为重要的批判视角和不可或缺的主题维度。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大众、意识形态、性格结构、现代性、现代国家统治形式等等问题的出现,都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理性的进展的后果密切相关。因此,技术理性问题甚至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文化批判的聚焦点。技术理性批判也相应地构成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主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技术理性批判为基础和核心。 二、理性主义传统 20世纪许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韦伯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析、齐美尔关于合理化与物化的批判、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批判、存在主义关于技术世界中人的文化困境的分析,等等,都构成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理性的剖析和批判更为系统,更具代表性。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这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理性与上帝构成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在其中,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尤为重要,不但哺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支撑着整个现代工业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批判,直接导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构成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史古典理性主义的典范,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以自觉的方式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调。“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这一信念无疑贯穿于古希腊哲学之中。但是,希腊的先哲们对理性的把握并未局限于其认识论和人本学含义,而是致力于在本体论或宇宙论的层面上,确立起作为万物内在结构和根据的“宇宙理性”。赫拉克利特为生生不息、变化不居的现象世界找到了“永恒地存在着的”根据,即万物由之产生的“逻各斯”;巴门尼德抛开不确定的表象世界和人类意见,设定了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唯一的存在”;斯多葛学派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发展为“世界灵魂”和“宇宙理性”。在古希腊哲学中,对“宇宙理性”的充分发展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完成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最高的“善”的理念统领的、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理念世界”,这些理念构成了事

韦伯理性化的意义及其对工具性理性的批判

BA090116陳靜音【心得】 本文論述了韋伯對西方社會之所以發展成今日西方社會的理性化過程,及由此理性化過程導致的禁制現象。 韋伯本身所講的理性概念是一個解釋性的工具,他把理性概念擺到整個歷史脈絡中來講。韋伯將理性分為二種,一是實質理性,一是工具理性,並認為西方理性化的過程就是實質理性和工具理性辯證的過程。 韋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造成社會問題而提出,這對於我們社會所給予的啟示,並不在於實質上的運用,而在於觀念上的啟發。社會上的任何行動均有其所要訴求的意義,一個行動是否合理,除了看行動的結果是否合乎要求之外,還須視其過程有無妥當。時代不斷在進步,人們的觀念、想法也不斷在前進,故每一時期皆有其訴求的重點,前一時期是合理的行動,可能到後一時期就成為有礙進步的不合理行動。就台灣社會來說,國民政府剛遷移至台灣來時,為防止彼案共產黨的入侵,實施戒嚴,整個社會草木皆兵,人民的權利遭到不合理的剝奪,但這對當時的人民來說並無不妥。甚至認為這是政府為保護台灣居民,維持社會安定的德政。三十幾年過去,時代邁動,自由的潮流自世界各地不斷地湧進台灣,人民的自主權利意識抬頭,加上台灣的國力已非昔日阿蒙,過去的種種限制已遭人民所反抗、唾棄,戒嚴的措施必定被推翻,解嚴是勢在必行的。因此政府須針對人民的訴求進行改革,例如集會遊行法的解禁、政黨成立合法化、言論上的鬆綁等。合理化的發生,多半源自於一種轉化的歷程,透過漸進性、改革性或革命性的轉化歷程,將原本行之有年的卻漸趨不合理的觀念、制度或生活方式,轉化成為新的、合理的。由此可知韋伯的合理化辯證理論是適用於解釋各種社會、各種行動變遷的。 韋伯區分理性為二,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二者就定義來說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 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

2019年高考百日冲刺指导写作“理性批判” 和 “中国骄傲”作文导写

2019年高考百日冲刺高考模拟作文 【高考模拟作文】“理性批判”和“中国骄傲”,附审题立意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的文化市场,形成了“日韩潮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 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论辩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论辩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论辩的主题是限定的,考生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和偶像崇拜之利弊无关的内容即为跑题。 2.考生不管是写论辩陈词,还是写总结陈词,构思和行文必须围绕材料所给六句话中的几句,在此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道理。 3.在文体方面,要求考生写的是论辩陈词或总结陈词。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 开放性 1.辩论双方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论辩陈词这种文体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考生可以选择正方,强调利大于弊;也可以选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 周立斌 摘 要: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合理化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释放出的产物,即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卢卡奇把韦伯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力度。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批判。由于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局限性,所以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工具理性;合理化;物化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3-122-03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在思想史上,人们往往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开端。启蒙运动使西方完全摆脱了17世纪哲学思想中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使人们不但从人的理性中寻找知识的合理性基础,而且还能从个人权利出发论证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但韦伯指出,作为合理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却使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成了被动执行系统命令的存在物,由此人的价值和意义失落了,也就是说,理性蜕变成一种奴役人的工具,即工具理性。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借助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提出了物化理论,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工具理性批判。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为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接过卢卡奇的这一批判理论,对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进行了深入、彻底批判,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推向了顶点。笔者认为,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异化问题)上,工具理性批判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韦伯对工具理性的论述是与他的宗教伦理社会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韦伯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支持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新教伦理,进而阐明它同资本主义精神、合理化及工具理性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韦伯是从欧洲现代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揭示资本主义的起源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在近代的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问题时都不免反躬自问: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如我们爱认为的那样)存在于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发展中———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①他认为,合理化在现代文化知识领域和社会组织中的不断分化和发展是形成西方文化的主要动因。 韦伯认为,在西方传统的宗教政治统一体中,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科学、艺术,甚至国家都统一在传统的宗教和道德的合法性压力下。但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已经解体,封建的等级政治结构已经动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现代经验科学、独立的艺术和以原则为基础的道德和法律,这些文化知识和社会组织按照自己价值领域的合理性处理相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科学摆脱了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前提,科学家以经验的、几乎是量化方式观察世界,自然不再笼罩在神话的神秘氛围中;(二)现代艺术也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它只承担表达个人主观性的内在义务,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三)现代道德和法律脱离传统形而上学真善美的精神母体,成为专门处理规范和价值的特殊领域;(四)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形成了功能上日趋独立的行为系统。经济系统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系统,生产者按照目的合理性行动;(五)国家转向按抽象的法律规则进行管理,国家职员按照形式合理化的要求行动。这些都是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特性进行了如下描述:(一)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衡量经济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二)人们以理性的有条理性的方式追求利润,并受一些道德上的约束。这是企业家区别于冒险家的重要特性; (三)劳动力由法律上自由但以工资为生的阶级组成;(四)生产组织以策略合理性组织在科层体系之中;(五)它运用现代技术 求 索/2004/3 122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欧克肖特 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 沃夫纳格侯爵《思考和箴言》,221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思考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的特征和谱系。我关切的理性主义是近代理性主义。无疑,它表面上反映着一个更遥远的过去的种种理性主义的光芒,但在其深处却有一种它独有的性质,我提出要思考的正是这种性质,主要思考的是它对欧洲政治的影响。我所称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当然不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中唯一的(肯定也不是最有成果的)样式。但它却是一种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它从与当代欧洲的思想构成中许多别的强有力的东西的亲缘关系中获得支持,影响了不止一种,而是所有政治信仰的观念,超越了一切党派界线。通过这条或那条路,通过深信,通过它假定的不可避免性,通过它据说的成功,或甚至完全不假思索,今天几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 我以为,理性主义者的一般特征和气质不难认出。归根结底,他主张(他始终主张)心灵不依赖一切偶然原因,思想除了“理性”的权威外不服从任何权威。他在近代世界的处境使他好争论:他是权威的敌人、偏见的敌人、传统、习俗和习惯的敌人。他的精神态度既是怀疑主义的,又是乐观主义的:说是怀疑主义的,是因为不管观点、习性、信念多么根深蒂固,广为人接受,他都毫不犹豫向其质疑,用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判断它;说是乐观主义的,是因为理性主义者从不怀疑他的“理性”(适当应用时)决定事物的价值,观点的真理,或行动的适当与否的力量。此外,使他增强信心的是,他相信“理性”对于全人类都是共同的,理性思考的力量也是普遍的,它是论证的根据和灵感:他的门上帖着巴门尼德的箴言——用理性论证来判断。这使理性主义者带上了一点理智平等主义的色彩。但是除此之外,他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主义者,他很难相信任何能诚实而清晰地思考的人会与他自己想的不一样。 但说他过分关心先天论证则是个错误。他并不忽视经验,但他常常显得如此,这是因为他总是坚持是他自己的经验的东西,(要重新开始一切),以及迅速将复杂多样的经验归纳为一套原则,然后只根据理性的理由来攻击或捍卫这些原则。他没有经验积累的意识,只是在经验转变为公式时才感到经验已准备就绪:过去只是作为障碍才对他有意义。他一点也没有那种(济慈归于莎士比亚的)消极的能力,即接受经验的神秘和不确定性,不去激动地寻求规律和区别的力量,他只具备使经验服从的能力。他没有利希滕贝格所谓的消极热情,即他缺乏细致周密地欣赏实际上自身呈现的东西的能力,而只具有认出一般理论加于种种事件之上的笼统概要的能力。他心智的倾向是神秘直观的,鲁恩肯规则——应该寻求不知(Oportet quaedam nescire)——的明智,在他这里丧失了。有些有才智的人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他们受过精致的教育,这教育是为了将他们引进他们文明的传统与成就中;我们对他们的直接印象是他们有教养,而且他们享有一份遗产。但理性主义者的心智不是这样,它给我们的印象最多是调制得很好的、中立的工具,是受过很好训练,而不是很好教育的心智。在理智上,理性主义者的雄心不是要分享种族的经验,而是要表明自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这给了他的理智和实践活动一种几乎超自然的审慎和自我意识,使他们去掉了一切被动因素,从他

法兰克福学派

一、兴起 二、第一阶段(早期) 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编辑本段]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可以断言,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又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与卢卡契、布洛赫等人是同龄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人至今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编辑本段]一、兴起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契、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 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编辑本段]二、第一阶段(早期)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第一代理论家),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编辑本段]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编辑本段]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60年代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发表时间:2012-01-16T14:42:00.3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肖昊1 罗雅铃2 [导读] 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和现代性的问题,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思维。 肖昊1 罗雅铃2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09-0075-01 摘要:理性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属于核心概念,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理性观念为出发点,引出他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在对待工具理性的问题中,哈贝马斯认为寻求交往合理性才能解决工具理性危机以及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工具理性;现代性;批判 当今西方哲学界,哈贝马斯无疑堪称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复杂庞大,涉及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对工具理性和现代进行批判,说明了现代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交往理性才能解决。有效地避免了陷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悲观主义的思想倾向。 一、工具理性与工具理性批判 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资本主义国绑在车轮上实现了“人间天国”梦想。人们享受着新技术带来富足的物质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让有思想的人变成了追求物刺激的工具。科学的理性,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工具理性,让法兰克福学派找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支点。 (一)工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倡导理性反对传统的时代精神,成为现代性的哲学根基,反思和批判成为这个世纪的时代精神,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当作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任何外界的权威都必然接受理性这个最高法庭的审判和裁决[1]。这种理性体现着实证精神、推理精神 ,以“数学化”形式在自然而且在社会、文化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空前膨胀并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理性彻底的倒退为工具理性,变成新的统治神话。 (二)工具理性的批判。 卢梭对工具理性做了批判,认为科学技术思维方式泯灭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机械化、同一化。霍克海默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主观理性)和批判理性(客观理性),工具理性把世界看作是机械的、量化的,与价值论理无涉,强调手段及其与目的的协调;批判理性是一种与生命、自然谋求和谐的方式,它关注的是最高“善”的理念。哈贝马斯肯定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运动的内在辩证性的分析,但是他不同意他们彻底否定启蒙的悲观主义倾向。因为个人见识转化为动机,可以使人摆脱集体权力的束缚。 1.启蒙理性完全等同于工具理性。 哈贝马斯以前的哲学家,把工具理性从整体上扩大为一种世界历史文明过程的范畴,“没有看到启蒙自身具有的合理化成分,没有充分理解理性不仅作为工具而且作为主体间的沟通的潜能,因而彻底否定现代性,并对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近现代哲学进行历史的大拒绝,他们认为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有社会制度和日常实践中都没有任何理性的蛛丝马迹。” [2]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应从目的、行动和戏剧行动这三种行动类型来理解,即真实性、正当性、诚实性。 2.非同一性原则标准和纯粹哲学化的倾向。 哈贝马斯在对工具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时指出:“工具理性批判所陷入的、并且顽固的与极为圆滑的辩证法相对立的矛盾,就在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必须提出一种模仿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按照他们自己的概念却是不可能制定的。” 因而哈贝马斯认为,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在社会理论中进行一种范例变化”,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建立在交往行动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理论范式,或者说,正是由于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才得以实现了批判理论向交往理论的转向。 二、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 对现代性批判来源于两个古典理论,一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二是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从哲学角度思考现代性,哈贝马斯通“交往行为理论”来诊断和批判现代性。研究人们的交往行为,成了他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和最终目的。 (一)现代性的问题提出。 现代性发端于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冲击着封建专制和神权的统治的思想枷锁。作为推动现代性运动的两个根本力量,理性和技术则一路狂奔,一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自身和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在热切的信仰与追逐之中,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日益呈现出来,使得我们对于自我和世界开始变得迷茫。人们开始对理性置疑,把科技危机直接归结于理性的失败,归结为理性的异化,成为支配和控制主体行为的强制性手段,成为主体发展的障碍的现象。 (二)现代性批判。 “理性”已经不是黑格尔式的纯粹思辨的理性,而是经由语言学的转型,由主体到主体之间的范式转变后,存在并体现于人的认识、言说和行为之中的“具体的理性”,即交往的理性。 1.交往行动理论产生。 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现代性的困境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办法在于重建生活世界,哈贝马斯首先区别四类行为: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性行为、交往行为。“只有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认知、协调和表达功能,语言作为相互理解的中介具有独立的意义。理性的统一性包含在通过言语行为的相互理解达到的共识之中。行为者共同寻求他们对情境和行为计划的理解,以便以意见一致的方式协调彼此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的。即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取向于达成、维持和更新共识——实际上是基于对可批判的有效性认定的主体间承认的共识。” [3] 2.现代化的批判。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理论解决了韦伯的“现代性困境”,从工具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从社会合理化转向生活世界合理化,强调交往的互动功能,从“困境”走向“整合”,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过去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后来,它则完全起着消极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日益蜕变为单面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的成就本应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在却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则把注意力从肯定文化的研究转移到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意义相近,但为什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阿多诺在后来的《文化工业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说明: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一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明确说明“大众文化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那么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究_张春艳

摘要: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直接源于韦伯的“合理性”观念,他认为通过启蒙精神的张扬,工具理性得以膨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创造了巨大的工业文明,但是工业文明的进步却是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因此,他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给予猛烈批判。同时他的思想也引起了颇多争议,毁誉相加。 关键词: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2-0059-03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究 张春艳,郭岩峰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霍克海默(Max Hokheimer ,1895-1973)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创始人、批判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也就是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在其批判理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霍克海默是工具理性批判的开启者,他的思想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褒贬不一。因此,进一步解析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并对其作出马克思主义公正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缘起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发展是靠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共同支撑和推动的。在希腊文明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但自文艺复兴之后,经过培根开创的近代唯物主义和笛卡儿主体哲学的阐发,尤其是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由康德奠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了顶峰。但是,由于黑格尔过分高扬理性而走向了反面,结果使绝对精神吞没了个体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西方理性主义终结。换言之,自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技术理性和科技文化日益膨胀,并逐渐凌驾于价值理性人文文化之上,从而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工具理性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并促使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恶化,带来了生态危机和人的异化。于是就引发了人们对科学技术、工业文明为表征的工具理性批判的浪潮。科学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狂妄”,人本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冷酷”,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批判理性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就处于对工具理性进行浪漫主义批判的思潮之中。霍克海默是其中著名代表人物之 一。 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概念渊源于韦伯的“合理性”观念。韦伯不仅高度赞扬启蒙运动的理性破坏了中世纪的信仰、权威和迷信,而且竭力反对这种理性所造成的新的神话。韦伯的这种“合理性”观念被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改造为“工具理性”概念。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系统批判集中体现在《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尔诺合著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霍克海默把理性区分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并揭示了工具理性的含义,分析了它的形成及其危害。 二、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基本内容 霍克海默追溯了理性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认为古代的理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合理力量,它不以人的好恶、意志为转移,因而被称之为“客观理性”。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个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启蒙思想家们为了把个人从封建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理性和个人解放联系在一起,抬高到真理标准的高度。因此,这种更加人性化的理性概念从一开始,就包含了让位于“反理性”的危机,因为它更适合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更能为现存的现实性所接受。“随着个人理性的合理化产物,即个人发明创造的流行推广,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就不断加深了资产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理性和个人自由的口号就逐渐丧失了其进步的历史意义,而成为资本主义不合理统治的工具,实际上丧失了作为真理标准的功能,最终堕落成了工具理性”。 [1] 工具理 性即主观理性、目的理性,它强调手段以及手段与目的的可能协调,即在追求目的时,把这种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可能采取的手段、结果都考虑在内。它的价值由对人和自然

简述《政治中的理性主义》.doc

简述《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在笔者看来,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略有不妥,名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其实欧克肖特发表于1962的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s 这7篇论文的合集,而《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只是其中一篇论文的名称。 这是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欧克肖特此人,他在这本书中细致的描述和精彩的论述打动了我。这本书是一本政治哲学的论文合集,导致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下作者的背景,得知欧克肖特本身是一个纯哲学家,在二战后其研究方向转向政治哲学领域,这是他文章中带有哲学的思辨性和严密逻辑的来源。读完了这本书,笔者大致理解了欧克肖特的思想,以下是笔者整理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一节:提出理性主义者的特点。他对理性主义者的心理描述十分出彩,“我们可以在理性主义者的气质上看到一种对时间深深的怀疑,一种对永恒急切的渴望和面对一切局部的、短暂的东西时的烦躁不安。”在理性主义者的计划中没有“在这些环境下最好的位置”;只有“最好”的位置;因为理性的功能恰恰是克服环境。由于理性主义者不必考虑环境的因素,所以对限制条件的忽略会导致理性主义者追求一种完美的解决方式,即欧克肖特所说的“一式的政治”。理性主义者对当下现存的事实都采取怀疑的态度,把对现存制度的修补视为无用。 第二节:区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欧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主张不存在实践知识,所有知识都是技术知识。 第三节:阐述理性主义的背景:技术的霸权,对培根希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尔怀疑主义的忽略。 第四节:提出理性主义对政治的影响:政治受到理性主义的操纵。理性主义的政治是政治上没有经验的人的政治。批判马基雅维利、洛克、培利,“他们从事为政治无经验的一代又一代做准备的普遍计划,用一个纯思辨观念来掩盖他们社会的政治习性与传统的所有遗迹”。 第五节:对理性主义的反思。理性主义政治是无政治经验的人的选择,有些从事政治的人缺乏政治教育,但理性主义政治通过对传统的抛弃和对技术的获得掩盖了缺乏教育这一事实。理性主义有两个特性使它对一个社会异常危险:(1)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误解了知识的本质,并且无力纠正自己的缺点。(2)理性主义排斥非理性主义的教育形式,并且败坏社会各种制度。欧克肖特对传统教育的维护显示出他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的倾向,他认为理性主义区分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