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解读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理论探讨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⒇

刘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回答了“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当前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1)10—0059—04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早就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当前学术界对《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条件、现实意义的解读不少,但系统地、完整地、科学地研究相对不足。笔者试图从“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这四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1]“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可见,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一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二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能手,并进行独立创造;三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个体和整体”双向联系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而且,“个人自由只是对那

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4]这里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注定生活在现实世界、从事着物质生产并和现实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又必须通过共同体来实现。同时,“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5]。可见,个体的发展是整体发展的具体前提,而整体发展则是个体发展的总体展现。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在其现实性的基础上分析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了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6]可见,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在其现实性上”进行研究,注重对现实的个人在生存过程中的所有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分析。同时,又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的时候,正是指出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生产的发展来考察,因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9]

(四)人的全面发展绝非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绘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

95

[收稿日期]2011-06-02

[作者简介]刘锋(1988-),男,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

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他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0]当思辨终止的时候,实践就开始,所以实践是思想的界限,同时又是人的价值的界限,不能实践的东西都不会有价值。人的存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结构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制约,而把“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看成纯粹是一个理论问题的话,那必然会像旧哲学一样把它当成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无非只是一种具有“人”的概念的抽象的发展,一种脱离了人的当下状态的纯粹概念式的发展,因此它只具有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把“什么是”转换成“什么条件下实现”的实践问题。

(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人的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1],此处的“才能”既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促进人们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也可以理解为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具体发挥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发展阶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人从体力型到智力型的发展也同时伴随着人的个性的不断发展,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智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

二、为什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目标。对于“为什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笔者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看法:

(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是人类自身超越动物,区别于动物;同时摆脱谬论、偏见的束缚,从而达到人类自身真正的解放,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2]这就是说,人要超越动物,区别于动物,就必须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使自身也得到发展。

(二)实现人类自身真正的解放,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3]这就表明,人如果不通过实践从更多的方面、更高程度上改变自然、超越人类自我意识,就只能更多地依赖自然,就成为被剥夺了生存能力的存在物,与动物无异,就是说不能够使自身得到解放。所以,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摆脱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类异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活动使人类从动物界走向更高的阶段,从而区别于

动物;同样,由于生产分工的存在导致了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4]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使人们的意识和社会实践相分离,人的发展受到限制,人受他本身的生产活动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15]因此,必须消灭异化,使人自身得到解放。要想消灭异化,必须消灭分工。“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则只有再消灭分工。”[16]而要想消灭分工,从而消灭异化,就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7]通过这一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联系马、恩在《形态》中的相关论述,笔者将从六个方面来解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人只有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得到,“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8]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马、恩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9]“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20]另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得到解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1]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22]而历史要想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仍然依赖与生产力度的高度发展。

(二)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变革旧的生产方式,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已经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较为发达的生产力……然后又会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23];“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24]。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却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的发展。因此,必须变革旧的生产方式。那么,要消灭旧的生产方式,消灭私有制,离不开大工

06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业的发展。“只有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25]要消灭私有制,也离不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的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就终结了”。[26]

(三)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共同体,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旧式的不合理的分工,导致商业与农业的分离、城乡的对立、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矛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也导致了人类自身活动范围,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5];“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则只有消灭分工”[27];“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8];“当分工一旦出现,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29]。“各个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劳动本身才能消除”;“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而转化成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30]因此,消灭旧式分工,消灭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四)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1]可见,马克思主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五)加强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交往的任何夸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行动’,在经验上才时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2]按照马、恩的观点,人的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这里所说的交往,主要是指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可以说,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普遍交往。

(六)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

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3]可见,这里讲的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和谐的,指出了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并且明确了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

四、当前重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通过抨击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来阐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所彰显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左”和右的错误观念。

一方面,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恩在《形态》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所以,他们就会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错误的。对于这种观点,我们的态度当然是否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我们应当把长远理想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排除思想中“左”和右的错误观念。

在实践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要求当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另一方面,马、恩在《形态》中所彰显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对当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14][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3][4][11][29][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8-119页。

16

[5][8][20][22][23][25][26][28][32][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56,81,89,124,104,130,84,86页。

[6][7][12][18][19][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9][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13][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16][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17][24]许庆朴、郑祥福等编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6页。

[3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责任编辑:一然

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

(上接第52页)外执行等的监督,同时包括对法院执行的监督;其次,刑罚执行监督不仅是对某阶段的监督,而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监所检察监督则将有力地保障法律最后的统一正确实施;再次,刑罚执行监督应该是对所有刑罚监督,从检察机关监督工作来看,还包括无罪与免除刑罚的监督,要加强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力度,并进行专项检查清理,纠正违法现象,防止徇私枉法,以钱抵刑,办关系案、人情案等现象的发生,以确保刑罚执行到位;加强对职务犯罪刑罚执行的监督,从罪犯的量刑、投牢、缓刑考察等方面进行逐人逐案清理,纠正违法现象,确保打击的效果不减;加强对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人”的考察管理,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手续;加强对留所服刑人员的严格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凡不符合规定的留所服刑人员坚决不能留,尤其是看守所在接到交付执行通知后,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送走,不能私自截留或变相留所服刑,坚决防止自杀、逃跑、自伤等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相关立法内容,增强刑罚执行监督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现行刑事诉讼法典仅对刑罚执行监督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执行机关多,执行标准不统一,直接导致了执行难以准确到位,监督无处着手。因此,对属于同一性质的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刑罚执行,应当适用专门、统一的刑罚执行法律予以调整,形成相对统一、完整的刑罚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实践是立法的重要依托,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在现有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刑罚执行监督制度和工作机制,力求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完善相关的刑事立法提供依据。在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的有关立法的过程中,重点要将一些弹性监督条款改为刚性规范,才能真正提高监督的效益和质量。大量的弹性条款或者有益于公正,但却有损于效率,更容易招致腐败。检察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规定的手段,对违反诉讼程序规范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后,被监督者必须作出法律规定的反应,且这种反应应当是对违法行为的制止或对违法者追究相应的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检察机关才能规范各项刑罚执行监督机制,与执行机关既相互配合又予以合法监督,共同完成刑罚执行的任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完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工作机制

完善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机制,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困扰和影响监督效果的根本性问题,根据高检院推进改革的部署,一是要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建立刑罚执行同步监督机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对重大刑事罪犯刑罚变更执行的同步监督制度,发现有关机关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提请、呈报、决定、裁定存在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发现罪犯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形,刑罚执行机关未提请、呈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二是健全检察机关对违法监管活动的发现和纠正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联系,互通信息,研究解决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现的新问题。健全检察机关与监狱、看守所信息交换机制、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行与监管场所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行动态监督。完善检察机关受理在押人员投诉和对监管工作人员涉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调查和纠正的机制。完善监管场所发生的重要案件、重大事故及时报告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机制。派驻检察机构应当与监管场所的信息系统实行微机联网,实现动态监督。加强事故检察、安全防范检察,发现监管活动中的违法情况,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三是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刑事诉讼各环节的工作衔接机制,健全羁押期限告知、羁押情况通报、期限届满提示等制度。改革完善换押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第二审程序需要的换押机制,预防超期羁押和违法提讯、提解。完善延长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审批制度,建立当事人不服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向检察机关申诉和检察机关进行复查的制度,加强对违法延长羁押期限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朱孝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下)》[J].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2王海波,赵云.《关于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的探讨》[N].检察日报,2010年11月17日。

[责任编辑:文哲]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