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本活动的收入之比;用就业人口来表示,则为城市总就业人口中基本活动中的就业人口与非基本活动中就业人口之比(BE/NBE)。

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基本和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首位度: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S4、S11应该为1,S2为2;首位度S2 >2 ,S4、S11 >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 <4为中度首位分布, S2 >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城市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它是动态相对的,非地域本身所固有。

城市均质地域:均质地域是指功能呈离散、均匀分布的连续地区。均质性即地域在职能演变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在其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即均质地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均质地域总是以某项职能为主要指标,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如居住区中的商业网点、绿化带等),或被这一主要职能所排斥(如商业区中的住宅及工厂等)。均质地域是相对的、动态的,其均质性在地域职能分化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CBD: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城市开发区: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城中村: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

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二、简答题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

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Ⅱ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划分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一)普查法(直接调查法)二)残差法——霍伊特(三)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四)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五)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B/N)的因素有哪些?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至于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这一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人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 故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 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被削弱。采取传染扩散的例子很多 如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即为一例。又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向外扩散过程中波状现象特别明显形成城市地域的圈层

结构。

等级扩散在现象的扩散中 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例如 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 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 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等级扩散的产生 在与某些新事物在最初被接受时具有较高的“门槛” 从而妨碍了他们迅速的扩散 只能采取逐级向下扩散的过程(图8—5)。一般地说 等级扩散只产生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 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

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 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 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relocation—type diffusion) 。典型的例子就使移民过程。

三、分析题

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1、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2、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答: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是44°30′,在50年代初是36°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在北半球的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过北纬60°,其中137在北纬25°以北。南、北纬25°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一共只有5个。在我国近6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4个城市是在年降水不足40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出现持续几十年的从北方“雪带”到南方的“阳光带”迁移的趋势。(大都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形成动因: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

2、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3、特点: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鲜明的等级性;

4、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

1、形成动因: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政治性转运;

3、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4、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5、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1、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2、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3、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4、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②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答: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之间的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拉力角度看,人口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的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

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小城镇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唯一道路”等观点,认为这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要的理由: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

大城市重点论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全面迅速增长的阶段,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都要有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和互相联系的。小城市的发展就包含了成为中等城市的因素,中等城市的发展也包含了成为大城市的因素,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小城市。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那么他们的道理都不足以说服人。

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尽管改来改去,都是在城市规模的框框里转圈子,不是发展这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就是控制那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用单纯的规模政策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或基本方针,来指导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难免带有片面性。“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网上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0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1 3、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p44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p80 4、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p58 职能型城市化: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5、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p57 6、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p58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p57 8、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p98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09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叫做首位城市。p123 首位度:一国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做首位度。p124 11、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要点汇总(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一、词语部分 1.近义词 徐徐—慢慢仍然—依然自豪—骄傲浓密—稠密惋惜—可惜常常—经常正好—正巧年迈—年老保护—保卫环绕—围绕展现—展示节省—节约茂密—茂盛 犹如—仿佛雄伟—雄壮四周—周围奇怪—古怪哄骗—欺骗一定—肯定容易—简单称赞—夸奖而且—并且遥看—远望准确—正确忠实—忠心清新—新鲜往常—平常兴奋—激动在意—在乎巴望—渴望焦急—着急仔细—细心引路—带路惊讶—惊奇出世—出生幸亏—多亏斥责—批评发现—发觉无数—许多灭绝—灭亡 2.反义词 枯—荣浓—淡静—动稀—稠加—减弯—直宽—窄善—恶穷—富强—弱胜—敗贵—贱哭—笑对—错粗—细满—空买—卖借—还年迈—年轻稀少—稠密弱小—强大保护—破坏勇敢—胆小糊涂—明白欢送—欢迎节省—浪费容易—困难慌乱—沉着骄傲—谦虚喜欢—讨厌仔细—粗心认真—马虎欺负—保护讨厌—喜欢严寒—炎热安全—危险乌黑—雪白沉甸甸—轻飘飘黑沉沉—亮堂堂冷冷清清—热热闹闹隐隐约约—清清楚楚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照样子写词语: 牛奶——奶牛水池——池水图画——画图牙刷——刷牙蜜蜂——蜂蜜 山上——上山领带——带领算盘——盘算到达——达到喜欢——欢喜 电视——电视机飞机——飞机场电视——电视台照相——照相机洒水——洒水车 集邮——集邮册游泳——游泳池图书——图书馆足球——足球场 4.反义词成语: 贪小失大小题大做黑白相间七上八下取长补短问长问短 以少胜多九死一生黑白分明深入浅出轻重倒置 5.颠倒词: 上马-马上井水-水井子女-女子子孙-孙子雪白-白雪下乡-乡下 6.数量词: 一株竹子一丛玫瑰一股清泉一座水塔一面镜子一片空地一滴雨点一位叔叔一个湖一串葡萄一条龙船一串花炮一只象脚鼓一条头巾一座立交桥一束灯光一条金鱼一位先生一张邮票一张画一枚别针一台机器一根旗杆一片乌云几条雨丝一声春雷一行白鹭一阵大风一条彩虹一块石头一册书一片陆地一盏灯一张便条一个信封一座山一个园子一所房子一棵禾苗一个蛋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单元知 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化妆丝带剪刀 冲出寻找姑娘吐丝柳枝荡秋千 鲜花桃花杏花邮递员先生原来 大叔邮局东西太太做客惊奇 去年美好一堆礼物邓小平植树 格外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cháng(长处) sì(似乎) 长似 zhǎng(长大) shì(似的) chōng(冲锋枪) cáng(捉迷藏)冲藏 chòng(冲着) zàng(藏族)

zhòng(栽种) qí(奇怪)种奇 zhǒng(种子) jī(奇数)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 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 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 (寻找)春天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汇总 买菜、甘甜、温暖、邮局、姑娘、碧绿、死亡、新鲜 满意、值钱、此刻、炎热、简便、功劳、反应、摆弄 格式、蓝天、回忆、抽筋、消失、菜籽、突破、买卖 倒车、搬家、青蛙、药店、商店、终于、交换、完蛋 世界、反复、愿望、采摘、掏钱、决赛、纺织、编织 决定、宇宙、容易、浴室、黑板、指针、帮助、教导 愿意、突然、课桌、屁股、使劲、周围、补充、游戏 精灵、祖母、嘻哈、烧烤、烤鸭、鸡肉、鸡蛋、炒饭 贝壳、钱财、钱币、热闹、民族、整齐、波纹、留恋 功夫、注意、关注、日期、最近、痛苦、根本、遇见 安全、野兔、慢走、电扇、教室、丢失、水杯、疲劳 劝告、永远、导游、积木、碰面、特点、打雷、垂柳 欢迎、扑灭、压力、乌云、窗户、西湖、莲花、绝招 山岭、荷花、穷人、包含、小麦、伯母、应该、忘掉 图像、补课、座位、转告、坐牢、尿布、干净、幸运 眼屎、合格、忘记、母鸡、姨妈、雨伞、方便、彩色 森林、结实、做梦、拉开、苹果、精彩、一般、茄子 指甲、骨头、与其、体贴、龙舟、敬礼、团结、街道 艾叶、台湾、海岛、峡谷、情谊、兴奋、广州、布匹 姐妹、风景、不舍、求助、可能、香味、农具、雷锋 昨天、冒雨、弯曲、背包、洒水、种植、休息、引号 鲜花、原来、叔叔、礼物、土堆、桃花、杏树、回荡 冲锋、寻找、吞吐、剪刀、丝瓜、化妆、农村、儿童 诗歌、丢掉、觉得、伤害、乌黑、邮递员 春风拂面、梳妆打扮、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引人入目 恋恋不舍、兴致勃勃、筋疲力尽、视而不见、赏心悦目 生机勃勃、尽心竭力、与世隔绝、色彩斑斓、笨手笨脚 绚丽多彩、五颜六色、亡羊补牢、哈哈大笑、一望无边、 自言自语、和颜悦色、九牛二虎之力 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晶莹的露珠、泥泞的小路 弯弯的小路、清新的空气、葱郁的森林、美丽的风景一、必会古诗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全)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汇总

第一单元 1、《村居》作者(),草长莺飞()()(),拂堤()() 醉()()。儿童()()()()(),()()东风放纸鸢。 2、《咏柳》作者(),()()()()一树高,()()()()绿丝绦。不知()()()()(),二月春风()()() 3、我们几个孩子()()棉袄,()()家门,奔向()(), 去()()春天。 4、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 们()()地找哇。 5、小草从地下()()()(),那是春天的()()吧?早开的()()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吧?树木()()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吧?解冻的小溪()()()(),那是春天的()()吧? 6、春天来了!我们()()了她,我们()()了她,我们()()了她,我们()()了她。她在柳枝上()()(),在风筝()()()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在桃花、()()()()…… 7、刺猬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的鲜花, 她()()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8、狐狸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的鲜花,她()()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9、1987年4月5日,是个()()()()的日子。 10、一棵()()()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地站在那里。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11、这一天,()()()(),()()()()。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只见他手握铁锹,()()()()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仍不肯()()。 12、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地()()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移入树坑,又挥楸填了几楸土。他站到几步之外()()看看,()()不很(),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 13、今天,邓小平爷爷()()栽种的柏树()()()()了,成了天坛公园()()()()()()()。 14、《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离离()()(),一岁()()()。野火()()(),()()()()()。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化妆丝带剪刀 冲出寻找姑娘吐丝柳枝荡秋千 鲜花桃花杏花邮递员先生原来 大叔邮局东西太太做客惊奇 去年美好一堆礼物邓小平植树 格外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cháng(长处) sì(似乎)长似 zhǎng(长大) shì(似的) chōng(冲锋枪) cáng(捉迷藏)冲藏 chòng(冲着) zàng(藏族) zhòng(栽种) qí(奇怪)种奇

zhǒng(种子) jī(奇数)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 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 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 (寻找)春天 2. 形容词搭配: (害羞)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 (难忘)的日子(绿油油)的小柏树 (精心)地挑选(兴致勃勃)地挖着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的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 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2. ABCC 式的词语:兴致勃勃人才济济仪表堂堂 十、句子积累 1. 设问句、比喻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数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二年级语文、数学 重点知识复习资料(一) -------------未来星教育 何老师编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要点:1、表内除法(一)

2、表内除法(二)

类型主要内容举例 一、乘加、乘减混合运算1、看图列式 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 = ()2、口算 18-6×3= 7×9+7= 4×9-6= 14+2×3= 25÷5+15= 10-9÷3= 3、乘、除法意义 类型主要内容举例重点说明 一、乘法含义 1、正确区分加法和乘法。 加法:加数+加数=和 乘法:因数×因数=积 乘法含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 算。 看图列式 (1)(2) 乘法含义重 点: (1)加 法。 (2)加 数 相 同。 二、除法的含 义 1、平均分的两个含义: (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 多少? 即:按份数分,求每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平 均分成几份? 即:按每份数分,求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3)谁是谁的几倍? 就用:谁÷谁 即:24是8的几倍? 24÷8=3 倍不用带单位! 2、除法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3、读法: 18÷3=6 读作:18除以3等于6。 (数字用小写,÷读作“除以”;=读作“等 于”) 1、填空 (1)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个, 算式: (2) 一共有()个,每份有()个,平均分成了() 份。 算式: 2、列式计算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面有几个8? (3)除数是6,被除数是54,商是多少? (4)除数和商都是9,被除数是几? (5)27是9的几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