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题选编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答题要点:

1)对象和任务

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

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

答题要点:

1)概念

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

2)性质

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

3,空间分析学派

答题要点:

1)背景

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

地理学再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

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

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5,卫星城

答题要点: 1

1)概念

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

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

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

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3)后果

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分布状态改变。

7,逆城市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的过程。3)动力

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8,再城市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的过程。

2)政策

3)后果

高中收入阶层回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

9,过量城市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战后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个别大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产生原因

人口剧增;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农村贫困;城市规模过大且数目少。

2

10乡村城市化

答题要点:

1)概念

常用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2)发展

50~7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步伐快,且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

11,巨大城市带

答题要点:

1)概念

世界上某些优越地区,城市话的两种基本形式(城市范围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有着高度集中的表现,城市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

2)特征

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枢纽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

12,城市体系

答题要点

1)概念

按特定含义确定的整个区域的城镇总况,各城镇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2)特征

层次型,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

3)研究内容

职能结构,规模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社会经济联系,政策调控研究。

13,空间相互作用

答题要点

1)概念

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

2)产生条件

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3)对流,传导,辐射。

14,空间扩散

答题要点:

1)概念

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

2)类型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中心商业区

答题要点 3

1)概念

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2)特征

3)划分指标

二,简述题

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答题要点:

1)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2)研究城市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以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答题要点;

1)地理学的三级科学,属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在发达国家,把城市地理学划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题要点:

(1)学科性质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地理学科

城市规划学:技术学科

(2)研究方向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3)两者的联系

具有参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科学。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题要点;

(1)研究领域日益扩宽,研究手段和方向不断更新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参透越益明显

(4)从事城市地理学科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重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6简述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4

答题要点:

根据研不同分为四个阶段:

(1)1920年以前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2 ) 1920~1950 年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特点: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对城市作用个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3)1950~1970年

空间学派兴起与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数量化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4)1970以来

人文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7,简述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发展

答题要点:

中国城市地理学大规模发展始于70年代末,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研究;

(2)城市发展方向研究;

(3)城市体系研究;

(4)城市内部空间研究。

8,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题要点:

(1)商品农业和中心地方型城镇;

(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9,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

答题要点: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农村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10,简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答题要点:

(1)城市化概念

(2)城市化阶段及特点,成因

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城市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分散分布。

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就业增加,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人口聚增,城市数目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与经济活动以集中为特色。

后工业社会时期,世界城市速度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发展中国家出现过量城市化。

11,简述城市化的类型

答题要点: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12,简述外围城市区的城市化进程

答题要点:

(1)外围市区的范围

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

(2)城市化过程

由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位移来完成的,一个部门迫于内部市区的压力向外移动,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3)方式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13,简述内部市区高密度发展的优缺点

答题要点:

(1)内部市区的范围

城市商业服务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去

2.

(2)优缺点

节省用地,缩短上下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但可能

导致拥挤和社会病态。

(3)解决不足的措施

良好的规划,有效的管理。

14,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

答题要点:

(1)郊区范围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即承受来自城市内部的城市化冲击波,又接纳和输送农村腹地涌向城市的人流。

(2)得点

a 土地利用集约化,表现为农作物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和土地商品化;

b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c 城市网络化。

15 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答题要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乃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1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答题要点:

(1)城市化的进程波动较大;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17,简述城市其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答题要点:

(1)城市基本与基本活动的涵义

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

(3)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增值效应。

18,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类型

答题要点:

(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概念;

(2)类型及解释。

19,简述城市规模分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涵义;为序规模式和首位分布类型。

(2)关系;两种分布类型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为序规模分布与社会

均衡发展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首位分布与社会不

稳定发张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

20,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答题要点:

(1)中地论的创建人及年代;

(2)要点:a、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b、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

根据这些变化,可将一个地区的中心低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组成

中心地等级体系;c、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六边形,

按最有效市场区组合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有

各自的K值,并按不同的原侧建立。

21,简要阐述并平评价佰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答题要点:

(1)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

(2)同心圆带及解释;

(3)评价;

A、成功之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在宏观效果上,其

本符合一元构城市的特点;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

方法。

B、缺陷: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划带过多,注视过细,同心圆

形状过于贵侧,没有考虑城市交通的作用,故运用受局限;假设

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

22、简述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答题要点:

1)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城市发展通常围绕其进行;

2)居住区:直接为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服务、安排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的用地;

3)工业区:a)分散工业:在生活区分散布置,多为小型工业企业;b)集中的工业区:一些彼此有密切协作关系,或用地大、运量大并共同使用交通、仓库、公共设施的工业的集中分布区;

4)郊区:只城市建成区与周围农村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在景观具有农村特点,其发展受城市的强烈影响;

5)卫星城镇:城市达到大城市规模时,周围的一写中小城镇在职能结构上受其强烈影响,与其保持密切分工联系,在地域上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功能区。

23、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重点城镇或城镇分区专论。

4)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24、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答题要点:

1)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

2)模式要点;

3)简要评价。

25、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分析题

1、根据图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答题要点:

1)人均GNP与城市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对数关系;

2)不同内型国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发达国家,两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

中等国家,两指标相关性最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

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且绝对差异不大,但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2.根据图2,分析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

答题要点:

1)模式要点:

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2)农村控制性次系统的分析;

3)城市控制性次系统的分析;

4)社会经济文化调节机能分析。

3、根据图3 ,分析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答题要点:

1)图形说明

直接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和过程的模式。

2)阶段划分

①初级阶段,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分布散;

②加速阶段,工业社会,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膨胀,

数量增多;

③成熟阶段,后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边缓,郊区化,逆城市化。

4、根据表1,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答题要点;

1)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

发达国家较慢,发展中国家较快。

2)城市人口绝对数的差异

从70年代中期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绝对超过发达国家。

3)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水平教高,发展中国家水平较底,但差异在缩小。

4)形成差异的原因

与两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飞和加速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发展中国家起点低,人口爆炸,农村贫困,大规模乡——城移民。

5 根据图4,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

答题要点:

1)城市金字塔的涵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的图示。是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简便访法。

2)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的变化及成因分别分析不同规模级城市的数量增加和人口增长。

6、根据图5,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

答题要点:

1)分析省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2)原因解释。

7、根据图6,分析解放以来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

答题要点:

1)分布类型的判定:各年均属为序规模分布。

2)图形变化解释:根据Q值和直线斜率的变化分析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的变化趋势。

8、根据图7,试解释核心边缘模式

答题要点:

1)核心与边缘的涵义和地位;

2)空间作用过程的分析(创新扩散、决策、移民、投资);

3)空间过程对空间系统的影响;

4)核心边缘的结合与协调。

9、根据图8和图9,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答题要点:

1)分析指标选择;

2)典型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判别;

3)分析各典型省区城市规模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0、根据图10,分析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类型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答题要点:

1)城市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变化的判别;

2)原因分析。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题要点: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固定居民点即聚落的出现,为城市发惠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邹形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答题要点:

1)城市化概念;

2)对该问题的两种观念;

3)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3、我国是否应该采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

答题要点:

1)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2)城市化及其动力的阶段;

3)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城市化动力的选择。

4、试用“推动—吸引”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题要点:

1)‘推动—吸引’理论简述;

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分析;

3)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择。

5、试以我国某一特大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答题要点:

1)内部市区、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的独特性。

6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答题要点:

1)战后以来城市化背景分析战后重建,城市问题,产业结构调整。

2)城市化进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诚实国际化。

7当代中国城市化具体有什么特征

答题要点:

1)城市化特征

2)自己的分析

8试论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利弊

答题要点:

1)乡村城市化现状;

2)利弊的分析

9、试评价经济基础理论

答题要点:

1)经济基础理论简述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部分的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城市基本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评价应用价值与局限性。

10 试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答题要点;

1)城市规模发展的全球趋势;

2)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的状况;

3)讨论:城市发展方针应从总体上顺应世界潮流,又应符合中国实际。

11,试评论中国80年代:“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

答题要点:

1)“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该模式的利弊分析;

3)继续沿用该模式的可能性;

12,试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答题要点:

1)一般描述(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2)举例说明;

3)小结

13.试举例说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一般描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从新区位扩散);

2)举例说明;

3)小结

14,试简要介绍和评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答题要点:

1)中心地理论介绍

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六边网络和城镇体系的形成,理论模式

2)评价

15,试用“核心一边缘”理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

答题要点:

1)“核心一边缘”理论简述;

2)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简述;

3)理论解释。

16,是评价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利弊(佰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式)

答题要点:

1)模式简介;

2)利弊分析;

1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

18,试论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网上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0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1 3、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p44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p80 4、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p58 职能型城市化: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5、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p57 6、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p58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p57 8、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p98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09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叫做首位城市。p123 首位度:一国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做首位度。p124 11、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 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 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教材69页图2.10) 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答:(1)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 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 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 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 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 地域范围。(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6、影响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城市的发展水平——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在许多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自然条件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纲要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2 )逆城市化( 3 )假性城市化( 4 )过量城市化( 5 )隐性城市化( 6 )再城市化( 7 )景观型城市化( 8 )外延型城市化( 9 )飞地型城市化(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简述题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 ·城市体系部分名词解释( 1 )城市体系( 2 )城市职能( 3 )城市性质( 4 )乘数效应( 5 )互补性( 6 )等级扩散( 7 )传染扩散( 8 )中心地( 9 )城镇密度(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中心地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式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城市地域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社会区邻里 简述题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 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 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 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 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 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 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 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 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 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 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