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古代著名战争:波斯帝国兴衰史

波斯人由很多不同部落和氏族构成,波斯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后来,波斯人把波斯统治展开到了其他雅利安王国。实际上,伊朗(Iran)这个词来源于波斯语Eransahr,意思就是“雅利安人的帝国”。不过,波斯帝国要远远大于现在的伊朗版图。波斯帝国具有古老称呼的省份或总督领地与现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一些著名地区可以对应起来。例如,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征服的巴比伦王国就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距离巴格达约六十英里。索格迪埃那王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巴克特里亚王国在波斯帝国具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

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波斯统治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历史资料,古老的波斯人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自己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我们所收集到的有关波斯国王的珍贵资料主要是一些王室的文字记录,例如居鲁士王的历法和贝希斯顿悬崖上达利斯王三种语言的石刻。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字都不是对实际事件的叙述,它们主要是对王室力量和美德的抽象颂扬,和宣传资料没有什么不同。例如,居鲁士历法声称:“我是居鲁士,是宇宙之王,伟大之王,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之王。”

因此,我们对波斯帝国的了解主要来自非常有限的希腊历史资料,包括色诺芬(Xenophon)的《远征记》,埃斯罗斯的《波斯人》,以及最为重要的希罗多德著作的《历史》。这些经典主义作家大多数生活在波斯帝国后期,所以他们的记述可能部分来自人们的口头叙述或者多年流传的波斯传奇故事。但是,同样,在这些内容中我们仍然不能将历史事实和政治宣传明确分开。

此外,当时希腊人是波斯人的敌人、臣民,后来又成了波斯的征服者,所以希腊作家对于波斯历史的记述应该不会特别公正,试想如果让萨达姆·侯赛因执笔编写一部1990-2006年的美国历史,我们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所以,希腊人称波斯人是“亚细亚的野蛮人”,并经常把波斯国王描写得十分颓废和贪婪,这就值得怀疑。但是,希罗多德的记述应该是一

个例外,因为他对波斯人的描述很少有敌意,以至于他同一时代的普鲁塔克斥责他为“野蛮人的朋友”(philobarbaros)。

总体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收集到许多确凿的、不同来源的,并为考古发现所支持的证据,证明波斯帝国的基本事实是确实可靠的。即便如此,一旦在哪些方面历史学家存在怀疑、争议或者不同解释,我也会在以后的叙述中给出相应提示。

居鲁士

波斯帝国的兴起始自居鲁士大帝。居鲁士的出身充满传奇色彩,根据希罗多德的叙述,居鲁士是米堤亚王国最后一位没落国王阿斯迪亚吉斯的外孙。居鲁士的妈妈是阿斯迪亚吉斯的女儿,爸爸凯姆比西斯是波斯部落中的一个波斯人,当居鲁士出生时,阿斯迪亚吉斯下令把刚刚出生的外孙处死,因为他梦到居鲁士将来会有一天推翻他。

但是,这一计划没有成功,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历史了。哈帕格斯是接受阿斯迪亚吉斯命令去处死居鲁士的人,他违抗了国王的命令,把他交给了一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对居鲁士视如己出,将他抚养成人。后来,阿斯迪亚吉斯终于发现哈帕格斯欺骗了自己,居鲁士还活着。但是,他的贤明之臣对他的梦进行了重新解释,结果这位外祖父就不再担心来自居鲁士的威胁了。居鲁士被送往波斯,在那里重新与父母团聚。但是,哈帕格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阿斯迪亚吉斯邀请他参加了一个宴会,期间国王将哈帕格斯儿子身上的肉和羊肉合在一起让他吃。

另外一个传说是,居鲁士被牧羊人遗弃了,但是一只母狗用自己的奶水拯救了他。还有一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是一个牧羊女,父亲则是一个波斯强盗。但是,无论怎么样,居鲁士都顺利来到了波斯,并于公元前559年成为阿斯迪亚吉斯统治下的波斯诸侯王。数年以后,居鲁士发生了针对阿斯迪亚吉斯的叛乱。众多波斯部落和氏族都支持他,但是主要力量还是波斯,还有被迫承受食子之辱的哈帕格斯。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击败阿斯迪亚吉斯,征服了米堤亚王国,接管了其属国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亚美尼亚和卡帕多西亚。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征服了利迪亚王国(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和可怕的近邻巴比伦王国。从此,居鲁士成为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统治者。

从本质上来说,居鲁士使用的是“斩首”策略,但是这个斩首不是砍掉领导者的脑袋,而是他们的官职。每当他征服一个新王国之后,居鲁士就会废除当地原来的领导人,通常是让他享受奢华的生活,但是不能参与政治,然后任命一个新总督管理这一地区或者总督辖地。总督一般都是由一个波斯贵族来担任。但是,除了管理总督事务,居鲁士很少干预他臣民的日常生活,允许他们可以继续信奉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他允许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包括允许阿拉米、埃兰、巴比伦、埃及、希腊、吕底亚利西亚帝国在行政管理中使用自己的语言。他制定并修改了当地法律,适当保留了地方行政机构。在波斯统治时期,被征服的高级官员继续保有自己职位的现象并不少见。巴比伦的历史文献也表明,在居鲁士征服前后,统治某一地区的常常是同一家族。

或许,最引人注目的是居鲁士的宗教宽容政?,据说他很乐意祭拜各种寺庙,参加不同的宗教活动,礼拜他征服地区人民信奉的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古代,统治者们更容易接受人民崇拜各种不同的神灵。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不同,古代近东地区的宗教具有融合性。人们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神,每一个神守护自己的城市,城市的居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种融合性的世界观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尊重或者包容其他人的宗教信仰。相反,很多实施征服的古代帝王都喜欢证明自己信奉的神更加高尚,并通过压制或破坏对手信奉的偶像巩固自己宗教的势力。

例如,就在亚述帝国(Assyrian Empire)灭亡前不久,亚述国王亚述巴尼伯(Ashurbanipal)征服了埃兰国(Elam)。他摧毁了整个王国,夷平了主要城市,亵渎了神庙,拆除了供奉的偶像。他还命令自己的军队破坏了埃兰王室的皇家墓地,因为,按照亚述巴尼伯的说法,这些人不信奉他的神,即阿叔尔神(Ashur)和伊师塔神(Ishtar)。亚述国王们同样摧毁了耶路撒冷(Jerusalem)和底比斯(Thebes)的城市,很多地方荒芜一片,没有人烟和动物。

巴比伦(Babylonia)国王纳布尼德斯(Nabunidus)也因为狭隘的宗教思想后来被居鲁士征服。他阻止人们对影响广泛的马杜克神(Marduk)的祭祀,强迫人们信奉他自己信奉的月亮神希恩(Sin)。如果我们相信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中的居鲁士圆柱上记载的文字,纳布尼德斯确实对自己的人民非常残忍,强迫人民信奉他们不信仰的神灵。相对而言,居鲁士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策略。

在率领自己的大军进入巴比伦后,居鲁士祭拜了马杜克神,以笼络当地居民。他说,受当地人信仰神灵的指派和保佑,他前来解放巴比伦。居鲁士圆柱上记载了他自己的话:

当我在盛大的仪式中进入巴比伦以后,在人们的欢呼和喜悦之中,我住进了王宫。伟大的马杜克神将巴比伦高贵的人种交给了我来统治,我也每天对他礼拜。

我不允许任何人以恐怖手段统治苏美尔(Sumer)和阿卡德(Akkad)的任何地方。我努力维护巴比伦和马杜克神保佑的其他神圣城镇的和平。对于巴比伦的居民……我取消了强迫奴役……从尼尼微城(Nineveh)、亚述(Assur)和苏萨(Susa)、阿卡德、埃什努纳(Eshnunna)、扎木班(Zamban)和德尔(Der),到古提姆地区(Gutium),我重新恢复了底格里斯河彼岸的这些神圣城镇,以及毁坏了很久的圣殿。

虽然这些记载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我炫耀的成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居鲁士非常希望得到自己子民的拥戴。

古代文献经常提到居鲁士的宽容和大度。例如,色诺芬在自己颇具浪漫色彩的《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写道: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人(居鲁士)应该得到无上的敬畏,所以我们调查了他的生平,他的出身,他的天才,他得到的教育,以至于他能如此卓越地进行统治……居鲁士建立的帝国是亚洲所有王国中最大最繁荣的,它的历史中应该记载了一些有益的资料……虽然这个帝国无

比宽广,但是完全由居鲁士一个人实施统治,他尊重自己的臣民,关爱他们,就好像他们是他的孩子一样,而反过来,臣民们也像对待父亲那样敬仰居鲁士。

作为佐证,色诺芬还赞美了居鲁士培养自己公众形象的高超技巧。在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一次游行中,居鲁士“看上去那样高贵,那样伟岸”,很明显这可能是他刻意选择了富有装饰作用的米迪亚传统服饰的原因:

(居鲁士)认为,如果一个人身体上存在缺陷,那么(米迪亚)服饰可以帮助他掩饰自己的缺点,并且让穿着这种服饰的人看上去更加高大漂亮。这种款式的鞋子比较特别,在不用脱下的情况下就可以很容易地在鞋底中塞入某些东西,所以他看上去更加高大。他还鼓励使用铅笔描画眼睛,使它们看上去更富有光泽,并使用一些化妆品让肤色变得更加漂亮。他还要求自己的官员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当众擤鼻子。

圣经中对居鲁士的记述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在征服巴比伦以后,居鲁士将关押在巴比伦监狱中的犹太人释放并允许他们返回耶路撒冷。由于他的仁慈,犹太先知们尊称他为拯救者。《以赛亚书》(Isaiah)将居鲁士描绘为耶和华(Yahweh)的“使者”,耶和华是犹太人对上帝的称呼:

耶和华对他的使者居鲁士说:我将握住你的右手,助你征服你面前的所有王国,剥去国王腰间的玉带,打开阻挡他的城门,让它们永不关闭;我将为你夷平高山,我将为你打破青铜禁门,捣毁铁制围栏。我将为你提供隐蔽的财宝,秘密的宝藏,让你知道耶和华的神奇力量。

据《以斯拉书》记述,居鲁士不仅释放了犹太人,还把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抢掠到巴比伦的“白银容器”归还给了耶路撒冷。居鲁士还重修了耶路撒冷的犹太庙宇,而且显然是自掏腰包进行的。

毫无疑问,居鲁士大帝很受文人的喜爱。从古希腊的记载到居鲁士圆柱再到《旧约全书》,都表明这位波斯帝国的第一位国王非常宽容,以至于有些他的现代拥护者称他是“人权”的缔造者。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时代性的错误,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与古代某些记录相比,居鲁士的征服过程相当血腥,战斗也相当激烈。很难想象,米堤亚和巴比伦人还能张开双臂兴高采烈地迎接波斯人。

更加重要的是,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居鲁士的宽容只是一个策略和权宜之计,而不是原则性精神。通过接受本地人信仰的神,不论是巴比伦人信奉的马杜克神还是犹太人信奉的耶和华,都可以帮助居鲁士获得合法的统治者身份。通过尊重当地的传统和习俗,可以有效地降低被征服者的反抗和起义。现代认为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人权的观点是居鲁士和他的继任者们根本没有想到的。对于波斯国王们来说,宽容只不过是务实的政治手段而已。#p#副标题#e#

疯子和他的王位

居鲁士将自己庞大的帝国交给了他的儿子冈比西斯(Cambyses),后者仅仅在位八年(约为公元前530-522年)。按照希腊文献的记载,冈比西斯没有继承父亲平静的个性。事实上,赫罗多斯(Herodotus)认为:“我坚信,冈比西斯脑子有问题,他是个疯子。” 赫罗多斯曾经记录过一段趣闻,其中讲到了冈比西斯试图实施法治的行为:“有一个名叫西萨姆涅斯的法官因为受贿做出了不公正判决,冈比西斯就把他像杀羊一样处死了,并剥了他的皮。然后,他把这张人皮割成条,鞣制以后安装在西萨姆涅斯的儿子奥塔尼斯(Otanes)所坐的法官座位上,冈比西斯希望借此严厉警告这位接替他父亲工作的新法官。”

如果说冈比西斯是个疯子,那也是一个富有成就的疯子。即位后不久,他就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战争,公元前525年,他占领了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然后像他父亲那样在那里继续推行尊重本地习俗和宗教的做法。

在埃及,冈比西斯宣称自己是“太阳神之子(son of Ra),且备受眼镜蛇女神(Wajet)的爱戴”。在他的埃及顾问吴迦荷瑞斯尼(Udjahorresnet)的建议下,冈比西斯赶往塞斯城(Sais),在埃及女神奈斯神庙(Neith)祭拜。他接受了埃及传统中的规范和仪式,祭拜当地神灵,帮助人们修复庙宇等等。在1851年埃及出土的著名萨拉皮雍石碑上,冈比西斯的打扮宛然就像一个埃及王室成员,脖子里围着神圣的毒蛇(uraeus),埃及人饲养的用于宗教用途的眼镜蛇。历史学家皮埃尔·布莱恩特(Pierre Briant)指出,在埃及时冈比西斯让自己“埃及化了”。冈比西斯没有将波斯文化强加到自己子民的头上,而是表现为埃及神的虔诚信徒,证明自己是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除了埃及以外,冈比西斯还征服了腓尼基(Phoenicia)、利比亚(Libya)和小亚细亚地区的众多希腊城市。完成这些征服以后,波斯帝国不仅吞并了近东和中亚的所有重要王国,而且通过收编腓尼基和埃及的舰队,建立了世界上实力最大的海军,统治了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大片海疆。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死于坏疽或者自杀,不同文献说法不一。当年稍晚,他的一个名叫大流士(Darius)的远亲继承了王位。

大流士大帝(1)

大流士大帝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统治这个帝国近四十年的时间(约公元前522-486年)。大流士将波斯帝国的版图扩展到了印度,进一步扩大了在希腊的占领,甚至对东欧发动过进攻,他的军队跨过了多瑙河(Danube),但是没有征服塞西亚人(Scythian)。(塞西亚人来自俄罗斯南部大草原,戴着头盔,擅长骑射,在举行葬礼时,他们常常把大麻籽扔到烧得通红的石头上,然后用鼻子吸食从大麻中飘散出来的烟雾。)在即位初期,有人质疑他接替王位的合法性并借机叛乱,对此大流士进行了彻底的镇压,有时甚至很残酷,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他们淹死在鲜血的汪洋大海中”。

所有历史文献都表明,大流士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在众多战争的间隙,他进行了大量工作,发誓将波斯帝国建设成为有史以来最辉煌最先进的国家。他亲自监督各地都城的建造,其中波斯波利斯就是其中之一,被后人成为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他颁布了统一的货币,重新规划了这个庞大帝国的道路网和邮政体系,包括皇家邮递驿站,快递信使,和烽火通讯等设施。

为了替自己庞大的工程提供资金,大流士重新完善了帝国税制和进贡制度,要求每一个总督区每年交纳固定数目的税费,主要以金银为主。赫罗多斯指出,巴克特里亚(Bactria)和印度的年供均为360塔兰特(talent)。埃及的年供为700塔兰特,外加默利斯湖(Lake Moeris)的渔产。巴比伦的年供为1000塔兰特,以及“500名年轻的太监”。此外,至今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有些人可以不用交税,只需提供“礼物”即可。例如,科尔奇斯(Colchis,高加索地区的一个王国)给他送来“100个男孩和100个女孩”作为礼物,而埃塞俄比亚人(Ethiopian)提供“两夸脱的粗制金块,200根黑檀,500名埃塞俄比亚男孩,和20根象牙”。根据普鲁塔克(Plutarch)的记述,大流士还精通虚拟减税艺术。在为一个总督区制定了纳税定额后,大流士还会和地方领袖进行“协商”,询问他们是否税额是否过重,然后宽宏大量地宣布税额减半。

在他的统治期间,大流士继续奉行了波斯帝国文化和宗教包容的传统,事实上,他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政策。大流士显然对于自己庞大帝国包罗万象的特质感到骄傲。他为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的头衔,翻译过来就是“包含所有人种的不同国家的国王”,或者翻译为“不同籍贯人民的国王”。他非常推崇自己帝国包含的各种各样的语言:他的敕令被翻译为好几种语言,给总督发出的命令包括希腊,巴比伦,利西亚(Lycian)版本,或者古埃及简写文字,在这个帝国内活跃着不少翻译人员。有趣的是,大流士本人肯定仅懂一种语言,甚至可能是个文盲。

在他发布的一些敕令中,大流士常常称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为“至高无上的神,雅利安(Aryan)之神”。历史学家们一直对下述内容充满争论:波斯帝国信奉什么宗教?大流士和居鲁士是否信奉同样的神?波斯人是否是索罗亚斯德教教徒?但是,至少有一点大家取得了共识:像居鲁士一样,大流士没有强迫自己的子民信奉波斯神。相反,大流士和他手下的总督们都非常敬重各地的宗教和相关神灵。大流士甚至对各地的社会结构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大多数在他统治下的人民,但可能不包括埃及,并不认为波斯国王是一个外国统治者或者是一个暴君,而是确保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经济繁荣的守护者,所以最终保证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还有著名的一点,大流士制订并修改了各地法律。例如,波斯王会支持甚至保证埃及法官判决的有效性。同样,据称大流士也承认并支持以色列实施自己的犹太律法(Torah)。

由于实施这些宽容政策,大流士获得了巨大收益。他没有动用巨大资源迫害被征服人民,或者强迫他们实现“波斯化”,而是充分利用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技术,智慧,和资源。这样,大流士建造了一些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辉煌都城。#p#副标题#e#

大流士大帝(2)

例如,在苏萨建造规模宏大的行宫时,大流士选择了帝国各地最好的材料和最优秀的工匠,使用的工人至少来自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在用三种语言写成的苏萨《成立宪章》中,大流士说:

苏萨王宫是我下令建造的,它的材料来自遥远之地……巴比伦人挖取了制砖用的泥土;雪松大梁来自一个叫作黎巴嫩(Lebanon)的山区,那里的人们历尽艰辛将其运到此地……象牙工艺品来自埃塞俄比亚,印度,和阿拉霍西亚(Arachosia)……石匠是爱奥尼亚人

(Ionian)和萨迪斯人(Sardian)。从事黄金制作的工匠是萨迪斯人和埃及人。烧砖工人是巴比伦人,装饰台基的是米堤亚人和埃及人。

历史学家理查德·福来指出:“这些工人可能是当时最具国际特征的建筑工程队。”

从帝国各个民族招募最优秀的资源仅仅是大流士个人的典型策略,而是所有波斯国王们的共同特点。它的皇宫里聚集着埃及的医生,希腊的科学家,和巴比伦的星相学家。根据希腊文献记载,波斯国王常常以丰厚的回报为诱饵吸引著名的希腊思想家们为他们工作。公元前513年,大流士计划建造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的大桥,以便进入欧洲,为此他选择了一位来自萨默斯岛的建筑师(希腊萨默斯岛〈Samos〉)。三十年以后,波斯国王薛西斯(Xerxes)又下令在达达尼尔海峡(Hellespont,即Dardanelles)修建了两座大桥。薛西斯聘请的专家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包括利用白色亚麻制绳的腓尼基人,还有用纸莎草制绳的埃及人。

最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种族宽容,波斯帝国才能构建起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在居鲁士大帝统治时期,波斯军队主要由波斯人和米迪亚人组成。(米迪亚人和波斯人显然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以至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常常将“迷迪亚人”和“波斯人”二词互换使用。)波斯军队的核心被称为“不朽万人军”(Ten Thousand Immortals),这支军队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的数量从来没有低于过一万人,“一旦有人生病或牺牲,马上就会有一个人替补他的空位。”据赫罗多斯说,这些不朽军士兵“不仅穿戴着饰满黄金的盔甲,而且在行军途中还可以在战车上携带小妾和仆人,同时配有骆驼和其他牲畜为他们驮运美味佳肴。”九千名不朽军士兵的长矛上带有白银石榴状装饰,剩下的一千人是国王的御林军,他们的长矛则带有黄金石榴装饰。本文来源:天天奇闻网https://www.doczj.com/doc/1a11696472.html,

但是,每完成一次新的征服,波斯军队就会进一步扩充,增加完整的骑兵、步兵和海军。到了大流士统治时期,波斯军队已经具备了非常明显的多国部队特征,不过主要由波斯人统领。每一个总督都提供自己的兵员,然后每十人分为一个班,每一百人为一个连,每一千个人为一个团,依此类推。士兵们都戴有头盔和头饰,而且携带着可以明确表明自己国籍的武器。波斯步兵携带长弓,短剑,柳编盾牌。他们在甲胄外面穿彩色的束腰外衣,头戴软帽和头饰。相对地,阿拉罗地亚士兵(Alarodian)戴木质头盔,帕弗拉戈尼亚士兵(Paphlagonian)戴皱褶形头盔,而皮西迪亚士兵(Pisidian)戴有牛角和牛耳形状的青铜头盔。或许,如果不算过分失礼的话,我还可以告诉大家最后这种士兵还戴着紫色的绑腿,让他们看上去显得十分特别。

波斯军队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功能与角色完美地对应起来。例如,波斯海军是波斯巨大海上力量的源泉,主要由腓尼基人统领,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水手,形成了波斯舰队的核心力量。波斯人自己虽然不善于航海,但是促进了海上贸易和商业活动,使那些在波斯统治下的腓尼基商人获得了巨大利益。同时,波斯统治者也获得了好处,因为他们从关税和通行费上也获得了巨大收入。

同时,波斯人也利用了埃及和希腊的海军力量。在大流士统治时期,艾奥尼亚海军上将西拉克斯(Scylax)曾经沿着印度河(Indus River)航行到印度洋,然后一直到埃及。大流士很可能还派遣过其他远征船队,甚至曾经环绕过非洲。此外,波斯人招募了大量的希腊雇

佣兵,些兵以英勇善战而闻名。至少,在希腊历史学家们看来,这些雇佣兵以后成了波斯军队的精锐。

像以往一样,当我们用现代词汇讨论古代帝国时,通常会犯时代错误。虽然波斯帝国在自己的整个统治范围内招募了最优秀的工匠和武士,但是他们的招募和我们现在大学里招募篮球队员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工匠或者武士很有可能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征召的,个人自由和服役自由不是古波斯帝国的组织原则。而且,有记录表明,对于那些冒犯他的人,大流士常常将他们钉死在木桩上。当沙加迪亚(Sagartian)叛乱头目西坎泰克玛(Cicantakhma)被俘虏以后,大流士说:“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挖下一只眼睛,把他绑在宫殿的入口,好让所有人都能看到。然后,我在阿贝拉(Arbela)把他钉死。”对于米迪亚人弗拉瓦提斯(Fravartis),大流士也给予了类似的处罚:“我割掉他的鼻子,耳朵,舌头,挖掉他的眼睛,我用锁链将他绑在我宫殿的大门旁,并有士兵看守,每个人都会看到他。然后,我在埃克巴塔纳(Ecbatana)将他钉死在木桩上。”

大流士大帝(3)

而且,波斯帝国的宽容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平等。相反,波斯波斯帝国是一个等级政治制度,自然波斯人是处在最高处的。权利集中在高高在上的国王一个人的手中,而且无论在哪里,他都是权力的中心,包括苏萨,波斯波利斯,和孟菲斯(Memphis)(根据季节不同,波斯统治者会从一个都城转移到另外一个都城,而且还有大批随从陪伴着他们。)国王以下,那些统治自己小王国的总督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波斯人。总督以下,整个帝国内部最高等级的职位也是由波斯贵族担任。赫罗多斯是这样描写波斯人的:“他们认为自己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优越,然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其他民族一定利益,那些距离最远的,在他们看来也就是最差的。”

然而,波斯国王们成功统治这个面积空前的帝国长达两个世纪,而宽容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通过接受当地法律和传统,通过保留本地语言、宗教和习俗,波斯帝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被统治人民的反抗和起义。通过充分利用帝国最优秀的艺术家,思想家,工匠和武士等人的专业技能,不受他们的民族和宗教信仰阻碍,波斯的国王们将文化多元化转变为优势互补和力量的来源。

波斯帝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国际化特征。他们天堂般的花园中收藏了来自整个帝国的最罕见、最珍贵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波斯国王的餐桌上摆满了来自被征服国家的最精美、最奇异的食品:有阿拉伯的鸵鸟,卡尔马尼亚(Carmania)的莨苕油,波斯湾的鱼,伊奥里亚(Aeolis)阿索斯(Assos)田野中的粮食,巴戈阿斯(Bagoas)原野特供的巴比伦小枣等等。色诺芬描述到:“波斯国王拥有众多的葡萄酒商,他们走遍每一片土地为他寻找最香醇的美酒。”皇家厨师游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是为了搜寻新奇的美食烹饪方法,如果谁能为国王调制出新颖的美食就将得到丰厚的奖赏。

后来,希腊人大肆抨击波斯人在饮食上的奢华和浪费。赫罗多斯写道,当富裕的波斯人过生日时,他们会烤一头牛或一匹马或一头骆驼或毛驴。(但是,贫穷的波斯人只有山羊和羊。)赫罗多斯也强调了波斯饮食方面的极度丰富,并与希腊人的克制性进行了对比:“他们有很多种甜品,不同的菜会分开端上来。正是由于这种风俗,波斯人总是说希腊人的餐桌

上菜肴少得可怜,似乎人们总是饥饿得不得了,因为在上了第一道菜以后,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了。波斯人认为,如果我们还没吃饱,我们应该接着吃。”

皇家宴会档次又有所不同。赫拉克里迪斯说:“为了给国王准备饮食,他们每天要屠杀一千头牲畜。”(这个数字显得太难以置信,至少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这应该是针对士兵的定额而言的。)国王使用的盘子和酒杯是金银制成的。在宴会上,三百多名皇家歌妓演奏竖琴或者歌唱。

波斯的宫殿富丽堂皇,综合了被征服王国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是整个帝国的象征。通过将亚述、巴比伦、埃及和其他外国元素融入他们的建筑和纪念物中,波斯国王宣称他们继承了昔日帝国的风格,并证明他们更伟大。对于波斯国王们来说,如果想更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权力,不是通过对人民进行同化或者波斯化,而是通过保留,包容,利用帝国庞大的多元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实现。#p#副标题#e#

第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落

波斯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霸主。居鲁士和大流士已经彻底掌握了战略性宽容的秘诀,这让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已知世界绝大部分的庞大帝国,从非洲火热的沙漠一直延续到冰雪覆盖的中国。”但是,如果历史以居鲁士和大流士为荣,那么也应该将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定为恶棍。事实上,波斯帝国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薛西斯的“暴虐”统治(公元前485-465年),这一时期以波斯的几次大规模军事挫折为标志,并首次预示了希腊的崛起。

我们对于薛西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希腊人,他们告诉我们薛西斯残酷镇压了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叛乱活动,捣毁庙宇和神殿,屠杀牧师,甚至奴役国民。除了残暴和狭隘以外,薛西斯生活颓废放荡。他的后宫佳丽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他与很多他女人有染,包括自己的弟妹,儿媳和侄女(这些亲属关系都没能阻挡他的放荡)。希腊文献表明,薛西斯还坚持推行帝国的“波斯”特征。他提升了波斯神阿胡拉·玛兹达为至高无上的神,这是他之前的波斯国王们所从来没有做过的。在埃及和巴比伦,居鲁士和大流士曾经给予了当地人足够的自治权,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但是薛西斯却让这些国家处于被奴役状态。

当然,希腊古典文献对薛西斯的描述很可能有失偏颇。毕竟,薛西斯曾经发动过针对希腊的大规模战争,并短暂占领了雅典,摧毁了雅典卫城的神殿。但是,古代统治者常常采用这些手段来报复叛乱者,所以很难说薛西斯是否比以前的波斯国王更暴虐。根据某些当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在战略上可能的情况下,薛西斯继续沿用了波斯宽容的政策,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则进行了残酷镇压,唯一不同的是,薛西斯时期的波斯统治面临着更严重更广泛的威胁。

但是,无论如何,薛西斯成功维护了波斯帝国的完整,虽然波斯帝国后期叛乱四起,尤其在小亚细亚更为严重,他也进行了残酷镇压。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波斯失去了对埃及的统治,过了六十年才由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 III)重新收复,他是波斯帝国倒数第二个国王。作为一个征服者,阿塔薛西斯的统治风格更像薛西斯,而不是居鲁士或者大流士。狄奥多罗斯(Diodorus)记载说:“在攻陷了埃及主要城市之后,波斯人对当地神庙进行了大肆抢劫,获得了大批金银,并带走了神庙中的文字记录。”最后,阿塔薛西斯被宫中的一个太监毒死。从很多方面来看,此时波斯王朝面临的众多问题在它以前的王朝中也是存在的。

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是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于公元前336年即位。同一时期,一个新王朝正在希腊兴起。公元前338年左右,马其顿国王腓力统一了希腊的城邦。在腓力去世六年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昔日所向无敌的波斯帝国。

为什么波斯帝国灭亡了呢?经典的希腊文献将之归因于该帝国末期国王们越来越残暴的统治和镇压,导致更多地国民叛乱,促使他们转而拥护亚历山大。根据经典历史学家们的观点,当亚历山大抵达埃及时,人们曾兴高采烈地迎接他的到来:“因为波斯人对神庙不敬,加之他们残暴的统治,埃及人张开双臂热情欢迎了马其顿人的到来。”在腓尼基国,“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在以弗所(Ephesus)祭祀了本地的阿尔特弥斯神庙(Artemis)以后,亚历山大向希腊的沿岸城市发布了公告:“他命令推翻所有寡头政治统治,恢复民主制度;他恢复了每座城市原有的法律……所有城市马上派遣使者向国王表示臣服,并献给他黄金王冠,发誓在任何事情上与他密切配合。”

和居鲁士的圆柱一样,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描述包含着相当程度的对亚历山大歌功颂德的成分。很难想象,亚历山大在各地都以解放者身份受到热烈欢迎。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征服者,一个所谓的“历史上最充满智慧(和野心)的军事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波斯帝国末期,这个国家越来越狭隘,动荡,充满暴力。也正好符合了本书的论点:随着波斯统治变得越来越狭隘,它就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稳定,同时也就更难管理这个帝国内的不同民族的国民。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a11696472.html,/zzsl/1/253.html

这就是帝国统治的一个双刃剑和最难破解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度的宽容使居鲁士和大流士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同时也为自己的继承者播下了狭隘的种子。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波斯波斯帝国面临着以后所有世界霸权国家同样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但是它从来没有被解决过。

波斯人将前所未有的、数量庞大的不同民族团结在自己的帝国统治之下,他们之所以获得这一巨大成就是因为居鲁士和大流士执行了十分明智的政策,既没有对它的国民实施波斯化,也没有压制他们的宗教、语言、社会结构和希望。在开始阶段,部分被征服的人民与波斯人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包括文化,地理和语言上,所以波斯人很容易地就吸纳了他们。例如,米迪亚人彻底地融入了波斯征服者当中。但是,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和文化被包含进这个帝国内,但是在波斯最高统治者管理下仍然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完整的社会结构。

虽然波斯帝国通过军事方式实现了统一,但是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形成统一的政治身份,也就是说没有共同的宗教、语言或文化将这个松散的帝国紧密联合起来。由于居鲁士大帝奉行的独特宽容政策,“希腊人认为他是说希腊语的希腊人,埃及人认为他是说埃及语的埃及人,其他地区的人也有类似的观点。”波斯国民普遍对帝国没有任何特别的忠诚感,也没有作为其国民的骄傲感。但是,在公元4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国民则对自己的国民身份表现出自豪感。“没有形成可能团结各民族人民的波斯身份,所以人民也就不会为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去支持或者维护这个国家。”

结果,在帝国的核心层面上存在着强大的分裂力量。随着对抗的不断加剧,那些在波斯宽容政策下保留并强化的不同民族的身份认同感最终阻碍了帝国的统一。因为缺少强烈的能

够将帝国不同民族团结起来的思想凝聚力,中央集权的统治慢慢失去了控制能力。在波斯帝国末期,分裂性叛乱一直不断出现,只有通过军事镇压手段才能维系帝国的继续存在。当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国的各个王国后,他向各地的精英力量明确表示他们的地位和生活不会改变,而波斯国民则完全更换了统治者。

历史著名战役

历史战役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地点:今河南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地点:今山西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宋辽岐沟关之战,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涿鹿之战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古代城门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

古代城门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 ——北京西站 城规13-052xxx 【摘要】 城市的发展不能古今脱离一味的仿照外国的建筑形式,在仿照时候也要吸收自己的建筑形态以及特点。北京西站的设计就是与古代防御工事的城门相仿却有自己特点的建筑。他的建筑形式与古代的城门非常相仿却又不尽相同,首先功能上就天壤之别,形态上也有现代建筑的特点。 【关键词】 重檐屋顶“品”字形城门迎客 【正文】 北京西客站,简称北京西站或北京西,位于北京市西三环附近,坐落在莲花池东路,是1996年初竣工的北京铁路客运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之一,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客运站,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候车摩天楼高90米,呈"品"字形;整个车站内设9个站台。北京西客站的投资总额达23.5亿元。北京西站是京九线的龙头工程,这里开出的旅客列车可直达香港九龙。 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建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它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样的?功能上又能怎样体现现代交通枢纽的职能那?其建筑形式与嘉峪关、山海关北京故宫午门等的城门相仿,是设计者构思时就想到古代城门建筑形式?还是设计者的思想与古代城门设计的理念不期而遇那?外观又给人

什么样的印象与感想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西站; 背景;早于1950年代,有关建设北京市第二座铁路客运站以及地下直径线的构想就已经形成。1959年秋天,作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刚刚建成之时,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审查北京市铁路规划的过程中,就肯定了要在北京建设一座西客站的建议。至1980年代末,北京枢纽铁路客运能力紧张的问题越趋严重,单靠北京站一个主要客运站和两个设备、能力落后的辅助客运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更难以应付需求。这三个车站30余年未得到大规模扩建,而北京地区铁路客运量仅由1970年至1988年之间已经增长了4倍,修建北京西站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存在的意义;北京西站建成通车以后除东北三省省会、台北外北京西站开出列车可到达中国所有其他省会城市,覆盖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等主要城市。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站”最高客运能力可达每日90对列车60万人次,是世界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这样也能巩固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同时北京西站也是北京的城市交通枢纽为城市的建设带来不可磨灭的功劳,也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筑形式;我查了好多资料写的不尽相同,就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作为亚洲第一大站的北京西站,要体现它的气派,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样一个建筑设计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也算是能体现它的职能和社会效应了。首先,它要体现它交通枢纽的作用;其次,要表现它最为交通枢纽的其他配套职能,最后,要保证它的气派体现国门应有的传递中国特色的外观特征。设计理念个人看法是仿照古代城门的设计思想,如北京故宫午门,山海关等。这样既能体现它作为首都之窗的功能又有开门迎客的寓意,不仅在功能上没有失去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击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三年十月,宋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 二、官渡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国北部,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进行决战。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镇压起义军的豪强,纷纷拥兵割据。建安四年春,占有冀、青、并州的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历史的改革离不开战争,其中有一些经典的历史战争事件流传至今。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

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2:垓下之围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刘邦听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BY:Lin 鉴于关塞之凌乱,故稍加整理(大而概之、不全)。 内容:十大名关+内三关+关中四关+拾零(标红字体为关塞的位置) 一、十大名关(排名不分先后)+内三关 1.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位于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剑山、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 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 2.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为我国历史九大名关之一,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 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中国十大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 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3.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 4.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 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 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阴晋之战吴起 5万--50万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白起 12万--24万全歼 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廉颇、乐乘 20万--60万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项羽 2万--40万歼灭 彭城之战项羽 3万--56万歼20万 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韩信数万--20万灭齐, 昆阳之战刘秀不足2万--42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祝阿、临淄之战耿弇数万--20多万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马隆 3500--数万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王猛 6万--30万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谢玄 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宇文泰数万--20万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韦孝宽不详--15万左右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于仲文 8千--10万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不详--10余万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李世民 3500--10余万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李靖不详--40余万平萧铣 碛口李靖 3千--不详歼数万 蔡州之战李愬 9千--不详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郭子仪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李光弼不满万人--10万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雍丘之战张巡 3千--数万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张巡 6800--13万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中国古代史知识精讲: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一)

第 1 页 共 1 页 中国古代史知识精讲: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一) 1、鸣条之战: 商的首领汤率众伐夏,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夏朝遂亡,商朝建立。 2、牧野之战: 约在公元前1027年,武王率领西方、西南诸多方国部族组成的联军大举伐商。联军进至牧野(今河南汲县北),逼近商都,纣王调集军队迎战。商军人数很多,《诗经·大雅·大明》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但他们士气低落,一接战就倒戈迎降。武王乘胜进入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3、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发生的一次战争。前632年,楚因宋国附晋,率陈、蔡、郑、许之兵伐宋。晋则率宋、齐、秦之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诱楚北上。晋楚两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军战败。城濮大捷使楚国向北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泽)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至此,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 4、邲之战与鄢陵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发生的两次战争。前598年,楚围郑3个多月,郑被迫投降。郑亡对晋是很大威胁,晋派兵救郑,但于前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之战被楚打得大败。此后,诸多中国小原依附楚国,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75年,两国军队在鄢陵(今属河南)再度交锋,晋胜楚败,晋的霸业又告恢复。 5、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魏、齐之间发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354年,魏攻赵,围邯郸。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认为魏以精锐伐赵,内部空虚,如“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必然回救本国,齐可攻其疲惫,并能解邯郸之围。于是齐军向大梁急进,魏将庞涓闻讯果然匆忙回师。齐军以逸待劳,在魏军必经之地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例。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建筑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建筑 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已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闻名于世界。 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筑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都兴建了长城。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30万人,连续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的长城,全长达3000多公里。由于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境况非常悲惨,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则进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长城西

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一万三干多华里)。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100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长城上又建有很多关城,关城都建在地势险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长城则只剩下一些遗迹了。 绵延万余里的长城穿越在崇山峻岭、急流、溪谷等险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和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测量、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工程管理以及军事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故宫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

中国历史重大战役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 八·一三事变,是 中日战争中淞沪会战 的开端和导火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 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 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 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 13日大举进攻上海。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 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 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 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 沪战场。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 想速战速决的方针 太原会战在抗日战争中, 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 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 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平型关战役是首次大捷【高阳大同五 台山忻口榆次平定蔡家 峪 】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是最大胜利 徐州会战,是1938年1 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 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 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 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 的津浦(天津至浦口), 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 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 防御战役。其中,三四月 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 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枣庄济宁沛县宿县 双沟】 武汉会战标志着进入了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河南湖北汉江长江宜昌江陵襄阳 新野邓县荆门汉口孝感】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十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十 1涿鹿之战:在涿鹿黄帝炎帝部落对蚩尤部落。黄炎部落胜。 2公元前1600年商对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攻商,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被击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4城濮之战:公元前七十世纪末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5桂陵之战:公元前四世纪末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趁魏空虚,派兵攻打魏都,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十几年后,齐魏有一次大战,魏军在马陵又中了埋伏,主力被歼。 7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赵在长平一场大战,赵军中计,大败。主力四十多万大部分被坑杀。 8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去救被困巨鹿的起义军,项羽带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9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十万,进攻曹军。两军在官渡对峙,后来,曹操采用谋士之计,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败曹军。

10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想统一南北,结果被孙刘联军用计打败。 11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率80万兵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为让晋军过河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大败秦军。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约在17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重点考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

2018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古代常考战争

2018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古代常考战争 事业单位考试常识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的常识是中国古代重要战争汇总,希望考生能够掌握。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其部落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一带)一举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战争。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率部在牧野(今河南境内)灭商纣王的战争,最后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同赵括率领的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终赵国战败,秦军攻占长平并坑杀赵军40万。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便是赵括。 邲之战与鄢陵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发生的两次战争。前598年,楚围郑3个多月,郑被迫投降。郑亡对晋是很大威胁,晋派兵救郑,但于前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之战被楚打得大败。此后,诸多中国小原依附楚国,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75年,两国军队在鄢陵(今属河南)再度交锋,晋胜楚败,晋的霸业又告恢复。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截击战,当时魏国强大起来后对外军事扩张,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将领田忌、军事孙膑率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使魏国将领庞涓撤军返回应战,孙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击魏军并擒拿庞涓。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法。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为救宋国,在城濮(今山东甄城)击败楚军的一次作战,开创“兵者,诡道也”“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之先河。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在秦朝末年的大起义中,西楚霸王项羽联合各大诸侯,与秦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经此一战,秦军主力尽丧,秦王朝名存实亡。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被称为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战,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大阵营为夺取天下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今安徽宿州境内)一举灭了项羽,被史学界称为“东方滑铁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吴魏赤壁之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吴魏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在争夺中原的战争过程中,曹操实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如兴办屯田,整修水利,打击豪强势力,减轻百姓租税,选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顿和改编军队等等。这样,受到战乱破坏的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曹操的实力随着不断壮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挥师南下,把盘踞在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两大势力,挨个儿消灭掉,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去攻打荆州,走到半路上,听说刘表病死,由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cong从〕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九月,曹军浩浩荡荡到达新野,刘琮吓坏了,背着刘表的宗弟刘备,暗地里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当时,刘备正驻守在樊城,对于刘琮投降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况,已经来不及组织力量抵抗曹军了。他只得率领部队匆匆忙忙地向江陵方面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刘表的部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诸葛亮看到情况紧急,决定派遣大将关羽带领水军一万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里会师。 江陵是荆州的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去,就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骑兵,不分昼夜,紧紧追赶,一天一夜就跑了300多里路,最后在

当阳东北的长坂,赶上了刘备的队伍。曹军人多,势不可当。刘备不得不抛弃所有士兵、百姓和轻重粮草,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个人甩掉曹军,改道向东面的汉水方面撤退。曹军一路上缴获了大批人马、物资,并且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江陵。刘备和部下退到了汉津口,同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共同渡过汉水。刘表的大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兵前来接应。于是,大家合兵一处,一同到了夏口;然后,又退到长江南岸的樊口,驻扎下来。 曹操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打败孙权。他的部下贾诩〔xu许〕向他建议说:应当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然后再迫使孙权投降。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刘表的部众,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就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因此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决定乘胜鲸吞江东。 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曾经打算夺取荆州来同曹操对抗。刘表死后,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派他以吊丧为名到荆州去侦察情况,并且乘机说服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哪知鲁肃刚到江陵地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从樊城往南退却。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在当阳长坂坡相会。他们谈论了当时的形势,一致认为:孙、刘两家只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爆发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

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 要搞一个“古往今来最不爱侵略民族大评比”中华民族可能能进前十名,但是,和外族的战争还是打了不少次。打算写一个十大中外战争,把那些怎么“虽远必诛”怎么“封狼居胥”全写出来。当然,也有那些“无定河边骨”也写出来。 今天是第一篇,大唐VS阿拉伯怛罗斯之战 公元751年,大唐天宝十年四月,一支唐帝国的军队由安西都护,向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行而进。如果你知道这支队伍行军的目的和他们将要面对的敌人,相信会让你感到吃惊。 即使是现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对一支军队来说,也非易事,高海拔地区行军的艰难,以及后勤补给的匮乏。都会给行进和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战斗带来巨大的困难。 然而,就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丽人高仙芝却带领着两万多唐朝士兵,以及西域盟国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一万多人日以继夜的往西前进着。 这支可畏的唐朝联军军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手执陌刀的轻步兵,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弓弩手。 其中步卒是战斗主力,他们并不是今天纯粹意义上的步兵。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而这些马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行军时用来装载给养以及代步。这种灵活和个性化的军队配置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和行军的速度。 前面提到了步兵的主要武器:陌刀,在当时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肉搏利器。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他们手执的就是这种长1丈,双刃,重大约50斤的陌刀,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这次率军出征的将领之一,副将昭武校尉李嗣业就是一员使用陌刀的猛将。 这支精锐尽出的安西都护军即将面对的敌人,同样是在世界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存在——阿拉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和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统率的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以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数为十五到二十万之间的庞大军队。 四月的帕米尔高原,虽不如严冬时的苦寒,但也荒凉干燥,了无人烟。虽然被冠以葱岭的名字,但它和郁郁葱葱却没有什么关系。 葱岭,相传周穆王八骏西游,一路沙漠戈壁,有一天突然来到了一个地方,满山遍野郁郁葱葱。 周穆王惊奇地问驾车的造父,这是什么地方。造父不知,但又不能不回答国君的问话,但见满山郁郁葱葱,随口说道:“这里叫葱岭。”周穆王深以为然。葱岭,因而得名。 但现在高仙芝面对的是却是没有半分浪漫意味的高原。很多问题摆在他面前。以至于这位史书记载“美姿容”,也就是长得很英俊的美男子常常眉头不展。他并不知道,自从他决定西征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烦恼,纠结,以至于恐惧,悲痛的命运。 750年,大唐天宝九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而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在经唐廷允许后领兵征讨。 唐军一到,石国便随即请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 高仙芝在此时表现出了贪婪残忍的一面,许多战利品都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751年正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B.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 C.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解析】3.选非题。A项正确:康熙帝平三藩,灭吴三桂。B项正确:汉景帝代表中央政府,诸侯以吴王刘濞为首。C项错误:苻坚谢玄对战的是淝水之战。D项正确:郭子仪、李光弼是政府军,史思明是叛军。【选C】 【思维导图】 【梳理】

1.涿鹿之战: (1)炎黄二帝斗蚩尤。 (2)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有争议,一般不考)。(3)符号:风伯雨师。 (4)阪泉之战:该战争属于内斗,发生在涿鹿之战后。 (5)人物:仓颉造字,嫘祖养蚕。 2.鸣条之战: (1)人物:商汤灭夏、伊尹。 (2)伊尹调和五味治天下,老子发展成“治大国如烹小鲜”。 3.牧野之战: (1)人物:武王伐纣。 (2)典故:阵前倒戈、抚梁易柱、倒曳九牛。 (3)以少胜多。 (4)建筑:鹿台(纣王自焚)。 4.武庚之乱和国人暴动考查不多。 5.长勺之战:典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城濮之战: (1)人物:晋国和楚国。 (2)典故:退避三舍(1舍=30里),诱敌深入。 7.桂陵之战: (1)人物: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 (2)典故:围魏救赵。 8.马陵之战: (1)人物:孙膑和庞涓。 (2)典故:减灶诱敌。 9.长平之战:常考典故:纸上谈兵。 10.巨鹿之战: (1)人物:项羽攻打章邯、王离。 (2)典故:破釜沉舟。 (3)以少胜多。 11.垓下之战: (1)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2)楚河汉界源自于鸿沟合议。 (3)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白登之围: (1)时间:西汉初年。 (2)人物:高祖刘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