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一、填空题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二、选择题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言语)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2002年选择题)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对话言语)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三、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005年选择题)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作技能的干扰。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2004年论述题)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7)自满情绪;

(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

(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

(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1)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

(2)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3)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的过程。

五、论述题:(无)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心理学第10章

第十章心理健康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2.压力3.压力源4.挫折5.心理防御机制6.压抑7.投射8.退行9.升华10.焦虑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 1.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提出,他是( ) A.薛利 B.华生 C.斯金纳 D.马斯洛 2.那些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3.那些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4.那些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5.那些常见的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6.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7.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8.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而人生坎坷的人,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引起重大伤害,这种情况说明影响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9.当你在安静的书房看书,忽然听到走廊里响起一串脚步声,如果认为是将要入室抢劫的坏人来了,就会惊慌恐惧;如果认为是朋友来拜访,就会轻松愉快。这种情况说明产生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0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于() A.A型性格特征 B.B型性格特征 C.AB型性格特征 D.0型性格特征11.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地人,属于()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AB型性格 D.O型性格 12.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回顾阶段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 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如有人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有关(图11-1),其主要表现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特科(Turker)1993年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力量训练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的

心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表征的信息类型和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安德森提出三种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2、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直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练习的信息组块。 (二)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重要特点:自动化。 2、程序性知识也包含作为一种心智技能的认知策略在内。 3、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产生式,产生式有条件和行动组成。 (三)知识的联系 1、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示或陈述性知识网络。 2、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

(四)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1、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教师要理解两种类型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二、知识学习的分类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主要是词汇的学习。词汇,图形,图表,图形,实物历史坐标都是符号。 3、概念学习:同类实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4、儿童在掌握概念时,是分步学习的,由符号学习水平向概念学习水平过度。(辨析) 5、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命题的学习,必须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7、在数学课上认识一个三角形符号(符号学习),学习一个三角形是什么。(概念学习),学到内角和180(命题学习)(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集合学习 1、下位学习: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也称为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第十一章能力 一、填空题 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 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三、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解 自己的心态。 2、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指导的过程。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是以一定的生理发展为基础,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个特点。 2、强迫症的学生一般具有强迫性愿望。 3、现代对于健康的定义科学的来说大致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三、选择题 1、一个人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指(少年期)。 2、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少年期)。 3、人的生理的成熟大致在(15)岁左右。 4、一般讲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5、人的少年期大致在(12—15)岁左右。 四、判断题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对) 2、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和平衡性的特点。(错)

3、病就是指的歇斯底里症。(对) 4、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成人感”产生的越晚。(对) 五、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有正确的自我意识。(3)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应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答:(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改善学校心理环境(3)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4)做好心理预防和咨询工作。 3、如何认识少年的“成人感”? 答:(1)少年由于成人感的产生,一方面要竭力摆脱父母家人及教师的管教。(2) 另一方面也想和孩童时期的自我告别,实现心理的断乳。(3)少年不仅在经济上未独立,而且在认识、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4)少年经常会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教师家长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既要向少年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又要在最大程 度上培养少年的独立性、首创性和责任感。 4、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和技术是怎样的? 答:1)原则:(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原则。(3)耐心倾听与细致咨询原则。(4)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助人自助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结合原则。2)步骤:(1)建立咨询关系(2)了解问题(3)分析诊断(4)帮助指导(5)结束咨询3)技术:(1)精神分析法(2)行为矫正法(3)人本主义疗法(4)情绪疗法 5、中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有那些? 答:(1)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增长与对师长依赖性的矛盾 (2)性意识的萌发与成熟与性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3)活动能量的增大与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 (4)对物质需求的增长与经济未独立之间的矛盾 (5)对未来的向往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一、填空题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二、选择题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言语)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2002年选择题)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对话言语)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三、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005年选择题)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作技能的干扰。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心理学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十章人际交往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 (一)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 (二)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 (三)信息接受者要适宜的心理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一)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二)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模式 四、人际交往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掌握特点)(一)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二)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类: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三)根据对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四)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

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三)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人际认知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际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 会角色的认知等。

心理学基础第六章 课后习题

第六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既想逛街又怕耽误复习反映了___________冲突。 A.双避 B.双趋 C.趋避 D.多重趋避 ( )2、通常,心理学中指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___________。 A.快乐、期待、恐惧、同情 B.厌恶、接受、愤怒、惊讶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 D.悲哀、自豪、惊讶、同情 ( )3、“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反映的是___________。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__________。 A.情调 B. 激情 C. 心境 D.应激 ()5、下列不属于人的基本情绪的是___________。 A.悲哀 B.恐惧 C.愤怒 D.自豪 ( )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___________。 A.紧张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 )7、既怕考试不及格又怕吃苦是___________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8、情绪理论中的躯体反应理论是提出的。 A、詹姆士-格兰 B、坎农-巴德 C、沙赫特 D、辛格 ()9、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A.快乐 B.愤怒 C.悲哀 D.恐惧 ()10、“吸烟成瘾,但是听到医生说会得肺癌感到害怕”,这样的心理冲突称为: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 )11、我们感到难过是因为哭泣,我们感到害怕是因为颤抖,这是提出的情绪理论。 A.詹姆士 B. 坎农 C. 沙赫特 D.辛格 ( )12、既不想吃药又不想打针,这种心理冲突属于____________。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二:填空题 题型三:问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 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 (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 (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 (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是指与其它品质或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的品质。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第三章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概念:指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 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3、归因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教学提纲

第十一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统称为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其中群体背景下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较多的问题。 一、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1.群体的定义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suhculture)。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隶属感,没有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化的。这类人群为聚合体(aggregate),但是聚合体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结构化的群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2.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①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也称初级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 首属群体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首属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②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次属群体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次属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人们在次属群体中的社会角色,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是个人与社会认同的核心构成部分,并由此对其自我认同发挥着重要影响。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①正式群体是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是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社会角色分化和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正式群体与次属群体、非正式群体与首属群体往往有着很大的对应性(但不重合)。人们对于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是基于理性思考的,通过参与正式群体来参与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立足点和社会同一性;人们对于非正式群体的选择和参与则主要基于自己情感上的好恶,通过参与非正式群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意义上讲,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参与为人们参与正式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支持。 3.群体与个体

第十章心理学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 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网更新:2011-7-30 编辑:minran5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十一章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十一章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代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周晓虹教授翟学伟教授朱虹博士 1/ 53

第十一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节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鼓鼓囊囊的“摸彩袋”。 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从表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从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至各种社会运动。 3/ 53

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集群行为英文写成 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也被人译作“集体行为”,在前苏联学界则被译作“集体外行为”或“非集体行为”。 在科尔曼那里,集群行为“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等。 ”

《心理学》第十一章-拓展资源

福师《心理学》第十一章班级中的同伴关系拓展资源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指导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关于同伴关系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伴关系是发展小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逐渐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观点采择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移情能力等社会能力逐渐发展。沙利文在1953年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小学生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word版本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整理

1.毕生发展观: (1)一般来说,心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个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常常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实际是心理发展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尽管在18世纪就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发展的观点才被普遍接受并重视。 (2)毕生发展的观点主要是: 1) 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 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 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3.关键期:又称关键年龄。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4.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对此的研究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中是共性规律和个别差异的综合运用。 5.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意义 6.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2)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7.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不同群体的被试同质性差。 (2)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优点:系统、联系、同质;缺点:时间长、反复测查影响被试、过程中引入的无关变量多、耗资和投入较大。 (3)群体序列研究法:既克服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又称“聚合交叉研究法”。 8.运用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