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金匮要略》在本方中甘草为三两。(《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将饴糖溶人药液,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腹中急痛。(100)

心中悸而烦者。(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六)

妇人腹中痛。(二十二)

【体质要求】体型多消瘦,皮肤白润,纹理较细腻,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过度消耗精力体力,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腹直肌痉挛,显现于浅表,腹壁扁平菲薄,呈绷紧状态,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在脐周围向腹底按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舌质柔嫩。

【适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痛经、便秘、慢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肝硬化,低血压症、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贫血、小儿尿频及遗尿、小儿头痛、小儿腹痛、婴幼儿营养不良、婴幼儿便秘等。也可用于虚弱儿童改善体质。

【加减法】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消瘦憔悴女孩的痛经、小儿肠痉挛以及产后调理,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出血多,加生地黄、阿胶;疼痛剧烈,加川芎。

【注意事项】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小建中汤综述

方剂学大作业 之 小建中汤 班级:09中药本 姓名:钱婧 学号:

目录 一、方剂介绍 ........................................... - 2 - 二、方解 ................................................... - 3 - 三、附方 ................................................... - 3 - 【比较】 ............................................... - 4 - 1.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 - 4 - 2.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比 较........................................................ - 4 - 3.与桂枝汤比较................................. - 4 - 四、临床应用(现代运用) ................... - 4 - 【内科应用(病例)】 ......................... - 5 - 【妇科应用(病例)】 ......................... - 6 - 【消渴症应用(病例)】 ..................... - 6 - 五、附注 ................................................... - 7 - 六、相关文献 ........................................... - 7 - 七、参考文献 ........................................... - 8 - 八、个人感想 ........................................... - 8 -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

姓名:张彬学号:1532118053 专业:中医内科(脾胃) 小建中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摘要: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全方阴阳双调,使脾气恢复,中气自立,故名小建中汤[1]。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2]: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0 条)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102 条)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 条) 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 条) 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 条) 。 该方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健脾。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通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方法,建立起中焦之气,使补益之品达其病所起到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补益心脾,调和阴阳的作用[3]。在现代临床中,小建中汤不仅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失眠、室性早搏等。结合近年来,国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2020年中医执业《伤寒》《温病》30条

2020年中医执业《伤寒》30条 太阳病篇 【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阳明病篇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少阳病篇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篇

加减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伏肺型哮喘病心得

加减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伏肺型哮喘病心得 作者:张友堂, 李云飞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名: 中医药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26(6) 被引用次数: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翟华强.陶丽君.王凤秀.刘青小青龙汤分治哮喘[期刊论文]-湖北中医杂志2001,23(2) 2.林宏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寒性哮喘23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新中医2003,35(6) 3.杨道银.阎逆修小青龙汤加昧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68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 4.孙丽华小青龙汤活用治疗哮喘[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06,1(2) 5.黄开珍.王朝晖.黄美杏.韦思尊加味小青龙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2例[期刊论文]-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5) 6.郑星宇.杜思哲.任林.骆杰伟四逆散合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体会[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 7.倪晓畴.郭云胜.降世国.史朝晖经方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哮喘100例临床报告[会议论文]-2007 8.王伟.徐海波.张狄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寒哮216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 9.程洁小青龙汤为主治疗小儿寒性哮喘证的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 10.林再政小青龙汤的变化与临床运用[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1,23(6) 引证文献(3条) 1.李明霖.高杰小青龙汤治疗喘证[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2(12) 2.谢晓辉.霍岩.高轶峰浅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哮喘病[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5) 3.张子福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10(10)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a17416233.html,/Periodical_zyyxx200906034.aspx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煌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誉院长,学术上硕果累累,有《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一百首》、《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 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十多部著作,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讲学,深受世界各国中医爱好者欢迎。他倡导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 1 小建中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黄老师认为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经典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注: 《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经方用量: 桂枝15g ( 桂枝10g,肉桂5g) ,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50g。黄老师认为经方的用途,有对症

状、对证候、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1. 1 本方指征虚劳,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即所谓“急痛”,同时腹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 心中悸而烦,肚脐那边有波动感,气上冲,多表现为心悸,甚至脐腹部动悸,往往伴有易汗,睡眠多梦,易紧张,易激惹,易烦躁,心神不安等。或然证,如衄、梦交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衄多见肌衄,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手足烦热为自觉的热感,也有周身热感; 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1. 2 适用体质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 皮肤无光泽,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

液……”[1]。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 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虚矣。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上交而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缝生之妙……”[2]另外仲景治疗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是着重于调理脾胃,用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和胃。我校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就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病,可谓深得仲景之术。 三、善于从脾胃疗疾病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金匮要略》在本方中甘草为三两。(《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将饴糖溶人药液,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腹中急痛。(100) 心中悸而烦者。(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六) 妇人腹中痛。(二十二) 【体质要求】体型多消瘦,皮肤白润,纹理较细腻,或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因过度消耗精力体力,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腹直肌痉挛,显现于浅表,腹壁扁平菲薄,呈绷紧状态,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在脐周围向腹底按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舌质柔嫩。 【适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痛经、便秘、慢性肝炎、免疫性肝病、肝硬化,低血压症、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贫血、小儿尿频及遗尿、小儿头痛、小儿腹痛、婴幼儿营养不良、婴幼儿便秘等。也可用于虚弱儿童改善体质。 【加减法】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消瘦憔悴女孩的痛经、小儿肠痉挛以及产后调理,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出血多,加生地黄、阿胶;疼痛剧烈,加川芎。 【注意事项】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武汤是什么东西,经常听到却不常看到。真武汤经常在老中医口中听到。人有时候难免会觉得有眩晕的感觉,而真武汤恰恰可以治眩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真武汤,对孕妇而言,真武汤的作用和孕妇十分冲突。还可能产生极坏的影响。下面就告诉大家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 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配方组成】: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功效和作用】: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相信以上内容也样大家对真武汤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如果家中有孕妇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孕妇接触到真武汤,真武汤对孕妇和孕妇腹中的胎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真武汤也可以治咳嗽和腰酸腿软,作用非常大。对人体也很好。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浅谈小青龙汤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2006级硕士研究生(210029)刘利民 摘要: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机理及临床应用。 关键字:小青龙汤,变应性鼻炎 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客表、水饮内停的重要方剂,其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亦有很好的疗效,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临床医生加入到应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来。 1.概述: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如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药物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蠲饮、止咳平喘的目的。八味相配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苏,宣降有权,诸证自平[1]。 2.临床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在很多方面,诸如平喘、止咳、抗过敏、抗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而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则主要从具有抗过敏的特性来研究。 小青龙汤的抗过敏机制是国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其中单味药中抗过敏的有麻黄、细辛、五味子,能增强免疫机能,甘草能降低免疫机能。竹内良夫、曾根秀子[2][3]等人均证实了小青龙汤有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组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碱及和光凝胶与卵蛋白多种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唐有为[2]在日本汉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中介绍:小青龙汤是汉方治疗本病的代表方,可用于以虚实中间证为主的各种“证”的治疗。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如下药理作用: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游离;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PAF;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抑制组胺、5-HT、Ach 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殖;在IL-5存在的条件下;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生存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过抑制Ca2+应答而抑制鼻腺腺泡细胞的分泌等。上述药理作用主要来自于小青龙汤成分之一,麻黄中的麻黄碱。而且小青龙汤由于不影响中枢组胺受体和毒蕈碱样胆碱能神经,故不易产生困倦。 3. 中医治疗机制: 变应性鼻炎亦称为过敏性鼻炎、鼻鼽、鼽嚏、鼽水,是指因变态反应原因所致的鼻粘膜炎症。临床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特征。病证常伴畏风寒,舌淡红,苔白或白滑,易感寒而发。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多呈苍白水肿。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由风寒异气之邪侵袭,治疗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病位多位于肺、脾、肾三脏。各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本病进行了阐述研究。干祖望教授[5]认为,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仅仅是过敏性疾病作用于鼻部而已,治疗应该站在过敏性疾病角度上治疗鼻病,而并非站在鼻病的角度上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辨证上本病既与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型相关,又有肺经伏热证型。熊大经[6]认为肺气虚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寒之邪,风寒侵入,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发为鼻鼽。邪气遏肺、肺失清肃、津水停聚,则鼻内肌膜肿胀、苍白、鼻塞不通、发为鼻鼽,故认为鼻鼽之病主要病机为肺气虚寒。王德鉴[7]认为本病发生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因,尤以肺气虚为主,因肺主人身之表,开窍于鼻,故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而为病。此外,肾脏虚寒也是本病常见病因之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肺气,脾虚则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部而为病。 变应性鼻炎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通过辨证分别予以益肺、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王海燕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王海燕 发表时间:2017-02-21T14:00:14.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作者:王海燕[导读] 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北京 102488)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真武汤加减汤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54.76%)(P<0.05)。临床研究表明, 真武汤加减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真武汤加减;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15-02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2011年2月-2011年8月,我科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服真武汤加减的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CHF心功能在Ⅱ级-Ⅲ级的患者,临床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共84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42 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58~78岁,平均65.32±3.84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7 年,平均11.5±0.6 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7.6~76.5岁,平均63.41±4.13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8年,平均11.2±0.3年。两组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CHF诊断标准和199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重新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阳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或不能平卧,咳吐泡沫痰,面浮肢肿,畏寒肢冷,烦躁汗出,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有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2.1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原发性肾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属于IV级者。 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脂低盐饮食,吸氧,口服利尿剂、ACEI剂、β受体阻滞剂,及正性肌力药地高辛,心率过快者,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0.2~0.4mg。 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汤剂治疗。 药物组成:葶苈子20g,黄芪15g 附子10g(先煎),茯苓10g,白术10g,桃仁 10g,红花 10g,泽泻10g。每日1 剂,早晚各1次。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提高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l级而未达到2级心功能;无效:心功能改善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3.结果 临床总疗效:治疗组42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4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4.7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4.讨论 慢性心功能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劳累过度、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心气亏虚,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滞,出现血瘀;久病由心及肾,阳气渐衰,肾失气化,日久阳虚无力布散津液而致水湿泛滥而发病,出现心悸、喘息、水肿等症状。病性属于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方中附子辛热以温肾阳,干姜以温脾阳,使心脾肾之阳得温,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芍敛阴和营,不但制附子之燥热,而且使阳气有所归根。此方针对病机,标本兼治,共凑温阳化气行水之功。因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该病,方药中葶苈子具有泻肺逐饮的作用,且现代药理表明本品有强心、利尿、加强心机收缩,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2][3],故能强心逐饮,泻肺定喘,恢复心肺功能。故是本方的主药,黄芪补气,利水消肿,桃仁、红花活血通脉;附子温肾通阳,祛寒水;茯苓、白术健脾培土治水,泽泻祛湿下水气;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使心神得安,喘咳得停,气血和畅。本方药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特征,切中病机,因此临床疗效显著。本方在服用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长期应用亦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 [2]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2. [3]吴晓玲,杨裕忠,黄东亮.葶苈子水提物对狗左心主功能的作用[J].中药材,1998,21(5):243,245.

中药方剂学

名词解释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 平肝潜阳: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法。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 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事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能散、能行。散:发散表邪。行: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补益。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和:和中焦’调和诸药。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作用。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降泄、降泄肺气。燥:燥湿。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沉浮: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五、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两部中药书籍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药的配伍 一、相须,即性能功效方面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二、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同,淡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中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四、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六、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伤寒论》腹痛浅析——陶春晖

《伤寒论》腹痛浅析——陶春晖 腹痛这一症状在《伤寒论》中的出现频率极高,遍及全篇。同时腹痛也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伤寒论》中腹痛之病势缓急、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治法亦随之有异,对于后世治疗本症有较大指导意义。本文从《伤寒论》全篇范围内对腹痛进行辨析,其中将腹痛界定为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以别于胃脘痛(心下痛),现分述如下。 1 太阳病篇太阳病篇是《伤寒论》中证候类型最丰富,条文论述最多的一篇,有关腹痛的条文也相应较多。其腹痛有实有虚,以实证居多。实证者以瘀血、热、寒、水饮等病因有关;虚证多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或兼有实邪而发为腹痛。蓄血证中见到“少腹急结”(106条)、“少腹硬满”(124条)、“少腹硬”(125条)、“少腹满”(126条),虽未明言腹痛,验之临床多有腹痛,究其病机乃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阻滞经脉,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正如成无己所言:“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自利者,蓄血证也。”其腹痛发病较急,小腹拘急疼痛或硬痛, 疼痛较剧,痛苦不可名状,夜间尤甚,并见如狂发狂,或喜忘,小 便自利,舌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微、沉结或涩。根据病情酌情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治疗,功能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或破血逐瘀。瘀血得下,邪热得去,气机得畅则腹痛自止。大陷胸汤证之典型证候本为胸膈疼痛,硬满

拒按,乃因“结胸热实”、“水结在胸胁也”。137条为结胸之重证,病势急迫,病变范围广,临床表现重,不再局限于胸膈,而“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并有类似阳明腑实证之表现,如日晡所小有潮热,不大便,烦渴,舌燥,脉沉紧等。其腹痛正是水热互结严重,气机不通,阳明之腑受累所致。治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水热得去,气机得畅,结滞乃散,则腹痛自止。173条乃寒热错杂之证,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而见“腹中痛,欲呕吐”。腹痛是作为本条的主要症状之一,乃寒阻脾经,脾络不和,不通则痛。《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内攻也。”程知曰:“阴邪在腹,则阳不得入而和阴,为腹痛。”其腹痛因寒而发,病势为急,是为冷痛,得暖则舒,得寒则剧,并见呕吐、口渴,或下利,纳差等,治用黄连汤。该方实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全方共奏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其止腹痛机理在于调和脾胃,宣通阴阳,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之功能,通则不痛而腹痛自止。29条所论为伤寒误治后发生变证,阴阳转化的过程及仲景应对之措施。其中的芍药甘草汤是针对阴液不足,脚挛急而设。芍药酸苦微寒,养营益血;炙甘草甘温,缓急补虚。二物相合,酸甘化阴,能滋阴养血,以缓解筋肉挛急。论中虽未言芍药甘草汤能治疗腹痛,然《医学心悟》谓“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尤其针对肝木乘脾之腹痛。其腹痛绵绵不休,按之则舒,或见腹中挛急不舒或脚挛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等。盖因芍药酸收,敛阴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伤寒

【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规律,有助丁?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 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可见丁? 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汗法 1.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候。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发汗则愈,宜麻黄汤”。系太阳病初传阳明而太阳表实证还在(脉浮,无汗而喘),故仍用麻黄汤治疗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伤寒论》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无论是患者原有喘病宿疾复因外感风寒而引发喘,还是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微喘,其病机皆为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所致,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方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如此表里同治,标本兼顾,咳喘乃愈。然18条为急则治标之法,因此喘为宿疾,被新邪引 发,较难根治,故只交待使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43条“微喘”,说明程度不甚,为误下后的暂时情况,故用本方主治,如果不是微喘而是大喘,就非本方所能胜任,所以喘的程度如何,辨证时必须注意。 1.3散寒蠲饮,止咳平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