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

1.定义:就是指根据一致的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对其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

要素:(1)科学事实(2)背景知识(3)进行猜测(4)形成预见

例如:血液循环假说的提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预见了毛细血管的存在。

------(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与繁荣)

2.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3.作用:(1)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2)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假说有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

(4)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势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4.科学假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2)发展趋势:1)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假说,上升为理论

2)与新的事实不完全相符或出现了新的逻辑困难需要进行部分修改或完善

3)被新的事实证伪

4)对于同一个事实会产生多种假说并存的现象。一个战胜另一个或互相补充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假说,或被一个新的假说所取代。

(3)诊断假说的择优标准

1)可检验性标准:确定性标准>基本确定性标准>非确定性标准>功能性标准

2)概率性标准:时空概率----人群概率----危险概率

3)解释性标准

4)效益性标准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

科学理论不同于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一定实验检验的概念系统。”或者说科学理论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所构成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学说,它是人类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成果。

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科学假说带有或然性,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终究还没有经过实验来验证和确认,所以只能称为假说;而科学理论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已经显示出自身正确性的理论。当然,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是借助于科学假说开辟的方

向,因此,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理论形成 8、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研究时认为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简洁明了的。从这个理念出发,猜想落体运动也一定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从而为自由落体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C)

A、等效替代

B、控制变量

C、科学假说

D、数学归纳的前奏,对科学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

科学与非科学,以及科学假说

科学和非科学的判据

我们“满意”的,认为“可靠”,认为“比较正确”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在可观察层面上进行的、与感官居和经验直接相联系的

认识;一种是用抽象的或形式化的语言表述的、其对象与过程一般不可直接观察的认识。前者是将已知事实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以经验概括的形式出现的试探性假说或所谓经验规律。后者则在经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最终形成以抽象概念

和若干公理为前提的逻辑演绎系统,这样的逻辑演绎系统一般被科学共同体确认为理论规律。经验规律的例子有“在恒温下

气体压强与其体积成反比”(波义耳定律)、“金属丝的延伸与应力成正比”(胡克定律)等,它们都是一种经验的概括。理论

规律的例子有基于“分子”概念的气体运动定律,它是通过定义一种人为创造的概念——分子,并描述其运动的规律来成立的。

经验概括的知识可靠吗?人为创造的概念又真实存在吗?为什么我们一直对这样的知识感到满意?这是因为,一方面,人

在求知时除了诉诸经验和理性之外,就别无其他途径了;其次,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相比其他知识形式,起码有一个好处就

是可确证性。经验规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实际可观察性,或者实际的可确证性。恒温下气体压强到底是不是与其体积

成反比,总是可以多次验证。而对于理论规律来说,由于其所描述的概念不是可观察的东西,其所表述的内容不能用简单的、直接的方法来测量(如“分子”的运动),但它也应当要求能推导出一系列经验规律的推论,而这些经验规律就可以被确证。

例如,气体的分子运动理论可以推出理想或实际气体的PVT关系,而PVT是可测量的量。通过检验所推得的PVT关系,

可以评价相应的气体分子运动模型。事实上,认为分子没有大小,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分子运动模形,推出的PVT关系仅仅

适用于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模型必需引入分子间力,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通过具体的,有限次的实验,并不能一

劳永逸地确证一条经验概括的正确性;通过证明“推论为真”,也不能由此证明“原命题”的理论规律为真。也就是说,无论经

验规律还是理论规律,一个规律的任何确证都只能是部分的,不存在完全和绝对的确证。尽管如此,这已经是人类凭借经

验和理性所尽力做到的程度了。况且,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证伪在逻辑上倒是很便利。

也就是说,可确证性是人类知识可靠性的一根“救命草”,人类凭借经验和理性,反正最多只能得出某种经验的归纳概括,或

者是抽象过的概念猜测,如果经验概括或者抽象的概念猜测还不可确证,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相反,可确证的经验概括,就是一条经验规律,可确证的抽象概念的猜测,就是一条理论规律。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就是科学规律。可确证性是“是

否科学”的判据。

我们人类的知识注定是不可靠的。科学同其他知识形式的区别在于,科学把它的理论置于可被观察所推翻的测试之上。当

有竞争的理论出现时,科学家选择那些与观察的真实最一致的理论,而放弃逊一等的理论。这样,尽管我们不能确定现在维

持的理论是否真实,但能保证它比过去的理论更接近真实。关于理论本身是真是假的问题其实无关宏旨,惟一重要的是该

理论必须是有关可观察的科学事实的真实概括(既经验规律)或经验规律的源泉(即理论规律)。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

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的。科学与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科学就是那些可能

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而非科学则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如宗教等。取代牛顿物理学并不是爱因斯坦积累(归纳)了更多

的事实,相对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通过了几项更为严格的实验测试。在科学那里,至关重要的观念就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科学假说的创立和检验

这也许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许多人的“科学假说”被拒之门外,到底是什么原因。

上一节说到,科学规律就是要先对已有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经验规律;甚至进行抽象,得出理论规律。而这些概括和抽象得到的规律,都是一种试探性解释和预测,唯其具有可确证性,才纳入科学的考虑;幸其经长期确证未发现有误,又暂时接纳为定律罢了。一切其实仍然是假说。科学假说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演出的预言和预见。比如,大爆炸假说就是以谱线红移(哈勃定律)等事实为基础,以广义相对论和高能粒子物理学等理论为背景,以超高密、超高温状态下由某种机制引起的原始“原子”的急剧膨胀为基础预测,以“氦丰度”和“3K背景辐射”等为语言而构成的一个认识体系。

科学假说有两种,一种是“革命性”的,一种就是“不那么革命”的。对于常规科学问题,提出假说的主要目的在于修改、调整、扩展原初的背影知识体系。一方面,当新的科学事实发现不能够纳入已有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解释的时候,就需要创立新的、更具普遍意义的科学假说对新事实作出解释(但这又难免在逻辑上带出一堆新的推论,这些推任何一个如果被证伪你就玩完儿);另一方面,我们总希望知识是继承下去的,希望能在已知理论和辅助假说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导,得出一个新的关于经验事实的预测假说,如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假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的假说等。

但现在问题是很多朋友的“大理论”“大体系”假说被“拒之门外”了,这咋整?如果科学领域中反复出现反常问题,那么科学家则可能提出突破背景知识体系的革命性理论假说,例如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等。关键是我们检不检验,如何检验。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是逻辑上的不完备性,这一点我刚才已经说过。首先,一个全称判断所演绎出的经验推论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相符合只是为该科学假说提供了某些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科学假说。其次,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只能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科学假说)为真的方法确证。但是,在逻辑上,这种方法是不能完全保真的。证实后件为真,前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如果认为后件真前件必真,那就犯了肯定后件推理的逻辑错误。再者,一个科学假说(H)所演绎出的可被直接检验的结论(C)若与观测事实不符(非C),则在整体上这个假说被证伪(非H)。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事实上当结论与观测事实不符,往往还有可能是观测本身的误差或失误所致。究竟是由于观测误差,还是由于假说有误,还需要长期论证。

作为提出假说的人,只能力求其假说可推导出尽可能多的经验定律以供世人检验。至少应该是原则上可检验。如果是原则上不可能被检验,就是说它根本没有检验蕴涵——它本身不能被检验,由它演绎推导出的命题也不能被检验,于是这样的假说就跟任何经验现象都没有关联,是完全脱离事实的天马行空。既然找不到哪个经验能够与它相符合或相抵触,那还有什么考虑的价值呢?不被“拒之门外”才怪。原则上不可被检验的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某假说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本矛盾。并不是说某些基本原理就是金科玉律——它们其实也无非也是假说。但不幸的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假说在几十甚至几百年经验事实的检验下没有被证伪,如果你的假说与它相抵触,在逻辑上很有可能就有很多经验事实与你的新假说相抵触,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因此在提出新假说的时候才有必要这么惧怕与比较经典的理论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并没有什么益处。例如,关于速度为每秒40万公里的火箭行为的推测,在原则上就已经不可检验,因为它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本矛盾,实际上等于在推翻狭义相对论及其所有推论,把原本狭义相对论及其推论所解释或预言的经验事实重新置于未知和“神奇”的位置。任何一个新理论或假说替代原理论或假说都应满足这样两个基本要求:1)新的理论或假说比原有理论具有更丰富的检验蕴涵;2)新的理论或假说在原理论得到充分确证的那个领域以渐近线的形式相一致。比如,经典热力学被归并到统计力学中,虽然出现在经典热力学中的某些概念如“温度”、“熵”等并没有被包容在统计力学范围内,但从有关分子运动统计规律的前提中,可以成功地推演出经典热力学中关于“温度”、“熵”等的那些定律。这种归并现象不但表明统计力学适用于经典热力学无能为力的微观领域,而且表明,通过一定的连接规则,出现在经典热力学中的概念及有关定律和统计力学中的概念及有关定律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可以由统计力学的前提演绎出包容它们的概念和定律。这是就是假说检验中的对应原则。新的科学理论或假说并不能产生于荒漠之中,它对原有的理论或假说只能采取扬弃的态度。量子力学、

相对论等科学中的“革命性”理论,实际上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并不十分“革命”。

提出假说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慎重的行为。简单性原则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虽然科学史上那些“革命性”的理论,

被我们可爱的报告文学家进行了如歌的赞美,但那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某一门科学里,如能不以这种或那种假设的实体来解

释某一事物,人们就没有理由去假说它。我们的目的,只是解释和预测我们经验范围内的事实罢了!

经过以上解释,某些人的“假说”为什么被“拒之门外”,理由也很清楚了。所有的这些,不是为了打压谁,而是围绕着人类知

识不可能达到真理这一事实,阐述我们对假说至少要有什么样的要求。其实说来说去,可确证性就是可证伪性。因为对全称

判断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在有限的工夫之内进行证实,但是却可以很方便地证伪。这才是为什么我们老是苛求可证性、重

复性。因为,还是那句话,真假问题是无关宏旨的,只要你说的话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就安心了。

《科学假说探析》一文主要从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检验两个角度来对科学假说进行阐述。科学假说是科学家为了解决某一疑难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尝试性理论,但是这一尝试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科学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却在科学家或者科学哲学家中存在一定的分歧。整的说来,关于科学假说的形成,通常存在三种方法论主张:归纳主义方法论、非逻辑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归纳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假说的形成是科学家遵循严密的逻辑步骤从具体经验观察数据中归纳出普遍性理论或定律的结果。相反,非逻辑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不存在严格的归纳方法,科学发现是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整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活动既有逻辑的因素,又有非逻辑因素,既有归纳活动,又有演绎活动:科学发现活动既有想象、灵感、直觉等非逻辑因素的作用,又有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规范性逻辑因素。本文在第二部...

科学合理性的问题历来是科学哲学所探讨的中心和关键。然而,传统的科学合理性观念显然不能涵盖发展态势日益迅猛的现代科学,在大科学时代,人们越是认识到科学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就越是要考察科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和在人们实践活动影响下可能变成什么样子、乃至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等问题。它要求人们事先对科学活动的意义、目标和手段的确定,对于可能的前景和后果、风险和代价等,做出系统的说明和论证,同时对科学引起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进行深刻地反思和研究。因此,如何全面看待现代科学并给予深入细致的评价,确立合理的社会评价标准体系等,正在成为时代的课题。本文选择价值的分析视角,回顾了自古希腊至后现代科学哲学如何从科学内部对传统的逻辑—经验合理性提出质疑,由此确认科学内部的合理性必须与科学外部的合理性相结合,直至越来越关注后者的内容和评价标准这一趋向,探讨了合理性与理性的关系,指出,合理性是一个评价概念,其内涵表达的是理由与标准之间的理性关系,即合乎我们所给出的标准,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合理。合理性的标准或合理性的内容随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变化而不同,但是合理性标准或内容的变迁应该受到合规律...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研。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依照我的理解,科学研究的就是要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变未知为已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去想一些前人没有想、不敢想;前人没有做、不敢做的事情。因此,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接着才是要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研究,这个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有几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共通的。第一是应该多多的看其他人写得文章、做的研究,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学术前沿,打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第二就是在打好基础后,要想着为该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拓展人类的认识界限;第三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三条原则:1、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做有意义的事情。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就如同前文所讲,没有创新点的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得做一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第二条则可以确保我们的目标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远大但不能盲目自大,我们得理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得到科研成果。如果盲目自大,选择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会空费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大量的项目经费,这样是得不偿失的。第三条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对社会有进步意义。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劳动也要有实际意义才不枉我们的辛勤付出啊!我们不能做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一般来说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首先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值得做的,而且又容易做到的,一般来说别人已经做过了我们再做就是走前人的老路了;再者没人做过的,又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通常难度极大,我们又不够能力去做;还有就是他人没做过的而又相对容易的,则一般是大家不屑于去做的,意义不大的工作。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科研新人而言,导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最常犯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自然辩证法——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 一、科学假说及其特点 概念科学假说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 (1)科学性科学假说的提出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此外,科学假说要接受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它在逻辑结构上的合理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可检验性是假说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2)假定性。科学假说是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提出的假说必然带着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3)多样性。在科学发展中,对于同一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人们掌握的材料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等,可以提出各不相同的假说;即使是针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假说,也会随着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假说的多样性。 二、科学假说的作用 第一,假说对观察、实验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假说是由经验到理论的桥梁。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1.科学假说形成的机制: 第一,当出现了原有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直接提出假说。 第二,当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矛盾时通过批判提出假说。 第三,当把某一理论外推到其他事物时,对其他事物的属性、规律提出猜测性说明 2.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板块漂移) 第一,提出初步假定 特点:研究者集中精力分析最主要的事实材料;归纳和类比的作用较为突出。 第二,形成科学假说阶段 特点:广泛地综合解释已有事实;演绎推理论证作用较为突出。 第三,提出科学预见 四、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是指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己知的经过检验的科学事实相矛盾。这是假说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对应性原则。对应性原则是指科学假说不应当与已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包括理普遍的哲学原理和普遍的科学原理。 第三、可验性原则。 可验性原则是指科学假说应当是原则上可检验的。所谓原则上可检验: 一是指假说所揭示的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直接观测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直接检验和证明; 二是从科学假说中逻辑地演绎出具有可直接观测的个别事实的推论,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检验和证明。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概述 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经济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雇员和雇主的活动目的都被设定得极为单纯和明确,即经济上充分利己社会人假设;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复杂人假设;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决策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其二,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其三,组织并不代替个人作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具体而言,从 需要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行为改造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1.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2.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重点,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 1.定义:就是指根据一致的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对其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 要素:(1)科学事实(2)背景知识(3)进行猜测(4)形成预见 例如:血液循环假说的提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预见了毛细血管的存在。 ------(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与繁荣) 2.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3.作用:(1)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2)具有导向作用 (3)不同的假说有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 (4)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势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4.科学假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2)发展趋势:1)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假说,上升为理论 2)与新的事实不完全相符或出现了新的逻辑困难需要进行部分修改或完善 3)被新的事实证伪 4)对于同一个事实会产生多种假说并存的现象。一个战胜另一个或互相补充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假说,或被一个新的假说所取代。 (3)诊断假说的择优标准 1)可检验性标准:确定性标准>基本确定性标准>非确定性标准>功能性标准 2)概率性标准:时空概率----人群概率----危险概率 3)解释性标准 4)效益性标准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 科学理论不同于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一定实验检验的概念系统。”或者说科学理论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所构成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学说,它是人类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成果。 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科学假说带有或然性,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终究还没有经过实验来验证和确认,所以只能称为假说;而科学理论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已经显示出自身正确性的理论。当然,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是借助于科学假说开辟的方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第一讲 一、什么是科学 英国贝纳尔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科学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 科学实践活动:科学的实质内涵之一 主体:科学工作者客体:自然界及其认识自然现象的手段 科学实践活动的任务:沟通主体和客体,使二者建立起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科学理论:科学的实质内涵之二 狭义的科学理论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 广义的科学理论指:科学假说,是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或证实的科学知识及其体系。 科学实践活动与科学理论是有机统一的 科学理论是对科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科学实践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二、思维 【释义】①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②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思维分三种:知觉、回忆和组合知觉:感知器官的本能(例:小孩学说话)回忆: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被提取出来的过程例:书写汉字)组合:把回忆放到思维中枢,按一定规则组合(例:解题) 三、方法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指沿着道路运行或接近某物的途径。黑格尔“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课题相联系……” 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方式。 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方法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第二、方法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使用的方法可以说是思想、观点的具体化;第三、方法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方法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特殊的实践活动的途径或方式。 四、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受科学工作者的思维素质和思维方式所决定或制约 从个体来看,包括自然素质、学识水平、科学思维的素养等; 从集体来看,包括知识的完备程度、各类人员的配合结构等; 所谓思维方式,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统一。 科学思维活动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多样性是指科学思维的具体形式,由于存在人与人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不同所造成的;统一性是指对科学思维的内容而言,这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客观性所决定;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化、最优化的思维,其决定着思维效率的高低和思维效果的优劣; 科学思维的培养根本在于提高科学思维素质。 一、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思维 早期科学思维与神话自然观 人类历史上,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古代神话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思维方式的萌发有直接的影响 古代神话是古人对自然因果关系的最初探索

第一次作业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原则和研究方法。

题目: 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原则和研究方法。 答: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勒首先创立和提出的旨在能够提高生产率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它的出现是基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已经取得重大改变和发展的20世纪。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泰勒力图寻求在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掀起一场思想革命,并寻求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在这里,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很重要的,虽然有些假设是隐含的。下面简要阐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原则和研究方法: 基本假设: 1、 2、造成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泰勒 认识到了劳资矛盾的存在,但他认为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并使劳资双方都能得到利益,那么劳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 3、经济人假设。即人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的,都希望以尽可 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只要能使工人得到经济利益,他们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

他们自身最大的潜能。 4、 5、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但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 降(这一假设决定了泰勒对工会的反对态度)。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发挥最大效率的有效方法。 6、以上三个假设都存在缺陷,但在当时已是相当客观了。例如, 经济人假设就超越了将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的传统的“受雇人”假设。在受雇人假设下,工人作为受雇人全是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推一推动一动、没有一点责任心的恶习人。基于这一假设,资本家采用残酷的手段来管束工人,增加劳动强度,不改善工作环境,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尽量少给工资,实施严厉的惩罚手段。而在经济人假设下,工人为获取最大的工资收入而劳动,并假设如果给予工人一定的工资激励,会引导他们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泰勒说道,科学管理并不驱赶工人工作,科学管理不能靠给工人不能长期承担的工作来发财。显然,这一假设较前者更符合人的特征。基于上述假设,科学管理理论强调: 1、效率至上。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3、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方法。在各项工 作中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要求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也是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T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无疑始终是人的大脑。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和教育,来训练和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头脑,在技术细节上却往往没有注意。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肯定会使你的每项工作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你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切合实际地提出问题,而且又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一半或一大半。此外,在研究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假说的取舍,课题的选择,各种线索的鉴别等等,都要求研究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求有高超的鉴别能力和判断力。所有这些,又都与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关系密切。 第三,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科学思维方法论,要求人们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列宁语),并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客观世界,要求以实践作为检验科学理论及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斯蒂芬·梅森指出:“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提出在不同观点中进行抉择时必须尊重经验的证明,这种做法现在比起一百年前好像更广泛地被运用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了。人们受到科学态度的影响,在处理问题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观点。所以,受了科学的这种特性的影响的人,总是向前看,并且较少保守。这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客观真理与人的历史活动相结合的积累发展观,以及夏皮尔介于历史主义和实在论之间的科学进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总起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主要科学进步观有三个: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进步观点,二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三是科学实在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比较和评论这三种模式,并简略地讨论科学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进步观 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证实主义基础上的积累发展观,在数十年内这种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区别,把科学发展看作是在知识大厦中不断添加不依赖于理论而存在的新事实,旧理论不断地被更普遍、更广包的新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进步观描述的图景正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修改、扩展、纠正和重新解释旧理论的持续过程。因此,这是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改良的积累发展观。 这种积累发展观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两种倾向。归纳主义者相信科学经过经验归纳从经验命题或原子命题而得出带普遍性的科学命题。而演绎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是从普遍命题和事实命题或初始条件相结合而对科学理论提供的因果说明。与逻辑实证主义关系复杂的波普尔在1959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一种简单的演绎说明模型:“对一个事件作出因果说明意味着运用作为演绎前提的一个或多个普遍定律,并与某些单称陈述即初始条件相结合,演绎出一个描述该事件的命题。”([1],p.59) 这就是说,演绎主义者认为,一个经验命题可以从多个普遍定律和关于特定系统的事实而演绎出一个理论,以此对经验定律提供说明。运用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后起的科学理论与以前的理论相比,所描述和预测的事实、所提供的说明更为精确,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先前的理论被包含在后起理论之中。此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的关系。牛顿在其力学着作中从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并指出,用他的理论可使开普勒定律适用于简化的太阳系模型。但牛顿的理论表明,当采取非简化方式考虑行星间的引力时,开普勒定律就仅仅是一种近似。 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物理学的这一典型例子证明了科学积累发展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至少表明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只要加上某些限制条件,可以将一切科学进步均以统一的积累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这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模式后经验主义者所作出的一种回答。 波普尔在后来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时,改变了上述早期演绎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此时他所提出的是以否定的方式出现的演绎主义。在他看来,科学发展遵循的不是归纳法,而是否定后件从而否定前件的特定的演绎法,即从一个普遍陈述(理论)推导出可观察的单称陈述,然后以经验证伪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否定作为前提的普遍陈述。因此,科学发展是以试错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最后证伪理论的过程。波普尔承认科学必定发展和进步,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的表现,但这种连续性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地****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即证伪理论。([2],pp.308-309)可见此时的波普尔放弃了前期演绎主义的观点。在讨论开普勒定律与牛顿理论的关系时,他不再以传统的演绎主义方式作出说明,而是认为牛顿理论可以解释开普勒定律,但却不能从开普勒定律演绎出来。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波普尔也改变了自己关于一般通过经验证伪既成理论而得出新理论的看法。因为开普勒定律并没有被经验证伪;牛顿是在试图解释天体和地面力学定律时得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的。

浅论科学假说

浅论科学假说的检验 薛城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本科生学籍号131242060 摘要:现代科学几乎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在现代科学中,普遍认为,科学的目标就是发现普遍真理,揭示现象发生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系统的关系。科学的说明,其本质被认为是可检验的。科学检验问题,既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又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尝试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和其检验方式。 关键词:科学假说科学哲学经验主义归纳法证伪主义 科学假说的证实 科学假说的科学性在于其可证实性,这是逻辑实证主义观点。鲁道夫·卡尔纳普,美国哲学家,他所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要证实一个科学假说,就是把科学假说拿到科学实验中进行检验,如果得出的结果与事实相符的话那么就被证实了。一般说来,在检验一种假说、理论时,首先必须应用演绎法,从科学假说、理论推导出结果即经验陈述,或称预言,然后把这种陈述与通过归纳法从观察、实验中得出的结采加以对照,看是否一致。这种人们最熟知的也是比较简单的一条科学假说的证实公式是: A?E S1是E S2是E …… Sn是E ∴所有S是E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它是演绎无效的。并且,通常Sn只能取到现实中的部分对象,不能穷尽所有的S,这样得出所有S是E的推理这被称作简单枚举法的归纳推理。上面这种证实,在逻辑上没有绝对可靠性,但是,它却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被一代代的科学家门使用,并产生了大量的作用,例如,对海王星的存在和其轨道的预测,曾有力的证实了牛顿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显然也知道,牛顿理论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它后来被修正为只在宏观低速的条件下适用。 与毫无怀疑,持续使用着这种推理方法的科学从事者们不同,休谟对这种古典经验式的推理提出质疑,他认为一切推理不外乎这样两类: 一类是具有必然性的演绎推理,另一类是具有或然性的经验推理。一方面,归纳推理不具有必然性,因而不能为演绎推理所证明;另一方面,归纳推理是一切经验推理的基础,因而不能为经验推理所证明,否则,就会陷入论证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他断然宣称,归纳过程没有任何逻辑合理性。 为了将经验论的证实从休谟的怀疑中拯救出来,逻辑经验主义者试图为归纳法辩护。他们强调指出:关于世界的普遍性陈述和关于未来的预言性陈述,仅仅是假设性的知识,而不是真理性的知识;与此相关,科学理论的发现仅仅是依靠猜测实现的。而不是依据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猜测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只有科学验证的过程才遵循逻辑的程序,因此,归纳法不是科学发现的方法,而仅仅是科学理论的一种验证方法;既然科学理论包含着普遍陈述,而验证它们的证据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确证一个科学理论,只能使之具有一定的概率;归纳法就是提供理论的确证概率的方法,自然应被纳入概率演算的框架之中。 与这种解释对应,卡尔纳普的归纳逻辑把概率引进了经验检验原则,提出了经验验证原则。概率在这里被用来表面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用概率来说明前提对结论的非必然的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它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察,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展示了人类的高度智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随着量子论、相对论和现代宇宙学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微观、宇观和高速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这些发展,不但大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改观,而且不得不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新成就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科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同时,新的科学方法的采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没有科学方法的创新,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无论如何,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中的重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了。对新的科学方法进行总结,对传统的科学方法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加以研究,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哲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般来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科学的、宗教的、直觉的、猜想的、思辩的。这些方法都包括主观分析的环节,但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科学方法更强调客观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就无法做任何检验。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纠正不良的学风。大家都反对学界的浮夸现象,学术打假是惩罚措施,还需要通过提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术道德。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预测。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例,当今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日益趋向专业化;而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二方面的发展趋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