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

摘要:近几年来合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且2015年国

家将合肥规划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的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迎来的新机遇。经过考察与研究,本文总结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现状,讨论了合肥市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合肥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经济发展

合肥自从被设立为安徽省的省会,经济一直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施,合肥市在慢慢成长为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领军城市。2015年3月

28日,外交部、国家发展委员会、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疆、福建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合肥与武汉、南昌、长沙等10个城市被定位为“节点城市”,在安徽省内引起强烈反响。着眼于合肥市的优劣势,研究合肥如何履行好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并如何利用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经济意义。

一、合肥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1.地域优势

首先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2万元,坐拥800平方公里的璀璨明珠--巢湖。合肥名人辈出,历史上出现出现过比如宋朝著名的清廉的官员包拯,包拯孤立就是坐落在合肥。其次在合肥方圆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了中国东中部地区7省1市102万平方公里疆域、5亿多人口,占据中国50%的GDP和40%的消费市场。等到合肥到南京,合肥到武汉的高速铁路建设完成后,南京到合肥只需要45分钟左右,而从合肥到上海和武汉只需要大约两个小时。最后水上运输通道途中经过安徽巢湖连接至海上,正在处于启动阶段的江淮运河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这一系列的规划将会让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重要水运枢纽。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还在紧张的规划建设之中,建成之后的新桥国际机场将会达到国际4E级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合肥极为有利的地域优势将为合肥市的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潜力。

2.政策支持

在交通建设规划方面,2014年9月,在国务院交通规划发展计划中,首次明确了合肥作为中部重要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2015年1月,合肥市城市交通规划经过了国务院的评审,并最终获得批准。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支出:合肥将成为联接东西、承南启北、覆盖长江、淮河流域的国家级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以合肥为中心,努力打造60分钟生活

圈和工作圈。在国家级城市发展规划方面,2014年国务院分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长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在这份指导指导意见中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将和南京、杭州一起,助力长三角经济带一体化进程,促进长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2015年2月7日中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媒体见面会举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四城市合作开启新篇章。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外交部、中国商务部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疆、福建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合肥与武汉、南昌、长沙等10个城市被定位为“节点城市”。

3.科教文化优势

早在1999年,北京与成都、合肥、西安共同被指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多个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实验室均坐落在合肥;还有结构生物学、结构分析、等多个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实验室,还有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等为首的科研院所共计72个之多。知名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科研实力强劲,为合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二、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

合肥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首先,2014年合肥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合肥市GDP 达到惊人的5158亿,GDP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全省其他各市,GDP总量也遥遥领先全省其他各市。在这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7.6亿元,增长幅度为4.8%;第二产业快速增长287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1.4%;第三产业(服务业)快速增长2028.3亿元,增长速度高达8.5%。合肥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中,如果依照合肥市常住人口来计算,合肥市全年人均GDP达到67394元,如果将其折合为美元第一次超过1万美元,合肥市人均GDP达到了10971美元的新高度;如果依照可比价进行计算的话,比2013年增长9.1%。其次,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呈现出强劲爆发趋势。此外,合肥投资也获得新突破。去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达5385.17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工业投资1910.1亿元,同比增长12.6%;现代服务业投资1448.24亿元,增长20.4%。从上述数据可以我们可以发现合肥经济发展现状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三、合肥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合肥经济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对于经济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的合肥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有待克服的劣势。除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以

下因素也成为了合肥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1.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难题。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中,存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省市、地区产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变现形式存在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不管其原因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均导致了合肥市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极为困难的现象,二这一现象无疑对合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市不利的。

2.城市规划不足

合肥市城市建设呈现的“二元结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导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性缺失。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城市交通结构的根本诟病没有消除,在城市拓展以及机动化交通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不堪重负,继续进行结构转型与梳理。由于合肥城市高速发展导致合肥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合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严重不足,而且服务设施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不均匀,问题极为复杂亟待有关部门解决。城市建成区周边地区开发压力较大,呈现出无序发展的趋势和苗头,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引导。行政区划严重束缚城市发展与建设管理,从市域到市区设置

到各区及乡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规划给以统合和有机地协调。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合肥市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利于提高合肥市民的生活水平。

四、促进合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充分发挥地域交通优势

合肥市应当积极摸索探究开放性的的发展新思维,积极为相关企业进入合肥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平台,以此吸引东部沿海企业入驻合肥,带动合肥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节点城市”,使得合肥企业走出

去将更加便捷化,外资进驻合肥也更顺畅。合肥是“合新欧”货运班列上的重要城市,此次跻身国家“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有利于合肥转移优势产能,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除了陆路开放以外,目前合肥市政府正在研究编制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行动纲要,其中“一带一路”肯定会是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会利用自己通江达海的资源,更多地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中去。这样就能最大化合肥地域交通优势,将合肥打造为中部物流枢纽城市。

2.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首先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提供便利。政府应当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这个政策可以结合当前阶段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行。其次政府应当积极推动中小创新

性企业上市,为优质的中小企业登录新三板,创业板进行融资提供政策便利。如能登录新三板、创业板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给予税收优惠,土地优惠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直接登录资本市场获取资本。最后鼓励政府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从而进一步释放中小企业活力,促进合肥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海庆,陈芳.中部六省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60-63.

[2]王云岗.关于提高山西经济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

[3]蔡海鹏.中部地区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4.

作者简介:章健(1994- ),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2级本科生,会计学专业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合肥特大城市建设的五大定位

合肥特大城市建设的五大定位 2011-09-01 09:31 来源: 合肥日报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十二五”期间,合肥要努力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从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2月,市社科联通过媒体公开征文。8月29日~30日,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社科联(讲师团)围绕“特大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主题,举办了专题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论文60余篇,从不同层面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言献策。本期理论版特选登其中几篇文章,以飨读者。 城市定位关系到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城市如何定位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首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是最大的战略。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 空间定位 城市空间定位本质要回答的是,作为增长极的城市其腹地大小或者说其要影响和带动的地域范围。合肥要实现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发展转变,就要完成由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的跨越。就是说合肥要在中部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仅仅局限于江淮地区之间,辐射带动力要南越长江、北跨淮河,要与南京、武汉具有大体相似的功能和作用。合肥空间如此定位,既是相对于邻省区域而言的,也是本省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东西向看,无论是南京还是武汉,也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或将来的趋势看,均无法取代合肥在安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影响力。南京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提出南京经济圈,企图把附近的安徽几个市拉进去,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大。这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点方向是跨越南京而直达上海。 从安徽自身来说,近7000万人口的大省也迫切需要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发挥增长极的核心作用,以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联动发展。从现实看,合肥与淮南已开始同城化建设。这意味着合肥可以通过淮南而影响到沿淮及淮北地区。另外,安庆的桐城市列入合肥经济圈,进而会加强与安庆联系并影响到皖西南。而与芜湖共同成为皖江示范区的两核,也完全可能通过芜湖辐射到长江以南。 经济功能定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经济功能定位的实质是要确定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关联方式。总的原则是优势互补,定位准确,尽可能消除低水平的竞争,实现协调发展,形成共同优势。 作为特大城市的合肥,其经济功能的定位,应作为全省崛起的动力之源,起到引领的作用。为此:一是要加快产业升级,避免与周边地区在低水平上的同构化。合肥要尽可能地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尽可能让位给周边地区,全力推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二是要创新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所谓发展城市经济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媒体、保健、体育、住房等产业。当然这些产品许多属于公共产品,仅仅靠政府的投入是无力解决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模式加以解决,如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路子。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在新兴服务业上有所突破。发展服务业既是推进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就业的要求。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这意味着有人口大量进入,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实现更多人口的就业。而且,新兴服务业处于产业分工的前后端,属智力密集型,对扩大高层次人才就业有利。新兴服务业还控制

高铁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交通的发达程度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成正比的。近期,我国高铁 的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标志着铁路交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高铁区域经济影响双面性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交通的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而最近几年,我国高铁的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标志着铁路交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铁的强劲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篇章. 高铁在促进城市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高铁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城市功能的外拓、产业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高铁建设发展形成的区域,其城市能级远远大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的城区,因此高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更大的拉动作用。 高速铁路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新技术。高速铁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高速铁路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历史将会证明,高速铁路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朽丰碑。 划以及城市规划四结合的思想。 " 高铁建设给区域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高铁建设加速了我国整体经济版图的融合。珠三角 北移,京津冀扩容,长三角膨胀,高铁引领我国基础设施提升 至3.0 时代。三大经济圈将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中心与 其腹地的空间关系由此发生质变,我国经济版图加速融合。 铁将加快我国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帮助我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随着 高铁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带的效应将显著增强,其中包括以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继长三角、珠三角 《 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成型。 (二)高铁建设对我国旅游产业推动。旅游正在成为物质 生活日益丰富的我国国民的一个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模式。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 (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 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二、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原则及区域范围 合肥都市圈构建按以下原则: ①中心城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②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③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 ④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将半径200公里范围或2小时通勤圈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经济协作圈层。 (1) 核心圈层。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两县城以及长丰县南部中心城镇,基本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区范围基本一致。远期城市发展规划中肥东、肥西两县将撤县设区,合肥北面的双墩镇也将发展为卫星城镇。核心圈层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远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应达到300万人左右;GDP的中心度要大于45%;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要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 (2) 紧密圈层。指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规划研 究 摘要:近几年来合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且2015年国 家将合肥规划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的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迎来的新机遇。经过考察与研究,本文总结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现状,讨论了合肥市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合肥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经济发展 合肥自从被设立为安徽省的省会,经济一直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施,合肥市在慢慢成长为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领军城市。2015年3月 28日,外交部、国家发展委员会、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疆、福建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合肥与武汉、南昌、长沙等10个城市被定位为“节点城市”,在安徽省内引起强烈反响。着眼于合肥市的优劣势,研究合肥如何履行好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并如何利用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经济意义。 一、合肥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1.地域优势

首先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2万元,坐拥800平方公里的璀璨明珠--巢湖。合肥名人辈出,历史上出现出现过比如宋朝著名的清廉的官员包拯,包拯孤立就是坐落在合肥。其次在合肥方圆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了中国东中部地区7省1市102万平方公里疆域、5亿多人口,占据中国50%的GDP和40%的消费市场。等到合肥到南京,合肥到武汉的高速铁路建设完成后,南京到合肥只需要45分钟左右,而从合肥到上海和武汉只需要大约两个小时。最后水上运输通道途中经过安徽巢湖连接至海上,正在处于启动阶段的江淮运河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这一系列的规划将会让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重要水运枢纽。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还在紧张的规划建设之中,建成之后的新桥国际机场将会达到国际4E级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合肥极为有利的地域优势将为合肥市的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潜力。 2.政策支持 在交通建设规划方面,2014年9月,在国务院交通规划发展计划中,首次明确了合肥作为中部重要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2015年1月,合肥市城市交通规划经过了国务院的评审,并最终获得批准。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支出:合肥将成为联接东西、承南启北、覆盖长江、淮河流域的国家级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以合肥为中心,努力打造60分钟生活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U 型发展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至于“倒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合肥,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人口所从事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肥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等政策的推出, 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城市化进程,实现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应对合肥市目前城市化中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具体对策。 合肥市下辖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4 个区,肥东、肥西、长丰 3 个县, 辖区总面积7029.48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838.52 平方公里。近几年,合肥市市域户籍人口478.90 万人。其中, 非农人口203.73 万人, 占总人口的42.6%。加上暂住人口, 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51.5%, 处于城市化加速期为30%- 70%。近年来合肥市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2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 美元, 据综合128 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比较研究: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00 美元、800 美元、1000 美元、1000 美元以上时, 城市化水平相应为52.2%、60.1%、63.4%、65.8%。与此标准相比,合肥市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合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及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偏低, 与其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受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 合肥直接辐射的范围主要限于六安、巢湖等紧邻城市, 稍远的淮南、芜湖、安庆等城市与合肥经济联系则较弱。 合肥市域城镇分布现状是: 中心城区人口在200 万人以上, 3 个县城人口在5- 15 万人, 除此之外, 人口在2- 5 万人的乡镇 3 个, 1- 2 万人的乡镇8 个, 1 万人以下的乡镇17 个。城镇体系表现为:中心城市不够大, 缺少有实力的小城镇, 城镇体系断层明显, 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与三个县城。城镇职能单一, 中心服务型城镇多, 产业型城镇少, 特色不明显, 各城镇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互之间缺少分工与协作, 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 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 尽管近两年合肥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完成新建、续建道路125 条、桥梁24座。但由于资金有限, 迄今为止, 作为城市动脉的道路, 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 建设标准也不够高, 还有不少断头路待完善。目前合肥市区的污水管网基本建成, 但是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双凤开发区、上派、店埠污水管网尚不完善, 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对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合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马鞍山与省内城市及合肥芜湖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2010年马鞍山与省内城市及合肥、芜湖经济 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2010年,面对省内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抓机遇,奋发进取。全市经济总量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主要指标增幅位次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GDP):2010年,全市GDP为811亿元,占全省(12263.4亿元)比重达6.6%,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合肥(2702.5亿元)、芜湖(1108.6亿元)和安庆(988.1亿元)分列前3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GDP 分别为两市的30%和73%。 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8.1亿元,继续居全省第3位,占全省(5601.9亿元)比重为8.2%。合肥(1052.7亿元)居首位,芜湖(641.2亿元)居第2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两市的43.5%和71.5%。 财政收入: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40.0亿元,占全省(2063.8亿元)比重为6.8%,继续居全省第3位。合肥(476.2亿元)、芜湖(200.7亿元)分列前两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财政收入分别为两市的29.4%和69.8%。

投资: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740.3亿元,占全省(11849.4亿元)比重达6.25%,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提升了1个位次。合肥(3054.3亿元)、芜湖(1220.1亿元)、安庆(809.4亿元)居前3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两市的24.2%和60.7%。 消费: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占全省(4151.5亿元)比重3.6%,继续居全省第13位。合肥(839.0亿元)、安庆(338.7亿元)、阜阳(326.7亿元)居前3位,芜湖(287.4亿元)居第4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两市的17.6%和51.4%。 进出口: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8亿美元,占全省(242.8亿美元)比重为11.9%,居全省第3位。合肥(64.68亿美元)、铜陵(34.11亿美元)分别居前两位。芜湖(26.10亿美元)居第4位。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两市的44.5%和1.1倍。 二、经济增速: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多数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GDP):2010年,全市GDP增长15.0%,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14.5%)相比,我市GDP增幅快0.5个百分点,增幅由上年的全省第14 位提升到第6位,提升8个位次。芜湖(18.2%)、合肥(17.5%)、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

关于特色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专业: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务部制

目录 摘要 (3) 一、孝感麻糖米酒产业简介 (3) 1、麻糖米酒的历史 (3) 2、现有规模 (4) 3、生产程序、原料 (4) 4、协会管理与销售 (5) 二、分析孝感麻糖米酒产业 (5) 1、孝感发展麻塘米酒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5) 2、孝感米酒麻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6) 3、强化孝感发展麻糖米酒特色产业的措施 (6)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四、推动孝感米酒麻糖产业发展 (9)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调查问卷附录在文章后面,但文中并没有很好的对调查的结果进行采用和分析,两者有些脱节,应结合起来写。 文章结构应进行调整: 第一部分写产业概况 第二部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写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第四部分写结束语

摘要 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通过对孝感麻糖米酒特色产业的调查,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发展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产业地区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正文: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孝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孝感米酒麻糖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孝感区位优势明显,处于中部发展的中心地带。这几年的产业调整使孝感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航天,汽车,生活用纸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推动力,而麻糖米酒产业的老牌特色产业失去以前的地位。 一、孝感麻糖米酒产业简介 1、麻糖米酒的历史 在时间上孝感麻糖米酒的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1981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中国一绝”,并捧回湖北仅有的“真绝杯”;在1995年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国际食品科技之星”产品,1998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中国市场名牌产品”。 自公元924年后唐庄宗时期孝感麻糖被定为每年必备的宫中贡品后,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四年编撰的《孝感县志》也有关于孝感麻糖的记载:“麻曰脂麻,可以为油,和糯饧以为糖,曰麻糖。处处有之,而孝感独著。”清朝咸丰末年起,孝感八埠口的糖坊,纷纷把麻糖挑到县城、四乡或汉口零趸出售。向外挑卖的,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