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的特征是无形性综合性脆弱性依存性同一性替代性。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事务旅游产品。专题旅游产品。从经济学角度上,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且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人口因素包括总人口人口结构经济因素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水平价格汇率通货膨胀旅游供给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旅游市场竞争的类别;自由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旅游市场开拓的策略:目标市场策略旅游产品策略旅游渠道与促销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供求规律的总结:1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共同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价格即旅游均衡价格。2 旅游均衡价格又决定和影响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数量。3 旅游均衡价格和旅游均衡产量与旅游需求呈同方向变化。4 旅游均衡价格与旅游供给呈反方向变动旅游均衡产量与旅游供给呈同方向变化。5旅游需求曲线与旅游供给曲线同时变动时,旅游均衡价格提高降低或不变。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下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下) 2013年11月20日15:50 来源:《旅游科学》2013年第03期作者:陈岗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27 运用语言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对旅游吸引物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为:第一,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的语构学研究,着重探讨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系统的组合轴、系统轴以及构成规则;第二,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的语义学研究,着重探讨各子符号的意义表达以及这些意义如何被整合在一起并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第三,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的语用学研究,着重探讨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如何满足旅游者的功能性需要。 4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及其研究展望 4.1旅游吸引物的群体符号形态 旅游认知过程中,客观属性较强的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转化为认知属性较强的标志符号,这一过程中,旅游吸引物获得了旅游者的识别和认知。然而在团队旅游活动中,旅游吸引物符号有待于转化为群体符号形态,以发挥更大功效。 受启发于埃弥尔·涂尔干(2011)的宗教仪式理论和Goffman的互动仪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埃弥尔·涂尔干(2011)的宗教仪式理论,主要分析宗教仪式如何将人群团结在一起并产生集体意识、群体符号以及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的过程。而Goffman(1982)则首先提出了互动仪式的概念,并用于对世俗日常活动的分析。吸收了两位社会学巨擘的观点,兰德尔·科林斯(2009)强调:“仪式是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性的符号。” 王宁等(2008)曾经对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社会学中的延伸进行探讨。兰德尔·科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成功的旅游互动仪式中,旅游吸引物符号如何从文化符号形态和标志符号形态转化为群体符号形态。根据兰德尔·科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见图4),旅游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群体集聚、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以及有节奏连带的反馈。一般而言,旅游群体由固定的成员(通常包括导游和旅游者)聚集而成,对其他成员具有相对排斥性。因而在团队旅游活动中,前两个要素是比较容易获得的。“相互关注的焦点”,强调在旅游互动仪式中旅游者具有共同关注的焦点(旅游吸引物或旅游标志),且通过相互传达而彼此知晓他们的共同关注行为。“共享的情感状态”,是指旅游者分享共同情感体验的状态。最后,“相互关注的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通过“有节奏连带的反馈”相互强化。“有节奏连带的反馈”机制,要求旅游群体成员之间展开节奏良好的积极互动。可以发现,后三要素并不是所有旅游群体互动必然具备的,只有在组织和管理良好的旅游活动中这三要素才能具备且配合良好。 当组成要素有效地综合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将产生旅游互动仪式链的结果: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群体(社会关系)符号、道德标准以及对违反行为的正当愤怒。其中,“群体团结”体现了旅游者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个人情感能量”是指旅游者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群体符号”(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物”)由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符号或标志符号转化而来,能够使成员感到与集体相关;“道德标准”是指群体成员为防止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受到侵害而设立的一套行为准则;最后,“道德标准”遭到破坏会激起旅游群体成员“对违反行为的正当愤怒”。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自然风光型吸引物——九寨沟

自然风光型观光吸引物——九寨沟 世界自然遗产组织的官员1992年第一次到九寨沟考察,从沟口进去时被大雨蒙住了视线。当他们一行来到火花海景点时,天空突然放睛,阳光穿过空中的雾国,在天京中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妖娆艳丽的火花海呈现在这些世界级官员的眼前。他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随即,他们俯下身跪在海子边上,向这大自然的造化叩拜。 事后他们回忆说,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他们吃惊了。他们不曾想象过,大自然竟有如此的鬼斧神工,将中国的九寨沟点画得天仙般美丽。 世界级的自然风光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的尕尔纳山峰北麓,海拔在2000~3106米之间,属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约有52%的面积被原始森林覆盖,其间夹生箭竹和各种奇花异草。也有诸多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在冬季,九寨沟所有海子均会结冰,唯独五花海因为湖底的泉眼影响,湖水在冬天仍能保持在6C.九寨沟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9个顺族村寨而得名以翠海高山湖泊、叠海,彩林、雪山,蔽情“五绝”驰名中外,被誉为“梦仙境”和“童话世界”。九寨沟主要由岷山山脉中呈“丫”字形分布的日则沟、则查洼沟、树正沟三条沟谷构成,其主要景点分布在树正、日则、则查洼条沟内,沟内可分五大景区:树正景区、日则景区、长海景区、宝镜崖景区、原始森林生态景区。 九寨沟气候宜人,冬无寒风,夏季凉爽,四季美丽,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九寨沟原始秀丽的自然景色以高山湖泊和瀑布群为主要特点,集湖泊、瀑布、河滩、溪流、雪峰、森林及藏族风情为一体。九寨沟风最名胜区于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7年被纳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优秀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最名胜40佳。 游客压力与环境容量 2012年,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364.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人6.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5.%和21.26%。在历史上,九寨沟曾因面临游客过多的压力,实施过限量分时接待的政策。2007年“十一”期间,九寨沟历史上第一次限量分时接待开始:从9月3日 起,网上开始预售“十一”黄金周门票,实行游客总量控制,每天网上限售1万张当日门 票,售完即止。在8:30--9:00,9:00--9:30的游客高峰时段,每个时段限售3000张门票。末购买该时段门票者,不得在该时段验票进沟。 实际上,李钟武和樊姝玉最早分别提出,九寨沟的环境容量为5000人每日(樊姝压等,1999),李艳娜和张国智的定量分析结果为5008人每日(李艳娜、张国智,2000);而后,经世界旅游专家测算,并写人《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九寨沟的环境容量为540)人每日。但在具体操作时,九寨沟发现这样的理论容量数据与现实状况存在一定差距。2001年,根据风最名胜区规划,九寨沟执行了每日12000人的限量进沟的政策。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17] 王艳,吴郭泉,高元衡.自然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核算研究综述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5):28-32. [18] 陆鼎煌,吴章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效益的研究[J].中南林 学院学报,1985,5(2):160-170. [19] 詹丽.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软科学,2005,19(5):94-96. [20] 辛琨,等.海南省生态旅游价值估算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81-83. [21] 郭剑英,王乃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估 以敦煌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811-817. [22] 陈应发.旅行费用法 国外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 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3):97-105 [23] 张红霞,苏勤,王群.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 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1):31-35. [24] 张茵,蔡运龙.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 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 然资源学报,2004,19(5):651-661. [25] 吴楚材,邓立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效益的研究[J].林 业科学,1992,28(5):18-23. [26] 艾运盛,高岚.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3):89-97. [27] 李巍,李文.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 [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48-555. [28] 郝伟罡,等.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评估的分组旅行费用区间分 析法[J].旅游学刊,2007,22(7):23-28. [29] 于泳,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简析与运用[J].技术与市场, 2006,(10):63-65. [30] 梁修存,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 学报,2002,17(2):253-260. On the Application of ITCM i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 s Recreational Value and Its Improvement ZHAO Ling,WANG Er-da,MIAO Cu-i cui (School of Mana gement,Dalian Unive rsity o 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The travel cost method(TCM)is the most commonly applied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value of non-market resources,especially environmental resources(includin g tourist entertainment resources and recreational acti vities).This approa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zone travel cost method(ZTC M)and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ITCM).However,this conven tional method applied in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 value abroad has shown some limitations when being directly in troduced to China.The paper,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 s recreational resource value,tries to apply improved ITC M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ecreati onal value of Xinghai Park in Dalia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Xinghai Park is worth RMB16 085billion. Key words:recreational value;travel cost method;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Dalian Xinghai Park [责任编辑:张宪玉;责任校对:宋志伟]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马 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收稿日期]2008-07-09;[修订日期]2008-12-03 [作者简介]马凌(1977-),女,湖南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师,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吸引物研究,事件旅游。 [摘 要]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社会建构;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69-06 1 引言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正如皮格拉莫(Pigram,1983)所言,没有吸引物,旅游将不存在。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国外相对成熟, 而国内则相对缺乏。这主要表现在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认识仍存在分歧,国内往往使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等概念与之相对应,常常发生混淆。其次是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对于旅游吸引物的分析大多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从资源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来进行的;对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及其社会建构过程分析则相对欠缺。 69

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解析_逄礼文

旅游学刊第31卷2016年第11期Tourism Tribune V ol.31No.112016 六、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指标体系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推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由林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政策利好和各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响应,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而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归纳森林康养基地构建技术研究,探索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可基于生理评估的结果,项目管理体系和森林环境条件。探索的评价标准可借鉴日本森林康养基地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社会条件和管理服务条件两个层面的8个维度:自然环境、环境设施、可进入性、管理状况、森林浴菜单、居民、发展和特色等,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森林康养基地具体指标体系。同时,成立专门的审查委员会,按照标准对森林康养基地进行统一的审查和评选,使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朝规范化方面发展。 加强森林康养旅游的科学性分析,即仅从学者角度强调了加强理论性研究的6个重要方面,以期更好地指引实践发展。此外,实践发展中仍有很多重要环节需要完善,例如培养森林康养旅游人才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以此探索适合中国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建设,为中国福祉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产业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示范。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系教授;收稿日期:2016-10-05) 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解析 逄礼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04 目前,养生旅游无论是在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中,还是在学术研究关注的领域中,都已成为热点,而亟待大家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在这之中,道教养生旅游可谓首当其冲。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可以说道教养生旅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养生旅游,无论是从发生时间上,还是从哲学背景方面, 或是理论运用角度,以及实践操作层面,道教养生旅游都以其丰富的、系统的养生文化与技术体系,奠定了其在养生旅游范畴中的重要地位,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与道教养生旅游相关的概念 目前,对于健康旅游仍无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人们为追求健康而暂时离开居所的旅游活动。根据国家旅游局2016年1月发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康养旅游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在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武义,2009年11月)上,对养生旅游进行定义,是指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养生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修养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新型时尚的生活方式,人们懂得借助良好的生态来调节心态、修身养性。虽然这些定义表达看似不同,其中的交织和共通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养生旅游的概念则尤为深刻。 从文化的角度讲,“养生”是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词汇,其内涵深远。养生从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源头里产生出来,不仅仅是传统科技里恢复、维护、增进身心健康的系统理论与保健技术(方术),还与宗教(道释儒)交织融摄,充分发挥信仰的能量,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养生体系。养生在道教思想体系与道门生活中的重要性,远远比其他任何宗教更为显著,可以视作道门中人一切行为的最终极最抽象而又最具操作性最具体的答案。在道教信仰宗旨和科技精神的统摄下,养生必然在融合传统科技的同时,发展成为道教养生科技。 道教养生旅游则是依托宗教文化底蕴,把与道教相关的场所作为旅游目的地,调动身、心、灵的活动,并在旅游过程中,观赏道教名胜宫观,感受道教人文资源氛围,体验道教养生过程,学习道教养生文化与养生方式,进而自我保持的大体过程。在整个道教养生旅游的过程中,一切所感受之物均为道教养生旅游资源及其所转化成的旅游吸引物。 二、有形的道教养生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则指有形的,其中,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从道家养生传统入手,发掘道教养生中的旅游吸引物,并从应用层面出发,将文化特色??8

旅游产品分析讲解学习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目 录 ?1基本介绍 ?分类 ?选择 ?特性 ?2构成 ?要素 ?利益 ?3层次 ?综合方面 ?功能方面 ?4周期 ?5开发原则 ?6其他相关 基本介绍 分类

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国家旅游局,1999): 1、观光旅游产品(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 2、度假旅游产品(海滨、山地、温泉、乡村、野营等) 3、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商务、体育健身、业务等) 4、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最初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出现,主旨是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变革了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但如今的生态旅游无论从概念、方式、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5、旅游安全产品:旅游保护用品,旅游意外保险产品,旅游防护用品,这些保障旅游游客安全的工具产品。 从旅游的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客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 旅游产品类型 1、按旅游产品组成状况分类: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2、按旅游产品形态分类:团体包价旅游,散客包价旅游,半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零包价旅游,组合旅游,单项服务。 此外,旅游还可以按距离、计价形式、费用来源、和旅游方式来分类。 在中高端市场,以度假享受为主的人群更看重休闲服务的品质。为了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高端酒店、各大旅游网站针对目标人群纷纷推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产品。高端酒店开始注重整合酒店内的资源,发掘周边的旅游资源。酒店内一日游以及周边一日游市面上层出不清。

重庆市武隆县旅游吸引物分析

重庆市武隆县旅游资源类型及特色分析 陈晗菲学号15254032 一、武隆特色资源 武隆旅游自1994年5月1日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为标志。十三年来,武隆县委、县政府抢抓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发挥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优势,坚持把做大盘强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建设向精品发展,旅游产业逐步壮大,旅游业渐渐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全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整个县域被授予中国户外运动基地,县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区”称号。目前,正在全力申报武隆喀斯特即芙蓉洞、天坑三硚、后坪箐口天坑世界自然遗产地。并成功打造出了“芙蓉仙女?梦幻武隆”的旅游品牌,创立了“武隆旅游模式”,是重庆市崛起的新兴生态旅游大县。 (一)芙蓉江 主要旅游资源:1、溶洞。沿江有开发价值的溶洞有9个,尤以芙蓉洞最具特色。其规模宏大,景观丰富,多数洞穴沉积物属于国内罕见,世界稀有。2、峡谷。芙蓉江主要有7个峡谷,其中半峡、朱子峡两岸峭壁临空,藤萝倒挂,峭壁上石钟乳丰富多彩。3、水景。芙蓉江水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湛蓝的深潭浅滩。半峡有“玛瑙飞泉”和线坝的“龙孔飞瀑”是深山中的两大奇观。4、动植物。规划区内分布240多种脊椎动物如黑叶猴、猕猴、鸳鸯、红腹锦鸡等。还有芙蓉江大小跳鱼滩的鱼跳奇观更是可供游人欣赏。江两岸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常绿阔叶林,内有阿宽蕉、海芋、黄桷树等。构成芙蓉江风景区优美的要素。5、漂流。漂流已经成为武隆的旅游业的重头项目。 (二)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桥既是洞,洞便是桥,环抱着两个天坑。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唯一外景拍摄地点就在该区内。 (三)龙水峡地缝 龙水峡地缝的“一线天”景观十分壮观。峡谷幽深曲折,壁立千仞,谷底引首仰望 唯见天光微漏。地峡中流水长流,泉瀑飞溅,幽幻无穷。 (四)芙蓉洞 芙蓉洞是名副其实的地下艺术宫殿。该洞全长2392米,宽高多在30到50米以上。此洞高大雄伟,空间宏大。内有如浮筏石笋和石膏花支洞的鹿角卷曲石、石膏花瓣等。 (五)仙女山主要特点是明显的草原风光,有“川东牧原”之称。娱乐主要项目有跑马、射击、开车、冬季滑雪等。 二、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与策略 近年来,武隆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内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武隆发展旅游业已有10多年时间,借助其独特的风光和特殊的地理,已在和国内出名,乃至世界出名。为此,武隆正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精品景区的目标全面迈进。 (一)抓住精品景区打造机遇推动旅游接待上档升级 2011年,武隆旅游计划投入20亿完成景区建设配套升级,并将改善接待条件、增加景区接待能力和旅游接待量作为提升工作的重点之一。景区建设方面,武隆严格的按照要求标准,积极推进国家AAAAA景区创建工作,对景区非达标的标示标牌、停车场、步行道等进行逐一排查,改造更新。借此提档武隆的旅游接待服务标准与水平,以满足接待国内外不同区域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 摘要: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在总结旅游吸引物概念、内涵、特点、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结合实例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析、较大地域范围的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比较前人的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理论综述,提出对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的看法。认为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与应用方面,个案较多,在基础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方面比较薄弱,落实到具体研究上,研究方法也不够灵活。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力;综述 一引语 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成熟很多。因此,许多学者对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过综述。如胡抚生(2008)曾在《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开发、组织管理、游客和居民对其的感知评价四个当面的研究。郑嬗婷等(2006)也对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总结。除此之外,还有郑四渭等(2009)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何景明(2003)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述评、吴承忠(2004)在总结历史文化旅游特点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研究等。 然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国内旅游吸引力方面研究的进展、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展望等多方面的信息,则必须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研究进行总结。因此,本文选取国内发表的20余篇专著或期刊杂志,分门别类进行概述,并与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旅游吸引物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胡抚生(2008)总结出,尽管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有着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但区别大多在于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还是吸引了游客和经济管理者、还是本身就包括了游客这一要素这些方面。在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研究中,却近期的文献很多都采用了保继刚(2000)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它包括旅游资源、合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 这一定义强调旅游吸引物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通过游客来界定的。可以看出,对游客没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基于此,不同学者对旅游吸引力的内涵和特征的解释,大多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概念的补充。谢彦军(1999)在分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析后,认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核心层次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识物。 可以看出,对旅游吸引物内涵界定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陈才等(2007)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旅游者直接引发的概念,而旅游资源则是针对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而言的。至于旅游产品,这是用过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形成的。这一解释则由于先前的定义有所区别,并不认为旅游资源即是吸引物的组成部分。成伟光等(2005)则认为旅游资源通过策划和开发产生旅游吸引物,再经过配套建设形成设施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创新之后得到旅游新产品。总结来说,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朗。但是,二者之间必然有所关联,而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产物。

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引题 什么是旅游目的地?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而旅游者之所以到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从效用的角度看,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 这里的要素至少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吸引物,也包括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因素,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自然是“第一产品(primary products)”;其次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是它们作为“第二产品(secondary products)”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第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这其中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公用设施,医院、银行、治安管理等机构以及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等将构成“附加产品(additional products)”并与旅游吸引物等共同构成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前两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吸引要素,而后一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发展要素。 一、吸引要素

让美食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让美食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在2001年广州国际美食节研讨会上的论文 陈南江 一、真确认识广州美食旅游 传统观念认为,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游"是最主要的,饮食只是旅游接待的配套条件,居于"游"的从属地位。虽然饮食可以在一定时段成为旅游吸引物,但也只是季节性强的部分特殊的食品(如三水禾花雀、阳澄湖大闸蟹)。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些地区大建景点,谈旅游言必谈景点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误导。在现代旅游中,食、住、购、娱也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可以为大快朵颐而旅游,可以为享受有特色的酒店而出游度假,可以长途出行前往"购物天堂"满足购买欲望,也可以为体育盛会、赌博狂欢而长途跋涉、寻找难忘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民间,流传着"生在苏州,长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的说法,广州完全可以借美食做旅游文章,使旅游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广州完全具备开发美食旅游的条件。首先,在供应方面,广州拥有29211家餐饮企业,70万个座位,以粤菜为主体,荟萃潮州菜、客家菜、川菜、沪菜、维扬菜、西餐等多种美食,尤其是粤菜,以餐饮材料多样化、注重养生而闻名天下,"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和"老火靓汤"是世人提到粤菜时几乎必提的。受市场经济大潮和港澳经营理念影响,广州饮食业服务优良,24小时随时提供美食,旅游者几乎随时可以满足口腹之欲。 其次,广州存在巨大的美食市场需求。广州人口众多,2000年抽样调查人口达到933万,周边是经济发达、城市密集的珠三角,人口已经达到4000多万,消费能力强大。 第三,是广州已经具有一定的开发美食旅游的基础。自1985年以来,由广州

市政府主办、广州市旅游局承办的广州市国际美食节一年一度,至今已连续举办15年,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是,广州美食旅游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宣传不足、场地不足、观念不足。所谓宣传不足,主要是没有在对外旅游宣传中有意识地强化广州美食的分量,与其他旅游五要素平等对待,平铺直述,不够突出。即使每年一度的"广州市国际美食节",也局限在广州市范围内,少有外地专家和旅游企业到会,少有外地宣传,结果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成了广州人自己的节日。市民去美食节会场吃一些小吃,仅此而已。相反是一些外地意识到位的旅游区借机生财,到广州美食节设置摊位,让广州市民品尝其特色餐饮,吸引广州市民前往旅游。在场地方面,广州市国际美食节有了固定的场地,但是节外的大量时间并没有一个场所让旅游者方便地品尝广州美食,外地来的旅游者对广州了解少,信息不足,一时不知道去哪里去体会"食在广州"的含义,往往随便找了两三个餐馆用餐,结果是感觉与其他城市差别并不是很大,"食在广州"有浪得虚名之嫌。在观念不足方面,不少同志还没有认识到美食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在平时工作中对美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美食节也是为节庆而节庆,导致了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 可以说,广州市大力开发美食旅游已经存在机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饮食更加重视。到广州的旅游者的数量在增长。旅游者对饮食的关注程度和享受能力在上升中。即使是团队旅游者,也渐渐能够接受适当提高餐饮标准,而不再是长期一贯制的早餐10元、中餐和晚餐20元。甚至一些专门的美食团已经出现。如果加大广州美食的宣传,提高旅游团队在广州的餐饮标准,让旅游者体会一些广州真正的美味也是完全具有操作可行性的。 但是,必须看到,广州市大力开发美食旅游也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在地区间竞争日益强烈。很多城市也在打美食牌,办美食节,吸引旅游者。广州要寻找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定位,鲜明自己的形象。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上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上) 2013年11月20日15:52 来源:《旅游科学》2013年第03期作者:陈岗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83 摘要: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文化符号,群体符号 自从MacCannell(麦肯奈尔)等人关于旅游符号学的开创性研究以来,Peirce(1934)的一般符号学一直是现代旅游符号学研究的主要指导理论。Peirce的符号学理论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突出反映了符号的认知属性(郭鸿,2008)。在其理论基础之上,MacCannell(1999)认为,标志(marker)、景物(sight)和旅游者(tourist)构成了旅游吸引物符号。MacCannell(1999)的旅游符号学中的标志是关于景观的信息,实际上也是旅游者对景物进行认知活动的媒介。受到MacCannell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的影响,当前旅游符号学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与旅游者认知过程联系密切的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方面。 MacCannell以历史战争地点、月球岩石展览等为例指出,标志常常是旅游者真正感兴趣的部分。然而,Lau(2011)也提出了不同观点,他指出,在历史战争地点,旅游者真正感兴趣的是真实历史事件,而不是关于该事件的信息(即旅游标志);旅游者对景物的访问可以从符号学角度加以概念化,但这时“能指”是景物本身,而“所指”则是真实历史事件。我们认为,Lau的分析,实际上将旅游符号学研究从旅游吸引物的标志符号学引向了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符号学研究。罗兰·巴尔特(Ronald Barthes)运用费尔迪兰·德·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分析服装、饮食、家具、建筑等各种文化现象,将符号学从语言领域延伸到了文化领域,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符号学体系。旅游吸引物是典型的文化现象,而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化符号学构成了旅游符号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另外,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不仅包括个体意义上的标志符号形态、客体意义上的文化符号形态,还包括群体意义上的群体符号形态。根据兰德尔·科林斯(Randall Collins)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成功的互动仪式,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关注焦点,旅游者享有共同的情感状态,富含情感意义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或文化符号被投射到旅游者群体之上,从而转化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能够激发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情感能量和群体认同感,并一定程度上广泛影响旅游者的日常生活。 1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 Hall(1980)曾运用编码与解码理论来分析电视文本(符号)。依据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旅游吸引物符号的3种形态(标志符号、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分别具有不同的编码者、编码元素、编码方式、解码者和解码方式(见表1):

旅游吸引物-案例分析与课堂作业

《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吸引物》课堂作业-阅读资料 1.以下资料中所反映的旅游吸引物有何特点? 2.从资源、所有权、成本与效益、价格、人员、季节性、环境、原真性等角度出发,分析在开发利用该类旅游吸引物时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资料1】北京的“胡同文化旅游” 1999年10月份兴起的北京胡同文化旅游,以其展示北京胡同的文化历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风情,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 紫色车篷罩着黑亮的三轮车,蹬车的小伙子一色赭黄背心,黑灯笼裤,黑鞋,黑毡帽,随着“叮叮当当”的清脆车铃声,载着外国游客的三轮车缓缓在鼓楼脚下的南、北宫房胡同,大、小金丝胡同漫游。偶尔停车下来走进四合院,看看普通居民的生活环境,饶有兴致地与房主交谈几句;登上鼓楼,俯瞰北京旧城区全貌;在来到恭王府,参观这个北京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了解过去达官贵人们的生活。 对于外国人来说,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胡同就是一个北京人生活的历史博物馆。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房顶上随风摇曳的几丛衰草,土造的太阳能热水器等都引起他们一串的提问,遛鸟的老人成了抢拍与合影的对象,天真的娃娃招来一片赞叹与欢笑…… 一位美国记者撰文写到:“漫步走进北京的胡同,就像钻进一个时代文物的仓库,既看到了北京的过去,同时也看到了现代文明对这个城市的渗透”。一位英国作家说:“胡同文化旅游是我在北京七天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芬兰团领队安娜丽说:“胡同文化旅游是个非常好的主意,为游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看北京普通人的生活,拉近了游客与北京市民的距离。” 【资料2】失韵的周庄 1988年,为了开发旅游,周庄“告别摆渡”,建了一座水泥大桥,从此旅游客车长驱直入。桥,破坏了周庄的原生态。1994年,受一家公司数千万元的投资吸引,周庄兴建一座“全福寺”,阮仪三教授知道后,大骂:假古董。最大的危机,是去年一条环城公路要穿周庄而过,阮教授在等地领导面前大发雷霆:“如果要造,我就躺到公路上,与周庄共存亡!”所幸,在多位文物专家的疾呼之下,这条路终于戛然而止。 【资料3】“周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调查”课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水乡古镇周庄,历经千年风霜,因《双桥》而闻名于世。随着周庄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然而。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周庄因具有开发利用性,显出较高的投资效益,因此,商业气息过浓,削减了古镇本身的韵味,更对古镇的建筑在整体布局上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在商旅结合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周庄作为水乡古镇,是市民散心放松的好去处,也是向国内外旅客展示中国自然文化景观的窗口。然而,每逢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来,不但对周庄的交通秩序有所影响,也在不经意间对古镇造成了破坏。 根据我们采访的周庄交通治安局金队长所言,即使是在“五一”黄金周,昆山治安局拨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一)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一) 1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2](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3](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4](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5](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6](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7](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8](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9](1976)和Gormsen10](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and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普列奥布拉曾斯基等14],1982)。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1.2研究意义 英国学者Mitchell.L.S16](1985)在《旅游地理学:综述与展望》中,就已经预测了美国、加拿大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空间关系的研究将会逐步代替描述性研究(转自李山,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研究,1999)。日本学者石井英也17](1988)在《空间时代观光旅游地理学的课题》一文中也提到,日本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索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关系,其结果不仅可以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预测以及定位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景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新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标准,为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化、规范化,为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以及理论上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本文虽属应用研究,但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群,定量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问题,可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旅游地理学空间结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 另外,本研究对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以后将要制定的关于旅游城市的评优标准、各种旅游示范区的评定标准,提供了由实践检验获得的论证和建议。 2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分析 2.1国家4A级旅游区(点)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直观的了解某个模型的分布状况,是聚集的,均匀的或随机的,但这几种情况常常会同时呈现出来。“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